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過了年,四月初的一天,我接到了舒瑤的電話,電話裏她的語氣輕快許多,想來恢複的不錯,她請我下午去店裏坐坐,舒萬有想和我談談,我連聲答應。
過了中午,我帶了些禮物到了尋古軒,舒瑤在一樓整理櫃台,見我來了,指了指樓上,我點頭輕聲輕腳地上了樓,舒萬有坐樓上的沙發上,麵前擺著一幅茶具。見我到了,招了招手,我就會在他邊上的沙發上。
“叔叔,不知道您什麽口味,看邊上有老道外的燒雞,就給您買了兩隻,晚上也好下酒。”我把繩網兜的老道外燒雞放在茶幾的下麵。
舒萬有笑著說“你還別說,我真就好這口,他家燒雞和別人家不同,都是早上買的鮮雞,混上他家祖傳的秘方配料,在後院的吊爐上吊烤,那味道啊,能傳出十裏地去,可是這過程啊,他誰也不讓看,而且一天隻烤30隻,多一隻都不烤,你這時候能買到,得是上午就排得隊啊,也真難為你了。我打小的時候,就上在他家門口聞味,聞一口,啃一口饅頭,那時候沒錢,就是過年過節時,才能買隻解饞,後來有錢了,這口還放不下。不過這酒我卻是喝不了,麻舌頭,不敢喝啊。”
舒萬有給我倒上茶,先講了一通茶道,說這冬天的飄雪,夏天的綠茶,我聽不懂茶道,隻是覺得那茶盅太小,跟喂雞的似的,端起來一飲而盡。舒萬有看見了,笑著說“到底是年輕人,這份朝氣難得啊。”我知道他是說我不懂茶道,不好意思地笑了。
舒萬有寒暄了幾句,我覺得時機到了,便問,聽老孫頭講過,您曾看出那珠子的來曆,判斷出這是清宮皇家的物件,您還曾和他講過當年大清寶藏的秘聞,這些事是真的嗎?我老家的山上有一座軍事碉堡,裏麵曾挖出很多槍炮子彈。我把小時候發現碉堡的事說,又說聯想到老孫頭的發現,覺得這碉堡不僅是武器庫那麽簡單。舒萬有品了一口茶,從懷裏取出一隻錦囊荷包,從裏麵拿出一顆珠子遞給我,我接過一看,和老孫頭的一般無……
“他賣給您了?”舒萬有笑著搖搖頭“這不是老孫頭那顆,這幾年,我收了這樣的珠子不下十顆,都是一些農民種地、工人挖礦時偶然得到的,這些珠子的發現點都是在長白山脈和大興安嶺一帶,所以你覺得這是巧合嗎?”
我握著那珠子,入手溫潤,裏麵也有一條條絮紋,舒萬有接著說,“我姓舒,我家祖上是旗人,正紅旗,舒這個姓是來自滿族八大姓之一的舒穆祿,我家祖上是大清開國名臣揚古利,當時皇帝把公主嫁給了她,可以說,當時我們家是一等一的名門望族,你知道文學家老舍吧,我們其實是同宗,但他是旁支。我家這支算是正溯,但是到了我太爺爺那代,大清朝日益衰敗,我們也家道中落,我太爺爺雖是旗人,卻早就不受家族待見,圓明園擴建時,他曾得到了一本書,叫《神圖誌》,當時是作為園中陳設物品說明書之用,神圖,指的是一般曆代祭祀用的禮器說明,裏麵繪有圖形,羅列了各代禮器的形式、用途、材料等,這東西當時算是密件,我太爺爺好歹是上四旗的旗人,當時被安排在裏麵當個管事,專門負責從全國各地收集祭祀禮器,所以這本書就成了他的工具書。
那時圓明園已經擴建完成,八國聯軍還沒打進京城,我太爺爺那段時間是實實在在地接觸了曆朝積累的皇家珍藏以及天下各地搜羅來的寶物。每當日落之後,我太爺爺就獨自欣賞,驚歎這些寶物巧奪天工。可是就當我太爺爺驚歎不已、嘖嘖稱奇時,卻聽那翰林院學士略帶嘲諷地說:“園中一切雖極盡精巧,工藝匠心自是世無所匹,但若論金珠寶玉價值,則遠不及闖王寶藏的千分之一。”
