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三十年功力
修仙,從長生不死開始 作者:明月共舉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數日後。
用了五天時間,來回奔馳數百裏,在膠東陽夏兩郡邊界,徹底將楚軍外圍營寨看了一圈之後,燕雲慶帶著滿腔的憂慮和失望,返回了大營。
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就如他先前所懷疑的那樣,整個楚軍三百餘裏的營寨,都是防守嚴密,戒備森嚴,治軍看不出任何破綻。
百萬楚軍,竟真被管的形如一體,連成了一片大勢。
麵對這種敵人,燕雲慶束手無策,絲毫想不出應對的辦法。
而等他返回大營之後,糟心事就更多了。
因為相比於楚軍的嚴整治軍,猶如一體。梁軍這邊,那就是錯漏百出,不堪入目了。
必須承認。
作為中州霸主,梁國處在九州中心位置,周圍皆是強敵,數十年來打了不知多少硬仗,期間從梁軍中湧現的將才數不勝數,這個軍中可謂將星閃爍,猶如繁星。
從這方麵講,梁國是不缺統兵作戰之將的。
但問題也出在這裏。
因為戰爭烈度太大,每每大戰之後,梁國都會損失一大批兵將。
而這些人損失之後,剛開始時,靠著強大底蘊梁國境內的那些公卿世家們,還能很快派出自己的子弟,把他們送入軍中擔任中高層將官,底層將官則提拔老兵出任。
靠著這個方法,梁國盡管次次都兵馬損失頗大,但過個半年一載,隨著新兵訓練出來,各級將官磨合完畢,總又能迅速恢複實力。
故而在前期時候,梁國在麵對魏趙徐三國進攻的時候,一直都能保持優勢,時不時還能發起反攻。
可再多的人才儲備,也經不起月月年年的損失,而且每次都是損失數百上千人啊。
梁國的公卿世族們,子弟族人再是繁盛,也總歸有個極限。
一族幾千上萬人,就已經頂天了。
其中刨去老弱,以及沒有習武的,真正能參軍的子弟,也不過數百人而已。
魏趙徐並非弱國,他們和梁國哪怕有國力的差距,但基本的兵馬素質,還是差不多的。
梁國跟它們一場大戰下來,即便勝利了,少說也要損失十幾,數十萬人馬,其中隕落的將官以百、以千計。
一次大戰,就能讓一個世族,死光全族的參軍男丁。
而梁國又有多少世族?
幾十上百家而已。
打上一百次大戰,這些世族子弟也就中堅男丁盡散,家族徹底完蛋了。
所以在打了十幾年戰,梁軍之中的世族子弟,死了數萬之後,梁國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嚴重的問題。
於是,後來為了保存實力,為了減少損失,梁國境內的那些公卿世家,都開始有意識的減少了子弟從軍的數量。
而沒有了這些經過了精心培養,有著充足軍事素養,將門傳承的世家子弟參軍,梁國軍中的中高層將領,隨著戰爭的不斷劇烈化,很快就出現了斷層缺乏。
如此,就不得不放開原本的口子,從底層提拔寒門草根出身的將領了。
這些出身低微的將領,雖不乏勇武,甚至有著足夠的戰場敏銳,對領兵打仗有著自己的直覺。
畢竟也是沙場中,從屍山血海趟出來的。
可這些人再勇武,直覺再好,也終究改變不了,他們是半路出家,沒接受過係統培訓,甚至可能就是個文盲的事實。
