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
美國,紐約州。
卡爾斯潘大學布法羅研究中心。
盡管時間已經臨近深夜,但位於研究中心西北角的一棟大型半開放式建築內,卻仍然是一片燈火通明。
十幾名分別來自波音和空軍研究實驗室的技術人員正圍攏在一台總長度近40米的大型風洞周圍,將一個由鉻鎳鐵合金製成的風洞模型從拉瓦爾噴管後方的八邊形工作腔內緩緩轉移出來。
這個與大多數同類設備截然不同的地方,正是lens-1風洞最典型的特征。
研究中心主任尤瓦爾·戴蒙德教授手上拿著一份文件板,快步來到x51a項目主管沙普爾·柯林傑跟前。
“博士,第一輪測試結果已經分析出來了,你先在這上麵簽個字,然後我帶你去隔壁控製室去提取數據……”
柯林傑聽罷轉過身,隻是簡單掃了一眼最上麵一行的內容,就在最後麵刷刷幾筆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這份文件隻是確認測試工作順利結束,並不涉及到對任何具體數據的確認,他已經跟布法羅研究中心合作多年,對這套流程再熟悉不過。
“走吧……”
簽字之後,柯林傑示意不遠處的副手查理·布林克暫時負責現場指揮,接著一邊跟隨戴蒙德朝測試車間的外麵走去,一邊小心地把筆插回上衣口袋。
眾所周知,在一個課題組當中,隻有負責人才有權擁有獨屬於自己的筆。
而其它人的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轉變為公用資產。
二人快到門口的時候,柯林傑的目光突然看向了車間另外一邊。
那裏坐落著規模明顯更大的另外一部風洞,隻不過噴管後麵被工裝架和欄杆給圍了起來,顯然正處在無法正常使用的狀態:
“尤瓦爾,你們的lens-2風洞大概什麽時候才能完成升級?”
走在稍靠前位置的戴蒙德腳步一頓,語氣中帶上了些許尷尬:
“呃……杜布林那邊提供的膨脹管正樣測試結果跟設計參數有些對不上號,所以預計可能要延後到08年第二或者第三季度……另外,這部風洞在升級之後應該要叫做lens-x了……”
盡管工期拖延在這個年頭已經不算什麽稀罕事,但被這樣直白地提起來,總歸算不上什麽長臉的事情。
說罷,或許是為了轉移話題,他沒等柯林傑繼續問下去,而是當場來了先發製人:
“不過沙普爾……為什麽突然問起這個?”
“我的意思是……無論lens-2還是改造之後的lens-x,都是主要麵向中等馬赫數的研究,跟你們的項目要求並不對標。”
當年建設lens-1並非麵向空氣動力學研究,而是為了滿足反導係統動能攔截器的氣動熱和氣動光學評估,由於主要模擬100km以上外層空間的環境,且作為測試對象的kkv體積很小,所以測試區間比較狹窄,且隻能容納縮比模型。
為此,布法羅研究中心才在後來建成了紙麵參數更低、但體積規模更大、有效模擬時間也更長的lens-2,兩者建在同一個測試車間內,甚至共用主壓縮機、壓載氣罐和數采係統等輔助設備,重點應對馬赫數ma=2.5~6範圍內的全尺度的模擬。
而x51a項目的目標飛行速度在5.5馬赫以上,盡管lens-2也能在6馬赫下達到約1000k總溫的測試範圍,但已經遠遠偏離了最優化的工作區間。
“這個麽……”
柯林傑說著摘掉頭盔和護目鏡,露出一頭與自己年齡不符的、白但濃密的頭發,引來對方一陣羨慕的的目光:
“我想進一步測試一下馬赫數4.5到5.5範圍內,兩級變激波角吻切錐乘波體構型對高焓來流的壓縮能力……”
他給出了一個乍一聽非常明確,實則卻有些模棱兩可的回答。
因為有很多種需求都符合這個描述。
不過戴蒙德既然能在精英雲集的布法羅中心幹到最高負責人,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輩,略一思索之後便猜測道:
“4.5到5.5馬赫……來流壓縮……你是對普惠的發動機穩定性不放心?”
