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懷英與棄疾來上京會寧府跟蔡丞相讀書,仍由原來的師父教授一些經史子集等尋常的文章,施翰林學士不時過來幫忙指點一下如何應對金國的科舉考試。蔡丞相貴為金國的左丞相,丞相職位實在繁忙,他反而一月也見不了幾次。懷英與棄疾一早一晚的吃飯和住宿都跟著棄疾的母親孫氏,白天讀書的時候就安排在施學士專門給提供的學堂,兩個人倒也是習慣和自在。就這樣一晃就過去了三個多月。
這一天他們的師父李瞻向外出去,兩個人左右都沒有什麽事情可做,辛棄疾突然靈機一動,說道:“葛王完顏雍府上的悅心園的文具、器械等收藏的東西有一些,葛王完顏雍曾經當著麵許諾過,我們倆就走過去多作一些參觀學習,應該有很大的收獲,並可以趁機留意一下《九陰真經》。”薛懷玉對悅心苑已早有所耳聞,心中早已向往已久,自是很高興地跟從而去。
這個時候春天的氣息融融,萬物都象複蘇的樣子,雖說現在可以說春寒料峭,一大早一大晚的會寧府還是有好幾分清冷的樣子,但殘雪消失殆盡了,雖然已經與辛棄疾那回上次來的時候冰天雪地的季節時的情景很有不同。辛棄疾現在老地方重逛,迷迷糊糊還記得園子內的各種道路,這些都與薛懷玉上次徑直來到當初完顏雍待客的大廳先來拜訪。
到了那裏,棄疾見隻有兩個仆人拾掇屋裏,葛王與姑父成金皆不在,看來此行不順,不免失望。不料一個仆人卻道:“你是辛公子棄疾,年前來時我有幸認識,李侍衛在北邊柵欄旁邊,兩個小公子不妨過去。”
兩人聞聽頓時來了興致,道謝後便向北側柵欄奔去,老遠便看見姑父李成金凝神憑欄,若有所思。懷英、棄疾知道姑父成金自翠娥走後,心念愛妻,多有懷念,不由互望一眼,放滿了腳步。
成金聽有人走近,轉身見是懷英棄疾,也不十分意外,道:“你們兩個快過來看!”
二人一路快走來到柵欄,越過柵欄在往遠處瞭望,原來它的外麵已經不再像裏麵一樣的平整寬敞,而是一道足足有十丈寬的大溝,大溝裏麵堆了滿滿的雪,相比柵欄裏麵的平地,看起來深了足足有一丈多。
棄疾伸頭看時不由一怔,道:“我記得上次來時裏外都是平的,怎麽憑空出來這道深溝?”見沿著山澗邊沿處種著許多花木,紅的,白的,各種顏色的都有。因為這些花,那條寬大的的山澗也就增加了無限的畫意,尤其是在眼下春天的時候。各種花木大家各不相讓地穿上了美麗的衣裳,很整齊,但又見溝壑中有雪,甚是驚奇,抬腿就像進去踩雪。
成金趕緊攔住,急忙說道:“這個山澗深數十丈,每年到夏天的時候流水淙淙,又是另一番熱鬧景象。但是到了冬天,這裏的風往往又刮得很大,特別每當降雪的時候,就將大批大批的雪刮著填進山澗,卻又被圍在深澗中出不來,直到堆滿填平。即便到了此時春暖花開了,多半的陳雪還猶自沒有化。因為它兩側的壁立甚高,特別是南側背陰之處,一天到晚不見太陽,有幾處雪幾乎經年不化,大家過來看都比較喜歡,比較悅心,所以此園也因而叫做悅心園。”
棄疾才想起來那次初來,漫山遍野都是厚厚白雪,見到悅心園三個字時還覺得其名不副實,不禁暗自好笑。
看懷英比棄疾大了好幾歲,姑父便向他問道:“你們過來正好,找書的時候,準備如何在書屋中行事?”
