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伯克·福斯曼的能力,他理應在布魯克林說話的時間內分析清楚局勢,判斷完利弊,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
否則他跟哈裏森有什麽區別?他還不如哈裏森能打呢。哈裏森一個能打三個伯克·福斯曼,這還隻能算是熱身。
伯克·福斯曼的回答給了布魯克林很大啟發。將伯克·福斯曼給出的已知條件跟自己得到的全部羅列出來,再根據現實情況逆推,已經可以排除掉幾個邏輯不通的猜測了。
威廉·巴爾是約翰·曼寧的人嗎?布魯克林高度懷疑,不是。或許曾經是,但現在不是了。
他現在要麽是帕特裏克·內斯特的人,要麽是軍方的人。究竟是以前屬於約翰·曼寧,在約翰·曼寧死後利用軍方或帕特裏克·內斯特擺脫控製,還是從一開始就不屬於約翰·曼寧,還有待商榷。
如果是前者還好說,如果是後者,就說明約翰·曼寧早就跟軍方跟帕特裏克·內斯特有聯係。
可如果是後者,約翰·曼寧又是怎麽把他推薦給總統先生的?讓總統先生接納政敵的人成為司法部長?
這是不是有點兒太不可思議了!諸多想法在腦海裏轉了一圈兒,布魯克林斟酌著問道
“伯克,約翰跟總統先生關係很好嗎?”他之前真的沒聽說過約翰·曼寧跟現任總統先生有什麽瓜葛。
現任總統先生也不是學院派會喜歡的那一掛呀。但如果約翰·曼寧跟總統先生沒有交集,威廉·巴爾又是怎麽回事兒?
還是他弄錯了,是威廉·巴爾先被現任總統先生看上,提拔為司法部長,後才跟約翰·曼寧勾搭上的,隻是這件事恰好發生在來利·克魯出事兒的時候?
伯克·福斯曼是聰明人,布魯克林這個問題一問出口,他就領會了布魯克林要問的是什麽。
“那時候我跟約翰都在為哈佛謀求新的出路,或者說這麽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嚐試不同的出路。”伯克說這話的時候神色有些異樣,雖然僅僅是一閃即逝,卻還是被布魯克林敏銳地捕捉到了。
這一絲異樣讓布魯克林有些恍然:伯克隻是看起來年輕,保養得好而已,實際上這位是跟約翰·曼寧,來利·克魯一個年齡的人。
這也已經是位老人了。伯克繼續說道
“約翰不僅跟總統先生認識,實際上他認識華府大部分官員跟議員。”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約翰·曼寧不僅認識現任總統先生,還認識帕特裏克·內斯特,甚至跟威廉·巴爾可能都早就認識。
畢竟威廉·巴爾曾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擔任過司法部長。而司法部長算是政府體係中跟司法係統關聯較為密切的了。
布魯克林想了想又問道
“你呢?”實際上確認伯克的態度,確定伯克跟自己是同一立場就已經足夠了,這次登門拜訪的目的已經圓滿達成,這個問題並非必要,有點兒出於好奇的意思。
約翰·曼寧跟伯克·福斯曼的搭檔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一個具有領袖氣質,另一個甘願充當軍師,這在任何通俗中都是很好的配置了。
兩人是好友,也是誌同道合的盟友,相互搭配,如虎添翼。考慮到後期約翰·曼寧會將大部分事物交給伯克,布魯克林很想知道約翰有沒有將龐大的人脈關係網絡也一並交給伯克。
這是他以前從不知道的事情!自從伯克趕走約翰,露出獠牙,鐵腕清洗哈佛以來,伯克就一直不被大家所喜歡,倒是他以前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樣子,很符合交友廣闊的人設。
伯克搖搖頭,沒有說話。這讓布魯克林十分詫異。他似乎也猜到了布魯克林在想什麽,臉色不太好看。
這麽仔細一想,伯克聯合布魯克林對約翰發動突然襲擊,逼走約翰,看似他贏了,獲得了對哈佛的主導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清洗,實際上他隻撈到了個空殼。
在聯想到以前,約翰·曼寧,伯克·福斯曼雙劍合璧,所向披靡,實際上一切核心都牢牢掌握在約翰·曼寧手上。
怎麽聽怎麽像個笑話!約翰·曼寧是被趕走了,但那又如何?所有的人脈關係都握在他手中,沒給哈佛留下一點。
這讓約翰·曼寧表現出來的‘憂國憂民’顯得格外可笑,讓伯克所謂的勝利姿態更顯得滑稽。
也許約翰·曼寧有自己的考慮,比如打算等確定繼任者後再交出來,比如想等局勢明朗或自己快堅持不住的那一天再交出來。
可不論怎麽想,他們忙活了一圈兒,結果爭來搶去都是人家約翰·曼寧不要的東西。
布魯克林的臉色也有些不好看。他問道
“你就沒考慮過這些嗎?”
