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藏術於醫,大功一件
懸壺濟世,我隻是想長生不老 作者:每天三問吃什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雖然,賢愚、貴賤非所能也;臭腐、消滅亦非所能也。故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賢非所賢,愚非所愚,貴非所貴,賤非所賤。
然而萬物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則墨丘,死則腐骨;生則宗明,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楊朱看著顧擔,一本正經的說道。
在整個世界之中,賢愚、貴賤,都不過是生死的兩端,有什麽樣的差異呢?
仁德如墨子那樣的人逃不出,殘暴如宗明帝那樣的人也都一樣,個人在天地萬物之間,又算得了什麽?
因此,姑且追求今生的快活便好,哪裏能顧忌那麽多呢?
這個態度,可以說是相當的消極了。
隻是那雙眼中,還有著不甘,強烈的不甘,他無比希望有人能夠來駁斥他的觀點,且能夠將他說服。
說的玄乎一些,楊朱找不到人在天地之間的位置。
不知道人要去做什麽,應該做什麽。
當見到的足夠多,經曆的也足夠多之後,反而覺得一個人能夠過好自己的一生,讓自己快活也就足夠了,不要再整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他並非是在推崇自身的觀念,而是在探討。
每到一處地方,他都會找人去探討。
可以說他鑽到了牛角尖,也可以說他得了富貴病,閑得沒事兒幹,便找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來為難自己。
但毫無疑問的是,尋求答案本身,對他而言已經成為了一種意義。
“這個問題,我怕是給不了你答案。”
思量許久,顧擔誠實的說道。
或許的確有勘破生死之人,也的確有洞察世事之輩,但要給‘人’定性,誰又能夠做到呢?
“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事物、角度也不一樣。”
沉吟片刻,顧擔還是說道:“當貧困交加之際,一口飽飯便是活下去的意義,便可以說人活著是為了吃;當溫飽有餘之時,尋求功名利祿便是良道,便可以說活著是為了揚名;當自身已達宗師之境,塵世一切再難滿足之後,塵世中的追求便都顯得不堪,反而要糾結其中的意義。”
顧擔笑了起來,“說不定,是站的不夠高,看到的風景也太少,所謂頂峰隻是一座小山包,所以反而一葉障目了呢?”
“有理。”
楊朱點了點頭,卻又聳了聳肩,道:“或許隻有傳說中的仙人,才能夠搞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吧?隻是,更高處”
楊朱苦笑,“我隻能就此止步了。”
宗師是塵世的頂峰,可這頂峰對整個天下而言還是顯得過於渺小。
百二十歲的壽元大限,甚至都無法將天下走過一遍。
宗師眼中的世界,也不過是盲人摸象而已,隻是比普通人摸的更多一些罷了。
井底之蛙,如何暢言天地?又要如何去找尋自己的位置?
這注定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簡單的又聊了幾句後,楊朱告辭而去,相約下次再談。
目視著楊朱遠去,一直沒有插話的清平子咽了一口茶水,自嘲的說道:“你看,這就是找不到前路的宗師。如果沒有仙道存在,你我二人怕是也要陷入這種怪圈之中,永遠都無法解脫。”
像楊朱這種人沒有才學麽?
不,他隻是沒有繼續向上的機會了。
無論在人間多麽驚才絕豔,隻可止步於此,不得寸進。
餘下的時間,隻能自己給自己找不自在,心中沒有依托。
但作為知曉仙道消息的“內幕人士”,清平子就沒有落到這份怪圈之中。
因為他知道宗師還遠遠不是極限,僅僅隻是觸及到了仙道那個龐然大物的最底層!
便是想要找尋意義什麽的,怎麽也得爬到最高處的時候再去問吧?
否則一個小蟲子,就想要知曉世界的終極奧妙,未免也太可笑了一些。
生活在這絕靈時代的天驕們啊,是何等的幸運,又是何等的不幸。
幸運的是沒有花費太多的坎坷和磨難,便抵達了巔峰,幾乎無人能夠再壓自己一頭,就算不是說一不二,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足以影響一國之走向。
不幸的是,這份頂峰又遠不夠頂,像是占據了池塘的王八,在池塘裏橫行霸道固然可以,可當爬出池塘,見到外麵的天地之時,才會驚覺自身的渺小卑微。
問題是,即使發現了這一點又能如何呢?
