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到1918年是國際風雲震蕩的兩年,本來就處在一戰這個檔口,而蘇俄的建立是絲毫不遜色於一戰的曆史大事件,到了1918年,又有一件事的發生,給本就激昂的國際局勢又添了一把火。
1918年3月,在英國的積極拉攏下,美國終於急趕慢趕的正式向同盟國宣戰,剛剛失去俄國這員大將的協約國瞬間被注入一針強心劑。
在萊茵市,東非政府再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東非財政部長羅根斯說道:“美國加入協約國,這顯然也在情理之中,從經濟層麵上來說,從戰爭爆發到現在,美國已經成為協約國最大的債主,如果協約國戰敗,那美國必然將麵臨協約國陣營無法償還貸款的風險。”
“這顯然是美國政府和企業所不能接受的,如果協約國戰敗,那美國人不僅不能從戰爭中大撈一筆,反而會血本無歸。”
“這可能引發美國國內企業的破產危機,從而引發全國性的經濟危機,大量失業工人可能對美國政權造成比不參戰更加嚴重的後果,所以美國已經被英國綁死在戰車上。”
東非雖然也是協約國的債主,但是東非和美國畢竟不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東非和同盟國的利益往來的規模比美國要大得多。
這就讓協約國和同盟國的輸贏並不足以在經濟上對東非產生決定性影響。
更何況從1917年以後,東非已經開始大規模撤出歐洲市場,將精力轉向攻克南方國家市場,並且致力於培養自己的經濟勢力範圍。
而且,東非的貸款審核顯然對歐洲國家不夠友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之前東非和俄國的貿易,俄國的國家信用在東非這裏幾乎為零,兩國貿易甚至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來結算。
當然,東非金融業的不發達也是事實,開放自由市場也就不到十年時間,民間資本十分薄弱,政府過度幹預等等,這使得東非金融業發展十分緩慢,唯一的好處估計就是比較穩健。
畢竟金融業是大魚吃小魚的遊戲,東非的金融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其他老牌金融強國的對手,所以初期東非政府必然要幹預金融市場,維持本國“魚池”的穩定。
反之美國的大小金融機構相對於東非幾乎沒有門檻,而美國政府也缺乏對自由市場監管,大量美國金融機構,企業乃至美國政府向歐洲發放了大量戰爭債券。
除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美國在金融領域和歐洲有著廣泛聯係,這是東非所無法相提並論的。
在開放市場之前,東非和歐洲各國的金融合作,幾乎限製在政府層麵,而美國的企業,金融機構發展時間長達數百年,甚至本身就有歐洲金融背景,尤其是英國這個原宗主國,它的金融業和美國本身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這就導致美國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幾乎都有自己和歐洲聯係的渠道。
同時也代表著美國政府不可能阻止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和歐洲的直接聯係,當然,美國政府顯然也沒有這種打算。
這就使得貪婪歐洲財富的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幾乎是不擇手段的向歐洲各國放貸。
而在工業資本領域上,美國企業也無法抵抗住歐洲市場的誘惑,因為在戰爭初期,美國的準備不足,這使得東非工業品在歐洲兩大陣營中大行其道。
看著東非在歐洲賺錢,美國人怎麽可能不眼紅,所以這就進一步激發戰爭中後期美國人同東非對歐洲市場的競爭。
至於為什麽是歐洲,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歐洲的消費能力強,積累雄厚,可以說歐洲以外的市場,加在一起也才難以和歐洲市場比較。
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的數百年間,世界上的財富毫無疑問的大部分都流入歐洲,要不然歐洲也不可能支撐起五個頂級列強(英法德奧俄)的存在。
而美國想進入歐洲市場,他又麵臨著英法兩國的限製,這一點和東非不同,東非和歐洲的貿易路線比美國多出了好幾條(包括陸地貿易線路),而美國因為位置原因,和歐洲貿易繞不開英法兩國。
當然,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是一個選擇,但是鐵路顯然無法和海路競爭,更何況西伯利亞鐵路十分漫長,途中氣候惡劣,維護成本高,容易發生故障,俄國鐵路係統效率低下等等原因,這就導致除了日本和遠東帝國以外,很少有國家重視西伯利亞鐵路這條貿易通道。
反觀東非和同盟國的最重要陸地貿易大動脈,柏林—巴格達—巴士拉鐵路,長度隻有西伯利亞鐵路的三分之一,而且氣候條件比西伯利亞沿線要好得多。