幾千上萬人的軍隊,靠著將領的勇武,以及足夠的運氣,或許能忽略彼此將官素質的差距,打成平手,甚至打出一場勝仗來。
但這種規模上百萬的大戰,即便你是先天宗師,個人所能發揮出來的武勇作用,也變得極其有限了。
一個先天宗師,一場戰爭下來,撐死了也就殺個幾千人。
而幾千人,對於百萬大軍,也就九牛一毛而已。
別說一個先天宗師了,就算十個先天宗師,讓他們去殺個百萬人,估計殺到累死,也殺不完。
先天宗師都如此了,那些普通的將領,能夠發揮的武勇作用,就更有限了。
既然武勇不起作用,那麽兩軍對抗,比拚的就是彼此的素質了。
這個素質,是指士兵的差距,將領指揮的差距,各部兵馬配合的差距。
絕望的是,在以上三種比拚中,梁軍都占不到優勢,甚至處於下風。
就說普通士兵的差距,梁軍雖然久經沙場,是從一次次大戰中,殺出來的精銳。
可楚國也不差啊。
這三十年來,楚國在腹地,雖然一直都是太平盛世。但在邊疆區域,卻怎麽也稱不上和平的。
西南有不斷北遷的雨林夷人;數萬裏海疆,有不斷登岸的海寇;西北更是年年出塞,與雍西的蠻夷打的火熱。
有著三大戰場在,楚國的用兵規模常年保持在五十萬人。戰事激烈的時候,甚至能達到上百萬。
而陸淵為了保持楚國士兵的戰力,又采取的是輪換製度,把國內士兵分成三批次,讓他們輪流上前線磨練。
所以,雖然享受了三十年太平時日,但楚軍卻並沒有墮落,反而一直處在戰火之中,遭受的錘煉並不比其他各國少。
甚至因為楚軍時刻輪換,而不像各國一樣受限於多處戰線,和強大的邊疆壓力。往往一支大軍被逮住了,就往死裏用,根本得不到有效的休息。
於是大量老兵精銳,就白白被折損在了戰場上,不得不補入大量新兵來補充軍隊規模。
軍中處於老兵新兵摻雜,士兵素質參差不一的境地。
楚軍得益於輪換製度,那些上過戰場的老兵精銳,都被很好的保存了下來,軍中基本都是老兵為主。
甚至這次陸淵在國內擴招的兩百萬新兵,其實也是以前的老兵退伍後,被重新征召了回來。
早在二十年前,有感於各國間越來越激烈的戰事,為了給國內儲備更多的優質兵源,陸淵強硬的在軍中推行了改革。
規定一名戰兵從入伍之後,最多在軍中呆十年。
十年不管年紀多大,都要強製退伍,並編入國中預備役。
可能一個士兵十五六歲從軍,二十五六就被退伍了。
從這點起,楚國就區別於各國的那種終身兵製,軍隊中不再是白頭烏發並存,十五從軍,八十得歸的現狀,便是徹底杜絕了。
而楚國國內,也因此得到了大量正處於二三十、三四十的,受到過良好軍事訓練的青壯年兵源。
這些曆年被退伍的預備役,都在各地官府有著登記,地方軍事長官一聲令下,瞬間就能集結起來,然後按照以往在軍中的等級,編織出一支支小規模的軍隊。
這種情況下,別說兩百萬新兵了,便就是三百萬,甚至五百萬,楚國都能輕易集結出來,並保證一定的戰鬥力。
這種製度下練出來的楚兵,就算是預備役重新入伍,那也比各國重新在民間招一名新兵強的多。
所以在士兵層麵,楚軍自然是遠勝過那些長幼不齊,新老摻雜的梁軍的。
至於將領的素質,就更不用說了。
楚軍這些年打的仗,都是有意識控製了規模和烈度,隻是為了防禦邊疆和訓練軍隊的戰爭。
和那種各國間你死我活的爭霸,可是有著本質差別的。
這種情況下,士兵的損失都少的多了,將領被那麽多士兵保護,就更別提了。