還是隻能讓自己的內心苦悶,默默等死而已。
究竟是驚才絕豔,反倒庸人自擾更高一等;還是渾渾噩噩,然後安享天年更勝一籌?
這個答案,或許要因人而異。
但毫無疑問的是,清醒的人並不快樂。
無論是救世的墨丘,還是探尋人之一生本來意義的楊朱,積極也好,消極也罷,天地就在那裏,不增不減,不喜不怒,以無言的蔑視,消磨掉一代代的人傑。
何其之可悲!
所以,他清平子,才要不惜一切的去追尋仙道。
唯有如此,才可讓人內心安寧,不必去怪罪浩大而無言的天地,也不必去跟自己的內心較勁,不得解脫。
顧擔同樣明白問題之所在。
此世的所有宗師,都失了方向。
他和清平子雖然知道還有更高處可以去攀登,問題是山還沒落下來,便是想要攀登又要去往何處?
唯一能夠做的事情,也隻有默默等待而已。
從這一點上去看,好像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隻是他們的心中尚且有著希望。
而顧擔的希望,無疑是比任何人都要更多的。
縱使仙人一直不來,他也沒有壽元的憂慮,就算仙道不歸,他也大可自己摸索前路,慢一點就慢一點,他有不疾不徐的本錢。
或許,這才是為什麽他的心態一直都很年輕的根本原因,閱曆的增加並未讓顧擔的心態伴隨著年齡一同衰老,隻是相比之下他的心思一直都頗為沉穩,幾乎沒有主動搞過事。
用更合適一點的話說,便是缺乏了一份主觀能動性。
特別是在此時已經找不出他的敵人,又沒有新的方向的情況下。
如果不是青木化生訣和懸壺濟世給他新的驚喜,顧擔怕是也不會有什麽太大的動作。
在他的身上,時間的流逝幾近停滯一般。
隻有當目光放在別人的身上,特別是熟悉的人身上後,顧擔才能夠察覺到那一份不知不覺間,始終在不停流逝的時間。
他大概已經沾染了一些長生者本身就會有的毛病,對時間的不敏感。
“我要回去了。”
清平子將茶水飲盡,“準備繼續研究那塊骨頭。”
他已經自顧擔這裏得到了青木液來補全自身,雖然青木液本身並無真正的延年益壽之功效,但能夠將自身補全到最巔峰,已算是絕世珍品,隻此一家。
起碼不用再擔心自己在大限之前因為修行中的虧損而率先暴斃而亡。
“保重。”
顧擔不冷不熱的說道。
過去了這麽多年,他和清平子之間昔日的恩恩怨怨早已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如今也能當做朋友一般對待。
不同的是,顧擔並不仰仗外力。
而如果仙人再過些年還不回來,清平子怕是不得不鋌而走險,準備試一試大雍那塊骨頭的延壽之效了。
雖然其改造之力會讓人變得不像是人,但多少能夠再給自己爭取幾十年,萬一仙人回歸後,有解決的辦法呢?
見到希望的人,心中也有煎熬在。
夏朝二十五年,天下學宮所舉辦的坐而論道的盛會幾乎轟動了整個夏朝。
對於民眾來說,在秋收之後,冬日之時也能找到新的樂子。
而對於那些官員來說,也看到了新的契機。
如果夏皇對墨家沒有什麽意見,何必要來這麽一次坐而論道呢?
那定然是覺得墨家也有片麵之處!
而作為這場盛會中最為出眾的荀軻,也理所當然的受到了很多非議和支持。
特別是關於人性本惡這一點,引發了足夠多的爭論和探討,卻也恰恰使得民間也有了參與進來的機會。
便是大字不識得幾個的農戶,也能張口舉出幾個例子,來表明自己是否支持這一觀點。
畢竟你也不能期待鄉間村落的老農逢人便聊一聊陰陽五行和為我、貴己之說,且就此高談闊論吧?