懷英老老實實答道:“我是第一次過來悅心苑,不熟悉裏麵情況,還是讓棄疾先說吧。”
棄疾聽懷英說得確實實在,想到自己小小的年紀,就要在這件事上自己拿主意,一下子謹慎起來了。認真思考了好一陣子,棄疾才說道:“沈老婆婆曾經諄諄教導過我們說,做間諜的時候應該善於利用公眾場合,在大庭廣眾之下將事情做到理直氣壯。當時他誇獎施宜生丞相時常與朝廷中每個人都多有交往,也因而在打探消息需要時與任何人的交往都不會引起被人懷疑。
“這裏專門用於收藏的房屋比較多,所收藏的物件用品更是包絡萬象,種類特別繁雜。但不同的收藏品對我們來說,是不是有用以及有什麽用途,又有很大的不一樣。金國各位親王在金國的地位舉足輕重,這些收藏的物品既然是他們花了很大的力氣弄來的,就不會有任何一件全沒點用處。上一次曾經見過這裏陳列的各種各樣的農用具、家用具,人象卻能夠象數家珍一樣敘述明白。我們就不妨在這些物件上用盡心思琢磨透徹,可以憑借這些知道他的喜歡和愛好所在,更可以從這裏知道他們安邦治國的用心。
“這裏的物品都是從宋國、遼國以及西夏等國劫掠而來的,有的已經超過二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有的經曆過許多次的搬動、儲運、登藉及錄冊子,他們一定針對其中有什麽關鍵物品都能做到一清二楚。我們這時候雖然能僥幸一些能隨意出入這裏,但是也不能急在一時,更不要想輕而易舉就能得到手。如果我們不能曲折迂回而是采用直接的方式,很容易讓人生疑心,我想我們還是先從那些不起眼的地方入手,這樣以後再慢慢想辦法。
“我們倆首先在農具的陳列室館裏待上幾天,盡最大努力將他們摸清摸透,一直到沒有一處做不到,沒有一處不了解。天下民都以食為天,這些也都是天下的大事,我們能做盡可能多的了解也不是完全沒有一點用處。借助了解這裏農器具的擺放規律,我們也可以因此得到對書畫書籍做到舉一反三,觸類而旁通。
“對於農器具、家器具等這些平常的地方做夠文章了,這樣以後再轉到典籍與圖書時,無論在那裏如何翻轉折騰,別人都不至於會起疑心。我們就象這樣多來上幾趟、多耗用些時間自然是沒有什麽妨礙,我們盡可能把事情做得妥當一些才是主要的目的。常言道‘對那些君子可以用欺之以方’,而對那些不是君子的一樣可以欺之以方啊。”
成銀愈聽愈是驚訝萬分。他們知道棄疾從小少年老成,卻料不到他的思維如此縝密、考慮事情如此周全以至於到了這種程度。為了能在典籍與圖書中沒有所顧忌尋找《天線州縣圖》,他們兩個小孩不惜在農器具、家器具的這些單調的陳列地方,在這些無聊的地方裝模作樣地多待老些時間,他打內心眼裏讚成他們小小的年紀竟然能這樣不動聲色,能沉得住氣。
黨純睦這時也是暗暗地佩服,他心裏道:“棄疾其實比我小了好幾歲,竟然將沈老婆婆的叮囑是記得這樣清楚,他能應用得又是這樣的恰當,這真不虧葛王爺、李寶對他有很多誇獎,我其實遠遠不如他,以後還應該是要向他多多學著點。”
這時又聽姑父說道:“剛才的時候棄疾所說的絲毫不差,這件事的確不能操之過急。金國前一個皇帝完顏亶,女真族人都看他是‘宛然一個漢戶的少年子’,他也視女真本族人為‘無知的夷狄’,他異乎尋常地愛好、學習漢學。而當今的金國皇帝完顏亮與這裏的主人葛王完顏雍對漢學雖然比不上比完顏亶更加喜歡,但是他們兩個人的漢學造詣卻比完顏亶都超過了他,特別是金國皇帝完顏亮,‘一詠或一吟,均冠絕當世’。當今的金國諸皇族子弟當中,也不缺乏像這三個一樣的人,他們頻繁光顧這裏,很難想象這裏還會有什麽重要的物事能被漏過。
“即便是還留有什麽重要的物事,這裏還有幾個書呆子常年在這裏賴著不走,喜歡一本書了就常常抓住不撒手。當別人如果想要的時候,那是從猴手裏搶回出棗來,那就很難很難了。”
成金聽到裏麵有幾個書癡,在座的幾個人又是驚奇又是歡喜,大家不約而同的大聲“啊”了一聲。棄疾忍不住問道:“有幾個書癡倒是有趣,就不知道都是些什麽人,到時候有疑問能否向他們打聽一二?”
