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 early memories
在所有記憶中,早期記憶特別重要,因為它顯示了一個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為直接的表現方式。
記憶的重要性在於可對現實和未來生活的影響。所以,經驗本身沒有比留於記憶的生活意義來得更重要。
各種記憶裏最富有啟發性的,是他開始述說其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夠記起的最早事件,第一件記憶總能表現出個人的基本人生觀。
性格塑造的關鍵
假如一個人有了某方麵的自卑感,就會進行一係列奮鬥,並讓自己在某方麵變得更加優秀。其實,我們的生活裏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通過人們在這方麵的反映,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風格。
所以,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可謂隨時隨地,而且材料豐富,包括從對方說的話裏、做的事情裏、每個觀點裏、每個手勢等,都可以洞察其隱含的意義。
所以,在對一個人的個性進行研究時,我們就像考古學家一樣,搜尋陶器和工具的碎片、建築物的殘埂斷壁、破損的紀念物,以及書的殘頁。在有了這些材料後,我們就可以推斷這座城堡的毀滅以及其之前的各個方麵。那麽,在對人的個性進行研究時,也是類似的,通過了解這個人身上的不同方麵,從而抽繹出共性,然後得出他對生命詮釋的意義。
當然,這件事說起來簡單,但若真正了解一個人時,並非易事。正因為此,我們可能不得不承認,在所有的心理學種類裏,個體心理學或許最難以學會和應用。我們在診療患者時,不能像有些心理學派那樣,做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判斷,而是需要聆聽患者說的一切來龍去脈,還要抱著懷疑態度。
比如說,我們在接觸患者時,必須從大量細小信號,諸如他如何走進房裏,如何打招呼、握手,如何微笑,如何走路等,一一得到提示。或許我們會對其中的某一點產生誤會,但其他方麵的整合會對此進行糾正,從而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印象。
其實,醫生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這本身就是一種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醫生隻有真正關心患者,走進患者的內心世界,打開患者的心扉,才能實現治療的成功。基於此,我們必須設身處地,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用自己的耳朵聆聽,來找到對我們有益的信息。
我們在診療中發現,放縱一個慣於受寵的病人,可能會更容易得到他的好感,但他潛伏的控製欲會更加明顯;反之,如果輕視他、忽略他,則可能容易招致他的敵意。這樣的結果,患者可能會終止治療,或者在治療中不予以配合。可見,無論是放縱還是輕視,都不能從根源幫助患者。
實際上,在對一個人生活風格的影響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早期記憶。這些記憶絕不是偶然的;一些事情之所以深印在一個人的腦海裏,是因為他覺得這些事情對自己而言,曾經非常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記憶意味著他的“生活故事”。
此外,記憶甚至可以起到同夢相似的作用。這就好比人們在做出重大決定時,可能會在夢中出現相關的情景,這種夢境正是個體在做出這個決定時的種種考量。如果一個人在夢中成功地通過了一場考試,那麽在接下來的考試中,他很有可能充滿信心。在夢對一個人情感的影響方麵,過去的記憶也可以起到類似的影響。
這就好比,當一個人想到早期不開心的經曆時,他的情緒狀態就會明顯低落,如果這個人經常回憶過去不開心的經曆時,那麽這個人的生活風格明顯會變得憂鬱,他可能會告訴自己“我一生都不幸”;如果他能想到過去一些開心的經曆,並且經常想到早期記憶中一些積極而樂觀的事情,他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應該充滿陽光。
如此可見,早期記憶對一個人日後的生活風格以及個性發展,都有重要影響。同時,選擇哪些早期記憶,無疑也會對人們的生活有重要作用。
早期記憶與生活風格