起碼,荀軻的確是揚名了,而且遠比很多人想的要快,要迅捷。
還有一件事,是很多人未曾想過的。
那就是墨家雖然是夏朝名義上的國教,但墨家其實一直都是非常排外的。
這裏的排外不是說對外人不好,隻是說不屬於墨者的人,墨家的態度向來都是一視同仁。
除了朝堂和墨家,很多有才學但又做不了官,偏偏有些餘財和本事的人,根本沒有第二個去處。
要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跟人搶官位,要麽對自己無比苛刻,去加入墨者。
廟堂不好進,墨者更難當。
以至於隻能望而卻步。
但荀軻的出現,給了他們希望。
荀軻本身就是墨子的親徒,連他都覺得墨家過於剛直、猛烈,那還能有什麽錯不成?
極度壓抑人之私欲,便不再像是人了!
雖然荀軻提出了人性本惡,也不像是什麽好相與的人,但起碼很多人都有了第二個選擇。
於是,已經有很多人簇擁在荀軻的身邊,聽他講學。
荀軻也暫時辭去了官位,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這個官,暫時不當也罷。
風向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正在狂奔的馬車也沒有辦法瞬間掉頭。
墨家的確有問題,但還沒有到必須心急火燎的將其取代的時候。
要為天下定禮,也絕非是一日之功,一人的智慧有其極限,他也要學當初的墨丘,招攬誌同道合之人,共同商討此事。
說到底,荀軻並不是要扳倒墨家,他和墨家沒有仇,相反,還頗有恩惠。
隻是,他認為有讓百姓過得更好的方法——而墨家恰恰不願意進行改變,因此而產生了衝突,僅此而已。
他既不是要背叛墨家,也不是要背叛墨師,隻是給出自己的一份答卷,供天下人品評,供世人選擇。
成功固然可惜,失敗也沒什麽好遺憾的。
最先表現出對荀軻支持的人,恰恰是已經成長起來的富家大族們。
如今夏朝的商業非常的繁榮,可自古以來,重農抑商之策都未曾間斷過。
墨家十義之中,對商業不利的便有足足三條:非樂、節用、節葬!
非樂是讓人不要沉浸在享受之中,節用是不要奢靡夠用就行,而節葬就更可恨了,連下葬都要簡簡單單,生前過不上好日子,死後也不能風光一回!
這三條無論是哪一條,真要施行開來,對商業本身都是一個打擊。
更何況有墨者那群人作為典範,哪怕為了顧忌自身的風評,很多有錢人都不敢去奢靡享受——墨家倒也不是不許,但你奢靡太盛,最後墨者來查能不能頂得住,自己心裏清楚。
墨家的道德標杆,立的實在太高了。
以至於很多商旅跑到異國他鄉去,卻又不敢買來太多隻能賞玩的珍寶這本身對於最上層的商業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能掙一百的錢,因為墨家的存在和影響,最多也隻能掙七十甚至是五十,這差不多都快成不共戴天之仇了。
隻是以往根本沒有人有資格,有能耐對墨家發起挑戰。
你什麽身份啊就敢說聖人留下的十義不對?
可荀軻的出現,卻給了很多人希望。
他們人微言輕,自然不敢去跟聖人的光輝碰一碰那不敗金身。
但聖人的徒弟,怎麽也得沾上一點光吧?
更何況他們不是要說墨丘錯了,而是說如今的墨家錯了。
時移世易啊懂不懂!
夏朝二十五年了,大月都特麽的亡了,墨家還是那一套老東西!
錯的不是聖人,而是如今的墨家,不懂得變通的道理啊!
往前玩命推還刀耕火種呢,當初發明刀耕火種的人何嚐不是聖人?
難道也適合現在的局麵嗎?!
天下學宮的一場盛會,猶如一顆巨大的石頭,砸在這已和平安穩了許久的國度,掀起滔天的波浪。
掀起這場風暴的人是荀軻,而激蕩而出的萬千水花,皆是灑向了墨家。
墨家不肯自行修正,不願演變,那就怪不得旁人與其爭奪話語權了。
當初的墨家民心之所向,且看今日,又能忍你到幾時?
