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前周密的計劃就是正確地做事,這是一種思想和意識,在未來的具體過程中具有指導意義。它是總的方針,體現在宏觀上就是確立使命、價值觀和未來長遠的發展方向。它也是一種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位置。創新性和超前性是它的必備條件,還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和變通意識。穩定性是它的又一大特點,雖然在實施過程中或許需要做微調,但反複無常是大忌,目標確立,而且正確無誤,就要信心百倍地走下去。
有位麥肯錫校友,有著理工科背景,他認為高效率的工作過程是有機而複雜的。他以病人看病為例,一般都是病人向醫生訴說自己的病情,比如發燒了、嗓子痛、頭痛、鼻塞等。而醫生並不根據病人的主訴下結論,他要翻閱以往的病曆,詢問一些問題,然後再做出診斷。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麥肯錫,這就是客戶對自己的“診斷”,而他們對自身的診斷往往是不正確的,這就需要我們給予正確的指導,做出正確的診斷。比如,一家企業計劃擴張,麥肯錫的一個團隊前去做評估,就像醫生為病人做診斷,而結果出乎“病人”所料,企業不僅不宜擴張,甚至要做關閉或賣掉的處理。
要想做出正確的判斷,隻有深入挖掘和掌握事實,根據實際情況,才能把握正確的方向,發現自己正確與否。
舉個電視生產的例子。當黑白電視機已成熟發展,而彩色電視方興未艾,這時如果仍然大力生產黑白電視機,盡管效率很高,但生產得越多,就越有可能造成滯銷。提高生產率無疑是正確做事,但因為方向錯了,因而導致巨大損失。
一些表象的東西往往掩蓋了本質,就像有些病人,在一些症狀下,往往有更複雜的問題,這時就需要醫生認真地分析和診斷,要做進一步檢查。對企業來講也是如此,當你的客戶有所需求時,你要幫助他分析,最終的結果也許與客戶的意願相反,你要告誡他做出正確的抉擇,幫助他把握好大方向。對你的老板也要做應有的提示,當他的意圖與實際不相符,你有責任幫助他做出正確的判斷,以避免企業的損失。
麥肯錫的原則就是既要正確地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而大前提是要發現“正確的問題”,這是做正確的事的第一步。
成功的前提是做正確的事,這是個抉擇的問題。抉擇正確,將樹立正確的方向和目標;抉擇錯誤,就會背道而馳。
當然,正確的抉擇還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能否達到既定的目標,還需要後續的努力,如果沒有後續的努力,沒有正確地去做,即使目標再明確,方向再正確,也隻能是白日做夢。
戰略和戰術既有聯係,也有區別。戰術再好,也代替不了戰略,也就是說執行力代替不了決策。良好的目標隻是取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正確的目標確定後,選擇一支平庸的隊伍去執行,結果可想而知。
《財富》雜誌曾在2004年6月刊發過一篇文章,題目叫《ceo們為什麽會失敗》。雜誌社邀請了36位近10年來下台的大公司老板現身說法,講他們失敗的故事。這些大公司包括了通用汽車、菲利普、ibm、at&t、康柏、柯達等。
通過這些昔日老總的故事,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就是老板們的才智是超群的,失敗的根源在執行力上。就像康柏的董事會主席本傑明·羅森說的:“我們的戰略無懈可擊,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加快速度,讓整個公司更有效率。”
對於柯達公司解雇凱·威特摩爾之舉,很多人認為是他沒有處理好“柯達應該在數字化世界裏扮演什麽樣的角色”這個問題。其實,柯達對重塑公司數字化形象早有戰略考慮,威特摩爾也持讚成的態度,但卻沒有很好地執行這一戰略,最終導致了他的下台。
當下,提高企業運營效率的方法越來越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高效率的方法必須用在正確的方向上。如果方向偏離,效率越高,偏差就越大,直至造成致命的錯誤。
我們再來看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國第二大鋼鐵企業韓寶鋼鐵公司、起亞集團、真露公司等一係列巨型企業的表現。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企業之所以在金融危機中失敗,經濟學家分析認為,它們共同的原因就是“盲目擴張”。20世紀90年代初期索尼公司以巨資收購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和影視公司,然而對美國的影視業卻沒有有效地控製,結果導致此後的虧損。
