吳賢的話既入眾守衛之耳,也能被殷破舊等人聽得,一邊是麵麵相覷,停止不前,一麵是咬牙切齒。沒想到武成王的人居然如此狡猾,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一切均是浪七的主意,由於距離遙遠,雷開等人根本注意不到作夜不收打扮的浪七,正是他提示龍環二人如是說法。
雙方爭執不下之時,船已靠岸,浪七連忙和姬昌上馬急奔,直朝澠池大道而去,上了大道便離潼關不遠。
為確保能最大程度拖住追兵,浪七特地讓吳賢留在原地,給他安排了說法,盡量遲疑守衛的決定,即便有個別守衛動搖,以他的武力,也能當即立斷,殺一儆百,他自己則和龍環護送姬昌離開。
眾人一路急馳,恨不能肋生雙翼,姬昌本是自忖必死,卻未曾想,浪七還有如此計策,硬是拖住了追兵,頓時也看到了希望,加速策馬。
吳賢拖住對岸守衛,不讓船隻過岸,雷開等人隻能派人回朝搬救兵,但此地離朝歌路遠,一來一回,恐怕姬昌已出五關。
就在所有人都這麽想的時候,浪七心中卻隱隱有種擔憂,這個事情還有另外一種假設,那就是如果吳賢拖不住呢,或是還有其他意外呢,前麵不遠就是澠池大道,一直到潼關都是一馬平川的大道,這種路況非常適合騎馬,而那些斥侯出身的輕騎能發揮最大的優勢,以之前他們追到黃河渡口的速度來計算,他們絕對逃不到潼關。
浪七不能將這種可能告訴眾人,因為這毫無意義,反而會影響來之不易的士氣,當前唯一要做的,就是快馬加鞭,加快再加快。
事實上,相比起眾人,浪七的騎術最為普通,馬匹又不如姬昌神駒,反而是最慢的那個,就在眾人澠池大道上狂奔之時,忽然,身後揚起塵土,在最後麵的浪七第一個看到,心中的不安瞬間擴大到了現實,大叫一聲:“不好!追兵已至!”
這一聲大喊直接驚的眾人麵色大變,心急之下,下意識猛拍跨下之馬。
還真的感謝浪七這張烏鴉嘴,真是好的不靈壞的靈,居然真就有了意外,細想也是,如果不出意外,那這件任務也確實太過簡單,怎麽還能是相當於死亡懲罰的神境輪回。
輕騎馬快,他們甚至都沒出澠池大道,就看到了後麵高揚飛塵下那一隊輕騎追兵。
為首正是雷開和殷破敗,不愧為經驗豐富的神武大將軍,兩人追上浪七一眾後並沒有馬上發動進攻,雷開加速向前,一直衝到浪七的前麵,迫使浪七等人強行勒馬停住。
看來兩人打的是包圍的主意,要一網打盡。
就在眾人臉色大變時,浪七冷靜的發現了一件怪事,他記得雷開他們在追到黃河渡口時有近千人馬,但從眼前的隊型來看,也就是個百人隊,就算加上前麵的雷開,也就兩個百人隊,那剩下的人呢?
這個問題很快就有了答案,雷開剛衝到麵前停下,還沒來的及說話,後麵再次揚起飛塵,眾人本以為是雷開的後續追兵,結果發現來人是吳賢。
此時的吳賢滿身鮮血,尤其是手臂上還有幾道深可見骨的刀傷,他衝破敵陣,回到龍環身邊,還沒等龍環問,主動低聲道:“末將有辱使命。”
浪七想不明白,對方怎麽可能那麽快就追到這裏,他們不是被堵在黃河對岸嗎?
