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陸離旬假這日,一大清早,陸正明便磊磊落落的出門。
自從仁宗駕崩,卻得知是義川王子繼位,陸正明心頭倒生一股莫名的悲憤,緊跟著晉王立府,他這親王業師的差使也自然而然被太後剝奪,又因他雖然從來沒有得到過晉王這個學生的尊重,然而多少年來,卻視韋、謝等人的籠絡不屑一顧,至始至終沒向太後示誠,太後雖不至於怒其不知好歹,當然也不會重用,陸正明幹脆連國子監博士一職也沒保住,被“發配”至弘文館校理圖籍,於是自此成了“遊手好閑”,甚至被長官暗示:“若無殊要,陸公無需日日到職。”
因而這日他雖非休沐,但也大可不必應卯。
陸正明雖然清楚自己完全沒有“動用”太後暗探的重要性,可今日卻是首次前往晉王置於平康坊那處別苑,行動十分小心謹慎,前往目的地之前,卻是先到了一處書畫鋪子,不用說,這裏當然是裴子建的產業。
陸正明一入鋪子,便被掌櫃引去雅室,換了一身衣裳穿戴,就在後院坐上一輛毫不起眼的小廂青榆車,一直到平康坊直接駛入晉王別苑。
賀燁今日並不在別苑,但當然早有囑令,於是陸正明下車後,便見一個膀大腰圓的壯漢卻不失謙恭的抱揖見禮,一言不出,將他迎至花苑裏。
亭台裏早已候著一個青衣婢女,十五、六歲年華正好,見禮時也不多話,卻就要忙碌著煮茶待客,陸正明瞧她手勢就知深諳茶藝,卻並沒有使喚旁人的興趣,揮揮手示意婢女退下,而自己動手。
一盞香茗悠悠品完,陸正明半闔著眼,不由陷入了回憶。
先帝早有暗示,欲立晉王為儲,故殷殷囑托他莫因晉王頑劣貪玩便撒手不管,然而當年的晉王又豈止頑劣貪玩而已?陸正明雖對這個與眾不同的學生心灰意冷,可是當知先帝崩逝而繼位者並非晉王之後,也料到當中必有陰詭,甚至極有可能是太後為了臨朝聽政而偽宣遺令,然而百官宗貴皆無異議,他一人之力無能回天,其實太後就算不曾有意疏遠,陸正明也打算摘冠請辭。
他萬萬沒有想到晉王會趁夜來見,飛簷走壁悄沒聲息便出現在他臥榻之畔。
這方式雖然鬼祟無禮,但刁狂無禮傲慢暴戾的晉王接下來的舉動卻與一貫判若兩人,抱揖禮見,口稱“先生”,滿麵凝肅再不見吊兒郎當,那一刹那陸正明心頭驚懼頓消,某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仿佛已經被他領會。
再聽這無比熟悉卻又仿佛陌生的少年親王,將他這些年所授經史誦背如流,並不急於開門見山發號施令,而是無比真誠地與他對視,一句“之於先生所授釋義,但請考較”,胸有成竹的模樣到底還是讓陸正明心生震驚。
於是扶起了那跽跪的少年,一改從前鄙惡的態度:“這不著急。”
晉王卻堅持跽跪,甚至叩禮:“燁因身處險境,也是逼於無奈,以往對先生多有不敬,諸多輕誨篾行實為過錯,還望先生寬諒。”
極度真誠的叩首禮,陸正明也隻好生受。
接下來他便了解清明,這個學生的處境究竟有多艱險,才剛過去的那場風波又是如何九死一生,晉王開誠布公毫無隱瞞,如此信任他這老師的人格品德,已讓陸正明熱淚盈眶,他長長一歎:“老臣雖知大王處境,亦明大王心誌,奈何勢單力薄,隻恐辜負先帝及大王期望。”
“學生明白老師已生隱退之心,但學生實在不能不顧兄長臨終之囑,故懇求先生隱忍,學生才疏學淺,若無先生指教,將來怎能達成兄長寄望?”
陸正明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他立即答應了晉王的懇求。
他無意權勢富貴,卻有一顆效忠君國的丹心,有負仁宗囑令本就覺得悔愧,正感煎熬,不想突而領悟晉王並非表麵那般一無是處,一顆希望的種子瞬時萌芽,自是有如死後重生。
而這一年間,晉王許多讓他驚喜的表現又再讓陸正明更增信心,這個時候的陸正明,就像一個一往無前的戰士,明知前途叵測,也許明日便是如臨深淵,可即便刀山火海,他也堅決不會退縮。
晉王征詢時,問“徐國公可信否”,陸正明當然擊胸力保:“徐國公當年之所以淡出朝堂,一方麵是因為德宗帝過於親縱崔氏一族,而外戚權重必會引發不少隱患;另一方麵,也是因為當年有裴公等忠耿良臣,徐國公自認就算隱退,君國大事也不會由奸侫誤導,後來小崔後父兄……”
聯想到崔牧畢竟是晉王的嫡親外祖父,陸正明略微躊躇。
晉王卻立即撫慰:“先生但說無妨。”
“崔牧父子確實居心叵測,意欲圖謀大權,徐國公深感憂慮,故……其實仁宗帝得儲,當中也有徐國公暗下規勸。”
“先生之意,徐國公確為忠耿?”