人的生命旅程中會經曆很多事情,選擇記住哪些事情,與他的生活風格密切相關。假如一個人的優越感僅停留於自身,那麽他會時常感到“別人老和我作對,在羞辱我”。如此一來,他在應對外界刺激時,總是懷著消極的態度。當然,人的這種慣性記憶並非一成不變,這也意味著他的生活風格並非一成不變。
盡管如此,我們仍要看到,早期記憶對一個人今後生活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為什麽這樣說呢?首先,它展現了我們生活風格的起源以及最初表現。而且,我們在分析一個人當下的生活風格時,也可以知道他在兒童期間是被寵壞了,還是被忽視了,以及他的合作程度如何,喜歡同哪些人進行合作,他在遇到問題時,會通過什麽樣的方法來處理。
假如一個小孩視力不好,他可能從小就會可以訓練自己細心地觀察事物,以減弱自己視力不佳的缺陷。那麽,我們在同這個孩子交流時,就會發現他的記憶裏,一開始就是“我環顧四周……”。
倘若一個孩子身體有缺陷,他希望自己也能夠走動、跑起來、跳起來,那麽他的這種興趣也會使得他的記憶盡可能出現這樣的特點。我們由此可以判斷出來,兒童期的記憶與他時下的主要興趣息息相關。一旦我們知道了一個人在述說往日記憶的時候,我們通過他的興趣,就可以判斷出他的目標和生活方式。
當然,一個人的早期記憶或許會有很多。那麽,最能說明問題的,通常是他怎樣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以及回憶起的第一件事是什麽。可以說,一個人能夠一開始就回憶起什麽樣的事情,基本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人生觀。因為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表露,也可以讓我們看出,他以什麽作為自己的起點。所以,我在了解一個人的個性時,總會問他最初的記憶是什麽。
實際上,這種問法並不是每次都可以獲得想要的結果。有時候,對方不會回答,或者告訴我們,記憶的事情這麽多,也不知道哪件事情應該在先。我們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即使一個人做出這樣的回答,也可以給予我們一定啟發,我們還可以據此推斷:他不想與別人來探討自己的人生哲學,也不希望與別人合作來探討這些問題。相對來說,這樣的人還是很少,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是樂於和別人聊起自己的早期記憶。
所以,我們隻要用心的話,就會發現,了解身邊很多人的生活風格,包括他們對人生的態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隻要在他們提起自己早期記憶的時候,我們注意聆聽,總能夠發現一些期待的信息。
此外,在對早期記憶進行研究時,我們發現早期記憶絕不冗繁,而是高度濃縮與精練。基於此,我們還可以利用早期記憶來做些群體調查。比如說,在一個班級裏,我們隻要讓每個小孩都寫下自己的早期記憶,那麽,我們就可以對這些孩子有個基本的認識。這樣的話,今後應該怎樣教育這些孩子,我們也就有了一個基本的方向。
曾經有一個26歲的男子來找我,他抱怨自己一直找不到一份稱心的工作。事實上,在8年前,他的父親把他安置到一家經紀行工作,可他從來不喜歡這一行。所以,在違心地幹了8年後,他終於辭職了。他想找份自己真心喜歡的工作,卻一直沒有如願。為此,他經常憂慮,一直總是失眠,他甚至想到了自殺。
為了擺脫這種令自己焦慮的處境,他離開了家,去了另外一個城市,並在那個城市裏找了份工作養活自己。後來,他收到一封信,得知母親生病了。於是,他不得不又回到家裏,同家人住在一起。
從他的這些敘述中,我們覺得或許他的母親很寵愛他,而他的父親則對他比較嚴厲些。在這種情況下他生活的目的,可能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為了反抗父親,並從中找到生活的價值。當問及他是家裏第幾個孩子時,我們得知,他是家裏最小的孩子,還是唯一的男孩。他有兩個姐姐,其中大姐姐常對他頤指氣使,二姐姐基本上也是這樣對待他。他的父親更是對他吹毛求疵,總認為他做得不夠優秀。於是,很多年來,他感覺自己在受著家裏所有人的控製,隻有他的母親對他比較友好,在他眼裏,是自己唯一的朋友。
他上學的年齡也很晚,一直到14歲才去上學。後來,在他父親的要求下,他又上了農校,原因是他的父親打算購買一個農場,正好讓兒子農校畢業後來幫自己。進入農校後,他學習很努力,成績也很好。畢業後,他並沒有被送到農場工作,因為他的父親覺得讓兒子去經濟行工作,對自己的農場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於是,他到了一家父親給自己找的經紀行工作。雖然他並不喜歡經紀行裏的工作,可他仍然在那兒堅持幹了8年。因為他覺得,起碼不應該讓自己的母親擔心,讓母親獲得一些寬慰。
