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學會從多重角度來看待一個人。人們的思維傾向二分法,非好即壞,非白即黑。比如一對熱戀中的情侶,彼此總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麵,因而覺得對方是天底下最完美的人。而當結婚後住在一起,對方顯露不完美的一麵時,會有大夢初醒的感覺,好像千挑萬選的配偶並不是以前認識的那個人,因為以前他講話是那麽動聽、做事也很勤快,現在都變了。有這種否定對方的想法時,要記得:以前他就是這樣,也一直都是這樣。隻不過和你剛認識的時候特意將好的一麵表現給你看,以博得你的歡心,現在他隻是自然地顯露不完美的一麵。


    這也是多數人會遇到的情形。剛認識的朋友,當然會把他最好的一麵表現出來。孔雀開屏,從前麵看覺得非常美麗,從後麵看時卻覺得很醜,這是自然現象。所以,與人相處,要記得人的性格中不可能隻有優點,一定還會有缺點,一個人的心靈在不同時空多多少少都有些情緒的改變。如果我們能理解這點的話,就不會隻有二分法,而會水晶式多角度地觀察,對他人有較為寬容客觀的看法。當他不好的情緒顯現時,你可以思考他好的一麵,想想當他對你講好話時是多麽好的一個人,現在他隻是暫時性的情緒發泄,情緒過後又會展現美善的一麵。因此,所需要的就隻是短時間的堅持忍耐而已。如果他表現出性格中負麵的部分,而你也以自己的負麵與之對峙,隻會使雙方的關係雪上加霜,因為已經沒有好的部分可以互相給予了。


    世間的事情都要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工作上、事業上,或者團體、宗教都是如此。如果少用或不用二分法,那麽你的人生就會過得比較快樂一點。當感情或友誼產生問題時,我們都不要在一個已經形成的傷害上麵打轉以任其發展,當務之急是要多往正麵的方向思考,煩惱和不愉快才會斷除止息。


    造業的過程,是從“因”形成“煩惱”,再曆經“執著煩惱”,最後產生“痛苦”。就是這種緣起的連接使得我們不斷承受煩惱和痛苦。當因種下去便會有果,而我們是人,總不可能沒有情緒,一定會種下業因。包括我們這些講佛法的法師也有缺點,更何況你們這些居士?在缺點顯露的當下,我們已經讓種子種下去了,所以要懺悔,不讓已種的不善之因繼續增長成熟。所以,佛法講懺悔,就是要懺悔自己所做的這些不好的思想和行為。


    我們常常為了世間的名利、地位、權勢、富貴而相互比較。但身為人,最悲哀的是:我們都不會去找比自己落魄、痛苦、貧窮的人來作比較,總喜歡找比我們好的人來比較。當然,如果我們能夠在反省的當下,以善良的動機與他人來比較,而對自己有個合理的期許,就稱它為精進,這是進步和成功的動力,是可取的。如果是以世俗、貪婪、不滿足的心態與人相比較,則不可能快樂,因為比較的常態總是當事人拿自己的短缺和他人的擁有相比,這樣隻能有痛苦。今天自己肚子痛、缺錢,或是學問不足時,就會跟一個今天肚子不痛、有錢人,或有學問的人作比較,認為別人的福報比我好,隻有我運氣最差。可你怎麽會知道,在你麵前樂觀開朗、幸福快樂的人最近才動過大手術呢?當我們已經有一棟房子了,還是會跟有兩棟房子的人作比較;看到別人的家庭幸福或者兒女成績優秀時,我們會拿自己和他們比較。剛開始是羨慕,接著如果能力比得上別人,會覺得很快樂。但是,這種追求和比較無止境地延續下去,到最後比不上別人,就會變成嗔恨。如果不停地與他人相比,我們就會一直貪婪,不停地追逐世間的名利。


    現在是高科技的工商時代,大家聚集的地方隻有競爭,使得早期人與人之間熟悉熱絡的相處模式不複存在。現代人為了許多世間事都需要掩飾自己,呈現的都是經過偽裝美化的假象,內在真正善良的部分已經被緊緊地遮掩住,無從顯露。


    過度的自我保護而導致情感疏離,也會不快樂。尤其在大城市,同一棟公寓的住家,即使對麵而居,也可能從來不交談,見麵時隻是點個頭打招呼,表示互相認識而已。我們回家時,隔壁的門可能是關著的;我們出門時,鄰居卻早回來了。大家沒有見麵的機會,不願意嚐試進一步認識對方,變成一種習慣性的自我防衛。習慣自我保護之後,每個人在外表上都武裝得非常堅強,掩蓋住脆弱而不為人知的一麵。這樣的遮掩,使得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溝通渠道漸漸消失,讓我們不能真情流露,而因為心靈相隔遙遠,感情也變得愈來愈淡薄。


    子女覺得,父母生下自己就有義務養育,而長大成人後要怎樣行事是個人的事,跟父母無關。這種思維將血濃於水的親密情感慢慢忽略,最後彼此關係愈來愈疏遠。如果連父母和兒女、先生與太太之間都沒有共同話題可以溝通,這種疏離感不斷擴展,到最後,人人沒有知心朋友,無法將內在的想法講出來分享或分擔——想想看,表麵上雖然處於熱鬧的人群之中,但內心會多麽孤單痛苦,又怎會快樂呢?


    在經典裏,佛陀常常教導我們:決定福報功德的大小,不在於外相上所做之事的體積,而在內在心量能力的強弱。所以,一旦你學會讚美別人,並可以與別人分享生命中美好的部分,包括一切快樂、平安、幸福等等,你的心就會慢慢解開了。例如,父母學會跟兒女分享時,親子之間就有緣可以溝通,彼此都會變得很快樂。這種正向的互動模式漸漸擴大,一個老板可以將心靈的感受、收獲與員工分享,員工也可以開放心靈和同事、老板同樂,這個公司就會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之中茁壯成長。


    這樣培養心態,便可以將我們的慈悲心延伸到六道眾生。六道中的每個眾生都和我們一樣,希望得到的是平安,心靈上、肉體上沒有受到傷害,能夠幸福快樂。如果這些福報是大家共同想要的,那我們就將自己的快樂、福報以及一切的功德回向給眾生,與眾生分享。


    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無論是在性格上還是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不完美或是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為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氣是多生多世所累積的業力顯現,在輪回中我們之所以痛苦,都是“我執”的作用。所以,每個人或多或少在這樣的作用下,都會以自我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和為人處事。倘若我們都以自己的意誌去看待他人的不足,那我們就是在“我執”的作用下去評定他人。這樣人與人的相處,除了不和諧就是矛盾,因為沒有人願意為自己的那個“我”妥協,這樣就會是個僵局。但是,現實中,我們如果處處都讓自己和他人陷入僵局中,生活是沒有辦法繼續的。所以,為了一份自己也能安樂的和諧,多角度地去看待問題,多換位思考與人相處。那麽很多問題在“我”的作用被淡化時,就會迎刃而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命的覺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嘎瑪仁波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嘎瑪仁波切並收藏生命的覺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