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的語言藝術
張嘴就來: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興發言技巧 作者:林望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辯論不僅是追求真理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的一種語言表達藝術。不辯則事不清,不辯則理不明。主觀臆斷、不允許一點不同意見的人,必然不能令人信服,工作也必然會出現偏差。因此,一個有著科學頭腦、良好素質的人,其語言表達必然離不開辯論這種形式。
●針鋒相對,揭其要害
在辯論中要善於抓住對方的要害之處,針鋒相對地進行反駁。一是反駁其錯誤論點,用事實分析,直接證明對方論點的虛假和荒謬;二是反駁其論據,直截了當地揭穿其論據的虛偽性,論點的不正確也就隨之暴露出來了;三是反駁論證,通過揭露對方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係錯誤,最終推翻其論點。
秦孝公想起用商鞅變法,便專門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變法大計。會上孝公對群臣說:“繼承君位,不能忘了鞏固政權,這是國君應當遵守的原則;實施法治務必闡明國君的長處,這是臣下應有的品行。我現在想通過變法來治理國家,變更禮製來教育百姓。但是恐怕天下人非議。所以要大家發表意見一起來想辦法。”
商鞅率先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主張。他說:“法是為愛護人民而製定的,就是為了辦事而形成的。所以高明的人隻要以使國家富強,就不死守舊法;隻要能對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遵循舊禮。”
商鞅的主張得到了秦孝公的讚成,卻遭到了甘龍和杜摯等人的反對。甘龍說:“不對。我聽說,高明的人不改變民眾的習俗來進行教化,有智之士不變更舊法而治理國家。這樣,不費力就會成功,官民相安無事。現在如果不按秦國的舊製辦事,改變禮製來教化人民,恐怕天下都會非議君上,願王明察!”
商鞅立即駁斥甘龍說:“甘龍所說,不過是世俗之言。一般人總是安於舊習慣,迂腐的學者也往往沉溺於所學的學問之中。所以,這兩種人做官都固守舊法,是不能和他們討論舊法之外的事的。夏、商、周三代禮製不同,但都稱王於天下;齊桓公、晉文公等五個霸主各自的法令也都不同,卻都稱霸於諸侯。所以高明的人製法,而愚蠢的人隻能受製於法;賢能的人變更禮製,而無能之輩隻會被禮製約束。拘泥於舊禮的人,不足與之談論國事;客觀存在製於舊法的人,不足與之討論變革。王不必再疑慮了。”
這時,杜摯站起來給甘龍幫腔,說:“我聽說,沒有萬倍的利益,就不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新器具。還聽說有這樣的話:‘效法古代沒有錯,遵循禮製不會出偏差’。請王好好考慮!”
商鞅立即予以反駁:“前代教化人民的方法都不同,哪有什麽古法可仿效?曆代帝王的禮製都不相重複,又有什麽禮可遵循?遠古的伏羲、神農時代教育而不懲罰,後來的黃帝、堯、舜就實行懲罰了,但不濫施懲罰,及至周朝的文王、武王,都是各自根據當時的形勢而立法,根據事情的具體情況來製禮。顯然,禮和法是因時勢的需要而製定的,製度和法令要與形勢相容,各種兵器、鎧甲、器械裝備都要便於使用。所以我說:治理國家不是隻有一種方法,隻要有利於國家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湯王、周武王都不遵循古法,一樣地興盛起來了;夏桀王、殷紂王雖然沒有變更舊禮製,卻也滅亡了。由此可見,不效法古代的人未必有可非議之處,遵守舊禮的人不足以多加肯定。國君不要再疑慮了!”
商鞅的一陣雄辯,使甘龍和杜摯的守舊論調顯得那麽蒼白無力,秦孝公的疑慮打消了,他說:“好,即使天下的人都來議論我,我也不再猶豫了!”至此,才有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圍繞著“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觀點來進行辯駁的,群臣以“祖宗之法不可變”“祖宗之禮不可違”與之針鋒相對。這場舌戰,商鞅之所以獲勝,關鍵在於他用“古代賢王法”“禮皆可變”的大量事實駁倒了眾人,從而贏得了秦孝公的信任,真正是事實勝於雄辯。
●反嘲斥謬,以柔克剛
這一辯論方法就是抓住對方嘲諷的話頭,反過來用嘲諷的方法予以反擊,使對方處於被嘲弄的尷尬境地。
在一次外貿談判中,中方代表拒絕了一位紅頭發的西方外商的無理要求。這家夥惱羞成怒,竟然出口傷人:“代表先生,我看你皮膚發黃,大概是營養不良造成你思維紊亂吧?”中方代表立即反擊道:“經理先生,我既不會因為你皮膚是白色的,就說你嚴重失血,造成你思維紊亂,也不會因為你頭發是紅色的,就說你吸幹了他人的血,造成你頭腦發昏。”中方代表用反嘲斥謬法回擊了外商的嘲諷,駁斥了對方的強辯,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
●取喻明理,寓理於喻
在辯論中,把道理寓於比喻中,運用比喻手法說明道理,既可言簡意賅地闡述道理,又能理趣渾然、風采奪目。
春秋時代的墨子不但是大學問家,也是一位辯才,說話很富哲理。一日,他的學生子禽問他:“老師,是多說話好,還是少說話好?”
墨子沉思了一下說:“你看,池塘裏的青蛙,不分晝夜地呱呱叫,聲音又高又亮,可從來沒有人注意它們。而雞棚裏的公雞,平時輕易不叫,隻在每天天亮時才叫幾聲。人們聽到它的叫聲,就知道天亮了,於是起床做事。這說明人們很注意公雞的鳴叫聲。”子禽會意地點了點頭。
●誘導反問,不攻自破
這種策略就是為肯定自己的觀點,誘導性地提問,讓對方緊緊圍繞自己的論題思考,再以反問的形式肯定自己的觀點,迫使對方不得不接受。
一次,俄國文藝批評家赫爾岑應邀去參加一個宴會。宴會上不斷演奏一些震耳欲聾的所謂流行音樂。赫爾岑實在忍受不住,最後不得不捂住了耳朵。主人看後驚訝地說:“這可是最流行的音樂呀!”赫爾岑反問道:“流行的就一定是高尚的嗎?”主人也不甘示弱,反駁道:“不高尚的東西怎麽會流行呢?”赫爾岑笑了,說道:“那麽,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嗎?”主人無話以對。
在具體進行辯論的時候,不同的對象涉及的範圍和采用的方法,往往是各種辯論特點兼而有之,應視實際情況隨機應變、臨場發揮,才能戰勝論敵,獲取辯論的勝利。
●由彼及此,步步緊逼
由彼及此法是指由遠而近、步步緊逼,直到對方投降認輸為止。
某市長收到舉報材料,得知某百貨商場經理有違法亂紀行為,為挽救這位經理,使其懸崖勒馬、改邪歸正,便去找他談話。談話中,這位經理多方辯解,和市長爭論起來。於是,市長改變方法,冷靜地問道:“假若你家裏喂了一條狗,隻會偷吃睡懶覺,從不顧家守屋,有時還打爛碗盆,你怎麽辦?”經理回答:“把它趕出家門。”市長說:“假如你商場有個售貨員工作懶惰,態度惡劣,胡亂提價,有時還將商品偷回家去,你怎麽辦?”經理說:“開除他!”市長說:“假如他的經理知情不報,且與之暗中勾結,倒賣香煙,中飽私囊,你說該怎麽辦?”經理:“這……”
由彼及此法,往往是欲此先彼、欲實先虛、欲近先遠,步步緊逼,最終使對方無路可逃,隻好束手就擒。
●婉曲作答,避其鋒芒
婉曲作答法是對對方所提問題不作直接回答的一種辯論方法。
有人問美國天文學家瓊斯:“地球有多大年齡,你能說清楚嗎?”瓊斯回答:“這也不難。請你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說高加索的厄爾布魯士山吧。再設想有幾隻小麻雀,它無憂無慮地跳來跳去,啄著這座山。那麽這幾隻麻雀把山啄完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地球就存在了多少時間。”瓊斯這種委婉曲折的回答,不僅把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難題化解了,而且使人意識到地球存在的歲月異常悠久。
婉曲作答法,往往要避開鋒芒、擺脫困境,使對方由主動變為被動,比直接作答更形象、生動、有力,往往使對方無可辯駁。
●轉移論題,避而不答
齊王因為沒聽從孟子的勸告,結果使燕國人反叛了齊國。齊王感到慚愧,但有個叫陳賈的大夫卻在孟子麵前為齊王開脫。
陳賈說:“周公是什麽樣的人?”
孟子說:“古代聖人。”
陳賈問:“他派他的弟弟管叔去監督殷國,結果管叔卻帶領殷人反叛,確有其事吧!”
孟子答:“的確有。”
陳賈又問:“周公是不是知道他要反叛才派他去的?”
孟子說:“周公不知道。”
陳賈立即說:“這樣說來,聖人有時也有過錯吧?”
孟子回答說:“古代的君子,有錯就改;現在的君子將錯就錯。古代的君子有了錯,就像日食月缺,人人都看得見。當他改正時,人人都能敬仰他。現在的君子,豈止是將錯就錯,還要找借口為自己辯護。”
陳賈無話可說。
孟子和陳賈這場論辯采取了轉移論題法。陳賈煞有介事地以聖人為齊王開脫。孟子不在無需討論的問題上糾纏,把論題轉移到如何對待錯誤上,用類比法得到結論。“聖人有錯就改”,這裏還包含著一個假言判斷:“既然聖人有錯就改,而齊王將錯就錯,所以齊王並非聖人。”這就從側麵將前麵避而不答的問題重新點明,既使陳賈無言以對,又使齊王受到教育。
●誘導明理,有的放矢
誘導明理法是針對對方的錯誤觀點,步步引誘造成對方言論前後矛盾而使其明理的一種辯論方法。
一個年輕村民,帶妻子去做人工流產。妻子不願意,別人勸說也不聽,他直接去找醫生。
村民:“請給我妻子做人工流產。她雖然是頭胎,但是個女胎,所以我要她來做流產。”
醫生:“你為什麽不要女胎?”
村民:“一對夫婦隻能生一個孩子,女孩子長大了總歸是別人的。”
醫生:“我有個8歲的男孩子,等他滿了12歲,我就送他到五台山當和尚。”
村民:“這麽好的兒子,為什麽去出家?”
醫生:“因為他不能傳宗接代呀!”
村民:“這孩子有生理缺陷嗎?”
醫生:“那倒沒有。”
村民:“那他怎麽不能傳宗接代?”
醫生:“因為他長大了找不到對象。”
村民:“這麽乖的男孩子,怎麽會找不到對象?”
醫生:“到那時,社會上隻有男人沒有女人了!”
村民:“哪會有這種事?”
醫生:“女孩子長大了要出嫁,所以都被當爸爸的強迫‘人流’了。”
村民:“啊!我們……”
誘導明理法先不說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而是有意誘導對方步步前進,最後使其感到“此路不通”。此法寓教育於辯論之中,讓對方易於接受。
●以牙還牙,理直氣壯
以牙還牙法,就是在辯論中,不去正麵否定對方論點的荒謬,而是用相同事例還給對方一個荒謬的論點,用以駁倒對方的一種方法。
某個大旱之年,一位能說會道的老農到縣衙呈報災情,請求減征賦稅。縣令問道:“今年麥子收了幾成?”老農答道:“三成。”“有七成的年景,竟敢謊報災情,真是膽大包天!”老農想了一下說:“我活了150歲,還未見過這麽嚴重的災情啊!”縣令驚問道:“你有150歲嗎?”老農不慌不忙地說:“我70歲,大兒43歲,小兒37歲,合起來不是150歲嗎?”縣令大聲吼道:“哪有你這樣算年齡的!”老農反問道:“哪有你那樣算年成的!”縣令無言了。
以牙還牙法在辯論中足顯力度,常常會置強詞奪理者於“死地”。它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對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歸謬製人,出其不意
歸謬製人法,就是先假定對方的命題為真,然後以此為前提進行推論,將它推向極端,推出明顯的荒謬結論使其難堪的一種方法。
古時候有個富翁死了,其妻同管家商量,要用活奴給他陪葬。富翁之弟是個有識之士,反對這樣做。他嫂子堅持道:“你哥哥死了,在地府無人侍奉,我們決定用活奴陪葬,誰阻攔都不行。”其弟便改口道:“還是嫂子和管家慮事周全、用心良苦,可見嫂子同兄長夫妻情深,管家對主人忠心不二。既然要用活人陪葬,不過,讓別人去服侍兄長,我們不放心,倒不如嫂子和管家去陪葬,兄長定會非常滿意的。”其嫂和管家哪願去死,隻好作罷。
歸謬製人法的運用,要注意相同性質的謬論的可比性,若將兩件不相幹的事扯在一起,便收不到以謬製人的效果。
●設喻巧辯,貼切巧妙
設喻巧辯法,是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巧妙施辯的一種方法。
有位小姐愛好文學創作,寫了一本很厚的小說寄給一位名編輯,可是書稿很快就被退回來了。小姐異常氣憤,給這位編輯打電話質問:“編輯先生,你怎麽沒把我的書稿看完就把它槍斃了?為了考察你是否真的看過,在寄出前我把105頁和106頁粘在一起,當我查看退稿時,這兩頁仍然原封未動,你作何解釋?”編輯回答道:“小姐,比方我吃一瓶水果罐頭,嚐了一口發現是壞的,難道我非得把它全部吃完才下結論嗎?”
