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常浩南所估計的情況差不多,在確認x51a飛行器測試失敗並失去聯係之後,波音、普惠和五角大樓在當晚召開新聞發布會之後便成立了聯合調查小組。


    當然,畢竟隻是一次正常範圍內的事故,加之春秋筆法到位,所以並不至於觸發問責機製。


    調查小組仍然是從項目團隊內部組建,由項目負責人沙普爾·柯林傑博士領導,隻不過加入了幾名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工程人員,目的也並非為了監督,而是單純出於旁觀者清的考慮,作為協助者加快工作進度。


    在此之後,柯林傑按照慣例將整個調查小組一分為二,各自獨立對遙測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之後進行詳細的故障樹分析,以保證確認到的異常數據準確無誤。


    即便在擁有全部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僅僅這個過程,就耗費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


    應該說,僅從事故分析角度來看,柯林傑指揮下的這一係列操作毫無問題。


    但理論和工程兩個層麵的失控,卻並非他一個資深工程師靠個人之力所能挽回的。


    就在常浩南把報告整理出來並交到鄭良群手中時。


    地球另一端的威爾明頓測試中心內,聯合調查小組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也恰好正在進行。


    柯林傑坐在長條形會議桌首位,麵前平行擺放著兩台筆記本電腦。


    那是兩個故障樹分析團隊單獨向他提交的分析結果。


    如果二者相同,那麽就可以將其確認為有效危險源,而如果存在分歧,則需要返回到樹狀分析中最後一個相同環節,並重複上述步驟。


    “各位,這兩份提交上來的報告,我和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謝爾頓博士已經全部看過了。”


    距離事故發生僅僅一個多月時間,柯林傑那原本還算茂密的頭發就已經出現了禿頂症狀,說話時的語氣也滿是疲憊:


    “最終我們認定,兩個團隊所形成的事故樹可以進行同一認定……”


    當這句話說出口的時候,整個會議室內頓時達到了一個極其微妙的氣氛。


    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對於大部分子係統負責人,包括柯林傑博士本人而言,盡管測試結果本身未達預期,但隻要能夠正常走完事故分析流程,再針對性解決問題,總歸稱得上是一次不錯的進展。


    但心裏有鬼的丹尼爾·賈博倫斯基卻瞬間就緊張到了極點。


    畢竟他再清楚不過,那份固體火箭助推器的測試報告是經過加工處理的。


    甚至無需進行事故樹分析,隻需要把全部原始數據找出來重新分析一遍,就能看出其中的貓膩。


    幾乎是下意識地,他轉頭看向旁邊的梅爾麗·赫斯特。


    在經曆過去年聖誕的阿拉斯加旅行之後,兩個人已經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


    然而,後者卻仍然麵色如常,一副跟沒事人差不多的樣子。


    似乎是發現了對方的慌亂,赫斯特側頭給了他一個安心的眼神。


    但這卻並不能讓賈博倫斯基冷靜下來,反而愈發心跳加速了。


    他稍稍側過身去,似乎想要跟赫斯特說點什麽。


    但卻被柯林傑的聲音所打斷了:


    “事故分析團隊認定,飛行器沒有成功加速到預期值。”


    “發動機開始運行後,觀測到內部幾個艙段內的溫度和壓力都出現異常,在研究了156個不同的節點後,發現事故源頭指向了發動機後部排氣口與飛行器機體安裝管口之間接口的密封問題……”


    當第一句話說完的時候,賈博倫斯基差點就因為緊張而暈了過去。


    但旋即他便意識到,對方說的“沒有成功加速到預期值”是指超燃衝壓發動機啟動之後,而不是之前。


    而後麵的內容更是表明,事故分析團隊完全沒有往助推器出現問題這個角度去考慮,而是直接瞄準了飛行器本體。


    還沒等他理清楚這裏麵的來龍去脈,就聽柯林傑繼續說道:


