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是第一妙著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是曾國藩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準則,它使曾國藩的事業興旺發達。曾國藩與人為善的事,俯拾皆是。因此他的幕僚多對曾國藩尊之為師,極為崇拜,事事效法,奉為楷模。因此,有幕府如水渠之說,這些幕僚皆深受曾國藩的影響,或效其堅忍,或師其勇毅,或明其大道,或法其坦誠。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源自《孟子》。曾國藩繼承這個思想並將之做了詳盡的解釋:“思古聖人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以言誨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養人也:皆與人為善之事也。然徒與人則我之善有限,故又貴取諸人以為善。人有善,則取以益我;我有善,則與以益人。連環相生,故善端無窮;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師儒之道,亦莫大乎此。”是說孟子強調的是虛心采納各種意見,那麽在曾國藩那裏,取、與兩件事成了相互推動、永不終結的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麵。
與此同時,曾國藩還把這確定為處理人際關係的根本原則之一。他在《日記》中寫道:“九弟來久談,與之言與人為善、取人為善之道,……無論為上、為下、為師、為弟、為長、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則日見其益而不自知矣。”而且在他權力所及之處,他還力圖將這個原則化為必須遵守的製度。1859年他在給部下的一封信中談道:“前曾語閣下以取人為善,與人為善……以後望將取諸人者何事,與人者何事,隨時開一清單見示,每月匯總賬銷算一次。”這不是把既定的原則化為製度或工作方法了嗎?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是曾國藩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準則,它使曾國藩的事業飛黃騰達。
曾國藩取人為善的事例亦不為鮮見,如聽人之諫納、舉事,采納僚屬意見婉辭皇帝意旨,等等。大事如此,小事亦能如此。如免“進場飯”一事,更能說明曾國藩的取人為善。
曾國藩守其父星岡先生之教,天不亮就起床,明炮一響即布席早餐。在東流大營時,歐陽兆熊及李肅毅、程尚齊、李申甫共飯,群以為苦,曾國藩知道後,嚐笑曰:“此似進場飯。”克複安慶後,歐陽兆熊要在9月朔期歸家,置酒為餞,席間從容進言:“此間人非不能早起,但食不下咽耳。吾今歸矣,欲為諸人求免進場飯何如?”曾國藩一笑頷之。故歐陽兆熊以書調笑李肅毅說:“從此諸君眠食大佳,何以報我?古人食時必祭先為飲食之人,君等得不每飯一祝我乎?”李肅毅複書:“進場飯承已豁免,感荷感荷!唯尚齊、申甫皆須自起爐灶,恐不免向先生索錢耳。”此雖一時戲謔之言,當時情事亦可想見。
免“進場飯”這件事雖小,但可見曾國藩取人為善的姿態。他最初在京師時,也橫挑鼻子豎挑眼,倚才傲物,因此得罪了一些人,後來他躬自檢悔,覺得“與人為善”是不樹敵的第一妙著;而“取人為善”是完善自己的絕好藥方。
相交以誠,大度寬容者勝
關於“誠、恕”二字,曾國藩說:“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又說,“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誌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動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諒。”
曾國藩初辦團練時,手中無一兵一勇,腳下無一寸土地,身無一分一文,雖然是個京官,在丁憂平缺期間,實際上等於一個普通鄉紳。而當時在湖南,已有江忠源的楚勇,羅澤南的湘勇和王錱的湘勇,各有一定的勢力。其中江忠源的楚勇出境至廣西,有著名的蓑衣渡之戰,後來保衛長沙、轉戰江西均有戰功。可是,曾國藩卻能成為他們的精神領袖,協調各部的行動。後來雖與王錱關係破裂,也是有多方麵原因的。而且江忠源戰死後,接領其部隊的劉長佑、蕭啟江等;羅澤南戰死後,接領其部隊的李續賓、李續宜、蔣益灃等,也都接受曾國藩的指揮調度。在逐漸發展過程中,一些非湘籍將領也陸續來到曾國藩身邊,如滿族人塔齊布、蒙古人多隆阿、河南人李孟群、廣東人褚汝航、四川人鮑超、福建人沈葆禎等。