辯論中,遇到棘手的質問或難於正麵回答的提問,就可用比喻巧辯法。使用此法需注意比喻的貼切性、易懂性、巧妙性,以及表意的明確性,才能使對方無話可說。
●機智折服,不卑不亢
機智折服法,就是麵對難於爭辯的問題隨機應變,運用智慧,化被動為主動,向對方發難使其折服的一種方法。
晉朝有個叫許允的書生,在洞房花燭夜,見新娘相貌平平,大為不悅。新娘問他何故?許允沒好聲氣地說:“你知道好妻子是什麽樣的嗎?”新娘不卑不亢地說:“孝順老人,尊敬夫君,說話和氣,做事利索,而且模樣也不錯。前幾項我都能做到,隻是模樣是老天生成的,我就無法了。”許允聽後仍然不高興。新娘轉問道:“相公,你是讀書人。我問你,一個人應具有的好品德你有多少呢?”許允答:“我都具備。”新娘道:“好品德的第一條,就是看人要重德,你卻隻是以貌取人。既然第一條就不符要求,怎麽能說都具備呢?”許允被新娘的口才折服了,終於改變了對妻子的態度。
機智折服法,在辯論中運用時,要靠知識和頭腦,才能機智地由回答變成提問,折服對手。
●避實擊虛,立竿見影
避實擊虛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辯論技法。當你已經掌握了論敵的部分情況,想通過攻擊對方弱點再進一步擴大戰果時,運用此法可使對方一觸即潰。這種方法常用於對抗性較強的法庭辯論或審訊犯罪嫌疑人。刑警初審犯罪嫌疑人,是一場心理戰,特別是在尚未完全掌握證據的情況下進行突審,既是一種鬥爭,也是一種辯論。如果急於求成,直來直去,往往很難見效;而采用避實擊虛之法,卻容易敲開犯罪嫌疑人嘴巴,促使其交代事實真相。
某市刑警隊長奉命偵破一起惡性殺人案,經過周密的調查,認定此案是兩人所為,接著在某郊縣抓獲了一名有重大嫌疑的人犯。另一人是誰?他不肯交代。審問開始了。
警察:“你知道我們是幹什麽的嗎?”
犯罪嫌疑人:“是警察!”
警察:“知道我們是從哪裏來的嗎?”
犯罪嫌疑人:“那我怎麽知道?”
警察:“我告訴你吧,我們是從xx市兩路口來的,兩路口你去過了吧?”
犯罪嫌疑人:“我沒去過。”
警察:“那就不對了,我們查了那裏一家旅館,你前幾天在那裏住過。”
犯罪嫌疑人:“住過又怎樣?”
警察:“住過倒不怎樣。隻是那裏前天發生了一起命案,你不會不知道吧?”
犯罪嫌疑人:“我不知道,也與我無關。”
警察:“與你的關係可大啦!”
犯罪嫌疑人:“什麽關係?”
警察:“我們從現場找到了血衣,你家裏人看過,認出是你穿走的。你想不想看一看?”
犯罪嫌疑人:“不不,不看了。”
警察:“看來你是個爽快人。既然這樣,你大概該說出什麽了吧?”
犯罪嫌疑人:“那個司機被殺我是在場,你們總不能就說是我殺的!”警察:“那汽車上有你的指紋,你推得了嗎?”
犯罪嫌疑人:“反正不是我親手殺的。”
警察:“我們知道不是你一個人幹的,不說出同夥隻好由你一人頂罪了。”
犯罪嫌疑人:“我說……是他下的手,我隻是幫忙。”
警察:“那人是誰?”
犯罪嫌疑人:“是我表哥。”
刑警隊長就是這樣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旁敲側擊、話中有話,使犯罪嫌疑人的防線徹底崩潰了,不得不如實交代了這起命案的經過。
●反詰進攻,出其不意
反詰進攻,是辯論的基本語言技巧之一,它是修辭學上的反問在辯論中的運用。所謂反詰,就是從反麵提出問題,用否定的疑問句來表示肯定的語氣,或者是用肯定的疑問句來表示肯定的語氣。反詰進攻,往往能比正麵提問更有力量,更能表達愛憎之情,更具有強烈的批判和諷刺作用。很多時候,還可以用反詰轉守為攻,造成心理上的優勢和咄咄逼人的氣勢,置對方於被動的地位。
約翰·威克斯是英國18世紀的一位作家和政治活動家。有一天,上議員桑得韋奇當眾辱罵他說:“你將來不是死於梅毒,就是死於絞架。”
威克斯答道:“那就要看我是擁抱閣下的情婦,還是閣下的理論了。”
威克斯使用的是“順語反詰”的方法,他沒有直接否定桑得韋奇惡毒的詛咒,似乎與他建立起一個“假”的共識,但是馬上指出產生兩種惡果的根源統統來自於桑得韋奇本人,暗示出由於人品及思想的低下,他將來才應該死於非命。從容回答中雖不露鋒芒,但回擊有力,而且寓意深刻。
●以逸待勞,捕捉漏洞
辯論是一項集知識水平、理論功底、邏輯能力、語言技巧於一身的“高雅的遊戲”。辯論時,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時而侃侃而談,如行雲流水;時而一語中的,似霹靂驚雷。
憑借著高超的辯論技巧、豐富的知識積累、深厚的理論功底、嚴密的邏輯思維不斷製造一個又一個高潮。當然,在這種氣氛熱烈的場合,情緒激動,神經高度緊張,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有一些紕漏。“言多必失”,再優秀的辯手,即使是占盡了優勢,也會有漏洞。
某次主題為“現代化建設中,東方文化作用大於西方文化”的辯論中,反方接連舉了兩個例子,都是極不恰當的:“東方文化是碗,西方文化是飯,請問是碗重要,還是飯重要?”“東方文化好比書中的文字,而西方文明則是精神,文字和精神哪個重要?”這兩個例子看似銳不可當,實則漏洞百出。反擊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難道我的碗裏非要盛你的飯不可嗎?就不能夠盛上我自己種的糧食嗎?”“沒有文字,你的精神哪裏才看得見呢?”如此,等等。
在辯論中,一方麵要守住陣地,穩紮穩打,不能貪圖一時之利口不擇言;或心存僥幸,妄圖蒙混過關,以致給對手造成可乘之機。另一方麵,對手的失誤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必須沉著冷靜,仔細聽清對手的每一句話,一有機會,立即抓住,迅速發動反擊,必要的時候應該死纏不休,令其無法招架,從對手的細微失誤入手,窮追猛打,不斷擴展戰果,使對手“千裏之堤”潰於失誤這小小的蟻穴。下麵我們給大家介紹幾種捕捉對手漏洞,爾後大舉反攻的技巧。這一類技巧有一點像兵法所雲“以逸待勞”的戰術。所以我們把它們命名為“以逸待勞——捕捉漏洞法”。
1.放大法
放大法就是利用反對派論點中隱含的前提,加以擴大,推出明顯荒唐的結論,卻又符合對方的邏輯,使對方的論點不攻自破。
2.無中生有法
這種方法總體來說,主要是利用對方的觀點,使其向著條件外的絕對方向發展,將問題絕對化,或者故意曲解對方言論中的某些概念,人為地“凝練”出明顯錯誤的道理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例來,達到駁倒對方的目的。這種技巧往往是在對方的觀點正確或基本正確,從正麵反駁可能性不大時,有意首先承認其觀點,然後舉出一項反例來“證明”之。這個“反例”就是其觀點絕對化了以後的產物,通過一個絕對化的錯誤,證明其觀點的“錯誤性”。
3.引向未來法
在現實和曆史無法置辯時,可以將思緒引向未來,以發展的觀點立論,給予針鋒相對的反駁。這種反駁是建立在科學預見的基礎之上的,預見是新的思想和觀念的產物。預見時在思維中出現了由因果聯係構成的事物發展環鏈的模式,同時還從人們過去在因果聯係中反複出現的現象,找到了它的規律性。可以利用一環又一環的模式化的環鏈,預計出最後一環出現的論斷,反擊論敵。
物理學家法拉第有一次在大庭廣眾做電磁學的實驗表演。實驗剛結束,忽然有人站起來高聲責問法拉第:“這有什麽用呢?”
法拉第不假思索地回答:“請問,新生的嬰兒有什麽用呢?”
在這裏,法拉第把科學比作初生的嬰兒,借此說明,科學正像嬰兒必然要成長為前程無量的成年人一樣將發揮巨大的曆史作用,所使用的就是引向未來法。
4.緊追法
這是一種對付辯論對手紕漏的非常常見的方法。當辯手的紕漏被我方發現時,就該反擊,一路窮追猛打下去,一方麵把沒有能引起觀眾廣泛注意的漏洞明顯化,使人們都注意到對手的錯誤;另一方麵使其在既不能承認其錯誤,又無法回避事實的情況下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這種方法的技巧並不是很複雜,問題主要在於要對對手的差錯有絕對的把握,確信不會是有心設計的騙局,然後充滿自信地拿出“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氣勢來,利用已經占到的先機,直搗黃龍。
以上方法僅僅是“以逸待勞——捕捉漏洞法”的一般技巧,大家可以在實戰中總結出更多、更有力的方法來。
●借刀殺人,反戈一擊
三國時候有一位名士,叫做禰衡。曹操很不喜歡他,必除之而後快,於是舉薦他到昏庸暴戾的黃祖那裏去。果然,禰衡冒犯了黃祖而被殺掉。這樣,曹操巧借黃祖之手,既除掉了禰衡,又不擔上“濫殺”的惡名。
曹操的“借刀殺人”計不可謂不高明。借刀殺人在辯論中也時常得到應用。當然我們所說的借刀殺人者並不是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陰謀家,而是可以出神入化地運用“借刀”詰難對方,達到出奇製勝效果的舌辯之士。“借刀殺人,反戈一擊”的關鍵點也就在於如何巧妙利用對手的論點、論據和論斷過程反擊對方。不管他的觀點、論據和論斷過程正確與否,我們統統拿來,“依樣畫葫蘆”,把對方的言論通過我們的重新組織使之出現不可能或荒謬的情況,駁倒對方。
“借刀殺人”計在辯論中的應用與黃祖殺禰衡有一些不同。曹操借黃祖之手除去心頭之恨,而我們則是要巧妙利用對手自己的“刀”,這一點是決勝的關鍵。其方法不一而足,但總的來說大致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1.仿體
仿體的基本方法是提煉出對手語言的基本結構和表達方式,然後用之於另一類事物的推論之中,得出一個能令詭辯者啞口無言的結論,從而產生出奇製勝的效果。它大致類似於我們在前麵講過的放大法、反說法,但仍有許多不同。常用的仿體式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訴疑型。
這種技巧的要點是:找出與詭辯者利益相關的事例;采用詭辯者使用的方法來解析事例,並仿照對方的表述形式;在論述中加入疑問的語氣,顯示得有理、有利、有節。
a:“你有點不夠朋友。”
b:“何出此言?”
a:“你在戲院工作,完全有能力給我弄點免費票,可是你從來沒幹過。”
b:“你也有點不夠朋友吧?”
a:“我怎麽了?”
b:“你在銀行工作,完全有能力給我弄點免費鈔票,但是你做過嗎?”
在這個例子中,b使用的就是訴疑型仿體技巧,即指出對方的謬誤,但仍留有一定的餘地。使用疑問的口氣,不會使對方過分難堪。這種技巧最適合適用於一些需要注意把握分寸的場合。
第二種,反難型。
這種技巧要點在於:選擇與對方有利害關係的事例;采用對手使用的方法解析事例,並仿用詭辯的表達形式;在論述中強化肯定的語氣。
a:“別穿高跟鞋,穿高跟鞋的女孩輕浮。”
b:“憑什麽這樣說?”
a:“穿高跟鞋當然腳尖顫顫,怎麽能站穩?一絆到石頭,自然就會跌倒,這不就是輕浮嗎?”
b:“那你以後不許擦頭油,擦頭油的男孩滑頭。”
a:“胡說!”
b:“擦上頭油當然烏發溜溜,怎麽能不油滑?落上蒼蠅自然會被滑倒,這就是滑頭的鐵證!”