這些爭鬥和方向的轉變,一時之間,很難看出端倪。
可有一些顯而易見的事情,的確發生了。
很多私塾與學堂,如雨後春筍般盛放在夏朝這片大地之上。
因為荀軻說人性本惡,但可以通過教化的方式,來引人向善。
用嘴去支持不算支持,隻有落到實處,才是真的認同。
而且很多大戶人家設立的私塾和學堂,都會明裏暗裏讓教書的先生灌輸一些對墨家不太好的方麵——倒也不敢胡編亂造,無非還是老生常談的那些問題。
在墨家倒下之前,很多人都願意不計成本的給墨家使絆子,就算使不上,也可以多培養一些自己人,不求他們一定要堅決的反對墨家,隻要別再繼續將墨家,將墨者當做多麽光榮的一件事就算成功。
這一場盛會所攪動的風波,影響深遠。
夏朝三十年,夏皇派人請荀軻回朝任職,被推拒。
夏朝三十二年,夏皇再次請荀軻回朝中任職,再次推拒。
夏朝三十四年,顧擔帶領著各國醫者所編撰的醫書,終於完成,曆時十一年。
顧擔為其取名為《神農百草經要》。
十餘年的努力,這本堪稱匯聚了天下醫書經典的巨著絕非隻是簡簡單單的藥方和治病救人的方法。
顧擔趁著編撰醫書的功夫,詳細的梳理了一遍自身所學,對人體的認識,以及自尋常人晉升武道宗師該走的路的關竅之處,最終化作數份,留在了《神農百草經要》之中,藏術於醫。
這麽多年的積累,以及大宗師本身的遠見卓識,顧擔所留下的法門比之當初間接造成宗師之禍的《造化參玄功》更加鞭辟入裏,勝了不止一籌。
若真有哪位後人悉心研讀完《神農百草經要》且領會其意,便會發現一條讓普通人可以攀登宗師的路,就藏在其中。
當終於忙完這件事情之後,顧擔渾身輕鬆了不少。
這可是貨真價實的懸壺濟世之舉,授人以漁。
便是改朝換代,隻要人還在,《神農百草經要》便能夠發揮出效用來。
“如此,也算大功一件了吧?”
(本章完)
然而萬物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則墨丘,死則腐骨;生則宗明,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楊朱看著顧擔,一本正經的說道。
在整個世界之中,賢愚、貴賤,都不過是生死的兩端,有什麽樣的差異呢?
仁德如墨子那樣的人逃不出,殘暴如宗明帝那樣的人也都一樣,個人在天地萬物之間,又算得了什麽?
因此,姑且追求今生的快活便好,哪裏能顧忌那麽多呢?
這個態度,可以說是相當的消極了。
隻是那雙眼中,還有著不甘,強烈的不甘,他無比希望有人能夠來駁斥他的觀點,且能夠將他說服。
說的玄乎一些,楊朱找不到人在天地之間的位置。
不知道人要去做什麽,應該做什麽。
當見到的足夠多,經曆的也足夠多之後,反而覺得一個人能夠過好自己的一生,讓自己快活也就足夠了,不要再整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他並非是在推崇自身的觀念,而是在探討。
每到一處地方,他都會找人去探討。
可以說他鑽到了牛角尖,也可以說他得了富貴病,閑得沒事兒幹,便找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來為難自己。
但毫無疑問的是,尋求答案本身,對他而言已經成為了一種意義。
“這個問題,我怕是給不了你答案。”
思量許久,顧擔誠實的說道。
或許的確有勘破生死之人,也的確有洞察世事之輩,但要給‘人’定性,誰又能夠做到呢?
“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事物、角度也不一樣。”
沉吟片刻,顧擔還是說道:“當貧困交加之際,一口飽飯便是活下去的意義,便可以說人活著是為了吃;當溫飽有餘之時,尋求功名利祿便是良道,便可以說活著是為了揚名;當自身已達宗師之境,塵世一切再難滿足之後,塵世中的追求便都顯得不堪,反而要糾結其中的意義。”
顧擔笑了起來,“說不定,是站的不夠高,看到的風景也太少,所謂頂峰隻是一座小山包,所以反而一葉障目了呢?”
