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秋領旨謝恩後,緩緩退出禦書房,心中既感榮耀又覺重擔千鈞。


    及至紫禁城巍峨的城門之外,晨光已漸明媚。


    歸府途中,唐劍秋心思如潮,他深知此行任務艱巨,需精心籌備。


    於是,他即刻召集北鎮撫司中足以信任的幕僚,商議行程與對策。


    眾人圍坐一堂,各抒己見,氣氛緊張嚴肅。


    “此番查賑,務必細致入微,不可遺漏絲毫。”


    唐劍秋語帶堅定,目光如炬,“我等雖肩負皇命,更需心係蒼生,方能不負聖恩。”


    熊毅默然片刻,眉頭輕蹙,終是緩緩開口:“大人此行,首要之務在於收集證據,若能得百姓真心相告,則事半功倍,


    然而,川蜀之地,山川縱橫,地勢錯綜複雜,山路崎嶇,又需防有人暗中阻撓,實乃不易。”


    唐劍秋微微頷首,心中已有計較:“本鎮撫去意已決,先遣親信數人,喬裝打扮,暗中探訪,摸清虛實,本鎮撫則先率隊前行,待時機成熟再行公開查賑之舉!”


    言罷,他揮毫潑墨,寫下數道密令,分別交予幾位心腹。


    眾人領命而去,鎮撫司中頓時忙碌起來,籌備行裝,整理文書,一切井然有序。


    次日黎明,唐劍秋身著朝服,腰間懸掛欽差令牌,騎上駿馬,率領一行精幹人馬,浩浩蕩蕩出京西行。


    馬蹄聲碎,塵土飛揚,一行人在朝霞的映照下,漸行漸遠,隻留下一串堅定的足跡。


    方禮義緊握韁繩,沒有絲毫疲憊,隻是這眼中卻多了一絲顧慮:


    “陛下對查賑之事極為重視,此番路途遙遠,在下鬥膽懇請大人務必保重身體,以免勞累。”


    “百姓深受荼毒,我又豈有安然入眠之理?你的心意我領了,此番我需要一人時刻伴我左右,以解黎民之苦。”


    方禮義聞言,麵上掠過一抹疑惑之色,輕聲探問道:“大人說的是……”


    唐劍秋並未言語,似乎是刻意保持神秘。


    他心中早已有數,此等重任,非特定之人不可擔。


    在那之後,一行人繼續西行,隨著深入川蜀,地形愈發險峻,山路蜿蜒曲折,兩旁是鬱鬱蔥蔥的山林,偶爾傳來幾聲野獸的嚎叫,更添幾分荒涼與神秘。


    唐劍秋臨危不懼,下馬後命人將筆墨帶來,再寫一封密函,待寫好之後他再將這密信綁在信鴿的腿上。


    信鴿輕輕拍打著翅膀,發出“咕咕”的低鳴,隨後振翅高飛,劃破長空,逐漸消失在天際。


    望著信鴿遠去的身影,唐劍秋心中五味雜陳,但願那人能盡快趕到,與自己共同協商這重要機密。


    不出幾日,那人接到了密信,看到上麵寫著的內容時,他的唇角不禁微微上揚,眼中閃爍著一絲玩味。


    他先是將這閱讀後的信紙湊近燭火,看著它緩緩地化為灰燼,直至最後一絲火星也消失在空氣中。


    做完這一切後,他轉過身,目光溫柔地落在了放置在一旁的武器上。


    刀身泛著寒光,仿佛能映照出過往的輝煌歲月。


    他輕輕撫摸著刀柄,指尖滑過每一處熟悉的紋路,心中暗自低語:“老朋友,好久不見了。”


    馬車緩緩駛入川蜀大地,車輪碾過崎嶇不平的山路,發出陣陣沉悶的聲響。


    車廂內,一袋袋糧食整齊地堆疊著,這本應是賑濟災民、解救蒼生於水火的寶貴物資。


    然而,此刻坐在馬車上的唐劍秋,卻身著華服,頭戴玉冠,與這樸素而沉重的糧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的眼神深邃,嘴角掛著一抹難以捉摸的微笑,仿佛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路過時,卻見到遭受旱災之苦的災民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他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在烈日下艱難前行,隻為尋找一線生機。


    衙役們手持棍棒,麵無表情地站在賑災點前,他們不僅沒有伸出援手,反而對前來領取救濟糧的災民們拳腳相加,惡語相向。


    那些本就虛弱不堪的災民,在衙役們的暴力下,更是雪上加霜,有的被打得癱倒在地,有的則哀嚎著逃離,眼中滿是絕望與恐懼。


    衙役們冷漠地看著那些饑餓的災民在烈日下掙紮,仿佛他們的生死與自己毫無關係。而那些災民們,隻能無助地坐在地上,用乞求的目光望著天空,希望上天能給他們一線生機。


    唐劍秋與汪化雨目睹了這一切,他們的心中充滿了憤怒與悲痛。


    “該死,我要找他們算賬!”


    話音未落,汪化雨已是按捺不住,欲要挺身而出,卻被唐劍秋眼疾手快地攔了下來。


    “不可,切勿打草驚蛇!這才未到川蜀便已是滿目瘡痍,災民遍野,這境況與那狀紙上的描述簡直如出一轍!”


    “對於川蜀局勢我早有耳聞,隻是這城中的景象著實令人費解,這數不清的災民,皆是來自川蜀周遭之地,而非川蜀本地,這般倒是讓人奇怪。”說話間,汪化雨把手放到下巴上。


    “若是能及時開倉賑災安撫民心,百姓又怎會因饑荒之苦而陷入這等絕境?


    最為諷刺的是,都督同知崔應元竟上書朝廷,言之鑿鑿地否認這一切,還輕描淡寫地將之歸結為無稽之談,美其名曰‘市井傳言’”


    隨行的汪化雨,一路上已飽受舟車勞頓之苦,心情本就煩躁不堪。


    見崔應元如此行徑,他終是忍無可忍,“好一個無恥的狗官!眼瞅著咱們就要踏入川蜀之地了,唐大人您既然身負皇命而來,又為何還要這般盛裝打扮,是否太招搖過市了?”


    “汪大俠作為江湖中人,從不與朝廷打交道,又怎得突然問起了這個?”唐劍秋握著韁繩,眸中閃過不解之意。


    “我們此行本是為了賑災而來,何況陛下臨行前特意交代,此事需隱秘行事,不可張揚,你卻如此興師動眾,盛裝出席,意欲何為?這豈不是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嗎?”


    唐劍秋未語,而是從袖中取出一個精致的鬼臉麵具,再輕輕遞給了汪化雨。


    那麵具以黑木雕琢,鬼臉栩栩如生,那雙眸之處,似有洞察人心之能。


    “先把它帶上,事後你自會明白。”


    唐劍秋的聲音低沉有力,汪化雨雖然滿心疑惑,汪化雨還是順從地戴上了那枚造型詭異的鬼臉麵具。


    而唐劍秋唐劍秋亦輕巧地覆上了一副狡黠的狐狸麵具,僅餘下一雙深邃眼眸與薄唇顯露在外,更添幾分莫測高深。


    此時,一品都督同知崔應元已聞訊而動,率領著一隊精銳人馬趕來迎接。


    他先是跟一旁的縣令交換了眼神,確定是否將川蜀一帶的災民妥善清理。


    “徐大人。”


    崔應元壓低聲音問道,目光銳利地掃視著周圍,“那粥棚裏的東西可都準備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鎮撫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若水三秋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若水三秋醬並收藏大明鎮撫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