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茂愣下,笑著躬身叉手:“謹遵防禦……。”


    “誒,都說了這裏沒什麽防禦使!”


    “好、好,那愚兄遵命便是。”史茂隻得改口:“三郎請用茶,看我這‘沒穀幽香’的味道如何?”


    李丹端起茶碗來呷了口,在舌間回轉品嚐,緩緩咽下並回味,點頭說:


    “入口狂野奔放,口中有花草芬芳,下咽後回甘長久,呼吸間茶香悠悠連綿不絕。


    這茶飲下之後讓人精神振奮、身心爽利,確是好茶!


    兄說它叫個‘沒穀幽香’?難道隻產在後麵山穀中?


    哎呀,我剛剛放水一場,不會將它淹了吧?”


    “不會!”史茂搖頭:“這茶產在沒穀內一處向陽高坡上,攏共就那麽十幾株,都是百年老樹。


    每年產下的茶葉不足五斤,在下隻取一斤自用。”


    “兄長很熟悉炒茶之法?”


    那時候炒茶(炒青)已經出現,因工序簡單、利民不費迅速傳播開,在民間已普遍使用。


    而宮廷、官宦、儒士之家將其視為“粗鄙”,大多拘泥古法蒸、碾,以為片(團餅)茶優雅。


    李丹這一問,其實意在試探史茂的身份背景。


    “為兄性好粗爽,不耐繁複。”史茂嘿嘿笑著回答說:


    “前朝中期以後,散茶日多。


    至本朝,仁宗皇帝曾有詔:令茶農采芽曬進即可,無需造團,有司亦不得以此為由拒收茶貢。


    三郎可知聖意為何?”


    “願聞。”


    “有人以為仁宗皇帝不喜片團口感,其實那是次要的。


    重點在於先帝不欲因此煩勞茶農、徒增費力,故而一力推行散茶,不效前宋曆代奢靡風氣。”


    “哦,原來是這樣!”李丹揚眉,撫膝感歎:


    “惜哉!佑陵(仁宗皇帝陵號)在位十一年,所行仁政何其多矣。


    若再有十一年仁政,也許天下盛世更勝今日!”


    本朝太祖以宋神宗皇帝後裔稱帝,複國號“大宋”。


    世人習慣將靖康為止稱“前宋”,靖康後地稱“南宋”,本朝稱“今宋”。


    同為趙姓,本朝則非常注重與“前宋”、“南宋”的官家們劃清界限。


    太祖認為前宋奢靡無度,後宋懦弱不明都是前車之鑒,故臨終留下聖諭:後代皇帝應節儉樸素、勿費民力,強軍不息、不降不屈。


    目前來看,隨後的幾代帝王執行得都還算不錯。


    “兄可是因散茶今後必定登大雅之堂,故而習學此道?”


    “非也,或者說不是唯一的原因。”史茂從凳子上起身一揖到地。


    李丹忙驚訝地以手相扶:“兄這是為何?”


    “三郎待茂以誠,而茂匿姓名示君實為可鄙者,故拜求原諒。”


    “啊?”李丹沉下心來仔細看史茂:“兄且坐下,慢慢講來。”


    待回歸座位,史茂開口道:


    “在下實不姓史,乃姓吳。


    家父吳江,太宗靖難時以洛陽千戶隨軍,平定後任建州(福建)指揮僉事,仁宗朝兼任福州水師提督。


    因卷入海上走私案,宣宗皇帝初年被革職,家資抄沒,全家流放廣州。


    今上即位後遇赦免,但我家不願再回建州,皇上恩旨賜驃騎尉,以我兄長襲爵並任廣東貢茶使之職。”


    “哦,所以你對茶有如此了解?”


    吳茂笑笑,接著說:


    “那時我隨父兄生活確實無憂無慮,既無心科舉,成日裏駐足茶場、瓷窯。


    與工匠們相談甚歡,也學了不少雜七雜八的東西。


    可惜,後來不知怎麽,有人說貢茶裏有蟲,太仆寺追查下來便革了兄長的職……。


    那以後我便離家浪跡天涯,一身無能事,何必妨他人。


    留在家裏就是多餘的嘴,我思來想去,便到處找寺院混飯吃。


    這不,沒想到在這靈岩寺你我有緣,共桌一談。”說罷唏噓不已。


    沒想到本來好好一個武勳子弟,到了這代人竟隻得躲到寺裏混飯吃。李丹沉默了。


    吳茂這人,與他接觸雖不多,但看得出來他是個博學、多才藝且樂觀的人。


    這位仁兄若叫去考科舉他未必肯,可如今這個世上不考科舉就不能出仕是明擺的,而以他身份、背景,你叫他去做個工匠、商賈,他雖能與這類人親近,可骨子裏又不願意融入。


    李丹和他慢慢地聊,發現他對於地理、天文、生物、曆史這些多有涉獵,眼珠轉轉便叫毛仔弟取來自己昨晚畫的圖給他看。


    “這是……?”吳茂一眼認出,卻先問:“賢弟如何能畫得似在眼前?且,這是什麽筆,炭筆麽?”


