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說笑,縱觀曆史,除唐太宗的馬周、肅宗的李泌,何曾有布衣宰相?」李丹連連擺手:「再說,學生年不足十六,大人若為丹好,還是莫開這樣玩笑罷。」
「誒,甘羅十二能拜相,卿已年近十六矣!」趙重弼卻不放過他故意調侃。
兩人玩笑幾句,趙重弼方接著剛才的話題,總結說:「聽你意思,首先是整備餘幹的團練,湖匪頓兵城下、師老兵疲便於官軍圍剿。
至於礦徒作亂,你建議是對其談判、分化、瓦解,以撫助剿。我說的可對?」
「大人說得對,丹所說確實是這麽個意思。」李丹點頭:
「湖匪在水麵上往來,習慣於自由散漫、輕視法度,所以彭澤周邊多有惡性大案連連發生。
當官軍力有不逮無法兼顧時,我以為真正凶惡、狡猾的心腹之患是湖匪,而對礦徒則可以用重撫輕剿的策略對待。
大人,既然我們力量可能有限,不如先解決一頭,再顧及其它。
當人隻有一隻手時,該攥緊拳頭才顯力量,伸開巴掌卻易為人所乘、各個擊破!」
「但……,你提到第三步再去對付楊星,我有個疑惑:那楊星會這樣木呆呆地眼看我們對付湖匪和礦匪,卻不來相救麽?」
「有可能會來。」李丹點頭:「而且還可能會興起大兵哩。」
「哦?你對他下一步怎麽看?」
「大人有所不知,收到範縣尊手諭後,學生即派了幾股探子前往撫州。」
「啊?」趙重弼大吃一驚:「你就不怕這些人丟了性命?」
「大人容稟。這些人要麽是江湖人士身懷絕技,要麽曾受婁匪裹脅,所以對叛匪內部事情都比較熟悉,化裝潛入也好,埋伏打探也罷都做得,是以安全上倒不必擔心。」
李丹向他解釋,然後說:「學生派人的目的有兩個:探查安仁守衛情形,以及盡可能詳細了解東鄉匪軍的內部情況。不過目前尚未收到回報,如有消息當向大人通稟。」
說完,李丹找來幾隻酒杯,用酒杯和酒壺擺了下:「大人請看,假設這酒壺便是南昌,這兩隻碗乃是鄱陽和撫州,四個酒杯分別是進賢、東鄉、安仁和餘幹。
此四城位於南昌與饒州之間,楊星已得其二。若餘幹再下,鄱陽在內的整個饒州也就不在話下了。所以要得饒州,他必來餘幹。
然而這裏還有個問題,其父楊賀所求究竟是撫州、還是饒州呢?
從人口、財富上講,饒州肯定優於撫州。但因它更接近南直隸,一旦攻取饒州,楊家父子可能取代婁氏成為眾矢之的。
吸引的官軍越多,他們自己壓力也越大。這一點,我想楊賀父子應該可以想到。所以兩權相較他們會如何取舍?這是個未知,咱們猜不到。」
「猜不到?」趙重弼眼中閃過一絲失望。
「在對敵情、***、武器裝備都不了解的情況下,我們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楊星在東鄉裹足不前!」李丹忽然覺得自己重新找到了一種久違的感覺,做團副參謀長時的感覺。
「所以我們要在了解對手後再判定他可能采取的策略。在那之前,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安仁留守兵力應該不多。ap.