成銀思索一刻,道:“這好幾個人可都是非常有來曆的大人物,隻是言行舉止上有比較奇怪的地方,不論是敵人還是朋友呢我都是卻說不太清楚,我可也不敢誤導了你們。你們倆隻是需謹慎行事,試著打交道即可。”
懷英、棄疾初進農具陳列室,還打算裝模作樣走個過場,當見那些物品製作精巧,功用神奇,天下民生全仗其之用,兩人自小勤學好問,此時又哪裏甘心浪費時光,均認真研學。
悅心苑中的人見兩個孩子願意在這裏用功,都禁不住議論紛紛,大加讚賞。
兩人在農具、家具陳列處待了許多時日,終於對天下的農具、家具了然於胸,均是頗有感慨,心想:“我們倆雖然從小讀書寫字,雖不至於連五穀都分不清,卻是素來對農器具、家具等都是視若無睹,確實是了解不是很深。我們兩個正是經過這些時日的仔細觀察,才知道了他們的實際效用果真神妙,對它們的充分利用與否更是能對一國國力的強弱影響更是決定性的。”
來到圖書典籍的陳列室,兩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又是另外一種景象。室中間是一排排高大的木架格子櫃,裏麵塞滿了書籍,已被分門別類,為方便查尋,還貼滿了標簽,隻是上麵要用梯子才能夠著。四麵牆壁上掛滿了字畫,自然是大宋漢人的居多。
兩人一時看呆了。他倆跟從師父劉瞻在義書院,既學以六經為主的經義,又選學包括治民、講武、堰水(水利)和曆算等治事中的不同科目,雖不敢說讀書無數,也頗有幾百本書。但見到眼下這等藏書如堆山一般,汗牛充棟,才知世上學問當真浩如煙海,深不可測。
中國自古極重藏書,曆朝曆代規模逐漸增大,至唐時皇室藏書已約有五六千部共計八九萬卷。宋朝自立國之初,便收書、求書雙管齊下,皇家、私人藏書並重。
據《宋史·藝文誌》記載:“宋初,有書萬餘卷。其後削平諸國,收其圖籍,及下詔遣使購求散亡,三館之書,稍複增益。”平定荊南,詔有司盡收高氏圖籍,以充實三館藏書;往西川取偽蜀法物、圖書經籍印篆赴闕;下詔購求亡書。或有所秘未見之書有足觀采,即命以官議以崇獎,其書錄畢給還。正因為北宋曆朝皇帝大都注意收書、求書,故宋朝廷的藏書發展很快。最其當時之目,為部六千七百有五,為卷七萬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
宋時除極力充填皇家藏書外,更兼有大量書院、私人藏書。
據宋人程俱說:“國初循前代之製,以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為‘三館’,名之曰‘崇文院’,以作藏書、校書之用。太宗時,在左升龍門內重建了崇文院,並給“三館”另建書庫,稱作“秘閣”。宋真宗時,又將三館藏書另抄副本,藏於禁中的龍圖閣、後苑的太清樓及玉宸殿、四門殿等,以備不虞。
而除皇室以外,各地私人藏書數量更是不遑多讓,尤以開封為甚,史書記載:“京都盛時,貴人及賢宗室往往聚書,多者至萬卷。”參知政事丁度家中藏書超過萬卷;開封人劉季孫,“家無一錢,但有書三萬軸,畫數百幅耳”;開封人郭逢原,喜抄書,每得到一本,都完整抄錄一遍,家中藏書高達數萬卷;宋敏求藏書高達三萬卷,王安石早年京城任職,租的住房子與其相鄰,天天過去借書,從未拒絕;洛陽人趙安仁喜歡讀書和藏書,用盡幾乎全部俸祿,其中多有珍本和孤本;南京應天府王欽臣,家中藏書四萬三千卷,其中“鎮庫書”善本就超五千卷;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家中藏書頗豐,靖康之變南遷,攜書兩萬多卷及金石文字兩千本,而家裏無法帶走的書籍,還裝滿了十間屋子。