是什麽力量,使這些英雄豪傑、仁人誌士聚到了曾國藩的旗下?除以保國安民、維護名教、立誌殺賊為目標這個共同點使他們心心相印外,就是曾國藩的人格力量。這人格力量產生於他所極力倡導並躬履實踐的“誠”、“恕”二字,即“待人以誠,容人以恕”兩條。所謂“以誠恕加天下,則群倫影從”。
“待人以誠”,應該是所有為官、為將、為領袖者的一項基本品德。待人以誠,則人也可能待己以誠,這叫作以誠換誠;即使少數人不以誠待己,也終會遭到輿論的譴責,使之悚然省悟。如果待人以權術,恃盛氣,挾私見,也可能得勢於一時,但最終會遭到曆史的唾棄。曾國藩洞悉世情,明徹史實,深有感情地對諸弟說:“管子雲:鬥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餘謂天之概無形,仍假手人以概之。霍氏盈滿,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諸葛恪盈滿,孫峻概之,吳主概之。待他人來概而後悔之,則已晚矣!”這真是促人猛省的真知灼見!
曾國藩所提倡的“恕”,中心內容是《論語》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如果想得到什麽,就要考慮到別人也會想得到什麽,推己及人。曾國藩說:“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與物同春矣!”反過來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欲人以虛偽待我,我便應不以虛偽待人;不欲人以權術待我,我便應不以權術待人,如此等等,都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曾國藩說:聖門好言仁,仁即恕也。曰貧,曰賤,曰成,曰榮,曰譽,曰順,此數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貧,曰賤,曰敗,曰辱,曰逆,此數者,我之所惡,人亦皆惡之。……吾兄弟須從“恕”字痛下工夫,隨在皆設身以處地。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淩人,預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氣淩我之身,或淩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曾國藩強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認為如果“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凡不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最終也不能立己達己,曆史上的無數事實充分地證明了這點。所以,曾國藩一向主張“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
相交以誠,大度寬容,不僅使曾國藩自身增加人格的魅力,博取人們對他的支持和真誠相助,給周圍的人產生了好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也使曾國藩少樹了許多仇敵。
愛麵子的人是不易成大事的
愛麵子是很多人的性格弱點。的確,麵子是個大問題,因為人人都要爭麵子、搶麵子,為的是不丟麵子。實際上正是由於怕丟麵子,有很多人做不成大事,害怕自己做不好什麽就丟臉,讓人難為情。成大事者必須放下架子,不怕丟臉麵,才能最後為自己掙回臉麵。
一個人獲取勝局了,會引來許多麻煩。當然,自己的麵子可能就難保了。愛麵子的人是不易成大事的,有的人往往因為“愛麵子”常常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而曾國藩雖然是一個很講麵子的愛謙讓之人,但當他久久期盼的機會來臨時,他則毫不猶豫地立刻抓住這一機會。
湘軍準備展開安慶之戰的時候,太平軍李秀成與陳玉成用計一舉攻破了清軍的重要軍事防線——江南大營。而這一軍事形勢,給曾國藩及其湘軍將領帶來了一個期盼已久的機會,就是掌握地方實權的機會。而這個機會的來臨,倒也不是那麽的簡單,多虧了肅順的推薦和斡旋。