他在小時候,不喜歡幹淨,害怕黑暗,尤其害怕一個人待著。實際上,當我們一聽到某個孩子不喜歡幹淨時,便知道總會在他背後有人替他收拾東西;當一聽到有小孩害怕黑暗與孤獨時,就會發現有人撫慰他。這個人就是他的母親。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覺得很難與別人交朋友,因為在與陌生人相處時,他總是覺得不自在。由於這樣的原因,他幾乎從未談過戀愛,對愛情也不感興趣,更不想結婚。在他看來,父母的婚姻並不幸福,所以選擇結婚無疑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以及對自己生活的破壞。
他在經紀行幹了8年後,他的父親仍然要求他繼續在經紀行工作,可他發現自己的興趣已不在於此,而是比較喜歡廣告行業。但他也清楚,家裏不會再給他錢,讓他去學習廣告知識,所以,他才會要求到另一個城市謀發展。於是,從他的每一個經曆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在極力地反抗著父親,同時又不想傷害母親。他長期在這種兩難的境地裏生活。
在他的最初記憶裏,清晰地記得自己是如何反抗這位嚴父的。在他小的時候,父親曾開過一個飯館,而他則常去父親的飯館幹活。那時,他特別喜歡洗碟子,並把這些碟子從一個桌子滑到另一個桌子。他的這些舉動讓父親覺得很惱火,並認為這個兒子太不像話,有些不務正業,便當著很多人的麵打了他一耳光。雖然過去了20餘年,但他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時,他的臉上火辣辣的,並第一次深刻地認識到:父親是自己的敵人。
從那以後,他覺得自己的一生似乎都在同父親作戰。他認為,隻有讓父親感到受了傷害,自己的內心才會滿足,才會有些快感。
於是,他後來有過自殺的念頭也就隨之變得不難解釋。我們通過對自殺的長期研究發現,自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包含了一種對他人的譴責。比如說,他通過自殺,用這種舉動向父親、向家人、向社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全是爸爸的錯。因為我走到這一步,都是他逼的!”
在這種出發點下,隻要是他父親安排的差使,他就會從內心裏反抗。實際上,為了證明自己是好樣的,他也想過創業,但他從小的時候起,常被嬌慣著,創業的話又吃不了那麽大的苦;他也想過遊手好閑,可又考慮到母親的感受,所以,他隻好不是很情願地工作。這也是他在經紀行連續工作8年之久的原因。
那麽,他為什麽又經常失眠呢?這是因為,他若晚上無法入睡,必然影響第二天的工作,那麽父親希望他去上班,他則可以說“我晚上沒有休息好,白天沒有精神”。
剛開始的時候,他說自己不做夢。但後來,他終於想起了一個夢。在夢裏,有個人朝牆扔球,但這個球總是會彈開。那麽,他的這個夢與他後來形成的生活風格有什麽關係嗎?
為了進一步弄明白裏麵的關係,我又問他:“接著又發生了什麽?”他告訴我:“球一彈開,我就醒來了。”現在,我們終於知道了他失眠的原因。其實,這個夢的含義是,他認為自己總被別人強迫性地往前推,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於是,他隻要一夢到有人朝牆扔球,他就會醒來,並難以入睡。經常如此,他在第二天也就會感到疲憊不堪,難以安心工作了。
這樣的話,雖然父親老是催促他白天好好上班,可他卻以這種父親無奈的理由——自己失眠,來達到反抗父親的目的。當我們明白了他的這個潛意識時,我們就會發現他的這種反抗策略其實也是一種智慧,可以於無形之中反擊自己的“對手”。隻是,他的這種行為,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未必盡如人意,所以,我們一定要幫助他改變。
當我把他這個夢的含義解釋給他後,他就不再做這個夢了。盡管這樣,他說,有的時候,他仍會在夜深時醒來。每當這個夢又要向他襲來時,他因為已經知道了這個夢的含義,便可以要求自己不再做這個夢。這樣的話,幾天下來,他仍會覺得疲憊不堪。那麽,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和父親和好,消除敵對。實際上,隻要他的內心裏還保存著擊敗父親的念頭,任何問題就會難以解決。