“像你跟約翰一樣?”伯克·福斯曼反唇相譏,活像一隻炸毛的公雞。任誰掏心掏肺兢兢業業跟人搭夥過了大半輩子,結果到頭來發現人家根本沒把他當自己人看,都不會好受。
布魯克林對這種程度的諷刺已經免疫了,伯克·福斯曼當初在會議室裏噴他一臉唾沫他都能唾麵自幹,更何況隻是一句不痛不癢的諷刺。
“看來你這個‘大管家’也不過如此嘛。”布魯克林放鬆心態,調侃道。
他們倆也算是‘難兄難弟’了。麵對老謀深算的約翰·曼寧,一個自認為背刺穩準狠,一擊致命,一個認為自己坐山觀虎鬥,收獲巨大,結果卻都被一個死人給耍了。
“我隻知道這麽多。”伯克·福斯曼光棍地說道
“如果你不著急,願意繼續就這些陳年舊事討論下去,我很樂意給你講,反正被人逼得疑神疑鬼的人又不是我。”說完,他還刻意看了一眼哈裏森,又道
“你那個助手,叫鮑勃的,還在紐約?”鮑勃之於布魯克林,有些類似於他們以為的關係中的伯克·福斯曼之於約翰·曼寧。
布魯克林點點頭。滿足了好奇心,又確定伯克跟自己半斤八兩,布魯克林正色起來。
“安東尼知道這些嗎?”他問道。伯克麵上譏諷之色一閃而過
“他怎麽會不知道?他曾是大法官,知道的比我清楚。”自從接受‘紀檢組’工作以來,伯克是越來越犀利了,已經不屑於掩飾自己的情緒。
對安東尼這種有所保留,甚至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人,伯克向來沒什麽好臉色,按他以前的行事風格,安東尼妥妥的被清洗對象。
不為哈佛做貢獻,還拿哈佛出去招搖撞騙,利用哈佛的名號謀取私利,是伯克始終堅持認為該清洗的目標。
“我一會兒要去拜訪安東尼。”布魯克林認真地道
“有什麽建議嗎?”對布魯克林來說,紐約大都會監獄裏沒能得到的東西,在伯克·福斯曼這裏得到了,也是一樣的。
伯克·福斯曼並不比希瑟·格肯差,兩者各有各的優勢。
“沒什麽好建議的。”伯克說道
“安東尼是怎麽對付你的,你好好想想吧。”這句話說得布魯克林一愣。
他知道這是伯克對安東尼的不滿,隻是礙於‘大局’,為了讓哈佛能持續穩定發展,他才將這份不滿壓在心底,沒有提及。
可他這句話卻讓布魯克林想起了另外一件事:約翰·曼寧之死!約翰·曼寧的死因,官方說法已經蓋棺定論,該背黑鍋的背黑鍋,該‘分家產’的‘分家產’,可他真實的死法呢?
真的是病情突然惡化?真的是來恩·斯貝格為了優盤毒殺了約翰·曼寧?