楚軍幾十年時間,培養的優秀中高低三級將官,簡直數不勝數。
楚國境內的那些公卿世家,地方豪族們,培養的優秀子弟也如繁星,以千萬計。
這些人在陸淵的提倡下,都接受了良好的軍事教育,充當一名合格的各級軍官,是絕對沒問題的。
這兩方麵的將官來源,不但保證了楚國現有常備兵馬的指揮,就連那些被征召起來的民夫,也被安排了大量各級將官管理,當做了軍隊來訓練指揮。
比起梁軍那種將官缺乏的現狀,不知要勝過多少。
最後的大軍配合,更是別說。
有著陸淵那放到各路兵馬,充任指揮十萬人之帥的分身在,這個麵對仙法作弊的情況下,梁人就算玩出花來,那也比不了啊。
所以種種優勢加起來,便就形成了楚軍,對於梁軍各方麵的碾壓。
於是,一個寒冬初降的日子,在徹底進入凜冬之前。
經過數百次小規模試探後,楚梁雙方終於開始一場大戰,各出兵十萬人,在兩軍中間的原野進行對決。
結果卻是梁軍慘敗後。
燕雲慶立刻就意識到了雙方的差距。
後麵便開始閉營自守,不再理會楚軍的挑釁,守過了數日,熬來了天地大雪,封凍一切後。
便趁著這個喘息之機,將自己發現的諸多問題總結出來,並快馬傳回大梁,晉級,請求皇帝派遣足夠的合格將官,用來填充如今梁軍內部的不足。
如今有著一個冬天作為緩衝,被大雪包圍,楚軍無法出營作戰。
梁軍這邊,還能趁著這三四個月的冬季,重新整頓部伍,更換不合格的將官,以此減少挽回與楚軍的差距。
要是等到冬天過後,大雪化開,楚軍能自由活動後。
梁軍這邊依舊如現狀,沒絲毫改變的話,怕是慘敗不遠。
燕雲慶將自己的擔憂,盡書於書信,以此警醒大梁城內的君臣。
楚軍經過三十年的修養積蓄,絕非外麵表現出來的那般浮躁孱弱,與梁國之間,已經拉開了差距。
這一戰,楚國三十年功力,梁國則是百戰力竭,實在危急萬分了啊。
……
就在黃玄、燕雲慶兩軍,在膠東、陽夏兩郡邊界,打的火熱的時候。
陸淵在國內,也開始做北伐前的最後一輪動員。
經過半年時間的準備,除了已經奔赴前線的陽夏行營外。
在楚國之中,負責征討魏國的漢中行營、襄陽行營,已於一月前,徹底籌備完畢。
陸淵直領的西、中、東三路行營,也借著遷移民眾、以及支援雍西、陽夏前線的名義,分別在豫章、臨海、廣陵三地進行集結,並已完成大半。
為了盡快推進此事,陸淵甚至暫時巡遊到了金陵,以此統禦人心。
照現如今的籌備來看,到了明年二月末,也就是雪融開春後,三路行營就能籌建完畢了。
除了籌建行營外,那些從嶺南西南遷移北上的民眾,經過半年時間的遷徙,也陸續抵達了楚國北方的大江沿岸。
這些被遷徙的民眾,規模足有一千八百餘萬人,幾乎與楚軍此次北伐征召的兵馬人數相同,堪稱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
而如此多的人員,大量聚集到大江沿岸,自然也帶來了諸多繁雜的管理問題。
而這些移民,每日吃用消耗,更是猶如天文數字,簡直難以計數。
若不是陸淵老早前,為了籌備北伐,提前讓人在大江南岸地區,設立了諸多常平倉,用於較近供應前線糧草,那還真支撐不起。
不過就算如此,近兩千萬人的消耗,也太大了些。
尤其楚國還要支撐同等規模的大軍,就更恐怖了。
因此陸淵已經決定。
明年北伐時,隻要大軍渡過了大江,控製了江北的梁國郡縣後,並立刻著手安排移民工作。
