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被訪者,讓他們充分放鬆去談,而且對方發現你對他的話很感興趣,他們的談興會更高,講的會更多,你從中了解到的情況也就更多更深。當然,訪談過程中你既要注意傾聽,還要注意引導,使談話不偏離方向,不離題,如果發現被訪者有跑題現象,要及時巧妙地引導到正題上來。
與被訪者交流時,要注意傾聽,要讓對方清楚你在傾聽,這樣,對方才會繼續講下去。如果你走神,一旦被對方發現,他會感到自己的付出不被尊重,或者對他的話你並不感興趣,談話可能就此結束,他不願繼續下去,因為他覺得受到了傷害。為了避免這樣尷尬的場景發生,你要盡力保持傾聽的姿態、關注的姿態,不時地點頭,用簡潔的話語表示“我明白”“對”“是的”,哪怕隻是用個語氣詞“哦,哦”回應對方,這些都表明你在注意傾聽。
在與被訪者交流時,注意運用肢體語言。比如,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靠近被訪者一點兒,當他每講完一段話,我們就點頭應對。我們一邊傾聽,一邊做記錄,哪怕是與訪談無關的話,我們也不表現出反感,這都表明我們充分尊重對方,我們對他的話感興趣,他的話有分量,我們給予了充分的重視。這樣,對方就會對我們講更多的情況,甚至非常重要的情況。
當然,在具體運用這些技巧時,也要注意適度,特別是不要做得過分。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次,兩位谘詢顧問去拜訪客戶的一位高層主管。項目經理在做了自我介紹後就進入正題。對經理提出的問題,主管都做了解答。但在整個訪談過程中,都是項目經理在提問,助手隻是不停地點著頭,同時迅速做筆記。點頭和筆記很對,但對於一次訪談來說,隻有這些就不夠了,點頭再多,卻不提出問題,很可能讓訪談難以進行下去,你不提問,你不引導,很可能因此出現冷場,甚至讓對方感覺你的拜訪沒有做任何準備,是對被訪者的不尊重。多虧有項目經理在場,走訪才終於完成。
我們做走訪的目的是獲取別人的信息,包括他們的經驗和見解思路,我們是前去傾聽的,而不是去說的,我們要說的隻是提問。但傾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你去了他就照你的提問回答你,因為每個被訪者都有鮮明的個性,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善談、有的半天問不出話來,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你要善於把他們引導到訪談的軌道上來,讓他們順著你預先鋪好的軌道行走,而不能讓他牽著你走。一位麥肯錫顧問曾有過這樣的經曆:“有一次我去愛達荷州拜訪一位采購經理。此人對企業的供應商、顧客以及投資要求和生產程序都了如指掌,但他對釣魚更感興趣。他問我是否試過飛鉤釣魚,沒有的話,建議我試試,就利用我去拜訪他的機會,由他來安排。這真是給我出了一個難題,因為要讓對方轉入正題太難了,但我的目標明確,去他那裏就是為了獲取信息,而不是釣魚,我不會上他的鉤。”
但有些人很喜歡海闊天空地聊天,尤其是當他們看到你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時,他們更容易滔滔不絕地說些與主題無關的話。根據麥肯錫人的經驗,對於這樣的人,你要讓他們盡可能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並且保持認真傾聽和感興趣的態度,隻在必要的時候打斷一下,當他們的話題告一段落時,你再自然地將話題引到正軌上來。
一位人際關係學習班的學員在他的心得報告中講述了一段經曆:“我到芝加哥針對一大筆不動產買賣進行最後一次談判,此前,我已經在這筆買賣上投入了半年的時間和精力,那一天將會得出最後的結果,我心裏非常緊張。我和業主、律師以及另一位不動產經紀人聚集在一起,一開始,形勢似乎對我非常不利。我用盡所有推銷技巧,想方設法拖延,生怕事情搞砸了。然而對方卻不想再拖下去,希望盡快做出決定。
