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啟高調回朝,並封為明親王以後,季振宜和他手下那些人頗有些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特別是那幾個曾經上書請求立金陵王世子的人,更是時時擔心禍從天降。他們一個個夾起尾巴作人,平時見了人也低眉順目,更是不敢再隨便開口說話。
盡管魏啟並沒有被立為太子,朝廷也沒有要追究他們的意思,但從季振宜開始,他們平時都深居簡出,不敢再大張旗鼓地聚會,不再互相串門。
這天夜裏,季振宜卻悄悄從府中旁邊不起眼的一個側門出來,坐上一頂最普通的二人小轎,沒有帶一個從人,一直來到一條普通街道。轎子在一座中等宅院門前停下,季振宜親自上前敲門,門開後閃進院子,小轎就在原地等候。
季振宜進院後,開門之人帶著他一直走到後院,打開後院門,一輛馬車等在外麵。季振宜撩開車簾,鑽進車內,車夫一揚鞭,馬車迅速離開。
季振宜一進車內,看見潘耒坐在車裏,不覺一愣。潘耒道:“季大人請坐,我們就在車子裏說幾句話。”
季振宜坐下不滿地道:“現在這種時候,潘先生不應該再找我。”
潘耒道:“季大人放心,安全沒有問題。”
季振宜冷淡地說:“潘先生讓我做的事已經做過了,不知還有什麽效勞的地方?”
潘耒道:“季大人不要灰心,任何事情都不會那麽輕易地成功。現在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做。”
季振宜道:“現在的形勢可以說大局已定,無論從哪方麵說,潘先生這裏都沒有什麽勝算。”
潘耒冷笑道:“季大人就這麽篤定?”
季振宜放緩語氣說:“就算事情不成功,潘先生這邊也沒有什麽損失。”
潘耒道:“季大人以為隻有你在幫我家主人?”
季振宜一怔,忙道:“還有誰?”
潘耒道:“我家主人的實力,季大人應該清楚,願意跟隨之人更是各方都有,季大人做事應該善始善終,否則前麵的功勞也一筆勾銷了。”
季振宜道:“潘先生誤會我的意思了,我也是為你主人考慮,怕他沒有回頭路。”
潘耒道:“這樣的事有回頭路嗎?”
季振宜不禁打了個寒戰,默默地沒有開口。
潘耒道:“這次找季大人,就是要告訴你,我們還有很多機會。”
季振宜將信將疑,道:“願聞其詳。”
潘耒道:“當今皇上無子,但魏啟作為弘治皇帝的獨子,前朝的太子,不可能過繼給當今皇上。而我家主人則不同,如果挑選世子為太子,完全可以過繼給當今皇上。”
季振宜思忖著點頭道:“的確如此,皇上肯定會想到這點”
潘耒道:“我現在說說下麵要做的事情,請季大人盯緊魏啟,找他的錯,或者想辦法誘使他犯錯,一步一步毀他的形象。”
季振宜精神一振道:“這倒是好辦法。”轉念又道:“但皇上給他指派了薛家壁和左振昆,這二位輔佐還真是很難找到機會。”
潘耒道:“是人就會有弱點,百密還有一疏,魏啟畢竟沒有經曆過朝堂,隻要你盯緊,肯定能找到機會。我們所求並不是一擊致命,而是水衝沙堤。”
季振宜道:“我明白了,潘先生放心,我會讓人盯著。”
潘耒道:“我這邊也會另外安排人,一有機會我們一起行動。”
說完,潘耒對外麵輕輕打個呼哨,馬車又行駛一段後停下,季振宜打開車簾獨自下車,馬車徑直走了。
季振宜下車後便有一人迎了上來,領著他走進一處後門,來到前麵一看,居然是一座歌館。那人領著季振宜出了歌館門口,有一頂二人小轎等候著,季振宜坐進小轎,悄無聲息地離去。
大隨翰林院建在上京城中心區域,旁邊緊鄰太學。為表示大隨昌明文教,翰林院建得十分氣魄,高堂敞軒,內有國史館、經義館、明經軒等等。