養活差不多四千萬不事生產人,給楚國帶來的壓力實在太大了。
哪怕陸淵傾盡全力,也最多隻能支撐年餘。
為了解決糧食消耗,為了讓那些移民盡快安定,恢複生產,也隻能冒點風險,讓那些人隨軍出征了。
不過以楚國的準備和實力,隻要渡江,基本就是一路平推,打下的地盤,幾乎沒有再丟掉的風險。
所以那些移民,就算跟在大軍屁股後頭,也頂多隻需要麵對一些梁人民間的反抗,基本是不大可能麵對成建製的梁軍的。
而他們又有楚軍留下的駐防兵馬幫助,這風險就更小了。
因此做出這個決定之後,陸淵又使喚起了為了供應北伐物資,累的頭發都掉了許多的好友孫思文。
讓他抽調出官員,專門負責處理此事了。
整個三路渡江兵馬,就這樣在有條不紊的籌備中。
雍州魏國那邊,也在楚國的催促之下,在關內郡集結好了西征大軍。
隻待明春到來,大雪化開,便可與楚軍在漢中的行營大軍一同出兵,討伐蠻夷。
至於梁國。
大梁君臣在收到了燕雲慶的書信之後,也表現出了高度的重視。
隻是奈何如今梁國實在虛弱,各處都是用人之時,人才的貴乏肉眼可見。
他們就算有心支援,也沒有多少餘力。
最終在各軍抽調一批精銳警官,又強令國中世族公卿,各自貢獻出一批子弟,咬牙湊了千餘人,就送上了膠東前線。
不過這千把號人,頂多也就管理十幾萬兵馬,對於前線大軍,影響也是有限。
燕雲慶想的給全軍來一次大換血,使之脫胎換骨的想法,終究是付之東流。
梁國到底還是輸在了底蘊上。
無奈之下,這位梁人名將,也隻能利用手頭上的有限資源,盡可能的整訓大軍了。
隻是這般做,能起到多大效果,他也沒有多少底氣。
倒是除了精銳將官外,梁國又集結了十萬精銳,跟著一起派到了膠東郡,用以補充此前梁軍大戰的損耗。
把膠東大營的兵馬,重新恢複到了百萬之眾。
但兵馬的恢複,絲毫沒有提升燕雲慶的信心,也沒使先前大敗的梁軍士氣提高多少。
和楚軍交手之後,雙方都認識到了彼此間的差距。
同時也因為這些差距,出現了不少心理變化。
梁軍中不少將士,開始伸出了畏戰心理,關於楚帝陸淵的傳說,也在營中私下流傳,人心浮動。
梁國的未來,在這嚴寒之下,埋上了一層陰霾。
陽夏行營那裏,在入冬前,收到了鄭國給的最後一批糧草資助後,也有了充足的糧食。
於是黃玄也幹脆下令,從軍中挑選出一批副官將左,精幹老卒,把他們分散到征召來的鄭國民夫裏麵,對這些人進行訓練。
他打算趁著這個冬天,提升一下五十萬鄭國民夫的戰力,好彌補自己在異國它鄉,兵力不足的問題。
不然在這陌生環境,距離故國有數千裏之遙,補給不便。
自己手中就這百萬把人,那就成了死一個,少一個的困境了。
就像前段時日,和梁人發生那許多次的大戰,梁軍固然損失近十萬,可楚軍這邊死傷也不少,足有六萬餘人。
這些缺失的兵馬,各部編製的缺額,最終還是通過那些鄭國民夫來補充,以此保證了大軍的完整。
此時多練練這些鄭國民夫,那就是給自己的大軍,增加更多的優質兵源,是事關根基的事情。
而在這各方,為了戰爭進行的緊鑼密鼓的籌備中,時間緩緩流淌。
神武四十年在一片大雪中走過,戰雲密布之中,九州迎來了神武四十一年,度過了這個讓人並不怎麽快樂的新年。
二月春末,魏國上將軍孟成林,領百萬大軍入草原,掃蕩蠻人。