無奈之下,我隻好應用從學習班中學到的技巧,試著了解對方,做最後一搏。我盡可能地站在業主的角度,思考他可能會有哪些需求,然後盡量清楚地反饋給他,由他來判斷我說的是否正確。在這樣的交談中,我逐漸說中了他的顧慮,他也敞開心扉,向我吐露出自己的心事。
最終,交談還沒有結束,他就起身給妻子打了電話。我就這樣簽下了合約,意外的驚喜來得太快,連我自己都有些措手不及。
前麵已經講過了,在走訪時,要注意傾聽,要讓對方知道你對他的談話很感興趣,同時你還要運用肢體語言,來加強這種功能,還要注意激勵,這對順利完成走訪很有好處。另外還要注意一點,我們都希望被訪者能多提供情況,如果你覺得有什麽重要的內容遺漏了而你又說不出什麽時,你希望把這些內容盡量補上,這時你不妨靜靜地等待一陣。一般來說,對方會填補這個談話的真空的。
一群推銷員一起接受了為期半年的培訓,培訓結束後,他們將正式推銷同樣的商品。在培訓過程中,公司嚴格審核了他們的推銷技巧、習慣和個人性格:在技巧方麵,每個人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在說服力最強的10%和說服力最弱的10%之間,存在著一些耐人尋味的差異。說服力最強的10%,在每次走訪中,平均說話時間隻有12分鍾;而說服力最弱的10%,在每次走訪中,平均說話時間則長達30分鍾。也就是說,他們的說話時長達到了將近三倍的差別。可見,在推銷商品時,說太多話絕對是不可取的。
曾有人開玩笑地說,如果上帝希望人類多說話而少傾聽,那麽就不會給人類一個嘴巴和兩個耳朵,而是兩個嘴巴和一個耳朵了。因此,我們要想獲得別人的認同和好感,並不需要一味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是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傾聽。其實,傾聽才是拉近關係的最好方式。
激勵專家羅勃在美國中西部一所大學舉辦了一場關於“傾聽”的討論會。在會議上,羅勃安排了一個試驗,他趁中場時間請為會議講課的教授到休息室裏休息,然後向學員們講解了一下接下來的課程內容,他讓學員們在教授再次講課時表現出惡劣的傾聽態度。中場結束後,教授返回講台,學員們都熱烈鼓掌表示歡迎。然而,當教授開始講課時,學員們則開始了他們的表演:有的人打哈欠,有的人看著窗外,有的人在座位上動來動去,有的人和旁邊的人竊竊私語,有的人則索性閉上眼睛打起瞌睡……看到這樣的情景,教授流露出傷心的表情,他非常困惑,說話開始結結巴巴,甚至高聲乞求道:“你們在幹什麽呢?!”可以說,這是羅勃觀察過的無法忍受惡劣傾聽態度中,令他最深刻的反應。
“你們在幹什麽呢?!”這句話是幾乎所有麵對惡劣傾聽者的人的共同心聲,他們發自內心地呼喊:“你們在幹什麽呢?注意聽我說話!我有很多重要的話要說!你們為什麽不認真聽呢?”
認真的傾聽能夠體現對他人的重視和肯定,然而,這也往往是人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麵對的是一位惡劣傾聽者,那麽你是否會感到自己沒有受到尊重,感到憤怒,甚至突然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說的話能夠得到重視,也希望別人能夠感同身受,因此,首先讓自己成為合格的傾聽者,不要讓對方感到孤獨和沮喪。
如何成為一位合格的傾聽者,以下是幾點建議:
1.傾聽多於指導,多問開放性問題在大部分走訪和溝通過程中,你提出問題並非想要得到“是”或“不是”的答案。你需要盡可能詳細的答案,盡可能多的信息。而傾聽就是獲取這些信息的唯一方法。
因此,你需要盡量少說話,隻要保證走訪沒有偏離主題就可以了。要記住,你對對方了解得再多,也沒有他自己了解得多,他提供給你的信息,多多少少都會對你有幫助。
如果你隻提出“是否”問題,那麽你得到的答案或許不會超出你的預想範圍,也就無法給你提供更多信息。例如,你去拜訪一位商店的經理,想通過他了解什麽時候是銷售旺季。那麽你該怎樣提問呢?如果你提的問題是:“經理,你們的銷售旺季是夏季還是冬季呢?”這樣的提問就把對方的回答限製在了你的圈子了,對方隻能在這兩個答案中做出選擇,那麽你得到的答案不是“夏季”就是“冬季”,而實際上的銷售旺季可能是春季。這個答案不在你的選擇範圍內,恰恰暴露了你對對方的不了解,從而失去了對方的好感和信任。不如把提問放得寬鬆些,比如你可以這樣問:“經理,你們哪個季節最忙?”雖然給答案一個很寬泛的空間,但對方會直接告訴你正確的答案。這樣的提問,也避免了你的露怯。甚至,你還能得到更準確的答案,比如對方不僅告訴你哪個季節,還能告訴你這個季節具體的哪些天。這種開放性問題能夠讓你得到更好的結果。
