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工作中,演講是很常見的一種工作形式。然而,有的人的演講讓人記憶猶新,有的則讓人淡忘已久。效果之所以不同,就在於語言的運用。因此,要使演講成功,我們必須注意語言上的要求。


    ●口語表達應具備較好的聲音


    古今中外,很多有巨大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視演講的口語表達藝術,並刻苦訓練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


    古希臘民主派政治家德摩斯提尼,為了克服演講發音不清的先天毛病,經常嘴含石子發奮苦練,終於成了著名的演說家。美國總統林肯、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他們重視演講口語表達藝術訓練的程度,迄今被人們傳為佳話。孫中山、毛**、周恩來等偉大人物演講的口語表達能力,也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形,有的人演講時,講稿並不十分理想或根本沒有講稿,隻因掌握了口語表達技巧,具備訓練有素的口語表達能力,講起話來就有聲有色,令人鼓掌喝彩。可有的人卻不然,稿子寫得並不差,可經他一講,不是哼哼哈哈,就是重複囉嗦,令人生厭,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不重視口語表達藝術,不具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可見,口語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演講的成敗。


    1.聲音正確清楚


    為了有效地表達出演講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要求吐字正確清楚。如果發音不對,聽眾就不知其所雲。


    要達到正確清楚的標準,需從兩方麵努力:一是要正確運用發音器官。發音器官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些器官在發音過程中隻有協調配合,才能形成正確清楚的語音。二是要注意會場空間的大小和擴音器的使用。演講者一定要視會場空間的大小來控製自己的聲音,使每個聽眾都能聽得清楚明白。使用擴音器也要注意保持距離適度。


    2.聲音有力、耐久


    演講的聲音除了要符合上述要求外,還需要有力、耐久。為此,演講者一定需要克服喃喃自語的演講習慣,在演講的時候,要有力度,讓人感受到鼓舞和振奮。聲音如果沒有力度,就無法起到感染聽眾的作用。


    此外,演講時,聲音還需要持久。有的演講者開始演講的聲音還可以,比較有力量,但慢慢地,越講越沒勁了。這種有始無終的聲音,必將大大削弱整個演講的效果,聽眾會對演講者的自信心表示懷疑,進而懷疑演講的內容。演講的嗓音是否優美,直接影響到演講的效果。演講的嗓音運用有其內在的規律,經過訓練是可以提高的。


    ●口語表達應注重鄭重性


    演講的鄭重性具體表現在口語表達方麵,則是選詞用語規範、恰當,重音、停頓、速度、節奏使用適當,語言中肯有力,語調和諧自然。


    選詞用語規範、恰當,主要是指用詞準確、恰當,用語合乎語法,符合邏輯。演講者選詞用語不僅要從詞語的意義、感情色彩和語法特點等語言因素上斟酌推敲,而且要從國家政策、演講者身份、講話場合等因素上考慮,使演講的語言規範、嚴密。反之,使用生活中的一些俗語,信口開河地亂講一通,就會失去口語表達的鄭重性。


    重音、節奏、語調等方麵,也是體現演講者演講口語表達鄭重性的重要因素。在演講中,常常出現以下一些有失鄭重的口語表達現象:


    第一種是演講的口語表達沒有重音,任意停頓,講話的速度很快,像“連珠炮”似的;節奏過於緊促,整個演講就顯得慌裏慌張。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恰當地控製口語表達的重音、停頓、語速和節奏。


    第二種是口語表達的語言輕浮,亂用語氣詞,口頭語過多,不是“哼、哈”,就是“嘛、啊”。有人曾對某位演講者的這種毛病做過統計,竟然在10分鍾演講之內,說出150多個“啊”字,平均4秒鍾一個,這樣一來破壞了語言的一般規範,肢解了語句的意義,必然會使演講失去口語表達的鄭重性。