不過,隨著奧斯曼參戰,目前這條交通大動脈也已經停擺,在去年年末,英國人從波斯出兵,直接殺入了奧斯曼帝國南部的波斯灣領土。
總而言之,美國在對歐洲貿易的地理條件上是很難同東非競爭的,當然,美國也不是沒有優勢,畢竟北大西洋航線有利於美國和協約國間的貿易。
而英法兩個協約國核心國家,本來就是北大西洋沿岸國家,再加上英國人的阻撓,這使得想大發戰爭財的美國企業家們隻能不斷加大和協約國的之間的貿易。
可以說,這四年來,美國和協約國,尤其是英國之間的利益綁定越來越深,從經濟利益角度來說,美國加入協約國並不出人意料。
羅根斯接著說道:“美國的地緣劣勢,讓他們隻有協約國這一個合作目標,即便美國政府想繞開協約國和同盟國進行大規模的貿易活動也做不到,而到了今天,協約國基本上徹底斬斷了同盟國陣營的對外貿易。”
“美國人就像賭紅眼的賭徒,不斷在協約國身上加注,甚至掏出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所以從經濟層麵上,美國絕不可能放任協約國的失敗。”
“而最終推動美國參戰的,很有可能就是俄國沙皇政權的垮台,這使得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戰爭天平失衡。”
總結羅根斯的話,大致可以推斷出美國政府加入協約國的深層次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美國政府也是被美國金融機構,企業等等組織構成的龐大利益集團所裹挾下不得不下場加入一戰,即便美國政府想要學習東非坐看風雲也不可能辦到。
而東非就沒有這方麵的煩惱,東非當然也有自己的利益集團,尤其是東非強大的官僚群體,可問題就在於東非的官僚和歐洲聯係不深。
哪怕是歐洲的德意誌地區,也就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這兩個東非移民的核心移民來源地,雙方上層社會的利益關係也不夠密切,而與之相反的則是美國上層社會和英國上層社會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
說到底,東非的官僚大多數都是出身於底層,就是想巴結德意誌的貴族老鄉,人家未必也會看上這群“政治暴發戶”。
而且東非的地理位置也由不得東非官僚往歐洲硬湊,從東非到歐洲的交通繞不開海路,這期間光是時間就要花上十幾天,一般不是重要的事,東非人很難找到和歐洲貴族打交道的機會,反觀歐洲小國林立,貴族多如牛毛,相互串門就方便的多。
這些原因都影響了東非和歐洲國家的交流,不過恩斯特對此是樂見其成的。
1918年3月,在英國的積極拉攏下,美國終於急趕慢趕的正式向同盟國宣戰,剛剛失去俄國這員大將的協約國瞬間被注入一針強心劑。
在萊茵市,東非政府再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東非財政部長羅根斯說道:“美國加入協約國,這顯然也在情理之中,從經濟層麵上來說,從戰爭爆發到現在,美國已經成為協約國最大的債主,如果協約國戰敗,那美國必然將麵臨協約國陣營無法償還貸款的風險。”
“這顯然是美國政府和企業所不能接受的,如果協約國戰敗,那美國人不僅不能從戰爭中大撈一筆,反而會血本無歸。”
“這可能引發美國國內企業的破產危機,從而引發全國性的經濟危機,大量失業工人可能對美國政權造成比不參戰更加嚴重的後果,所以美國已經被英國綁死在戰車上。”
東非雖然也是協約國的債主,但是東非和美國畢竟不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東非和同盟國的利益往來的規模比美國要大得多。
這就讓協約國和同盟國的輸贏並不足以在經濟上對東非產生決定性影響。
更何況從1917年以後,東非已經開始大規模撤出歐洲市場,將精力轉向攻克南方國家市場,並且致力於培養自己的經濟勢力範圍。
而且,東非的貸款審核顯然對歐洲國家不夠友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之前東非和俄國的貿易,俄國的國家信用在東非這裏幾乎為零,兩國貿易甚至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來結算。
當然,東非金融業的不發達也是事實,開放自由市場也就不到十年時間,民間資本十分薄弱,政府過度幹預等等,這使得東非金融業發展十分緩慢,唯一的好處估計就是比較穩健。
畢竟金融業是大魚吃小魚的遊戲,東非的金融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其他老牌金融強國的對手,所以初期東非政府必然要幹預金融市場,維持本國“魚池”的穩定。
反之美國的大小金融機構相對於東非幾乎沒有門檻,而美國政府也缺乏對自由市場監管,大量美國金融機構,企業乃至美國政府向歐洲發放了大量戰爭債券。
除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美國在金融領域和歐洲有著廣泛聯係,這是東非所無法相提並論的。