這種辯論技巧的特點是用對方自身設定的邏輯來限製對方,效果要比訴疑式強烈一些,一般用於不需要留太大分寸的場合。
第三種,反責型。
其要點在於:選擇與詭辯者有較強利害關係並具有可表演性的事例;以意外的可感性活動使詭辯者窘迫;采用詭辯使用的方法並仿用表述形式,對該活動做出解釋。
a:“洗完手再吃飯。”
b:“我才不洗呢!”
a:“為什麽?”
b:“洗淨了,還會髒的,何必多此一舉?所以,我不幹這種傻事……喂,你拿走我的飯菜幹什麽?”
a:“吃飽了,還會餓,何必多此一舉?所以,別幹這種傻事。”
這種技巧的突出特點是兼有表演性,在行動上給對方以某種嘲弄,從而誘使他反問。對方一旦反問,便會發現自己上當了。一般來說,這種做法具有責罰、激怒和引誘的意味,隻有這樣,才會使對方無法按捺怒火,跳起來責罵,從而鑽進設計好的圈套中去。
仿體式辯論技巧的三種方法,語氣從軟到硬,反詰效果從弱到強,分別適合於不同的場合。因此,在實戰中應當針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事,區別加以運用。
2.情景構造
這是借刀殺人計的第二種情況,特點是不和對方作直接的辯論,而是以現實或設想的情景,讓他麵對客觀的矛盾,從而認識到所存在的錯誤。這就是構造情景法,它也有三種基本情況。
第一種,兩難式構造情景。
許多事情如果單從本身去論,很可能要陷入僵局,若能抓住對方主要錯誤,構造出特別的情景,則會使之不論怎麽回答,都不能自圓其說。
b在a處求職,a看似漫不經心:“在冬天食物緊缺的情況下,你從自然界能找到什麽供人們吃?”
“隻要是人體承受得了的東西!”
a拿起一本雜誌:“把這本雜誌切成碎紙,人體能夠承受,可你會吃嗎?”
“我說的是沒經人為處理的。”
a又拿起一隻核桃。
“不經人為處理,你會連皮帶殼地吞下去嗎?”
b兩處受挫,隻得離去。
這個例子就是兩難式構造情景的具體應用。
第二種,類比式構造情景。
作家馬鐵丁曾經批評過一個驕傲自滿的人。這個人脫離群眾,但卻自以為是:“隻有羊呀、豬呀,才是成群結隊的,獅子和老虎從來都是獨來獨往的。”馬鐵丁反問道:“獅子、老虎固然是獨來獨往的,刺蝟、癩蛤蟆、蜘蛛又何嚐不是獨來獨往的呢?”
這裏利用“獨來獨往”進行類比,構造了一個與對方觀點同形異質的情景,使他自己的觀點加在自己的身上,尖銳的類比使其啞口無言。
第三種,外顯式構造情景。
即把爭辯的內容外顯為對比式的具體情景,讓聽者走進情景裏自己體會,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在一切都是向錢看,不給錢的事情沒人做!”
“那假如你正和女友散步,有個外地人鼻子流著血,問你醫院往哪兒走,你會不會伸出手去:‘你究竟給多少錢?’”
將“向錢看”外顯為聽者能夠感覺到的形象,讓他自然地參加情景思考,不但達到了引導的目的,而且還可以給人親切、實在的感覺。
以上三種情況是情景構造法的基本形式,使用情景構造法,不僅會使問題簡單化,還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好效果。但它絕不是萬能的,具體運用時要注意:情景構造法針對那些明知錯誤仍偏要與人詭辯或強辯的人;構造的情景要有一定的真實性,雖然不一定是生活中發生過的,但必須是可能發生的事情,漫無邊際的主觀臆造,就會顯得非常做作,而使情景構造法失去應有的作用。
●欲擒故縱,誘敵深入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擅長雄辯,他常常拿出問題向別人請教,當別人回答時,他就順勢就著答案給以反駁,把對方逼到一個自相矛盾的角落裏去,無力回身再戰,此刻,水到渠成,再把自己的道理說出來,不僅勝人口,而且服人心。
有一天,蘇格拉底走到市場上,突然,他一把拉著一個過路人說道:“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人人都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麽?”
那人回答:“忠誠老實,不欺騙人。這就是公認的道德行為。”
蘇格拉底問:“您說道德就是不能欺騙人,但和敵人交戰的時候,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這可以說成是不道德的嗎?”
“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那人說。
“與敵人作戰時,我軍被包圍了,處境困難,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成功了。這種欺騙能說是不道德嗎?”蘇格拉底接著發出反問。
那人回答:“那是在戰爭中無奈才這樣做的,我們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這樣。”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蘇格拉底停頓了一下問道,“兒子生病了,卻又不肯吃藥,父親騙兒子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好吃的東西。請問這也不道德嗎?”
那人隻好承認:“這種欺騙是符合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問:“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那究竟用什麽來說明呢?還是請您告訴我吧?”
那人被弄得無可奈何,隻好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能做到道德。”這恰恰就是蘇格拉底所要說的。蘇格拉底在這裏就采用了欲擒故縱的技巧,使路人說出了蘇格拉底想說的道理。
從理論上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通常辯論時最直接的方式並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辯論中往往要采用一些“迂回”的計策,“以利引誘敵人,使一向趨之,則我雖遠隔千裏,亦可擒殺敵將。”在言談辯論中,如果目的難以直接實現、陷入僵局之時,就應該采用先退一步、改換戰場、誘敵深入迂回擊之的方法。這種方法意在誘敵以滅之,實戰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麵早有準備、胸有成竹,應用起來從容不迫,一般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麵因為對方是在自以為得計的情況下冒險出擊,心存勝算,往往毫無顧忌,所以一旦被迎頭痛擊,很可能會方寸大亂、一敗塗地。
●聆聽其言,揭示矛盾
在辯論過程中,對方發言往往會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此時,如能抓住矛盾予以揭露,往往能使對方啞口無言,而有口難辯。這種方法就是揭示矛盾法。請看一則案例。
有一起凶殺案,犯罪嫌疑人用毒藥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偽稱丈夫中風,在送醫院急診中搶救無效死亡。由於群眾懷疑其死因,公安機關進行了屍檢,證明是氰化納中毒死亡。
警察問:“你丈夫為什麽突然死亡?”
答道:“是腦溢血死亡。”警察把其丈夫中毒死亡的法醫鑒定結論告訴她,問她有什麽看法。她裝著很悲痛的樣子,大聲哭鬧,聲稱要政府為她丈夫報仇,把投毒殺人的犯罪嫌疑人查出來,嚴加懲辦。
過了一會兒,警察繼續審問:
問:“你家有幾口人?”
答:“兩人。”
問:“你看誰可以投毒,有誰到過你家?”
答:“丈夫死的頭一天,有個叫王效的到過我家,我看是這個人投的毒。”
問:“為什麽他要投毒?”
答:“他和我有男女關係,毒死我丈夫,他可以和我結婚。”
問:“他怎樣投毒,你知道嗎?”
答:“不知道。”
問:“和你商量過嗎?”
答:“商量過。”
問:“為什麽和你商量過你又不知道呢?”
這時被訊問人無法解釋,低頭不語,沉默一會兒又答道:“我隻看見毒藥裝在一個小瓶子裏,但不知道是怎樣投的毒。”
警察又問:“這個男人住在哪裏?”
答:“不知道。”
問:“你們關係這麽密切,要結婚了,怎麽還不知道他的住址呢?”
答:“那個男的沒有把地址告訴我。”
當警察把調查本城十幾個同名王效的人都無作案條件的情況告訴她時,她無言可答,最後不得不交代自己用***毒死丈夫的罪行。
這則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多次違反矛盾律,自露真情。第一,她先肯定是腦溢血死亡,既而又大哭大鬧要政府懲辦凶手;第二,在審訊時,犯罪嫌疑人既說出是王某投的毒並且還和她本人商量過,又說自己不知道王某如何施毒;第三,犯罪嫌疑人反映的情況與偵察員調查到的客觀事實不符,因所有叫王效的人都無作案條件,根據矛盾律,犯罪嫌疑人肯定在弄虛作假、提供偽供。
上述兩案,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被問得啞口無言,都是由於自己做賊心虛,供詞漏洞百出,警察又善於抓住矛盾,及時揭露,才使他們不得不低頭認罪。運用揭示矛盾法的關鍵是細聽對方發言。隻有細聽才能聽全,隻有聽全才可以發現全過程中暴露出的矛盾,才有東西可揭示。同時,要學點邏輯知識,最起碼要懂得形式邏輯三定律,不然,矛盾擺在眼前,也會看不出、識不破,更談不上揭示。揭示矛盾法應用很廣,它不僅運用於偵察審訊,而且適用於所有辯論活動。如果你能認真地學習它並能靈活地應用它,必將使你的辯論水平和說服水平大有提高。
●權衡利害,明辨得失
在辯論中,有時爭辯的核心問題往往是關於某一事物的利與害、得與失的問題,而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根據這個特點,我們在涉及這一類辯題的辯論中,可以針對對方的不同觀點,喻之以利,曉之以害,讓對方在權衡利害得失關係後,放棄其錯誤主張,使之與辯者的觀點趨向同一,從而中止對方行為。這就是“曉以利害”的辯論技法。
在辯論中運用“曉以利害”法,要注意以下三點:
1.洞悉利害,成竹在胸
在辯論中要順利地運用“曉以利害”技法,首先要求辯者自己要對所辯問題中的利害得失有深刻的了解。隻有真正洞悉其中的利害關係,才能成竹在胸,有針對性地向對方“曉以利害”,從而打動對方,取得共同的認識。
2.權衡利害,角色認同
在辯論中運用“曉以利害”技法,就是把事物的利害關係擺在對方麵前,做出一番權衡,啟發誘導對方,克服短期行為,放棄眼前利益,自覺地服從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同時,“曉以利害”也要注意講話的角色。每個人都以一定的角色說話,如果站在了對立的立場上,即使費盡口舌分析其利害關係,也是無濟於事的。相反,及時轉換角色,以“自己人”的角色出現,再陳述利害關係,便很容易說服對方。
3.化害為利,辯證思考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利”與“害”之間既是互相對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有可能互相轉化。基於這個認識,我們在辯論中運用“曉以利害”的技法,還應該多作辯證思考,對事物的利害關係進行辯證分析,能夠做到在利言害、在害思利、趨利避害、化害為利。那麽在辯論中就一定能高屋建瓴、奇招迭出,掌握辯論的主動權,取得辯論的勝利。
總之,趨利避害是人的需求的心理表現,這是“曉以利害”辯論技法的理論基礎。在辯論中如果我們能洞悉辯題所涉及事物的利害關係,並對這種關係進行透徹的辯證思考分析,幫助對方權衡利害、明辨得失,就一定能讓對方放棄錯誤觀點,做出正確的抉擇。當然,運用“曉以利害”技法也需要調動感情因素,既“曉以利害”,又動之以情、在情在理,這樣才更能影響人的行為。
●對立引申,巧中取勝
辯論是不同思想觀念之間的交鋒,具有極強的對抗性,而一個高明的辯論者則往往能從對方所提供的前提中引申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使辯論充滿更為迷人的對抗色彩。本文所介紹的正是從某一前提中引申出尖銳對立結論的若幹方法。
1.從立場對立引申
對同樣一件事物,各人所處的立場觀點不同,就有可能對該事物獲得尖銳對立的結論。比如,小王開的客車車號為“16444”,朋友見了,對他說:“你的車牌號讀起來是‘一路死死死’,太不吉利了,應換個車牌號!”小王當即反駁:“不對!我的車牌讀起來應該是‘多拉發發發’!這不是大吉大利的嗎?”從自然數的角度去認識這個車牌號,它的諧音是“一路死死死”;而從音樂簡譜的角度去認知,得出來的結論卻是“多拉發發發”!
2.從虛無對立引申
一些協定、條約甚至法律,對某一問題沒有涉及,當論敵根據法律條約沒有對某一問題做出否定而引申出可行的結論時,同樣我們也可以根據法律條約沒有對該事物做出肯定而引申出不可行的結論,與論敵構成尖銳的矛盾對立。
請看一則關於房屋糾紛案的法庭辯論。
原告律師:“30平方米的一般民房,每月租金800元,不公平,請法庭判決降低租金。”
被告:“法律並無明確規定禁止約定高租金,這是兩相情願的事。”
原告律師:“那麽,被告作為出租方為何要攆走原告請來暫住幾個月的母親呢?”
被告:“合同並無此項規定,法律也沒有明確規定允許承租人之外的第二人住進承租房。”
原告律師:“我歸納一下被告的觀點:關於租金,依你說,凡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允許的;關於原告母親同住承租房,凡是法律沒有明確允許的都是禁止的,對吧?”