除了文人,宋朝很多武將,如開國功臣曹彬,太原府武將吳廷祚等,也喜歡讀書,家中藏書均過萬卷。
然而北宋以上所述之大量的收藏書藉,經過靖康之變幾乎全部被金國劫掠而去。被金國劫掠的書藉除宋的以外,同時期遼國的藏書數量與宋的差不多,也被劫掠殆盡。
而宋國與遼國兩個國家被金國劫掠的書籍與典藏,大多數被放置在這個中心
園之中。詳見拙著《在北英雄傳》
這一天他們的師父李瞻向外出去,兩個人左右都沒有什麽事情可做,辛棄疾突然靈機一動,說道:“葛王完顏雍府上的悅心園的文具、器械等收藏的東西有一些,葛王完顏雍曾經當著麵許諾過,我們倆就走過去多作一些參觀學習,應該有很大的收獲,並可以趁機留意一下《九陰真經》。”薛懷玉對悅心苑已早有所耳聞,心中早已向往已久,自是很高興地跟從而去。
這個時候春天的氣息融融,萬物都象複蘇的樣子,雖說現在可以說春寒料峭,一大早一大晚的會寧府還是有好幾分清冷的樣子,但殘雪消失殆盡了,雖然已經與辛棄疾那回上次來的時候冰天雪地的季節時的情景很有不同。辛棄疾現在老地方重逛,迷迷糊糊還記得園子內的各種道路,這些都與薛懷玉上次徑直來到當初完顏雍待客的大廳先來拜訪。
到了那裏,棄疾見隻有兩個仆人拾掇屋裏,葛王與姑父成金皆不在,看來此行不順,不免失望。不料一個仆人卻道:“你是辛公子棄疾,年前來時我有幸認識,李侍衛在北邊柵欄旁邊,兩個小公子不妨過去。”
兩人聞聽頓時來了興致,道謝後便向北側柵欄奔去,老遠便看見姑父李成金凝神憑欄,若有所思。懷英、棄疾知道姑父成金自翠娥走後,心念愛妻,多有懷念,不由互望一眼,放滿了腳步。
成金聽有人走近,轉身見是懷英棄疾,也不十分意外,道:“你們兩個快過來看!”
二人一路快走來到柵欄,越過柵欄在往遠處瞭望,原來它的外麵已經不再像裏麵一樣的平整寬敞,而是一道足足有十丈寬的大溝,大溝裏麵堆了滿滿的雪,相比柵欄裏麵的平地,看起來深了足足有一丈多。
棄疾伸頭看時不由一怔,道:“我記得上次來時裏外都是平的,怎麽憑空出來這道深溝?”見沿著山澗邊沿處種著許多花木,紅的,白的,各種顏色的都有。因為這些花,那條寬大的的山澗也就增加了無限的畫意,尤其是在眼下春天的時候。各種花木大家各不相讓地穿上了美麗的衣裳,很整齊,但又見溝壑中有雪,甚是驚奇,抬腿就像進去踩雪。
成金趕緊攔住,急忙說道:“這個山澗深數十丈,每年到夏天的時候流水淙淙,又是另一番熱鬧景象。但是到了冬天,這裏的風往往又刮得很大,特別每當降雪的時候,就將大批大批的雪刮著填進山澗,卻又被圍在深澗中出不來,直到堆滿填平。即便到了此時春暖花開了,多半的陳雪還猶自沒有化。因為它兩側的壁立甚高,特別是南側背陰之處,一天到晚不見太陽,有幾處雪幾乎經年不化,大家過來看都比較喜歡,比較悅心,所以此園也因而叫做悅心園。”
棄疾才想起來那次初來,漫山遍野都是厚厚白雪,見到悅心園三個字時還覺得其名不副實,不禁暗自好笑。
看懷英比棄疾大了好幾歲,姑父便向他問道:“你們過來正好,找書的時候,準備如何在書屋中行事?”