鹹豐皇帝在北京聽江南大營被攻破的消息,驚恐萬狀。他知道,清軍綠營的最後一點家當,這次全部輸光了。多少年來,他始終在做一個夢,想讓湘軍攻打長江中遊的太平軍,而由綠營攻打南京地區的太平軍。這樣,硬仗由湘軍來打,而勝利的果實卻可以由綠營來摘取。湘軍正因為能夠打仗,所以他不想讓它得到太多的榮譽。否則,這支武裝到時候驕橫不可一世,誰也控製不住它,它真要到北京來造朝廷的反,或者來個藩鎮割據,那怎麽得了?可是現在,江南大營的潰敗,使得鹹豐皇帝不得不從夢中醒來,他必須麵對新的現實。他把能打敗太平天國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湘軍的身上,寄托在曾國藩和胡林翼等人的身上。
當鹹豐皇帝還在夢中似醒非醒之時,肅順在暗中推了一把,將曾國藩推上兩江總督的官位上。
當兩江總督何桂清被革職之後,鹹豐皇帝本來準備讓胡林翼出任兩江總督。肅順得知之後,便向鹹豐皇帝進言道:胡林翼在湖北,政務軍務一切都處理很好,不能將他挪走。不如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這樣,長江上下遊便可得而治。
鹹豐皇帝采納了肅順的建議。就這樣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這一極為重要的官位。
事實上,除了曾、胡之外,當時確實再難找出兩江總督的人選。對這一點,湘軍內部也有認識。對於江南大營潰敗後的這種深刻變化,曾國藩和其他湘軍將領,似乎早有預感。當江南大營被完全擊破的消息傳到安徽和兩湖時,湘軍將領絲毫不為自己同類的悲慘結局而傷心。相反,他們一個個都充滿了喜悅之情,深感鼓舞,額手稱慶,以為是湘軍出頭的日子到了。左宗棠在湖南聽說後,發出了長長的感歎:“天意其有轉機矣!”
身旁的人問他為何這般感歎,他解釋道:“江南大營將蹇兵罷,萬不足以討賊,得此一徹底洗蕩,而後來者可以措手。”他所說的“後來者”當然指的就是湘軍。
6月17日,鹹豐皇帝的上諭遞到安徽,曾國藩捧讀之下,淚流滿麵。這是朝廷送給他的一份重要的禮物,給他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大好機會。他已經盼望了好多年,現在終於盼來了,此番的心情真是無以言表。他趕緊給鹹豐皇帝拜發謝恩折,就怕這到手的官位一不小心便會溜走一樣,他要將它抓得牢牢的,絕不再鬆手。在謝恩折中,他再也沒有像過去那樣的客氣,那樣的推辭言語,字裏行間所表露出的完全是躊躇滿誌,還有準備大顯身手的決心。他說:國家多事之秋,豈臣子懷安之時!計惟有殫心盡力,齧指誓師,攬轡而誌澄清,盡收疆土;下車而生疾苦,速拯痍,庶幾仰答高厚於萬一。
胡林翼在湖北聽得這一消息,也表示:“朝廷能以江南大事交付曾公,天下事不足平也。”
△曾氏寬心性格之解密:
寬恕乃成功之本曾國藩認為,一個善於做人的人,總是以去除嫉妒的方式去寬恕別人。我們知道嫉妒就是對才能、際遇、名譽、地位比自己好的人懷有怨恨的情感。這是一種負麵的做人之道,是人際交往中的不利因素。做人應當有寬容之心,不可有嫉妨之恨。你是一個耿耿於懷,視別人為永遠對手的人?還是一個寬容大度,化幹戈為玉帛的人呢?寬恕別人是為了什麽?為了求得成功的資本。
寬恕不是對原則問題的一種讓步,而是對他人的一些非原則性的缺點和過失的一種寬容和諒解。寬恕看起來是一件很矛盾的事,但如果不寬容而去傷害隻能導致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那麽就會出現“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後果。同時,不肯寬恕別人的人往往使自己吃苦,他們會因此失眠、腸胃不適,甚至還會引起高血壓。然而一旦寬恕別人之後,他們就會超越一次巨大的挫折——一種可以稱為再生的心靈淨化過程。當然,受到傷害的人必須有時間處理自己的憤怒,認清楚自己對整個事件所負的責任以及拒絕寬恕所帶來的後果,然後寬恕才能發揮最好的功效。
寬恕不僅是愛心的體現,而且是極高的做人境界,表麵上看,它隻是一種放棄報複的決定,這種觀點似乎有些消極,但真正的寬恕卻是一種需要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的積極行為。寬恕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做人品質,一種正確的做人自我意識的體現。一個人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會有寬恕的胸懷。做人寬恕得到的收益是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和諧。