    第三種是不能正確運用語調,語調沒有起伏變化,平淡而無聲色,甚至故作姿態、耍弄花腔、怪聲怪調。


    以上這三種不良現象,勢必都影響演講者演講的鄭重性。


    ●善用幽默的表達方式


    幽默、風趣的語言能夠增強演講的表現力,既能深化主題,又能使演講的氣氛輕鬆和諧;既可調整講演的節奏,又可使聽眾消除疲勞。


    美國前總統裏根在演講時,就善於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贏得觀眾甚至對手的稱讚。


    在競選總統時,裏根在與蒙代爾的一次電視辯論中,曾就年齡問題進行辯論。裏根深知自己70歲高齡在競選中是一大障礙,當一名記者既尖刻又彬彬有禮地詢問裏根總統是否過於年邁、不宜當總統時,裏根滿懷信心且微笑了一下,回答說,我希望你能知道在這場競選中我不願把年齡當作一項資本,我不打算為了政治目的而利用我對手的年輕和缺乏經驗。這一令人生畏的簡短妙語,使年輕的競選對手意識到自己為競選所做的四年努力在電視屏幕上已付之東流了,他無可奈何地笑了一下,仿佛他的年輕又成了競選總統的一大障礙。裏根靠這次幽默機警的對話贏得了選民的支持,為他的競選掃清了障礙。


    ●口語化


    所謂口語化,就是要求演講者的演講,語言要“上口”“入耳”。“上口”“入耳”是對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上口”是對“說”方麵的要求,就是講起話來與平常說話沒有什麽差別;“入耳”是“聽”方麵的效果,叫人聽起來沒有什麽語言障礙,如同平時說話一樣順當。所以演講者的講演要經得起說與聽的考驗。


    這裏所說的口語化,並不是日常口頭語的複製,而是經過加工提煉了的具有規範化、邏輯性的口頭語言。比如有些演講者的即興講話,常常出現重複、囉嗦、零亂、模糊和用詞不當,詞不達意、詞語搭配不當以及音節拖遝、脫落、停頓、習慣上的口頭語等問題,是不符合口語化規則的。為了使講演口語化,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盡可能地使用短句


    句子過長,講起來費勁,意思不好把握,聽起來也感到緊迫、令人費解。例如:“我們不能不從實際出發,尤其應考慮到這個地方經濟落後的因素來製定政策。”如果改成:“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尤其是要考慮到這個地方經濟落後這個因素,來製定政策。”這樣一改,讀起來“上口”,聽起來“入耳”。


    2.改倒裝句為正裝句


    倒裝句是一種積極的修辭方法,具有強調某種成分的作用。但有的倒裝句在講演中顯得很別扭,不夠“入耳”,改成正裝句後,就容易為聽眾所把握。例如:“在工作沒開始的時候就被困難嚇倒,是沒有勇氣的人。”如果把這句話改為“沒有勇氣的人,在工作沒開始前就被困難嚇倒了”,效果會好很多。


    3.改換或刪掉聽不明白的文言詞語或成語


    演講者用聲音來交流感情,而文字的字形不起媒介作用。如果在演講中摻雜一些不便於聽的或為聽眾所不熟悉的文言詞或成語,聽眾聽起來吃力,就會影響效果。這樣,就必須斟酌使用,如“宜於”可改為“適合”,“即”可改為“就是”,“何其相似乃爾”可改為“這是多麽的相似啊”等。


    4.改單音詞為雙音詞


    因為單音詞聲音短促,不容易聽清楚;雙音詞聲音存在的時間長,留給聽眾的印象深。因此,演講中的單詞要盡可能地改用雙音詞。如:曾——曾經、已——已經、恰——恰好(恰似)、因——因為、若——倘若(如果)、應——應該、時——時間(時候、時刻、時節)。


    5.改生僻的詞為常用的詞


    所謂生僻的詞,主要指不常用的、意思晦澀的詞。演講中要特意把它們改成常用的、現成的詞。例如:奔馳——奔跑、詛罵——咒罵、駁詰——駁斥、喧雜——嘈雜、恒久——永久,等等。


    6.不用生造的、怪模怪樣的詞


    生造的詞是指個人生編硬造的、不合實際也不合漢語規律的詞。如緒思、姿影、壯彩、步態等。葉聖陶又說:“這些怪模怪樣的詞語,是語言裏頭生造的東西,是意思裏頭不合用的成分……生造詞好比私印的鈔票硬拿到市場去流通。假鈔票不起交換作用。”


    7.用明白的語言解釋難理解的術語


    我們在演講時,常常會用到一些專業術語和比較抽象的科學概念。怎樣把它們解釋明白,這就是語言的通俗化問題。一是要注意用淺顯易懂的形象事物解釋抽象的概念;二是用舉例來說明聽眾陌生的事物;三是用對比的手法解釋某種現象。


    ●簡潔明快


    語言是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演講者的技巧和表現手法主要體現在語言的運用上。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大大加快,就更需要用簡潔、準確、明晰的言談。簡潔、明快地運用語言,對演講者來說,尤為重要。