被告:“可以這麽說。”
原告律師:“那麽,法律並未明確允許你高價出租房屋,就是屬於禁止的;法律並沒有禁止承租人之外的第二人暫時陪住,這種暫時陪住就是允許的。怎麽樣,你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打架了吧。其實,本案的關鍵在於房價過高有失公平,是法律的公平原則所禁止的。”
原告律師在這裏使用了虛無對立的方法與被告構成尖銳的對抗。
3.從變換語序引申
通過變換某一語句的語序從而得出與對方針鋒相對的結論。
兩個小朋友在盛開玫瑰花的公園中辯論。
甲:“看,這裏所有好看的花都長在刺叢上,一點也不好玩!”
乙:“不對!你看,這裏連所有的刺叢上都開滿了好看的花,真是個好地方!”
語序不同,結論尖銳對立。
4.從可能性對立引申
關於某一事物的未來發展往往會有不同的可能性,因而我們可以針對辯論對方關於某一事物未來可能情況的論斷,反其道而行之,從中選擇截然相反的可能性而與之構成對抗。
蕭伯納成名後,一位著名的舞蹈家向他求婚說:“如果你同我結婚,我們生下的孩子將像你一樣聰明和像我一樣漂亮,那該是多美呀!”
蕭伯納以他特有的風趣回絕了她:“如果我同你結婚,生下來的孩子長得像我一樣難看,頭腦像你一樣愚蠢,那該多可怕呀!”
男女結合生下來的小孩到底像誰,有不同組合的可能性,蕭伯納選擇了與對方相反的可能性,得出了尖銳對立的結論。
5.從模糊對立引申
自然語言在很多場合下往往是含混、模糊的,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理解,因而我們有可能針對一些模糊的語句從中引申出針鋒相對的結論而與辯手構成對抗。請看《呂氏春秋·淫辭》中所載的一則辯論。
秦國和趙國訂了一個互助條約,條約規定:“從今以後,秦要做什麽,趙就幫助;趙要做什麽,秦就幫助。”過了不久,秦發兵攻打魏國,趙欲救魏國。秦王很不高興,派使者責備趙王說:“條約規定,‘秦要做什麽,趙就幫助;趙要做什麽,秦就幫助’,現在秦要攻打魏國,而趙欲救魏國,這不符合條約規定。”趙王把平原君找來問計,平原君又轉問公孫龍,公孫龍說:“也可以派一位使者去責備秦王,對秦王說:‘趙欲救魏國,現在秦王不來幫助趙救魏國,這也不符合條約的規定。’”
秦國與趙國訂立的條約是模糊、含混不清的,公孫龍便從中引申出與秦王針鋒相對的結論來與之抗衡。
6.從二難對立引申
即從論敵提供的二難前提中引申出與對方截然相反的結論來與之對抗。具體做法是將前提中兩個條件命題的後件互換位置並分別否定。
某旅客住在旅店裏,忽然天下起了大雨,他發現室內漏水厲害,便打電話給經理請派人來修理,經理卻振振有辭地說:“對不起,先生。天下雨,沒法進行修理;而如果天晴,那也就沒有修理的必要了。”旅客當即反駁:“不對!下雨,就有修理的必要;天晴,就有修理的可能!”
7.從類比對立引申
類比論證的結論是或然性的,有時可用類比的方法從某一共同前提中得出互為對立的結論。
某人整天喝得爛醉如泥,有一天他卻對人吹噓道:“多喝酒可以長壽,你們沒看見把肉放在酒精中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麽!”有人反駁:“我說你這樣酗酒會短命,你沒看見蓋酒壇的布時間一長很快就會爛掉嗎?”
同樣是針對“多喝酒”這一前提,由於用來類比的事物不同,結論便截然相反。
8.從因果對立引申
因果聯係是客觀世界普遍聯係的形式之一,並且是複雜多樣的。有時一種原因可引出多種結果,即一因多果;有時一種結果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即一果多因。因果對立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因果聯係引申出互為對立的結論。因果對立可以由某種結果推斷出互為對立的原因。
有一天,千戶長來到阿凡提家,阿凡提的狗一聲不響地溜進了窩。千戶長便說道:“你看,你的狗多怕我,看見我不敢吠一聲便溜進了窩。”
阿凡提反駁道:“老爺,你說得不對,這狗不是因為怕你,而是因為討厭你哩!”
狗為什麽不吠一聲就溜進了窩?千戶長得出是因為怕他的結論,而阿凡提則針鋒相對得出不是因為怕他而是因為討厭他的結論,這就有力地諷刺了千戶長的可惡可憎。
因果對立也可以由同一種原因引申出互為對立的結果。
有一次,蕭伯納的脊椎骨出了毛病,需從腳上取一塊骨頭來補脊椎缺損。手術做完後,醫生想多撈些報酬:“蕭伯納先生,這是我們從來沒有做過的新手術啊!”蕭伯納笑著:“這好極了,請問打算給我多少試驗費?”
由同一種從未做過的手術為原因,醫生因為其難而得出應多給報酬的結果;蕭伯納則以自己的身體成了試驗品而得出了應付給試驗費的結果,互為對立,引人入勝。
能夠從同一前提中引申出互為對立結論的方法還有許多。但是這互為對立的結論到底孰是孰非,這就要具體分析,並通過實踐來檢驗。
請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記載的一則辯論。
有個叫虞慶的人準備蓋新房。匠人說:“現在還不行,因為木料是生的,泥土太濕。木料生的易彎曲,泥土濕的則太重。以太重的泥土加在易彎曲的木料上,剛做好時還可以,不久便會倒塌。”
虞慶反駁說:“你說得不對!木料現在是生的,它隨著越來越幹就會越來越直;泥土是濕的,它隨著越來越幹就會越來越輕,以越來越直的木料承擔越來越輕的泥土,房子肯定不會倒塌!”
匠人辯不過虞慶,隻好奉命而行。房子剛落成時還好,不久果然倒塌了。盡管虞慶說得頭頭是道,但實踐無情地證明了他的論斷是荒謬的。
●指桑罵槐,雙關反駁
交際場合或辯論過程中,尤其是在針鋒相對、氣氛熱烈甚至略微帶一點火藥味的情況下,麵對對方淩厲的語言攻勢,可以采用“明裏說一,暗裏說二”的方法,把深刻的道理寓於發人深省的比喻、回味無窮的幽默當中,綿裏藏針,殺機暗伏。這就是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指桑罵槐,雙關反駁”法。這種方法既能保持風度,又可以置對方於無可挽回的敗地。
從前,有個縣官帶著隨員騎著馬到王莊去處理公務。走到一個岔道口,不知朝哪邊走才對。正巧一個老農扛著鋤頭走來,縣官在馬上大聲問老農:“喂,老頭,到王莊怎麽走?”那老農頭也不回,隻顧趕路。縣官大聲吼道:“喂!”老農停下來說:“我沒有時間回答你,我要去李莊看件稀奇事!”“什麽稀奇事?”縣官問。“李莊有匹馬下了頭牛。”老農一字一板地說。
“真的?馬怎麽會下牛呢?”縣官百思不解。老農認真地回答道:“世上的稀奇事多哩,我怎麽知道那畜生不下馬呢?”
老農借字麵的“畜生”,斥責連做人常禮都不懂的縣官。這是一種明言此、暗言彼,指桑罵槐的雙關諷刺手法。
雙關的運用具有模仿性、類比性、幽默性,故而在實踐中運用這一手法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高雅純正
在使用這一手法時,要堅持文明表達、以理服人的原則。格調高尚文雅,內容純淨正派,要以德勝人、以理服人,切忌粗俗低級。雖然醜陋不堪也有可能憑一時口舌之利占到上風,但潑婦罵街式的所謂“雙關”令人不齒,是十分不可取的。
2.隱藏幽默
這是雙關技巧的第一生命。含而不露,幽默橫生,是運用這種手法的基本要求,如果忽視了這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會失去風趣、譏諷和辯論的力量。幽默好比軟鞭子,抽在身上,皮膚不留痕跡,但可以傷及骨肉,刺痛對方心理,使其言辭紊亂、窮於應付,甚至還有可能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而不能自拔的尷尬境地。所以,寓幽默於雙關,寓駁於笑,是雙關技巧成功的秘訣之一。
3.切弊聯想
在辯論中,不僅要善於捕捉對方的隱衷、企圖,更要善於發現對方的破綻、矛盾,抓住要害,切弊一擊,置之於亂處,使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同時更要充分發揮聯想、模擬的作用,加大辯論力度。
4.沉著冷靜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同瘋子爭吵,否則人們會分不清誰是瘋子。”也就是說有理不在聲高,氣勢洶洶,未必言之有理。對於對方挑釁性的言辭或咄咄逼人的氣勢,我們既不能被其嚇倒,也不可以同樣氣勢洶洶地擺出一副與之對罵的架子來。要始終保持良好的舉止修養,彬彬有禮中卻寸步不讓,和風細雨卻傷人於無形。所以在使用這一技巧時,也要巧妙地把自己的道理寓在其中,這樣才能更有說服力,更富戰鬥性。
●“點穴”製勝,爐火純青
街道上,一位中年人騎車靠邊慢行,不料被迎麵急駛來的青年撞倒了。按理說,青年應該趕緊去扶起倒地人,賠個禮,若傷了,帶到醫院包紮一下就可得到諒解了;可他卻怪中年人騎車不注意,沒讓他。這樣便引起了爭執,招來大群圍觀者。青年口口不讓人,當他聽到個別人起哄更來勁了,居然挑釁:“你有什麽了不起!”那中年人仍沒生氣,隻是回駁道:“你是看我沒什麽了不起才撞我的?照你這樣說,我要是同你一樣年輕,又比你粗壯,撞倒你又不向你賠禮才算了不起嗎?”兩句話,嗆得青年臉色赤紅,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青年推著車子,鑽出人群,跨上車一溜煙跑了。
青年振振有詞,氣勢逼人,卻經不住這兩句話一逼。“樹怕挖根,人怕揭底”,舌戰中進行“點穴”可以從哪些方麵入手呢?
1.析其心而點穴
舌戰的主要工具是語言。而語言“每時每刻都是傳達人們思想的”,任何人的思想都是包含在語言中,顯現在人們麵前。察言知行,言為心聲,通過語言便可知曉說話者的心理情況。因而,舌戰過程中,若能據言判行、剝表抓實、“對心下針”,定會砉然奏效的。
2.撮其要而點穴
“撮要”就是指舌戰中去尋找並抓住能致敵落敗的關鍵性話題。然而,起關鍵性作用的話題又有大、小之分。
所謂大的關鍵性話題,就是指爭論的焦點。任何一場舌戰的發生都有一個引爆點,如因討論一個問題而意見相左等等。而隻要爭論起來,雙方都會全力使用材料來證明理在自己這一邊。但是,總會有人因思考、邏輯、語言等方麵的原因,扶不直自己的理;或有時像是“扶直”了,但換一個角度看,卻很脆弱。向這樣的“要害部位”出手,常常能收到點“死穴”的效果。
3.截其話而點穴
這是一種輕便直接的取勝方法。突發的爭論多是此一句、彼一句你來我往地進行的。連續爭論中,一旦一方發現對方因語言不周密而“沒關嚴門戶”,就可隨處堵截、及時“出口”,定會立時收效。
“點穴”的方法當然不限於這幾種。在任何場合下,隻要是能憑借四兩力氣撥去千斤阻礙,迅速克敵製勝,都不失為好的“點穴”方法。舌戰中,為更好地發揮“點穴”法的威力,同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第一,要保持冷靜,要會製怒。
人在心平氣和時,思考才能集中、清晰、敏捷而合邏輯,各種精神機能才會完全自如、不受紛擾地在活潑的狀態下發揮其最大的功能。而一旦因對方的話而激動甚至憤怒,就會說出無法挽回的話,使自己處於被動地位。要切記,“心安”才能“理得”。
第二,要認真聽辨。
辯論是言來語往的。一句話聽不清會失去一次反擊的機會;一句還沒辨明就反擊會成為“要害”而資敵了。對長篇駁辯更應認真聽辨,才能抓出事或理或邏輯的漏洞。即使為激怒敵方而顯出悠然、冷然及不屑神態,耳腦還是需“認真”的。
第三,語言要簡潔明晰。
辯論中“點穴”,應“辭,達而已矣”。若是“懸河而倒”、滔滔不絕,很可能會因“出言不當,反自傷也”。語言簡潔明晰,集力量於一點,會收到投槍匕首的作用。
明代馮夢龍說:“兩舌相戰,理者必伸;兩理相資,辯者先售。”舌戰中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點穴”的威力,首先要看是否占理,當然還要取決於使用者的膽識、察變、敏捷及能否“片言居要”等諸方麵的能力的綜合。“點穴”法使用純熟了,大的方麵能“一言而或重於九鼎,或強於十萬師”;小的方麵能“談言微中,足以解紛”,於人於己都有益處。正由於這個原因,學會在辯論中使用“點穴”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針鋒相對,揭其要害
在辯論中要善於抓住對方的要害之處,針鋒相對地進行反駁。一是反駁其錯誤論點,用事實分析,直接證明對方論點的虛假和荒謬;二是反駁其論據,直截了當地揭穿其論據的虛偽性,論點的不正確也就隨之暴露出來了;三是反駁論證,通過揭露對方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係錯誤,最終推翻其論點。
秦孝公想起用商鞅變法,便專門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變法大計。會上孝公對群臣說:“繼承君位,不能忘了鞏固政權,這是國君應當遵守的原則;實施法治務必闡明國君的長處,這是臣下應有的品行。我現在想通過變法來治理國家,變更禮製來教育百姓。但是恐怕天下人非議。所以要大家發表意見一起來想辦法。”
商鞅率先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主張。他說:“法是為愛護人民而製定的,就是為了辦事而形成的。所以高明的人隻要以使國家富強,就不死守舊法;隻要能對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遵循舊禮。”
商鞅的主張得到了秦孝公的讚成,卻遭到了甘龍和杜摯等人的反對。甘龍說:“不對。我聽說,高明的人不改變民眾的習俗來進行教化,有智之士不變更舊法而治理國家。這樣,不費力就會成功,官民相安無事。現在如果不按秦國的舊製辦事,改變禮製來教化人民,恐怕天下都會非議君上,願王明察!”