我太爺爺識得那翰林,那人曾是兩代帝師,見識自然不凡,他這話一出,跟在身後的太爺爺不由得呆在原地。那翰林接著說,傳聞李自成進京後,打開國庫,見那大明國庫豐盈,庫裏金磚、銀錠滿庫,金珠、碧玉、珊瑚等珍寶遍地,農民出身的李自成哪見過這等陣仗,他命人封了府庫,又在京中搜刮的各大豪紳之家,所得更是不計其數,李自成將這批寶藏全部充入宮內,自己樂得當了皇帝,但是沒想到,吳三桂大開山海關,放清兵入關,李自成敗逃,結果在九宮山被害,可這筆寶藏竟然不翼而飛。
其實關於李自成兵敗後的去向,一直成迷,坊間傳言他出了家,一直活到康熙年間。有的說在其他地方隱居,總之是得了善終。這筆闖王寶藏去向,也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落入女真人的手裏,當時皇太極入關後,清朝坐穩了江山,這些寶藏也就成了清廷擴充府庫的資本。這也是最有可能的一種結論,可是那女真人發源於長白山,就是咱們這邊的阿城,他們奉這裏為龍脈,傳說他們在這山裏挖了不計其數的洞窟當做藏寶庫,就是怕有一天失了勢,再回到這裏,憑借滿山的寶藏東山再起。而這藏在大山深處的寶藏,就成了清朝皇帝世代口口相傳的皇家秘聞,指引這寶藏的地圖至今也不知在何處。我們一直把這個故事當成一個傳說,隻是當成一個故事。可是直到有一年,我和爺爺投奔一個親戚,在她家裏遇到的那些事兒,才讓我覺得,這也許並不是個傳說。
大約40年前,我當年10多歲,跟著我爺爺、父親流浪,輾轉到了長春,投奔了一個朋友,那時年景不好,家家都吃了上頓沒下頓,誰家都不願意來親戚,三張嘴,加上我這個半大小子,那是無底洞啊,可是這家親戚我卻記得,她待我們很熱情,讓我叫她方嬸,那方嬸50歲上下,雖是村婦,卻氣度不凡,舉手投足之間極其高雅,家裏雖舊,卻收拾得一塵不染,她用土陶罐,種上花草,把小屋點綴得很是溫馨。平時粗陋的用具,她竟然用畫筆畫出好看的圖畫,竟然像藝術品一樣。而她嫁的那人,隻是當地一個平民農戶,那村漢比方姨大上7歲,可長相卻似大了20歲一樣,平時衣著不整,吸煙、喝酒,我當時一直覺得這懸殊的落差,方姨這樣的女子,怎麽會嫁給這樣的男人。在那住得久了,我們發現,那男人在外麵雖然凶悍,可在家卻怕極了方姨,事事唯方姨馬首是瞻。
我們住得久了,吃飯用度很大,爺爺身上的錢也花得差不多了,過了幾天,方嬸拿出一個珠串,讓父親去市裏的當鋪當了,父親去了當鋪,竟然換回了40斤糧票,這在當年,是個不小的數字,憑借這些糧食,我們在她家裏生活了一段時間。
聽爺爺說,方嬸以前是清宮裏的格格,為了逃難才下嫁此地。她了解很多清室的秘聞傳說,方嬸對我極好,她教我繪畫,讀書,她還會日語,平時唱些日文歌曲給我聽,所以那段時間,她算是我的老師,在顛沛流離的逃亡路上,第一個給過我教育的人。
我親眼看過她收藏的一些首飾物品,和那老孫頭的珠子如出一轍,但是色澤、水頭又比老孫頭的強上不少。所以當我第一眼看到老孫頭的珠子時,才敢如此斷定那是清宮裏的物件兒。”舒萬有講完,我早已聽得出了神,這段故事太過於匪夷所思,按他說來,日本人修別墅的地方就是寶藏之一,可是既然這秘密隻有皇家口口相傳,日本人又從何得知?怎麽就能挖得這麽準確?當年末代皇帝溥儀是否知道這段秘聞,既然知道這段秘聞為何不招兵買馬,退守關外,再圖霸業?