在馬克·米來麵前?!當天的情況布魯克林還能回憶起來。他是接到馬克·米來的通知才知道的消息,並第一時間趕到酒店房間,主持大局。
按照馬克·米來的說法,完整的時間線是這樣:馬克·米來跟約翰·曼寧投緣,每天固定在約翰·曼寧注射藥物後清醒的時候,準時準點上去聊天。
這天馬克·米來按時來找約翰·曼寧聊天,但約翰·曼寧還沒注射完成,他在一旁等著,看著來恩·斯貝格給約翰·曼寧注射完藥物,開始收拾醫療垃圾,結果發現約翰·曼寧注射完藥物後反應不對,立馬通知來恩·斯貝格組織搶救。
按馬克·米來所說,當時來恩·斯貝格反應是臉色大變,十分慌亂。馬克·米來自己判斷約翰·曼寧沒救了,提前給布魯克林打電話,讓布魯克林過來主持大局,留下兩個‘攪屎棍’擋住其他人,避免被別人搶先一步,自己則返回樓下拖住同在酒店居住的安東尼·肯尼迪。
布魯克林趕到,阻止fbi進入房間,確認約翰·曼寧死亡,看到來恩·斯貝格在翻找東西,於是給安東尼打電話,告知約翰·曼寧死亡的消息,順便‘汙蔑’來恩·斯貝格害死了約翰·曼寧,並一口咬死。
安東尼到達樓上,來恩·斯貝格被帶走,察覺大勢已去的來恩·斯貝格告訴布魯克林約翰·曼寧有個儲存了幾千名官員把柄的優盤,想跟布魯克林合作,被布魯克林拒絕。
再然後就是為製約安東尼跟伯克,布魯克林聯係了伯克。再往後就是葬禮,曼哈頓酒店會議……整個事件過程中,首先可以確定一點,人不是馬克·米來殺的。
馬克·米來是最近通過艾瑞克·艾爾維斯才知道軍方的‘大動作’的,那時候他還不知道。
那時候他還在跟布魯克林合作,為謀求紐約事件而努力。況且就算他知道了,也沒立場殺死約翰·曼寧,除非是約翰·曼寧跟軍方之間有嫌隙。
然後是第二點,來恩·斯貝格。從結果來看,來恩·斯貝格無疑是倒黴透頂的,他唯一的依仗就是約翰·曼寧,約翰·曼寧死了,他也就完了,任由其他人捏扁搓圓,他不可能殺死約翰·曼寧。
哪怕是投靠別人,殺死約翰·曼寧後他應該安然無恙猜對,而不是被他們隨便拿捏。
再然後是第三點,安東尼·肯尼迪。他當時跟約翰·曼寧在同一家酒店,考慮陰暗一點兒,是有作桉的可能的。
殺死約翰·曼寧,他就能掌控全場,當時的布魯克林威望能力都不足,而伯克對他虎視眈眈,為了自保他也隻能支持安東尼。
事實上當時布魯克林也是這麽選擇的。可安東尼並沒有第一時間跳出來主持大局,而是任由馬克·米來拖住,談論什麽軍隊電子競技隊伍。
這種行為與猜測完全相悖。最後是其他隨從人員。馬克·米來,安東尼的隨從人員,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的fbi。
馬克·米來的隨從人員都是軍方的人,如果當時約翰·曼寧跟軍方早有合作,但因某些原因鬧的不愉快,軍方指使馬克·米來的隨從人員秘密殺死約翰·曼寧,這是有可能的。
可這種設想裏,假設的前置條件太多了,有點兒異想天開!最後就是fbi。
fbi當時應該是在約翰·曼寧的掌控中。布魯克林記得自己在進房間看見fbi探員時還懷疑來恩·斯貝格跟fbi早有接觸,是受來恩·斯貝格召喚才出現在現場的,但後來因被放行而打消了這種懷疑。
如果fbi不是來恩·斯貝格叫來的呢?還有來恩·斯貝格口中的優盤。
如果那個優盤真的存在呢?布魯克林情不自禁的想到了【愛國者】。他當時認為優盤不存在的依據是棱鏡門,棱鏡門事件都沒能達到監控所有人的地步。
可如果換做神秘的【愛國者】呢?他們能做到嗎?希瑟·格肯,約翰·曼寧,馬克·米來,甚至大都會監獄原來的監獄長,都跟這個神秘組織有關。
再聯想到【愛國者】行事的肆無忌憚風格,連nypd總部都敢攻擊……布魯克林搖了搖頭。
當時迫於種種因素,草草結桉,本以為已經塵埃落定,結果這會兒仔細一想,有這麽多不確定的地方!