吳賢忍痛說起當時的情景,原來在浪七他們走後,吳賢領著自己手下幾個親隨守在對岸,雷開等人麵對著滔滔黃河也是束手無策,當即命人回報朝歌。
吳賢見對方派人回奔,知道雷開他們已無計渡河,原來崩緊的神經不自覺的放鬆了下來,但就在這個時候,異變突起。
帝辛為了防止叛軍入城,不但在渡口布置守軍,而且還安排親信指揮,特別是像黃河渡口這種關鍵位置,更是如此,這邊的守衛長正是帝辛的親信,此人不但是帝辛忠實粉絲,而且還頗有能力,當時他看到龍環手刃船夫時,就猜到事情有變。
但是,他清楚自己絕不是龍環的對手,上去也隻是送死,便隱忍了下來,一直等到龍環等人走遠,這才忽然發難,下令守軍對吳賢發動突襲,吳賢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受了傷,但他畢竟是武成王手下的家將,個個驍勇,很快便組織反擊。
守軍雖然人多,但都是些普通軍士,如何是武成王手下精銳的對手,很快就像切菜一樣的反殺,那守衛長一看情況不對,立馬跳上一艘船。
意外就出在這個守衛長身上,原來他以前的身份就是個船夫,隻是由於後來地位高升,已無須自己親自開船,所以當時龍環在擊殺船夫的時候才會把他給漏掉,這才使他駕船逃離,吳賢看到他會開船時心中大急,可卻被一群守衛攔住,一時脫不開身,隻好眼睜睜看著守衛長把船開到對岸。
雷開看到對岸的變故,心中大喜,船一到,馬上登船朝對岸而去,等到船到對岸時,那些守衛已經被吳賢和手下殺個精光。
一下船,雷開馬上策馬朝吳賢殺去,吳賢自知不是對手,加上身上有傷,想起臨行前龍環的囑托,便以守為攻,盡量拖延時間,因此兩人數個回合下來也分不出勝負。
殷破敗見狀,馬上識破了吳賢的心思,叫道:“雷兄,不用管他,他這是在拖延時間,當速速追趕姬昌。”
雷開聞言心中一明,發現自己中了計,使了個假招,跳出戰圈,冷笑一聲:“吳賢,等我們擒了姬昌,再回來收拾你。”
說完一邊帶著手下策馬狂奔,一邊留下一部分精銳手下圍殺吳賢和他的手下。
吳賢已然後悔之前的疏忽,然武成王麾下豈有蠢才,他很清楚自己未必能追上雷開,就算追上,也隻能纏鬥一二人,於事無補,如此危急時刻,他的腦子反而冷靜了下來,他一眼就盯上了之前跳走守衛長。
雖說雷開帶人去追姬昌,但是守衛長因為臨時逃跑,就近跳上一艘船,那船並不是最大,無法坐下許多人,所以大部分的人還留在對岸,如今能開船的就隻有他一個,隻要把他殺了,相當於減少了敵方大量對手。
一想到這裏,吳賢使了個虛招,脫開戰圈,縱身一躍,朝守衛長衝去。
此時的守衛長,正在準備船隻掉頭,去接下一批追兵,沒想到淩空忽然飛來一人,抬頭一看,是吳賢,嚇的雙腿發抖,下意識便要逃跑,但他那裏是吳賢的對手,三兩招便被擊殺當場。
而此時,雷開留下的精銳也對吳賢的手下展開攻擊,雙方陷入一場苦戰。
吳賢想的早點去向姬昌報信,手下一發狠,全力施為,保命殺招也毫不吝惜,在付出手下全部陣亡的代價後,終於將追兵全部擊殺,然後找了一匹最健壯的馬,追姬昌而去。
吳賢說的很快,但浪七聽的出來,這其中有多麽驚心動魄,說實話,吳賢雖有過失,但他能做到這一點,也算是將功補過,換成是他,所能想到的最好方式也是擊殺守衛長,也就是最後一名船夫,可眼前要緊的不是這個,而是如何突破敵陣。
現實是他們麵前還有兩個百人隊,而他們在失去吳賢的手下後也就十來個人,敵我差距依舊懸殊。
“姬昌,如今你已走投無路,還不快快束手就擒,隨我後朝歌麵聖。”在前麵攔路的雷開冷冷道。
前路已絕,後路已斷。
浪七想著此時的姬昌自當是慷慨一番,力數帝辛無道,吐露心聲,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姬昌居然神態緩和,還默默的揚馬排他而出,第一句話居然是為自己等人開脫。
姬昌仰天一歎,“兩位將軍聖明,出逃國都仍姬昌一個所為,這位浪貞人,還有武成王愛將皆是外人,他們憐惜本侯年邁,攜送仍是仁義之禮,不可與本侯同罪,還望兩位將軍如實上稟陛下。”
龍環等人正要說話,姬昌一伸手便攔了下來,正色道:“世人皆言陛下昏饋,實仍是奸佞當道,妖妃迷惑,我等作為臣子,當為陛下親君側,以還天明。”
“天下大勢三分,西歧得其二,世人皆疑我姬昌有不臣之念,卻又怎知我姬昌實是為大商守家,若天下崩壞,我西歧願獻土地子民,大商尚可保有二分,殷商天下自能延續,故便有千萬人曲誤我姬昌,又何足道哉!”
