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看來,當下的局勢頗似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隻不過不管是蒙古、臨安政權還是霹靂軍,都對這種說法不以為意。在蒙古看來,自己的領土東抵高麗和女真故地,南到波斯和大食,西到金帳汗國草原,北抵冰天雪地的凍土地帶,轄地何止萬裏,那裏是偏安漢地北部的曹魏所能比的。忽必烈乃心懷大誌的一代雄主,為了與唐太宗李世民一樣,既成為草原民族的天可汗,又成為漢人的皇帝,他已下定決心要掃平六合,降服臨安朝廷與霹靂軍。為此他已在霹靂軍十四年底,采納了劉秉忠等人的建議,建國號為大元,定都於大都(北京),其旗下的蒙軍也改稱為元軍。


    在忽必烈看來,宋國偏安東南一隅,趙氏政權主弱臣悖,實屬吳下阿蒙,大元統一天下實屬天命所歸。臨安治下雖人口眾多,麵積廣大又經濟富足,然軍力孱弱,隻不過是肉多抗揍的肥羊而已。在元軍一眾將領看來,宋軍空有百萬之眾,皆不過插標賣首者,是等著他們前去獲取的戰功。實際上這種認知並非元軍狂妄自大,而是戰事的真實寫照。宋蒙兩軍交戰,蒙軍往往能在野戰中擊敗十倍於已的對手,若是沒有優勢水軍或堅城利堡,宋軍更是一觸即潰,一敗塗地。要命的是,在劉整等降將的幫助下,元軍的水軍日益強大,也鑄造了大量火炮用於擊破宋軍的堅城。


    在元軍看來,霹靂軍更難對付,雖然其人口更少,麵積更小——他們根本不知道霹靂軍海外領地有多大。由於出色的保密工作,霹靂軍展露在外界麵前的實力,隻是冰山一角而已。忽必烈認為,蒙軍被趕出巴蜀不過是一時大意,且其正值阿裏不哥叛亂,戰略重心也放在北方草原和對宋作戰上,無暇顧及巴蜀戰局,且紐璘與汪惟正所部不過是偏師而已。在他看來,霹靂軍治下核心不過巴蜀和流求而已,大理、交趾等羈縻之地短期內不僅沒有助力,反倒會因派兵駐守而分散軍力。元軍諸將也認為,霹靂軍不過是憑借犀利火器和艱險的蜀地才得以守住,否則絕非驍勇北地男兒的對手。


    忽必烈隻是將霹靂軍看成其一統天下的難纏對手,但並沒有認為其是心腹大患。在他的謀劃之中,元軍將以雷霆之勢滅掉臨安政權,將霹靂軍困死在巴蜀與大理角落之地,然後再整合江南龐大人口和海量資源,大力發展水軍和火器。元軍的火器與水軍雖然不如霹靂軍,但數量能彌補質量的不足。再說元軍還有超過十萬的鐵騎,憑借著無與倫比的機動性,可以頻繁騷擾,削弱霹靂軍的戰爭潛力。忽必烈堅信,到時侯憑借著占據大半個漢地的優勢和軍力上的絕對優勢,即便是拚消耗也會將霹靂軍拖瘦、拖死。


    當然,忽必烈也不想出現三國時吳蜀聯合抗魏的情況,他的策略是先穩住霹靂軍,讓其攻宋時袖手旁觀,這也是他並沒有禁絕雙方民間商貿往來的重要原因。為此,在襄陽戰事正酣之時,忽必烈派出禮部尚書廉希憲出使霹靂軍。作為漢化極深的畏兀兒人,廉希憲頗有外交手段,其雖明知霹靂軍在名義上乃為大宋臣屬,但仍然以元廷的名義向歐陽軒遞交國書。在國書之中,元廷提議兩國為叔侄之國——元為叔,霹靂軍為侄,將霹靂軍地位提到與大宋平起平坐的地位。除此之外,廉希憲還向歐陽軒轉達了忽必烈的建議——兩軍結盟攻宋分其地,事後由霹靂軍據有荊湖南路、廣南西路、廣南東路和江南西路。


