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剛毅才能成就大事


    不管你承認與否,自卑者麵對生活缺乏勇氣,不能與強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掙紮。有誰願意成為一個自卑性格的人呢?大概沒有。所有在實際生活中說自己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都認為自卑不是好東西,他們渴望著把“自卑”像一棵腐爛的枯草一樣從內心深處拔出來,扔得遠遠的,或者把自卑重重地摔在地上,從此挺胸抬頭,臉上露出自信的微笑。


    有自卑性格的人是這樣:瞧自己都不順眼,總覺得自己矮人一頭,這就是自卑。當然這“不順眼”、“矮一頭”都是以別人為參照係的:“我皮膚黑”,是和別人比而顯得“黑”;“我個矮”,矮是相對於高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許多大眼睛的人,才襯托出了“小”。這些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實實在在擺在那裏,讓你藏不了、躲不了、否不了、忘不了,於是你有了自卑的理由。你可憐自己又恨自己,於是耗費大量的心理能量和時間精力,企圖去改變那些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但卻常常收效甚微。


    自卑的人並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內心安全感。他們總是特別“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陷、短處和生活中不利於自己的方麵,然後把它們擺到放大鏡下麵去看,結果是嚇壞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麽能去和別人比,和別人競爭呢?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敗所打擊(僅僅是“可能”),他們躲避競爭,回避交往,結果是越來越多地失去了發展的機會。不斷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證明:瞧,你就是不行!惡性循環就是這樣形成的。


    隻有打破自卑的惡性循環才能逐漸建立自信。但“打破”需要有點決心、有點勇氣,還要講究點科學——要求一個不自信的人去做一件對他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隻能增加他的焦慮。


    “打破”是一個從認知到行為的過程。沒有認知上的改變,很難有行為上的突破;沒有行為上的突破,就不會產生新的體驗。


    讓自卑性格從你的生活中走開,你就會自信能夠做好一兩件事,並以此成為做大事的契機!


    曾國藩認為,隻有自立自強才能成就大事。他指出,自古帝王將相,沒有不是從自立自強做起而成為聖賢的,他們也各有自立自強的方法,因而才能夠獨立不懼,堅定不移。縱觀曆史上諸多聖王賢相、功臣名將、聖賢哲人,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他們身上不乏剛毅挺拔之氣,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概、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一種堅不可摧的自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剛”。剛是一個人的骨架,靠著這副骨架人才能站立於世,才能克服大量的困難險阻,才能超越常人;戰勝恐懼、悲觀、消極和畏難苟安的心理天敵,才能使人體生命之潛能無限地釋放出來。人若無剛則無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則無以自強。剛,是人類生命運動中的源泉,否則,生命則變得無動力、無價值、無意義。


    曾國藩自幼便受到祖父“做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的訓導,因此,曾國藩認為“倔強”二字不可少,功業文章都必須有這兩個字貫穿其中,否則會一事無成。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時,甘願與那些名氣大、地位高的人爭鬥,就具備了傲然挺立、不畏強暴的精神,他也因此而處處受排擠,經常成為輿論諷喻的中心,遭遇了諸多曲折磨難。他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過剛則易折,易折則無以達到自強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訓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隻有剛柔相濟,才能達到自立自強之目的。人不能隻具備“骨架”,還要具備“血肉”,隻有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才會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柔”,就是一個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長久的東西。莊子在《山木》篇中講到了東海有一個名叫“意怠”的鳥,這種鳥非常柔弱,總是擠在鳥群中苟生,飛行時它既不敢飛行在鳥隊的前邊,也不敢飛到鳥隊的後邊;吃食的時候也不爭先,隻撿其他鳥吃剩的殘食。所以,它既不受鳥群以外的傷害,也不引起鳥群以內的排斥,終日優哉遊哉,遠離禍患。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柔,並不是卑弱和不剛,而是一種魅力、一種處世的方法。


    古往今來,有多少功臣名將由於過於“剛”而遭遇不幸。關龍逢、比幹由於剛直不阿、直言進諫,而慘遭夏桀和商紂的殺戮;海瑞由於秉性耿直乏柔而一生坎坷不受重用。在曾國藩看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柔是手段,剛是目的,以退為進,以柔克剛,實現真正的自立自強,這才是柔的實質。


