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尋究源萬物更始 遭變故亂世為艱
相失萬重雲——我的前半生 作者:楊友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應當來一個總結,既是為了回首過往,也是為了笑看平生。回憶,譬如一把手術刀,割裂虛偽的裝束,橫陳內心的私念,我一直不敢驀然回首,並非是我做了多驚天動地,抑或是駭人聽聞之事,而全然因為我放不下,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太多的情,包裹著我、鞭笞著我。漸漸地,我喜歡了一個人獨處時的寂寞,一個無話可說也無需可說的落寞,我望著一個個遠去的身影,我深知挽留不住,趁著記憶還在,趁著自己還未曾全忘卻,將那些年的青春迷惘,那些年的年少輕狂,一一印刻下來,我已近而立之年,如同大多數人一般,在這個成家立業的關口,它將是我此生的轉捩點,從喧囂不定到安分守常,從一樽烈酒到一盞清茶,這其中,有過悲歡逐逝水,也有一笑泯恩仇,這就是我的前半生。
牧村的日子,千篇一律,有人累死累活在此活了七八十歲,細算起來,不過是一日重複了幾萬遍,沐冉出生之時,未趕上時代的大變革,他的出生未曾有任何異兆,他注定隻是一個普通人。
沐冉有兩個外婆,一個是真的外婆,一個是母親的幹娘。母親的幹娘是一個神婆,在沐冉兩三歲時便故去了,據母親說,她是能夠端碗茶水就可以叫魂驅魔的,而且又兼理接生,那個年代,算是村裏頂出風頭的人物。沐冉出生在淩晨,在母親臨盆之際,父親用獨輪車把年邁的幹娘推來,因為要翻越一座山,順著崎嶇逶迤的山路,還好夜月皎潔,如流水牛乳般灑向大地,然而來遲了,幹娘到來時,沐冉已經落地,母親自行剪斷了臍帶,很有小農之家的男耕女織的習俗。
沐冉出生後,母親的月子是在自家裏坐的。祖父家張羅著招待道賀的親友。他是祖父的第一個孫子,祖父是一個脾氣很倔的老頭,沒什麽文化,個子很高。祖父喜歡靠在北牆根前曬太陽,掇一條馬紮,同幾個比自己大許多的耄耋老頭談閑天,那是的天,是湛藍的,漂浮著些許白雲。
在祖父十歲時,曾祖父便去世了,與其說是去世,毋寧說是命中該由此劫。據祖父說,曾祖父是個遠近聞名的小商人,家裏頗有良田,因而迎娶的也是地主家的千金小姐,也就是沐冉的曾祖母。曾祖父從不吃葷,能夠給人看相算命,看透陰間之相,鬼蜮之方。牧村遍布廢宅,夜半三更,經常有人遭遇鬼打牆,即一個人在毫無阻攔的空地上打轉,曾祖父專做破除這種邪祟的營生,也能降妖伏魔。孟良崮戰役時,國共炮火連天,他挑著兩個孩子,遠遠地避開了戰事之地,哪知被國軍一槍擊中,挨了半日,死掉了。臨死之時,他說時代要巨變了,他看了一出墳地,在村西北的某某處,他死後務必要葬於此處,可以庇蔭子孫,光耀門楣。曾祖母按計行事,用良田置換了那塊墳地。這個故事,從沐冉小時清明節隨祖父給祭掃,到祖父去世後隨父親祭掃,一直是個必談的話題,沐冉問父親,他信嗎?父親說不信,都六七十年過去了,如果應驗,早該應驗了。然而祖父、父親還是喋喋不休地講述著,或許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追思。
