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善於認識外界,更要善於認識自己,對自我的正確認識,是衡量一個人韌性的重要尺度。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遇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抉擇,找出正確的解決辦法。


    怎樣認識自己?我們不妨後退一步,這樣就有了一定的空間去觀照自己,看清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麽?原則是什麽?自己有著怎樣的信念?自己的長處在哪裏?又有什麽缺點和不足?你遇到了困境,是什麽妨礙著你前行?隻有看到並掌控了這些,才能依次做出正確的分析,找到正確的出路。


    舉例來說,在一項任務中,你本以為有機會鍛煉一下自己的拓展能力,但同時你又意識到這項工作對你的長期目標並無幫助,甚至會將你引入錯誤的方向,偏離你的目標。這時你將如何應對如何選擇呢?你可以後退一步,觀察思考一下,從這個任務中自己能學到什麽東西,怎樣將它們變成有價值的東西,這樣就會有所收獲。


    在工作和生活中,勤勞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態度,但勤勞有時受益並不高,原因何在?就在於我們有時隻是在勤勞地幹,而不是在聰明地幹。隻有勤勞加智慧,才是最好的抉擇。我們常見有的人工作很努力、很辛苦,但效率並不高。要想提高效率,既要勤奮,還要開動腦筋,做個有心人,才會事半功倍。


    創設遍及全美的事務公司的亨瑞·杜哈提曾經說過:“不論他出多少錢的薪水,都不可能找到一個具有兩種能力的人。這兩種能力是:第一,能思考;第二,能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做事。”這段精彩的論斷,說明了我們提高工作效能的關鍵所在。評價一個人工作效率高低,不能以是否勤奮為標準,關鍵要看他是否忙在點子上。我們也看到有些人很忙很勤奮的樣子,但他們常常是瞎忙一氣,忙的都不是正事。


    有個很會利用時間的人,堪稱楷模,他就是安德魯·伯利蒂奧。時間在他那裏從不會被隨意浪費掉。他是個大忙人,每天,每時每刻,他都在緊張地工作。時間對於他來說太寶貴了,因為他有永遠也做不完的事。除了每天要進行的設計和研究外,還有很多事務性的工作等著他處理。他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就那樣來去匆匆、風塵仆仆,事無巨細,他都要事必躬親。長此以往,他也感到了疲倦,感覺很累。


    靜心觀察一下,會發現他的時間安排上的問題,他把大量的時間都安排在做瑣碎的事務,那些本可以不必親自去做,這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工作量,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他自己也意識到自己管的事情太多。


    雖然整天忙得不可開交,但他並沒有取得多麽大的成就。有位教授善意地勸他:“人大可不必那樣忙!”就是這句話讓他警醒。經過反思,他感到自己確實有些過分了,雖然自己時間觀念很強,很會抓緊時間,但卻沒能用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不能發展自己,相反卻妨礙了自己的進步。


    安德魯終於醒悟了,他立即調整了時間,將那些與正事無關的事務性的瑣事放下,把時間安排給有價值的事情。不久,他的《建築學四書》問世,並且成了傳世之作,至今還被奉為建築學的“聖經”。


    從安德魯·伯利蒂奧前後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隻有將時間用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也就是忙到點子上,才能獲得成功,否則,為瑣碎無關的事情花的時間越多,即使再勤勞再辛苦,也是徒勞的。


    我們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工作的、生活的,可以說能讓人忙得不可開交,但在我們緊張忙碌中,又有多少事是必須的,是當前最重要的。我們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忙不過來,可是雖然做了許多事,到頭來卻又覺得沒做什麽,特別是覺得該做的還沒有做,這就是最需要的事情沒有完成。史蒂芬·柯維博士被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他曾說過:“人類的重要任務就是將主要事務放到主要位置上。”這句話提醒我們要瞄準該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要盡可能地放下。