    曆史上不少演講大師惜語如金、言簡意賅,留下了許多美好的篇章。


    1863年11月19日,林肯總統在葛底斯堡國家陣亡將士墓園落成儀式上發表了一篇著名演講。那天的主要發言人是享有盛名的演說家愛德華·埃弗雷。他的演講長達兩小時。林肯的講話隻有10句話,花了兩分鍾,但效果極佳。林肯的演講稿內容如下:


    “87年前,我們的先輩在這個大陸上創立了一個新國家,它孕育於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的原則。


    “我們正從事一場偉大的內戰,以考驗這個國家,或者任何一個孕育於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則的國家是否能夠長久存在下去。我們在這場戰爭中的一個偉大戰場上集會。烈士們為使這個國家生存下去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來到這裏,是要把這個戰場的一部分奉獻給他們作為最後安息之所。我們這樣做是完全應該而且非常恰當的。


    “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這塊土地我們不能奉獻,不能聖化,不能神化。那些曾在這裏戰鬥過的勇士們,活著的和去世的,已經把這塊土地聖化了,這遠不是我們微薄的力量所能增減的。我們今天在這裏所說的話,全世界不大會注意,也不會長久地記住,但勇士們在這裏所做過的事,全世界卻永遠不會忘記。倒是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應該在這裏把自己奉獻於勇士們已經如此崇高地向前推進但尚未完成的事業。倒是我們應該在這裏把自己奉獻於仍然留在我們麵前的偉大任務——我們要從這些光榮的死者身上吸取更多的獻身精神,來完成他們已經完全徹底為之獻身的事業;我們要在這裏下定最大的決心,不讓這些死者白白犧牲;我們要使國家在上帝保佑下自由地新生,要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


    現在,愛德華·埃弗雷的兩個小時的演講早已被人遺忘,而林肯那鏗鏘有力的演講,則難以為後人忘懷,成為世界上不朽的文獻之一。


    林肯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在於語言簡潔、明快,一下子抓住演講的中心,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了深刻的內涵。


    林肯演講的成功,給了我們這麽幾點啟示:


    一是要想達到語言簡潔、明快,就要對演講詞反複推敲,千錘百煉。


    二是要熟練地運用演講這門藝術的邏輯力量。


    演講不是表演,演講的邏輯力量遠遠超過表演式演講的藝術效果。在林肯的演講詞中,演講的中心思想貫穿於始終,具有強有力的邏輯力量。


    三是內容要集中,文辭樸實精練,沒有任何多餘的修飾成分。


    正如葛底斯堡獻辭儀式舉行之後,演講家愛德華·埃弗雷給林肯的信中說的那樣:“我花了兩個小時才剛剛接觸到的主題,您幾句話就表達到了……”


    語言的簡潔,具有無限的魅力。演講者在演講時,要把追求語言的簡潔、明快、中肯、準確,作為有效演講的重要手段之一。


    ●情感真摯


    在演講時,我們不僅要考慮到演講的形式、內容以及內在的哲理對演講效果的作用,還要考慮到演講的對象是人,所以演講要以情動人。聽眾最忌諱演講者在演講中盛氣淩人,動輒訓人,也不喜歡聽空洞、幹巴的大道理。聽眾喜歡的是演講者自己的真情實感。


    那麽,演講者的真情實感從何而來呢?它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故作姿態、逢場作戲,它隻能來自實際生活,來自切身的感受。作為演講者,要想打動聽眾,他首先必須打動自己。隻有通過感情才能發現對方、發現自己,從中找到共同的東西,產生心理“共振效應”。


    1917年5月14日,一次演講正在進行著。在演講台上,一個有著矮壯身材的人正在慷慨陳詞,他時而在講台上來回走動,時而有力地揮動雙臂,時而俯身,時而後仰,那激昂的聲調、適當的動作,給人以無盡的感染力。


    他,就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演說家列寧。列寧的演講可謂獨樹一幟,不僅演講的內容結構嚴謹,論證清晰、有力,善於抓住關鍵,而且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一針見血。而最重要的還不是這些,是他飽滿的激情和內在的力量。對無產階級革命必勝的信心,對敵人的蔑視,對人民的愛,是他的激情和力量的源泉。因而在演講中,他總是那麽熱情洋溢、精神振奮。同時,他也善於借助自己的一言一行將自己的滿腔激情灌輸到每一個聽眾的心裏。