從這些慘痛的事例中我們更能看出,做正確的事,追求效益,與正確地做事,追求效率,所有這些都是必須做的,缺一不可,要將二者聯係起來,才能達到成功的目標。
做正確的事,不僅要在內部做好掌控,對外部也要有必要的把握,隻有內外兼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也可以這樣理解,即要使自己的計劃合乎客觀現實,如果不合,計劃即使製訂得再完美,也是要失敗的。
有些事例說來令人扼腕。銥星公司1987年開始實施“銥星計劃”,這項通信工程預算資金50多億美元,預計用11年的時間完成。公司計劃發射66顆衛星環繞地球,形成一個“衛星圈”,這樣就可以讓無線通信網絡覆蓋地球的每個角落,甚至包括了南北極和各大海域。工程浩大,可謂前所未有,令世界矚目。
“銥星計劃”意義非凡,它為人類編織了一個令人神往的世界,全球個人通信的新時代就要到來,這將是現代通信新的裏程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將再度縮小。人們都在翹首期盼著這一美好時刻的到來。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銥星公司卻於2003年3月因為巨額債務而破產。據說66顆衛星也將不複存在,它們將在空中焚毀,一個美麗的故事將以悲劇的形式結束。
驚愕之餘,人們不禁對“銥星計劃”加以審視,我們發現銥星公司在技術上是完全先進的。它的通信係統優於gsm等地麵移動通信技術,在這一點上它無懈可擊。
雖然可以肯定“銥星計劃”在技術上的優勢,可以肯定它的無懈可擊,但這些還不足以保證它在商業上的成功。這也可以理解為計劃如果不能和客觀世界相適應,再完美的計劃也是難以實現的。“銥星計劃”就是這樣。首先,它投資巨大,成本高昂,這就造成產品和服務費的高昂,比如,人們的每部衛星移動電話要麵臨3000美元的高額售價,還有每分鍾六七美元的高額通話費,這樣的價格一般用戶可能承受不起。
比較一下銥星和普通移動電話的區別,就能發現“銥星計劃”存在的不足。銥星電話出現時,人們已經在使用一種技術上很成熟的替代品,這就使銥星一問世就命運多舛,因為人們已經沒必要以高昂的代價接受它。
“銥星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還是對經濟規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製訂計劃,一定要讓技術與經濟規律相吻合,要合乎經濟規律。在二者的關係中,是經濟決定技術,而不是技術決定經濟,我們一切工作的中心都應圍繞市場需求。所以,在計劃和現實之間,我們要做出理性的評估,不僅要知己,還要知彼,環境因素、市場因素都要認真加以考慮。在主觀意願與客觀環境相適應時,我們的計劃才有實現的可能。
有位麥肯錫校友,有著理工科背景,他認為高效率的工作過程是有機而複雜的。他以病人看病為例,一般都是病人向醫生訴說自己的病情,比如發燒了、嗓子痛、頭痛、鼻塞等。而醫生並不根據病人的主訴下結論,他要翻閱以往的病曆,詢問一些問題,然後再做出診斷。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麥肯錫,這就是客戶對自己的“診斷”,而他們對自身的診斷往往是不正確的,這就需要我們給予正確的指導,做出正確的診斷。比如,一家企業計劃擴張,麥肯錫的一個團隊前去做評估,就像醫生為病人做診斷,而結果出乎“病人”所料,企業不僅不宜擴張,甚至要做關閉或賣掉的處理。
要想做出正確的判斷,隻有深入挖掘和掌握事實,根據實際情況,才能把握正確的方向,發現自己正確與否。
舉個電視生產的例子。當黑白電視機已成熟發展,而彩色電視方興未艾,這時如果仍然大力生產黑白電視機,盡管效率很高,但生產得越多,就越有可能造成滯銷。提高生產率無疑是正確做事,但因為方向錯了,因而導致巨大損失。
一些表象的東西往往掩蓋了本質,就像有些病人,在一些症狀下,往往有更複雜的問題,這時就需要醫生認真地分析和診斷,要做進一步檢查。對企業來講也是如此,當你的客戶有所需求時,你要幫助他分析,最終的結果也許與客戶的意願相反,你要告誡他做出正確的抉擇,幫助他把握好大方向。對你的老板也要做應有的提示,當他的意圖與實際不相符,你有責任幫助他做出正確的判斷,以避免企業的損失。
麥肯錫的原則就是既要正確地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而大前提是要發現“正確的問題”,這是做正確的事的第一步。
成功的前提是做正確的事,這是個抉擇的問題。抉擇正確,將樹立正確的方向和目標;抉擇錯誤,就會背道而馳。
當然,正確的抉擇還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能否達到既定的目標,還需要後續的努力,如果沒有後續的努力,沒有正確地去做,即使目標再明確,方向再正確,也隻能是白日做夢。