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與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從惡交到寬恕,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傑佛遜在就任前夕,到白宮去想告訴亞當斯,說他希望針鋒相對的競選活動並沒有破壞他們之間的友情,但傑佛遜未來得及開口,亞當斯便又咆哮起來,“是你把我趕走的!”二人的友情自此破裂,中止交往達11年之久。直到後來傑佛遜的幾個鄰居探訪亞當斯,這個堅強的老人仍在訴說那件難堪的往事,但接著衝口而說出:“我一向都喜歡傑佛遜,現在仍然喜歡他。”鄰居把這話傳給了傑佛遜。傑佛遜也不計前嫌,他主動請了一位彼此皆熟的朋友傳話,讓亞當斯也知道了他的心裏話。後來亞當斯回了一封信給他,兩人從此開始了美國曆史上也許是最偉大的書信往來。
可見,一個人隻要持有寬恕的做人原則,就能贏得對方的尊敬,並為自己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那麽,怎樣才能以寬恕為做人之本呢?這裏想提出幾條參考建議。
(1)做人必須具有向上精神:嫉妒別人的人往往是把寶貴的時間用在嫉妒別人身上,而自己卻產生焦慮、悲哀、猜疑、消沉、煩惱、敵意等不良情緒,這是一種最愚蠢的做法。為什麽要嫉妒他人呢?你把對方的長處學習、借鑒過來,不就成了自己的寶貴財富麽?光陰似箭,人生苦短,與其將有限的精力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時機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不更有意義嗎?就像魯迅說的那樣“不要隻用力於抹煞對手,使他和自己一樣空無,而應該跨過那站著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魯迅的話語重心長,因為別人有所建樹並不妨礙自己。我們可以把魯迅指的前人理解為走在自己前麵的人、比自己先成功的人,包括和自己生活在同一生活時間和空間的人。生活中的嫉妒主要發生在同一環境,同一領域中的人中間。普列漢諾夫曾說:“在人類智慧發展史上,因為某一個人物成功而妨礙另一個人物獲得成功的情形是稀少得無比的。”一個觀點的提出,一項研究的成功,留給後人的是新開拓的領域和道路,因而供人馳聘的天地更加廣闊無比。在科學的領域裏如此。在其他領域裏也如此,隻要你肯於奮鬥,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競爭的心理素質,你一定能以真才實學趕上或超過別人。嫉妒這種負麵情感是阻止青年前進的攔路虎。當你全心全意地去為自己的事業奮鬥時,就不會有時間去嫉妒別人了,因為“嫉妒是一種四處遊蕩的情緒,能享用它的隻能是閑人”。
(2)做人必須去“酸葡萄”而取“甜檸檬”:“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便故意貶低它的價值,以使自己感到心安,抵消心中的不服氣。伊索寓言中,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故事眾所周知。這說明想吃葡萄而吃不到的人用貶低葡萄的辦法來求得心理平衡。意思是說,不好的東西我得不到也無所謂,這雖然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辦法,但隻要能安慰自己不去嫉妒別人也算是可取的。甜檸檬心理是指一個人知道自己眼下的境況很不理想,卻強迫自己說:“這不是也挺好的嗎。”
(3)做人可以幫助敵對者:當你發現你所嫉妒的人需要有人幫助去辦成一件事情時,你就應全心全意地去幫助他。這時,你與他的目標一致了,就會由嫉妒他的心理而轉向為共同的目標奮鬥的心理了。當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完成後,你從他身上學到了不少長處,你們也由敵意者變成合作者了。