    李丹笑笑從他手中接過紙來,自懷裏掏出鉛筆來,瞟了眼吳茂叫他別動,然後就著油燈“刷刷”地幾筆須臾而成,遞過去給他看。


    吳茂看了張大嘴巴半天才說:“這、這,三郎不僅作詩、打仗厲害,居然還會此泰西畫技?”


    “咦,你怎知這是泰西畫法?”李丹眼睛一亮。


    “我從小住在廣州,南邊來的泰西人見過不少。其中有人便到處畫像,誰叫他畫就賞一枚銀幣。”


    “哦?”李丹有興趣了,他開始發現這個吳茂才的可用之處。“那你會泰西話麽?”他連忙問。


    “你是說拉丁語?我會一點,是和他們的隨船的大夫叫……法蘭克學的。”


    “法蘭克?這是個泰西國之一,應該不是本人名字。”


    “也許,他讓我管他叫尤不服,也許這是他名字?”


    “尤不服?”李丹差點笑出聲來:“優素福吧?這老兄還是個猶太人。”


    “猶太是什麽?”


    “是他們的一個民族,就像我們的苗人、壯人,和漢人習俗上有不同的。”


    “明白了。”吳茂覺得越說自己越像個什麽都不懂的學生了。


    “他教你拉丁語,船離港口時難道沒有跟著走麽?”李丹追問。


    “唉,他那條船途中遇到海盜,死了一半人。


    後來船主把船賣了,拿這錢給另幾位船主,請他們把自己的船員帶走。說起來還是個義氣之輩呢!”


    李丹刷地起身,馬上又坐下了。“這個船長沒走?優素福陪他留下的?”


    “是嗬,他手裏還有點錢就留下了,天天在碼頭上幫人扛東西混飯吃。嗯,除了優素福,還有兩個泰西和尚跟著他。”


    “現在呢,人在哪裏?”


    “不知道。”吳茂搖頭:“我出來以後就不清楚他們的情況了。怎麽,賢弟對他們有興趣?”


    李丹笑笑沒繼續這個話題,說:“兄台,你這樣見識廣博、多才多藝的人,天天在這裏陪著佛祖卻不去造福天下,真太可惜啦!”


    說著,輕輕敲敲桌上那卷畫著吳茂燈下側影頭像的紙張。


    “哦,對了,請三郎讓我再看一眼可以嗎?”


    吳茂征得李丹同意,再次拿起那幾張紙仔細、一張張地翻看起來。


    最後指著一張說:“此乃千裏鏡?我見那泰西船長手裏亦有。”


    “正是。小弟此前得一繪本《泰西事物記》,上載有此物,但所記原理不詳。


    此次作戰忽然想起,若有如此利器要探察、觀看敵軍動靜則易事耳。


    所以我畫出來打算試試,看能否將它複製成功。”


    談到格物實用上麵,兩人都興致勃勃,不知覺中天已經完全暗下來了。忽然毛仔弟喝了聲:“哪個?”


    “黑木。”暮色中傳來熟悉而深沉的聲音,很快黑木就出現在門口露著滿口白牙說:“防禦,盛大人來了。”


    “這黑黢黢時候,一個人?難道沒用飯就跑來了?”李丹覺得有些意外。


    “可不,顧大和楊兄弟在大殿陪他吃酒哩。”黑木回答。


    “請他先用飯,我馬上過去見他!”


    等黑木消失了,吳茂笑道:“你這兄弟也是從南邊過來的吧?”


    “他祖父輩遇到下南洋的商船,就搭船過來就不想走了。”李丹想想說:


    “盛大人找我說不得有甚軍情商議,我不能多呆了。謝兄台的茶,告辭!”


    吳茂起身相送,拱手道:“今晚未能盡興,十分遺憾!不知賢弟打算何時動身?”


    李丹看他一眼:“上饒急等軍糧補給,我估計明日便要開拔。”說完想了想又道:


    “兄乃大才,雖不是什麽倒背經典、貫通五經,但這雜學一項其實於民生是極有益的,不必在這裏顧影自憐。


    兄何不修行於腳下,何故求之於塑像、青燈?


