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名士的盛會
我是劉協,我不做獻帝 作者:青煙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濾的聲音有些蒼老,但是字字句句都能夠進入每個人的耳中。
而他的話語,也讓很多人感覺到驚訝,不過卻沒有人敢去打斷他。
“老夫其實一直都覺得,那一年的孔夫子本想在仕途上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來著.....
但是蒼天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當他在魯國站穩腳跟之後,魯國出現了內亂,無奈之下他舍棄了魯國的一切,跟隨魯王逃入了齊國之中,投奔了齊景公。“”
然後在晏嬰的阻止之下,他沒有得到封地也沒有成功地當上大夫,他再一次的一無所有。
不過他卻有自己的閱曆,他可以和齊景公坐而論道,可以對世間的諸多消息品頭論足,並且得到許多人的認可。
他說,自己在四十歲的時候終於做到了,四十不惑!
在這個時候,孔夫子隨著名氣的增大,他再一次的迎來了自己的崛起,魯國權臣陽虎就是曾經將孔夫子驅趕出季氏宴請的家臣,是第一個對他嘲諷,讓他屈辱的人。
孔夫子對陽虎不喜,但是陽虎卻在見到孔夫子之後誠懇請他再次去魯國出仕,這一次孔夫子猶豫了。
他並沒有嚴詞拒絕,因為他真的不死心,他想要證明自己,真正的在官場上,在仕途上,在天下證明自己的才華!
孔夫子沒有讓自己失望,先是為小司空,四年之後成功一舉成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
這一年孔子成功地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他發出了自己的又一次感慨,五十而知天命。
並且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他削弱三桓,要輔佐魯國稱霸天下。
然後,他被魯國削....放棄了,孔晨你別瞪著兩隻牛眼睛,這是你祖宗自己說的。
孔夫子五十五歲的時候他徹底地放棄了自己在魯國的一切,第二次離開魯國,這一次他開始了自己的遊曆。
周遊列國期間,孔夫子算是真正開始了自己的噩夢,小子其實很想知道到底是一個什麽樣子的經曆能夠讓一個五十五歲的老人在五年的時間看淡一切。
便是被人嘲諷辱罵成喪家之犬也毫無幹係。
那是孔夫子,那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不再被人所嘲諷而一路逆行而成的孔夫子。
當他看淡世間的時候,他便完成了自己的六十而耳順。
這一刻開始,他才真的看清了這人世間的一切汙濁,或許在這一刻,他回想自己三十歲和四十歲的時候,也會發出會心的一笑。
孔夫子的末年,他的愛子孔鯉,愛徒顏回,子路等人先後在他之前死去,當年跟在他身邊的那些弟子也大多數已經各奔東西,不再身邊。
這個時候的孔夫子已經看淡了一切,隻有齊國陳恒弑齊簡公,正式完成了陳式代齊的時候,他請命魯國出兵,卻再三得到了拒絕!
陳家此舉....陳家幹的這事情就是不地道,叔父你瞪我也沒用!
孔夫子在七十三歲的時候,終於溘然長逝,他最終到底有沒有釋然,還有沒有遺憾這並不為人所知,當然小子也不知道。
但是小子知道,儒家在孔夫子這一脈中,他從來未曾說過仁德。
他說的隻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生,自己的一生!
所謂儒家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按理來說這玩意是周的貴族技能,但是孔子卻將它發揚光大了。
禮樂是為了樹立一個基礎,射是為了防身,禦是為了行走,書和禮樂一樣,基礎之上要有進步,最後一個數,你得生活。
這是一個從心開始,自我,行走,開闊,沉澱最後融入生活的一個學問。
儒家從一開始就從來沒有說過,這條路你應該如何走,你要如何走,他隻是告訴了你。
你得走,多麽難你都得走,壓製自己的天性,克製自己的欲望,你還是要走下去。
一代代要做得比上一代更好,一個朝代要做得比上一個朝代更好。
這樣雖然緩慢,但是穩妥,這就是所謂王道。”
楊濾說道這裏的時候,已經是有些胸膛劇烈起伏,已經是有些大口的喘息。
雖然他被很多人稱之為年紀小歲數大,但...他畢竟也已經是上一個時代的人了。
早就不屬於如今的這個時代,早就已經沒有了什麽時間。
縱然沒有去過戰場,縱然沒有受過什麽創傷,楊濾的身體也早早的就堅持不住了。
借助那內侍鄭恢為倚靠,好生休憩的一番之後,他才再次挺直了自己的腰板,朝著眾人繼續說了起來。
“既然說了儒家的孔夫子的一生,那麽就不難明白孔夫子的舉動如何。
他將自己的一言一行記錄下來,他將自己和弟子們的問對記錄了下來,他用了春秋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自己的見解經義。
太史公言,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這話說得有些過了,卻也不算過。
因為老夫竊以為,春秋從來不是史書可比,他是孔夫子自己的見解經義,他有著大量的孔夫子自己的言論和想法。
可這不妨礙春秋的地位。
因為如果換一個角度,春秋不是一本史書,而是一本單純的經驗之談。
那邊能夠領悟孔夫子的意思,他到死都在堅持著自己的初心,他知道自己所能做的不多,他知道自己改變不了時代。
他也知道自己就算是建立了學堂,也改變不了時代的無奈。
天下想要求學之人何其艱難,禮法崩殂之下,百姓何其無辜。
在沒有禮法限製之下,平民百姓,縱然有雄心壯誌也無法在層層壓迫之下得以成長。
所以儒家講究克己守禮,同時告訴天下,倉稟足方可知禮儀。
填飽肚子才是一切的根源!
同時無論是記載言行還是創造春秋,亦或者是創造儒家一道,說到底隻不過是孔夫子將自己所見所聞所觀所想告知天下。
他也說了,他有他的經曆從而有他的想法,春秋筆法講究以管窺豹,個人經曆不同,所以見解同樣不同,所以才會有注解之事。
不同人經曆了不同事,將自己的一生記錄下來,交給後人,這就是他唯一能夠做到的。
隻不過這條路慢慢地走歪了。
孔夫子稱之為聖,那孟子為何稱之為亞聖?
因為孟子同樣懂了孔夫子,同樣知道了,孔夫子的意思,同樣為孔夫子的道路彌補了後續的諸多問題。
孔夫子講究的乃是德行,是個人的德行,是個人的行為,個人的方式。
而孟子講究的是,在這條道路上,你不可以損人而利己,他將天下的目光放在了民的上麵。
不可與民爭利出自太史公,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但孟子也曾言,夫上位者,一言一行舉天下而動,不可輕視。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此乃何為?
難道不應該是朝廷用力,百姓安穩乎?
難不成我父子為百姓一口活命之飯乃是大錯,這爭權奪利,奪走天下就是大仁大義?
遂,老夫一直崇尚仁德二字!
荀子曾言人性本惡,有韓非子與李斯二法家大能為其膝下弟子。
便揚言這荀子才是天下之儒家集大成者,此言卻是,但荀氏為何不說出荀子的後半段話?
人性本惡,遂要以律法約束,以禮法仁德教化,而非任其隨波逐流!
商君有禦民術,爾等精通此道,可為何不說商君還有治民術!