這個問題涉及到核心供應商的選擇,實際上已經有些敏感了。
像x51a這樣涉及領域廣泛的項目,技術隻是一個方麵,同時也要考慮分蛋糕的問題。
因此,即便柯林傑作為研發主管,對於涉及到供應商的表態也必須足夠謹慎。
隻是考慮到兩個人已經相識超過二十年,戴蒙德還是問了出來。
不出所料地,柯林傑搖了搖頭:
“那倒不是。”可能是感覺單純的否定說服力不足,所以他又強調了一遍:
“真不是……我看過sjx61-1的測試過程和結果,和設計參數完全能對得上,更何況我們之前也有過x43a的部分經驗,所以倒是沒什麽好擔心的……”
實際上,柯林傑並沒有說假話。
他真正擔心的並不是超燃衝壓發動機本身,而是火箭助推器與乘波體吻切錐前體、以及二元進氣道形成的組合到底能提供多少來流壓縮潛力——
由於中途臨時更改設計方案,導致目前的x51a的體積和重量相比原方案都有所增加,盡管通過使用新的固體推進劑,理論上可以滿讓增重之後的飛行體滿足sjx61-1預期的啟動條件,但作為項目負責人,柯林傑還是希望能更加清晰地摸到整個係統的性能邊界,做到心裏有數。
但整件事情中涉及到一些臨時更換乙方等不太合規的操作,所以柯林傑沒辦法說的特別明白。
結果反倒觸發了“官方否認的才可信”的原則,反而導致戴蒙德更加堅信自己剛才的判斷……
他露出一副“你不用說了我都懂”的表情,拍了拍柯林傑的肩膀:
“這次測試之前,我看過你們的設計文件,不是都已經留出13.5%的餘量了麽……難道還能出問題?”
以波音的習慣而言,13.5%已經算是相當多的設計餘量。
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他們在理論層麵上缺乏足夠的信心。
“希望如此吧……”
柯林傑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微微歎了口氣。
其實他存在這樣擔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個跟平時相比過於寬裕的餘量。
x51a項目中間的變數已經太多了,盡管充分的設計餘量本身可以降低風險,但如果同時考慮到人的因素,那麽在對性能邊界缺乏清晰認識的情況下,難免會在某個環節產生懈怠之心。
如果隻是小來小去,那13.5%的餘量或許還能應付。
但時間一長,情況可就難說了……
……
二人最終還是結束了這個很難聊開的話題,很快來到位於樓上的風洞控製室。
lens是以加熱輕氣體作為動力,反射運行的激波風洞,安全風險遠遜於需要將氫氣氧氣混合之後再點火的爆轟動力風洞,所以也無需用高牆甚至裝甲板將人員單獨隔開。
工作人員早已經把測試結果導出為pdf文件,並呈現在了一台筆記本電腦上。
“不得不說,你的兩級串聯乘波構型適應性相當不錯,在攻角0-3°、馬赫數6-8範圍內,都能保持至少2.93的升阻比,最佳設計點更是能達到3.47,氣動性能比之前的x43a強了一個檔次……”
“……”
柯林傑作為老波音正藍旗的傑出工程師,曾經參與過包括x43a在內各種技術驗證項目的老同誌,在能力方麵自然是沒的說,也並沒有因為戴蒙德的讚美而產生什麽情緒波動,隻是沉默地往後滾動著鼠標滾輪。
過了好一會兒之後,才終於從電腦屏幕上收回目光。
“我記得lens-1用氦氣驅動時的最高總溫是2700k,為什麽這個考慮氣動加熱情況下的結果會達到6300k的水平?”