這讓布魯克林情不自禁地升起一股恐懼感,一股對未知的恐懼。現在看來,他迫於壓力來找伯克·福斯曼,兩人彼此坦誠,誤打誤撞之下,似乎揭開了一層神秘麵紗的一角……
否則他跟哈裏森有什麽區別?他還不如哈裏森能打呢。哈裏森一個能打三個伯克·福斯曼,這還隻能算是熱身。
伯克·福斯曼的回答給了布魯克林很大啟發。將伯克·福斯曼給出的已知條件跟自己得到的全部羅列出來,再根據現實情況逆推,已經可以排除掉幾個邏輯不通的猜測了。
威廉·巴爾是約翰·曼寧的人嗎?布魯克林高度懷疑,不是。或許曾經是,但現在不是了。
他現在要麽是帕特裏克·內斯特的人,要麽是軍方的人。究竟是以前屬於約翰·曼寧,在約翰·曼寧死後利用軍方或帕特裏克·內斯特擺脫控製,還是從一開始就不屬於約翰·曼寧,還有待商榷。
如果是前者還好說,如果是後者,就說明約翰·曼寧早就跟軍方跟帕特裏克·內斯特有聯係。
可如果是後者,約翰·曼寧又是怎麽把他推薦給總統先生的?讓總統先生接納政敵的人成為司法部長?
這是不是有點兒太不可思議了!諸多想法在腦海裏轉了一圈兒,布魯克林斟酌著問道
“伯克,約翰跟總統先生關係很好嗎?”他之前真的沒聽說過約翰·曼寧跟現任總統先生有什麽瓜葛。
現任總統先生也不是學院派會喜歡的那一掛呀。但如果約翰·曼寧跟總統先生沒有交集,威廉·巴爾又是怎麽回事兒?
還是他弄錯了,是威廉·巴爾先被現任總統先生看上,提拔為司法部長,後才跟約翰·曼寧勾搭上的,隻是這件事恰好發生在來利·克魯出事兒的時候?
伯克·福斯曼是聰明人,布魯克林這個問題一問出口,他就領會了布魯克林要問的是什麽。
“那時候我跟約翰都在為哈佛謀求新的出路,或者說這麽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嚐試不同的出路。”伯克說這話的時候神色有些異樣,雖然僅僅是一閃即逝,卻還是被布魯克林敏銳地捕捉到了。
這一絲異樣讓布魯克林有些恍然:伯克隻是看起來年輕,保養得好而已,實際上這位是跟約翰·曼寧,來利·克魯一個年齡的人。
這也已經是位老人了。伯克繼續說道
“約翰不僅跟總統先生認識,實際上他認識華府大部分官員跟議員。”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約翰·曼寧不僅認識現任總統先生,還認識帕特裏克·內斯特,甚至跟威廉·巴爾可能都早就認識。
畢竟威廉·巴爾曾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擔任過司法部長。而司法部長算是政府體係中跟司法係統關聯較為密切的了。
布魯克林想了想又問道
“你呢?”實際上確認伯克的態度,確定伯克跟自己是同一立場就已經足夠了,這次登門拜訪的目的已經圓滿達成,這個問題並非必要,有點兒出於好奇的意思。
約翰·曼寧跟伯克·福斯曼的搭檔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一個具有領袖氣質,另一個甘願充當軍師,這在任何通俗中都是很好的配置了。
兩人是好友,也是誌同道合的盟友,相互搭配,如虎添翼。考慮到後期約翰·曼寧會將大部分事物交給伯克,布魯克林很想知道約翰有沒有將龐大的人脈關係網絡也一並交給伯克。
這是他以前從不知道的事情!自從伯克趕走約翰,露出獠牙,鐵腕清洗哈佛以來,伯克就一直不被大家所喜歡,倒是他以前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樣子,很符合交友廣闊的人設。
伯克搖搖頭,沒有說話。這讓布魯克林十分詫異。他似乎也猜到了布魯克林在想什麽,臉色不太好看。
這麽仔細一想,伯克聯合布魯克林對約翰發動突然襲擊,逼走約翰,看似他贏了,獲得了對哈佛的主導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清洗,實際上他隻撈到了個空殼。
在聯想到以前,約翰·曼寧,伯克·福斯曼雙劍合璧,所向披靡,實際上一切核心都牢牢掌握在約翰·曼寧手上。
怎麽聽怎麽像個笑話!約翰·曼寧是被趕走了,但那又如何?所有的人脈關係都握在他手中,沒給哈佛留下一點。
這讓約翰·曼寧表現出來的‘憂國憂民’顯得格外可笑,讓伯克所謂的勝利姿態更顯得滑稽。
也許約翰·曼寧有自己的考慮,比如打算等確定繼任者後再交出來,比如想等局勢明朗或自己快堅持不住的那一天再交出來。
可不論怎麽想,他們忙活了一圈兒,結果爭來搶去都是人家約翰·曼寧不要的東西。
布魯克林的臉色也有些不好看。他問道
“你就沒考慮過這些嗎?”