“我姬昌黃帝之後,後稷子孫,又豈能做亂臣賊子,成湯江山已曆數百載,豈能毀於帝辛之手,我西歧願為前驅,掃盡汙泥,還大商晴天,天人可見。”
姬昌的這一番話聽的浪七內心震憾,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
人在生死抉擇時,往往表現出來的是最真實的一麵,就像是那些臨刑前的豪言壯語,但姬昌卻在如此生死攸關之際,他的心中卻始終沒有任何反商之念,而且還念念不忘他人的安危,如此胸襟,和某些資料上所稱的蓄謀反商的文王判若兩人,就衝這一點,就連浪七也不由得那肅然起敬。
雙方爭執不下之時,船已靠岸,浪七連忙和姬昌上馬急奔,直朝澠池大道而去,上了大道便離潼關不遠。
為確保能最大程度拖住追兵,浪七特地讓吳賢留在原地,給他安排了說法,盡量遲疑守衛的決定,即便有個別守衛動搖,以他的武力,也能當即立斷,殺一儆百,他自己則和龍環護送姬昌離開。
眾人一路急馳,恨不能肋生雙翼,姬昌本是自忖必死,卻未曾想,浪七還有如此計策,硬是拖住了追兵,頓時也看到了希望,加速策馬。
吳賢拖住對岸守衛,不讓船隻過岸,雷開等人隻能派人回朝搬救兵,但此地離朝歌路遠,一來一回,恐怕姬昌已出五關。
就在所有人都這麽想的時候,浪七心中卻隱隱有種擔憂,這個事情還有另外一種假設,那就是如果吳賢拖不住呢,或是還有其他意外呢,前麵不遠就是澠池大道,一直到潼關都是一馬平川的大道,這種路況非常適合騎馬,而那些斥侯出身的輕騎能發揮最大的優勢,以之前他們追到黃河渡口的速度來計算,他們絕對逃不到潼關。
浪七不能將這種可能告訴眾人,因為這毫無意義,反而會影響來之不易的士氣,當前唯一要做的,就是快馬加鞭,加快再加快。
事實上,相比起眾人,浪七的騎術最為普通,馬匹又不如姬昌神駒,反而是最慢的那個,就在眾人澠池大道上狂奔之時,忽然,身後揚起塵土,在最後麵的浪七第一個看到,心中的不安瞬間擴大到了現實,大叫一聲:“不好!追兵已至!”
這一聲大喊直接驚的眾人麵色大變,心急之下,下意識猛拍跨下之馬。
還真的感謝浪七這張烏鴉嘴,真是好的不靈壞的靈,居然真就有了意外,細想也是,如果不出意外,那這件任務也確實太過簡單,怎麽還能是相當於死亡懲罰的神境輪回。
輕騎馬快,他們甚至都沒出澠池大道,就看到了後麵高揚飛塵下那一隊輕騎追兵。
為首正是雷開和殷破敗,不愧為經驗豐富的神武大將軍,兩人追上浪七一眾後並沒有馬上發動進攻,雷開加速向前,一直衝到浪七的前麵,迫使浪七等人強行勒馬停住。
看來兩人打的是包圍的主意,要一網打盡。
就在眾人臉色大變時,浪七冷靜的發現了一件怪事,他記得雷開他們在追到黃河渡口時有近千人馬,但從眼前的隊型來看,也就是個百人隊,就算加上前麵的雷開,也就兩個百人隊,那剩下的人呢?
這個問題很快就有了答案,雷開剛衝到麵前停下,還沒來的及說話,後麵再次揚起飛塵,眾人本以為是雷開的後續追兵,結果發現來人是吳賢。
此時的吳賢滿身鮮血,尤其是手臂上還有幾道深可見骨的刀傷,他衝破敵陣,回到龍環身邊,還沒等龍環問,主動低聲道:“末將有辱使命。”
浪七想不明白,對方怎麽可能那麽快就追到這裏,他們不是被堵在黃河對岸嗎?