戰略和戰術既有聯係,也有區別。戰術再好,也代替不了戰略,也就是說執行力代替不了決策。良好的目標隻是取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正確的目標確定後,選擇一支平庸的隊伍去執行,結果可想而知。
《財富》雜誌曾在2004年6月刊發過一篇文章,題目叫《ceo們為什麽會失敗》。雜誌社邀請了36位近10年來下台的大公司老板現身說法,講他們失敗的故事。這些大公司包括了通用汽車、菲利普、ibm、at&t、康柏、柯達等。
通過這些昔日老總的故事,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就是老板們的才智是超群的,失敗的根源在執行力上。就像康柏的董事會主席本傑明·羅森說的:“我們的戰略無懈可擊,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加快速度,讓整個公司更有效率。”
對於柯達公司解雇凱·威特摩爾之舉,很多人認為是他沒有處理好“柯達應該在數字化世界裏扮演什麽樣的角色”這個問題。其實,柯達對重塑公司數字化形象早有戰略考慮,威特摩爾也持讚成的態度,但卻沒有很好地執行這一戰略,最終導致了他的下台。
當下,提高企業運營效率的方法越來越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高效率的方法必須用在正確的方向上。如果方向偏離,效率越高,偏差就越大,直至造成致命的錯誤。
我們再來看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國第二大鋼鐵企業韓寶鋼鐵公司、起亞集團、真露公司等一係列巨型企業的表現。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企業之所以在金融危機中失敗,經濟學家分析認為,它們共同的原因就是“盲目擴張”。20世紀90年代初期索尼公司以巨資收購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和影視公司,然而對美國的影視業卻沒有有效地控製,結果導致此後的虧損。
從這些慘痛的事例中我們更能看出,做正確的事,追求效益,與正確地做事,追求效率,所有這些都是必須做的,缺一不可,要將二者聯係起來,才能達到成功的目標。
做正確的事,不僅要在內部做好掌控,對外部也要有必要的把握,隻有內外兼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也可以這樣理解,即要使自己的計劃合乎客觀現實,如果不合,計劃即使製訂得再完美,也是要失敗的。
有些事例說來令人扼腕。銥星公司1987年開始實施“銥星計劃”,這項通信工程預算資金50多億美元,預計用11年的時間完成。公司計劃發射66顆衛星環繞地球,形成一個“衛星圈”,這樣就可以讓無線通信網絡覆蓋地球的每個角落,甚至包括了南北極和各大海域。工程浩大,可謂前所未有,令世界矚目。
“銥星計劃”意義非凡,它為人類編織了一個令人神往的世界,全球個人通信的新時代就要到來,這將是現代通信新的裏程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將再度縮小。人們都在翹首期盼著這一美好時刻的到來。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銥星公司卻於2003年3月因為巨額債務而破產。據說66顆衛星也將不複存在,它們將在空中焚毀,一個美麗的故事將以悲劇的形式結束。
驚愕之餘,人們不禁對“銥星計劃”加以審視,我們發現銥星公司在技術上是完全先進的。它的通信係統優於gsm等地麵移動通信技術,在這一點上它無懈可擊。
雖然可以肯定“銥星計劃”在技術上的優勢,可以肯定它的無懈可擊,但這些還不足以保證它在商業上的成功。這也可以理解為計劃如果不能和客觀世界相適應,再完美的計劃也是難以實現的。“銥星計劃”就是這樣。首先,它投資巨大,成本高昂,這就造成產品和服務費的高昂,比如,人們的每部衛星移動電話要麵臨3000美元的高額售價,還有每分鍾六七美元的高額通話費,這樣的價格一般用戶可能承受不起。
比較一下銥星和普通移動電話的區別,就能發現“銥星計劃”存在的不足。銥星電話出現時,人們已經在使用一種技術上很成熟的替代品,這就使銥星一問世就命運多舛,因為人們已經沒必要以高昂的代價接受它。
“銥星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還是對經濟規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製訂計劃,一定要讓技術與經濟規律相吻合,要合乎經濟規律。在二者的關係中,是經濟決定技術,而不是技術決定經濟,我們一切工作的中心都應圍繞市場需求。所以,在計劃和現實之間,我們要做出理性的評估,不僅要知己,還要知彼,環境因素、市場因素都要認真加以考慮。在主觀意願與客觀環境相適應時,我們的計劃才有實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