為什麽呢?因為像黃埠這樣的地方除去些地方臨時拚湊的團練幾乎沒有其它武裝,但安仁守軍居然停在一天路程之外沒去占領,所以我判斷該部人數不多。
楊星既不在安仁放太多兵力,我們也就不必管他,先集中力氣解決其它方向,再決定是否掉頭向南。
要強調的是,如果安仁被奪回,楊星接下來的動作,會告訴我們他父子的想法。
急忙派兵來奪,說明他
對安仁很在意,還想進饒州。根本不動,說明奪占此城隻是虛晃一招,其實他們想蹲在撫州,甚至往建昌、吉安發展。
安仁可以說是個試金石!」
「說得好,透徹!」趙重弼興奮地擊掌:「實不相瞞三郎,府台來了檄令要召吾回去議事,就是與饒州局勢有關。
此前吾初聞璜溪鎮之敗亦是震驚不已,眼看處處烽火徒生焦慮,卻不知該怎麽應對才好。今日聽了三郎這番話,倒是令我茅塞頓開。
事有先後、輕重、緩急,君年紀輕卻比吾等想得明白,真難怪你們能夠以少勝多。」他稍停頓片刻,與李丹飲了杯酒,又問:
「三郎提到戰後對采礦業的整頓、管理,在這上頭可對官府有何建議?」
「製訂規約保護工人,限製礦監、工頭盤剝、欺侮的行為,在工人麵前樹立公正的形象,把他們和礦監、工頭階層給分開,這樣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與官府為敵的人數。
如婁自時、銀陀、楊賀這等巨寇渠帥,哪個不是礦主、礦監,其手下信用大將又大多是原工頭、把頭,作戰至今我還沒聽說過有幾人是純粹的工人苦力或刑徒出身。
這起子壞蛋肚裏有墨水、手裏有錢、身邊有打手,他們是一次次接受招安又重新複叛,最擅長煽風點火的那群人。
若他們周圍沒有人跟從、沒人信他們的鬼話,他們還能把造反繼續多久?」
趙重弼將桌子一拍:「言之有理!」他端起酒杯來仰脖子喝了,然後告訴李丹:
「你此去餘幹且放手去做,我明日到衙門先給你開具文書,給你個饒州團練副使、南部都巡檢的名義。
既然廣信府有過先例,你已領過從九品的官身,我饒州府當然亦可蕭規曹隨。
非常時期嘛,當行非常之事。又恰好餘幹、萬年和安仁在我管轄之內,便宜得很!」
李丹聞言大喜,連忙鄭重謝過。
這樣他在這三地的行動便更有合法性,而且也具備了官方性質,不僅可以使用驛站驛傳,還有就地征發與就近調動團練的權力了。
從這件事上他也看出,由於叛亂頻發,官府對各地下放了權力,以便各級機構及時鎮壓。
接下來趙重弼向李丹介紹了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情況。
先說湖匪。鄱陽湖內最大的力量有三支,北邊大孤山的白浪、中湖南康府的江豚和南邊扛浪山(即李丹前世印象中的康郎山)的蓼花子。
這三人之中,白浪勢力最小,但卻是百姓認為最仁義的,與另兩支經常衝突。
江豚人多船多,可打仗不靈,所以常請蓼花子來助自己一臂之力。蓼花子人和船的數量雖不如江豚,卻是最凶惡,也最活躍的。
李丹聽這個人的名字,立時想起上次和一窩蜂(顧大)交手後逃走的那個蔣彬,就是蓼花子手下大將一道天董七派來的。
經常接濟、收容礦亂者的也是他!此人手下號稱有三萬人,實際精銳能戰的大約八千。
那兩路,江豚大約有眾萬人,白浪有三、四千左右。
至於作亂的所謂礦匪,目前他們在饒州境內還沒成大股氣候。主要原因是這邊的礦山都比較小而且分散,難以形成如浙西南和閩西那樣的力量。
最大的也不到千人,多數都隻有數十、百號人,而且武器紛雜,許多人隻有竹槍而已。
不過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湖匪蓼花子串聯他們時比較容易拉攏利誘。
唯一缺點是多數人習慣山地,像蔣彬那樣樂意跑到湖裏去吃飯的並不多,更多的人是在猶豫或因家小拖累而放棄。
趙重弼也大致講了下官軍這麵的情況,可以說比李丹想象的還糟糕
。
由於各地鎮壓的需要,饒州府的兵力空虛了,主力都在西、西南的山區裏,隻有少量野戰部隊留下來,在湖區周圍防範湖匪的攻擊。
在府治鄱陽有五千人,此外浮梁(景德鎮)兩千人、德興千五百人、樂平一千人、萬年兩千人。