在戰亂年代孤兒寡婦很難存活,好在曾祖母家資殷實,曾祖母的兄長是革命黨,解放後一度做到縣長之職,革命把他的地主家庭革掉了,他賭氣回家,做起了農民,從此家中沒有了靠山,隻有挨整的份。
曾祖父的遺計雖然未能庇蔭子孫,卻因置換墳地時,損失了不少良田,家中的成分既不是地主、甚至不是富農,而是變成了中農,這就成了一個被團結的階級,或許這是曾祖父未曾想到的庇蔭之法吧。
沐冉出生時,計劃生育正在如火如荼開展,有因為超生丟官罷職的,有因為超生被扒房拆屋的,沐冉家被罰了一千元,這在當時不是一筆小數目,但是綿延子嗣是第一等重要的事。糧食不值錢,唯一可以換錢的便是西瓜,盛夏,父親蹬著綁著篾簍的自行車,搖搖晃晃到縣城買了三年的西瓜,才湊齊罰款。那年,父親也是三十歲,剛好而立之年。
依照習俗,滿月酒是要舅舅出麵來剪頭發,寓意長長久久。沐冉的舅舅是村裏第一個大學生,大學畢業分配至縣裏車輛廠工作,後又借調入政府。盡管舅舅口才不佳,在尊崇知識分子的80年代,一個大學文憑,意味著人生的所有籌碼。
村裏盛行聚族而居,大多來的人未出五服,也即是上溯四五代,是同一個祖先,估計是為了抵禦土匪,互為聯結之用。在牧村及附近村落,一直流傳著民國悍匪劉黑七的故事,他會將人擄走,懸賞高價,三日不贖,割頭剖心,而他也嗜吃嬰兒,七八十年後,依舊是鄉村的夢魘。
祖父說,當時村裏都有土炮和圩牆,但壓根阻擋不住,牧村位於平原,更是經常寇略之方,故而曾祖父早早將女兒許配偏僻山村,一來可避悍匪,二來山村旱澇保收,荒年能有口飯吃。
牧村裏地主之家也有幾處,最大的一處,據說把兒子送進了南京中央大學,每年的學費就有六十元,在當時一個幫傭一年賺不上十元錢,但祖父說,那個地主之家很節儉,每到吃飯時節,地主老爺會把一捧黃豆灑在地上,彎著腰,一一撿入瓢內,等他物歸原處,餓意早已過去。兒子後來成為國軍的少將,回鄉祭祖時,用的皆是銀祭器,他並未收走,為的是村裏的窮苦人可以把祭器典當糊口。在此後,似乎是去了台灣,杳無音信。
同族人丁興盛,到沐冉出生時,已有七八十人之多,青壯年大都闖過關東,在當時東北是全國最富庶之地,闖關東回鄉的,大多都能有錢蓋三間瓦房,娶妻生子。在牧村,人生的出路有三種,一是求學、二是參軍、三是闖關東。
牧村的日子,千篇一律,有人累死累活在此活了七八十歲,細算起來,不過是一日重複了幾萬遍,沐冉出生之時,未趕上時代的大變革,他的出生未曾有任何異兆,他注定隻是一個普通人。
沐冉有兩個外婆,一個是真的外婆,一個是母親的幹娘。母親的幹娘是一個神婆,在沐冉兩三歲時便故去了,據母親說,她是能夠端碗茶水就可以叫魂驅魔的,而且又兼理接生,那個年代,算是村裏頂出風頭的人物。沐冉出生在淩晨,在母親臨盆之際,父親用獨輪車把年邁的幹娘推來,因為要翻越一座山,順著崎嶇逶迤的山路,還好夜月皎潔,如流水牛乳般灑向大地,然而來遲了,幹娘到來時,沐冉已經落地,母親自行剪斷了臍帶,很有小農之家的男耕女織的習俗。
沐冉出生後,母親的月子是在自家裏坐的。祖父家張羅著招待道賀的親友。他是祖父的第一個孫子,祖父是一個脾氣很倔的老頭,沒什麽文化,個子很高。祖父喜歡靠在北牆根前曬太陽,掇一條馬紮,同幾個比自己大許多的耄耋老頭談閑天,那是的天,是湛藍的,漂浮著些許白雲。