2.當輪到你說話時,切忌不停說下去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要想受歡迎,就要多說話。
其實,每個人都是渴望被重視、被認同的,相比關注別人,更願意關注自己。因此,當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對方身上時,會讓他覺得此時此刻他是最重要的人,從而對你倍感親切,這恰恰是你無須開口也能散發出的強烈感染力。
3.學會聽出言外之意
鮑威爾曾經說過:“我們要傾聽的並非文字,而是話語中的含義……在真誠的傾聽中,我們能夠穿透文字,直達對方的心靈。”
一位成功的不動產經紀人認為,他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不僅是因為他能夠認真傾聽客戶說的話,而且他可以聽出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有一次,客戶看上了一幢房屋,當得知價格後,客戶說:“這是小菜一碟。”然而,他的聲音相比之前明顯減弱,臉上的笑容也有些尷尬,這位經紀人立即覺察到這一切,並且意識到以這位客戶的經濟實力恐怕買不起這幢房屋。於是,他對客戶提議到:“你不妨再多看幾幢房子,然後再做決定。”最終,客戶買到了買得起的房子,也沒有丟麵子,雙方皆大歡喜。
4.該說話時也要說話
不要以為從始至終安靜地坐著就是一個好聽眾,這隻會讓對方感到無聊。傾聽並非絕對禁止發表觀點,傾聽隻不過是綜合使用各項感官,更有誠意地溝通。人類發明語言就是為了交流,更用心地傾聽,才能更有效地分享經驗和意見,所以說,傾聽的目的是為了交流。
與被訪者交流時,要注意傾聽,要讓對方清楚你在傾聽,這樣,對方才會繼續講下去。如果你走神,一旦被對方發現,他會感到自己的付出不被尊重,或者對他的話你並不感興趣,談話可能就此結束,他不願繼續下去,因為他覺得受到了傷害。為了避免這樣尷尬的場景發生,你要盡力保持傾聽的姿態、關注的姿態,不時地點頭,用簡潔的話語表示“我明白”“對”“是的”,哪怕隻是用個語氣詞“哦,哦”回應對方,這些都表明你在注意傾聽。
在與被訪者交流時,注意運用肢體語言。比如,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靠近被訪者一點兒,當他每講完一段話,我們就點頭應對。我們一邊傾聽,一邊做記錄,哪怕是與訪談無關的話,我們也不表現出反感,這都表明我們充分尊重對方,我們對他的話感興趣,他的話有分量,我們給予了充分的重視。這樣,對方就會對我們講更多的情況,甚至非常重要的情況。
當然,在具體運用這些技巧時,也要注意適度,特別是不要做得過分。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次,兩位谘詢顧問去拜訪客戶的一位高層主管。項目經理在做了自我介紹後就進入正題。對經理提出的問題,主管都做了解答。但在整個訪談過程中,都是項目經理在提問,助手隻是不停地點著頭,同時迅速做筆記。點頭和筆記很對,但對於一次訪談來說,隻有這些就不夠了,點頭再多,卻不提出問題,很可能讓訪談難以進行下去,你不提問,你不引導,很可能因此出現冷場,甚至讓對方感覺你的拜訪沒有做任何準備,是對被訪者的不尊重。多虧有項目經理在場,走訪才終於完成。
我們做走訪的目的是獲取別人的信息,包括他們的經驗和見解思路,我們是前去傾聽的,而不是去說的,我們要說的隻是提問。但傾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你去了他就照你的提問回答你,因為每個被訪者都有鮮明的個性,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善談、有的半天問不出話來,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你要善於把他們引導到訪談的軌道上來,讓他們順著你預先鋪好的軌道行走,而不能讓他牽著你走。一位麥肯錫顧問曾有過這樣的經曆:“有一次我去愛達荷州拜訪一位采購經理。此人對企業的供應商、顧客以及投資要求和生產程序都了如指掌,但他對釣魚更感興趣。他問我是否試過飛鉤釣魚,沒有的話,建議我試試,就利用我去拜訪他的機會,由他來安排。這真是給我出了一個難題,因為要讓對方轉入正題太難了,但我的目標明確,去他那裏就是為了獲取信息,而不是釣魚,我不會上他的鉤。”
