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靜心之前要清涼
總有一種寧靜,讓你聽到生命的盛放 作者:陳誌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夏日炎炎似火燒,唐詩深處有清涼。
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古典情結,有心無意間,期待回歸唐朝,抑或舒適地棲居在與純樸自然最親近的唐詩中。比如盛夏,如果不是使用電腦,我會一直回避開啟空調。工業文明,讓人酣享盛夏裏的清涼,卻是那麽無情、絕決地與自然隔絕。
在唐詩中納涼,對我來說,是心靈的舒展與酣享,於靈魂深處汩汩湧流沁人的詩意與涼意。
在古代,人們心平和,意舒緩,自然暑解。 “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此所謂,心靜自然涼嘛。
白居易在《消暑》詩曰:“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坐為室空。”室空,心靜,由表及裏,漸至清涼佳境。
現代人啊,名與利將內心填得鼓鼓囊囊,日程安排、工作進程、收入支出……將每一寸心靈空間塞得密不透風。在室內,極盡奢華地擺滿各式新潮家具和時尚家電,還有名花異草瓷瓶古玩名畫……如此滿當,何來清風,何來涼意?所以,關門閉窗,把空調調到25c以下,盡情品味清涼,卻是一勞永逸的現代工業味道。這種清涼是生硬的,是冷漠的,與人體格格不入。君不見,空調風送來涼爽,也贈予大量夏季“空調病”呢。
韋應物在《精舍納涼》中說道:“山景寂已晦,野寺變蒼蒼。夕風吹高殿,露葉散林光。清鍾始戒夜,幽禽尚歸翔。誰複掩扉臥,不詠南軒涼。”一派山水自然,目之所及,清風綠葉,清涼月光,微涼鍾聲……現代都市,何處能覓到那一方清涼透爽的精舍呢?
樹蔭與涼亭,是古人納涼的好去處。唐代詩人陸希聲詩曰:“六月清涼綠樹蔭,小亭高臥滌煩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時時弄素琴。”
樹陰已是城市的稀罕之物了,日日頂著烈日在大街上來去,不大又不高的行道樹,無論如何也灑不出詩意的陰涼。有好事者發動“古(大)樹進城運動”,兩三人才合抱得攏的大樹,生硬地從大山裏移植至到城市,孤零零看車來人往。挪了窩的古(大)樹,被砍去大部分枝椏,太陽底下,隻有幾片如笠大小的陰地,如何生得涼風呀?
劉禹錫避暑之後提筆寫詩《劉附馬水亭避暑》,也有涼亭,還有翠竹:“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賜冰滿碗沉朱實,法饌盈盤覆碧籠。盡日逍遙避煩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現代社會,涼亭早已失去蹤影,去問問都市人:“什麽是亭?”他一定會答:“亭啊?我當然知道,是候公車用的嘛!”唉,遠去的涼亭,把那一份清涼的古典情懷,也帶走了。
最喜歡唐代大詩人王維的《納涼》,讀著讀著,不覺頓生涼意。“喬木萬餘株,清流貫其中。前臨大川口,豁達來長風。漣漪涵白沙,素鮪如遊空。偃臥盤石上,翻濤沃微躬。漱流複濯足,前對釣魚翁。貪餌凡幾許,徒思蓮葉東。”這簡直就是一幅唐代子民浪漫度夏納涼圖。樹高大,且濃密,有清流,水潺潺,大山豁口處,山風習習,長驅直入。人臥石上,清水洗塵,雙腳入水,涼從腳下起,然後,愜意地與河邊垂釣者懶懶地望對,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時光似乎都為此間的美好,而留駐。
@靜心:
讀到此情此景,怎不是仙境,怎不令人向往呢?在唐詩中納涼,心靜,意美,景深,清涼自然來啊。山是清涼山,景透清涼意。一顆靜心,要是就是這樣的微微的清涼,任夏之煩燥侵擾,任工作忙亂襲擊,靜心依然故我。炎炎夏日,我們向唐詩要清涼,擾擾生活,我們向清涼要寧靜。