本朝軍製以承襲前朝為主,軍隊的構成大體分為三類:衛所兵、營兵和城戍兵。
先說衛所兵,前朝在全國分三十六衛,每衛有適齡(十五歲到七十歲)丁口四至六萬上下,每年有一萬人到衛所駐地報到並承擔值守、接受訓練,這就是四年輪番製。
這種方式隨著前朝的擴張影響甚廣,李丹依稀記得,俄國哥薩克就采用類似這種服役製度直到帝國垮台。
但本朝衛所兵則由軍戶專任,子承父業,是專業化世襲軍人。
申請成為軍戶的家庭可領到與人丁相應的土地,四十畝以內免賦稅,上繳四成給衛所做軍糧,四十畝以上及新墾荒地賦稅減半。
全國自太祖建國至今,在兵部管理下,全國有三百七十六個衛,下轄共一千六百五十四個所。
每衛大體保有可征發適齡(十五歲至五十歲)丁口五千六百人。
衛設指揮使,行萬戶級別,平時由兵部管理並提供補給,進入戰備狀態(府以上區域性動員令)後向所在省(路)的都指揮使(萬戶級別,隸屬五軍都督府)負責。
指揮使下麵管轄各所,主官由千戶(千人至千五百人)或行千戶(七百至八百人)擔任。
這個軍戶一旦申請了軍籍,一般是不允許脫籍的。但如果可以募集到其他願意頂替加入的戶主(見注釋一),那麽他可以在繳納一筆不菲的手續費用後脫離軍籍改回民籍。
比如麻九,就是屬於這類極少數的例子之一。
軍戶出征從衛所領取武備、牲畜和甲胄,但軍衣、鞋襪要自備。有些衛所經常要應對變亂事態的,也會允許士卒領用並保管武器、牲畜,比如長城沿線多是如此。
行軍幹糧一般往返五日內(比如偵察或巡邏)自備,超過五日的由衛所配給。
由此可見衛所兵來源主要是藉選,也就是有事時按戶籍點卯或抽選參加服役,軍戶的戶籍也不是固定不變,接受投充(應募)或簡拔,以保證數量和質量的穩定。
因為是世襲軍人,一般認為衛所兵戰鬥力較強。故上饒之戰中,各地守將首先想到的便是征發本地衛所武裝。
李丹等人所到之處,衛所千戶充任守備的比比皆是。
衛所兵家在本地,為保衛鄉梓也確實敢戰。
但自宣宗皇帝以來,九邊及西南、東南地方的衛所兵對頻繁出動影響農事大為不滿,故宣宗後期決定在衛所製外采用募兵補充。
具體做法是,允許直屬於五軍都督府的各省(路)都指揮使司募集一定員額的野戰部隊,這就是營兵的由來。營兵是隸屬各都司可以跨府作戰的。
所謂營其實大小並不一致,根據需要可以增減兵種、調整部曲數量,其實有點後世合成旅的意思。
李丹從麻九、楊大意、盛懷恩這些老軍伍口中得知,營的規模和構成不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沿海的備倭軍也是募兵營,由於對倭寇作戰,所以刀盾手和火器兵的占比就比其他營兵要高。
而九邊大同那邊麵對韃靼人的營兵中,則是弓駑兵和騎兵占主導。
在人數上營作為編製單位,其核心部隊大體在三千到三千五百人左右。
福建多山,要求部隊精銳化且機動靈活,所以每營人數也就是三千左右。
而大同那邊的營多草原上遠距離奔襲,需要防禦力高的車兵、遠程運輸的輔
兵,那麽營可能會達到四千五甚至五千之多。
營兵屬於職業雇傭軍,主要來源是應募丁口,由軍隊提供所有裝備和補給品,到期可退出,傷亡有撫恤。
營兵主將是遊擊以上的將官,他們從屬於五軍都督府及各省(路)的都指揮使司衙門。平時營兵由兵部操練,戰時都司指派將領領率各營作戰。
這種隊伍沒有土地和家屬的羈絆,說走就走、讓打就打,因此更適合跨地域的長途野戰機動。
比如倒在璜溪鎮的那一萬人,就屬於這類。隻是倒黴得很,由於太想要軍功,江南西路都指揮使司半數的將官都興衝衝地請纓跟著仇大人前往上饒,誰想在璜溪鎮被一掃而空!
城戍兵就很好理解,它不過是地方上服徭役、輪流戍守的役丁和少數獲罪服刑的刑徒組成,負責城門、幹道或城牆的巡視、把守。
例如更夫也隸屬於城戍兵。所以城戍兵隻不過負責地方上維持治安,類似於警察而已,沒有列陣對敵能力,更不用說野戰,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在趙重弼告訴李丹的數字裏,居然是把這些人也包括在內的!