“是。”
“好,我相信先生見地,是以,有一要重,還需請托先生。”
這就是陸正明今日甘冒風險潛來晉王別苑的任務,他要說服韜光已久的徐國公再次涉入詭譎莫測,相助晉王一臂之力。
所以這時的等待,對陸正明而言格外漫長,他甚至不知事情是否真如晉王與薛陸離製定一般那樣順利,也許阮嶺並沒有中計,也許崔天白雖然答應了絢之所求,但徐國公卻並沒領會其中深意,不會輕易答允阮嶺纏求,那麽今日便不會來此一見。
可是正在忐忑,陸正明便已經聽到一聲疑惑不定的招呼:“正明?”
他一睜眼,見豔陽之下,那須鬢已白的故人,就在亭台之外四五步的距離。
盡管徐國公頗喜薛昭的聰穎及勤奮,不吝親自指教,可對於如今已是太後親信的陸離,卻曆來有意疏遠,然而他也清楚長孫天白實際上與陸離交好無隙,這回縱然有晉安獨子阮嶺諸多煩纏,天白卻早知會了一切都為陸離授意,目的就是要達成自己合情合理地走一遭這處別苑,可因為天白也不知詳細因由,徐國公實在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被引入一個密道,更不知通過密道通往這處花苑,瞧見雖是故交,但早已被他有意疏遠的陸正明居然跽坐在這神秘莫測之處。
都已經是久曆人事了,徐國公自然清楚這大廢周折背後,必然有一個莫測凶險的因由,可他在見陸正明之前,實在便已相信薛家,雖然這些年來他從未曾對這門姻親表示熱忱,但並不代表心存不滿,故而聽長孫雲裏霧裏一說,徐國公分析之後,覺得並不至於引太後生疑,沒有經過多少猶豫便來赴這莫名其妙的暗約,這時一見陸正明,他自然更加心安。
兩人既是知交,便為肝膽相照,這並不會因為迫於時勢的多年不見有所更移。
至少徐國公已然斷定,這事雖有凶險,但不會違背正道。
這是他一貫堅持的底限,雖然在有些人眼中無比愚蠢。
可是當徐國公仔細傾聽好友的敘述後,仍然產生了那麽一絲疑惑與不確定:“晉王?”
陸正明重重頷首。
“不瞞崔公,雖然仁宗帝在世時,曾有暗示將立晉王為儲,但愚當初實在不信晉王能夠當此重任,故還苦苦相勸仁宗帝改變聖意,但直到仁宗帝崩逝之前,仍舊不改初衷……當得知是幼帝繼位,愚實感有愧仁宗所托,心灰意冷之際,原是想著致仕,甚至……甚至想過隨仁宗而去,以死求安。”
說到這裏,陸正明長歎:“我那二子生來愚笨,唯有一個孫兒還算聰穎,可孫兒年弱,我確實放不下心……”
徐國公當然知道陸正明的兩個兒子,豈止愚笨,也不知是何原因,竟是天生癡呆,故而雖然當初徐國公對陸正明極其賞識,也不曾想過聯姻一事,陸正明的兒媳皆為農戶女,所生子嗣雖然並非癡呆,可任憑陸正明如何用心,兩個嫡孫都已過了十歲,居然識字尚未過百,唯有一個侍婢所生庶孫,眼下七八歲,總算能誦千字文,這幾乎是陸正明的唯一希望了。
“自古艱難唯一死。”陸正明不無自嘲一笑:“不瞞崔公,我數回已經將脖子放入懸掛,到底狠不下心……原想著,如若致仕返回原籍,若能教習天資聰穎之貧賤子弟,也算略微彌補愧欠,真沒想到,晉王竟然……”
陸正明複述完仁宗彌留之際,大明宮內一番不為廣知的風險,神色更見凝肅:“這雖非我耳聞目睹,卻信得過絢之口述,更加不疑是晉王編造,韋太後以晉王性命逼迫先帝,其行為與謀逆篡權何異?晉王才是先帝心中儲君人選,而大王又確非我誤解那般暴戾無德一無是處,我既見這一線希望,即使肝腦塗地,也要竭力輔佐大王撥亂反正,方不負先帝囑托,相信崔公,亦不會眼看皇權旁落奸小之手!”