在翰林院後麵靠西,有一處不起眼的院落,不大的院門上掛著一塊牌子,上書“待詔處”,門外立著一塊木牌,上寫“無幹人等不得入內”。院子分內外兩進,外麵門房裏坐著兩名看門的衙役,負責查看進出的腰牌。裏院的屋舍也不像其它館軒那樣寬敞、氣派,而且幾間屋內堆滿了各種文書、賬簿和典籍,其中一間屋內,分別擺放7-8張卓椅,上麵都堆滿了文書,卻隻有三個人在裏麵辦公。
這三個人分別是編修李至清,字幼魚,編纂袁小修,字中郎和張大複,字敦誠,李至清年約40,袁小修和張大複都是30剛出頭的樣子。
按照慣例,每科會試、殿試之後,一甲三名也就是俗稱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直接被授6品的翰林院編修,其餘二甲和三甲的進士,優秀的留在翰林院任編撰或進六部,為7品,剩下的則發往各地任縣令或府學教授等職。
一般來說,有了進士出身加上曾在翰林院任職,才是真正有了仕途的保障,不說大小九卿,就是三品的侍郎也大都是翰林出身。
但事情都有兩麵性,入了翰林院十幾、二十幾年,仍未出院的也大有人在,按照官場的說法就是走了黑途。因為翰林雖然清貴,但除了薪奉很少有其它收入,家境優越的自然無所謂,但平民出身的在京城居大不易,日子過得很窮,比如前麵提到的那個抬棺上書的劉正宗。
在翰林院任職很輕鬆,除了三年一次的考校外,沒有什麽壓力,有門路或者運氣好的,很快都能外放考差或去部就職,然後步步登天。但有一處卻是十分忙碌,就是待詔處。
大隨皇帝每天都有如山的政務處理,發布各類諭旨、詔書,特別是靖安皇帝,因為他是武將出身,所以便將諭旨、詔書的起草交到翰林院,特別設立待詔處。
後來由通政司上交的各類奏本,皇帝批示後,再由待詔處謄清,按照皇帝的意思起草批複,經皇帝審定後用璽印下發。再後來,政事堂上報處理的各種政務,也先由待詔處審核,再送皇帝最後審定。
待詔處名義上是由翰林學士領銜,實際上是選擇7-8個編修或編撰處理實際公務。經過這些年,許多人受不了翰林的清苦,各找門路出院,後續新進的翰林多不願進待詔處,於是現在隻剩下三個人。
李至清在待詔處已待了10年之久,袁小修和張大複也待了5-6年。這三人都是平民出身,又不會鑽營,更沒有錢送禮,因此一直沒有機會出院。好在三人出身相同,誌趣相投,骨子裏都不屑走那些旁門左道,待詔處雖然辛苦、勞累,但每月有二兩銀子的津貼,中午、晚上還有兩頓餐食。
當時7品官員名義上的俸祿每月隻有12兩銀子,在京城一座三間屋的小院每月租金都要6-7兩銀子,如果再雇個仆役,加上吃飯,勉勉強強夠用。但其它的花銷,比如官服,同年間的禮尚往來等等,就要靠借貸了。
六部和一些重要部門的官員,每年幾季都有地方官員送的規例,更不用提見不得光的收入。翰林院的翰林就沒有這些了,有的翰林被外麵人覺得今後會走紅途,也會找理由請他們寫字、為父母題墓誌,送些潤筆,但有風骨的翰林是不屑做這些的,也看不起這樣做的同僚。
李至清等三人就屬於有風骨的人,盡管家境清貧,有了待詔處的津貼,日子勉強過得下去,更不屑去接受那些不義之財。
今天,三人正在忙碌,翰林掌院學士居然親自領了兩個方巾儒衫的年輕人來到待詔處,三人各自放下手中的筆,站起身向掌院行禮。
掌院道:“這二人是太學裏的拔貢,你們經常說待詔處人手不夠,我讓他們到待詔處幫忙,隻要太學裏沒課,他們就在這裏幫忙了。”
然後轉身給二人介紹:“這是編修李至清,待詔處他掌事,這二位是編撰袁小修、張大複。”