商君重農抑商,寧可削弱世家豪族,朝中權貴也要扶持農事,以防天田盡歸豪門,爾等怎的不同樣學來?
重刑而連其罪,則褊急之民不鬥,很剛之民不訟,怠惰之民不遊,費資之民不作,巧諛惡心之民無變也。五民者不生於境內,則草必墾矣。
雖然商君焚燒儒家經典,寧可國強民弱也不肯鬆口半分但即便是他,也不肯像某些人做的那般的不堪入目。
慫恿懶惰,阿諛,徒逞口舌之利,教唆民間私鬥!
爾等所作所為也配稱之為人乎!”
楊濾說道這裏的時候,已經是開始有些克製不住,也不知道是哪裏出現的力氣,就這麽開始了自己最後的咆哮。
楊濾的聲音蒼老,但卻能夠振聾發聵。
但是當劉程看到這周圍的場景之後,他的心中...卻是生出來了一種極為不好的感覺。
“沒聽進去!”
劉程並不想打擊楊濾,畢竟他的身體如今已經是這麽一副模樣了。
但是...這卻的確就是事實。
他們就是沒有聽進去!
在場的所有人...幾乎是有著小半甚至是大半的人,臉色雖然嚴肅,看著那楊濾的目光雖然鄭重深邃,但是劉程仍然能夠感受的到。
他們或許認可,但是並沒有放在自己的心中。
他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什麽。
楊濾的怒吼並沒有持續太久,他努力了好久好久,終於促成了這一場大會,他拚盡了全力終於拉攏到了不少的學子。
但是當楊濾最後帶著略顯空洞的眼神看向周圍的時候,他看著那一雙雙嚴肅但是卻並不認可的眼神。
楊濾終於還是一口鮮血沒忍住,直接噴了出來。
見此,這所謂的辯學終於還是叫停了,楊濾的生命也在這豫州之地走向了末路。
在那楊濾相鄰的房間之中,劉程也看到了那位傳奇的後人,諸葛丞相的兒子,年紀並不算大的諸葛瞻。
“太孫!”
“多年不見...沒想到你竟然在這裏。
當年你離開朝堂,離開京師,本以為你是無心仕途,沒想到...你還有這麽一副麵容。
這些年...你在為陛下做事?”
劉程雖然不是很清楚這到底是怎麽回事,但是...當他看到了今日這名士圈裏麵的如此動靜兒。
再看看那諸葛瞻,他要是還不知道,那才是真正的蠢貨呢。
而諸葛瞻也未曾繼續哄騙劉程,直接朝著他躬身行禮,然後朝著劉程繼續說道。
“太孫,這朝中自然有兄長在,瞻....自覺才疏學淺,不想恩蔭父輩,所以才決定在這大漢十三州曆練...”
“你就說實話,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劉程再次打斷了他的話語,他直接垂著眼眸,將自己的意思表達的非常清楚。
你說的那些廢話,孤不想聽!
果然,這諸葛瞻雖然天賦不如乃父,但是眼力還是有的,看到劉程如此模樣,他自然也就明白了這是什麽意思。
最後隻能無奈的歎息了起來。
“太孫...可曾聽過玄?”
“嗯...嗯?”劉程此時眉頭更加的緊蹙了,“什麽東西?”
“玄!這些年在天下...盛行的一種風氣!
或者說...是一門很高深,也很厲害的學問!”
“什麽?”劉程看著麵前的諸葛瞻,再次確定...他沒有聽懂對方說的是什麽!
“太孫沒有聽過這個倒也正常,畢竟如今太孫受教的乃是儒道...”
“不是,玄...玄到底是什麽!”
“太孫,今日可聽到了何為儒?”
“...聽到了!”
“太孫覺得如何?”
“有些無聊!”
劉程說完之後也是有些無奈的看了另外的房間一眼,雖然這麽說有些尷尬,也有些對不起那位楊濾大儒。
但...這就是事實。
而諸葛瞻對此也是直接點了點頭。
“其實不僅僅是無聊,而且這些年過去了,這所謂的儒道...早就已經走偏了!
當年先帝在的時候就曾經說過,這儒道有缺,日後恐怕會出大事。
這些年...天下分崩離析,然後哪怕先帝力挽狂瀾,最終得以三興大漢,可實際上...這儒道還是出現了問題。
最開始我等誰都沒有在意,但是...等到如今這件事情終於還是有些掌控不住了。”
“這...”
“太孫還請聽小人說完吧。”
“.....額...你說!”
“不瞞殿下,當年可謂是真正的天下大亂,那連年的戰亂使我華夏大地進入了先秦以來的四百餘年統一大業分崩離析。
各路諸侯紛紛登場,同時割據一方也讓天下的戰亂似乎永遠看不到一個安穩和結束。
但那個時候我大漢的土地上還是有許多能人誌士。
甚至從一些老人口中,那曾經被稱之為三姓家奴的鳩虎呂布,也曾經是戍守並州邊疆,保境安民的好兒郎。
那屠夫曹孟德,也曾經在朝堂上怒斥宦官,在洛陽樹立五色殺威棒,在濟南橫掃那貪官汙吏,保衛一方安寧。
但他們的所有行為,在亂世之中都是一文不值。
最終現實就是那般殘酷,他們也都有了屬於自己的改變,變得麵目全非!
有權有勢之人,在這亂世之中圖一個宏圖霸業,但是更多的名士,更多的儒道大家們卻是已經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麽了。
他們所學的學問,讓他們在這亂世之中生存不下去。
甚至成為了他們治理地方的桎梏,成為了他們的絆腳石。
用先帝當年留下來的話說就是....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總是讓他們徹底迷了心智。
因此便開始有些人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到底為什麽而活!”
“....這怎麽聽著有些怪異...孤到是聽懂了,但是這個...孤有些不知道該說什麽。”
“臣解釋的略微有些...簡短粗鄙,並不敢太過於深入,殿下大可以理解為...嗯...
一群不愁吃喝的家夥,閑得沒事做在思考人生!”
“嗯..你這麽說就對...這是你總結的?”
“這...是家父當年臨終前總結的!”
“....丞相,天人也!”
之後這諸葛瞻向劉程詳細的解釋了那玄學到底是如何興起來的,可以說用了足足大半日的時間才讓劉程勉強聽懂。
而劉程聽下來也是大致有了一個理解。
按照他曾祖父的話,說得稍微文雅一些就是....
一群吃飽了沒事...一群大漢的仁人誌士!
心懷天下的壯誌被打壓成了狗...被這現實無情地擊垮了!
然後這天下也斷滅了天下的士人的矯情..斷滅了那無數世家子弟和清流名士在儒學正統熏陶下的鬥誌!
簡單來說,他們已經對這諸侯也好,大漢的朝廷也好,對他們不在抱有所謂的幻想了。
當然,他們那以天下為己任的鬥誌和想法,也都慢慢消散了。
然後沒有了天下之後,這群人就開始反思自己人生的意義了,比如...他們為什麽活在這個世道。
比如他們活在這個世道是為了做些什麽,能夠做些什麽,想要做些什麽。
他們在這裏,到底有著什麽特殊的意義。
諸如此類...
