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極之時,已潛伏著末世的危機。康乾之後,清朝便開始衰敗。嘉慶、道光年間,吏治日趨腐敗,幣滯粟賤,士民饑困。特別是鴉片戰爭前夕,清朝政府的經濟狀況已陷入窘境,當時內有人民的反抗,外有殖民者的入侵,社會危機已十分嚴重。


    國庫虧空是財政危機最具體的表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國庫已虧銀900萬兩。造成國庫虧空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巨額的軍費開支。嘉慶年間每年常額軍費為2000萬兩,約占其歲入的1/2。多次用兵,所耗戰費更是驚人。嘉、道(鴉片戰爭前)兩朝共耗戰費38272萬兩。但清朝統治者不顧國乏民貧,仍然揮金如土。朝廷慶典不斷,且窮奢極侈;又大興土木,修建宮苑。修築圓明園和熱河的避暑山莊,耗資巨大。為應付龐大的開支,清政府隻好巧立名目,向老百姓盡情搜刮,並賣官鬻爵,濫開捐納之風,最終造成吏治敗壞、民不聊生的局麵。


    鴉片戰爭前夕,清朝政府內部皇權擴大,寵臣專擅,官吏顢頇無能,統治機構已完全腐朽。隨著權力進一步集中,其惡果越來越明顯,其一是由於佞幸專權,政治日趨腐敗。其中影響最深的,莫過於和珅,他在任20餘年,包庇親信,排除異己,貪瀆放蕩,擅權專斷。特別是在乾隆晚年,他成為傳達乾隆旨意的人,權勢更熾,諸臣不得不曲意奉承,外省官員也奔走於其門。嘉慶即位後,他自恃擁戴有功,不把嘉慶放在眼裏,才被除掉。道光時的穆彰阿也是一例,他植黨營私,天下仕官多出穆門,“一時號曰穆黨”。其二是一般官吏攀龍附鳳,貪汙攫利,根本不顧什麽國計民生,賄賂公行,貪汙成風,上自皇帝閣老,下至胥吏小役,幾乎個個如此。和珅被除,搜出其家財折銀達23389萬兩之多,等於嘉慶年間全國五年半的總收入。


    八旗與綠營是清朝統治的兩大軍事支柱。然而鴉片戰爭前夕,八旗兵已成為一個寄生集團,綠營兵力衰微,已不堪用,武備嚴重廢弛。入關前,八旗兵“出則為兵,入則為農”。入關後,八旗兵成為世襲的寄生集團。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鑒於八旗兵已腐敗無力,不得不重用綠營兵。以後,就依靠60餘萬綠營兵支撐統治。但到嘉慶年間,克扣軍餉,士兵無法生活,隻好自謀生計,有混跡市肆、從商做工以糊口的,有欺壓百姓、魚肉鄉民的。綠營兵已無鬥誌,與八旗兵無異,清政府不得不募民充勇。後來,士兵多吸食鴉片,清朝更無可用之兵。


    鴉片戰爭前夕,清朝封建社會矛盾激化,自嘉慶元年(1796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45年間,各族人民起義不斷,此起彼伏。最突出的是,1796年到1806年的10年間,不僅有長達9年的川楚陝人民的起義,而且有堅持12年之久的湘黔的苗族人民的起義,1801年以後,還有雲南傈僳族起義,直豫魯人民起義,南疆維吾爾、布魯族人民起義,湘粵桂的瑤族人民起義以及台灣的高山族人民起義。這些起義大都采取宗教的組織形式。起義者包括農民、手工業者、無業流民,甚至一些下屬官員。起義地區從北京到直隸、山東、陝西、廣東、台灣等15個省,幾乎遍及了全國。這些起義雖然先後被清政府鎮壓,卻大大削弱了清朝的統治力量,並暴露出清朝政府的統治危機。


    1840年6月,懸掛著米字旗的40餘艘英國船艦出現在中國海麵,這支來自“日不落帝國”的艦隊,因在中國傾銷毒害人們的鴉片被抵製,欲圖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國門。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了。


    英國資產階級對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垂涎已久。還在1793年,英國就派遣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到北京,要求派使臣駐北京,要求準許到寧波、舟山、天津等地進行貿易,且將舟山附近一島和廣州附近一地劃給英人居住,遭到清政府的拒絕。1839年6月,林則徐在虎門銷毀英商等繳出的鴉片237萬斤。消息傳到英國,英國政府借口“保護通商”,決定出兵侵略中國。經內閣會議討論,於1840年4月正式通過了發動戰爭決議案。