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古典情結,有心無意間,期待回歸唐朝,抑或舒適地棲居在與純樸自然最親近的唐詩中。比如盛夏,如果不是使用電腦,我會一直回避開啟空調。工業文明,讓人酣享盛夏裏的清涼,卻是那麽無情、絕決地與自然隔絕。
在唐詩中納涼,對我來說,是心靈的舒展與酣享,於靈魂深處汩汩湧流沁人的詩意與涼意。
在古代,人們心平和,意舒緩,自然暑解。 “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此所謂,心靜自然涼嘛。
白居易在《消暑》詩曰:“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坐為室空。”室空,心靜,由表及裏,漸至清涼佳境。
現代人啊,名與利將內心填得鼓鼓囊囊,日程安排、工作進程、收入支出……將每一寸心靈空間塞得密不透風。在室內,極盡奢華地擺滿各式新潮家具和時尚家電,還有名花異草瓷瓶古玩名畫……如此滿當,何來清風,何來涼意?所以,關門閉窗,把空調調到25c以下,盡情品味清涼,卻是一勞永逸的現代工業味道。這種清涼是生硬的,是冷漠的,與人體格格不入。君不見,空調風送來涼爽,也贈予大量夏季“空調病”呢。
韋應物在《精舍納涼》中說道:“山景寂已晦,野寺變蒼蒼。夕風吹高殿,露葉散林光。清鍾始戒夜,幽禽尚歸翔。誰複掩扉臥,不詠南軒涼。”一派山水自然,目之所及,清風綠葉,清涼月光,微涼鍾聲……現代都市,何處能覓到那一方清涼透爽的精舍呢?
樹蔭與涼亭,是古人納涼的好去處。唐代詩人陸希聲詩曰:“六月清涼綠樹蔭,小亭高臥滌煩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時時弄素琴。”
樹陰已是城市的稀罕之物了,日日頂著烈日在大街上來去,不大又不高的行道樹,無論如何也灑不出詩意的陰涼。有好事者發動“古(大)樹進城運動”,兩三人才合抱得攏的大樹,生硬地從大山裏移植至到城市,孤零零看車來人往。挪了窩的古(大)樹,被砍去大部分枝椏,太陽底下,隻有幾片如笠大小的陰地,如何生得涼風呀?
劉禹錫避暑之後提筆寫詩《劉附馬水亭避暑》,也有涼亭,還有翠竹:“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賜冰滿碗沉朱實,法饌盈盤覆碧籠。盡日逍遙避煩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現代社會,涼亭早已失去蹤影,去問問都市人:“什麽是亭?”他一定會答:“亭啊?我當然知道,是候公車用的嘛!”唉,遠去的涼亭,把那一份清涼的古典情懷,也帶走了。
最喜歡唐代大詩人王維的《納涼》,讀著讀著,不覺頓生涼意。“喬木萬餘株,清流貫其中。前臨大川口,豁達來長風。漣漪涵白沙,素鮪如遊空。偃臥盤石上,翻濤沃微躬。漱流複濯足,前對釣魚翁。貪餌凡幾許,徒思蓮葉東。”這簡直就是一幅唐代子民浪漫度夏納涼圖。樹高大,且濃密,有清流,水潺潺,大山豁口處,山風習習,長驅直入。人臥石上,清水洗塵,雙腳入水,涼從腳下起,然後,愜意地與河邊垂釣者懶懶地望對,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時光似乎都為此間的美好,而留駐。
@靜心:
讀到此情此景,怎不是仙境,怎不令人向往呢?在唐詩中納涼,心靜,意美,景深,清涼自然來啊。山是清涼山,景透清涼意。一顆靜心,要是就是這樣的微微的清涼,任夏之煩燥侵擾,任工作忙亂襲擊,靜心依然故我。炎炎夏日,我們向唐詩要清涼,擾擾生活,我們向清涼要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