商鞅立即駁斥甘龍說:“甘龍所說,不過是世俗之言。一般人總是安於舊習慣,迂腐的學者也往往沉溺於所學的學問之中。所以,這兩種人做官都固守舊法,是不能和他們討論舊法之外的事的。夏、商、周三代禮製不同,但都稱王於天下;齊桓公、晉文公等五個霸主各自的法令也都不同,卻都稱霸於諸侯。所以高明的人製法,而愚蠢的人隻能受製於法;賢能的人變更禮製,而無能之輩隻會被禮製約束。拘泥於舊禮的人,不足與之談論國事;客觀存在製於舊法的人,不足與之討論變革。王不必再疑慮了。”
這時,杜摯站起來給甘龍幫腔,說:“我聽說,沒有萬倍的利益,就不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新器具。還聽說有這樣的話:‘效法古代沒有錯,遵循禮製不會出偏差’。請王好好考慮!”
商鞅立即予以反駁:“前代教化人民的方法都不同,哪有什麽古法可仿效?曆代帝王的禮製都不相重複,又有什麽禮可遵循?遠古的伏羲、神農時代教育而不懲罰,後來的黃帝、堯、舜就實行懲罰了,但不濫施懲罰,及至周朝的文王、武王,都是各自根據當時的形勢而立法,根據事情的具體情況來製禮。顯然,禮和法是因時勢的需要而製定的,製度和法令要與形勢相容,各種兵器、鎧甲、器械裝備都要便於使用。所以我說:治理國家不是隻有一種方法,隻要有利於國家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湯王、周武王都不遵循古法,一樣地興盛起來了;夏桀王、殷紂王雖然沒有變更舊禮製,卻也滅亡了。由此可見,不效法古代的人未必有可非議之處,遵守舊禮的人不足以多加肯定。國君不要再疑慮了!”
商鞅的一陣雄辯,使甘龍和杜摯的守舊論調顯得那麽蒼白無力,秦孝公的疑慮打消了,他說:“好,即使天下的人都來議論我,我也不再猶豫了!”至此,才有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圍繞著“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觀點來進行辯駁的,群臣以“祖宗之法不可變”“祖宗之禮不可違”與之針鋒相對。這場舌戰,商鞅之所以獲勝,關鍵在於他用“古代賢王法”“禮皆可變”的大量事實駁倒了眾人,從而贏得了秦孝公的信任,真正是事實勝於雄辯。
●反嘲斥謬,以柔克剛
這一辯論方法就是抓住對方嘲諷的話頭,反過來用嘲諷的方法予以反擊,使對方處於被嘲弄的尷尬境地。
在一次外貿談判中,中方代表拒絕了一位紅頭發的西方外商的無理要求。這家夥惱羞成怒,竟然出口傷人:“代表先生,我看你皮膚發黃,大概是營養不良造成你思維紊亂吧?”中方代表立即反擊道:“經理先生,我既不會因為你皮膚是白色的,就說你嚴重失血,造成你思維紊亂,也不會因為你頭發是紅色的,就說你吸幹了他人的血,造成你頭腦發昏。”中方代表用反嘲斥謬法回擊了外商的嘲諷,駁斥了對方的強辯,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
●取喻明理,寓理於喻
在辯論中,把道理寓於比喻中,運用比喻手法說明道理,既可言簡意賅地闡述道理,又能理趣渾然、風采奪目。
春秋時代的墨子不但是大學問家,也是一位辯才,說話很富哲理。一日,他的學生子禽問他:“老師,是多說話好,還是少說話好?”
墨子沉思了一下說:“你看,池塘裏的青蛙,不分晝夜地呱呱叫,聲音又高又亮,可從來沒有人注意它們。而雞棚裏的公雞,平時輕易不叫,隻在每天天亮時才叫幾聲。人們聽到它的叫聲,就知道天亮了,於是起床做事。這說明人們很注意公雞的鳴叫聲。”子禽會意地點了點頭。
●誘導反問,不攻自破
這種策略就是為肯定自己的觀點,誘導性地提問,讓對方緊緊圍繞自己的論題思考,再以反問的形式肯定自己的觀點,迫使對方不得不接受。
一次,俄國文藝批評家赫爾岑應邀去參加一個宴會。宴會上不斷演奏一些震耳欲聾的所謂流行音樂。赫爾岑實在忍受不住,最後不得不捂住了耳朵。主人看後驚訝地說:“這可是最流行的音樂呀!”赫爾岑反問道:“流行的就一定是高尚的嗎?”主人也不甘示弱,反駁道:“不高尚的東西怎麽會流行呢?”赫爾岑笑了,說道:“那麽,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嗎?”主人無話以對。
在具體進行辯論的時候,不同的對象涉及的範圍和采用的方法,往往是各種辯論特點兼而有之,應視實際情況隨機應變、臨場發揮,才能戰勝論敵,獲取辯論的勝利。
●由彼及此,步步緊逼
由彼及此法是指由遠而近、步步緊逼,直到對方投降認輸為止。
某市長收到舉報材料,得知某百貨商場經理有違法亂紀行為,為挽救這位經理,使其懸崖勒馬、改邪歸正,便去找他談話。談話中,這位經理多方辯解,和市長爭論起來。於是,市長改變方法,冷靜地問道:“假若你家裏喂了一條狗,隻會偷吃睡懶覺,從不顧家守屋,有時還打爛碗盆,你怎麽辦?”經理回答:“把它趕出家門。”市長說:“假如你商場有個售貨員工作懶惰,態度惡劣,胡亂提價,有時還將商品偷回家去,你怎麽辦?”經理說:“開除他!”市長說:“假如他的經理知情不報,且與之暗中勾結,倒賣香煙,中飽私囊,你說該怎麽辦?”經理:“這……”
由彼及此法,往往是欲此先彼、欲實先虛、欲近先遠,步步緊逼,最終使對方無路可逃,隻好束手就擒。
●婉曲作答,避其鋒芒
婉曲作答法是對對方所提問題不作直接回答的一種辯論方法。
有人問美國天文學家瓊斯:“地球有多大年齡,你能說清楚嗎?”瓊斯回答:“這也不難。請你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說高加索的厄爾布魯士山吧。再設想有幾隻小麻雀,它無憂無慮地跳來跳去,啄著這座山。那麽這幾隻麻雀把山啄完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地球就存在了多少時間。”瓊斯這種委婉曲折的回答,不僅把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難題化解了,而且使人意識到地球存在的歲月異常悠久。
婉曲作答法,往往要避開鋒芒、擺脫困境,使對方由主動變為被動,比直接作答更形象、生動、有力,往往使對方無可辯駁。
●轉移論題,避而不答
齊王因為沒聽從孟子的勸告,結果使燕國人反叛了齊國。齊王感到慚愧,但有個叫陳賈的大夫卻在孟子麵前為齊王開脫。
陳賈說:“周公是什麽樣的人?”
孟子說:“古代聖人。”
陳賈問:“他派他的弟弟管叔去監督殷國,結果管叔卻帶領殷人反叛,確有其事吧!”
孟子答:“的確有。”
陳賈又問:“周公是不是知道他要反叛才派他去的?”
孟子說:“周公不知道。”
陳賈立即說:“這樣說來,聖人有時也有過錯吧?”
孟子回答說:“古代的君子,有錯就改;現在的君子將錯就錯。古代的君子有了錯,就像日食月缺,人人都看得見。當他改正時,人人都能敬仰他。現在的君子,豈止是將錯就錯,還要找借口為自己辯護。”
陳賈無話可說。
孟子和陳賈這場論辯采取了轉移論題法。陳賈煞有介事地以聖人為齊王開脫。孟子不在無需討論的問題上糾纏,把論題轉移到如何對待錯誤上,用類比法得到結論。“聖人有錯就改”,這裏還包含著一個假言判斷:“既然聖人有錯就改,而齊王將錯就錯,所以齊王並非聖人。”這就從側麵將前麵避而不答的問題重新點明,既使陳賈無言以對,又使齊王受到教育。
●誘導明理,有的放矢
誘導明理法是針對對方的錯誤觀點,步步引誘造成對方言論前後矛盾而使其明理的一種辯論方法。
一個年輕村民,帶妻子去做人工流產。妻子不願意,別人勸說也不聽,他直接去找醫生。
村民:“請給我妻子做人工流產。她雖然是頭胎,但是個女胎,所以我要她來做流產。”
醫生:“你為什麽不要女胎?”
村民:“一對夫婦隻能生一個孩子,女孩子長大了總歸是別人的。”
醫生:“我有個8歲的男孩子,等他滿了12歲,我就送他到五台山當和尚。”
村民:“這麽好的兒子,為什麽去出家?”
醫生:“因為他不能傳宗接代呀!”
村民:“這孩子有生理缺陷嗎?”
醫生:“那倒沒有。”
村民:“那他怎麽不能傳宗接代?”
醫生:“因為他長大了找不到對象。”
村民:“這麽乖的男孩子,怎麽會找不到對象?”
醫生:“到那時,社會上隻有男人沒有女人了!”
村民:“哪會有這種事?”
醫生:“女孩子長大了要出嫁,所以都被當爸爸的強迫‘人流’了。”
村民:“啊!我們……”
誘導明理法先不說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而是有意誘導對方步步前進,最後使其感到“此路不通”。此法寓教育於辯論之中,讓對方易於接受。
●以牙還牙,理直氣壯
以牙還牙法,就是在辯論中,不去正麵否定對方論點的荒謬,而是用相同事例還給對方一個荒謬的論點,用以駁倒對方的一種方法。
某個大旱之年,一位能說會道的老農到縣衙呈報災情,請求減征賦稅。縣令問道:“今年麥子收了幾成?”老農答道:“三成。”“有七成的年景,竟敢謊報災情,真是膽大包天!”老農想了一下說:“我活了150歲,還未見過這麽嚴重的災情啊!”縣令驚問道:“你有150歲嗎?”老農不慌不忙地說:“我70歲,大兒43歲,小兒37歲,合起來不是150歲嗎?”縣令大聲吼道:“哪有你這樣算年齡的!”老農反問道:“哪有你那樣算年成的!”縣令無言了。
以牙還牙法在辯論中足顯力度,常常會置強詞奪理者於“死地”。它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對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歸謬製人,出其不意
歸謬製人法,就是先假定對方的命題為真,然後以此為前提進行推論,將它推向極端,推出明顯的荒謬結論使其難堪的一種方法。
古時候有個富翁死了,其妻同管家商量,要用活奴給他陪葬。富翁之弟是個有識之士,反對這樣做。他嫂子堅持道:“你哥哥死了,在地府無人侍奉,我們決定用活奴陪葬,誰阻攔都不行。”其弟便改口道:“還是嫂子和管家慮事周全、用心良苦,可見嫂子同兄長夫妻情深,管家對主人忠心不二。既然要用活人陪葬,不過,讓別人去服侍兄長,我們不放心,倒不如嫂子和管家去陪葬,兄長定會非常滿意的。”其嫂和管家哪願去死,隻好作罷。
歸謬製人法的運用,要注意相同性質的謬論的可比性,若將兩件不相幹的事扯在一起,便收不到以謬製人的效果。
●設喻巧辯,貼切巧妙
設喻巧辯法,是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巧妙施辯的一種方法。
有位小姐愛好文學創作,寫了一本很厚的小說寄給一位名編輯,可是書稿很快就被退回來了。小姐異常氣憤,給這位編輯打電話質問:“編輯先生,你怎麽沒把我的書稿看完就把它槍斃了?為了考察你是否真的看過,在寄出前我把105頁和106頁粘在一起,當我查看退稿時,這兩頁仍然原封未動,你作何解釋?”編輯回答道:“小姐,比方我吃一瓶水果罐頭,嚐了一口發現是壞的,難道我非得把它全部吃完才下結論嗎?”