而最重要的是,在大漢的朝廷之中,不管是那太祖高皇帝這一脈,還是後麵世祖光武帝那一脈,這都是以以外在的功業、品德、學識為價值標準。
簡單來說,孝道,德行,然後是學識,當然...這些都和家世也有關係,不過最起碼從表麵上看都是這些。
但當他們放棄了對天下的追求之後,他們覺得這些要讓外人看的東西,都已經不重要了已經。
轉而他們開始思考那些東西的時候,突然就變成了...對自己“內在”的一種東西。
而且按照諸葛瞻的說法,或者說按照先帝的說法。
在先帝出生的時候,這天下的儒道就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也就是先帝所說的有缺!
用儒家自己的話來說,楊濾為何要重新說儒?
因為當初的儒道已經不是楊濾所說的那樣步步為營,步步前進了。
轉而因為董仲舒當年為了提升儒家所開始的天人合一,逐漸演變成了其天命觀、讖緯迷信、名物訓詁!
用劉協的話來說就是,假大虛空也就算了,還愣是把儒家弄得和算命的一樣。
你們就真不怕哪天下去了,孔夫子給你們把屎打出來麽?
而且這一套說辭本身就很值得懷疑,他們自己都無法自圓其說,更不要說真正弄出來什麽東西了。
所以隨著當年天下大亂,儒學已日薄西山,於是,一種可以重建各家學說的東西也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諸葛瞻知道這劉程的年紀小,加上學識...著實是一般,所以不敢講的太過於深入。
隻能是非常淺薄的朝著劉程解釋了一下,算是勉強幫助他理解了。
“太孫,這所謂的玄風倒也不是那麽的不好理解。
據說這\"玄\"取《老子》之中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而最開始,這所謂的玄風還真的不至於如此。
那最開始的玄學以崇尚自然恬淡、虛靜的老子與莊子的兩位先賢學問為他們的一切道理之根基。
當然,最開始的時候,他們似乎也的確是兼收了儒家的許多想法,可謂是取其精華。
那時候,很多第一次聽到這些東西的時候。
那都認為這是是一種頗有意思的東西。
最起碼比曾經的儒道也是絲毫不差的,所以很多人也都順勢加入了其中。
與其說這玄風是一種神秘莫測的玄虛之學,其實太孫不如說它是一種窺視人生或者說每個人生而為人的意義的這麽一個不俗的學問。
最起碼...隨著小人的深入了解,小人也確實是有這種想法。
其實小人還認為....”
“你還認為什麽?”劉程看著麵前的諸葛瞻也是忍不住揉了揉腦袋,“你直說吧,孤覺得自己沒有什麽是...不能接受的!”
“太孫說笑了...”
“孤還真沒說笑,你繼續!”
“諾!”那諸葛瞻聽到這話之後也是直接朝著對方笑了起來,“其實小人一直覺得如今這玄風的出現或許並不是完全的壞事。
玄風之所以出現,或許也表示著在我大漢學問之中,一直占統治地位的儒家算是真正開始走向沒落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好,畢竟從最開始的諸子百家爭鳴開始,各家都是你來我往的狀態。
當年大秦靠著法家一統天下,太祖高皇帝靠著道家無為而治奪下了四百年的開端。
孝武皇帝靠著董公的天人合一,用儒家統合法道百家,從而開闊四方。
但時過境遷,這儒家也早就不是當年的儒家了。
而這突然刮起來的玄風...便是緊隨其後的!
小人堅信,不管是盛世還是亂世,隻要有人開始發現儒家已經無法早走下去的時候,這眾將會有新的東西出現。
隻不過這一次是那玄風逐漸占據了天下的主流罷了。
但其實最開始的玄風還是很不錯的,因為這並不是單純的改變了儒家,而是將儒家成體推翻了之後,再重新開始。
所以,在當年對於這天下的玄風而言,那絕對...那真的完全可以與先秦媲美的。
人們爭相效仿的同時,也有大量的名士衝破了儒家為爭得功名而克己複禮的束縛,用他們的話來說。
他們感覺自己的神魂似乎都已經得到了空前的救贖。
更有一些同樣也在修習佛家的名士感覺自己仿佛見到了極樂世界....
在玄學之風盛行和這些年天下變遷的時候。
這無數名士也都尋找到了自己的作用。
而在這裏麵...其實有一個人的作用同樣很大!”
“你是說先帝?”
“這自然不是!”諸葛瞻趕緊練練擺手,“雖然當年先帝在的時候也同樣有了些許苗頭。
但先帝對於這種事情是最為厭惡的。
臣說的....乃是那曹孟德!”
“屠夫曹孟德?”劉程此時再次瞪大了自己的眼睛,看著麵前的諸葛瞻忍不住打了一個大大的哆嗦,“這怎麽可能...”
“殿下,這並非不可能啊....”諸葛瞻此時也是忍不住歎息了一聲,“當年可是有著天下大亂的這個大前提的,各家其實都有自己的想法。
其中曹家最為得意,尤其是自曹操提出全新的用人之法後。
想來當年曹孟德的招賢令....”
“孤知曉,不就是用人唯能麽?”
“正是如此!
在曹孟德此舉之前,我大漢用人都是以道德為先。
而曹孟德當初乃是天下第一諸侯,所以他選擇了這種辦法則是將用人的標準從道德的上麵拿開。
也就是自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天下的名士們似乎更不知道自己該如何了。
一時間他們給自己規劃的諸多未來全都成為了泡影。
而他們卻又不是那種吃不起飯,沒有辦法保證溫飽之人。
所以這群不被戰亂打擾,然後又無所謂的家夥們便湊在了一起。
他們高談老莊,談玄析理、評論時事、臧否人物,引發了了一些列的故事。
簡單來說,當初仕途上不需要他們的德行,但是他們自己開始給自己做出更高的推崇。”
“....好家夥!”
“不知道殿下可知道《人物誌》?”
“人物誌?”
“正是,想來殿下還未曾看過,那劉劭殿下可曾聽過?”
“這自然是聽過的,這家夥還負責為朝廷選才...嘶!”這一刻劉程終於長吸一口冷氣,整個人都有些發愣了,“你說的那《人物誌》乃是...”
“正是他用來品評天下能人誌士,以及為朝廷選材的東西罷了。
那裏麵其實就是講述的識鑒人才之術、量能用人之方及對人性的...一些說法罷了。
劉劭以人之筋、骨、血、氣、肌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應,而呈顯弘毅、文理、貞固、勇敢、通微等特質。
書中所言,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乃是他對於這玄風以及用人的最重要的說法。
同時也是如今的玄風經典!”
“這....”
“這書倒是沒有什麽,但是他的位置卻是非常重要,因為....這《人物誌》的出現也的確是有了一些東西。
有此物,這玄風也就算是和仕途掛上了勾,陛下也開始真正開始接觸並且接納玄風。”
“嗯...這聽著似乎是不錯...”
“但這玄風卻是變了啊!”