“你父親似乎大錯特錯,”我說,“他真是太不明智了,老想在你身上施展自己的權威。也許他有病,需要治療。但你能做什麽呢?你又不能改變他。譬如天下雨了,你能做什麽?你隻能撐把傘,或叫一輛出租車,若老想反抗它、製伏它,那是毫無用處的。現在你就是浪費時間同他反抗。你以為這樣能表現自己的力量,能占上風,但實際上你比其他人受的傷都重。”
接下來,我指出了他這些問題的潛在一致性,即對事業不確定,逃避家庭,失眠,拒絕愛情和婚姻。同時,我還告訴他,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通過傷害自己來傷害父親。為此,我給他提了一個建議:“今晚上床的時候。你想象一下你要不停地讓自己醒來,這樣明天便會疲憊。想象你明天太疲憊了,不能去上班,父親便雷霆大作,這樣,傷害父親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當我把他潛在的想法說出來時,他不由得笑了。是的,人在小孩子的時候,還可以覺得這種遊戲好玩,可是成人後,再玩這樣的遊戲,顯然有些不合時宜。
剖析早期記憶
接下來,為了說明我們應該怎樣具體通過早期記憶來分析一個人的生活風格,我會舉幾個例子予以說明。我要聲明的是,在這些例子中,除了他們的早期記憶,我對他們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他們是大人還是小孩。盡管如此,單從他們的早期記憶裏,我便可以分析出這個人是期待合作,還是遠離合作;是勇敢,還是怯懦;是想獲得支持,還是想獨立;是樂於付出,還是熱衷於索取。
例一:“因為我妹妹……”早期記憶裏出現了哪個人,這是必須要加以重視的。這裏出現了一個妹妹,我們便可以確定,這個人深受其妹妹影響。假如這個小孩能與自己的妹妹很配合地玩耍,那麽在這個人的生活中,也必然能將自己的社會興趣擴展到別人身上。倘若這個人從小就與妹妹競爭激烈,而且影響彼此的發展,那麽他在與別人的合作方麵,必然有所減弱。當然,我們此時獲取的信息還很有限,不便輕易下結論,還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
“因為我和妹妹是家裏最小的孩子,她太小不能上學的時候,我也不許去。”到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之間存在的競爭意味明顯了。“妹妹拖了我的後腿。她比我小,但我卻被迫要等她。她限製了我的機會!”假如這個人早期記憶的含義意味著是這樣,那麽,這個女孩或男孩可能會覺得“我生活中的最大危險就是有人限製我,妨礙我自由發展”。
當然,這個感覺受到限製的人很可能是女孩。因為通常情況下,男孩似乎很少因為要照顧妹妹而受到上學的限製。
“因此,我們在同一天開始上學。”若處在她的位置來看,我們認為,這不是培養女孩子的一個好辦法。因為這樣做的結果,隻會給她留下一個這樣的印象:因為自己年長些,所以就必須站在別人的後麵。如果她是這樣認為的話,那麽久而久之,她會覺得大家喜歡妹妹,對自己反倒是忽視了。於是,在她的記憶裏,可能會因此而忽視某一個人。
實際上,這個人很有可能是她的母親。為了尋求這種情感的平衡,她可能會更加依戀自己的父親,並盡可能使自己成為父親的寶貝和掌上明珠。如果我們知曉了這一點,那麽,對於一些有幾個孩子的家庭裏,總會有一個或若幹女孩子有戀父情結,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我記得很清楚,媽媽對每個人說我們第一天上學時她有多寂寞。她說:‘那天下午我好幾次跑到大門口去看女兒回來。我覺得她們再也不會回家了’。”這是她對母親的描述。顯然,母親的這種舉動並不是很聰明。“她覺得我們再也不會回家”——顯然,母親應該是很慈愛,女兒也能夠感受到,但同時,女兒又對這種慈愛產生了焦慮感。
如果我們和她進一步溝通的話,就可以聽到很多關於母親偏愛妹妹的事情。通常來說,我們不會對這種偏愛感到吃驚,因為在家裏麵,最小的孩子一般都會受到格外的寵愛。從這個女孩子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她在與妹妹爭得母親的寵愛中,顯然受到了妨礙。那麽,她的這些早期記憶在她以後的發展中,潛伏了各種忌妒與害怕競爭的信號。
由此,我們也不必對她不喜歡比自己年輕的女人而感到吃驚。這也是為什麽,有些人總覺得自己的心態仿佛很老,總覺得自己事事不如比自己年輕的女人。
例二:“我的早期記憶是祖父的葬禮。當時我3歲。”一個女孩是這樣寫的。從這個女孩的早期記憶裏,我們可以知道,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了這樣一件事情:“祖父會死”。或許,她的祖父曾經非常喜愛她,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祖父母總會喜愛自己的孫子、孫女。然而,非常喜愛自己的親人卻死了。從這件事情裏,這個年幼的孩子,身體還比較脆弱的孩子,會感覺死亡是生活中最大的不安全,並可能長期生活於懼怕死亡的陰影裏。