辯論中,遇到棘手的質問或難於正麵回答的提問,就可用比喻巧辯法。使用此法需注意比喻的貼切性、易懂性、巧妙性,以及表意的明確性,才能使對方無話可說。
●機智折服,不卑不亢
機智折服法,就是麵對難於爭辯的問題隨機應變,運用智慧,化被動為主動,向對方發難使其折服的一種方法。
晉朝有個叫許允的書生,在洞房花燭夜,見新娘相貌平平,大為不悅。新娘問他何故?許允沒好聲氣地說:“你知道好妻子是什麽樣的嗎?”新娘不卑不亢地說:“孝順老人,尊敬夫君,說話和氣,做事利索,而且模樣也不錯。前幾項我都能做到,隻是模樣是老天生成的,我就無法了。”許允聽後仍然不高興。新娘轉問道:“相公,你是讀書人。我問你,一個人應具有的好品德你有多少呢?”許允答:“我都具備。”新娘道:“好品德的第一條,就是看人要重德,你卻隻是以貌取人。既然第一條就不符要求,怎麽能說都具備呢?”許允被新娘的口才折服了,終於改變了對妻子的態度。
機智折服法,在辯論中運用時,要靠知識和頭腦,才能機智地由回答變成提問,折服對手。
●避實擊虛,立竿見影
避實擊虛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辯論技法。當你已經掌握了論敵的部分情況,想通過攻擊對方弱點再進一步擴大戰果時,運用此法可使對方一觸即潰。這種方法常用於對抗性較強的法庭辯論或審訊犯罪嫌疑人。刑警初審犯罪嫌疑人,是一場心理戰,特別是在尚未完全掌握證據的情況下進行突審,既是一種鬥爭,也是一種辯論。如果急於求成,直來直去,往往很難見效;而采用避實擊虛之法,卻容易敲開犯罪嫌疑人嘴巴,促使其交代事實真相。
某市刑警隊長奉命偵破一起惡性殺人案,經過周密的調查,認定此案是兩人所為,接著在某郊縣抓獲了一名有重大嫌疑的人犯。另一人是誰?他不肯交代。審問開始了。
警察:“你知道我們是幹什麽的嗎?”
犯罪嫌疑人:“是警察!”
警察:“知道我們是從哪裏來的嗎?”
犯罪嫌疑人:“那我怎麽知道?”
警察:“我告訴你吧,我們是從xx市兩路口來的,兩路口你去過了吧?”
犯罪嫌疑人:“我沒去過。”
警察:“那就不對了,我們查了那裏一家旅館,你前幾天在那裏住過。”
犯罪嫌疑人:“住過又怎樣?”
警察:“住過倒不怎樣。隻是那裏前天發生了一起命案,你不會不知道吧?”
犯罪嫌疑人:“我不知道,也與我無關。”
警察:“與你的關係可大啦!”
犯罪嫌疑人:“什麽關係?”
警察:“我們從現場找到了血衣,你家裏人看過,認出是你穿走的。你想不想看一看?”
犯罪嫌疑人:“不不,不看了。”
警察:“看來你是個爽快人。既然這樣,你大概該說出什麽了吧?”
犯罪嫌疑人:“那個司機被殺我是在場,你們總不能就說是我殺的!”警察:“那汽車上有你的指紋,你推得了嗎?”
犯罪嫌疑人:“反正不是我親手殺的。”
警察:“我們知道不是你一個人幹的,不說出同夥隻好由你一人頂罪了。”
犯罪嫌疑人:“我說……是他下的手,我隻是幫忙。”
警察:“那人是誰?”
犯罪嫌疑人:“是我表哥。”
刑警隊長就是這樣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旁敲側擊、話中有話,使犯罪嫌疑人的防線徹底崩潰了,不得不如實交代了這起命案的經過。
●反詰進攻,出其不意
反詰進攻,是辯論的基本語言技巧之一,它是修辭學上的反問在辯論中的運用。所謂反詰,就是從反麵提出問題,用否定的疑問句來表示肯定的語氣,或者是用肯定的疑問句來表示肯定的語氣。反詰進攻,往往能比正麵提問更有力量,更能表達愛憎之情,更具有強烈的批判和諷刺作用。很多時候,還可以用反詰轉守為攻,造成心理上的優勢和咄咄逼人的氣勢,置對方於被動的地位。
約翰·威克斯是英國18世紀的一位作家和政治活動家。有一天,上議員桑得韋奇當眾辱罵他說:“你將來不是死於梅毒,就是死於絞架。”
威克斯答道:“那就要看我是擁抱閣下的情婦,還是閣下的理論了。”
威克斯使用的是“順語反詰”的方法,他沒有直接否定桑得韋奇惡毒的詛咒,似乎與他建立起一個“假”的共識,但是馬上指出產生兩種惡果的根源統統來自於桑得韋奇本人,暗示出由於人品及思想的低下,他將來才應該死於非命。從容回答中雖不露鋒芒,但回擊有力,而且寓意深刻。
●以逸待勞,捕捉漏洞
辯論是一項集知識水平、理論功底、邏輯能力、語言技巧於一身的“高雅的遊戲”。辯論時,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時而侃侃而談,如行雲流水;時而一語中的,似霹靂驚雷。
憑借著高超的辯論技巧、豐富的知識積累、深厚的理論功底、嚴密的邏輯思維不斷製造一個又一個高潮。當然,在這種氣氛熱烈的場合,情緒激動,神經高度緊張,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有一些紕漏。“言多必失”,再優秀的辯手,即使是占盡了優勢,也會有漏洞。
某次主題為“現代化建設中,東方文化作用大於西方文化”的辯論中,反方接連舉了兩個例子,都是極不恰當的:“東方文化是碗,西方文化是飯,請問是碗重要,還是飯重要?”“東方文化好比書中的文字,而西方文明則是精神,文字和精神哪個重要?”這兩個例子看似銳不可當,實則漏洞百出。反擊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難道我的碗裏非要盛你的飯不可嗎?就不能夠盛上我自己種的糧食嗎?”“沒有文字,你的精神哪裏才看得見呢?”如此,等等。
在辯論中,一方麵要守住陣地,穩紮穩打,不能貪圖一時之利口不擇言;或心存僥幸,妄圖蒙混過關,以致給對手造成可乘之機。另一方麵,對手的失誤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必須沉著冷靜,仔細聽清對手的每一句話,一有機會,立即抓住,迅速發動反擊,必要的時候應該死纏不休,令其無法招架,從對手的細微失誤入手,窮追猛打,不斷擴展戰果,使對手“千裏之堤”潰於失誤這小小的蟻穴。下麵我們給大家介紹幾種捕捉對手漏洞,爾後大舉反攻的技巧。這一類技巧有一點像兵法所雲“以逸待勞”的戰術。所以我們把它們命名為“以逸待勞——捕捉漏洞法”。
1.放大法
放大法就是利用反對派論點中隱含的前提,加以擴大,推出明顯荒唐的結論,卻又符合對方的邏輯,使對方的論點不攻自破。
2.無中生有法
這種方法總體來說,主要是利用對方的觀點,使其向著條件外的絕對方向發展,將問題絕對化,或者故意曲解對方言論中的某些概念,人為地“凝練”出明顯錯誤的道理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例來,達到駁倒對方的目的。這種技巧往往是在對方的觀點正確或基本正確,從正麵反駁可能性不大時,有意首先承認其觀點,然後舉出一項反例來“證明”之。這個“反例”就是其觀點絕對化了以後的產物,通過一個絕對化的錯誤,證明其觀點的“錯誤性”。
3.引向未來法
在現實和曆史無法置辯時,可以將思緒引向未來,以發展的觀點立論,給予針鋒相對的反駁。這種反駁是建立在科學預見的基礎之上的,預見是新的思想和觀念的產物。預見時在思維中出現了由因果聯係構成的事物發展環鏈的模式,同時還從人們過去在因果聯係中反複出現的現象,找到了它的規律性。可以利用一環又一環的模式化的環鏈,預計出最後一環出現的論斷,反擊論敵。
物理學家法拉第有一次在大庭廣眾做電磁學的實驗表演。實驗剛結束,忽然有人站起來高聲責問法拉第:“這有什麽用呢?”
法拉第不假思索地回答:“請問,新生的嬰兒有什麽用呢?”
在這裏,法拉第把科學比作初生的嬰兒,借此說明,科學正像嬰兒必然要成長為前程無量的成年人一樣將發揮巨大的曆史作用,所使用的就是引向未來法。
4.緊追法
這是一種對付辯論對手紕漏的非常常見的方法。當辯手的紕漏被我方發現時,就該反擊,一路窮追猛打下去,一方麵把沒有能引起觀眾廣泛注意的漏洞明顯化,使人們都注意到對手的錯誤;另一方麵使其在既不能承認其錯誤,又無法回避事實的情況下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這種方法的技巧並不是很複雜,問題主要在於要對對手的差錯有絕對的把握,確信不會是有心設計的騙局,然後充滿自信地拿出“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氣勢來,利用已經占到的先機,直搗黃龍。
以上方法僅僅是“以逸待勞——捕捉漏洞法”的一般技巧,大家可以在實戰中總結出更多、更有力的方法來。
●借刀殺人,反戈一擊
三國時候有一位名士,叫做禰衡。曹操很不喜歡他,必除之而後快,於是舉薦他到昏庸暴戾的黃祖那裏去。果然,禰衡冒犯了黃祖而被殺掉。這樣,曹操巧借黃祖之手,既除掉了禰衡,又不擔上“濫殺”的惡名。
曹操的“借刀殺人”計不可謂不高明。借刀殺人在辯論中也時常得到應用。當然我們所說的借刀殺人者並不是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陰謀家,而是可以出神入化地運用“借刀”詰難對方,達到出奇製勝效果的舌辯之士。“借刀殺人,反戈一擊”的關鍵點也就在於如何巧妙利用對手的論點、論據和論斷過程反擊對方。不管他的觀點、論據和論斷過程正確與否,我們統統拿來,“依樣畫葫蘆”,把對方的言論通過我們的重新組織使之出現不可能或荒謬的情況,駁倒對方。
“借刀殺人”計在辯論中的應用與黃祖殺禰衡有一些不同。曹操借黃祖之手除去心頭之恨,而我們則是要巧妙利用對手自己的“刀”,這一點是決勝的關鍵。其方法不一而足,但總的來說大致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1.仿體
仿體的基本方法是提煉出對手語言的基本結構和表達方式,然後用之於另一類事物的推論之中,得出一個能令詭辯者啞口無言的結論,從而產生出奇製勝的效果。它大致類似於我們在前麵講過的放大法、反說法,但仍有許多不同。常用的仿體式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訴疑型。
這種技巧的要點是:找出與詭辯者利益相關的事例;采用詭辯者使用的方法來解析事例,並仿照對方的表述形式;在論述中加入疑問的語氣,顯示得有理、有利、有節。
a:“你有點不夠朋友。”
b:“何出此言?”
a:“你在戲院工作,完全有能力給我弄點免費票,可是你從來沒幹過。”
b:“你也有點不夠朋友吧?”
a:“我怎麽了?”
b:“你在銀行工作,完全有能力給我弄點免費鈔票,但是你做過嗎?”
在這個例子中,b使用的就是訴疑型仿體技巧,即指出對方的謬誤,但仍留有一定的餘地。使用疑問的口氣,不會使對方過分難堪。這種技巧最適合適用於一些需要注意把握分寸的場合。
第二種,反難型。
這種技巧要點在於:選擇與對方有利害關係的事例;采用對手使用的方法解析事例,並仿用詭辯的表達形式;在論述中強化肯定的語氣。
a:“別穿高跟鞋,穿高跟鞋的女孩輕浮。”
b:“憑什麽這樣說?”
a:“穿高跟鞋當然腳尖顫顫,怎麽能站穩?一絆到石頭,自然就會跌倒,這不就是輕浮嗎?”
b:“那你以後不許擦頭油,擦頭油的男孩滑頭。”
a:“胡說!”
b:“擦上頭油當然烏發溜溜,怎麽能不油滑?落上蒼蠅自然會被滑倒,這就是滑頭的鐵證!”