此時的諸葛瞻直接帶著苦笑的說了起來,“這玄風最開始的時候,的確是一群人無關痛癢的私會罷了。
但這些年他們已經開始帶著玄風進入仕途,也讓這玄風愈演愈烈了。
可...可這仕途畢竟是有數的,而我大漢終歸是以仁孝儒道立國。
所以這玄風並不能滿足所有人。
所以記這些年....這玄風再次有了改變。
簡單來說,從以政治功利為標準已經不是如今的主流了。
諸如何宴等完全沒有機會進入仕途的人開始再次改變玄風。
然後他們愣是變成了如今到對人,或者說純粹是開始對其他玄學之士的內心去評頭論足。
甚至是對他們審視品評。
可以說...如今的大漢玄學一方麵繼承了當年那道家\"自然\"即道性本體的觀點,一方麵又將自然與追求精神自由的生命本真聯係起來。
算起來這倒是也成為了我大漢儒道的一種補充。
可那玄風肆無忌憚的發展到了如今的這種階段,玄學之士因其所處的情況。
還有如今大漢安定,而他周圍的環境與他們之前所學的發展為之不同,其最根本的道都沒有找到。
道家有天道自然,儒家有仁者歸心。
但是如今的玄...卻是一道而呈百家。
可以說,他們每個人都有了不同的想法,而且他們所重視的玄學之道也略顯不同。
整個玄風如今看來非沒有和儒家一樣不管對錯,不管如何糅雜成為了一道。
而是直接亂套了,說的好聽點叫各有所長,學問多樣。
可若是說的難聽了,那不就是龐雜無比,亂七八糟嘛!”
“.......”
那劉程聽到這裏的時候,總算是對自家的那位皇祖父為何要大興教化明白了一些。
這...完全是崩了!
不是朝堂上崩了,而是這天下崩了!
這種事情可絕對不是小事!
別看這所謂的玄風也好,儒家也罷,都和那萬千百姓沒有任何關係。
可但凡是個腦子清楚的都知道,這東西百姓們聽不懂,但能夠聽懂的全都是管著百姓的。
簡單來說,如果他們繼續在這麽鬧下去.....誰還管百姓?
一群大儒....大玄,這要是說得上了頭,他們說個十天半個月輕輕鬆鬆,甚至探討半年一年那也是能夠成為美談。
可這段時間百姓怎麽辦?
餓死麽?
出了問題誰負責?自己想辦法麽?
一群連史書都讀不懂的人,還指望有人將他們的問題寫進去麽?
但是他們出問題了,這大漢不就出問題了麽!
想明白這些的劉程,如今臉色也是真的難看起來了。
“這玄風,現在刮成什麽樣子了?”
“回稟殿下!如今那玄學之風可以說是已經徹底成為了天下絕大部分名士具體的人生態度和思想了已經。
而且在這裏麵,也出現了許多佼佼者....”
“佼佼者?什麽東西!”
“論及現在的玄風,其實那就不能不說一下如今的玄風之中最有盛名的竹林七賢了。
那竹林七賢不但名望極高,更是直接開啟了新一輪的玄風思潮。
竹林七賢中很多人其實也是殿下所熟悉的....”
“之前很你辯論,那在高台上大放厥詞的何晏?”
“那何晏倒不是,他的確是想要如此,而且名望不俗。
和自己的好友王弼都是玄風之中的名士,。
他們不僅以妙善玄言的談風獲得時人推崇,更主要的是二人在玄學理論上的建樹為我大漢的玄學的發展起了開山之功....”
“孤聽著...感覺他可不是什麽好東西!”
”殿下由此想法倒也難怪。
那何晏有著濃厚的文人習性,他本人不但精於《老》《莊》二道,本人也是個才子,雖然無法出仕卻也有文集誕生。
那玄風的浪潮是對我大漢之前\"獨尊儒術\"的這等想法發起的一次十分猛烈的挑戰。
所有這一切都是有所預料的。
而且先帝也曾經說過,大一統的政治必然會有這等結果,天下在變,這天下的學問自然也是在變的。
在天下大亂的最後一段時間,先帝也好,還是那當年的洛陽朝廷也好。
為了能夠一統天下,也為了能夠穩定局麵,的確是做了不少狠辣的事情。
陛下和丞相在這上麵都是狠心的存在。
所以將與當初儒道名士同期的所謂竹林名士推向了某個危險的境地。
那所謂的竹林名士本就是有些悲天憫人,而他們的想法又不被丞相和陛下所喜歡,甚至對他們頗為嚴苛。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出現些許衝突,而他們在那一次次的矛盾中自怨自艾,最終選擇避世竹林,甚至是釀成了一場竹林。
在陛下徹底開始掌控權勢的時候,這竹林名士的父祖其實還是依存於我大漢朝廷的。
而且他們也是明白父祖所教導的那些忠君之念,使他們和我大漢的朝廷也同樣有了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
這些年,他們也不是沒想過進入仕途,可恰逢天下安定,這天下的勢力卻又不再安定了下來。
互相爭權奪利,甚至是毫不顧忌,可以說是給他們這群剛剛進入仕途的小輩上了生動的一課。
而他們也是極為有個性的,既不願意成為父祖口中的逆子,成為這朝堂之中爭鬥的一枚小小棋子,又不願意為了所謂的名節而與朝堂之中的那些勢力對抗。
或許他們自己也有自知之明,直到如果他們繼續爭鬥,那麽難免會步那些失敗人的後塵之中。
我大漢素來以名教治天下,無論是先帝還是陛下都是利用各種名節、儀禮為工具來達到控製或約束朝臣與世家豪族的目的。
這就是那些人口中的,所謂能夠無形中製約人的真性情,然後讓所有人都去遵行禮教的原則,從而做為人的情感就會逐漸被忽視。
更有甚者,他們甚至提出來了儒家就是以禮抑情,造成人性的慘劇,諸如當年的李充之事就是如此。
明明是好意,但是卻釀成了數人的悲劇,而最終也未曾有好結果。
因此這也就出現守禮無真情的天下,禮教漸漸喪失其真性,淪為一種表麵的形式。
甚至被人所利用。
到了這些年,那竹林七賢還有諸多玄學名士開始慢慢醒悟,這情與禮之爭也被激化。
人們也慢慢感覺到,這所謂的人情其實對於自己更加重要。
甚至可以說是超越了禮,成為人們最希望的事情。
而那先賢莊子則是以忘情,甚至放棄現實為目的,也慢慢被玄風所拋棄。
我大漢的玄風學士名士為了達到讓自己的情感可以肆意的宣泄與釋放自然是對這些有了不同的感悟。
而這無疑影響到了我大漢朝廷的運轉。
那原本建立在儒家禮儀規矩之下的所有教導與從小受到的規範逐漸被打破時,任情便成為一種全新的風氣。
這和最開始的玄風...又是截然不同的!
正所謂任情就是以他們自己為中心,不再故意用儒道和規矩來約束自己的情感,讓情感自由解放。
而這就是那竹林七賢一手拉起來的第二道玄風。
在朝堂爭鬥之下的竹林玄風,是竹林名士受夠了之前的所有壓抑之後的一種...”
“自暴自棄,還覺得自己挺好!”
劉程再次打斷了那諸葛瞻的話語,同時也給出來了自己的評價。
最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的評價沒有錯,當然...劉程知道諸葛瞻的確是考慮到了自己,所以不會將太過於深奧的東西。
自己所聽到的這些也不是全部,甚至還會有很多問題。
但是....這前因後果聽完之後,劉程作為朝廷...就隻有這麽一句話。
真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幹,就知道給孤來搗亂!