    我有意招攬那幾個泰西人,若兄願意,我遣人護送兄台回一趟廣東尋得他們來。


    據我猜想,他們資財有限,人生地不熟,應該混得並不好。


    如果他們願意來,我至少可以安置他們到莊園裏居住,豈不比流落外間要強得多?”


    “你真想收了他們?”


    “當然!”李丹肯定地回答:“你可知行船在茫茫大海上要多少學識、武力和勇氣?


    船長這位置可不是哪個都能隨便坐的。


    況且聽你說這人還是個尚氣的,若餓死在我中華那才是暴殄天物。


    還有僧侶和那個醫者……優素福,我要請他們來教我泰西的知識還有拉丁語。


    你好好想想,若願意,明早我們出發時來說聲。”


    吳茂答應聲好,站在門口扶著門框,看毛仔弟用火絨引著個鬆枝打捆做的火把照著前麵的路,和李丹一前一後往天王殿去了。


    還離著老遠,李丹就看見前麵有個人張頭脹腦。“那是誰嗬?巴師爺麽?”他問毛仔弟。


    “嗯,是他!”


    巴師爺看見火把過來,趕緊著跑幾步到麵前,壓低聲音說:“防禦,趙獻甫讓我來迎你。”


    “出事了?”


    “倒不是出事,盛把總帶來個消息,說鳳棲關下來了數千賊兵正在攻打,守關的把總派人來求救呢。”


    “哦,為這個?”李丹心裏微微一驚,步子停了下,臉上卻沒顯出來。


    “呃……,他讓我告訴你,幾位隊正聽說盛把總他們在亂匪大營收了不少好東西,他們的意思是……。”


    “叫盛把總吐出點來,否則我們不去救鳳棲關,對吧?”李丹看向巴師爺。


    後者尷尬地咧咧嘴:“都是他們主意非推我出來說,這真不是我想出來的。”


    “行啦!”李丹打斷他,停住腳說:


    “回去轉告他們:咱們幹什麽來的?給上饒運糧草。


    鳳棲關要是丟失,到不了上饒沒法交差,而且那幾千匪徒一下子就到咱跟前了。這個大家都想清楚沒?


    和遊三江打咱們一對一,那人家要是五對一、十對一,咱還能打這麽順利麽?


    別剛剛小勝就不知天高地厚!你去,原話轉達給他們,我和盛懷恩商量下怎麽辦!”


    盛懷恩正在大殿裏吹牛,聲音震得房梁上都“嗡嗡”地。


    其實顧、楊兩個早吃過了。在這兒當個純粹陪客的目的,就是想試試能否趁這家夥喝得高興咯哧下來幾兩油!


    誰知他不知是有意王顧左右而言他,還是立定主意今晚要吹牛到天上去,反正就是不露財布(錢包)的邊兒,弄得兩人抓耳撓腮很無奈。


    見李丹進來,趕緊借口說憋著泡小解,前後都出去了。


    看他們走掉,盛懷恩停止了大吹大擂,將盛“杏花溪”的壇子往桌上一放,嘿嘿笑著衝李丹晃晃手指:


    “你這招不地道,派倆小子來套我的話,自己還不露麵!”


    “哪有,我在後麵與和尚談天說地,都不曉得你甚時來的。”


    李丹淨顧著和吳茂聊天,把夕食時間忘了,看見桌上吃的這才趕緊自己盛碗飯扒拉兩口,邊吃邊問:


    “怎樣,今日這仗痛快吧?你斬獲多少?我有點發愁啊,東牆外頭關著六百多哩,咋辦?”


    “砍了就是!”


    “噓!”李丹指指天王像:“在這裏你還敢明目張膽說殺俘?”


    “呃。”盛懷恩忙朝泥像們拜拜,說些“諸神勿怪”的話,然後攤開兩手:


    “那怎辦?我那兒還有三百呢。誒,真累贅,早知就不留了!”


    “嗯?累贅!那你把金銀都捐了吧,正好咱就在寺裏。”


    盛懷恩被他堵得翻半天白眼沒找到詞兒,李丹“哧”地忍不住笑了。


    “你這猢猻拿我尋開心是不?”盛懷恩也氣樂了,伸手搗李丹肩窩一拳。


    “不過嗬,還真是好久沒打這麽痛快的仗了!”最後還是盛懷恩忍不住說:


    “我們北線前後也有三百顆人頭進賬,每個兄弟都分到了賞。


    有錢、有東西、有武器,還有十幾頭騾子和牛,十幾輛板車。真好哇!


    要是每次打仗都能這樣,那該多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布衣首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霽雪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霽雪齋並收藏布衣首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