又對三人介紹道:“這是王逸,這是齊業。你們多教教他兩個。”
說完,不等待詔處三人有其它言語,掌院轉身離去。
李至清三人對著掌院的背影躬身行禮,抬起身後望著新到的二人,一時不知道說什麽。
王逸連忙對三人施禮道:“後進小子見過三位先生,請先生多多指教。”齊業不哼不哈地在旁邊照做。
李至清打量了一番二人,人很年輕,個子都不太高,王逸雖然算不上多英俊,卻也有八分周正,齊業臉色灰撲撲的,眉眼還算好看,右邊眼下卻有塊黑痣,讓人不願多看。
李至清開口道:“二位兄台不必客氣,你們自己找個桌案坐吧。”說完,三人坐下自顧自開始忙碌,王逸、齊業各找了個空位坐下。
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這王逸和齊業就是魏啟和葉七。左振昆建議魏啟隱瞞身份進待詔處,葉七提出跟在身邊。開始魏啟不同意,但葉七道:“你化名去待詔處,宿衛處不可能在身邊保護,我和你一起去放心。”
左振昆和薛家壁也同意葉七的意見,左振昆道:“殿下初回京城,安全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能大意。翰林院是閑散之地,沒有什麽護衛,萬一別有用心的人察覺殿下在待詔處,很可能會對殿下不利。”
魏啟道:“她一個女子,怎麽能進翰林院呢?”
葉七轉身出去,不一會回來就打扮成現在的樣子,沒有一個人能認出來,魏啟笑道:“我不知道你還有這本事。”
葉七粗著嗓子道:“你不知道的多呢。”。
於是由左振昆出麵,找到翰林院掌院,說是兩個世交子弟,拔貢出身,現在太學學習,覺得太學學業不多,想進翰林院學習,但沒有這等資格,求著找個借口先入翰林院。
掌院不敢駁左振昆的麵子,便安排二人以幫忙的名義先到待詔處,然後再找機會去明經館或經義館,就這樣,魏啟、葉七二人拿到翰林院腰牌,進到了待詔處。
盡管魏啟並沒有被立為太子,朝廷也沒有要追究他們的意思,但從季振宜開始,他們平時都深居簡出,不敢再大張旗鼓地聚會,不再互相串門。
這天夜裏,季振宜卻悄悄從府中旁邊不起眼的一個側門出來,坐上一頂最普通的二人小轎,沒有帶一個從人,一直來到一條普通街道。轎子在一座中等宅院門前停下,季振宜親自上前敲門,門開後閃進院子,小轎就在原地等候。
季振宜進院後,開門之人帶著他一直走到後院,打開後院門,一輛馬車等在外麵。季振宜撩開車簾,鑽進車內,車夫一揚鞭,馬車迅速離開。
季振宜一進車內,看見潘耒坐在車裏,不覺一愣。潘耒道:“季大人請坐,我們就在車子裏說幾句話。”
季振宜坐下不滿地道:“現在這種時候,潘先生不應該再找我。”
潘耒道:“季大人放心,安全沒有問題。”
季振宜冷淡地說:“潘先生讓我做的事已經做過了,不知還有什麽效勞的地方?”
潘耒道:“季大人不要灰心,任何事情都不會那麽輕易地成功。現在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做。”
季振宜道:“現在的形勢可以說大局已定,無論從哪方麵說,潘先生這裏都沒有什麽勝算。”
潘耒冷笑道:“季大人就這麽篤定?”
季振宜放緩語氣說:“就算事情不成功,潘先生這邊也沒有什麽損失。”
潘耒道:“季大人以為隻有你在幫我家主人?”
季振宜一怔,忙道:“還有誰?”
潘耒道:“我家主人的實力,季大人應該清楚,願意跟隨之人更是各方都有,季大人做事應該善始善終,否則前麵的功勞也一筆勾銷了。”
季振宜道:“潘先生誤會我的意思了,我也是為你主人考慮,怕他沒有回頭路。”
潘耒道:“這樣的事有回頭路嗎?”