「注釋一:戶主僅指男性,指以男性為戶主具備單獨戶籍的家庭或成年青壯,也就是說依附在父母戶籍下的青壯一旦加入軍籍,則將從家庭中獨立出來自立門戶」
「誒,甘羅十二能拜相,卿已年近十六矣!」趙重弼卻不放過他故意調侃。
兩人玩笑幾句,趙重弼方接著剛才的話題,總結說:「聽你意思,首先是整備餘幹的團練,湖匪頓兵城下、師老兵疲便於官軍圍剿。
至於礦徒作亂,你建議是對其談判、分化、瓦解,以撫助剿。我說的可對?」
「大人說得對,丹所說確實是這麽個意思。」李丹點頭:
「湖匪在水麵上往來,習慣於自由散漫、輕視法度,所以彭澤周邊多有惡性大案連連發生。
當官軍力有不逮無法兼顧時,我以為真正凶惡、狡猾的心腹之患是湖匪,而對礦徒則可以用重撫輕剿的策略對待。
大人,既然我們力量可能有限,不如先解決一頭,再顧及其它。
當人隻有一隻手時,該攥緊拳頭才顯力量,伸開巴掌卻易為人所乘、各個擊破!」
「但……,你提到第三步再去對付楊星,我有個疑惑:那楊星會這樣木呆呆地眼看我們對付湖匪和礦匪,卻不來相救麽?」
「有可能會來。」李丹點頭:「而且還可能會興起大兵哩。」
「哦?你對他下一步怎麽看?」
「大人有所不知,收到範縣尊手諭後,學生即派了幾股探子前往撫州。」
「啊?」趙重弼大吃一驚:「你就不怕這些人丟了性命?」
「大人容稟。這些人要麽是江湖人士身懷絕技,要麽曾受婁匪裹脅,所以對叛匪內部事情都比較熟悉,化裝潛入也好,埋伏打探也罷都做得,是以安全上倒不必擔心。」
李丹向他解釋,然後說:「學生派人的目的有兩個:探查安仁守衛情形,以及盡可能詳細了解東鄉匪軍的內部情況。不過目前尚未收到回報,如有消息當向大人通稟。」
說完,李丹找來幾隻酒杯,用酒杯和酒壺擺了下:「大人請看,假設這酒壺便是南昌,這兩隻碗乃是鄱陽和撫州,四個酒杯分別是進賢、東鄉、安仁和餘幹。
此四城位於南昌與饒州之間,楊星已得其二。若餘幹再下,鄱陽在內的整個饒州也就不在話下了。所以要得饒州,他必來餘幹。
然而這裏還有個問題,其父楊賀所求究竟是撫州、還是饒州呢?
從人口、財富上講,饒州肯定優於撫州。但因它更接近南直隸,一旦攻取饒州,楊家父子可能取代婁氏成為眾矢之的。
吸引的官軍越多,他們自己壓力也越大。這一點,我想楊賀父子應該可以想到。所以兩權相較他們會如何取舍?這是個未知,咱們猜不到。」
「猜不到?」趙重弼眼中閃過一絲失望。
「在對敵情、***、武器裝備都不了解的情況下,我們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楊星在東鄉裹足不前!」李丹忽然覺得自己重新找到了一種久違的感覺,做團副參謀長時的感覺。
「所以我們要在了解對手後再判定他可能采取的策略。在那之前,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安仁留守兵力應該不多。ap.