    列寧的激情,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的成分。他的演講也不以美麗的辭藻來嘩眾取寵,不以無病**來博取同情,而是以自己堅強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以及對是非功過的正確認識來激勵、鼓舞群眾,號召他們起來鬥爭。


    美國的麥克阿瑟不僅是一位叱吒風雲的軍事統帥,而且還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講家。他的幾次著名的精彩演講,都是飽含激情,使聽眾熱淚盈眶,回味無窮。如他在1951年他的52年軍事生涯之際,應邀在國會的聯席會上發表《老兵不會死》的著名演講中說:“我就要結束我52年的戎馬生涯了……我孩童時期的全部希望和夢想便實現了……但我仍然記得那時軍營中最流行的一首歌謠中的兩句……”他飽含深情的演講,博得了參議員和眾議員們經久不息的雷鳴般掌聲,許多國會議員和在收音機、電視機前收聽收看的聽眾與觀眾都熱淚盈眶。


    1962年,82歲高齡的麥克阿瑟回到他曾經學習和工作過的西點軍校,麵對學員進行了他最動人,也是最後一次公開演講。結束時他說道:“我的生命已近黃昏……我昔日的風采和榮譽已經消失……我盡力但徒然地傾聽著,渴望聽到軍號吹奏起床號時那微妙的迷人的旋律……我耳畔回響著,反複地回響著,責任、榮譽、國家……”麥克阿瑟這一席充滿激情的演講,使在場的學員們為之動容而久久不能自控。他們想著“責任、榮譽、國家”這幾個字的意義和分量。


    一個演講家如果講話華而不實,隻追求外表漂亮,是難以使聽眾信服的;如果感情不真切,也難以使聽眾傾心、與之共鳴。李燕傑說得好:“在演講和一切藝術活動中,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憐;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信服。”


    ●對演講內容事先保密


    1952年9月23日,尼克鬆在電視上回答媒體對他的誣告,說他把用於辦公開支的政治基金用到個人福利上了。此時要求將尼克鬆從候選人名單上退下來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當時,新聞媒介追趕著尼克鬆的助手,要求回答尼克鬆“是繼續當候選人,還是退出競選”。尼克鬆讓助手回答,他還沒有做出決定,他將在講話時做出決定。於是,人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想看個究竟。觀眾是看電視政治講演以來人數最多的。電報、信件、電話的反映之多也是史無前例的。


    講話前,全國大多數報紙,包括共和黨的主要報紙刊登了要尼克鬆退出候選人名單的消息。講話後,輿論界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出現了偏向尼克鬆的有利反應,不利的局麵一下子就扭轉了。


    如果講話的內容提前暴露,觀眾的人數就會減少,影響不會那麽大,尼克鬆也可能已經被從候選人名單上拉下來了。


    1969年,美國掀起了反越戰的狂潮,成千上萬的反越戰爭示威者湧進華盛頓。內閣、尼克鬆的助手以及國會議員的種種對立的意見潮水般湧向尼克鬆。


    尼克鬆麵臨兩種選擇:是撤軍還是繼續打下去?尼克鬆準備在這一年11月3日發表電視講話。白宮新聞辦公室擠滿了堅持索要講話稿的記者。但尼克鬆下令不但不提前發講話稿,也不得透露任何有關講話內容的情況。


    經過審慎的考慮後,尼克鬆站在了攝像機前。這次收看他講話的觀眾超過了任何一次總統講話的觀眾人數。無數雙眼睛注視著他,無數的人聆聽著他的聲音:“我選擇了一項實現和平的計劃。我相信它能夠成功……”


    結果,尼克鬆獲得了可喜的戰績——他的支持率上升了11個百分點,成為蓋洛普民意測驗開始以來因總統發表一次講話而支持率上升最多的一次。


    對演講內容保密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但值得注意的是,保密的內容必須是有價值的,否則情形就會相反。


    ●停頓或沉默——默語的運用


    默語是說話中短暫的停頓或沉默,是無聲語言的一種。語言表達中需要停頓,在以書麵語為形式的寫作活動中,標點符號即是起停頓作用的。在演講談話中,停頓可以起舒緩語氣、增加語言節奏感的作用。停頓有兩類,一是自然停頓,即說話時因為換氣的緣故而做的停頓;二是為了追求特殊的表達效果而刻意在本來可以不停頓的地方進行停頓,這屬於語言藝術的範圍,有時候甚至可以在講話中做適當時間的沉默以發揮語言藝術的特殊魅力。