季振宜不禁打了個寒戰,默默地沒有開口。
潘耒道:“這次找季大人,就是要告訴你,我們還有很多機會。”
季振宜將信將疑,道:“願聞其詳。”
潘耒道:“當今皇上無子,但魏啟作為弘治皇帝的獨子,前朝的太子,不可能過繼給當今皇上。而我家主人則不同,如果挑選世子為太子,完全可以過繼給當今皇上。”
季振宜思忖著點頭道:“的確如此,皇上肯定會想到這點”
潘耒道:“我現在說說下麵要做的事情,請季大人盯緊魏啟,找他的錯,或者想辦法誘使他犯錯,一步一步毀他的形象。”
季振宜精神一振道:“這倒是好辦法。”轉念又道:“但皇上給他指派了薛家壁和左振昆,這二位輔佐還真是很難找到機會。”
潘耒道:“是人就會有弱點,百密還有一疏,魏啟畢竟沒有經曆過朝堂,隻要你盯緊,肯定能找到機會。我們所求並不是一擊致命,而是水衝沙堤。”
季振宜道:“我明白了,潘先生放心,我會讓人盯著。”
潘耒道:“我這邊也會另外安排人,一有機會我們一起行動。”
說完,潘耒對外麵輕輕打個呼哨,馬車又行駛一段後停下,季振宜打開車簾獨自下車,馬車徑直走了。
季振宜下車後便有一人迎了上來,領著他走進一處後門,來到前麵一看,居然是一座歌館。那人領著季振宜出了歌館門口,有一頂二人小轎等候著,季振宜坐進小轎,悄無聲息地離去。
大隨翰林院建在上京城中心區域,旁邊緊鄰太學。為表示大隨昌明文教,翰林院建得十分氣魄,高堂敞軒,內有國史館、經義館、明經軒等等。
在翰林院後麵靠西,有一處不起眼的院落,不大的院門上掛著一塊牌子,上書“待詔處”,門外立著一塊木牌,上寫“無幹人等不得入內”。院子分內外兩進,外麵門房裏坐著兩名看門的衙役,負責查看進出的腰牌。裏院的屋舍也不像其它館軒那樣寬敞、氣派,而且幾間屋內堆滿了各種文書、賬簿和典籍,其中一間屋內,分別擺放7-8張卓椅,上麵都堆滿了文書,卻隻有三個人在裏麵辦公。
這三個人分別是編修李至清,字幼魚,編纂袁小修,字中郎和張大複,字敦誠,李至清年約40,袁小修和張大複都是30剛出頭的樣子。
按照慣例,每科會試、殿試之後,一甲三名也就是俗稱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直接被授6品的翰林院編修,其餘二甲和三甲的進士,優秀的留在翰林院任編撰或進六部,為7品,剩下的則發往各地任縣令或府學教授等職。
一般來說,有了進士出身加上曾在翰林院任職,才是真正有了仕途的保障,不說大小九卿,就是三品的侍郎也大都是翰林出身。
但事情都有兩麵性,入了翰林院十幾、二十幾年,仍未出院的也大有人在,按照官場的說法就是走了黑途。因為翰林雖然清貴,但除了薪奉很少有其它收入,家境優越的自然無所謂,但平民出身的在京城居大不易,日子過得很窮,比如前麵提到的那個抬棺上書的劉正宗。
在翰林院任職很輕鬆,除了三年一次的考校外,沒有什麽壓力,有門路或者運氣好的,很快都能外放考差或去部就職,然後步步登天。但有一處卻是十分忙碌,就是待詔處。
大隨皇帝每天都有如山的政務處理,發布各類諭旨、詔書,特別是靖安皇帝,因為他是武將出身,所以便將諭旨、詔書的起草交到翰林院,特別設立待詔處。
後來由通政司上交的各類奏本,皇帝批示後,再由待詔處謄清,按照皇帝的意思起草批複,經皇帝審定後用璽印下發。再後來,政事堂上報處理的各種政務,也先由待詔處審核,再送皇帝最後審定。
待詔處名義上是由翰林學士領銜,實際上是選擇7-8個編修或編撰處理實際公務。經過這些年,許多人受不了翰林的清苦,各找門路出院,後續新進的翰林多不願進待詔處,於是現在隻剩下三個人。