同月,收到消息的楚國漢中行營,總管黃欣依約領兵,出隴山,征討河隴異族。
九州開年第一戰,就這樣被楚魏二國率先打響。
用了五天時間,來回奔馳數百裏,在膠東陽夏兩郡邊界,徹底將楚軍外圍營寨看了一圈之後,燕雲慶帶著滿腔的憂慮和失望,返回了大營。
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就如他先前所懷疑的那樣,整個楚軍三百餘裏的營寨,都是防守嚴密,戒備森嚴,治軍看不出任何破綻。
百萬楚軍,竟真被管的形如一體,連成了一片大勢。
麵對這種敵人,燕雲慶束手無策,絲毫想不出應對的辦法。
而等他返回大營之後,糟心事就更多了。
因為相比於楚軍的嚴整治軍,猶如一體。梁軍這邊,那就是錯漏百出,不堪入目了。
必須承認。
作為中州霸主,梁國處在九州中心位置,周圍皆是強敵,數十年來打了不知多少硬仗,期間從梁軍中湧現的將才數不勝數,這個軍中可謂將星閃爍,猶如繁星。
從這方麵講,梁國是不缺統兵作戰之將的。
但問題也出在這裏。
因為戰爭烈度太大,每每大戰之後,梁國都會損失一大批兵將。
而這些人損失之後,剛開始時,靠著強大底蘊梁國境內的那些公卿世家們,還能很快派出自己的子弟,把他們送入軍中擔任中高層將官,底層將官則提拔老兵出任。
靠著這個方法,梁國盡管次次都兵馬損失頗大,但過個半年一載,隨著新兵訓練出來,各級將官磨合完畢,總又能迅速恢複實力。
故而在前期時候,梁國在麵對魏趙徐三國進攻的時候,一直都能保持優勢,時不時還能發起反攻。
可再多的人才儲備,也經不起月月年年的損失,而且每次都是損失數百上千人啊。
梁國的公卿世族們,子弟族人再是繁盛,也總歸有個極限。
一族幾千上萬人,就已經頂天了。
其中刨去老弱,以及沒有習武的,真正能參軍的子弟,也不過數百人而已。
魏趙徐並非弱國,他們和梁國哪怕有國力的差距,但基本的兵馬素質,還是差不多的。
梁國跟它們一場大戰下來,即便勝利了,少說也要損失十幾,數十萬人馬,其中隕落的將官以百、以千計。
一次大戰,就能讓一個世族,死光全族的參軍男丁。
而梁國又有多少世族?
幾十上百家而已。
打上一百次大戰,這些世族子弟也就中堅男丁盡散,家族徹底完蛋了。
所以在打了十幾年戰,梁軍之中的世族子弟,死了數萬之後,梁國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嚴重的問題。
於是,後來為了保存實力,為了減少損失,梁國境內的那些公卿世家,都開始有意識的減少了子弟從軍的數量。
而沒有了這些經過了精心培養,有著充足軍事素養,將門傳承的世家子弟參軍,梁國軍中的中高層將領,隨著戰爭的不斷劇烈化,很快就出現了斷層缺乏。
如此,就不得不放開原本的口子,從底層提拔寒門草根出身的將領了。
這些出身低微的將領,雖不乏勇武,甚至有著足夠的戰場敏銳,對領兵打仗有著自己的直覺。
畢竟也是沙場中,從屍山血海趟出來的。
可這些人再勇武,直覺再好,也終究改變不了,他們是半路出家,沒接受過係統培訓,甚至可能就是個文盲的事實。
幾千上萬人的軍隊,靠著將領的勇武,以及足夠的運氣,或許能忽略彼此將官素質的差距,打成平手,甚至打出一場勝仗來。
但這種規模上百萬的大戰,即便你是先天宗師,個人所能發揮出來的武勇作用,也變得極其有限了。