    曆史上勾踐滅吳就是一則外柔內剛,以求自強的故事。春秋時候,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采取了與吳國講和的方略,向夫差稱臣做奴,並獻上了越國的奇珍異寶和美女西施。夫差每次外出,勾踐總是恭順地請夫差踩其背而上車,並在車前為夫差牽馬,甚至在夫差生病時親口嚐夫差糞便,以表忠心。即使有人唾罵,他也不在乎,總是一副低眉順眼的麵孔,深討夫差之歡心。久而久之,夫差便放鬆了對勾踐的警惕,放勾踐回到了越國。勾踐深以會稽之戰為恥,一麵臥薪嚐膽,苦心勞力,愛撫群臣,教養百姓,發展生產;一麵到夫差麵前問安獻寶迷惑夫差。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打敗了吳國,活捉了夫差而稱霸諸侯。勾踐以匿剛顯柔的手段,從而達到了滅吳稱霸的目的。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熟知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南中(今雲南省一帶)酋長孟獲多次侵犯蜀國的邊境,諸葛亮決定南下征伐。首次交戰,孟獲便陷入了蜀軍的包圍圈,他隻好棄馬奪路而逃,被早已埋伏在山上的魏延活捉,南兵大敗。諸葛亮下令賞賜南兵俘虜酒飯並放歸。南兵個個感恩不盡。唯有孟獲不服,說他是因為山路狹陡才被捉住的。諸葛亮就放他回到了山寨,孟獲又重新整頓人馬要與諸葛亮決一死戰。他常飲酒取樂且對部下凶狠,他的部將董茶那元帥為了報答諸葛亮不殺之恩,趁孟獲酒醉之際,綁縛孟獲送進了蜀營。孟獲見了諸葛亮大叫不服,說他是被自己手下捉來的。諸葛亮攻心為上,兩次放了孟獲。孟獲回到山寨與弟弟孟優密議,使孟優入蜀詐降,裏應外合以便一舉打敗蜀軍。諸葛亮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用藥酒灌醉了孟優等人,孟獲當夜偷襲蜀營,第三次做了俘虜,孟獲還是不服,諸葛亮又一次痛痛快快地放了孟獲兄弟。如此,又三捉又三放,至到諸葛亮精心策劃第七次活捉了孟獲,仍舊對孟獲說,如若不服還可以回去準備再戰,孟獲感激得涕淚交加,表示南人永不造反,願與蜀國永遠修好。諸葛亮以“懷柔”的手段,以柔製剛,克敵製勝,降伏了強悍的南人,達到了安定蜀國邊境之目的,排除了北伐曹魏的後顧之憂。


    “柔弱勝剛強”是老子的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水可以衝擊任何堅硬強大的東西,沒有勝過它的,因為沒有什麽東西能夠替代它。以柔製剛,以柔克剛,運用於人格的自立自強上,往往會產生特殊的效果。


    一次宋太祖趙匡胤正手持彈弓在後苑打鳥。忽傳報一位大臣有急事求見。趙匡胤一聽說有急事不敢稍有怠慢,立即召見大臣聽奏,然而聽奏後卻認為事情不大,便斥責奏臣說:“這算什麽急事!”奏臣對皇上的態度不滿,隨口說道:“這總比打鳥的事急吧!”趙匡胤惱羞成怒,拿起斧柄向這位大臣的嘴上掄去,大臣的牙齒當即被打掉兩顆。他不卑不亢地撿起被打落的牙齒。趙匡胤更火了:“難道你還想保存這兩顆牙齒找我算後賬嗎?”大臣說:“我怎敢與您論是非呢?這事史官自然會記下的。”趙匡胤聽了猛驚,連忙笑容滿麵地好言安慰,還送給這位大臣許多金帛。該大臣在權勢和地位上是弱者,無法與至高無上的皇位抗衡,但他采用了柔弱的態度,卻寓剛強於道理上、人格上,征服了至高無上的皇帝,達到了自己在人格上不畏強暴、自立自強的目的。


    退步寬平,清淡悠久。曾國藩是一個善於從古代先哲那裏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個善於把所學知識與人生經驗聯係起來思考的人,他從中抽取出了人生的信條與經驗: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在什麽樣的情勢下該爭,在什麽樣的情勢下該退,要根據客觀情況審時度勢,剛柔並用。片麵地依靠“剛”而忽略“柔”,或片麵地依靠“柔”而忽略“剛”都將導致失敗。在大是大非麵前,在天下興亡的大義麵前不爭何待?在人生難行的地段、在名利場中、在富貴之鄉、在人際的是非麵前,退讓一下有何不好?所以說為人處世,善用剛柔,才能長久挺立,自立自強。


