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談談美國,讓我們看看美國當年有多不公平。
20世紀40年代是美國教育資源嚴重不平衡的年代,當時美國的常青藤盟校如同豪門的私人俱樂部:肯尼迪家去哈佛,布什家去耶魯,作為他們世襲權利的第一步,看看下麵這個例子:愛德華·肯尼迪(肯尼迪總統的弟弟)生於1932年。因生於豪門,他得以追隨家族傳統進入哈佛,但很快因為考試作弊被除名。在那個年月,這樣的富家子弟,高於一切規矩之上。考試作弊被除名,那麽就再申請回去。1960年他哥哥當選美國總統,空出了自己在麻省的參議院席位,雖然弟弟愛德華才28,雖然法律規定年滿30才有當參議員的資格,但是新總統自有安排:他建議州長任命自己的一位朋友填補這一參議員席位。這位朋友等到總統的弟弟滿30後馬上忠實地將議席讓出。
怎麽樣,這個故事有沒有讓外國的月亮扁一點?美國的高幹子弟(肯尼迪家族)可以不考試就輕鬆進入最好的高校。考試作弊,被發現就走人,走了再大搖大擺地再入學,還怕你哈佛怎的?視哈佛大學如公廁,視參議員的位置如“占座”,老百姓和有權人家的孩子,就是這麽不公平!
你有沒有麵對過這種明目張膽的不公平?比如說,在今天,北京的孩子可以以低得多的分數進入北京的高校,農村的孩子卻往往連一本輔導書都找不到,隻好一遍一遍地翻看課本。有一些人寒窗十年考得一個好分數,有些人通過讚助費,走後門,輕鬆擠掉屬於你的名額。
其實這一切也在美國發生,而且美國大學更加露骨:各個私立大學一直招收一定比例的“遺產學生”,即以特殊標準錄取一些豪門特別是給學校捐款的富豪子弟。他們拿走的,就是另外一些同樣優秀,但無錢無權的人的教育機會。名校經曆的背後,是整個美國的名校情結:克林頓夫婦、奧巴馬、剛剛上任的大法官sonia sotomayor,全是一色的常青藤。特別是最高法院,幾乎被哈佛、耶魯和哥侖比亞三大法學院一手遮天。
麵對這種現狀,你準備做些什麽呢?
麵對這種現狀,你又做了些什麽呢?抱怨?憤恨?覺得世界不公平?發誓要超過那些人?還是決定出國?前麵提到過,出國會更加公平麽?那隻是另外一棵樹罷了。
我要給予下麵提到的這個人崇高的敬意,他也曾經遭遇過這樣的不公平,他是怎麽做的?
右頁照片裏麵這個人叫做kan。1939年,20歲的kan以優等生的身份畢業於紐約城市大學,但他繼續申請5所醫學院時均被拒絕。他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道:“我是猶太人,我上的是公立大學,真是禍不單行。”他覺得這很不公平——他認為,隻要醫學院也有入學考試,他就能向校方證明,他這樣一個公立大學的畢業生完全不輸於一個私立大學的畢業生。
當時猶太人很受教育歧視,社會沒有太多的機會給他們,唯一的突破口就是考試。猶太人靠考試成績好大量擠入常青藤,甚至在哈佛、耶魯等名校引起了驚慌,大家都在想如何“解決猶太人的問題”。美國大學中專門的錄取辦公室(dean)就是這麽成立起來的。其辦法是把“品格”作為衡量學生的手段,衝淡了考試成績的重要性,成功地降低了猶太學生的錄取率,捍衛了傳統的壟斷地位。
這就是kan的時代,整個猶太人受盡白人的排擠,而他恰好是最弱勢群體的一員。kan做出了他對不公平的回應,他沒有埋怨,也沒有屈服,而是把精力放在猶太人唯一可以依賴的武器——考試之上。kan於1946年開始研究針對sat的應試辦法,研究如何在短期內提高sat分數。
(注:sat 美國學生的高考,全稱是schstic aptitude test,即學術智慧測試, 1995年更名為schstic assessment test,即學術能力評價測試)盡管考試機構告訴學生,參加kan的係統培訓完全是浪費金錢,但是當越來越多參加kan係統培訓的學生有好成績後,聯邦行業委員會(federal trademission)終於坐不住了,決定對他展開調查,以證明他在做虛假廣告。