“像你跟約翰一樣?”伯克·福斯曼反唇相譏,活像一隻炸毛的公雞。任誰掏心掏肺兢兢業業跟人搭夥過了大半輩子,結果到頭來發現人家根本沒把他當自己人看,都不會好受。
布魯克林對這種程度的諷刺已經免疫了,伯克·福斯曼當初在會議室裏噴他一臉唾沫他都能唾麵自幹,更何況隻是一句不痛不癢的諷刺。
“看來你這個‘大管家’也不過如此嘛。”布魯克林放鬆心態,調侃道。
他們倆也算是‘難兄難弟’了。麵對老謀深算的約翰·曼寧,一個自認為背刺穩準狠,一擊致命,一個認為自己坐山觀虎鬥,收獲巨大,結果卻都被一個死人給耍了。
“我隻知道這麽多。”伯克·福斯曼光棍地說道
“如果你不著急,願意繼續就這些陳年舊事討論下去,我很樂意給你講,反正被人逼得疑神疑鬼的人又不是我。”說完,他還刻意看了一眼哈裏森,又道
“你那個助手,叫鮑勃的,還在紐約?”鮑勃之於布魯克林,有些類似於他們以為的關係中的伯克·福斯曼之於約翰·曼寧。
布魯克林點點頭。滿足了好奇心,又確定伯克跟自己半斤八兩,布魯克林正色起來。
“安東尼知道這些嗎?”他問道。伯克麵上譏諷之色一閃而過
“他怎麽會不知道?他曾是大法官,知道的比我清楚。”自從接受‘紀檢組’工作以來,伯克是越來越犀利了,已經不屑於掩飾自己的情緒。
對安東尼這種有所保留,甚至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人,伯克向來沒什麽好臉色,按他以前的行事風格,安東尼妥妥的被清洗對象。
不為哈佛做貢獻,還拿哈佛出去招搖撞騙,利用哈佛的名號謀取私利,是伯克始終堅持認為該清洗的目標。
“我一會兒要去拜訪安東尼。”布魯克林認真地道
“有什麽建議嗎?”對布魯克林來說,紐約大都會監獄裏沒能得到的東西,在伯克·福斯曼這裏得到了,也是一樣的。
伯克·福斯曼並不比希瑟·格肯差,兩者各有各的優勢。
“沒什麽好建議的。”伯克說道
“安東尼是怎麽對付你的,你好好想想吧。”這句話說得布魯克林一愣。
他知道這是伯克對安東尼的不滿,隻是礙於‘大局’,為了讓哈佛能持續穩定發展,他才將這份不滿壓在心底,沒有提及。
可他這句話卻讓布魯克林想起了另外一件事:約翰·曼寧之死!約翰·曼寧的死因,官方說法已經蓋棺定論,該背黑鍋的背黑鍋,該‘分家產’的‘分家產’,可他真實的死法呢?
真的是病情突然惡化?真的是來恩·斯貝格為了優盤毒殺了約翰·曼寧?