舒萬有看我默不作聲,臉上疑雲遍布,笑著說,“不敢相信是嗎?我也以為這是爺爺講給我的故事呢,可是自打看到老孫頭的珠子後,我才覺得這事不是傳說。而且在我那個遠房親戚那裏,我也聽過很多的秘聞,當然,那些秘聞涉及之廣,內容之繁雜,情節之離奇,我就是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你剛才說起你老家那有座軍事基地,我個人認為,和那兩棟別墅一樣,其實都是幌子,沒準那也是藏寶地之一。”
其實最讓我感覺到奇怪的就是舒萬有說的那個方嬸,既然是清宮的格格怎麽就跑到了東北鄉下?我再問下去,舒萬有卻笑著端起了茶,吹著上麵的一層浮沫,笑而不語。我正胡亂想著,舒瑤在樓喊我們,“你倆還說呢,不餓嗎?前麵有家涮羊肉味道不錯,我定了單間,咱們去吃飯吧。”
聽到舒瑤喊我們吃飯,我才意識到,不知不覺我們竟然聊了快4個小時,我趕緊起身告辭,舒氏父女雖然極力挽留,我仍推脫,畢竟舒瑤腿傷剛好,舒萬有又久病纏身,本就不適合久坐,剛才已經耽誤他這麽長時間,我實在不敢再過多打擾。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著舒萬有的話,那個小村絕沒有那麽簡單,那一座座大山裏到底有多少秘密?我們童年時那場探險隻是打開了一道門縫,更多的秘密還在那道門後藏著,也許,我該再回一次小村。
過了中午,我帶了些禮物到了尋古軒,舒瑤在一樓整理櫃台,見我來了,指了指樓上,我點頭輕聲輕腳地上了樓,舒萬有坐樓上的沙發上,麵前擺著一幅茶具。見我到了,招了招手,我就會在他邊上的沙發上。
“叔叔,不知道您什麽口味,看邊上有老道外的燒雞,就給您買了兩隻,晚上也好下酒。”我把繩網兜的老道外燒雞放在茶幾的下麵。
舒萬有笑著說“你還別說,我真就好這口,他家燒雞和別人家不同,都是早上買的鮮雞,混上他家祖傳的秘方配料,在後院的吊爐上吊烤,那味道啊,能傳出十裏地去,可是這過程啊,他誰也不讓看,而且一天隻烤30隻,多一隻都不烤,你這時候能買到,得是上午就排得隊啊,也真難為你了。我打小的時候,就上在他家門口聞味,聞一口,啃一口饅頭,那時候沒錢,就是過年過節時,才能買隻解饞,後來有錢了,這口還放不下。不過這酒我卻是喝不了,麻舌頭,不敢喝啊。”
舒萬有給我倒上茶,先講了一通茶道,說這冬天的飄雪,夏天的綠茶,我聽不懂茶道,隻是覺得那茶盅太小,跟喂雞的似的,端起來一飲而盡。舒萬有看見了,笑著說“到底是年輕人,這份朝氣難得啊。”我知道他是說我不懂茶道,不好意思地笑了。
舒萬有寒暄了幾句,我覺得時機到了,便問,聽老孫頭講過,您曾看出那珠子的來曆,判斷出這是清宮皇家的物件,您還曾和他講過當年大清寶藏的秘聞,這些事是真的嗎?我老家的山上有一座軍事碉堡,裏麵曾挖出很多槍炮子彈。我把小時候發現碉堡的事說,又說聯想到老孫頭的發現,覺得這碉堡不僅是武器庫那麽簡單。舒萬有品了一口茶,從懷裏取出一隻錦囊荷包,從裏麵拿出一顆珠子遞給我,我接過一看,和老孫頭的一般無……
“他賣給您了?”舒萬有笑著搖搖頭“這不是老孫頭那顆,這幾年,我收了這樣的珠子不下十顆,都是一些農民種地、工人挖礦時偶然得到的,這些珠子的發現點都是在長白山脈和大興安嶺一帶,所以你覺得這是巧合嗎?”