1979年,調查報告出爐,讓專家大跌眼鏡的是:kan的培訓能夠提高語文和數學部分的成績各25分(總分在2-8之間)!這等於是kan最好的全國性廣告(人稱美國俞敏洪)。從此他的事業一發而不可收拾,那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名校的高中生的報名源源不絕。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了sat成績,這在很大程度彌補了社會對他們的不公平待遇。kan一生致力於讓更多沒有特殊背景的人通過sat考試獲得本該屬於自己的教育機會,他引發了一場“考試革命”。
今天,雖然上得起sat補習班的還是富裕家庭的孩子,但肯尼迪如果活在今天,已經不可能找人代考,分數還是要自己爭取的。另外,美國大學的錄取辦公室對富人的經濟優勢也很有意識,當年作為排擠猶太人的工具——“品格”評價,如今被用來照顧弱勢階層子弟。特別是在精英大學,富裕家庭的孩子必須考得更高,才能和窮孩子競爭。窮孩子則因為顯示了“克服生活中的挑戰”等品格而獲得加分。這樣,總的來說,平民子弟出頭的機會就多了不少。
kan引發的“考試革命”,被稱為“教育民主運動”,他改變了整個美國對人才的選拔機製,被稱為“美國教育之父”。
隻要是生活在中國的人們,我想或多或少,都有過kan的經曆吧。你當時的反應是什麽樣的?你有沒有向其他人一樣抱怨、憤怒或者妥協?所幸的是kan沒有,他把焦點放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對抗著世界的不公平,發起一場運動,改變這千千萬萬個如同他一樣沒有特殊背景的人的命運,甚至改變一個社會對資源的分配。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抱怨不抱怨都一樣,關鍵是你為這個不公平做了些什麽?如果世界完全公平,那麽我們下一步隻剩下按照這個公平的方式來生活,這樣豈不是無趣得厲害?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會如何麵對不公平,遠遠比學會如何評價不公平重要。不公平是我們生命中的契機,是生命提供給我們,讓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領導機會。
20世紀40年代是美國教育資源嚴重不平衡的年代,當時美國的常青藤盟校如同豪門的私人俱樂部:肯尼迪家去哈佛,布什家去耶魯,作為他們世襲權利的第一步,看看下麵這個例子:愛德華·肯尼迪(肯尼迪總統的弟弟)生於1932年。因生於豪門,他得以追隨家族傳統進入哈佛,但很快因為考試作弊被除名。在那個年月,這樣的富家子弟,高於一切規矩之上。考試作弊被除名,那麽就再申請回去。1960年他哥哥當選美國總統,空出了自己在麻省的參議院席位,雖然弟弟愛德華才28,雖然法律規定年滿30才有當參議員的資格,但是新總統自有安排:他建議州長任命自己的一位朋友填補這一參議員席位。這位朋友等到總統的弟弟滿30後馬上忠實地將議席讓出。
怎麽樣,這個故事有沒有讓外國的月亮扁一點?美國的高幹子弟(肯尼迪家族)可以不考試就輕鬆進入最好的高校。考試作弊,被發現就走人,走了再大搖大擺地再入學,還怕你哈佛怎的?視哈佛大學如公廁,視參議員的位置如“占座”,老百姓和有權人家的孩子,就是這麽不公平!
你有沒有麵對過這種明目張膽的不公平?比如說,在今天,北京的孩子可以以低得多的分數進入北京的高校,農村的孩子卻往往連一本輔導書都找不到,隻好一遍一遍地翻看課本。有一些人寒窗十年考得一個好分數,有些人通過讚助費,走後門,輕鬆擠掉屬於你的名額。
其實這一切也在美國發生,而且美國大學更加露骨:各個私立大學一直招收一定比例的“遺產學生”,即以特殊標準錄取一些豪門特別是給學校捐款的富豪子弟。他們拿走的,就是另外一些同樣優秀,但無錢無權的人的教育機會。名校經曆的背後,是整個美國的名校情結:克林頓夫婦、奧巴馬、剛剛上任的大法官sonia sotomayor,全是一色的常青藤。特別是最高法院,幾乎被哈佛、耶魯和哥侖比亞三大法學院一手遮天。
麵對這種現狀,你準備做些什麽呢?