或許死亡這種肉體上的感覺,孩子還不知道,但從情感世界上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死亡意味著自己很親很近的人再也不能逗自己玩了。可見,祖父的死是對這個女孩的沉重打擊。從此以後,她失去了一個玩伴,失去了一個慈祥的爺爺,也失去了生活裏的一個盟友。
“我清楚地記得他躺在棺材裏,身體僵硬,臉色蒼白。”當我看到這個小女孩寫下的這些文字時,我不由內心一縮。理性地講,我認為,讓一個3歲的小孩子看到死人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還沒有什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看到自己的親人死去。這對孩子來說,一生的陰影都將難以抹去。
其實,在此以前,曾有不少孩子告訴我,他們在看到死人的那一刻,給自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永遠無法釋懷。現在,這個女孩子就是這樣。事實上,那些最早接觸死亡的孩子,在其今後的職業走向中,會有相當一部分選擇醫生的職業。因為他們在小的時候,曾經認為隻有做個醫術高明的醫生,才可以讓自己的親人起死回生。其實,這一點在我接觸很多醫生的時候,都不同程度地獲得了驗證,因為在很多醫生的早期記憶裏,總會包含一些關於死亡的記憶。當然,這並非絕對的,還有相當數量的孩子由於早期記憶裏的刺激,讓自己終生都生活在一種陰影裏。
“躺在棺材裏,全身僵硬,臉色蒼白”,這是她對所看到場景的記憶。通過她的這些描述,我們可以判斷出,她應該是屬於視覺型的,喜歡觀察世界。
“然後到了墓地,棺材放下去的時候,我記得繩子被從這個箱子下抽出來。”當看到她的這些描述時,進一步肯定了我們關於她屬視覺型的判斷。
“這次經曆使我害怕。隻要一提到哪位親戚、朋友或熟人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我就會感到害怕。”由此,我們可以更加確切地知道死亡留給她的深刻印象。如果我有機會見到這個女孩的話,我會問她:“你長大後想幹什麽?”她很可能會回答:“醫生。”假如她做出的回答不是這個,我會接著補充提問:“你不想當一名醫生或一名護士嗎?”經過這次點撥,我想她的職業選擇會更加傾向於醫護人員。同時,我相信,她選擇醫護人員這樣的職業,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基於對死亡恐懼的補償。
總之,我們看了這個女孩的回憶後,可以對她做出這樣的了解:她的祖父曾經非常喜愛她;她是一個視覺型的人;她從生活裏得出的意義是,人都會死去。是的,人都會死去,這是一個事實,關鍵是我們在什麽時候才接受與知道了這樣的事實。在這裏,我認為,在孩子年幼的時候,那種過於沉重的事情,對孩子適當回避還是好些。
例三:“我3歲時,爸爸……”在她的記憶裏,剛一開始,她爸爸就出現了。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在這個女孩的記憶裏,她對爸爸的興趣要勝於對媽媽的興趣,這種興趣的轉移應是在一個人的第二階段。因為在人一兩歲的時候,同自己的媽媽最親密,小孩也需要母親、依戀母親,尤其是她的食物還來源於母親的乳汁,需要母親體溫的嗬護。因此,可以說,一個人的任何心理活動,與自己的母親都會有密切的聯係。
當小孩的興趣逐漸偏離母親,靠近父親時,一個重要的原因通常是,家裏又一個更小的孩子降生了。所以,在我們聽到當事人說出自己還有更小的弟弟或妹妹時,我們的這個猜測就獲得了證實。
“爸爸給我們買了一對小馬。”既然買了兩匹小馬,看來孩子絕不僅一個,那麽另外一個孩子是什麽情況呢?“他牽著馬繩,把馬帶到了屋外。比我大3歲的姐姐……”看來,我們要修正自己的解析,我們原以為這個小女孩是姐姐,現在知道了她是妹妹。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接下來的解析。