自從仁宗駕崩,卻得知是義川王子繼位,陸正明心頭倒生一股莫名的悲憤,緊跟著晉王立府,他這親王業師的差使也自然而然被太後剝奪,又因他雖然從來沒有得到過晉王這個學生的尊重,然而多少年來,卻視韋、謝等人的籠絡不屑一顧,至始至終沒向太後示誠,太後雖不至於怒其不知好歹,當然也不會重用,陸正明幹脆連國子監博士一職也沒保住,被“發配”至弘文館校理圖籍,於是自此成了“遊手好閑”,甚至被長官暗示:“若無殊要,陸公無需日日到職。”
因而這日他雖非休沐,但也大可不必應卯。
陸正明雖然清楚自己完全沒有“動用”太後暗探的重要性,可今日卻是首次前往晉王置於平康坊那處別苑,行動十分小心謹慎,前往目的地之前,卻是先到了一處書畫鋪子,不用說,這裏當然是裴子建的產業。
陸正明一入鋪子,便被掌櫃引去雅室,換了一身衣裳穿戴,就在後院坐上一輛毫不起眼的小廂青榆車,一直到平康坊直接駛入晉王別苑。
賀燁今日並不在別苑,但當然早有囑令,於是陸正明下車後,便見一個膀大腰圓的壯漢卻不失謙恭的抱揖見禮,一言不出,將他迎至花苑裏。
亭台裏早已候著一個青衣婢女,十五、六歲年華正好,見禮時也不多話,卻就要忙碌著煮茶待客,陸正明瞧她手勢就知深諳茶藝,卻並沒有使喚旁人的興趣,揮揮手示意婢女退下,而自己動手。
一盞香茗悠悠品完,陸正明半闔著眼,不由陷入了回憶。
先帝早有暗示,欲立晉王為儲,故殷殷囑托他莫因晉王頑劣貪玩便撒手不管,然而當年的晉王又豈止頑劣貪玩而已?陸正明雖對這個與眾不同的學生心灰意冷,可是當知先帝崩逝而繼位者並非晉王之後,也料到當中必有陰詭,甚至極有可能是太後為了臨朝聽政而偽宣遺令,然而百官宗貴皆無異議,他一人之力無能回天,其實太後就算不曾有意疏遠,陸正明也打算摘冠請辭。
他萬萬沒有想到晉王會趁夜來見,飛簷走壁悄沒聲息便出現在他臥榻之畔。
這方式雖然鬼祟無禮,但刁狂無禮傲慢暴戾的晉王接下來的舉動卻與一貫判若兩人,抱揖禮見,口稱“先生”,滿麵凝肅再不見吊兒郎當,那一刹那陸正明心頭驚懼頓消,某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仿佛已經被他領會。
再聽這無比熟悉卻又仿佛陌生的少年親王,將他這些年所授經史誦背如流,並不急於開門見山發號施令,而是無比真誠地與他對視,一句“之於先生所授釋義,但請考較”,胸有成竹的模樣到底還是讓陸正明心生震驚。
於是扶起了那跽跪的少年,一改從前鄙惡的態度:“這不著急。”
晉王卻堅持跽跪,甚至叩禮:“燁因身處險境,也是逼於無奈,以往對先生多有不敬,諸多輕誨篾行實為過錯,還望先生寬諒。”
極度真誠的叩首禮,陸正明也隻好生受。
接下來他便了解清明,這個學生的處境究竟有多艱險,才剛過去的那場風波又是如何九死一生,晉王開誠布公毫無隱瞞,如此信任他這老師的人格品德,已讓陸正明熱淚盈眶,他長長一歎:“老臣雖知大王處境,亦明大王心誌,奈何勢單力薄,隻恐辜負先帝及大王期望。”
“學生明白老師已生隱退之心,但學生實在不能不顧兄長臨終之囑,故懇求先生隱忍,學生才疏學淺,若無先生指教,將來怎能達成兄長寄望?”
陸正明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他立即答應了晉王的懇求。
他無意權勢富貴,卻有一顆效忠君國的丹心,有負仁宗囑令本就覺得悔愧,正感煎熬,不想突而領悟晉王並非表麵那般一無是處,一顆希望的種子瞬時萌芽,自是有如死後重生。
而這一年間,晉王許多讓他驚喜的表現又再讓陸正明更增信心,這個時候的陸正明,就像一個一往無前的戰士,明知前途叵測,也許明日便是如臨深淵,可即便刀山火海,他也堅決不會退縮。
晉王征詢時,問“徐國公可信否”,陸正明當然擊胸力保:“徐國公當年之所以淡出朝堂,一方麵是因為德宗帝過於親縱崔氏一族,而外戚權重必會引發不少隱患;另一方麵,也是因為當年有裴公等忠耿良臣,徐國公自認就算隱退,君國大事也不會由奸侫誤導,後來小崔後父兄……”
聯想到崔牧畢竟是晉王的嫡親外祖父,陸正明略微躊躇。
晉王卻立即撫慰:“先生但說無妨。”
“崔牧父子確實居心叵測,意欲圖謀大權,徐國公深感憂慮,故……其實仁宗帝得儲,當中也有徐國公暗下規勸。”
“先生之意,徐國公確為忠耿?”
