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遇到過一件事:有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在一家餐廳打工,母親是個乞丐。


    如果跟著媽媽走,小男孩可能有了這一餐,卻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裏,整日一定是到處尋找食物;在餐廳打工,他可以吃得很飽,還可以得到一點點的錢。


    而我的一個美國朋友認為這是在剝削童工。我同意這說法,不過也半開玩笑地說:“換成是我,如果有食物可以吃,我會先選擇當這樣被剝削的人,基本的溫飽能夠得到解決才是最重要的,這是維持生命的來源。”我又說:“如果你現在就出錢讓他去讀書,而且負擔所有的花費,我就認同你的講法。否則你在這裏說的話,也許你自認為很慈悲,但我想,他會認為你的講法實在不合邏輯,因為對他來說,目前最需要的是食物以及那一點點的錢。”這就是看用什麽角度來衡量了。


    有能力養活自己、身上擁有錢財的人,會覺得:這些父母怎麽會這樣對待子女?


    但假設用我們的角度去批評小男孩或他的母親,甚至抗議餐廳老板剝削童工而不讓小男孩再去餐廳洗碗刷盤子,我們是不是自認為在行善呢?


    事實上,如此一來,小孩又會落入饑餓的痛苦,生活會更糟糕。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不一樣。


    有人認為快樂就是工資比以前高一點,放假多一點,可以到處遊山玩水;但對三餐不繼的人,當他們的下一餐有著落時,那種快樂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大悲是希望每個眾生都能脫離他正在遭遇的痛苦,而我們隻靠表麵所見到的事情,很難體會他人身臨其境的苦楚或所期待的快樂究竟為何,必須試著體會,才能感同身受。


    如果我們最親愛的人正在受苦,我們說自己能感同身受,是比較真實的;如果受苦者是與自己關係不大的人,往往我們隻是用虛偽的言詞掩飾自己的冷漠。


    其實,當我們能將每個眾生視如親人般平等地看待時,並不需要特別強迫自己,慈悲便能自心中油然而生;而從心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慈悲,才會強烈而迫切地希望他們趕快從苦難中得到解脫。


    一開始,我們可以觀想一些正遭受苦難、缺乏衣食或受病痛折磨的眾生,想象如果是自己最親的人,甚至是自己,正陷於那樣的處境中,該怎麽辦?


    如此角色替換,設身處地去感受別人痛苦時的不自在,當然會希望受苦的親人或自己能趕快從痛苦當中得到解脫。


    “為了他們的解脫,我能夠付出什麽?能做什麽事情?”要由衷地這樣用心想,不能隻是以言語說說就算了。


    真正的慈悲不是隻靠嘴巴說說就可以的,這種付出和理解需要自己對輪回中體悟到的苦楚,感同身受地延展到所有眾生身上,以自己對於快樂的渴求和對於痛苦的抗拒,用同理心去對待所有眾生。


    他們和我們有著一樣的感知力,以及平等獲取的權利。真正的慈悲是需要建立在無偽的平等心上的,這種精神不是空口而談就能有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命的覺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嘎瑪仁波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嘎瑪仁波切並收藏生命的覺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