“姐姐牽過一條韁繩,得意揚揚地牽著馬走在街上”。看來,姐姐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滿足。“我的小馬緊跟著那匹馬。它走得太快了,我都趕不上”——這是姐姐首先出發的結果——“我摔倒了,小馬卻拖著我在地上跑”。本以為這次經曆會皆大歡喜,玩得都很開心,沒想到對自己而言,是如此不光彩!結果,姐姐玩得很開心,而這個小女孩卻沒有從中體味到開心。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小女孩的意思是:“我如果不謹慎,姐姐就會贏。我總是被擊敗,總是趴在地上。得到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一馬當先。”從這個記憶裏,我們也可以知道,優雅的姐姐贏得了母親的歡心,這個小女孩便隻有轉向父親,並期望從父親那裏贏得認可。
“盡管後來我比姐姐騎得更好,這絲毫未能減輕這次失意。”現在,我們已經很清楚地看到姐妹倆之間的競爭。妹妹覺得:“我老是落後,我必須盡力衝到前麵去,超過其他人。”對於這種類型的人,通常見於家裏的第二個孩子或者老幺。這種兒童往往有哥哥或姐姐做帶領人,但是他們一旦有所發展,就會想辦法超越這些帶領人。這個女孩的記憶便強化了她的態度,她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在我前麵,我便受到威脅。我要一直當第一。”
例四:“我的早期記憶都是姐姐帶我去各種聚會和社交場合。我出生時,姐姐快18歲了。”看來,這個孩子記得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從這個記憶裏,我們發現這個孩子的合作能力可能比較強。同時,姐姐快18歲了,這個年齡差不多就要像這個孩子的媽媽了。那麽,這個孩子在家裏肯定是年齡很小的孩子了,應該受到很多人的寵愛。
“因為在我出生時,我是家裏5個孩子中的唯一男孩,她自然喜歡拿我到處炫耀。”看起來,接下來的事情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好。如果一個小孩經常被“炫耀”,那麽令他感興趣的恐怕隻有被社會欣賞了,而不是為社會做貢獻。
“因此,在我還很小的時候,她就帶我到處跑。對於這些聚會,我隻記得一件事:姐姐不斷強迫我說諸如‘告訴這位女士你的名字’之類的話。”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法,同時,我們也對眼前這個男孩患有口吃的症狀不感到奇怪了。一般情況下,一個小孩口吃,若無生理原因,通常是因為別人太注意他的講話,從而妨礙了他與別人自然的交流。
“我還記得,如果我啞口不語,回家後肯定會挨訓,這樣我就變得討厭外出,討厭與人交往。”至此,我們發現,我們對這個孩子原先的解析應該徹底修改了。因為他的早期記憶給他的解釋是:“別人帶我去與人接觸,但我發現這很不令人愉快。由於有這些經曆,我從此就討厭與這類人合作和交往。”
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料定,即便是現在,他仍然討厭與別人交往。而且,我們還能發現,隻要他與別人在一起,就會局促不安,尤其是注意自己的形象,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他的內心裏,一直認為自己應該表現出眾,又時常覺得這種要求過於沉重。久而久之,他與人相處時,就逐漸失去了一種輕鬆感和平等感,會經常有種壓抑感。
例五:“我小時候,有件大事記得非常清晰。在我4歲左右,曾祖母來看我們。”我們通過前麵的論述已經知道,祖父母通常愛自己的孫子、孫女,那麽,曾祖母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她來看我們時,我們拍了一張四世同堂的照片。”能看得出,這個女孩對自己的家很感興趣。因為她對曾祖母的來訪和拍的照片記得如此清楚。我們幾乎還可以推斷出,她對家庭非常依戀。而且,她的社交圈子,仿佛也主要在自己的家庭圈子裏。
“我記得很清楚,我們驅車到了另一個鎮上,到照相館後,我換了一件白色繡花的衣服。”這個女孩可能也是視覺型。“在照四世同堂相之前,我和弟弟拍了一張合影。”由此,我們再次可以看出她對家庭成員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她的弟弟顯然和她關係比較要好。我們相信,接下來,應該可以聽到更多關於她和弟弟間的故事。
“他坐在我身邊椅子的後扶手上,手裏拿著一個明亮的紅球。”我們現在看到了這個女孩要表達的主要意思了。在她的記憶裏,弟弟比自己更受寵愛,我們依稀可以判斷出來,弟弟出生後,搶去了她曾經最受寵愛的地位;對此,她應該是很不高興。“大人要我們笑。”從她的這句話裏,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女孩的真實含義:“他們想使我笑,但我有什麽好笑的?他們讓他坐在正位上,給了他一個明亮的紅球,但他們給了我什麽?”