在祖父十歲時,曾祖父便去世了,與其說是去世,毋寧說是命中該由此劫。據祖父說,曾祖父是個遠近聞名的小商人,家裏頗有良田,因而迎娶的也是地主家的千金小姐,也就是沐冉的曾祖母。曾祖父從不吃葷,能夠給人看相算命,看透陰間之相,鬼蜮之方。牧村遍布廢宅,夜半三更,經常有人遭遇鬼打牆,即一個人在毫無阻攔的空地上打轉,曾祖父專做破除這種邪祟的營生,也能降妖伏魔。孟良崮戰役時,國共炮火連天,他挑著兩個孩子,遠遠地避開了戰事之地,哪知被國軍一槍擊中,挨了半日,死掉了。臨死之時,他說時代要巨變了,他看了一出墳地,在村西北的某某處,他死後務必要葬於此處,可以庇蔭子孫,光耀門楣。曾祖母按計行事,用良田置換了那塊墳地。這個故事,從沐冉小時清明節隨祖父給祭掃,到祖父去世後隨父親祭掃,一直是個必談的話題,沐冉問父親,他信嗎?父親說不信,都六七十年過去了,如果應驗,早該應驗了。然而祖父、父親還是喋喋不休地講述著,或許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追思。
在戰亂年代孤兒寡婦很難存活,好在曾祖母家資殷實,曾祖母的兄長是革命黨,解放後一度做到縣長之職,革命把他的地主家庭革掉了,他賭氣回家,做起了農民,從此家中沒有了靠山,隻有挨整的份。
曾祖父的遺計雖然未能庇蔭子孫,卻因置換墳地時,損失了不少良田,家中的成分既不是地主、甚至不是富農,而是變成了中農,這就成了一個被團結的階級,或許這是曾祖父未曾想到的庇蔭之法吧。
沐冉出生時,計劃生育正在如火如荼開展,有因為超生丟官罷職的,有因為超生被扒房拆屋的,沐冉家被罰了一千元,這在當時不是一筆小數目,但是綿延子嗣是第一等重要的事。糧食不值錢,唯一可以換錢的便是西瓜,盛夏,父親蹬著綁著篾簍的自行車,搖搖晃晃到縣城買了三年的西瓜,才湊齊罰款。那年,父親也是三十歲,剛好而立之年。
依照習俗,滿月酒是要舅舅出麵來剪頭發,寓意長長久久。沐冉的舅舅是村裏第一個大學生,大學畢業分配至縣裏車輛廠工作,後又借調入政府。盡管舅舅口才不佳,在尊崇知識分子的80年代,一個大學文憑,意味著人生的所有籌碼。
村裏盛行聚族而居,大多來的人未出五服,也即是上溯四五代,是同一個祖先,估計是為了抵禦土匪,互為聯結之用。在牧村及附近村落,一直流傳著民國悍匪劉黑七的故事,他會將人擄走,懸賞高價,三日不贖,割頭剖心,而他也嗜吃嬰兒,七八十年後,依舊是鄉村的夢魘。
祖父說,當時村裏都有土炮和圩牆,但壓根阻擋不住,牧村位於平原,更是經常寇略之方,故而曾祖父早早將女兒許配偏僻山村,一來可避悍匪,二來山村旱澇保收,荒年能有口飯吃。
牧村裏地主之家也有幾處,最大的一處,據說把兒子送進了南京中央大學,每年的學費就有六十元,在當時一個幫傭一年賺不上十元錢,但祖父說,那個地主之家很節儉,每到吃飯時節,地主老爺會把一捧黃豆灑在地上,彎著腰,一一撿入瓢內,等他物歸原處,餓意早已過去。兒子後來成為國軍的少將,回鄉祭祖時,用的皆是銀祭器,他並未收走,為的是村裏的窮苦人可以把祭器典當糊口。在此後,似乎是去了台灣,杳無音信。
同族人丁興盛,到沐冉出生時,已有七八十人之多,青壯年大都闖過關東,在當時東北是全國最富庶之地,闖關東回鄉的,大多都能有錢蓋三間瓦房,娶妻生子。在牧村,人生的出路有三種,一是求學、二是參軍、三是闖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