懷英老老實實答道:“我是第一次過來悅心苑,不熟悉裏麵情況,還是讓棄疾先說吧。”
棄疾聽懷英說得確實實在,想到自己小小的年紀,就要在這件事上自己拿主意,一下子謹慎起來了。認真思考了好一陣子,棄疾才說道:“沈老婆婆曾經諄諄教導過我們說,做間諜的時候應該善於利用公眾場合,在大庭廣眾之下將事情做到理直氣壯。當時他誇獎施宜生丞相時常與朝廷中每個人都多有交往,也因而在打探消息需要時與任何人的交往都不會引起被人懷疑。
“這裏專門用於收藏的房屋比較多,所收藏的物件用品更是包絡萬象,種類特別繁雜。但不同的收藏品對我們來說,是不是有用以及有什麽用途,又有很大的不一樣。金國各位親王在金國的地位舉足輕重,這些收藏的物品既然是他們花了很大的力氣弄來的,就不會有任何一件全沒點用處。上一次曾經見過這裏陳列的各種各樣的農用具、家用具,人象卻能夠象數家珍一樣敘述明白。我們就不妨在這些物件上用盡心思琢磨透徹,可以憑借這些知道他的喜歡和愛好所在,更可以從這裏知道他們安邦治國的用心。
“這裏的物品都是從宋國、遼國以及西夏等國劫掠而來的,有的已經超過二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有的經曆過許多次的搬動、儲運、登藉及錄冊子,他們一定針對其中有什麽關鍵物品都能做到一清二楚。我們這時候雖然能僥幸一些能隨意出入這裏,但是也不能急在一時,更不要想輕而易舉就能得到手。如果我們不能曲折迂回而是采用直接的方式,很容易讓人生疑心,我想我們還是先從那些不起眼的地方入手,這樣以後再慢慢想辦法。
“我們倆首先在農具的陳列室館裏待上幾天,盡最大努力將他們摸清摸透,一直到沒有一處做不到,沒有一處不了解。天下民都以食為天,這些也都是天下的大事,我們能做盡可能多的了解也不是完全沒有一點用處。借助了解這裏農器具的擺放規律,我們也可以因此得到對書畫書籍做到舉一反三,觸類而旁通。
“對於農器具、家器具等這些平常的地方做夠文章了,這樣以後再轉到典籍與圖書時,無論在那裏如何翻轉折騰,別人都不至於會起疑心。我們就象這樣多來上幾趟、多耗用些時間自然是沒有什麽妨礙,我們盡可能把事情做得妥當一些才是主要的目的。常言道‘對那些君子可以用欺之以方’,而對那些不是君子的一樣可以欺之以方啊。”
成銀愈聽愈是驚訝萬分。他們知道棄疾從小少年老成,卻料不到他的思維如此縝密、考慮事情如此周全以至於到了這種程度。為了能在典籍與圖書中沒有所顧忌尋找《天線州縣圖》,他們兩個小孩不惜在農器具、家器具的這些單調的陳列地方,在這些無聊的地方裝模作樣地多待老些時間,他打內心眼裏讚成他們小小的年紀竟然能這樣不動聲色,能沉得住氣。
黨純睦這時也是暗暗地佩服,他心裏道:“棄疾其實比我小了好幾歲,竟然將沈老婆婆的叮囑是記得這樣清楚,他能應用得又是這樣的恰當,這真不虧葛王爺、李寶對他有很多誇獎,我其實遠遠不如他,以後還應該是要向他多多學著點。”
這時又聽姑父說道:“剛才的時候棄疾所說的絲毫不差,這件事的確不能操之過急。金國前一個皇帝完顏亶,女真族人都看他是‘宛然一個漢戶的少年子’,他也視女真本族人為‘無知的夷狄’,他異乎尋常地愛好、學習漢學。而當今的金國皇帝完顏亮與這裏的主人葛王完顏雍對漢學雖然比不上比完顏亶更加喜歡,但是他們兩個人的漢學造詣卻比完顏亶都超過了他,特別是金國皇帝完顏亮,‘一詠或一吟,均冠絕當世’。當今的金國諸皇族子弟當中,也不缺乏像這三個一樣的人,他們頻繁光顧這裏,很難想象這裏還會有什麽重要的物事能被漏過。
“即便是還留有什麽重要的物事,這裏還有幾個書呆子常年在這裏賴著不走,喜歡一本書了就常常抓住不撒手。當別人如果想要的時候,那是從猴手裏搶回出棗來,那就很難很難了。”
成金聽到裏麵有幾個書癡,在座的幾個人又是驚奇又是歡喜,大家不約而同的大聲“啊”了一聲。棄疾忍不住問道:“有幾個書癡倒是有趣,就不知道都是些什麽人,到時候有疑問能否向他們打聽一二?”