而他的話語,也讓很多人感覺到驚訝,不過卻沒有人敢去打斷他。
“老夫其實一直都覺得,那一年的孔夫子本想在仕途上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來著.....
但是蒼天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當他在魯國站穩腳跟之後,魯國出現了內亂,無奈之下他舍棄了魯國的一切,跟隨魯王逃入了齊國之中,投奔了齊景公。“”
然後在晏嬰的阻止之下,他沒有得到封地也沒有成功地當上大夫,他再一次的一無所有。
不過他卻有自己的閱曆,他可以和齊景公坐而論道,可以對世間的諸多消息品頭論足,並且得到許多人的認可。
他說,自己在四十歲的時候終於做到了,四十不惑!
在這個時候,孔夫子隨著名氣的增大,他再一次的迎來了自己的崛起,魯國權臣陽虎就是曾經將孔夫子驅趕出季氏宴請的家臣,是第一個對他嘲諷,讓他屈辱的人。
孔夫子對陽虎不喜,但是陽虎卻在見到孔夫子之後誠懇請他再次去魯國出仕,這一次孔夫子猶豫了。
他並沒有嚴詞拒絕,因為他真的不死心,他想要證明自己,真正的在官場上,在仕途上,在天下證明自己的才華!
孔夫子沒有讓自己失望,先是為小司空,四年之後成功一舉成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
這一年孔子成功地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他發出了自己的又一次感慨,五十而知天命。
並且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他削弱三桓,要輔佐魯國稱霸天下。
然後,他被魯國削....放棄了,孔晨你別瞪著兩隻牛眼睛,這是你祖宗自己說的。
孔夫子五十五歲的時候他徹底地放棄了自己在魯國的一切,第二次離開魯國,這一次他開始了自己的遊曆。
周遊列國期間,孔夫子算是真正開始了自己的噩夢,小子其實很想知道到底是一個什麽樣子的經曆能夠讓一個五十五歲的老人在五年的時間看淡一切。
便是被人嘲諷辱罵成喪家之犬也毫無幹係。
那是孔夫子,那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不再被人所嘲諷而一路逆行而成的孔夫子。
當他看淡世間的時候,他便完成了自己的六十而耳順。
這一刻開始,他才真的看清了這人世間的一切汙濁,或許在這一刻,他回想自己三十歲和四十歲的時候,也會發出會心的一笑。
孔夫子的末年,他的愛子孔鯉,愛徒顏回,子路等人先後在他之前死去,當年跟在他身邊的那些弟子也大多數已經各奔東西,不再身邊。
這個時候的孔夫子已經看淡了一切,隻有齊國陳恒弑齊簡公,正式完成了陳式代齊的時候,他請命魯國出兵,卻再三得到了拒絕!
陳家此舉....陳家幹的這事情就是不地道,叔父你瞪我也沒用!
孔夫子在七十三歲的時候,終於溘然長逝,他最終到底有沒有釋然,還有沒有遺憾這並不為人所知,當然小子也不知道。
但是小子知道,儒家在孔夫子這一脈中,他從來未曾說過仁德。
他說的隻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生,自己的一生!
所謂儒家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按理來說這玩意是周的貴族技能,但是孔子卻將它發揚光大了。
禮樂是為了樹立一個基礎,射是為了防身,禦是為了行走,書和禮樂一樣,基礎之上要有進步,最後一個數,你得生活。
這是一個從心開始,自我,行走,開闊,沉澱最後融入生活的一個學問。
儒家從一開始就從來沒有說過,這條路你應該如何走,你要如何走,他隻是告訴了你。
你得走,多麽難你都得走,壓製自己的天性,克製自己的欲望,你還是要走下去。
一代代要做得比上一代更好,一個朝代要做得比上一個朝代更好。
這樣雖然緩慢,但是穩妥,這就是所謂王道。”
楊濾說道這裏的時候,已經是有些胸膛劇烈起伏,已經是有些大口的喘息。
雖然他被很多人稱之為年紀小歲數大,但...他畢竟也已經是上一個時代的人了。
早就不屬於如今的這個時代,早就已經沒有了什麽時間。
縱然沒有去過戰場,縱然沒有受過什麽創傷,楊濾的身體也早早的就堅持不住了。
借助那內侍鄭恢為倚靠,好生休憩的一番之後,他才再次挺直了自己的腰板,朝著眾人繼續說了起來。
“既然說了儒家的孔夫子的一生,那麽就不難明白孔夫子的舉動如何。
他將自己的一言一行記錄下來,他將自己和弟子們的問對記錄了下來,他用了春秋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自己的見解經義。
太史公言,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這話說得有些過了,卻也不算過。
因為老夫竊以為,春秋從來不是史書可比,他是孔夫子自己的見解經義,他有著大量的孔夫子自己的言論和想法。
可這不妨礙春秋的地位。
因為如果換一個角度,春秋不是一本史書,而是一本單純的經驗之談。
那邊能夠領悟孔夫子的意思,他到死都在堅持著自己的初心,他知道自己所能做的不多,他知道自己改變不了時代。
他也知道自己就算是建立了學堂,也改變不了時代的無奈。
天下想要求學之人何其艱難,禮法崩殂之下,百姓何其無辜。
在沒有禮法限製之下,平民百姓,縱然有雄心壯誌也無法在層層壓迫之下得以成長。
所以儒家講究克己守禮,同時告訴天下,倉稟足方可知禮儀。
填飽肚子才是一切的根源!
同時無論是記載言行還是創造春秋,亦或者是創造儒家一道,說到底隻不過是孔夫子將自己所見所聞所觀所想告知天下。
他也說了,他有他的經曆從而有他的想法,春秋筆法講究以管窺豹,個人經曆不同,所以見解同樣不同,所以才會有注解之事。
不同人經曆了不同事,將自己的一生記錄下來,交給後人,這就是他唯一能夠做到的。
隻不過這條路慢慢地走歪了。
孔夫子稱之為聖,那孟子為何稱之為亞聖?
因為孟子同樣懂了孔夫子,同樣知道了,孔夫子的意思,同樣為孔夫子的道路彌補了後續的諸多問題。
孔夫子講究的乃是德行,是個人的德行,是個人的行為,個人的方式。
而孟子講究的是,在這條道路上,你不可以損人而利己,他將天下的目光放在了民的上麵。
不可與民爭利出自太史公,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但孟子也曾言,夫上位者,一言一行舉天下而動,不可輕視。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此乃何為?
難道不應該是朝廷用力,百姓安穩乎?
難不成我父子為百姓一口活命之飯乃是大錯,這爭權奪利,奪走天下就是大仁大義?
遂,老夫一直崇尚仁德二字!
荀子曾言人性本惡,有韓非子與李斯二法家大能為其膝下弟子。
便揚言這荀子才是天下之儒家集大成者,此言卻是,但荀氏為何不說出荀子的後半段話?
人性本惡,遂要以律法約束,以禮法仁德教化,而非任其隨波逐流!
商君有禦民術,爾等精通此道,可為何不說商君還有治民術!
商君重農抑商,寧可削弱世家豪族,朝中權貴也要扶持農事,以防天田盡歸豪門,爾等怎的不同樣學來?