嫉妒別人是庸才的做人方法。你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的進步,然後試圖超越他。沒有賽跑對手,你就不會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少,找一個能賽跑的對手,你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因而你就會進步更大、更快,不斷鞭策自己永往直前,取得人生更大的輝煌。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是曾國藩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準則,它使曾國藩的事業興旺發達。曾國藩與人為善的事,俯拾皆是。因此他的幕僚多對曾國藩尊之為師,極為崇拜,事事效法,奉為楷模。因此,有幕府如水渠之說,這些幕僚皆深受曾國藩的影響,或效其堅忍,或師其勇毅,或明其大道,或法其坦誠。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源自《孟子》。曾國藩繼承這個思想並將之做了詳盡的解釋:“思古聖人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以言誨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養人也:皆與人為善之事也。然徒與人則我之善有限,故又貴取諸人以為善。人有善,則取以益我;我有善,則與以益人。連環相生,故善端無窮;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師儒之道,亦莫大乎此。”是說孟子強調的是虛心采納各種意見,那麽在曾國藩那裏,取、與兩件事成了相互推動、永不終結的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麵。
與此同時,曾國藩還把這確定為處理人際關係的根本原則之一。他在《日記》中寫道:“九弟來久談,與之言與人為善、取人為善之道,……無論為上、為下、為師、為弟、為長、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則日見其益而不自知矣。”而且在他權力所及之處,他還力圖將這個原則化為必須遵守的製度。1859年他在給部下的一封信中談道:“前曾語閣下以取人為善,與人為善……以後望將取諸人者何事,與人者何事,隨時開一清單見示,每月匯總賬銷算一次。”這不是把既定的原則化為製度或工作方法了嗎?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是曾國藩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準則,它使曾國藩的事業飛黃騰達。
曾國藩取人為善的事例亦不為鮮見,如聽人之諫納、舉事,采納僚屬意見婉辭皇帝意旨,等等。大事如此,小事亦能如此。如免“進場飯”一事,更能說明曾國藩的取人為善。
曾國藩守其父星岡先生之教,天不亮就起床,明炮一響即布席早餐。在東流大營時,歐陽兆熊及李肅毅、程尚齊、李申甫共飯,群以為苦,曾國藩知道後,嚐笑曰:“此似進場飯。”克複安慶後,歐陽兆熊要在9月朔期歸家,置酒為餞,席間從容進言:“此間人非不能早起,但食不下咽耳。吾今歸矣,欲為諸人求免進場飯何如?”曾國藩一笑頷之。故歐陽兆熊以書調笑李肅毅說:“從此諸君眠食大佳,何以報我?古人食時必祭先為飲食之人,君等得不每飯一祝我乎?”李肅毅複書:“進場飯承已豁免,感荷感荷!唯尚齊、申甫皆須自起爐灶,恐不免向先生索錢耳。”此雖一時戲謔之言,當時情事亦可想見。
免“進場飯”這件事雖小,但可見曾國藩取人為善的姿態。他最初在京師時,也橫挑鼻子豎挑眼,倚才傲物,因此得罪了一些人,後來他躬自檢悔,覺得“與人為善”是不樹敵的第一妙著;而“取人為善”是完善自己的絕好藥方。
相交以誠,大度寬容者勝
關於“誠、恕”二字,曾國藩說:“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又說,“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誌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動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諒。”
曾國藩初辦團練時,手中無一兵一勇,腳下無一寸土地,身無一分一文,雖然是個京官,在丁憂平缺期間,實際上等於一個普通鄉紳。而當時在湖南,已有江忠源的楚勇,羅澤南的湘勇和王錱的湘勇,各有一定的勢力。其中江忠源的楚勇出境至廣西,有著名的蓑衣渡之戰,後來保衛長沙、轉戰江西均有戰功。可是,曾國藩卻能成為他們的精神領袖,協調各部的行動。後來雖與王錱關係破裂,也是有多方麵原因的。而且江忠源戰死後,接領其部隊的劉長佑、蕭啟江等;羅澤南戰死後,接領其部隊的李續賓、李續宜、蔣益灃等,也都接受曾國藩的指揮調度。在逐漸發展過程中,一些非湘籍將領也陸續來到曾國藩身邊,如滿族人塔齊布、蒙古人多隆阿、河南人李孟群、廣東人褚汝航、四川人鮑超、福建人沈葆禎等。