吳賢忍痛說起當時的情景,原來在浪七他們走後,吳賢領著自己手下幾個親隨守在對岸,雷開等人麵對著滔滔黃河也是束手無策,當即命人回報朝歌。
吳賢見對方派人回奔,知道雷開他們已無計渡河,原來崩緊的神經不自覺的放鬆了下來,但就在這個時候,異變突起。
帝辛為了防止叛軍入城,不但在渡口布置守軍,而且還安排親信指揮,特別是像黃河渡口這種關鍵位置,更是如此,這邊的守衛長正是帝辛的親信,此人不但是帝辛忠實粉絲,而且還頗有能力,當時他看到龍環手刃船夫時,就猜到事情有變。
但是,他清楚自己絕不是龍環的對手,上去也隻是送死,便隱忍了下來,一直等到龍環等人走遠,這才忽然發難,下令守軍對吳賢發動突襲,吳賢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受了傷,但他畢竟是武成王手下的家將,個個驍勇,很快便組織反擊。
守軍雖然人多,但都是些普通軍士,如何是武成王手下精銳的對手,很快就像切菜一樣的反殺,那守衛長一看情況不對,立馬跳上一艘船。
意外就出在這個守衛長身上,原來他以前的身份就是個船夫,隻是由於後來地位高升,已無須自己親自開船,所以當時龍環在擊殺船夫的時候才會把他給漏掉,這才使他駕船逃離,吳賢看到他會開船時心中大急,可卻被一群守衛攔住,一時脫不開身,隻好眼睜睜看著守衛長把船開到對岸。
雷開看到對岸的變故,心中大喜,船一到,馬上登船朝對岸而去,等到船到對岸時,那些守衛已經被吳賢和手下殺個精光。
一下船,雷開馬上策馬朝吳賢殺去,吳賢自知不是對手,加上身上有傷,想起臨行前龍環的囑托,便以守為攻,盡量拖延時間,因此兩人數個回合下來也分不出勝負。
殷破敗見狀,馬上識破了吳賢的心思,叫道:“雷兄,不用管他,他這是在拖延時間,當速速追趕姬昌。”
雷開聞言心中一明,發現自己中了計,使了個假招,跳出戰圈,冷笑一聲:“吳賢,等我們擒了姬昌,再回來收拾你。”
說完一邊帶著手下策馬狂奔,一邊留下一部分精銳手下圍殺吳賢和他的手下。
吳賢已然後悔之前的疏忽,然武成王麾下豈有蠢才,他很清楚自己未必能追上雷開,就算追上,也隻能纏鬥一二人,於事無補,如此危急時刻,他的腦子反而冷靜了下來,他一眼就盯上了之前跳走守衛長。
雖說雷開帶人去追姬昌,但是守衛長因為臨時逃跑,就近跳上一艘船,那船並不是最大,無法坐下許多人,所以大部分的人還留在對岸,如今能開船的就隻有他一個,隻要把他殺了,相當於減少了敵方大量對手。
一想到這裏,吳賢使了個虛招,脫開戰圈,縱身一躍,朝守衛長衝去。
此時的守衛長,正在準備船隻掉頭,去接下一批追兵,沒想到淩空忽然飛來一人,抬頭一看,是吳賢,嚇的雙腿發抖,下意識便要逃跑,但他那裏是吳賢的對手,三兩招便被擊殺當場。
而此時,雷開留下的精銳也對吳賢的手下展開攻擊,雙方陷入一場苦戰。
吳賢想的早點去向姬昌報信,手下一發狠,全力施為,保命殺招也毫不吝惜,在付出手下全部陣亡的代價後,終於將追兵全部擊殺,然後找了一匹最健壯的馬,追姬昌而去。
吳賢說的很快,但浪七聽的出來,這其中有多麽驚心動魄,說實話,吳賢雖有過失,但他能做到這一點,也算是將功補過,換成是他,所能想到的最好方式也是擊殺守衛長,也就是最後一名船夫,可眼前要緊的不是這個,而是如何突破敵陣。
現實是他們麵前還有兩個百人隊,而他們在失去吳賢的手下後也就十來個人,敵我差距依舊懸殊。
“姬昌,如今你已走投無路,還不快快束手就擒,隨我後朝歌麵聖。”在前麵攔路的雷開冷冷道。
前路已絕,後路已斷。
浪七想著此時的姬昌自當是慷慨一番,力數帝辛無道,吐露心聲,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姬昌居然神態緩和,還默默的揚馬排他而出,第一句話居然是為自己等人開脫。
姬昌仰天一歎,“兩位將軍聖明,出逃國都仍姬昌一個所為,這位浪貞人,還有武成王愛將皆是外人,他們憐惜本侯年邁,攜送仍是仁義之禮,不可與本侯同罪,還望兩位將軍如實上稟陛下。”
龍環等人正要說話,姬昌一伸手便攔了下來,正色道:“世人皆言陛下昏饋,實仍是奸佞當道,妖妃迷惑,我等作為臣子,當為陛下親君側,以還天明。”
“天下大勢三分,西歧得其二,世人皆疑我姬昌有不臣之念,卻又怎知我姬昌實是為大商守家,若天下崩壞,我西歧願獻土地子民,大商尚可保有二分,殷商天下自能延續,故便有千萬人曲誤我姬昌,又何足道哉!”
“我姬昌黃帝之後,後稷子孫,又豈能做亂臣賊子,成湯江山已曆數百載,豈能毀於帝辛之手,我西歧願為前驅,掃盡汙泥,還大商晴天,天人可見。”
姬昌的這一番話聽的浪七內心震憾,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
人在生死抉擇時,往往表現出來的是最真實的一麵,就像是那些臨刑前的豪言壯語,但姬昌卻在如此生死攸關之際,他的心中卻始終沒有任何反商之念,而且還念念不忘他人的安危,如此胸襟,和某些資料上所稱的蓄謀反商的文王判若兩人,就衝這一點,就連浪七也不由得那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