但有些人很喜歡海闊天空地聊天,尤其是當他們看到你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時,他們更容易滔滔不絕地說些與主題無關的話。根據麥肯錫人的經驗,對於這樣的人,你要讓他們盡可能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並且保持認真傾聽和感興趣的態度,隻在必要的時候打斷一下,當他們的話題告一段落時,你再自然地將話題引到正軌上來。
一位人際關係學習班的學員在他的心得報告中講述了一段經曆:“我到芝加哥針對一大筆不動產買賣進行最後一次談判,此前,我已經在這筆買賣上投入了半年的時間和精力,那一天將會得出最後的結果,我心裏非常緊張。我和業主、律師以及另一位不動產經紀人聚集在一起,一開始,形勢似乎對我非常不利。我用盡所有推銷技巧,想方設法拖延,生怕事情搞砸了。然而對方卻不想再拖下去,希望盡快做出決定。
無奈之下,我隻好應用從學習班中學到的技巧,試著了解對方,做最後一搏。我盡可能地站在業主的角度,思考他可能會有哪些需求,然後盡量清楚地反饋給他,由他來判斷我說的是否正確。在這樣的交談中,我逐漸說中了他的顧慮,他也敞開心扉,向我吐露出自己的心事。
最終,交談還沒有結束,他就起身給妻子打了電話。我就這樣簽下了合約,意外的驚喜來得太快,連我自己都有些措手不及。
前麵已經講過了,在走訪時,要注意傾聽,要讓對方知道你對他的談話很感興趣,同時你還要運用肢體語言,來加強這種功能,還要注意激勵,這對順利完成走訪很有好處。另外還要注意一點,我們都希望被訪者能多提供情況,如果你覺得有什麽重要的內容遺漏了而你又說不出什麽時,你希望把這些內容盡量補上,這時你不妨靜靜地等待一陣。一般來說,對方會填補這個談話的真空的。
一群推銷員一起接受了為期半年的培訓,培訓結束後,他們將正式推銷同樣的商品。在培訓過程中,公司嚴格審核了他們的推銷技巧、習慣和個人性格:在技巧方麵,每個人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在說服力最強的10%和說服力最弱的10%之間,存在著一些耐人尋味的差異。說服力最強的10%,在每次走訪中,平均說話時間隻有12分鍾;而說服力最弱的10%,在每次走訪中,平均說話時間則長達30分鍾。也就是說,他們的說話時長達到了將近三倍的差別。可見,在推銷商品時,說太多話絕對是不可取的。
曾有人開玩笑地說,如果上帝希望人類多說話而少傾聽,那麽就不會給人類一個嘴巴和兩個耳朵,而是兩個嘴巴和一個耳朵了。因此,我們要想獲得別人的認同和好感,並不需要一味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是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傾聽。其實,傾聽才是拉近關係的最好方式。
激勵專家羅勃在美國中西部一所大學舉辦了一場關於“傾聽”的討論會。在會議上,羅勃安排了一個試驗,他趁中場時間請為會議講課的教授到休息室裏休息,然後向學員們講解了一下接下來的課程內容,他讓學員們在教授再次講課時表現出惡劣的傾聽態度。中場結束後,教授返回講台,學員們都熱烈鼓掌表示歡迎。然而,當教授開始講課時,學員們則開始了他們的表演:有的人打哈欠,有的人看著窗外,有的人在座位上動來動去,有的人和旁邊的人竊竊私語,有的人則索性閉上眼睛打起瞌睡……看到這樣的情景,教授流露出傷心的表情,他非常困惑,說話開始結結巴巴,甚至高聲乞求道:“你們在幹什麽呢?!”可以說,這是羅勃觀察過的無法忍受惡劣傾聽態度中,令他最深刻的反應。
“你們在幹什麽呢?!”這句話是幾乎所有麵對惡劣傾聽者的人的共同心聲,他們發自內心地呼喊:“你們在幹什麽呢?注意聽我說話!我有很多重要的話要說!你們為什麽不認真聽呢?”