是什麽力量,使這些英雄豪傑、仁人誌士聚到了曾國藩的旗下?除以保國安民、維護名教、立誌殺賊為目標這個共同點使他們心心相印外,就是曾國藩的人格力量。這人格力量產生於他所極力倡導並躬履實踐的“誠”、“恕”二字,即“待人以誠,容人以恕”兩條。所謂“以誠恕加天下,則群倫影從”。
“待人以誠”,應該是所有為官、為將、為領袖者的一項基本品德。待人以誠,則人也可能待己以誠,這叫作以誠換誠;即使少數人不以誠待己,也終會遭到輿論的譴責,使之悚然省悟。如果待人以權術,恃盛氣,挾私見,也可能得勢於一時,但最終會遭到曆史的唾棄。曾國藩洞悉世情,明徹史實,深有感情地對諸弟說:“管子雲:鬥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餘謂天之概無形,仍假手人以概之。霍氏盈滿,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諸葛恪盈滿,孫峻概之,吳主概之。待他人來概而後悔之,則已晚矣!”這真是促人猛省的真知灼見!
曾國藩所提倡的“恕”,中心內容是《論語》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如果想得到什麽,就要考慮到別人也會想得到什麽,推己及人。曾國藩說:“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與物同春矣!”反過來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欲人以虛偽待我,我便應不以虛偽待人;不欲人以權術待我,我便應不以權術待人,如此等等,都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曾國藩說:聖門好言仁,仁即恕也。曰貧,曰賤,曰成,曰榮,曰譽,曰順,此數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貧,曰賤,曰敗,曰辱,曰逆,此數者,我之所惡,人亦皆惡之。……吾兄弟須從“恕”字痛下工夫,隨在皆設身以處地。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淩人,預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氣淩我之身,或淩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曾國藩強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認為如果“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凡不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最終也不能立己達己,曆史上的無數事實充分地證明了這點。所以,曾國藩一向主張“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
相交以誠,大度寬容,不僅使曾國藩自身增加人格的魅力,博取人們對他的支持和真誠相助,給周圍的人產生了好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也使曾國藩少樹了許多仇敵。
愛麵子的人是不易成大事的
愛麵子是很多人的性格弱點。的確,麵子是個大問題,因為人人都要爭麵子、搶麵子,為的是不丟麵子。實際上正是由於怕丟麵子,有很多人做不成大事,害怕自己做不好什麽就丟臉,讓人難為情。成大事者必須放下架子,不怕丟臉麵,才能最後為自己掙回臉麵。
一個人獲取勝局了,會引來許多麻煩。當然,自己的麵子可能就難保了。愛麵子的人是不易成大事的,有的人往往因為“愛麵子”常常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而曾國藩雖然是一個很講麵子的愛謙讓之人,但當他久久期盼的機會來臨時,他則毫不猶豫地立刻抓住這一機會。
湘軍準備展開安慶之戰的時候,太平軍李秀成與陳玉成用計一舉攻破了清軍的重要軍事防線——江南大營。而這一軍事形勢,給曾國藩及其湘軍將領帶來了一個期盼已久的機會,就是掌握地方實權的機會。而這個機會的來臨,倒也不是那麽的簡單,多虧了肅順的推薦和斡旋。