一個先天宗師,一場戰爭下來,撐死了也就殺個幾千人。
而幾千人,對於百萬大軍,也就九牛一毛而已。
別說一個先天宗師了,就算十個先天宗師,讓他們去殺個百萬人,估計殺到累死,也殺不完。
先天宗師都如此了,那些普通的將領,能夠發揮的武勇作用,就更有限了。
既然武勇不起作用,那麽兩軍對抗,比拚的就是彼此的素質了。
這個素質,是指士兵的差距,將領指揮的差距,各部兵馬配合的差距。
絕望的是,在以上三種比拚中,梁軍都占不到優勢,甚至處於下風。
就說普通士兵的差距,梁軍雖然久經沙場,是從一次次大戰中,殺出來的精銳。
可楚國也不差啊。
這三十年來,楚國在腹地,雖然一直都是太平盛世。但在邊疆區域,卻怎麽也稱不上和平的。
西南有不斷北遷的雨林夷人;數萬裏海疆,有不斷登岸的海寇;西北更是年年出塞,與雍西的蠻夷打的火熱。
有著三大戰場在,楚國的用兵規模常年保持在五十萬人。戰事激烈的時候,甚至能達到上百萬。
而陸淵為了保持楚國士兵的戰力,又采取的是輪換製度,把國內士兵分成三批次,讓他們輪流上前線磨練。
所以,雖然享受了三十年太平時日,但楚軍卻並沒有墮落,反而一直處在戰火之中,遭受的錘煉並不比其他各國少。
甚至因為楚軍時刻輪換,而不像各國一樣受限於多處戰線,和強大的邊疆壓力。往往一支大軍被逮住了,就往死裏用,根本得不到有效的休息。
於是大量老兵精銳,就白白被折損在了戰場上,不得不補入大量新兵來補充軍隊規模。
軍中處於老兵新兵摻雜,士兵素質參差不一的境地。
楚軍得益於輪換製度,那些上過戰場的老兵精銳,都被很好的保存了下來,軍中基本都是老兵為主。
甚至這次陸淵在國內擴招的兩百萬新兵,其實也是以前的老兵退伍後,被重新征召了回來。
早在二十年前,有感於各國間越來越激烈的戰事,為了給國內儲備更多的優質兵源,陸淵強硬的在軍中推行了改革。
規定一名戰兵從入伍之後,最多在軍中呆十年。
十年不管年紀多大,都要強製退伍,並編入國中預備役。
可能一個士兵十五六歲從軍,二十五六就被退伍了。
從這點起,楚國就區別於各國的那種終身兵製,軍隊中不再是白頭烏發並存,十五從軍,八十得歸的現狀,便是徹底杜絕了。
而楚國國內,也因此得到了大量正處於二三十、三四十的,受到過良好軍事訓練的青壯年兵源。
這些曆年被退伍的預備役,都在各地官府有著登記,地方軍事長官一聲令下,瞬間就能集結起來,然後按照以往在軍中的等級,編織出一支支小規模的軍隊。
這種情況下,別說兩百萬新兵了,便就是三百萬,甚至五百萬,楚國都能輕易集結出來,並保證一定的戰鬥力。
這種製度下練出來的楚兵,就算是預備役重新入伍,那也比各國重新在民間招一名新兵強的多。
所以在士兵層麵,楚軍自然是遠勝過那些長幼不齊,新老摻雜的梁軍的。
至於將領的素質,就更不用說了。
楚軍這些年打的仗,都是有意識控製了規模和烈度,隻是為了防禦邊疆和訓練軍隊的戰爭。
和那種各國間你死我活的爭霸,可是有著本質差別的。
這種情況下,士兵的損失都少的多了,將領被那麽多士兵保護,就更別提了。
楚軍幾十年時間,培養的優秀中高低三級將官,簡直數不勝數。
楚國境內的那些公卿世家,地方豪族們,培養的優秀子弟也如繁星,以千萬計。