“有理。”
楊朱點了點頭,卻又聳了聳肩,道:“或許隻有傳說中的仙人,才能夠搞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吧?隻是,更高處”
楊朱苦笑,“我隻能就此止步了。”
宗師是塵世的頂峰,可這頂峰對整個天下而言還是顯得過於渺小。
百二十歲的壽元大限,甚至都無法將天下走過一遍。
宗師眼中的世界,也不過是盲人摸象而已,隻是比普通人摸的更多一些罷了。
井底之蛙,如何暢言天地?又要如何去找尋自己的位置?
這注定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簡單的又聊了幾句後,楊朱告辭而去,相約下次再談。
目視著楊朱遠去,一直沒有插話的清平子咽了一口茶水,自嘲的說道:“你看,這就是找不到前路的宗師。如果沒有仙道存在,你我二人怕是也要陷入這種怪圈之中,永遠都無法解脫。”
像楊朱這種人沒有才學麽?
不,他隻是沒有繼續向上的機會了。
無論在人間多麽驚才絕豔,隻可止步於此,不得寸進。
餘下的時間,隻能自己給自己找不自在,心中沒有依托。
但作為知曉仙道消息的“內幕人士”,清平子就沒有落到這份怪圈之中。
因為他知道宗師還遠遠不是極限,僅僅隻是觸及到了仙道那個龐然大物的最底層!
便是想要找尋意義什麽的,怎麽也得爬到最高處的時候再去問吧?
否則一個小蟲子,就想要知曉世界的終極奧妙,未免也太可笑了一些。
生活在這絕靈時代的天驕們啊,是何等的幸運,又是何等的不幸。
幸運的是沒有花費太多的坎坷和磨難,便抵達了巔峰,幾乎無人能夠再壓自己一頭,就算不是說一不二,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足以影響一國之走向。
不幸的是,這份頂峰又遠不夠頂,像是占據了池塘的王八,在池塘裏橫行霸道固然可以,可當爬出池塘,見到外麵的天地之時,才會驚覺自身的渺小卑微。
問題是,即使發現了這一點又能如何呢?
還是隻能讓自己的內心苦悶,默默等死而已。
究竟是驚才絕豔,反倒庸人自擾更高一等;還是渾渾噩噩,然後安享天年更勝一籌?
這個答案,或許要因人而異。
但毫無疑問的是,清醒的人並不快樂。
無論是救世的墨丘,還是探尋人之一生本來意義的楊朱,積極也好,消極也罷,天地就在那裏,不增不減,不喜不怒,以無言的蔑視,消磨掉一代代的人傑。
何其之可悲!
所以,他清平子,才要不惜一切的去追尋仙道。
唯有如此,才可讓人內心安寧,不必去怪罪浩大而無言的天地,也不必去跟自己的內心較勁,不得解脫。
顧擔同樣明白問題之所在。
此世的所有宗師,都失了方向。
他和清平子雖然知道還有更高處可以去攀登,問題是山還沒落下來,便是想要攀登又要去往何處?
唯一能夠做的事情,也隻有默默等待而已。
從這一點上去看,好像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隻是他們的心中尚且有著希望。
而顧擔的希望,無疑是比任何人都要更多的。
縱使仙人一直不來,他也沒有壽元的憂慮,就算仙道不歸,他也大可自己摸索前路,慢一點就慢一點,他有不疾不徐的本錢。
或許,這才是為什麽他的心態一直都很年輕的根本原因,閱曆的增加並未讓顧擔的心態伴隨著年齡一同衰老,隻是相比之下他的心思一直都頗為沉穩,幾乎沒有主動搞過事。
用更合適一點的話說,便是缺乏了一份主觀能動性。
特別是在此時已經找不出他的敵人,又沒有新的方向的情況下。
如果不是青木化生訣和懸壺濟世給他新的驚喜,顧擔怕是也不會有什麽太大的動作。
在他的身上,時間的流逝幾近停滯一般。
隻有當目光放在別人的身上,特別是熟悉的人身上後,顧擔才能夠察覺到那一份不知不覺間,始終在不停流逝的時間。
他大概已經沾染了一些長生者本身就會有的毛病,對時間的不敏感。
“我要回去了。”
清平子將茶水飲盡,“準備繼續研究那塊骨頭。”
他已經自顧擔這裏得到了青木液來補全自身,雖然青木液本身並無真正的延年益壽之功效,但能夠將自身補全到最巔峰,已算是絕世珍品,隻此一家。
起碼不用再擔心自己在大限之前因為修行中的虧損而率先暴斃而亡。
“保重。”
顧擔不冷不熱的說道。
過去了這麽多年,他和清平子之間昔日的恩恩怨怨早已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如今也能當做朋友一般對待。
不同的是,顧擔並不仰仗外力。
而如果仙人再過些年還不回來,清平子怕是不得不鋌而走險,準備試一試大雍那塊骨頭的延壽之效了。
雖然其改造之力會讓人變得不像是人,但多少能夠再給自己爭取幾十年,萬一仙人回歸後,有解決的辦法呢?