鹹豐皇帝在北京聽江南大營被攻破的消息,驚恐萬狀。他知道,清軍綠營的最後一點家當,這次全部輸光了。多少年來,他始終在做一個夢,想讓湘軍攻打長江中遊的太平軍,而由綠營攻打南京地區的太平軍。這樣,硬仗由湘軍來打,而勝利的果實卻可以由綠營來摘取。湘軍正因為能夠打仗,所以他不想讓它得到太多的榮譽。否則,這支武裝到時候驕橫不可一世,誰也控製不住它,它真要到北京來造朝廷的反,或者來個藩鎮割據,那怎麽得了?可是現在,江南大營的潰敗,使得鹹豐皇帝不得不從夢中醒來,他必須麵對新的現實。他把能打敗太平天國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湘軍的身上,寄托在曾國藩和胡林翼等人的身上。
當鹹豐皇帝還在夢中似醒非醒之時,肅順在暗中推了一把,將曾國藩推上兩江總督的官位上。
當兩江總督何桂清被革職之後,鹹豐皇帝本來準備讓胡林翼出任兩江總督。肅順得知之後,便向鹹豐皇帝進言道:胡林翼在湖北,政務軍務一切都處理很好,不能將他挪走。不如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這樣,長江上下遊便可得而治。
鹹豐皇帝采納了肅順的建議。就這樣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這一極為重要的官位。
事實上,除了曾、胡之外,當時確實再難找出兩江總督的人選。對這一點,湘軍內部也有認識。對於江南大營潰敗後的這種深刻變化,曾國藩和其他湘軍將領,似乎早有預感。當江南大營被完全擊破的消息傳到安徽和兩湖時,湘軍將領絲毫不為自己同類的悲慘結局而傷心。相反,他們一個個都充滿了喜悅之情,深感鼓舞,額手稱慶,以為是湘軍出頭的日子到了。左宗棠在湖南聽說後,發出了長長的感歎:“天意其有轉機矣!”
身旁的人問他為何這般感歎,他解釋道:“江南大營將蹇兵罷,萬不足以討賊,得此一徹底洗蕩,而後來者可以措手。”他所說的“後來者”當然指的就是湘軍。
6月17日,鹹豐皇帝的上諭遞到安徽,曾國藩捧讀之下,淚流滿麵。這是朝廷送給他的一份重要的禮物,給他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大好機會。他已經盼望了好多年,現在終於盼來了,此番的心情真是無以言表。他趕緊給鹹豐皇帝拜發謝恩折,就怕這到手的官位一不小心便會溜走一樣,他要將它抓得牢牢的,絕不再鬆手。在謝恩折中,他再也沒有像過去那樣的客氣,那樣的推辭言語,字裏行間所表露出的完全是躊躇滿誌,還有準備大顯身手的決心。他說:國家多事之秋,豈臣子懷安之時!計惟有殫心盡力,齧指誓師,攬轡而誌澄清,盡收疆土;下車而生疾苦,速拯痍,庶幾仰答高厚於萬一。
胡林翼在湖北聽得這一消息,也表示:“朝廷能以江南大事交付曾公,天下事不足平也。”
△曾氏寬心性格之解密:
寬恕乃成功之本曾國藩認為,一個善於做人的人,總是以去除嫉妒的方式去寬恕別人。我們知道嫉妒就是對才能、際遇、名譽、地位比自己好的人懷有怨恨的情感。這是一種負麵的做人之道,是人際交往中的不利因素。做人應當有寬容之心,不可有嫉妨之恨。你是一個耿耿於懷,視別人為永遠對手的人?還是一個寬容大度,化幹戈為玉帛的人呢?寬恕別人是為了什麽?為了求得成功的資本。
寬恕不是對原則問題的一種讓步,而是對他人的一些非原則性的缺點和過失的一種寬容和諒解。寬恕看起來是一件很矛盾的事,但如果不寬容而去傷害隻能導致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那麽就會出現“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後果。同時,不肯寬恕別人的人往往使自己吃苦,他們會因此失眠、腸胃不適,甚至還會引起高血壓。然而一旦寬恕別人之後,他們就會超越一次巨大的挫折——一種可以稱為再生的心靈淨化過程。當然,受到傷害的人必須有時間處理自己的憤怒,認清楚自己對整個事件所負的責任以及拒絕寬恕所帶來的後果,然後寬恕才能發揮最好的功效。
寬恕不僅是愛心的體現,而且是極高的做人境界,表麵上看,它隻是一種放棄報複的決定,這種觀點似乎有些消極,但真正的寬恕卻是一種需要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的積極行為。寬恕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做人品質,一種正確的做人自我意識的體現。一個人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會有寬恕的胸懷。做人寬恕得到的收益是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和諧。