這種辯論技巧的特點是用對方自身設定的邏輯來限製對方,效果要比訴疑式強烈一些,一般用於不需要留太大分寸的場合。
第三種,反責型。
其要點在於:選擇與詭辯者有較強利害關係並具有可表演性的事例;以意外的可感性活動使詭辯者窘迫;采用詭辯使用的方法並仿用表述形式,對該活動做出解釋。
a:“洗完手再吃飯。”
b:“我才不洗呢!”
a:“為什麽?”
b:“洗淨了,還會髒的,何必多此一舉?所以,我不幹這種傻事……喂,你拿走我的飯菜幹什麽?”
a:“吃飽了,還會餓,何必多此一舉?所以,別幹這種傻事。”
這種技巧的突出特點是兼有表演性,在行動上給對方以某種嘲弄,從而誘使他反問。對方一旦反問,便會發現自己上當了。一般來說,這種做法具有責罰、激怒和引誘的意味,隻有這樣,才會使對方無法按捺怒火,跳起來責罵,從而鑽進設計好的圈套中去。
仿體式辯論技巧的三種方法,語氣從軟到硬,反詰效果從弱到強,分別適合於不同的場合。因此,在實戰中應當針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事,區別加以運用。
2.情景構造
這是借刀殺人計的第二種情況,特點是不和對方作直接的辯論,而是以現實或設想的情景,讓他麵對客觀的矛盾,從而認識到所存在的錯誤。這就是構造情景法,它也有三種基本情況。
第一種,兩難式構造情景。
許多事情如果單從本身去論,很可能要陷入僵局,若能抓住對方主要錯誤,構造出特別的情景,則會使之不論怎麽回答,都不能自圓其說。
b在a處求職,a看似漫不經心:“在冬天食物緊缺的情況下,你從自然界能找到什麽供人們吃?”
“隻要是人體承受得了的東西!”
a拿起一本雜誌:“把這本雜誌切成碎紙,人體能夠承受,可你會吃嗎?”
“我說的是沒經人為處理的。”
a又拿起一隻核桃。
“不經人為處理,你會連皮帶殼地吞下去嗎?”
b兩處受挫,隻得離去。
這個例子就是兩難式構造情景的具體應用。
第二種,類比式構造情景。
作家馬鐵丁曾經批評過一個驕傲自滿的人。這個人脫離群眾,但卻自以為是:“隻有羊呀、豬呀,才是成群結隊的,獅子和老虎從來都是獨來獨往的。”馬鐵丁反問道:“獅子、老虎固然是獨來獨往的,刺蝟、癩蛤蟆、蜘蛛又何嚐不是獨來獨往的呢?”
這裏利用“獨來獨往”進行類比,構造了一個與對方觀點同形異質的情景,使他自己的觀點加在自己的身上,尖銳的類比使其啞口無言。
第三種,外顯式構造情景。
即把爭辯的內容外顯為對比式的具體情景,讓聽者走進情景裏自己體會,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在一切都是向錢看,不給錢的事情沒人做!”
“那假如你正和女友散步,有個外地人鼻子流著血,問你醫院往哪兒走,你會不會伸出手去:‘你究竟給多少錢?’”
將“向錢看”外顯為聽者能夠感覺到的形象,讓他自然地參加情景思考,不但達到了引導的目的,而且還可以給人親切、實在的感覺。
以上三種情況是情景構造法的基本形式,使用情景構造法,不僅會使問題簡單化,還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好效果。但它絕不是萬能的,具體運用時要注意:情景構造法針對那些明知錯誤仍偏要與人詭辯或強辯的人;構造的情景要有一定的真實性,雖然不一定是生活中發生過的,但必須是可能發生的事情,漫無邊際的主觀臆造,就會顯得非常做作,而使情景構造法失去應有的作用。
●欲擒故縱,誘敵深入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擅長雄辯,他常常拿出問題向別人請教,當別人回答時,他就順勢就著答案給以反駁,把對方逼到一個自相矛盾的角落裏去,無力回身再戰,此刻,水到渠成,再把自己的道理說出來,不僅勝人口,而且服人心。
有一天,蘇格拉底走到市場上,突然,他一把拉著一個過路人說道:“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人人都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麽?”
那人回答:“忠誠老實,不欺騙人。這就是公認的道德行為。”
蘇格拉底問:“您說道德就是不能欺騙人,但和敵人交戰的時候,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這可以說成是不道德的嗎?”
“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那人說。
“與敵人作戰時,我軍被包圍了,處境困難,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成功了。這種欺騙能說是不道德嗎?”蘇格拉底接著發出反問。
那人回答:“那是在戰爭中無奈才這樣做的,我們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這樣。”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蘇格拉底停頓了一下問道,“兒子生病了,卻又不肯吃藥,父親騙兒子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好吃的東西。請問這也不道德嗎?”
那人隻好承認:“這種欺騙是符合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問:“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那究竟用什麽來說明呢?還是請您告訴我吧?”
那人被弄得無可奈何,隻好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能做到道德。”這恰恰就是蘇格拉底所要說的。蘇格拉底在這裏就采用了欲擒故縱的技巧,使路人說出了蘇格拉底想說的道理。
從理論上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通常辯論時最直接的方式並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辯論中往往要采用一些“迂回”的計策,“以利引誘敵人,使一向趨之,則我雖遠隔千裏,亦可擒殺敵將。”在言談辯論中,如果目的難以直接實現、陷入僵局之時,就應該采用先退一步、改換戰場、誘敵深入迂回擊之的方法。這種方法意在誘敵以滅之,實戰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麵早有準備、胸有成竹,應用起來從容不迫,一般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麵因為對方是在自以為得計的情況下冒險出擊,心存勝算,往往毫無顧忌,所以一旦被迎頭痛擊,很可能會方寸大亂、一敗塗地。
●聆聽其言,揭示矛盾
在辯論過程中,對方發言往往會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此時,如能抓住矛盾予以揭露,往往能使對方啞口無言,而有口難辯。這種方法就是揭示矛盾法。請看一則案例。
有一起凶殺案,犯罪嫌疑人用毒藥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偽稱丈夫中風,在送醫院急診中搶救無效死亡。由於群眾懷疑其死因,公安機關進行了屍檢,證明是氰化納中毒死亡。
警察問:“你丈夫為什麽突然死亡?”
答道:“是腦溢血死亡。”警察把其丈夫中毒死亡的法醫鑒定結論告訴她,問她有什麽看法。她裝著很悲痛的樣子,大聲哭鬧,聲稱要政府為她丈夫報仇,把投毒殺人的犯罪嫌疑人查出來,嚴加懲辦。
過了一會兒,警察繼續審問:
問:“你家有幾口人?”
答:“兩人。”
問:“你看誰可以投毒,有誰到過你家?”
答:“丈夫死的頭一天,有個叫王效的到過我家,我看是這個人投的毒。”
問:“為什麽他要投毒?”
答:“他和我有男女關係,毒死我丈夫,他可以和我結婚。”
問:“他怎樣投毒,你知道嗎?”
答:“不知道。”
問:“和你商量過嗎?”
答:“商量過。”
問:“為什麽和你商量過你又不知道呢?”
這時被訊問人無法解釋,低頭不語,沉默一會兒又答道:“我隻看見毒藥裝在一個小瓶子裏,但不知道是怎樣投的毒。”
警察又問:“這個男人住在哪裏?”
答:“不知道。”
問:“你們關係這麽密切,要結婚了,怎麽還不知道他的住址呢?”
答:“那個男的沒有把地址告訴我。”
當警察把調查本城十幾個同名王效的人都無作案條件的情況告訴她時,她無言可答,最後不得不交代自己用***毒死丈夫的罪行。
這則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多次違反矛盾律,自露真情。第一,她先肯定是腦溢血死亡,既而又大哭大鬧要政府懲辦凶手;第二,在審訊時,犯罪嫌疑人既說出是王某投的毒並且還和她本人商量過,又說自己不知道王某如何施毒;第三,犯罪嫌疑人反映的情況與偵察員調查到的客觀事實不符,因所有叫王效的人都無作案條件,根據矛盾律,犯罪嫌疑人肯定在弄虛作假、提供偽供。
上述兩案,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被問得啞口無言,都是由於自己做賊心虛,供詞漏洞百出,警察又善於抓住矛盾,及時揭露,才使他們不得不低頭認罪。運用揭示矛盾法的關鍵是細聽對方發言。隻有細聽才能聽全,隻有聽全才可以發現全過程中暴露出的矛盾,才有東西可揭示。同時,要學點邏輯知識,最起碼要懂得形式邏輯三定律,不然,矛盾擺在眼前,也會看不出、識不破,更談不上揭示。揭示矛盾法應用很廣,它不僅運用於偵察審訊,而且適用於所有辯論活動。如果你能認真地學習它並能靈活地應用它,必將使你的辯論水平和說服水平大有提高。
●權衡利害,明辨得失
在辯論中,有時爭辯的核心問題往往是關於某一事物的利與害、得與失的問題,而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根據這個特點,我們在涉及這一類辯題的辯論中,可以針對對方的不同觀點,喻之以利,曉之以害,讓對方在權衡利害得失關係後,放棄其錯誤主張,使之與辯者的觀點趨向同一,從而中止對方行為。這就是“曉以利害”的辯論技法。
在辯論中運用“曉以利害”法,要注意以下三點:
1.洞悉利害,成竹在胸
在辯論中要順利地運用“曉以利害”技法,首先要求辯者自己要對所辯問題中的利害得失有深刻的了解。隻有真正洞悉其中的利害關係,才能成竹在胸,有針對性地向對方“曉以利害”,從而打動對方,取得共同的認識。
2.權衡利害,角色認同
在辯論中運用“曉以利害”技法,就是把事物的利害關係擺在對方麵前,做出一番權衡,啟發誘導對方,克服短期行為,放棄眼前利益,自覺地服從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同時,“曉以利害”也要注意講話的角色。每個人都以一定的角色說話,如果站在了對立的立場上,即使費盡口舌分析其利害關係,也是無濟於事的。相反,及時轉換角色,以“自己人”的角色出現,再陳述利害關係,便很容易說服對方。
3.化害為利,辯證思考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利”與“害”之間既是互相對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有可能互相轉化。基於這個認識,我們在辯論中運用“曉以利害”的技法,還應該多作辯證思考,對事物的利害關係進行辯證分析,能夠做到在利言害、在害思利、趨利避害、化害為利。那麽在辯論中就一定能高屋建瓴、奇招迭出,掌握辯論的主動權,取得辯論的勝利。
總之,趨利避害是人的需求的心理表現,這是“曉以利害”辯論技法的理論基礎。在辯論中如果我們能洞悉辯題所涉及事物的利害關係,並對這種關係進行透徹的辯證思考分析,幫助對方權衡利害、明辨得失,就一定能讓對方放棄錯誤觀點,做出正確的抉擇。當然,運用“曉以利害”技法也需要調動感情因素,既“曉以利害”,又動之以情、在情在理,這樣才更能影響人的行為。
●對立引申,巧中取勝
辯論是不同思想觀念之間的交鋒,具有極強的對抗性,而一個高明的辯論者則往往能從對方所提供的前提中引申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使辯論充滿更為迷人的對抗色彩。本文所介紹的正是從某一前提中引申出尖銳對立結論的若幹方法。
1.從立場對立引申
對同樣一件事物,各人所處的立場觀點不同,就有可能對該事物獲得尖銳對立的結論。比如,小王開的客車車號為“16444”,朋友見了,對他說:“你的車牌號讀起來是‘一路死死死’,太不吉利了,應換個車牌號!”小王當即反駁:“不對!我的車牌讀起來應該是‘多拉發發發’!這不是大吉大利的嗎?”從自然數的角度去認識這個車牌號,它的諧音是“一路死死死”;而從音樂簡譜的角度去認知,得出來的結論卻是“多拉發發發”!
2.從虛無對立引申
一些協定、條約甚至法律,對某一問題沒有涉及,當論敵根據法律條約沒有對某一問題做出否定而引申出可行的結論時,同樣我們也可以根據法律條約沒有對該事物做出肯定而引申出不可行的結論,與論敵構成尖銳的矛盾對立。
請看一則關於房屋糾紛案的法庭辯論。
原告律師:“30平方米的一般民房,每月租金800元,不公平,請法庭判決降低租金。”
被告:“法律並無明確規定禁止約定高租金,這是兩相情願的事。”
原告律師:“那麽,被告作為出租方為何要攆走原告請來暫住幾個月的母親呢?”
被告:“合同並無此項規定,法律也沒有明確規定允許承租人之外的第二人住進承租房。”
原告律師:“我歸納一下被告的觀點:關於租金,依你說,凡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允許的;關於原告母親同住承租房,凡是法律沒有明確允許的都是禁止的,對吧?”