    讓人生形成一股剛健之風


    “剛”字是獲取成功性格者共有的個性。曾國藩的特長就是:剛健身心,挺立人生。他的剛性,與他獲取成功性格的願望密切相關。


    曾國藩對人的評價表現了他獨特的處世風格。他崇尚剛直,認為漢代的樊噲就是充滿了剛直之氣的大丈夫。他指出:漢初功臣,唯樊噲氣質較粗,不能與諸賢並論。因而,淮陰侯韓信羞與為伍。然吾觀其人,有不可及者二。劉邦初入鹹陽,見秦朝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輒諫曰:此乃奢麗之物,是秦之所以亡天下的所在。願大王急還壩上,勿留宮中,這是第一件事。高祖病臥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樊噲獨排闥直入諫之。以昔何其勇,今何其憊。且引趙高之事以為鑒,二也。此二事者,乃不愧大人格君心者之所為。蓋人稟陽剛之氣最厚者,其達到事理必有不可掩之偉論。其見於儀度必有不中犯之英風。噲之鴻門,披帷拔劍割彘,與夫壩上還軍之請,病中排闥之諫,皆陽剛之氣之所為也。未有無陽剛之氣而能大有立於世者。有誌之君子養之無害可耳。


    曾國藩常常寫信給他的弟弟、子女們,說曾家後代稟承了母親江氏的剛猛氣質,所以才有所成就。他進而認為,剛直二字,“功業文章,皆須此二字貫注其中,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其母江氏剛嫁到曾家時,曾家經濟尚不寬裕,但江氏謹守曾家家訓,操持家務更加克勤克儉,家庭也漸漸興旺起來了。特別是江氏賢惠,侍奉阿公、阿婆十分殷勤。即使是阿公晚年臥床三年,屎尿都拉在身上,她與丈夫日夜輪流守護在床邊,也毫無怨言。所以曾國藩讚言:曾太夫人“來到曾門,事舅姑四十餘年,造次必躬,在視必恪,賓祭之儀,百方檢飭”。江氏自嫁入曾門後,共生有五男四女,“尺布寸縷,皆一手拮據”。曾國藩的父親常以“人眾家貧為慮”,而江氏總是用“好作自強之言”相勸,或以“諧語以解劬苦”。她常對丈夫說:“吾家子女雖多,但某業讀,某業耕,某業工賈。吾勞於內,諸子勞於外,豈憂貧哉?”曾國藩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說:由寫字而想到用功不能有恒心的原因,都是因為日甚一日的軟弱的意誌力消磨損害了它。今天因為聽到吳竹如的話,才清楚這事絕對不是意誌疲憊軟弱的人所能勝任的,一定要剛強、勇猛,拿出浴血奮戰的功夫來,千萬不能軟弱下來,這兩點是不能改變的道理。要牢記著《朱子語類》裏的“雞伏卵”和“猛火煮”這兩條,時時刻刻也不能忘記。可見,成大事者,必須剛健身心!


    剛性太強,便以柔掩之


    曾國藩“剛柔”功夫到家,在自己鼎盛之時,看到剛性太強,便以柔掩之,並強調剛強與剛愎的不同,值得人深思。


    曾國藩募練湘軍,終成大功,這事情給予湖南人很大的刺激,結果“從軍”成為湖南人的一種風俗。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話在湖南則不然。在湖南,許多富裕的人家,也讓孩子們出來當兵,往往一家三個兄弟全都出來當兵,所以當兵在別的地方也許是窮極無賴的歸宿,在湖南卻是正當的職業。


    曾國藩堅忍卓絕的意誌,挺毅不屈的氣度,使他成為一個“說不盡的曾國藩”。但是,在他那“挺毅”的形象背後,確實有個令人驚歎的“柔”字。


    曾國藩曾認真研究過《易經》,在其著《冰鑒》一書內就有《剛柔篇》,下分“總論剛柔”、“論外剛柔”、“論內剛柔”三節,專門探討盈虛消長的道理。他說:“日中則昃(太陽偏西),月盈則虧,天有孤虛(指日辰不全),地閾(缺)東南,未有常全不缺者。”


    “剝”卦,是“複”卦的征兆,君子認為是可喜的;“鹹”卦,是“嘈”卦的開始,君子認為是危險的。事物就是這樣彼消此長,禍福相依,所謂苦盡甘來,絕處逢生,山窮水盡,柳暗花明。所以,在大吉大利後,就是大凶大難時。


    人人都喜歡吉利,本能地回避凶難。那麽,有沒有辦法保持吉利,回避凶難呢?曾國藩的辦法是柔順、收斂、抱殘守缺。他認為在大吉大利時,通過柔順可以走向吉利。一般人隻知道“剛毅”過了頭才需要柔順,而不知道取得了成績還需要柔順。


    柔順是什麽?曾國藩說:“柔順,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有一點殘缺和遺憾就讓它有一點殘缺和遺憾,不要求全、求圓、求滿,這就是抱殘守缺。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一味追求大獲全勝,功德圓滿;可是一旦大獲全勝或者功德圓滿,那凶險和災禍也就隨之降臨了。所以清代朱柏盧勸誡子嗣:“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曾國藩深諳《易經》剛柔陰陽之道,晚年變得更柔順,這是他由剛而柔的轉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解密曾國藩性格絕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道.並收藏解密曾國藩性格絕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