    有這樣一件事,說來也許耐人尋味。一個人很喜歡油畫,他要將一幅油畫掛在客廳裏。請來鄰居幫忙,位置已經找好,就要釘時,他忽然覺得應該先釘兩塊木板,再把畫掛在上麵。鄰居照辦,忙去外麵找木板。木板找來後,主人覺得木板有點兒大,要是能鋸下一截就好了。鄰居忙去找鋸子,很快鋸子找來了,可剛鋸了幾下,就發現鋸子不快,需要磨一下。找來一把銼刀,卻發現銼刀沒有把,隻有安裝上把才能用。於是又去樹林中尋找小樹,用小樹做把。可砍樹的斧子又不鋒利,於是又找來磨刀石。磨刀石需要固定好,這需要幾塊固定用的木條,又趕緊去找木匠……這一通折騰後,主人不見了,直到下午鄰居才見到主人,原來他正在幫著木匠準備電鋸。


    就這樣忙活了一天,也沒有任何結果,更別說什麽成果了。細想,我們許多人不都是這樣每天在瞎忙活,最終也不知自己忙的到底是什麽。


    要做好工作,要達到既定的目標,一定要牢牢把握方向,不能有絲毫偏離。隻有按照正確的方向一直努力,我們的努力才不會白費,我們的力氣才不會白花,才不會出現盲目瞎幹的後果。亞裏士多德說得好:“明白自己一生在追求什麽目標非常重要,因為那就像弓箭手瞄準箭靶,我們會更有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再說個案例。有個大學畢業已經四年的年輕人因為工作的事找到拿破侖·希爾,希望他給自己以指教。


    拿破侖·希爾首先了解了年輕人的工作以及家庭、所受教育等方麵的情況,便明白了年輕人是想請他幫助換個工作。他問年輕人打算幹什麽?年輕人的回答很沮喪,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麽。


    希爾啟發他想想十年後的情形,那時他會是什麽樣子。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說和別人一樣,收入高,買得起房子。


    希爾一聽就笑了,他對年輕人說,你現在就像到航空公司要買一張機票,可是你卻說不出目的地,人家怎麽賣給你票呢?找工作也是這個道理,你連個工作方向都沒有,怎麽找到適合你的工作呢?


    這番話讓年輕人陷入沉思。過了好一陣兒,他終於明白了。


    迷失方向的現象在一些名流圈子裏似乎很普遍,但在局外人看來,他們的形象他們的生活是那麽受萬眾矚目,就像所謂成功人士,還有什麽好抱怨的?但個中滋味也許隻有名人自己知道,就像我們玩拚圖遊戲,有時看起來拚得很不錯,很好看,但照此拚下去,也許就不會拚出最美麗的圖案了。


    人們在緊張忙碌中不斷追逐著更高的效率,但就在這忙碌中,人們或許就忘記了我們最終所需要的是什麽,那就是效果或效能,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許多所謂成功人士,政界的、科技界的、演藝界的、體育界的,還有商業企業界的等,他們每天都在忙碌中生活和工作,但到頭來卻發現自己錯了,就像搬來一把梯子,但靠錯了牆。追逐更高的收入、追逐更高的名望、讓社會和人群更多地關注自己,這本身就偏離了本應有的目標,也就是效果。


    為了不使自己走彎路,我們首先就要理性地想一想,我所做的一切最終要達到什麽目的?你要捫心自問:我最鍾愛的是什麽?對我來說真正的幸福又是什麽?當你誠心誠意地反躬自問時,一定能找出最理想的答案。


    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有一些令我們敬仰的人物,想想我們為什麽尊崇他們,他們的什麽業績或精神感召著我們。認真地想一想,你會從中找出原因的。從他們身上,你也許會發現自己所要為之奮鬥的目標,發現自己的價值觀,因為從你所尊崇的境界中,會反射出你的目標和藍圖。


    當我們在工作中有所成就時,不要沾沾自喜,這時你可以對照一下你所尊崇的偶像,看看從他們身上能發現什麽對你有裨益的東西,這樣,就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你就能更上一層樓,不斷完善自己,離最終目標越來越近。


    還要注意的是,這個終極目標是至高無上的、是崇高的、是令人心神向往的,隻要你有了這樣的目標和境界,你就會把握好自己,成為自己的導師,不斷自我教導、自我督促、自我完善,傾注全力去接近它、實現它。


    在日常忙碌中,不要被紛繁的事情所困擾,要時刻看清自己,胸懷遠大的抱負,心中想著宏偉的目標,隨時調整自己的方向,調整自己的觀念,這樣才會獲得最高的效能,實現最好的效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麥肯錫思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洛威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洛威茨並收藏麥肯錫思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