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與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從惡交到寬恕,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傑佛遜在就任前夕,到白宮去想告訴亞當斯,說他希望針鋒相對的競選活動並沒有破壞他們之間的友情,但傑佛遜未來得及開口,亞當斯便又咆哮起來,“是你把我趕走的!”二人的友情自此破裂,中止交往達11年之久。直到後來傑佛遜的幾個鄰居探訪亞當斯,這個堅強的老人仍在訴說那件難堪的往事,但接著衝口而說出:“我一向都喜歡傑佛遜,現在仍然喜歡他。”鄰居把這話傳給了傑佛遜。傑佛遜也不計前嫌,他主動請了一位彼此皆熟的朋友傳話,讓亞當斯也知道了他的心裏話。後來亞當斯回了一封信給他,兩人從此開始了美國曆史上也許是最偉大的書信往來。
可見,一個人隻要持有寬恕的做人原則,就能贏得對方的尊敬,並為自己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那麽,怎樣才能以寬恕為做人之本呢?這裏想提出幾條參考建議。
(1)做人必須具有向上精神:嫉妒別人的人往往是把寶貴的時間用在嫉妒別人身上,而自己卻產生焦慮、悲哀、猜疑、消沉、煩惱、敵意等不良情緒,這是一種最愚蠢的做法。為什麽要嫉妒他人呢?你把對方的長處學習、借鑒過來,不就成了自己的寶貴財富麽?光陰似箭,人生苦短,與其將有限的精力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時機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不更有意義嗎?就像魯迅說的那樣“不要隻用力於抹煞對手,使他和自己一樣空無,而應該跨過那站著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魯迅的話語重心長,因為別人有所建樹並不妨礙自己。我們可以把魯迅指的前人理解為走在自己前麵的人、比自己先成功的人,包括和自己生活在同一生活時間和空間的人。生活中的嫉妒主要發生在同一環境,同一領域中的人中間。普列漢諾夫曾說:“在人類智慧發展史上,因為某一個人物成功而妨礙另一個人物獲得成功的情形是稀少得無比的。”一個觀點的提出,一項研究的成功,留給後人的是新開拓的領域和道路,因而供人馳聘的天地更加廣闊無比。在科學的領域裏如此。在其他領域裏也如此,隻要你肯於奮鬥,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競爭的心理素質,你一定能以真才實學趕上或超過別人。嫉妒這種負麵情感是阻止青年前進的攔路虎。當你全心全意地去為自己的事業奮鬥時,就不會有時間去嫉妒別人了,因為“嫉妒是一種四處遊蕩的情緒,能享用它的隻能是閑人”。
(2)做人必須去“酸葡萄”而取“甜檸檬”:“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便故意貶低它的價值,以使自己感到心安,抵消心中的不服氣。伊索寓言中,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故事眾所周知。這說明想吃葡萄而吃不到的人用貶低葡萄的辦法來求得心理平衡。意思是說,不好的東西我得不到也無所謂,這雖然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辦法,但隻要能安慰自己不去嫉妒別人也算是可取的。甜檸檬心理是指一個人知道自己眼下的境況很不理想,卻強迫自己說:“這不是也挺好的嗎。”
(3)做人可以幫助敵對者:當你發現你所嫉妒的人需要有人幫助去辦成一件事情時,你就應全心全意地去幫助他。這時,你與他的目標一致了,就會由嫉妒他的心理而轉向為共同的目標奮鬥的心理了。當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完成後,你從他身上學到了不少長處,你們也由敵意者變成合作者了。
嫉妒別人是庸才的做人方法。你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的進步,然後試圖超越他。沒有賽跑對手,你就不會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少,找一個能賽跑的對手,你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因而你就會進步更大、更快,不斷鞭策自己永往直前,取得人生更大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