這些人在陸淵的提倡下,都接受了良好的軍事教育,充當一名合格的各級軍官,是絕對沒問題的。
這兩方麵的將官來源,不但保證了楚國現有常備兵馬的指揮,就連那些被征召起來的民夫,也被安排了大量各級將官管理,當做了軍隊來訓練指揮。
比起梁軍那種將官缺乏的現狀,不知要勝過多少。
最後的大軍配合,更是別說。
有著陸淵那放到各路兵馬,充任指揮十萬人之帥的分身在,這個麵對仙法作弊的情況下,梁人就算玩出花來,那也比不了啊。
所以種種優勢加起來,便就形成了楚軍,對於梁軍各方麵的碾壓。
於是,一個寒冬初降的日子,在徹底進入凜冬之前。
經過數百次小規模試探後,楚梁雙方終於開始一場大戰,各出兵十萬人,在兩軍中間的原野進行對決。
結果卻是梁軍慘敗後。
燕雲慶立刻就意識到了雙方的差距。
後麵便開始閉營自守,不再理會楚軍的挑釁,守過了數日,熬來了天地大雪,封凍一切後。
便趁著這個喘息之機,將自己發現的諸多問題總結出來,並快馬傳回大梁,晉級,請求皇帝派遣足夠的合格將官,用來填充如今梁軍內部的不足。
如今有著一個冬天作為緩衝,被大雪包圍,楚軍無法出營作戰。
梁軍這邊,還能趁著這三四個月的冬季,重新整頓部伍,更換不合格的將官,以此減少挽回與楚軍的差距。
要是等到冬天過後,大雪化開,楚軍能自由活動後。
梁軍這邊依舊如現狀,沒絲毫改變的話,怕是慘敗不遠。
燕雲慶將自己的擔憂,盡書於書信,以此警醒大梁城內的君臣。
楚軍經過三十年的修養積蓄,絕非外麵表現出來的那般浮躁孱弱,與梁國之間,已經拉開了差距。
這一戰,楚國三十年功力,梁國則是百戰力竭,實在危急萬分了啊。
……
就在黃玄、燕雲慶兩軍,在膠東、陽夏兩郡邊界,打的火熱的時候。
陸淵在國內,也開始做北伐前的最後一輪動員。
經過半年時間的準備,除了已經奔赴前線的陽夏行營外。
在楚國之中,負責征討魏國的漢中行營、襄陽行營,已於一月前,徹底籌備完畢。
陸淵直領的西、中、東三路行營,也借著遷移民眾、以及支援雍西、陽夏前線的名義,分別在豫章、臨海、廣陵三地進行集結,並已完成大半。
為了盡快推進此事,陸淵甚至暫時巡遊到了金陵,以此統禦人心。
照現如今的籌備來看,到了明年二月末,也就是雪融開春後,三路行營就能籌建完畢了。
除了籌建行營外,那些從嶺南西南遷移北上的民眾,經過半年時間的遷徙,也陸續抵達了楚國北方的大江沿岸。
這些被遷徙的民眾,規模足有一千八百餘萬人,幾乎與楚軍此次北伐征召的兵馬人數相同,堪稱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
而如此多的人員,大量聚集到大江沿岸,自然也帶來了諸多繁雜的管理問題。
而這些移民,每日吃用消耗,更是猶如天文數字,簡直難以計數。
若不是陸淵老早前,為了籌備北伐,提前讓人在大江南岸地區,設立了諸多常平倉,用於較近供應前線糧草,那還真支撐不起。
不過就算如此,近兩千萬人的消耗,也太大了些。
尤其楚國還要支撐同等規模的大軍,就更恐怖了。
因此陸淵已經決定。
明年北伐時,隻要大軍渡過了大江,控製了江北的梁國郡縣後,並立刻著手安排移民工作。
養活差不多四千萬不事生產人,給楚國帶來的壓力實在太大了。
哪怕陸淵傾盡全力,也最多隻能支撐年餘。
為了解決糧食消耗,為了讓那些移民盡快安定,恢複生產,也隻能冒點風險,讓那些人隨軍出征了。