    戰火先從廣東沿海燃起,英國艦隊先封鎖珠江口,準備攻廣州,由於林則徐早有準備,未能得逞,轉攻廈門,又被閩浙總督鄧廷楨擊退。於是再移軍北上,7月攻陷了定海,8月又北犯天津白河口,向清廷提出賠款、割地、通商等無理要求。道光帝派琦善與英議和,並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琦善抵達廣州,一反林則徐所為,自動撤防,向英乞和。1841年2月,英人發兵攻陷虎門。為了獲取更多的侵略權益,8月又進犯廈門,10月再次攻陷定海,並攻陷鎮海、寧波,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同時還派兵船竄擾台灣。1842年6月,英軍攻入長江口,吳淞、寶山、上海相繼陷落,7月鎮江失守,8月英國軍艦抵達南京江麵。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在大炮的脅迫與震撼下步履蹣跚地跨入了近代。不久,法國、俄國、美國等侵略者接踵而來,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鴉片戰爭不但充分暴露了清王朝的孱弱,而且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主持禁煙運動取得勝利並在戰爭中抗敵有功的抵抗派林則徐、鄧廷楨等,受到打擊和排斥,被革職查辦;而屈膝求和的投降派琦善、伊裏布等人卻被重用,取得了與英交涉的大權。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在“羈縻”政策宣告失敗後,對英宣戰。道光帝任命禦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讚大臣,調集各省軍隊17萬人開往廣東。在戰爭中,曾因鎮壓白蓮教起義有功而被封為果勇侯的楊芳,麵對敵軍猛烈的炮火,不是正視現實、思索對策,而是鄙視“夷炮”為邪教法術,命令地方保甲遍收民間婦女溺器為“厭勝具”,名之曰“以邪製邪”,結果自然是一敗塗地。奕山則不懂軍事,昏庸無能,其軍隊在英軍炮艦的攻逼下一觸即潰,亂成一團,最後隻得高懸白旗,屈辱投降,簽訂《廣州和約》。1841年8月,英軍擴大侵略戰爭,再度進攻廈門,並北犯定海、寧波,竄擾台灣。清政府為挽回失敗,起用協辦大學士奕經為揚威將軍,侍郎文蔚和副都統特依順為參讚大臣前往浙江,並從江西、湖北,四川、陝西、甘肅等省調集軍隊。但是奕經等人在行軍途中,卻置戰事於不顧,攜帶親朋故舊,一路遊山玩水,勒索地方供應,到蘇州後又屯兵不前,整天沉溺於花天酒地之中,最後弄得民怨沸騰,言官彈劾,奕經等才離開蘇州。如此出師,如此對敵,其結局自然隻能是喪師失地。道光帝本來就動搖不定,至此,作戰勇氣喪失殆盡,一意求降,不思再戰了。天朝大國的落後在這次戰爭中也暴露無遺。在兩年多的時間裏,中國調動了10多萬軍隊,先後有1名總督、2名提督、7名總兵、2名都統以及數千名士兵死於戰場,而英國遠征軍的戰死人數據英方統計卻不足百人。英軍的大炮遠及十裏內外,遠遠優於清朝大炮。英人放炮可連聲不斷,而清軍放一炮後,須轉輾移時,才可再放。在激戰中,清軍的舊式火炮往往“火門透水,炮不得發”,並有炮身發燙炸裂的。


    戰爭的結局是異常殘酷的。雖然一些官兵和老百姓在戰爭中顯示了中國人不甘屈服、敢於鬥爭的英雄氣概,但是以落後、陳舊的大刀、長矛、土炮去抗擊西方的堅船利炮,以滿清腐朽、黑暗的封建統治製度去和當時世界上的第一號強國相抗衡,以保守防範的心態去對待西方強勁持久的衝擊,注定了清朝政府失敗的命運。《南京條約》及其後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等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領土的完整,司法權不再獨立,海關自主權受到損害,外國商品通過香港和五個通商口岸逐步向沿海、內地滲透,不斷衝擊中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迫使中國社會不得不發生變化。中國社會在深重的社會危機之外,更增添了日益急迫的民族危機。中國社會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轉折點,由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拐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歐陽悟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歐陽悟道並收藏曆史的拐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