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個修行不是很好的喇嘛,他脾氣特別暴躁。有一次他到寺廟專門放佛像的地方,打地鋪睡覺。剛好有客人來,年輕的堪布便請喇嘛把空間騰出來給客人,講了好幾次,他都不肯。堪布很生氣,就把他抱起來,送到大殿外麵,等於是把他趕出大殿。後來喇嘛很生氣地跟別人說:“這個堪布每到冬天就下山來跟我們講佛法,說對六道一切眾生都要視如自己的親生父母,現在我想來想去,隻有我不是他的父母,其他的眾生都是他的父母!”
雖然這個喇嘛做的事情不對,但他講的話也有些道理。一般來說,佛教徒都有慈悲心,而一旦有些人跟我們過不去或令我們討厭,我們就會把他們排除在六道一切眾生之外,好像隻是個東西而已,甚至連東西都不如。所以,慈悲並不是說到就做得到,這是要慢慢學的。
不要說你們,即使我們修行這麽多年,還是會有不喜歡的人。怎麽辦呢?隻有遠離了,不要常常見麵。他不在旁邊的時候,我們發慈悲心還比較容易,而且回向時,把他放在眾生裏麵一起來回向,也沒那麽困難。而如果看到對方,就又會讓自己不高興,會多思考幾次才把功德回向給他。
我的意思是,如果連我們這些修行很久、自認為是修行人的人都有這樣的心態,何況是初學的修行人?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當有這些心態時,可以先敬而遠之,或者也可以心理調適,把對方看成是眾生的一分子。我們要告訴自己:雖然他有這樣的業力,讓我們產生煩惱,但我們是修行人,就不能跟他一般見識,然後靠時間慢慢改變。以前看到他就想臭罵一頓,慢慢地,看能不能一兩個月罵一次,然後再一年罵一次,漸漸地就懶得罵他了,久了也就忘記了,嗔恨心也發不起來了。
在西藏,有些家族是世代仇家,家族之間常常因為上一代的恩怨,到了下一代相互報仇,再下一代的子孫也變成仇人。這是一種負麵的義氣,依照這種義氣,和祖輩關係好的人,子孫就跟著好,和祖輩關係不好的人,子孫就會視他為仇人。像這種代代相傳的家族仇恨,非常不好。而且其中有些還是佛教徒,即使你對他們說這樣不好,對他隻是暫時有效,過了之後又和以前一樣。我從小就調解這種仇家,把他們叫到寺廟裏麵臭罵一頓,然後講佛法給他們聽。當下每個人聽了都會懺悔,要點燈、要供佛、要塑佛像、要印大藏經,什麽都好,什麽都願意做;離開了佛寺後,仇恨又開始了。那是什麽原因?就是無明的習氣!
當然,佛教徒知道懺悔是一種好處,一旦知道所做的事是不對的,懺悔以後,約束自己的能力就會強一點。如果嗔恨心特別強,知道自己無法克製,那麽就要學會在心中將嗔恨縮小一點點,畢竟有時那種無始以來累積的習氣是很難一下子克服的。
大多數小孩可以用慈悲來教,但對某些小孩來說真的沒有用,所以還需要有一點忿怒相。當然,最好不要用打的,要盡量讓他知道做錯事會有怎樣的果報,告訴他這樣做不是最好的。西方人一直強調不分長輩晚輩、完全平等的那種愛的教育,有時是行不通的。畢竟心智較高的小孩是極少數,大部分需用心善巧地去教導。父母教小孩,心中要充滿絕對的智慧,那麽你的行為,有時表麵比較過分一點,但最後對他一定很有幫助。不過,不能將自己的負麵情緒加在行動上,變成表麵愛他們、事實上卻發出惡情緒、用自己的嗔恨打小孩,這就不可以了。
無論我們的言語行為是祥和的,或是看起來比較粗魯,一定要保持非常慈悲的心。你在工作上對待事業同伴、員工、老板,或者在學校、在家庭,如果能有純正善良的心,那麽相互彼此忍讓是絕對做得到的。當然,有時候心中的想法還是要用嘴巴說出來,有些話不講是不容易讓人明白的。有時候有話不講出來,卻在心裏想“他到底在做什麽”、“他講這話是什麽意思”、“他這行為到底是什麽意思”,像這樣猜疑,反而不好。
大慈是希望眾生都能夠得到快樂、平安等人天福報乃至成佛,大悲則是“願一切眾生脫離苦及苦因”。如果有眾生正遭受病痛之苦,或正與死亡搏鬥,我們可以將他視為悲心生起的對境,然後由此延伸至每個眾生,因為六道眾生都需要經曆生老病死的痛苦。有很多生命臨終時因為恐懼而產生的痛苦,是現在的我們無法感受的。要學會真正的感同身受,不能隻用嘴巴說“你現在的痛苦,我也感同身受”,而是要用心去理解他們真正的痛苦,這是學習以其他生命的立場來思考問題最好的方法,也是現代人最缺乏的。我們與他人接觸時,思維方式常常傾向於懷疑別人有不良的動機:他想做這種事情是不是有什麽企圖?大家有沒有想過:當一切都集中在不好的思維上時,自己的腦中已經充滿了不好的念頭了!