麵對這種現狀,你又做了些什麽呢?抱怨?憤恨?覺得世界不公平?發誓要超過那些人?還是決定出國?前麵提到過,出國會更加公平麽?那隻是另外一棵樹罷了。
我要給予下麵提到的這個人崇高的敬意,他也曾經遭遇過這樣的不公平,他是怎麽做的?
右頁照片裏麵這個人叫做kan。1939年,20歲的kan以優等生的身份畢業於紐約城市大學,但他繼續申請5所醫學院時均被拒絕。他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道:“我是猶太人,我上的是公立大學,真是禍不單行。”他覺得這很不公平——他認為,隻要醫學院也有入學考試,他就能向校方證明,他這樣一個公立大學的畢業生完全不輸於一個私立大學的畢業生。
當時猶太人很受教育歧視,社會沒有太多的機會給他們,唯一的突破口就是考試。猶太人靠考試成績好大量擠入常青藤,甚至在哈佛、耶魯等名校引起了驚慌,大家都在想如何“解決猶太人的問題”。美國大學中專門的錄取辦公室(dean)就是這麽成立起來的。其辦法是把“品格”作為衡量學生的手段,衝淡了考試成績的重要性,成功地降低了猶太學生的錄取率,捍衛了傳統的壟斷地位。
這就是kan的時代,整個猶太人受盡白人的排擠,而他恰好是最弱勢群體的一員。kan做出了他對不公平的回應,他沒有埋怨,也沒有屈服,而是把精力放在猶太人唯一可以依賴的武器——考試之上。kan於1946年開始研究針對sat的應試辦法,研究如何在短期內提高sat分數。
(注:sat 美國學生的高考,全稱是schstic aptitude test,即學術智慧測試, 1995年更名為schstic assessment test,即學術能力評價測試)盡管考試機構告訴學生,參加kan的係統培訓完全是浪費金錢,但是當越來越多參加kan係統培訓的學生有好成績後,聯邦行業委員會(federal trademission)終於坐不住了,決定對他展開調查,以證明他在做虛假廣告。
1979年,調查報告出爐,讓專家大跌眼鏡的是:kan的培訓能夠提高語文和數學部分的成績各25分(總分在2-8之間)!這等於是kan最好的全國性廣告(人稱美國俞敏洪)。從此他的事業一發而不可收拾,那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名校的高中生的報名源源不絕。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了sat成績,這在很大程度彌補了社會對他們的不公平待遇。kan一生致力於讓更多沒有特殊背景的人通過sat考試獲得本該屬於自己的教育機會,他引發了一場“考試革命”。
今天,雖然上得起sat補習班的還是富裕家庭的孩子,但肯尼迪如果活在今天,已經不可能找人代考,分數還是要自己爭取的。另外,美國大學的錄取辦公室對富人的經濟優勢也很有意識,當年作為排擠猶太人的工具——“品格”評價,如今被用來照顧弱勢階層子弟。特別是在精英大學,富裕家庭的孩子必須考得更高,才能和窮孩子競爭。窮孩子則因為顯示了“克服生活中的挑戰”等品格而獲得加分。這樣,總的來說,平民子弟出頭的機會就多了不少。
kan引發的“考試革命”,被稱為“教育民主運動”,他改變了整個美國對人才的選拔機製,被稱為“美國教育之父”。
隻要是生活在中國的人們,我想或多或少,都有過kan的經曆吧。你當時的反應是什麽樣的?你有沒有向其他人一樣抱怨、憤怒或者妥協?所幸的是kan沒有,他把焦點放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對抗著世界的不公平,發起一場運動,改變這千千萬萬個如同他一樣沒有特殊背景的人的命運,甚至改變一個社會對資源的分配。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抱怨不抱怨都一樣,關鍵是你為這個不公平做了些什麽?如果世界完全公平,那麽我們下一步隻剩下按照這個公平的方式來生活,這樣豈不是無趣得厲害?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會如何麵對不公平,遠遠比學會如何評價不公平重要。不公平是我們生命中的契機,是生命提供給我們,讓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領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