我握著那珠子,入手溫潤,裏麵也有一條條絮紋,舒萬有接著說,“我姓舒,我家祖上是旗人,正紅旗,舒這個姓是來自滿族八大姓之一的舒穆祿,我家祖上是大清開國名臣揚古利,當時皇帝把公主嫁給了她,可以說,當時我們家是一等一的名門望族,你知道文學家老舍吧,我們其實是同宗,但他是旁支。我家這支算是正溯,但是到了我太爺爺那代,大清朝日益衰敗,我們也家道中落,我太爺爺雖是旗人,卻早就不受家族待見,圓明園擴建時,他曾得到了一本書,叫《神圖誌》,當時是作為園中陳設物品說明書之用,神圖,指的是一般曆代祭祀用的禮器說明,裏麵繪有圖形,羅列了各代禮器的形式、用途、材料等,這東西當時算是密件,我太爺爺好歹是上四旗的旗人,當時被安排在裏麵當個管事,專門負責從全國各地收集祭祀禮器,所以這本書就成了他的工具書。
那時圓明園已經擴建完成,八國聯軍還沒打進京城,我太爺爺那段時間是實實在在地接觸了曆朝積累的皇家珍藏以及天下各地搜羅來的寶物。每當日落之後,我太爺爺就獨自欣賞,驚歎這些寶物巧奪天工。可是就當我太爺爺驚歎不已、嘖嘖稱奇時,卻聽那翰林院學士略帶嘲諷地說:“園中一切雖極盡精巧,工藝匠心自是世無所匹,但若論金珠寶玉價值,則遠不及闖王寶藏的千分之一。”
我太爺爺識得那翰林,那人曾是兩代帝師,見識自然不凡,他這話一出,跟在身後的太爺爺不由得呆在原地。那翰林接著說,傳聞李自成進京後,打開國庫,見那大明國庫豐盈,庫裏金磚、銀錠滿庫,金珠、碧玉、珊瑚等珍寶遍地,農民出身的李自成哪見過這等陣仗,他命人封了府庫,又在京中搜刮的各大豪紳之家,所得更是不計其數,李自成將這批寶藏全部充入宮內,自己樂得當了皇帝,但是沒想到,吳三桂大開山海關,放清兵入關,李自成敗逃,結果在九宮山被害,可這筆寶藏竟然不翼而飛。
其實關於李自成兵敗後的去向,一直成迷,坊間傳言他出了家,一直活到康熙年間。有的說在其他地方隱居,總之是得了善終。這筆闖王寶藏去向,也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落入女真人的手裏,當時皇太極入關後,清朝坐穩了江山,這些寶藏也就成了清廷擴充府庫的資本。這也是最有可能的一種結論,可是那女真人發源於長白山,就是咱們這邊的阿城,他們奉這裏為龍脈,傳說他們在這山裏挖了不計其數的洞窟當做藏寶庫,就是怕有一天失了勢,再回到這裏,憑借滿山的寶藏東山再起。而這藏在大山深處的寶藏,就成了清朝皇帝世代口口相傳的皇家秘聞,指引這寶藏的地圖至今也不知在何處。我們一直把這個故事當成一個傳說,隻是當成一個故事。可是直到有一年,我和爺爺投奔一個親戚,在她家裏遇到的那些事兒,才讓我覺得,這也許並不是個傳說。