對於慈悲的理解需要智慧,真正能在心行上去實踐慈悲,也是需要智慧的。因為作為輪回中的一員,我們不免都有因為“我執”的習氣而牽動的很多貪、嗔、癡、慢、疑。當我們學著去拓寬心量付出我們的所有時,也會牽動起“我執”的作用而引發煩惱,那麽反思和不畏困難地繼續努力是對治煩惱習氣的良方,不斷去與“我執”鬥爭的最好辦法就是再接再厲地去為眾生付出,用博愛來戰勝自私。
雖然這個喇嘛做的事情不對,但他講的話也有些道理。一般來說,佛教徒都有慈悲心,而一旦有些人跟我們過不去或令我們討厭,我們就會把他們排除在六道一切眾生之外,好像隻是個東西而已,甚至連東西都不如。所以,慈悲並不是說到就做得到,這是要慢慢學的。
不要說你們,即使我們修行這麽多年,還是會有不喜歡的人。怎麽辦呢?隻有遠離了,不要常常見麵。他不在旁邊的時候,我們發慈悲心還比較容易,而且回向時,把他放在眾生裏麵一起來回向,也沒那麽困難。而如果看到對方,就又會讓自己不高興,會多思考幾次才把功德回向給他。
我的意思是,如果連我們這些修行很久、自認為是修行人的人都有這樣的心態,何況是初學的修行人?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當有這些心態時,可以先敬而遠之,或者也可以心理調適,把對方看成是眾生的一分子。我們要告訴自己:雖然他有這樣的業力,讓我們產生煩惱,但我們是修行人,就不能跟他一般見識,然後靠時間慢慢改變。以前看到他就想臭罵一頓,慢慢地,看能不能一兩個月罵一次,然後再一年罵一次,漸漸地就懶得罵他了,久了也就忘記了,嗔恨心也發不起來了。
在西藏,有些家族是世代仇家,家族之間常常因為上一代的恩怨,到了下一代相互報仇,再下一代的子孫也變成仇人。這是一種負麵的義氣,依照這種義氣,和祖輩關係好的人,子孫就跟著好,和祖輩關係不好的人,子孫就會視他為仇人。像這種代代相傳的家族仇恨,非常不好。而且其中有些還是佛教徒,即使你對他們說這樣不好,對他隻是暫時有效,過了之後又和以前一樣。我從小就調解這種仇家,把他們叫到寺廟裏麵臭罵一頓,然後講佛法給他們聽。當下每個人聽了都會懺悔,要點燈、要供佛、要塑佛像、要印大藏經,什麽都好,什麽都願意做;離開了佛寺後,仇恨又開始了。那是什麽原因?就是無明的習氣!
當然,佛教徒知道懺悔是一種好處,一旦知道所做的事是不對的,懺悔以後,約束自己的能力就會強一點。如果嗔恨心特別強,知道自己無法克製,那麽就要學會在心中將嗔恨縮小一點點,畢竟有時那種無始以來累積的習氣是很難一下子克服的。
大多數小孩可以用慈悲來教,但對某些小孩來說真的沒有用,所以還需要有一點忿怒相。當然,最好不要用打的,要盡量讓他知道做錯事會有怎樣的果報,告訴他這樣做不是最好的。西方人一直強調不分長輩晚輩、完全平等的那種愛的教育,有時是行不通的。畢竟心智較高的小孩是極少數,大部分需用心善巧地去教導。父母教小孩,心中要充滿絕對的智慧,那麽你的行為,有時表麵比較過分一點,但最後對他一定很有幫助。不過,不能將自己的負麵情緒加在行動上,變成表麵愛他們、事實上卻發出惡情緒、用自己的嗔恨打小孩,這就不可以了。
無論我們的言語行為是祥和的,或是看起來比較粗魯,一定要保持非常慈悲的心。你在工作上對待事業同伴、員工、老板,或者在學校、在家庭,如果能有純正善良的心,那麽相互彼此忍讓是絕對做得到的。當然,有時候心中的想法還是要用嘴巴說出來,有些話不講是不容易讓人明白的。有時候有話不講出來,卻在心裏想“他到底在做什麽”、“他講這話是什麽意思”、“他這行為到底是什麽意思”,像這樣猜疑,反而不好。
大慈是希望眾生都能夠得到快樂、平安等人天福報乃至成佛,大悲則是“願一切眾生脫離苦及苦因”。如果有眾生正遭受病痛之苦,或正與死亡搏鬥,我們可以將他視為悲心生起的對境,然後由此延伸至每個眾生,因為六道眾生都需要經曆生老病死的痛苦。有很多生命臨終時因為恐懼而產生的痛苦,是現在的我們無法感受的。要學會真正的感同身受,不能隻用嘴巴說“你現在的痛苦,我也感同身受”,而是要用心去理解他們真正的痛苦,這是學習以其他生命的立場來思考問題最好的方法,也是現代人最缺乏的。我們與他人接觸時,思維方式常常傾向於懷疑別人有不良的動機:他想做這種事情是不是有什麽企圖?大家有沒有想過:當一切都集中在不好的思維上時,自己的腦中已經充滿了不好的念頭了!
對於慈悲的理解需要智慧,真正能在心行上去實踐慈悲,也是需要智慧的。因為作為輪回中的一員,我們不免都有因為“我執”的習氣而牽動的很多貪、嗔、癡、慢、疑。當我們學著去拓寬心量付出我們的所有時,也會牽動起“我執”的作用而引發煩惱,那麽反思和不畏困難地繼續努力是對治煩惱習氣的良方,不斷去與“我執”鬥爭的最好辦法就是再接再厲地去為眾生付出,用博愛來戰勝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