重刑而連其罪,則褊急之民不鬥,很剛之民不訟,怠惰之民不遊,費資之民不作,巧諛惡心之民無變也。五民者不生於境內,則草必墾矣。
雖然商君焚燒儒家經典,寧可國強民弱也不肯鬆口半分但即便是他,也不肯像某些人做的那般的不堪入目。
慫恿懶惰,阿諛,徒逞口舌之利,教唆民間私鬥!
爾等所作所為也配稱之為人乎!”
楊濾說道這裏的時候,已經是開始有些克製不住,也不知道是哪裏出現的力氣,就這麽開始了自己最後的咆哮。
楊濾的聲音蒼老,但卻能夠振聾發聵。
但是當劉程看到這周圍的場景之後,他的心中...卻是生出來了一種極為不好的感覺。
“沒聽進去!”
劉程並不想打擊楊濾,畢竟他的身體如今已經是這麽一副模樣了。
但是...這卻的確就是事實。
他們就是沒有聽進去!
在場的所有人...幾乎是有著小半甚至是大半的人,臉色雖然嚴肅,看著那楊濾的目光雖然鄭重深邃,但是劉程仍然能夠感受的到。
他們或許認可,但是並沒有放在自己的心中。
他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什麽。
楊濾的怒吼並沒有持續太久,他努力了好久好久,終於促成了這一場大會,他拚盡了全力終於拉攏到了不少的學子。
但是當楊濾最後帶著略顯空洞的眼神看向周圍的時候,他看著那一雙雙嚴肅但是卻並不認可的眼神。
楊濾終於還是一口鮮血沒忍住,直接噴了出來。
見此,這所謂的辯學終於還是叫停了,楊濾的生命也在這豫州之地走向了末路。
在那楊濾相鄰的房間之中,劉程也看到了那位傳奇的後人,諸葛丞相的兒子,年紀並不算大的諸葛瞻。
“太孫!”
“多年不見...沒想到你竟然在這裏。
當年你離開朝堂,離開京師,本以為你是無心仕途,沒想到...你還有這麽一副麵容。
這些年...你在為陛下做事?”
劉程雖然不是很清楚這到底是怎麽回事,但是...當他看到了今日這名士圈裏麵的如此動靜兒。
再看看那諸葛瞻,他要是還不知道,那才是真正的蠢貨呢。
而諸葛瞻也未曾繼續哄騙劉程,直接朝著他躬身行禮,然後朝著劉程繼續說道。
“太孫,這朝中自然有兄長在,瞻....自覺才疏學淺,不想恩蔭父輩,所以才決定在這大漢十三州曆練...”
“你就說實話,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劉程再次打斷了他的話語,他直接垂著眼眸,將自己的意思表達的非常清楚。
你說的那些廢話,孤不想聽!
果然,這諸葛瞻雖然天賦不如乃父,但是眼力還是有的,看到劉程如此模樣,他自然也就明白了這是什麽意思。
最後隻能無奈的歎息了起來。
“太孫...可曾聽過玄?”
“嗯...嗯?”劉程此時眉頭更加的緊蹙了,“什麽東西?”
“玄!這些年在天下...盛行的一種風氣!
或者說...是一門很高深,也很厲害的學問!”
“什麽?”劉程看著麵前的諸葛瞻,再次確定...他沒有聽懂對方說的是什麽!
“太孫沒有聽過這個倒也正常,畢竟如今太孫受教的乃是儒道...”
“不是,玄...玄到底是什麽!”
“太孫,今日可聽到了何為儒?”
“...聽到了!”
“太孫覺得如何?”
“有些無聊!”
劉程說完之後也是有些無奈的看了另外的房間一眼,雖然這麽說有些尷尬,也有些對不起那位楊濾大儒。
但...這就是事實。
而諸葛瞻對此也是直接點了點頭。
“其實不僅僅是無聊,而且這些年過去了,這所謂的儒道...早就已經走偏了!
當年先帝在的時候就曾經說過,這儒道有缺,日後恐怕會出大事。
這些年...天下分崩離析,然後哪怕先帝力挽狂瀾,最終得以三興大漢,可實際上...這儒道還是出現了問題。
最開始我等誰都沒有在意,但是...等到如今這件事情終於還是有些掌控不住了。”
“這...”
“太孫還請聽小人說完吧。”
“.....額...你說!”
“不瞞殿下,當年可謂是真正的天下大亂,那連年的戰亂使我華夏大地進入了先秦以來的四百餘年統一大業分崩離析。
各路諸侯紛紛登場,同時割據一方也讓天下的戰亂似乎永遠看不到一個安穩和結束。
但那個時候我大漢的土地上還是有許多能人誌士。
甚至從一些老人口中,那曾經被稱之為三姓家奴的鳩虎呂布,也曾經是戍守並州邊疆,保境安民的好兒郎。
那屠夫曹孟德,也曾經在朝堂上怒斥宦官,在洛陽樹立五色殺威棒,在濟南橫掃那貪官汙吏,保衛一方安寧。
但他們的所有行為,在亂世之中都是一文不值。
最終現實就是那般殘酷,他們也都有了屬於自己的改變,變得麵目全非!
有權有勢之人,在這亂世之中圖一個宏圖霸業,但是更多的名士,更多的儒道大家們卻是已經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麽了。
他們所學的學問,讓他們在這亂世之中生存不下去。
甚至成為了他們治理地方的桎梏,成為了他們的絆腳石。
用先帝當年留下來的話說就是....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總是讓他們徹底迷了心智。
因此便開始有些人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到底為什麽而活!”
“....這怎麽聽著有些怪異...孤到是聽懂了,但是這個...孤有些不知道該說什麽。”
“臣解釋的略微有些...簡短粗鄙,並不敢太過於深入,殿下大可以理解為...嗯...
一群不愁吃喝的家夥,閑得沒事做在思考人生!”
“嗯..你這麽說就對...這是你總結的?”
“這...是家父當年臨終前總結的!”
“....丞相,天人也!”
之後這諸葛瞻向劉程詳細的解釋了那玄學到底是如何興起來的,可以說用了足足大半日的時間才讓劉程勉強聽懂。
而劉程聽下來也是大致有了一個理解。
按照他曾祖父的話,說得稍微文雅一些就是....
一群吃飽了沒事...一群大漢的仁人誌士!
心懷天下的壯誌被打壓成了狗...被這現實無情地擊垮了!
然後這天下也斷滅了天下的士人的矯情..斷滅了那無數世家子弟和清流名士在儒學正統熏陶下的鬥誌!
簡單來說,他們已經對這諸侯也好,大漢的朝廷也好,對他們不在抱有所謂的幻想了。
當然,他們那以天下為己任的鬥誌和想法,也都慢慢消散了。
然後沒有了天下之後,這群人就開始反思自己人生的意義了,比如...他們為什麽活在這個世道。
比如他們活在這個世道是為了做些什麽,能夠做些什麽,想要做些什麽。
他們在這裏,到底有著什麽特殊的意義。
諸如此類...