為什麽呢?因為像黃埠這樣的地方除去些地方臨時拚湊的團練幾乎沒有其它武裝,但安仁守軍居然停在一天路程之外沒去占領,所以我判斷該部人數不多。
楊星既不在安仁放太多兵力,我們也就不必管他,先集中力氣解決其它方向,再決定是否掉頭向南。
要強調的是,如果安仁被奪回,楊星接下來的動作,會告訴我們他父子的想法。
急忙派兵來奪,說明他
對安仁很在意,還想進饒州。根本不動,說明奪占此城隻是虛晃一招,其實他們想蹲在撫州,甚至往建昌、吉安發展。
安仁可以說是個試金石!」
「說得好,透徹!」趙重弼興奮地擊掌:「實不相瞞三郎,府台來了檄令要召吾回去議事,就是與饒州局勢有關。
此前吾初聞璜溪鎮之敗亦是震驚不已,眼看處處烽火徒生焦慮,卻不知該怎麽應對才好。今日聽了三郎這番話,倒是令我茅塞頓開。
事有先後、輕重、緩急,君年紀輕卻比吾等想得明白,真難怪你們能夠以少勝多。」他稍停頓片刻,與李丹飲了杯酒,又問:
「三郎提到戰後對采礦業的整頓、管理,在這上頭可對官府有何建議?」
「製訂規約保護工人,限製礦監、工頭盤剝、欺侮的行為,在工人麵前樹立公正的形象,把他們和礦監、工頭階層給分開,這樣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與官府為敵的人數。
如婁自時、銀陀、楊賀這等巨寇渠帥,哪個不是礦主、礦監,其手下信用大將又大多是原工頭、把頭,作戰至今我還沒聽說過有幾人是純粹的工人苦力或刑徒出身。
這起子壞蛋肚裏有墨水、手裏有錢、身邊有打手,他們是一次次接受招安又重新複叛,最擅長煽風點火的那群人。
若他們周圍沒有人跟從、沒人信他們的鬼話,他們還能把造反繼續多久?」
趙重弼將桌子一拍:「言之有理!」他端起酒杯來仰脖子喝了,然後告訴李丹:
「你此去餘幹且放手去做,我明日到衙門先給你開具文書,給你個饒州團練副使、南部都巡檢的名義。
既然廣信府有過先例,你已領過從九品的官身,我饒州府當然亦可蕭規曹隨。
非常時期嘛,當行非常之事。又恰好餘幹、萬年和安仁在我管轄之內,便宜得很!」
李丹聞言大喜,連忙鄭重謝過。
這樣他在這三地的行動便更有合法性,而且也具備了官方性質,不僅可以使用驛站驛傳,還有就地征發與就近調動團練的權力了。
從這件事上他也看出,由於叛亂頻發,官府對各地下放了權力,以便各級機構及時鎮壓。
接下來趙重弼向李丹介紹了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情況。
先說湖匪。鄱陽湖內最大的力量有三支,北邊大孤山的白浪、中湖南康府的江豚和南邊扛浪山(即李丹前世印象中的康郎山)的蓼花子。
這三人之中,白浪勢力最小,但卻是百姓認為最仁義的,與另兩支經常衝突。
江豚人多船多,可打仗不靈,所以常請蓼花子來助自己一臂之力。蓼花子人和船的數量雖不如江豚,卻是最凶惡,也最活躍的。
李丹聽這個人的名字,立時想起上次和一窩蜂(顧大)交手後逃走的那個蔣彬,就是蓼花子手下大將一道天董七派來的。
經常接濟、收容礦亂者的也是他!此人手下號稱有三萬人,實際精銳能戰的大約八千。
那兩路,江豚大約有眾萬人,白浪有三、四千左右。
至於作亂的所謂礦匪,目前他們在饒州境內還沒成大股氣候。主要原因是這邊的礦山都比較小而且分散,難以形成如浙西南和閩西那樣的力量。
最大的也不到千人,多數都隻有數十、百號人,而且武器紛雜,許多人隻有竹槍而已。
不過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湖匪蓼花子串聯他們時比較容易拉攏利誘。
唯一缺點是多數人習慣山地,像蔣彬那樣樂意跑到湖裏去吃飯的並不多,更多的人是在猶豫或因家小拖累而放棄。
趙重弼也大致講了下官軍這麵的情況,可以說比李丹想象的還糟糕
。
由於各地鎮壓的需要,饒州府的兵力空虛了,主力都在西、西南的山區裏,隻有少量野戰部隊留下來,在湖區周圍防範湖匪的攻擊。
在府治鄱陽有五千人,此外浮梁(景德鎮)兩千人、德興千五百人、樂平一千人、萬年兩千人。
本朝軍製以承襲前朝為主,軍隊的構成大體分為三類:衛所兵、營兵和城戍兵。