在開放市場之前,東非和歐洲各國的金融合作,幾乎限製在政府層麵,而美國的企業,金融機構發展時間長達數百年,甚至本身就有歐洲金融背景,尤其是英國這個原宗主國,它的金融業和美國本身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這就導致美國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幾乎都有自己和歐洲聯係的渠道。
同時也代表著美國政府不可能阻止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和歐洲的直接聯係,當然,美國政府顯然也沒有這種打算。
這就使得貪婪歐洲財富的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幾乎是不擇手段的向歐洲各國放貸。
而在工業資本領域上,美國企業也無法抵抗住歐洲市場的誘惑,因為在戰爭初期,美國的準備不足,這使得東非工業品在歐洲兩大陣營中大行其道。
看著東非在歐洲賺錢,美國人怎麽可能不眼紅,所以這就進一步激發戰爭中後期美國人同東非對歐洲市場的競爭。
至於為什麽是歐洲,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歐洲的消費能力強,積累雄厚,可以說歐洲以外的市場,加在一起也才難以和歐洲市場比較。
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的數百年間,世界上的財富毫無疑問的大部分都流入歐洲,要不然歐洲也不可能支撐起五個頂級列強(英法德奧俄)的存在。
而美國想進入歐洲市場,他又麵臨著英法兩國的限製,這一點和東非不同,東非和歐洲的貿易路線比美國多出了好幾條(包括陸地貿易線路),而美國因為位置原因,和歐洲貿易繞不開英法兩國。
當然,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是一個選擇,但是鐵路顯然無法和海路競爭,更何況西伯利亞鐵路十分漫長,途中氣候惡劣,維護成本高,容易發生故障,俄國鐵路係統效率低下等等原因,這就導致除了日本和遠東帝國以外,很少有國家重視西伯利亞鐵路這條貿易通道。
反觀東非和同盟國的最重要陸地貿易大動脈,柏林—巴格達—巴士拉鐵路,長度隻有西伯利亞鐵路的三分之一,而且氣候條件比西伯利亞沿線要好得多。
不過,隨著奧斯曼參戰,目前這條交通大動脈也已經停擺,在去年年末,英國人從波斯出兵,直接殺入了奧斯曼帝國南部的波斯灣領土。
總而言之,美國在對歐洲貿易的地理條件上是很難同東非競爭的,當然,美國也不是沒有優勢,畢竟北大西洋航線有利於美國和協約國間的貿易。
而英法兩個協約國核心國家,本來就是北大西洋沿岸國家,再加上英國人的阻撓,這使得想大發戰爭財的美國企業家們隻能不斷加大和協約國的之間的貿易。
可以說,這四年來,美國和協約國,尤其是英國之間的利益綁定越來越深,從經濟利益角度來說,美國加入協約國並不出人意料。
羅根斯接著說道:“美國的地緣劣勢,讓他們隻有協約國這一個合作目標,即便美國政府想繞開協約國和同盟國進行大規模的貿易活動也做不到,而到了今天,協約國基本上徹底斬斷了同盟國陣營的對外貿易。”
“美國人就像賭紅眼的賭徒,不斷在協約國身上加注,甚至掏出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所以從經濟層麵上,美國絕不可能放任協約國的失敗。”
“而最終推動美國參戰的,很有可能就是俄國沙皇政權的垮台,這使得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戰爭天平失衡。”
總結羅根斯的話,大致可以推斷出美國政府加入協約國的深層次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美國政府也是被美國金融機構,企業等等組織構成的龐大利益集團所裹挾下不得不下場加入一戰,即便美國政府想要學習東非坐看風雲也不可能辦到。
而東非就沒有這方麵的煩惱,東非當然也有自己的利益集團,尤其是東非強大的官僚群體,可問題就在於東非的官僚和歐洲聯係不深。
哪怕是歐洲的德意誌地區,也就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這兩個東非移民的核心移民來源地,雙方上層社會的利益關係也不夠密切,而與之相反的則是美國上層社會和英國上層社會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
說到底,東非的官僚大多數都是出身於底層,就是想巴結德意誌的貴族老鄉,人家未必也會看上這群“政治暴發戶”。
而且東非的地理位置也由不得東非官僚往歐洲硬湊,從東非到歐洲的交通繞不開海路,這期間光是時間就要花上十幾天,一般不是重要的事,東非人很難找到和歐洲貴族打交道的機會,反觀歐洲小國林立,貴族多如牛毛,相互串門就方便的多。
這些原因都影響了東非和歐洲國家的交流,不過恩斯特對此是樂見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