    我們在工作中,例如主持會議、作報告,進行演說時,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會場秩序混亂,聽眾交頭接耳,開小會,心不在焉,左顧右盼,怎麽辦?你當然可以把音量放大,將嗓門再抬高八度,去引起聽眾的注意;有的人還會敲桌子、發脾氣,通過高聲訓斥以平息聽眾的吵鬧喧嘩,但這樣做未免消極,容易滋生聽眾的抵觸情緒,即使會場暫時安靜了,也會在心理上增加人們的反感。再說,聲音小一點與大一點反差也不大,不太會引起人們的注意。較好的辦法是暫時的停頓或沉默。


    據說日本大正時代著名的雄辯家永井柳太郎成功的秘訣就在這裏。當他發現聽眾中有騷亂、不安或者混亂時,他不是扯開嗓門,而是降低聲音,甚至完全沉默下來,隻有嘴形仍在翕動,像是喃喃自語,神色也特別神秘莊重。聽眾聽著聽著,突然台上沒了聲音,便立刻引起警覺,以為一定有了什麽特別的內容,刹那間,沉默創造了肅靜。這種做法,實乃上策,正如19世紀英國作家和思想家卡萊爾所說:“沉默與語言相互配合,能創造產生雙重的意境。”


    在語言交流中,默語所表達的意義是豐富多彩的,既可以是欣然的讚許,也可以是無聲的抗議;既可以是威嚴的震懾,也可以是心虛的流露;既可以是爽快的默認,也可以是無言的拒絕。因此,默語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應。“沒有一點聲音,沒有任何喝彩,隻有那震耳欲聾的深沉的靜寂。”這就是默語的最佳傳播效能。


    在一定的語境中,默語能迅速消除言語傳遞中的種種障礙。這就像樂隊的指揮舉起指揮棒,喧鬧的會場立即安靜,樂隊和演奏員立即進入演奏狀態一樣,使整個現場都將在“沉默中得到控製”。


    林肯在一次辯論會中,用默語產生了驚人的效果,使他反敗為勝。在他最後一輪演說中,他突然停頓下來,默默地站了幾分鍾,望著麵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觀者的群眾的麵孔……然後說道:“朋友們,不管是道格拉斯法官或是我自己被選入美國參議院,那是無關緊要的,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我們今天向你們提出的這個重大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遠勝任何個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朋友們,”說到這兒,他又停下了,聽眾們屏息以待,唯恐漏掉了一個字,“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可憐、脆弱、無用的舌頭已經安息在墳墓中時,這個問題仍將繼續存在、呼吸及燃燒。”


    林肯這段話中,兩次使用默語來緊扣聽眾的心弦,為他的演講語言增添感人的氣氛,從而增強了通篇演說的力量,達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美國總統裏根政治生涯的高峰之一是他在1980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演說。這次演說的高潮是在最後結束之時,裏根在快要念完準備好的講稿時,突然停頓了一下。他環顧了一下台下的聽眾,接著又把目光投向電視攝像機鏡頭,大聲地說:“我想起了一件事,這本不是我演說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該不該說。”說到這裏,他又停頓了一下,然後讚美地把美國說成是“渴望呼吸自由空氣”的人的避難所。接著他又說:“我承認,我有些不敢提出我的建議,但是我更不敢不提出這一建議。”他的建議就是請所有在場的人同他一起為他將要進行的“征戰”默默地祈禱幾分鍾。於是全場沒有一點聲音,隻有那深沉的寂靜。這次演說一舉鞏固了裏根競選總統的共和黨黨內基礎,為他登上美國總統寶座增加了砝碼。


    裏根的第一次停頓,是轉換話題,由書麵演講走向即興發揮;第二次停頓,則是欲說又止,“猶抱琵琶半遮麵”,一是體現自己的真誠和勇氣,二是激發聽眾心理的求知之欲;第三次沉默,則是虔誠地引導聽眾一起去“征戰”競選。長達幾分鍾的沉默,在演說中一般是很少見到的。


    默語使用的關鍵在於根據情景來確定其時間長短,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如果默語的時間掌握得不恰當,隻要稍為放長了那麽一丁點兒,聽眾就可能從這稍長的瞬間覺醒過來,在高潮突然到來以前做了心理準備,那麽演說就會平淡無味,起不到默語那種獨特的平地驚雷的傳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不分場合和情境而故作高深地濫用默語,否則其結果隻會事與願違,隻能給人一種矯揉造作或是城府於胸難以捉摸之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嘴就來: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興發言技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望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望道並收藏張嘴就來: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興發言技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