認真的傾聽能夠體現對他人的重視和肯定,然而,這也往往是人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麵對的是一位惡劣傾聽者,那麽你是否會感到自己沒有受到尊重,感到憤怒,甚至突然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說的話能夠得到重視,也希望別人能夠感同身受,因此,首先讓自己成為合格的傾聽者,不要讓對方感到孤獨和沮喪。
如何成為一位合格的傾聽者,以下是幾點建議:
1.傾聽多於指導,多問開放性問題在大部分走訪和溝通過程中,你提出問題並非想要得到“是”或“不是”的答案。你需要盡可能詳細的答案,盡可能多的信息。而傾聽就是獲取這些信息的唯一方法。
因此,你需要盡量少說話,隻要保證走訪沒有偏離主題就可以了。要記住,你對對方了解得再多,也沒有他自己了解得多,他提供給你的信息,多多少少都會對你有幫助。
如果你隻提出“是否”問題,那麽你得到的答案或許不會超出你的預想範圍,也就無法給你提供更多信息。例如,你去拜訪一位商店的經理,想通過他了解什麽時候是銷售旺季。那麽你該怎樣提問呢?如果你提的問題是:“經理,你們的銷售旺季是夏季還是冬季呢?”這樣的提問就把對方的回答限製在了你的圈子了,對方隻能在這兩個答案中做出選擇,那麽你得到的答案不是“夏季”就是“冬季”,而實際上的銷售旺季可能是春季。這個答案不在你的選擇範圍內,恰恰暴露了你對對方的不了解,從而失去了對方的好感和信任。不如把提問放得寬鬆些,比如你可以這樣問:“經理,你們哪個季節最忙?”雖然給答案一個很寬泛的空間,但對方會直接告訴你正確的答案。這樣的提問,也避免了你的露怯。甚至,你還能得到更準確的答案,比如對方不僅告訴你哪個季節,還能告訴你這個季節具體的哪些天。這種開放性問題能夠讓你得到更好的結果。
2.當輪到你說話時,切忌不停說下去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要想受歡迎,就要多說話。
其實,每個人都是渴望被重視、被認同的,相比關注別人,更願意關注自己。因此,當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對方身上時,會讓他覺得此時此刻他是最重要的人,從而對你倍感親切,這恰恰是你無須開口也能散發出的強烈感染力。
3.學會聽出言外之意
鮑威爾曾經說過:“我們要傾聽的並非文字,而是話語中的含義……在真誠的傾聽中,我們能夠穿透文字,直達對方的心靈。”
一位成功的不動產經紀人認為,他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不僅是因為他能夠認真傾聽客戶說的話,而且他可以聽出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有一次,客戶看上了一幢房屋,當得知價格後,客戶說:“這是小菜一碟。”然而,他的聲音相比之前明顯減弱,臉上的笑容也有些尷尬,這位經紀人立即覺察到這一切,並且意識到以這位客戶的經濟實力恐怕買不起這幢房屋。於是,他對客戶提議到:“你不妨再多看幾幢房子,然後再做決定。”最終,客戶買到了買得起的房子,也沒有丟麵子,雙方皆大歡喜。
4.該說話時也要說話
不要以為從始至終安靜地坐著就是一個好聽眾,這隻會讓對方感到無聊。傾聽並非絕對禁止發表觀點,傾聽隻不過是綜合使用各項感官,更有誠意地溝通。人類發明語言就是為了交流,更用心地傾聽,才能更有效地分享經驗和意見,所以說,傾聽的目的是為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