在馬克·米來麵前?!當天的情況布魯克林還能回憶起來。他是接到馬克·米來的通知才知道的消息,並第一時間趕到酒店房間,主持大局。
按照馬克·米來的說法,完整的時間線是這樣:馬克·米來跟約翰·曼寧投緣,每天固定在約翰·曼寧注射藥物後清醒的時候,準時準點上去聊天。
這天馬克·米來按時來找約翰·曼寧聊天,但約翰·曼寧還沒注射完成,他在一旁等著,看著來恩·斯貝格給約翰·曼寧注射完藥物,開始收拾醫療垃圾,結果發現約翰·曼寧注射完藥物後反應不對,立馬通知來恩·斯貝格組織搶救。
按馬克·米來所說,當時來恩·斯貝格反應是臉色大變,十分慌亂。馬克·米來自己判斷約翰·曼寧沒救了,提前給布魯克林打電話,讓布魯克林過來主持大局,留下兩個‘攪屎棍’擋住其他人,避免被別人搶先一步,自己則返回樓下拖住同在酒店居住的安東尼·肯尼迪。
布魯克林趕到,阻止fbi進入房間,確認約翰·曼寧死亡,看到來恩·斯貝格在翻找東西,於是給安東尼打電話,告知約翰·曼寧死亡的消息,順便‘汙蔑’來恩·斯貝格害死了約翰·曼寧,並一口咬死。
安東尼到達樓上,來恩·斯貝格被帶走,察覺大勢已去的來恩·斯貝格告訴布魯克林約翰·曼寧有個儲存了幾千名官員把柄的優盤,想跟布魯克林合作,被布魯克林拒絕。
再然後就是為製約安東尼跟伯克,布魯克林聯係了伯克。再往後就是葬禮,曼哈頓酒店會議……整個事件過程中,首先可以確定一點,人不是馬克·米來殺的。
馬克·米來是最近通過艾瑞克·艾爾維斯才知道軍方的‘大動作’的,那時候他還不知道。
那時候他還在跟布魯克林合作,為謀求紐約事件而努力。況且就算他知道了,也沒立場殺死約翰·曼寧,除非是約翰·曼寧跟軍方之間有嫌隙。
然後是第二點,來恩·斯貝格。從結果來看,來恩·斯貝格無疑是倒黴透頂的,他唯一的依仗就是約翰·曼寧,約翰·曼寧死了,他也就完了,任由其他人捏扁搓圓,他不可能殺死約翰·曼寧。
哪怕是投靠別人,殺死約翰·曼寧後他應該安然無恙猜對,而不是被他們隨便拿捏。
再然後是第三點,安東尼·肯尼迪。他當時跟約翰·曼寧在同一家酒店,考慮陰暗一點兒,是有作桉的可能的。
殺死約翰·曼寧,他就能掌控全場,當時的布魯克林威望能力都不足,而伯克對他虎視眈眈,為了自保他也隻能支持安東尼。
事實上當時布魯克林也是這麽選擇的。可安東尼並沒有第一時間跳出來主持大局,而是任由馬克·米來拖住,談論什麽軍隊電子競技隊伍。
這種行為與猜測完全相悖。最後是其他隨從人員。馬克·米來,安東尼的隨從人員,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的fbi。
馬克·米來的隨從人員都是軍方的人,如果當時約翰·曼寧跟軍方早有合作,但因某些原因鬧的不愉快,軍方指使馬克·米來的隨從人員秘密殺死約翰·曼寧,這是有可能的。
可這種設想裏,假設的前置條件太多了,有點兒異想天開!最後就是fbi。
fbi當時應該是在約翰·曼寧的掌控中。布魯克林記得自己在進房間看見fbi探員時還懷疑來恩·斯貝格跟fbi早有接觸,是受來恩·斯貝格召喚才出現在現場的,但後來因被放行而打消了這種懷疑。
如果fbi不是來恩·斯貝格叫來的呢?還有來恩·斯貝格口中的優盤。
如果那個優盤真的存在呢?布魯克林情不自禁的想到了【愛國者】。他當時認為優盤不存在的依據是棱鏡門,棱鏡門事件都沒能達到監控所有人的地步。
可如果換做神秘的【愛國者】呢?他們能做到嗎?希瑟·格肯,約翰·曼寧,馬克·米來,甚至大都會監獄原來的監獄長,都跟這個神秘組織有關。
再聯想到【愛國者】行事的肆無忌憚風格,連nypd總部都敢攻擊……布魯克林搖了搖頭。
當時迫於種種因素,草草結桉,本以為已經塵埃落定,結果這會兒仔細一想,有這麽多不確定的地方!
這讓布魯克林情不自禁地升起一股恐懼感,一股對未知的恐懼。現在看來,他迫於壓力來找伯克·福斯曼,兩人彼此坦誠,誤打誤撞之下,似乎揭開了一層神秘麵紗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