他一臉嚴肅地詢問道。
“嚴格來說,6300k是等效氣流總溫……”
戴蒙德聳了聳肩:
“我們之前發現,如果把試驗氣體靠激波加熱兩次並達到滯止狀態,就可能會導致部分氣體解離,或者使自由流達到非平衡,這一狀態無法直接測量氣流總溫,但可以通過馬赫數和雷諾數等參數間接推導一個等效溫度出來,再用過去幾次試飛當中獲取的數據進行校核,基本可以保證還原度達到90%以上。”
如果常浩南或者薑宗霖能隔著太平洋聽到這句話,那麽一定會在第一時間意識到,布法羅研究中心已經陷入了“流動狀態模擬陷阱”,也就是用傳統風洞的思路設計高超音速風洞,導致試驗速度越快,得到的飛行器滯止熱流傳遞規律與實際情況偏差越大。
這是郭永懷先生早在60年代就已經指出的問題,但工程技術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太起眼的要點,如果沒人指點出來,甚至有可能影響到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方向。
因此,柯林傑雖然也覺得這種方式不夠完美,但一時間又實在拿不出什麽更好的方案。
無論如何,有個實測參數,總比單純靠數值計算模擬來得靠譜……
(本章完)
美國,紐約州。
卡爾斯潘大學布法羅研究中心。
盡管時間已經臨近深夜,但位於研究中心西北角的一棟大型半開放式建築內,卻仍然是一片燈火通明。
十幾名分別來自波音和空軍研究實驗室的技術人員正圍攏在一台總長度近40米的大型風洞周圍,將一個由鉻鎳鐵合金製成的風洞模型從拉瓦爾噴管後方的八邊形工作腔內緩緩轉移出來。
這個與大多數同類設備截然不同的地方,正是lens-1風洞最典型的特征。
研究中心主任尤瓦爾·戴蒙德教授手上拿著一份文件板,快步來到x51a項目主管沙普爾·柯林傑跟前。
“博士,第一輪測試結果已經分析出來了,你先在這上麵簽個字,然後我帶你去隔壁控製室去提取數據……”
柯林傑聽罷轉過身,隻是簡單掃了一眼最上麵一行的內容,就在最後麵刷刷幾筆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這份文件隻是確認測試工作順利結束,並不涉及到對任何具體數據的確認,他已經跟布法羅研究中心合作多年,對這套流程再熟悉不過。
“走吧……”
簽字之後,柯林傑示意不遠處的副手查理·布林克暫時負責現場指揮,接著一邊跟隨戴蒙德朝測試車間的外麵走去,一邊小心地把筆插回上衣口袋。
眾所周知,在一個課題組當中,隻有負責人才有權擁有獨屬於自己的筆。
而其它人的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轉變為公用資產。
二人快到門口的時候,柯林傑的目光突然看向了車間另外一邊。
那裏坐落著規模明顯更大的另外一部風洞,隻不過噴管後麵被工裝架和欄杆給圍了起來,顯然正處在無法正常使用的狀態:
“尤瓦爾,你們的lens-2風洞大概什麽時候才能完成升級?”
走在稍靠前位置的戴蒙德腳步一頓,語氣中帶上了些許尷尬:
“呃……杜布林那邊提供的膨脹管正樣測試結果跟設計參數有些對不上號,所以預計可能要延後到08年第二或者第三季度……另外,這部風洞在升級之後應該要叫做lens-x了……”
盡管工期拖延在這個年頭已經不算什麽稀罕事,但被這樣直白地提起來,總歸算不上什麽長臉的事情。
說罷,或許是為了轉移話題,他沒等柯林傑繼續問下去,而是當場來了先發製人:
“不過沙普爾……為什麽突然問起這個?”
“我的意思是……無論lens-2還是改造之後的lens-x,都是主要麵向中等馬赫數的研究,跟你們的項目要求並不對標。”
當年建設lens-1並非麵向空氣動力學研究,而是為了滿足反導係統動能攔截器的氣動熱和氣動光學評估,由於主要模擬100km以上外層空間的環境,且作為測試對象的kkv體積很小,所以測試區間比較狹窄,且隻能容納縮比模型。
為此,布法羅研究中心才在後來建成了紙麵參數更低、但體積規模更大、有效模擬時間也更長的lens-2,兩者建在同一個測試車間內,甚至共用主壓縮機、壓載氣罐和數采係統等輔助設備,重點應對馬赫數ma=2.5~6範圍內的全尺度的模擬。
而x51a項目的目標飛行速度在5.5馬赫以上,盡管lens-2也能在6馬赫下達到約1000k總溫的測試範圍,但已經遠遠偏離了最優化的工作區間。
“這個麽……”
柯林傑說著摘掉頭盔和護目鏡,露出一頭與自己年齡不符的、白但濃密的頭發,引來對方一陣羨慕的的目光:
“我想進一步測試一下馬赫數4.5到5.5範圍內,兩級變激波角吻切錐乘波體構型對高焓來流的壓縮能力……”
他給出了一個乍一聽非常明確,實則卻有些模棱兩可的回答。
因為有很多種需求都符合這個描述。
不過戴蒙德既然能在精英雲集的布法羅中心幹到最高負責人,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輩,略一思索之後便猜測道:
“4.5到5.5馬赫……來流壓縮……你是對普惠的發動機穩定性不放心?”