先說衛所兵,前朝在全國分三十六衛,每衛有適齡(十五歲到七十歲)丁口四至六萬上下,每年有一萬人到衛所駐地報到並承擔值守、接受訓練,這就是四年輪番製。
這種方式隨著前朝的擴張影響甚廣,李丹依稀記得,俄國哥薩克就采用類似這種服役製度直到帝國垮台。
但本朝衛所兵則由軍戶專任,子承父業,是專業化世襲軍人。
申請成為軍戶的家庭可領到與人丁相應的土地,四十畝以內免賦稅,上繳四成給衛所做軍糧,四十畝以上及新墾荒地賦稅減半。
全國自太祖建國至今,在兵部管理下,全國有三百七十六個衛,下轄共一千六百五十四個所。
每衛大體保有可征發適齡(十五歲至五十歲)丁口五千六百人。
衛設指揮使,行萬戶級別,平時由兵部管理並提供補給,進入戰備狀態(府以上區域性動員令)後向所在省(路)的都指揮使(萬戶級別,隸屬五軍都督府)負責。
指揮使下麵管轄各所,主官由千戶(千人至千五百人)或行千戶(七百至八百人)擔任。
這個軍戶一旦申請了軍籍,一般是不允許脫籍的。但如果可以募集到其他願意頂替加入的戶主(見注釋一),那麽他可以在繳納一筆不菲的手續費用後脫離軍籍改回民籍。
比如麻九,就是屬於這類極少數的例子之一。
軍戶出征從衛所領取武備、牲畜和甲胄,但軍衣、鞋襪要自備。有些衛所經常要應對變亂事態的,也會允許士卒領用並保管武器、牲畜,比如長城沿線多是如此。
行軍幹糧一般往返五日內(比如偵察或巡邏)自備,超過五日的由衛所配給。
由此可見衛所兵來源主要是藉選,也就是有事時按戶籍點卯或抽選參加服役,軍戶的戶籍也不是固定不變,接受投充(應募)或簡拔,以保證數量和質量的穩定。
因為是世襲軍人,一般認為衛所兵戰鬥力較強。故上饒之戰中,各地守將首先想到的便是征發本地衛所武裝。
李丹等人所到之處,衛所千戶充任守備的比比皆是。
衛所兵家在本地,為保衛鄉梓也確實敢戰。
但自宣宗皇帝以來,九邊及西南、東南地方的衛所兵對頻繁出動影響農事大為不滿,故宣宗後期決定在衛所製外采用募兵補充。
具體做法是,允許直屬於五軍都督府的各省(路)都指揮使司募集一定員額的野戰部隊,這就是營兵的由來。營兵是隸屬各都司可以跨府作戰的。
所謂營其實大小並不一致,根據需要可以增減兵種、調整部曲數量,其實有點後世合成旅的意思。
李丹從麻九、楊大意、盛懷恩這些老軍伍口中得知,營的規模和構成不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沿海的備倭軍也是募兵營,由於對倭寇作戰,所以刀盾手和火器兵的占比就比其他營兵要高。
而九邊大同那邊麵對韃靼人的營兵中,則是弓駑兵和騎兵占主導。
在人數上營作為編製單位,其核心部隊大體在三千到三千五百人左右。
福建多山,要求部隊精銳化且機動靈活,所以每營人數也就是三千左右。
而大同那邊的營多草原上遠距離奔襲,需要防禦力高的車兵、遠程運輸的輔
兵,那麽營可能會達到四千五甚至五千之多。
營兵屬於職業雇傭軍,主要來源是應募丁口,由軍隊提供所有裝備和補給品,到期可退出,傷亡有撫恤。
營兵主將是遊擊以上的將官,他們從屬於五軍都督府及各省(路)的都指揮使司衙門。平時營兵由兵部操練,戰時都司指派將領領率各營作戰。
這種隊伍沒有土地和家屬的羈絆,說走就走、讓打就打,因此更適合跨地域的長途野戰機動。
比如倒在璜溪鎮的那一萬人,就屬於這類。隻是倒黴得很,由於太想要軍功,江南西路都指揮使司半數的將官都興衝衝地請纓跟著仇大人前往上饒,誰想在璜溪鎮被一掃而空!
城戍兵就很好理解,它不過是地方上服徭役、輪流戍守的役丁和少數獲罪服刑的刑徒組成,負責城門、幹道或城牆的巡視、把守。
例如更夫也隸屬於城戍兵。所以城戍兵隻不過負責地方上維持治安,類似於警察而已,沒有列陣對敵能力,更不用說野戰,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在趙重弼告訴李丹的數字裏,居然是把這些人也包括在內的!
「注釋一:戶主僅指男性,指以男性為戶主具備單獨戶籍的家庭或成年青壯,也就是說依附在父母戶籍下的青壯一旦加入軍籍,則將從家庭中獨立出來自立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