大約40年前,我當年10多歲,跟著我爺爺、父親流浪,輾轉到了長春,投奔了一個朋友,那時年景不好,家家都吃了上頓沒下頓,誰家都不願意來親戚,三張嘴,加上我這個半大小子,那是無底洞啊,可是這家親戚我卻記得,她待我們很熱情,讓我叫她方嬸,那方嬸50歲上下,雖是村婦,卻氣度不凡,舉手投足之間極其高雅,家裏雖舊,卻收拾得一塵不染,她用土陶罐,種上花草,把小屋點綴得很是溫馨。平時粗陋的用具,她竟然用畫筆畫出好看的圖畫,竟然像藝術品一樣。而她嫁的那人,隻是當地一個平民農戶,那村漢比方姨大上7歲,可長相卻似大了20歲一樣,平時衣著不整,吸煙、喝酒,我當時一直覺得這懸殊的落差,方姨這樣的女子,怎麽會嫁給這樣的男人。在那住得久了,我們發現,那男人在外麵雖然凶悍,可在家卻怕極了方姨,事事唯方姨馬首是瞻。
我們住得久了,吃飯用度很大,爺爺身上的錢也花得差不多了,過了幾天,方嬸拿出一個珠串,讓父親去市裏的當鋪當了,父親去了當鋪,竟然換回了40斤糧票,這在當年,是個不小的數字,憑借這些糧食,我們在她家裏生活了一段時間。
聽爺爺說,方嬸以前是清宮裏的格格,為了逃難才下嫁此地。她了解很多清室的秘聞傳說,方嬸對我極好,她教我繪畫,讀書,她還會日語,平時唱些日文歌曲給我聽,所以那段時間,她算是我的老師,在顛沛流離的逃亡路上,第一個給過我教育的人。
我親眼看過她收藏的一些首飾物品,和那老孫頭的珠子如出一轍,但是色澤、水頭又比老孫頭的強上不少。所以當我第一眼看到老孫頭的珠子時,才敢如此斷定那是清宮裏的物件兒。”舒萬有講完,我早已聽得出了神,這段故事太過於匪夷所思,按他說來,日本人修別墅的地方就是寶藏之一,可是既然這秘密隻有皇家口口相傳,日本人又從何得知?怎麽就能挖得這麽準確?當年末代皇帝溥儀是否知道這段秘聞,既然知道這段秘聞為何不招兵買馬,退守關外,再圖霸業?
舒萬有看我默不作聲,臉上疑雲遍布,笑著說,“不敢相信是嗎?我也以為這是爺爺講給我的故事呢,可是自打看到老孫頭的珠子後,我才覺得這事不是傳說。而且在我那個遠房親戚那裏,我也聽過很多的秘聞,當然,那些秘聞涉及之廣,內容之繁雜,情節之離奇,我就是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你剛才說起你老家那有座軍事基地,我個人認為,和那兩棟別墅一樣,其實都是幌子,沒準那也是藏寶地之一。”
其實最讓我感覺到奇怪的就是舒萬有說的那個方嬸,既然是清宮的格格怎麽就跑到了東北鄉下?我再問下去,舒萬有卻笑著端起了茶,吹著上麵的一層浮沫,笑而不語。我正胡亂想著,舒瑤在樓喊我們,“你倆還說呢,不餓嗎?前麵有家涮羊肉味道不錯,我定了單間,咱們去吃飯吧。”
聽到舒瑤喊我們吃飯,我才意識到,不知不覺我們竟然聊了快4個小時,我趕緊起身告辭,舒氏父女雖然極力挽留,我仍推脫,畢竟舒瑤腿傷剛好,舒萬有又久病纏身,本就不適合久坐,剛才已經耽誤他這麽長時間,我實在不敢再過多打擾。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著舒萬有的話,那個小村絕沒有那麽簡單,那一座座大山裏到底有多少秘密?我們童年時那場探險隻是打開了一道門縫,更多的秘密還在那道門後藏著,也許,我該再回一次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