不過以楚國的準備和實力,隻要渡江,基本就是一路平推,打下的地盤,幾乎沒有再丟掉的風險。
所以那些移民,就算跟在大軍屁股後頭,也頂多隻需要麵對一些梁人民間的反抗,基本是不大可能麵對成建製的梁軍的。
而他們又有楚軍留下的駐防兵馬幫助,這風險就更小了。
因此做出這個決定之後,陸淵又使喚起了為了供應北伐物資,累的頭發都掉了許多的好友孫思文。
讓他抽調出官員,專門負責處理此事了。
整個三路渡江兵馬,就這樣在有條不紊的籌備中。
雍州魏國那邊,也在楚國的催促之下,在關內郡集結好了西征大軍。
隻待明春到來,大雪化開,便可與楚軍在漢中的行營大軍一同出兵,討伐蠻夷。
至於梁國。
大梁君臣在收到了燕雲慶的書信之後,也表現出了高度的重視。
隻是奈何如今梁國實在虛弱,各處都是用人之時,人才的貴乏肉眼可見。
他們就算有心支援,也沒有多少餘力。
最終在各軍抽調一批精銳警官,又強令國中世族公卿,各自貢獻出一批子弟,咬牙湊了千餘人,就送上了膠東前線。
不過這千把號人,頂多也就管理十幾萬兵馬,對於前線大軍,影響也是有限。
燕雲慶想的給全軍來一次大換血,使之脫胎換骨的想法,終究是付之東流。
梁國到底還是輸在了底蘊上。
無奈之下,這位梁人名將,也隻能利用手頭上的有限資源,盡可能的整訓大軍了。
隻是這般做,能起到多大效果,他也沒有多少底氣。
倒是除了精銳將官外,梁國又集結了十萬精銳,跟著一起派到了膠東郡,用以補充此前梁軍大戰的損耗。
把膠東大營的兵馬,重新恢複到了百萬之眾。
但兵馬的恢複,絲毫沒有提升燕雲慶的信心,也沒使先前大敗的梁軍士氣提高多少。
和楚軍交手之後,雙方都認識到了彼此間的差距。
同時也因為這些差距,出現了不少心理變化。
梁軍中不少將士,開始伸出了畏戰心理,關於楚帝陸淵的傳說,也在營中私下流傳,人心浮動。
梁國的未來,在這嚴寒之下,埋上了一層陰霾。
陽夏行營那裏,在入冬前,收到了鄭國給的最後一批糧草資助後,也有了充足的糧食。
於是黃玄也幹脆下令,從軍中挑選出一批副官將左,精幹老卒,把他們分散到征召來的鄭國民夫裏麵,對這些人進行訓練。
他打算趁著這個冬天,提升一下五十萬鄭國民夫的戰力,好彌補自己在異國它鄉,兵力不足的問題。
不然在這陌生環境,距離故國有數千裏之遙,補給不便。
自己手中就這百萬把人,那就成了死一個,少一個的困境了。
就像前段時日,和梁人發生那許多次的大戰,梁軍固然損失近十萬,可楚軍這邊死傷也不少,足有六萬餘人。
這些缺失的兵馬,各部編製的缺額,最終還是通過那些鄭國民夫來補充,以此保證了大軍的完整。
此時多練練這些鄭國民夫,那就是給自己的大軍,增加更多的優質兵源,是事關根基的事情。
而在這各方,為了戰爭進行的緊鑼密鼓的籌備中,時間緩緩流淌。
神武四十年在一片大雪中走過,戰雲密布之中,九州迎來了神武四十一年,度過了這個讓人並不怎麽快樂的新年。
二月春末,魏國上將軍孟成林,領百萬大軍入草原,掃蕩蠻人。
同月,收到消息的楚國漢中行營,總管黃欣依約領兵,出隴山,征討河隴異族。
九州開年第一戰,就這樣被楚魏二國率先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