“是。”
“好,我相信先生見地,是以,有一要重,還需請托先生。”
這就是陸正明今日甘冒風險潛來晉王別苑的任務,他要說服韜光已久的徐國公再次涉入詭譎莫測,相助晉王一臂之力。
所以這時的等待,對陸正明而言格外漫長,他甚至不知事情是否真如晉王與薛陸離製定一般那樣順利,也許阮嶺並沒有中計,也許崔天白雖然答應了絢之所求,但徐國公卻並沒領會其中深意,不會輕易答允阮嶺纏求,那麽今日便不會來此一見。
可是正在忐忑,陸正明便已經聽到一聲疑惑不定的招呼:“正明?”
他一睜眼,見豔陽之下,那須鬢已白的故人,就在亭台之外四五步的距離。
盡管徐國公頗喜薛昭的聰穎及勤奮,不吝親自指教,可對於如今已是太後親信的陸離,卻曆來有意疏遠,然而他也清楚長孫天白實際上與陸離交好無隙,這回縱然有晉安獨子阮嶺諸多煩纏,天白卻早知會了一切都為陸離授意,目的就是要達成自己合情合理地走一遭這處別苑,可因為天白也不知詳細因由,徐國公實在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被引入一個密道,更不知通過密道通往這處花苑,瞧見雖是故交,但早已被他有意疏遠的陸正明居然跽坐在這神秘莫測之處。
都已經是久曆人事了,徐國公自然清楚這大廢周折背後,必然有一個莫測凶險的因由,可他在見陸正明之前,實在便已相信薛家,雖然這些年來他從未曾對這門姻親表示熱忱,但並不代表心存不滿,故而聽長孫雲裏霧裏一說,徐國公分析之後,覺得並不至於引太後生疑,沒有經過多少猶豫便來赴這莫名其妙的暗約,這時一見陸正明,他自然更加心安。
兩人既是知交,便為肝膽相照,這並不會因為迫於時勢的多年不見有所更移。
至少徐國公已然斷定,這事雖有凶險,但不會違背正道。
這是他一貫堅持的底限,雖然在有些人眼中無比愚蠢。
可是當徐國公仔細傾聽好友的敘述後,仍然產生了那麽一絲疑惑與不確定:“晉王?”
陸正明重重頷首。
“不瞞崔公,雖然仁宗帝在世時,曾有暗示將立晉王為儲,但愚當初實在不信晉王能夠當此重任,故還苦苦相勸仁宗帝改變聖意,但直到仁宗帝崩逝之前,仍舊不改初衷……當得知是幼帝繼位,愚實感有愧仁宗所托,心灰意冷之際,原是想著致仕,甚至……甚至想過隨仁宗而去,以死求安。”
說到這裏,陸正明長歎:“我那二子生來愚笨,唯有一個孫兒還算聰穎,可孫兒年弱,我確實放不下心……”
徐國公當然知道陸正明的兩個兒子,豈止愚笨,也不知是何原因,竟是天生癡呆,故而雖然當初徐國公對陸正明極其賞識,也不曾想過聯姻一事,陸正明的兒媳皆為農戶女,所生子嗣雖然並非癡呆,可任憑陸正明如何用心,兩個嫡孫都已過了十歲,居然識字尚未過百,唯有一個侍婢所生庶孫,眼下七八歲,總算能誦千字文,這幾乎是陸正明的唯一希望了。
“自古艱難唯一死。”陸正明不無自嘲一笑:“不瞞崔公,我數回已經將脖子放入懸掛,到底狠不下心……原想著,如若致仕返回原籍,若能教習天資聰穎之貧賤子弟,也算略微彌補愧欠,真沒想到,晉王竟然……”
陸正明複述完仁宗彌留之際,大明宮內一番不為廣知的風險,神色更見凝肅:“這雖非我耳聞目睹,卻信得過絢之口述,更加不疑是晉王編造,韋太後以晉王性命逼迫先帝,其行為與謀逆篡權何異?晉王才是先帝心中儲君人選,而大王又確非我誤解那般暴戾無德一無是處,我既見這一線希望,即使肝腦塗地,也要竭力輔佐大王撥亂反正,方不負先帝囑托,相信崔公,亦不會眼看皇權旁落奸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