見到希望的人,心中也有煎熬在。
夏朝二十五年,天下學宮所舉辦的坐而論道的盛會幾乎轟動了整個夏朝。
對於民眾來說,在秋收之後,冬日之時也能找到新的樂子。
而對於那些官員來說,也看到了新的契機。
如果夏皇對墨家沒有什麽意見,何必要來這麽一次坐而論道呢?
那定然是覺得墨家也有片麵之處!
而作為這場盛會中最為出眾的荀軻,也理所當然的受到了很多非議和支持。
特別是關於人性本惡這一點,引發了足夠多的爭論和探討,卻也恰恰使得民間也有了參與進來的機會。
便是大字不識得幾個的農戶,也能張口舉出幾個例子,來表明自己是否支持這一觀點。
畢竟你也不能期待鄉間村落的老農逢人便聊一聊陰陽五行和為我、貴己之說,且就此高談闊論吧?
起碼,荀軻的確是揚名了,而且遠比很多人想的要快,要迅捷。
還有一件事,是很多人未曾想過的。
那就是墨家雖然是夏朝名義上的國教,但墨家其實一直都是非常排外的。
這裏的排外不是說對外人不好,隻是說不屬於墨者的人,墨家的態度向來都是一視同仁。
除了朝堂和墨家,很多有才學但又做不了官,偏偏有些餘財和本事的人,根本沒有第二個去處。
要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跟人搶官位,要麽對自己無比苛刻,去加入墨者。
廟堂不好進,墨者更難當。
以至於隻能望而卻步。
但荀軻的出現,給了他們希望。
荀軻本身就是墨子的親徒,連他都覺得墨家過於剛直、猛烈,那還能有什麽錯不成?
極度壓抑人之私欲,便不再像是人了!
雖然荀軻提出了人性本惡,也不像是什麽好相與的人,但起碼很多人都有了第二個選擇。
於是,已經有很多人簇擁在荀軻的身邊,聽他講學。
荀軻也暫時辭去了官位,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這個官,暫時不當也罷。
風向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正在狂奔的馬車也沒有辦法瞬間掉頭。
墨家的確有問題,但還沒有到必須心急火燎的將其取代的時候。
要為天下定禮,也絕非是一日之功,一人的智慧有其極限,他也要學當初的墨丘,招攬誌同道合之人,共同商討此事。
說到底,荀軻並不是要扳倒墨家,他和墨家沒有仇,相反,還頗有恩惠。
隻是,他認為有讓百姓過得更好的方法——而墨家恰恰不願意進行改變,因此而產生了衝突,僅此而已。
他既不是要背叛墨家,也不是要背叛墨師,隻是給出自己的一份答卷,供天下人品評,供世人選擇。
成功固然可惜,失敗也沒什麽好遺憾的。
最先表現出對荀軻支持的人,恰恰是已經成長起來的富家大族們。
如今夏朝的商業非常的繁榮,可自古以來,重農抑商之策都未曾間斷過。
墨家十義之中,對商業不利的便有足足三條:非樂、節用、節葬!