    不得不說忽必烈的提議很有誘惑力。這四路麵積占臨安治下麵積的三分之一,也有潭州、嶽州、廣州等重要城市,江南西西路更是富庶之地,人口甚至高達八百萬以上,如果獲得以上地區,將會使霹靂軍實力暴增。更重要的是,以上地區要麽與霹靂軍控製區接壤,要麽播州毗鄰,獲得後可與原有轄區連成一片。即便元軍翻臉,霹靂軍也可以憑借著以上四路形成的戰略縱深,獲得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


    歐陽軒當然知道忽必烈的話不可信,熟讀史書的他當然不會重蹈宋廷的覆轍。宋廷一貫目光短淺,先是與金聯手滅掉了契丹。沒有了漢化後變得文明的契丹的阻擋,更加野蠻的金人策馬南下攻破汴京,擄走了欽、徽二帝和大量宗室官員,慘遇牽羊之禮悲慘境地。差點被團滅的趙氏政權,不得不遷到臨安,偏安江南一隅。此後,宋廷並沒有吸取靖康之恥的教訓,又與蒙古與合力滅掉了金國,這才有了眼下韃兵連年侵邊,以致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陷入政權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窘境。


    歐陽軒嚴辭拒絕忽必烈的提議,並非是怕元軍滅了趙宋之後翻臉,而是他一眼看穿了其挑拔離間的險惡用心,使臨安朝廷不會相信霹靂軍會真心抗蒙。實際上,廉希憲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如果霹靂軍同意聯手更好,即便不同意,也會讓臨安政權產生狐疑之心。他故意遞交國書,又明知霹靂軍絕不會聯蒙抗宋,仍然而為之,便是要在兩者之間打下楔子。此事之後,無論霹靂軍如何解釋澄清,臨安朝堂對霹靂軍的警惕戒備都不會放鬆,更何況朝中高官不少人對霹靂軍恨之若骨,他們的態度是“寧與外賊,不與家奴”。


    臨安朝堂的高官們正是占據在道德的製高點,以居高臨下的心態,視蒙古人為野蠻的韃賊,視霹靂軍為家奴。在他們看來,趙宋政權才是華夏正統,也是天命所在,而蒙古人不過是來自草原的化外野人,是渾身牛羊腥膻味的臭韃子,終究會像契丹人、女真人一樣被更加野蠻的人所滅亡,而代表著文明與繁榮的趙氏政權將千秋不倒,永續傳承。


    霹靂軍在臨安政權高官們的眼中,不過帝國邊垂之地興起的漢夷混雜勢力,是離經叛道的忤逆子。在霹靂軍崛起之初,他們隻將其當作可以予取予求的流民武裝。當霹靂軍的初露崢嶸,他們又將其視為如同播州一樣聽調不聽宣的地方勢力。眼下霹靂軍日益壯大,儼然有分廷抗禮之勢,他們又不情願承認霹靂軍已成為如同西夏一樣的帝國隱患。


    相對於蒙古人,臨安朝廷對於源出華夏一脈的霹靂軍更加仇視,不少人對歐陽軒的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的均貧富理念更是恨的咬牙切齒。蠻橫的蒙古人隻會使用武力,而霹靂軍的以民為本的理念和清廉的治理,對底層的百姓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侵蝕著趙氏政權的道統基礎,久而久之必將摧毀其統治根基。如果有選擇,朝堂高官們更願意“攘外必先安內”,先蕩平霹靂軍再對付蒙古人。


    隻不過形勢比人強,在博弈的棋盤上,宋軍從來不是主動的一方。蒙古人的一波波進攻讓宋軍疲於招架,根本無暇對付霹靂軍。為了讓霹靂軍牽製蒙古人,防止其降元,臨安高官們隻得收斂手段,不敢過分激怒霹靂軍。不過在他們看來,放下身段委屈求全隻是權宜之計,一旦宋蒙達成和議,必然將霹靂軍除之而後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宋之霹靂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寂靜的銀鬆森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寂靜的銀鬆森林並收藏南宋之霹靂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