而最重要的是,在大漢的朝廷之中,不管是那太祖高皇帝這一脈,還是後麵世祖光武帝那一脈,這都是以以外在的功業、品德、學識為價值標準。
簡單來說,孝道,德行,然後是學識,當然...這些都和家世也有關係,不過最起碼從表麵上看都是這些。
但當他們放棄了對天下的追求之後,他們覺得這些要讓外人看的東西,都已經不重要了已經。
轉而他們開始思考那些東西的時候,突然就變成了...對自己“內在”的一種東西。
而且按照諸葛瞻的說法,或者說按照先帝的說法。
在先帝出生的時候,這天下的儒道就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也就是先帝所說的有缺!
用儒家自己的話來說,楊濾為何要重新說儒?
因為當初的儒道已經不是楊濾所說的那樣步步為營,步步前進了。
轉而因為董仲舒當年為了提升儒家所開始的天人合一,逐漸演變成了其天命觀、讖緯迷信、名物訓詁!
用劉協的話來說就是,假大虛空也就算了,還愣是把儒家弄得和算命的一樣。
你們就真不怕哪天下去了,孔夫子給你們把屎打出來麽?
而且這一套說辭本身就很值得懷疑,他們自己都無法自圓其說,更不要說真正弄出來什麽東西了。
所以隨著當年天下大亂,儒學已日薄西山,於是,一種可以重建各家學說的東西也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諸葛瞻知道這劉程的年紀小,加上學識...著實是一般,所以不敢講的太過於深入。
隻能是非常淺薄的朝著劉程解釋了一下,算是勉強幫助他理解了。
“太孫,這所謂的玄風倒也不是那麽的不好理解。
據說這\"玄\"取《老子》之中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而最開始,這所謂的玄風還真的不至於如此。
那最開始的玄學以崇尚自然恬淡、虛靜的老子與莊子的兩位先賢學問為他們的一切道理之根基。
當然,最開始的時候,他們似乎也的確是兼收了儒家的許多想法,可謂是取其精華。
那時候,很多第一次聽到這些東西的時候。
那都認為這是是一種頗有意思的東西。
最起碼比曾經的儒道也是絲毫不差的,所以很多人也都順勢加入了其中。
與其說這玄風是一種神秘莫測的玄虛之學,其實太孫不如說它是一種窺視人生或者說每個人生而為人的意義的這麽一個不俗的學問。
最起碼...隨著小人的深入了解,小人也確實是有這種想法。
其實小人還認為....”
“你還認為什麽?”劉程看著麵前的諸葛瞻也是忍不住揉了揉腦袋,“你直說吧,孤覺得自己沒有什麽是...不能接受的!”
“太孫說笑了...”
“孤還真沒說笑,你繼續!”
“諾!”那諸葛瞻聽到這話之後也是直接朝著對方笑了起來,“其實小人一直覺得如今這玄風的出現或許並不是完全的壞事。
玄風之所以出現,或許也表示著在我大漢學問之中,一直占統治地位的儒家算是真正開始走向沒落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好,畢竟從最開始的諸子百家爭鳴開始,各家都是你來我往的狀態。
當年大秦靠著法家一統天下,太祖高皇帝靠著道家無為而治奪下了四百年的開端。
孝武皇帝靠著董公的天人合一,用儒家統合法道百家,從而開闊四方。
但時過境遷,這儒家也早就不是當年的儒家了。
而這突然刮起來的玄風...便是緊隨其後的!
小人堅信,不管是盛世還是亂世,隻要有人開始發現儒家已經無法早走下去的時候,這眾將會有新的東西出現。
隻不過這一次是那玄風逐漸占據了天下的主流罷了。
但其實最開始的玄風還是很不錯的,因為這並不是單純的改變了儒家,而是將儒家成體推翻了之後,再重新開始。
所以,在當年對於這天下的玄風而言,那絕對...那真的完全可以與先秦媲美的。
人們爭相效仿的同時,也有大量的名士衝破了儒家為爭得功名而克己複禮的束縛,用他們的話來說。
他們感覺自己的神魂似乎都已經得到了空前的救贖。
更有一些同樣也在修習佛家的名士感覺自己仿佛見到了極樂世界....
在玄學之風盛行和這些年天下變遷的時候。
這無數名士也都尋找到了自己的作用。
而在這裏麵...其實有一個人的作用同樣很大!”
“你是說先帝?”
“這自然不是!”諸葛瞻趕緊練練擺手,“雖然當年先帝在的時候也同樣有了些許苗頭。
但先帝對於這種事情是最為厭惡的。
臣說的....乃是那曹孟德!”
“屠夫曹孟德?”劉程此時再次瞪大了自己的眼睛,看著麵前的諸葛瞻忍不住打了一個大大的哆嗦,“這怎麽可能...”
“殿下,這並非不可能啊....”諸葛瞻此時也是忍不住歎息了一聲,“當年可是有著天下大亂的這個大前提的,各家其實都有自己的想法。
其中曹家最為得意,尤其是自曹操提出全新的用人之法後。
想來當年曹孟德的招賢令....”
“孤知曉,不就是用人唯能麽?”
“正是如此!
在曹孟德此舉之前,我大漢用人都是以道德為先。
而曹孟德當初乃是天下第一諸侯,所以他選擇了這種辦法則是將用人的標準從道德的上麵拿開。
也就是自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天下的名士們似乎更不知道自己該如何了。
一時間他們給自己規劃的諸多未來全都成為了泡影。
而他們卻又不是那種吃不起飯,沒有辦法保證溫飽之人。
所以這群不被戰亂打擾,然後又無所謂的家夥們便湊在了一起。
他們高談老莊,談玄析理、評論時事、臧否人物,引發了了一些列的故事。
簡單來說,當初仕途上不需要他們的德行,但是他們自己開始給自己做出更高的推崇。”
“....好家夥!”
“不知道殿下可知道《人物誌》?”
“人物誌?”
“正是,想來殿下還未曾看過,那劉劭殿下可曾聽過?”
“這自然是聽過的,這家夥還負責為朝廷選才...嘶!”這一刻劉程終於長吸一口冷氣,整個人都有些發愣了,“你說的那《人物誌》乃是...”
“正是他用來品評天下能人誌士,以及為朝廷選材的東西罷了。
那裏麵其實就是講述的識鑒人才之術、量能用人之方及對人性的...一些說法罷了。
劉劭以人之筋、骨、血、氣、肌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應,而呈顯弘毅、文理、貞固、勇敢、通微等特質。
書中所言,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乃是他對於這玄風以及用人的最重要的說法。
同時也是如今的玄風經典!”
“這....”
“這書倒是沒有什麽,但是他的位置卻是非常重要,因為....這《人物誌》的出現也的確是有了一些東西。
有此物,這玄風也就算是和仕途掛上了勾,陛下也開始真正開始接觸並且接納玄風。”
“嗯...這聽著似乎是不錯...”
“但這玄風卻是變了啊!”