被告:“可以這麽說。”
原告律師:“那麽,法律並未明確允許你高價出租房屋,就是屬於禁止的;法律並沒有禁止承租人之外的第二人暫時陪住,這種暫時陪住就是允許的。怎麽樣,你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打架了吧。其實,本案的關鍵在於房價過高有失公平,是法律的公平原則所禁止的。”
原告律師在這裏使用了虛無對立的方法與被告構成尖銳的對抗。
3.從變換語序引申
通過變換某一語句的語序從而得出與對方針鋒相對的結論。
兩個小朋友在盛開玫瑰花的公園中辯論。
甲:“看,這裏所有好看的花都長在刺叢上,一點也不好玩!”
乙:“不對!你看,這裏連所有的刺叢上都開滿了好看的花,真是個好地方!”
語序不同,結論尖銳對立。
4.從可能性對立引申
關於某一事物的未來發展往往會有不同的可能性,因而我們可以針對辯論對方關於某一事物未來可能情況的論斷,反其道而行之,從中選擇截然相反的可能性而與之構成對抗。
蕭伯納成名後,一位著名的舞蹈家向他求婚說:“如果你同我結婚,我們生下的孩子將像你一樣聰明和像我一樣漂亮,那該是多美呀!”
蕭伯納以他特有的風趣回絕了她:“如果我同你結婚,生下來的孩子長得像我一樣難看,頭腦像你一樣愚蠢,那該多可怕呀!”
男女結合生下來的小孩到底像誰,有不同組合的可能性,蕭伯納選擇了與對方相反的可能性,得出了尖銳對立的結論。
5.從模糊對立引申
自然語言在很多場合下往往是含混、模糊的,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理解,因而我們有可能針對一些模糊的語句從中引申出針鋒相對的結論而與辯手構成對抗。請看《呂氏春秋·淫辭》中所載的一則辯論。
秦國和趙國訂了一個互助條約,條約規定:“從今以後,秦要做什麽,趙就幫助;趙要做什麽,秦就幫助。”過了不久,秦發兵攻打魏國,趙欲救魏國。秦王很不高興,派使者責備趙王說:“條約規定,‘秦要做什麽,趙就幫助;趙要做什麽,秦就幫助’,現在秦要攻打魏國,而趙欲救魏國,這不符合條約規定。”趙王把平原君找來問計,平原君又轉問公孫龍,公孫龍說:“也可以派一位使者去責備秦王,對秦王說:‘趙欲救魏國,現在秦王不來幫助趙救魏國,這也不符合條約的規定。’”
秦國與趙國訂立的條約是模糊、含混不清的,公孫龍便從中引申出與秦王針鋒相對的結論來與之抗衡。
6.從二難對立引申
即從論敵提供的二難前提中引申出與對方截然相反的結論來與之對抗。具體做法是將前提中兩個條件命題的後件互換位置並分別否定。
某旅客住在旅店裏,忽然天下起了大雨,他發現室內漏水厲害,便打電話給經理請派人來修理,經理卻振振有辭地說:“對不起,先生。天下雨,沒法進行修理;而如果天晴,那也就沒有修理的必要了。”旅客當即反駁:“不對!下雨,就有修理的必要;天晴,就有修理的可能!”
7.從類比對立引申
類比論證的結論是或然性的,有時可用類比的方法從某一共同前提中得出互為對立的結論。
某人整天喝得爛醉如泥,有一天他卻對人吹噓道:“多喝酒可以長壽,你們沒看見把肉放在酒精中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麽!”有人反駁:“我說你這樣酗酒會短命,你沒看見蓋酒壇的布時間一長很快就會爛掉嗎?”
同樣是針對“多喝酒”這一前提,由於用來類比的事物不同,結論便截然相反。
8.從因果對立引申
因果聯係是客觀世界普遍聯係的形式之一,並且是複雜多樣的。有時一種原因可引出多種結果,即一因多果;有時一種結果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即一果多因。因果對立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因果聯係引申出互為對立的結論。因果對立可以由某種結果推斷出互為對立的原因。
有一天,千戶長來到阿凡提家,阿凡提的狗一聲不響地溜進了窩。千戶長便說道:“你看,你的狗多怕我,看見我不敢吠一聲便溜進了窩。”
阿凡提反駁道:“老爺,你說得不對,這狗不是因為怕你,而是因為討厭你哩!”
狗為什麽不吠一聲就溜進了窩?千戶長得出是因為怕他的結論,而阿凡提則針鋒相對得出不是因為怕他而是因為討厭他的結論,這就有力地諷刺了千戶長的可惡可憎。
因果對立也可以由同一種原因引申出互為對立的結果。
有一次,蕭伯納的脊椎骨出了毛病,需從腳上取一塊骨頭來補脊椎缺損。手術做完後,醫生想多撈些報酬:“蕭伯納先生,這是我們從來沒有做過的新手術啊!”蕭伯納笑著:“這好極了,請問打算給我多少試驗費?”
由同一種從未做過的手術為原因,醫生因為其難而得出應多給報酬的結果;蕭伯納則以自己的身體成了試驗品而得出了應付給試驗費的結果,互為對立,引人入勝。
能夠從同一前提中引申出互為對立結論的方法還有許多。但是這互為對立的結論到底孰是孰非,這就要具體分析,並通過實踐來檢驗。
請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記載的一則辯論。
有個叫虞慶的人準備蓋新房。匠人說:“現在還不行,因為木料是生的,泥土太濕。木料生的易彎曲,泥土濕的則太重。以太重的泥土加在易彎曲的木料上,剛做好時還可以,不久便會倒塌。”
虞慶反駁說:“你說得不對!木料現在是生的,它隨著越來越幹就會越來越直;泥土是濕的,它隨著越來越幹就會越來越輕,以越來越直的木料承擔越來越輕的泥土,房子肯定不會倒塌!”
匠人辯不過虞慶,隻好奉命而行。房子剛落成時還好,不久果然倒塌了。盡管虞慶說得頭頭是道,但實踐無情地證明了他的論斷是荒謬的。
●指桑罵槐,雙關反駁
交際場合或辯論過程中,尤其是在針鋒相對、氣氛熱烈甚至略微帶一點火藥味的情況下,麵對對方淩厲的語言攻勢,可以采用“明裏說一,暗裏說二”的方法,把深刻的道理寓於發人深省的比喻、回味無窮的幽默當中,綿裏藏針,殺機暗伏。這就是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指桑罵槐,雙關反駁”法。這種方法既能保持風度,又可以置對方於無可挽回的敗地。
從前,有個縣官帶著隨員騎著馬到王莊去處理公務。走到一個岔道口,不知朝哪邊走才對。正巧一個老農扛著鋤頭走來,縣官在馬上大聲問老農:“喂,老頭,到王莊怎麽走?”那老農頭也不回,隻顧趕路。縣官大聲吼道:“喂!”老農停下來說:“我沒有時間回答你,我要去李莊看件稀奇事!”“什麽稀奇事?”縣官問。“李莊有匹馬下了頭牛。”老農一字一板地說。
“真的?馬怎麽會下牛呢?”縣官百思不解。老農認真地回答道:“世上的稀奇事多哩,我怎麽知道那畜生不下馬呢?”
老農借字麵的“畜生”,斥責連做人常禮都不懂的縣官。這是一種明言此、暗言彼,指桑罵槐的雙關諷刺手法。
雙關的運用具有模仿性、類比性、幽默性,故而在實踐中運用這一手法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高雅純正
在使用這一手法時,要堅持文明表達、以理服人的原則。格調高尚文雅,內容純淨正派,要以德勝人、以理服人,切忌粗俗低級。雖然醜陋不堪也有可能憑一時口舌之利占到上風,但潑婦罵街式的所謂“雙關”令人不齒,是十分不可取的。
2.隱藏幽默
這是雙關技巧的第一生命。含而不露,幽默橫生,是運用這種手法的基本要求,如果忽視了這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會失去風趣、譏諷和辯論的力量。幽默好比軟鞭子,抽在身上,皮膚不留痕跡,但可以傷及骨肉,刺痛對方心理,使其言辭紊亂、窮於應付,甚至還有可能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而不能自拔的尷尬境地。所以,寓幽默於雙關,寓駁於笑,是雙關技巧成功的秘訣之一。
3.切弊聯想
在辯論中,不僅要善於捕捉對方的隱衷、企圖,更要善於發現對方的破綻、矛盾,抓住要害,切弊一擊,置之於亂處,使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同時更要充分發揮聯想、模擬的作用,加大辯論力度。
4.沉著冷靜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同瘋子爭吵,否則人們會分不清誰是瘋子。”也就是說有理不在聲高,氣勢洶洶,未必言之有理。對於對方挑釁性的言辭或咄咄逼人的氣勢,我們既不能被其嚇倒,也不可以同樣氣勢洶洶地擺出一副與之對罵的架子來。要始終保持良好的舉止修養,彬彬有禮中卻寸步不讓,和風細雨卻傷人於無形。所以在使用這一技巧時,也要巧妙地把自己的道理寓在其中,這樣才能更有說服力,更富戰鬥性。
●“點穴”製勝,爐火純青
街道上,一位中年人騎車靠邊慢行,不料被迎麵急駛來的青年撞倒了。按理說,青年應該趕緊去扶起倒地人,賠個禮,若傷了,帶到醫院包紮一下就可得到諒解了;可他卻怪中年人騎車不注意,沒讓他。這樣便引起了爭執,招來大群圍觀者。青年口口不讓人,當他聽到個別人起哄更來勁了,居然挑釁:“你有什麽了不起!”那中年人仍沒生氣,隻是回駁道:“你是看我沒什麽了不起才撞我的?照你這樣說,我要是同你一樣年輕,又比你粗壯,撞倒你又不向你賠禮才算了不起嗎?”兩句話,嗆得青年臉色赤紅,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青年推著車子,鑽出人群,跨上車一溜煙跑了。
青年振振有詞,氣勢逼人,卻經不住這兩句話一逼。“樹怕挖根,人怕揭底”,舌戰中進行“點穴”可以從哪些方麵入手呢?
1.析其心而點穴
舌戰的主要工具是語言。而語言“每時每刻都是傳達人們思想的”,任何人的思想都是包含在語言中,顯現在人們麵前。察言知行,言為心聲,通過語言便可知曉說話者的心理情況。因而,舌戰過程中,若能據言判行、剝表抓實、“對心下針”,定會砉然奏效的。
2.撮其要而點穴
“撮要”就是指舌戰中去尋找並抓住能致敵落敗的關鍵性話題。然而,起關鍵性作用的話題又有大、小之分。
所謂大的關鍵性話題,就是指爭論的焦點。任何一場舌戰的發生都有一個引爆點,如因討論一個問題而意見相左等等。而隻要爭論起來,雙方都會全力使用材料來證明理在自己這一邊。但是,總會有人因思考、邏輯、語言等方麵的原因,扶不直自己的理;或有時像是“扶直”了,但換一個角度看,卻很脆弱。向這樣的“要害部位”出手,常常能收到點“死穴”的效果。
3.截其話而點穴
這是一種輕便直接的取勝方法。突發的爭論多是此一句、彼一句你來我往地進行的。連續爭論中,一旦一方發現對方因語言不周密而“沒關嚴門戶”,就可隨處堵截、及時“出口”,定會立時收效。
“點穴”的方法當然不限於這幾種。在任何場合下,隻要是能憑借四兩力氣撥去千斤阻礙,迅速克敵製勝,都不失為好的“點穴”方法。舌戰中,為更好地發揮“點穴”法的威力,同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第一,要保持冷靜,要會製怒。
人在心平氣和時,思考才能集中、清晰、敏捷而合邏輯,各種精神機能才會完全自如、不受紛擾地在活潑的狀態下發揮其最大的功能。而一旦因對方的話而激動甚至憤怒,就會說出無法挽回的話,使自己處於被動地位。要切記,“心安”才能“理得”。
第二,要認真聽辨。
辯論是言來語往的。一句話聽不清會失去一次反擊的機會;一句還沒辨明就反擊會成為“要害”而資敵了。對長篇駁辯更應認真聽辨,才能抓出事或理或邏輯的漏洞。即使為激怒敵方而顯出悠然、冷然及不屑神態,耳腦還是需“認真”的。
第三,語言要簡潔明晰。
辯論中“點穴”,應“辭,達而已矣”。若是“懸河而倒”、滔滔不絕,很可能會因“出言不當,反自傷也”。語言簡潔明晰,集力量於一點,會收到投槍匕首的作用。
明代馮夢龍說:“兩舌相戰,理者必伸;兩理相資,辯者先售。”舌戰中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點穴”的威力,首先要看是否占理,當然還要取決於使用者的膽識、察變、敏捷及能否“片言居要”等諸方麵的能力的綜合。“點穴”法使用純熟了,大的方麵能“一言而或重於九鼎,或強於十萬師”;小的方麵能“談言微中,足以解紛”,於人於己都有益處。正由於這個原因,學會在辯論中使用“點穴”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