李至清在待詔處已待了10年之久,袁小修和張大複也待了5-6年。這三人都是平民出身,又不會鑽營,更沒有錢送禮,因此一直沒有機會出院。好在三人出身相同,誌趣相投,骨子裏都不屑走那些旁門左道,待詔處雖然辛苦、勞累,但每月有二兩銀子的津貼,中午、晚上還有兩頓餐食。
當時7品官員名義上的俸祿每月隻有12兩銀子,在京城一座三間屋的小院每月租金都要6-7兩銀子,如果再雇個仆役,加上吃飯,勉勉強強夠用。但其它的花銷,比如官服,同年間的禮尚往來等等,就要靠借貸了。
六部和一些重要部門的官員,每年幾季都有地方官員送的規例,更不用提見不得光的收入。翰林院的翰林就沒有這些了,有的翰林被外麵人覺得今後會走紅途,也會找理由請他們寫字、為父母題墓誌,送些潤筆,但有風骨的翰林是不屑做這些的,也看不起這樣做的同僚。
李至清等三人就屬於有風骨的人,盡管家境清貧,有了待詔處的津貼,日子勉強過得下去,更不屑去接受那些不義之財。
今天,三人正在忙碌,翰林掌院學士居然親自領了兩個方巾儒衫的年輕人來到待詔處,三人各自放下手中的筆,站起身向掌院行禮。
掌院道:“這二人是太學裏的拔貢,你們經常說待詔處人手不夠,我讓他們到待詔處幫忙,隻要太學裏沒課,他們就在這裏幫忙了。”
然後轉身給二人介紹:“這是編修李至清,待詔處他掌事,這二位是編撰袁小修、張大複。”
又對三人介紹道:“這是王逸,這是齊業。你們多教教他兩個。”
說完,不等待詔處三人有其它言語,掌院轉身離去。
李至清三人對著掌院的背影躬身行禮,抬起身後望著新到的二人,一時不知道說什麽。
王逸連忙對三人施禮道:“後進小子見過三位先生,請先生多多指教。”齊業不哼不哈地在旁邊照做。
李至清打量了一番二人,人很年輕,個子都不太高,王逸雖然算不上多英俊,卻也有八分周正,齊業臉色灰撲撲的,眉眼還算好看,右邊眼下卻有塊黑痣,讓人不願多看。
李至清開口道:“二位兄台不必客氣,你們自己找個桌案坐吧。”說完,三人坐下自顧自開始忙碌,王逸、齊業各找了個空位坐下。
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這王逸和齊業就是魏啟和葉七。左振昆建議魏啟隱瞞身份進待詔處,葉七提出跟在身邊。開始魏啟不同意,但葉七道:“你化名去待詔處,宿衛處不可能在身邊保護,我和你一起去放心。”
左振昆和薛家壁也同意葉七的意見,左振昆道:“殿下初回京城,安全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能大意。翰林院是閑散之地,沒有什麽護衛,萬一別有用心的人察覺殿下在待詔處,很可能會對殿下不利。”
魏啟道:“她一個女子,怎麽能進翰林院呢?”
葉七轉身出去,不一會回來就打扮成現在的樣子,沒有一個人能認出來,魏啟笑道:“我不知道你還有這本事。”
葉七粗著嗓子道:“你不知道的多呢。”。
於是由左振昆出麵,找到翰林院掌院,說是兩個世交子弟,拔貢出身,現在太學學習,覺得太學學業不多,想進翰林院學習,但沒有這等資格,求著找個借口先入翰林院。
掌院不敢駁左振昆的麵子,便安排二人以幫忙的名義先到待詔處,然後再找機會去明經館或經義館,就這樣,魏啟、葉七二人拿到翰林院腰牌,進到了待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