此時的諸葛瞻直接帶著苦笑的說了起來,“這玄風最開始的時候,的確是一群人無關痛癢的私會罷了。
但這些年他們已經開始帶著玄風進入仕途,也讓這玄風愈演愈烈了。
可...可這仕途畢竟是有數的,而我大漢終歸是以仁孝儒道立國。
所以這玄風並不能滿足所有人。
所以記這些年....這玄風再次有了改變。
簡單來說,從以政治功利為標準已經不是如今的主流了。
諸如何宴等完全沒有機會進入仕途的人開始再次改變玄風。
然後他們愣是變成了如今到對人,或者說純粹是開始對其他玄學之士的內心去評頭論足。
甚至是對他們審視品評。
可以說...如今的大漢玄學一方麵繼承了當年那道家\"自然\"即道性本體的觀點,一方麵又將自然與追求精神自由的生命本真聯係起來。
算起來這倒是也成為了我大漢儒道的一種補充。
可那玄風肆無忌憚的發展到了如今的這種階段,玄學之士因其所處的情況。
還有如今大漢安定,而他周圍的環境與他們之前所學的發展為之不同,其最根本的道都沒有找到。
道家有天道自然,儒家有仁者歸心。
但是如今的玄...卻是一道而呈百家。
可以說,他們每個人都有了不同的想法,而且他們所重視的玄學之道也略顯不同。
整個玄風如今看來非沒有和儒家一樣不管對錯,不管如何糅雜成為了一道。
而是直接亂套了,說的好聽點叫各有所長,學問多樣。
可若是說的難聽了,那不就是龐雜無比,亂七八糟嘛!”
“.......”
那劉程聽到這裏的時候,總算是對自家的那位皇祖父為何要大興教化明白了一些。
這...完全是崩了!
不是朝堂上崩了,而是這天下崩了!
這種事情可絕對不是小事!
別看這所謂的玄風也好,儒家也罷,都和那萬千百姓沒有任何關係。
可但凡是個腦子清楚的都知道,這東西百姓們聽不懂,但能夠聽懂的全都是管著百姓的。
簡單來說,如果他們繼續在這麽鬧下去.....誰還管百姓?
一群大儒....大玄,這要是說得上了頭,他們說個十天半個月輕輕鬆鬆,甚至探討半年一年那也是能夠成為美談。
可這段時間百姓怎麽辦?
餓死麽?
出了問題誰負責?自己想辦法麽?
一群連史書都讀不懂的人,還指望有人將他們的問題寫進去麽?
但是他們出問題了,這大漢不就出問題了麽!
想明白這些的劉程,如今臉色也是真的難看起來了。
“這玄風,現在刮成什麽樣子了?”
“回稟殿下!如今那玄學之風可以說是已經徹底成為了天下絕大部分名士具體的人生態度和思想了已經。
而且在這裏麵,也出現了許多佼佼者....”
“佼佼者?什麽東西!”
“論及現在的玄風,其實那就不能不說一下如今的玄風之中最有盛名的竹林七賢了。
那竹林七賢不但名望極高,更是直接開啟了新一輪的玄風思潮。
竹林七賢中很多人其實也是殿下所熟悉的....”
“之前很你辯論,那在高台上大放厥詞的何晏?”
“那何晏倒不是,他的確是想要如此,而且名望不俗。
和自己的好友王弼都是玄風之中的名士,。
他們不僅以妙善玄言的談風獲得時人推崇,更主要的是二人在玄學理論上的建樹為我大漢的玄學的發展起了開山之功....”
“孤聽著...感覺他可不是什麽好東西!”
”殿下由此想法倒也難怪。
那何晏有著濃厚的文人習性,他本人不但精於《老》《莊》二道,本人也是個才子,雖然無法出仕卻也有文集誕生。
那玄風的浪潮是對我大漢之前\"獨尊儒術\"的這等想法發起的一次十分猛烈的挑戰。
所有這一切都是有所預料的。
而且先帝也曾經說過,大一統的政治必然會有這等結果,天下在變,這天下的學問自然也是在變的。
在天下大亂的最後一段時間,先帝也好,還是那當年的洛陽朝廷也好。
為了能夠一統天下,也為了能夠穩定局麵,的確是做了不少狠辣的事情。
陛下和丞相在這上麵都是狠心的存在。
所以將與當初儒道名士同期的所謂竹林名士推向了某個危險的境地。
那所謂的竹林名士本就是有些悲天憫人,而他們的想法又不被丞相和陛下所喜歡,甚至對他們頗為嚴苛。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出現些許衝突,而他們在那一次次的矛盾中自怨自艾,最終選擇避世竹林,甚至是釀成了一場竹林。
在陛下徹底開始掌控權勢的時候,這竹林名士的父祖其實還是依存於我大漢朝廷的。
而且他們也是明白父祖所教導的那些忠君之念,使他們和我大漢的朝廷也同樣有了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
這些年,他們也不是沒想過進入仕途,可恰逢天下安定,這天下的勢力卻又不再安定了下來。
互相爭權奪利,甚至是毫不顧忌,可以說是給他們這群剛剛進入仕途的小輩上了生動的一課。
而他們也是極為有個性的,既不願意成為父祖口中的逆子,成為這朝堂之中爭鬥的一枚小小棋子,又不願意為了所謂的名節而與朝堂之中的那些勢力對抗。
或許他們自己也有自知之明,直到如果他們繼續爭鬥,那麽難免會步那些失敗人的後塵之中。
我大漢素來以名教治天下,無論是先帝還是陛下都是利用各種名節、儀禮為工具來達到控製或約束朝臣與世家豪族的目的。
這就是那些人口中的,所謂能夠無形中製約人的真性情,然後讓所有人都去遵行禮教的原則,從而做為人的情感就會逐漸被忽視。
更有甚者,他們甚至提出來了儒家就是以禮抑情,造成人性的慘劇,諸如當年的李充之事就是如此。
明明是好意,但是卻釀成了數人的悲劇,而最終也未曾有好結果。
因此這也就出現守禮無真情的天下,禮教漸漸喪失其真性,淪為一種表麵的形式。
甚至被人所利用。
到了這些年,那竹林七賢還有諸多玄學名士開始慢慢醒悟,這情與禮之爭也被激化。
人們也慢慢感覺到,這所謂的人情其實對於自己更加重要。
甚至可以說是超越了禮,成為人們最希望的事情。
而那先賢莊子則是以忘情,甚至放棄現實為目的,也慢慢被玄風所拋棄。
我大漢的玄風學士名士為了達到讓自己的情感可以肆意的宣泄與釋放自然是對這些有了不同的感悟。
而這無疑影響到了我大漢朝廷的運轉。
那原本建立在儒家禮儀規矩之下的所有教導與從小受到的規範逐漸被打破時,任情便成為一種全新的風氣。
這和最開始的玄風...又是截然不同的!
正所謂任情就是以他們自己為中心,不再故意用儒道和規矩來約束自己的情感,讓情感自由解放。
而這就是那竹林七賢一手拉起來的第二道玄風。
在朝堂爭鬥之下的竹林玄風,是竹林名士受夠了之前的所有壓抑之後的一種...”
“自暴自棄,還覺得自己挺好!”
劉程再次打斷了那諸葛瞻的話語,同時也給出來了自己的評價。
最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的評價沒有錯,當然...劉程知道諸葛瞻的確是考慮到了自己,所以不會將太過於深奧的東西。
自己所聽到的這些也不是全部,甚至還會有很多問題。
但是....這前因後果聽完之後,劉程作為朝廷...就隻有這麽一句話。
真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幹,就知道給孤來搗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