    “盡管在風洞試驗時,我們就知道超燃衝壓發動機和高超聲速飛行會形成強烈的熱環境,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這一效應的強度,根據傳感器數據間接推算,在經曆了140秒的飛行之後,超燃衝壓發動機本體實際受熱伸長了大約0.75英寸,給對發動機與飛行器機體連接的界麵接口的密封增加了難度……”


    “兩個團隊分別將二號和三號驗證機上的發動機拆除,最終發現密封無法承受如此驚人的高溫與形變,導致發動機在工作時,一部分本來應該提供推力貢獻的熱氣沒有按設計的排氣口通道排出,反而從破裂的裂口處泄漏進入飛行器尾部的幾個艙段。”


    “這一方麵導致不斷升高的溫度足以熔化遙測設備的電路板和其它關鍵設備的焊接,另一方麵也使得sjx61-1發動機的工作循環發生紊亂,喪失了部分推力,與試飛當日所觀察到的情況一致……”


    “……”


    賈博倫斯基剛開始還聽得非常認真,甚至記了不少筆記。


    但很快,他就關注到了一些技術以外的其它細節:


    比如在這份分析結論當中,同時提到了風洞研究、理論計算、彈體設計、發動機生產……等一係列問題。


    突出一個雨露均沾。


    似乎每個環節都跟這次“部分成功”有關。


    而眾所周知,所有人都需要承擔責任,就等於所有人都不用承擔責任。


    至於他們負責的火箭助推器為什麽沒被提到……


    估計隻是因為不夠重要,所以被無視了。


    大約半小時後,柯林傑終於讀完了那份冗長的初步分析結論,並以此為基礎給重新合二為一的團隊成員分別布置了新的任務。


    直到此時,心事重重的賈博倫斯基才終於不再驚慌。


    但提心吊膽很快又被驚疑和好奇所取代。


    因此,他很快單獨找上了赫斯特:


    “梅莉,為什麽……”


    後者似乎早就料到了賈博倫斯基會過來,甚至沒等他把問題說出口就聳了聳肩回答道:


    “這沒什麽好吃驚的……超燃衝壓發動機畢竟成功啟動,而且還正常工作了兩分多鍾的時間,本來也不應該找到我們頭上。”


    “再者說,隻要能夠找到事故原因,過於追根溯源對所有人都沒好處。”


    這幾乎相當於承認了,整個事故樹分析過程存在貓膩。


    賈博倫斯基沒有太多工程經驗,但他也非常清楚,如果不追根溯源,那麽找到的所謂“事故原因”很可能是有問題的。


    “所以是柯林傑博士要求……”


    “當然不是。”


    他的話再次被赫斯特打斷:


    “是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意思,很難說柯林傑在其中知道多少……”


    在這個瞬間,賈博倫斯基突然意識到,盡管自己所在的團隊是半路才參與研發計劃,但在關係網遍布的導師,以及擅長交際的師姐運作之下,似乎已經相當深入了整個項目……


    直到離開測試中心的會議樓,他都處在昏昏沉沉的狀態當中。


    甚至不知道是怎麽與赫斯特分別,又怎麽走出來的。


    碰巧在這個時候,他看到柯林傑站在門口。


    “柯林傑主管。”


    鬼使神差地,他從身後叫住了對方。


    “賈博倫斯基博士?”


    柯林傑也認出了他。


    一番簡短的寒暄之後,賈博倫斯基快刀斬亂麻般地問道:


    “主管先生,我想知道,為什麽在速度遠沒有達到計劃門檻的前提下,超燃衝壓發動機仍然正常啟動……以及,這會不會對後麵的工作有什麽影響?”


    這個問題顯然出乎了柯林傑的預料。


    愣了半晌之後,才回答道:


    “工程上的事情,總要留出一部分餘量,實際情況和事前計算有一些差別再正常不過,至於影響……”


    他又猶豫了片刻:


    “至少就目前的信息來看,問題應該不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月廿二並收藏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