成銀思索一刻,道:“這好幾個人可都是非常有來曆的大人物,隻是言行舉止上有比較奇怪的地方,不論是敵人還是朋友呢我都是卻說不太清楚,我可也不敢誤導了你們。你們倆隻是需謹慎行事,試著打交道即可。”
懷英、棄疾初進農具陳列室,還打算裝模作樣走個過場,當見那些物品製作精巧,功用神奇,天下民生全仗其之用,兩人自小勤學好問,此時又哪裏甘心浪費時光,均認真研學。
悅心苑中的人見兩個孩子願意在這裏用功,都禁不住議論紛紛,大加讚賞。
兩人在農具、家具陳列處待了許多時日,終於對天下的農具、家具了然於胸,均是頗有感慨,心想:“我們倆雖然從小讀書寫字,雖不至於連五穀都分不清,卻是素來對農器具、家具等都是視若無睹,確實是了解不是很深。我們兩個正是經過這些時日的仔細觀察,才知道了他們的實際效用果真神妙,對它們的充分利用與否更是能對一國國力的強弱影響更是決定性的。”
來到圖書典籍的陳列室,兩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又是另外一種景象。室中間是一排排高大的木架格子櫃,裏麵塞滿了書籍,已被分門別類,為方便查尋,還貼滿了標簽,隻是上麵要用梯子才能夠著。四麵牆壁上掛滿了字畫,自然是大宋漢人的居多。
兩人一時看呆了。他倆跟從師父劉瞻在義書院,既學以六經為主的經義,又選學包括治民、講武、堰水(水利)和曆算等治事中的不同科目,雖不敢說讀書無數,也頗有幾百本書。但見到眼下這等藏書如堆山一般,汗牛充棟,才知世上學問當真浩如煙海,深不可測。
中國自古極重藏書,曆朝曆代規模逐漸增大,至唐時皇室藏書已約有五六千部共計八九萬卷。宋朝自立國之初,便收書、求書雙管齊下,皇家、私人藏書並重。
據《宋史·藝文誌》記載:“宋初,有書萬餘卷。其後削平諸國,收其圖籍,及下詔遣使購求散亡,三館之書,稍複增益。”平定荊南,詔有司盡收高氏圖籍,以充實三館藏書;往西川取偽蜀法物、圖書經籍印篆赴闕;下詔購求亡書。或有所秘未見之書有足觀采,即命以官議以崇獎,其書錄畢給還。正因為北宋曆朝皇帝大都注意收書、求書,故宋朝廷的藏書發展很快。最其當時之目,為部六千七百有五,為卷七萬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
宋時除極力充填皇家藏書外,更兼有大量書院、私人藏書。
據宋人程俱說:“國初循前代之製,以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為‘三館’,名之曰‘崇文院’,以作藏書、校書之用。太宗時,在左升龍門內重建了崇文院,並給“三館”另建書庫,稱作“秘閣”。宋真宗時,又將三館藏書另抄副本,藏於禁中的龍圖閣、後苑的太清樓及玉宸殿、四門殿等,以備不虞。
而除皇室以外,各地私人藏書數量更是不遑多讓,尤以開封為甚,史書記載:“京都盛時,貴人及賢宗室往往聚書,多者至萬卷。”參知政事丁度家中藏書超過萬卷;開封人劉季孫,“家無一錢,但有書三萬軸,畫數百幅耳”;開封人郭逢原,喜抄書,每得到一本,都完整抄錄一遍,家中藏書高達數萬卷;宋敏求藏書高達三萬卷,王安石早年京城任職,租的住房子與其相鄰,天天過去借書,從未拒絕;洛陽人趙安仁喜歡讀書和藏書,用盡幾乎全部俸祿,其中多有珍本和孤本;南京應天府王欽臣,家中藏書四萬三千卷,其中“鎮庫書”善本就超五千卷;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家中藏書頗豐,靖康之變南遷,攜書兩萬多卷及金石文字兩千本,而家裏無法帶走的書籍,還裝滿了十間屋子。
除了文人,宋朝很多武將,如開國功臣曹彬,太原府武將吳廷祚等,也喜歡讀書,家中藏書均過萬卷。
然而北宋以上所述之大量的收藏書藉,經過靖康之變幾乎全部被金國劫掠而去。被金國劫掠的書藉除宋的以外,同時期遼國的藏書數量與宋的差不多,也被劫掠殆盡。
而宋國與遼國兩個國家被金國劫掠的書籍與典藏,大多數被放置在這個中心
園之中。詳見拙著《在北英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