這個問題涉及到核心供應商的選擇,實際上已經有些敏感了。
像x51a這樣涉及領域廣泛的項目,技術隻是一個方麵,同時也要考慮分蛋糕的問題。
因此,即便柯林傑作為研發主管,對於涉及到供應商的表態也必須足夠謹慎。
隻是考慮到兩個人已經相識超過二十年,戴蒙德還是問了出來。
不出所料地,柯林傑搖了搖頭:
“那倒不是。”可能是感覺單純的否定說服力不足,所以他又強調了一遍:
“真不是……我看過sjx61-1的測試過程和結果,和設計參數完全能對得上,更何況我們之前也有過x43a的部分經驗,所以倒是沒什麽好擔心的……”
實際上,柯林傑並沒有說假話。
他真正擔心的並不是超燃衝壓發動機本身,而是火箭助推器與乘波體吻切錐前體、以及二元進氣道形成的組合到底能提供多少來流壓縮潛力——
由於中途臨時更改設計方案,導致目前的x51a的體積和重量相比原方案都有所增加,盡管通過使用新的固體推進劑,理論上可以滿讓增重之後的飛行體滿足sjx61-1預期的啟動條件,但作為項目負責人,柯林傑還是希望能更加清晰地摸到整個係統的性能邊界,做到心裏有數。
但整件事情中涉及到一些臨時更換乙方等不太合規的操作,所以柯林傑沒辦法說的特別明白。
結果反倒觸發了“官方否認的才可信”的原則,反而導致戴蒙德更加堅信自己剛才的判斷……
他露出一副“你不用說了我都懂”的表情,拍了拍柯林傑的肩膀:
“這次測試之前,我看過你們的設計文件,不是都已經留出13.5%的餘量了麽……難道還能出問題?”
以波音的習慣而言,13.5%已經算是相當多的設計餘量。
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他們在理論層麵上缺乏足夠的信心。
“希望如此吧……”
柯林傑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微微歎了口氣。
其實他存在這樣擔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個跟平時相比過於寬裕的餘量。
x51a項目中間的變數已經太多了,盡管充分的設計餘量本身可以降低風險,但如果同時考慮到人的因素,那麽在對性能邊界缺乏清晰認識的情況下,難免會在某個環節產生懈怠之心。
如果隻是小來小去,那13.5%的餘量或許還能應付。
但時間一長,情況可就難說了……
……
二人最終還是結束了這個很難聊開的話題,很快來到位於樓上的風洞控製室。
lens是以加熱輕氣體作為動力,反射運行的激波風洞,安全風險遠遜於需要將氫氣氧氣混合之後再點火的爆轟動力風洞,所以也無需用高牆甚至裝甲板將人員單獨隔開。
工作人員早已經把測試結果導出為pdf文件,並呈現在了一台筆記本電腦上。
“不得不說,你的兩級串聯乘波構型適應性相當不錯,在攻角0-3°、馬赫數6-8範圍內,都能保持至少2.93的升阻比,最佳設計點更是能達到3.47,氣動性能比之前的x43a強了一個檔次……”
“……”
柯林傑作為老波音正藍旗的傑出工程師,曾經參與過包括x43a在內各種技術驗證項目的老同誌,在能力方麵自然是沒的說,也並沒有因為戴蒙德的讚美而產生什麽情緒波動,隻是沉默地往後滾動著鼠標滾輪。
過了好一會兒之後,才終於從電腦屏幕上收回目光。
“我記得lens-1用氦氣驅動時的最高總溫是2700k,為什麽這個考慮氣動加熱情況下的結果會達到6300k的水平?”
他一臉嚴肅地詢問道。
“嚴格來說,6300k是等效氣流總溫……”
戴蒙德聳了聳肩:
“我們之前發現,如果把試驗氣體靠激波加熱兩次並達到滯止狀態,就可能會導致部分氣體解離,或者使自由流達到非平衡,這一狀態無法直接測量氣流總溫,但可以通過馬赫數和雷諾數等參數間接推導一個等效溫度出來,再用過去幾次試飛當中獲取的數據進行校核,基本可以保證還原度達到90%以上。”
如果常浩南或者薑宗霖能隔著太平洋聽到這句話,那麽一定會在第一時間意識到,布法羅研究中心已經陷入了“流動狀態模擬陷阱”,也就是用傳統風洞的思路設計高超音速風洞,導致試驗速度越快,得到的飛行器滯止熱流傳遞規律與實際情況偏差越大。
這是郭永懷先生早在60年代就已經指出的問題,但工程技術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太起眼的要點,如果沒人指點出來,甚至有可能影響到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方向。
因此,柯林傑雖然也覺得這種方式不夠完美,但一時間又實在拿不出什麽更好的方案。
無論如何,有個實測參數,總比單純靠數值計算模擬來得靠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