非樂是讓人不要沉浸在享受之中,節用是不要奢靡夠用就行,而節葬就更可恨了,連下葬都要簡簡單單,生前過不上好日子,死後也不能風光一回!
這三條無論是哪一條,真要施行開來,對商業本身都是一個打擊。
更何況有墨者那群人作為典範,哪怕為了顧忌自身的風評,很多有錢人都不敢去奢靡享受——墨家倒也不是不許,但你奢靡太盛,最後墨者來查能不能頂得住,自己心裏清楚。
墨家的道德標杆,立的實在太高了。
以至於很多商旅跑到異國他鄉去,卻又不敢買來太多隻能賞玩的珍寶這本身對於最上層的商業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能掙一百的錢,因為墨家的存在和影響,最多也隻能掙七十甚至是五十,這差不多都快成不共戴天之仇了。
隻是以往根本沒有人有資格,有能耐對墨家發起挑戰。
你什麽身份啊就敢說聖人留下的十義不對?
可荀軻的出現,卻給了很多人希望。
他們人微言輕,自然不敢去跟聖人的光輝碰一碰那不敗金身。
但聖人的徒弟,怎麽也得沾上一點光吧?
更何況他們不是要說墨丘錯了,而是說如今的墨家錯了。
時移世易啊懂不懂!
夏朝二十五年了,大月都特麽的亡了,墨家還是那一套老東西!
錯的不是聖人,而是如今的墨家,不懂得變通的道理啊!
往前玩命推還刀耕火種呢,當初發明刀耕火種的人何嚐不是聖人?
難道也適合現在的局麵嗎?!
天下學宮的一場盛會,猶如一顆巨大的石頭,砸在這已和平安穩了許久的國度,掀起滔天的波浪。
掀起這場風暴的人是荀軻,而激蕩而出的萬千水花,皆是灑向了墨家。
墨家不肯自行修正,不願演變,那就怪不得旁人與其爭奪話語權了。
當初的墨家民心之所向,且看今日,又能忍你到幾時?
這些爭鬥和方向的轉變,一時之間,很難看出端倪。
可有一些顯而易見的事情,的確發生了。
很多私塾與學堂,如雨後春筍般盛放在夏朝這片大地之上。
因為荀軻說人性本惡,但可以通過教化的方式,來引人向善。
用嘴去支持不算支持,隻有落到實處,才是真的認同。
而且很多大戶人家設立的私塾和學堂,都會明裏暗裏讓教書的先生灌輸一些對墨家不太好的方麵——倒也不敢胡編亂造,無非還是老生常談的那些問題。
在墨家倒下之前,很多人都願意不計成本的給墨家使絆子,就算使不上,也可以多培養一些自己人,不求他們一定要堅決的反對墨家,隻要別再繼續將墨家,將墨者當做多麽光榮的一件事就算成功。
這一場盛會所攪動的風波,影響深遠。
夏朝三十年,夏皇派人請荀軻回朝任職,被推拒。
夏朝三十二年,夏皇再次請荀軻回朝中任職,再次推拒。
夏朝三十四年,顧擔帶領著各國醫者所編撰的醫書,終於完成,曆時十一年。
顧擔為其取名為《神農百草經要》。
十餘年的努力,這本堪稱匯聚了天下醫書經典的巨著絕非隻是簡簡單單的藥方和治病救人的方法。
顧擔趁著編撰醫書的功夫,詳細的梳理了一遍自身所學,對人體的認識,以及自尋常人晉升武道宗師該走的路的關竅之處,最終化作數份,留在了《神農百草經要》之中,藏術於醫。
這麽多年的積累,以及大宗師本身的遠見卓識,顧擔所留下的法門比之當初間接造成宗師之禍的《造化參玄功》更加鞭辟入裏,勝了不止一籌。
若真有哪位後人悉心研讀完《神農百草經要》且領會其意,便會發現一條讓普通人可以攀登宗師的路,就藏在其中。
當終於忙完這件事情之後,顧擔渾身輕鬆了不少。
這可是貨真價實的懸壺濟世之舉,授人以漁。
便是改朝換代,隻要人還在,《神農百草經要》便能夠發揮出效用來。
“如此,也算大功一件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