“接下來就要拍四世同堂的相片了。除了我,每個人都想照出最好的樣子。我卻一點也不笑。”看來,這個女孩覺得家庭對自己不夠好,所以她在反抗家庭。而且,在這個最初記憶裏,她沒有忘記告訴我們家裏人是怎樣對待她的。“要弟弟笑時,他笑得那麽好。他真逗人喜愛。直至今日,我還憎惡照相。”
從這個記憶裏,我們可以知道大多數人麵對生活的方式。在這個女孩的記憶裏,很明顯,在照這張相片時,她很不高興,而且至今仍憎惡照相。我們還可以發現,當一個人特別厭惡某種事物時,就會從以往經曆中挑選出某種事物來予以解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通過這個記憶,這個小女孩當下的狀況是:其一,她是視覺型;其二,盡管她對家庭裏的偏愛有意見,但她仍很依戀家庭。而且,她最初記憶的唯一行為幾乎都發生在家庭圈子裏,所以她可能不太適於社會生活。
例六:“我的一個早期記憶,可能不是最早的,是我3歲半左右發生的一件事。一個給父母工作的女孩把我和表弟帶到了地窖,讓我們嚐了蘋果酒。我們很喜歡它的味道。”發現地窖裏的蘋果酒是一次有趣的經曆,這是一次探險的旅行。當然,僅依靠這些話還不足以對這個人做出比較全麵的評價,我們還需要其他記憶的幫助。
“不久以後,我們想要再嚐一點酒,便自己動手了。”看來,這是個勇敢的女孩,她想獨立。“一會兒,我的腳發軟了。我們把酒倒得滿地都是,地窖因此特別潮濕。”在此,我們看到一個禁酒主義者的形成。
“我不知道這件事是否與我討厭蘋果酒和其他含酒精飲料有關。”一件小事又成為整個生活態度的成因。如果客觀地看待,這件事的輕重似乎不足以導致這個深遠的結論。然而,這個女孩卻私下認為這足以解釋自己為什麽討厭酒精飲料。也許她很獨立,勇於改錯。這個性格可能顯示出她一生的特征。她似乎在說:“我是犯了錯,但我一發現錯了便會糾正。”假若果真如此,她也會具有極好的性格:主動、勇於奮鬥,迫切地想要提高自己、改善自己的處境,過一種美好而有益的生活。
在所有這些例子中,我們所做的是訓練自己進行推測的能力。我們必須看看一個人性格方麵的其他特征,才能確定我們的結論準確無疑。我們再來看幾個例子,從中可以看到:個性在其所有表現中,都是前後一貫的。
一個35歲的男子一直有焦慮性神經症,便來找我看病。通過他的傾訴,我們知道了,他一離開家門,便會感到焦慮。他也曾數次被迫找工作,但一坐到辦公室裏,他會整日呻吟不已,心裏叫苦不已,這種情況隻有當他晚上回到家中與母親待在一起時才會終止。
當我們問起他的最初回憶時,他說:“記得4歲時,我坐在家裏的窗戶邊,觀看窗外人們興致勃勃地幹活。”哦,原來,他想看別人幹活,而自己卻隻想坐在窗邊來看。從這個記憶裏可以看出,他一直認為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被別人養著。
假若我們不能深入他的早期記憶,僅是單純地斥責他、要他吃藥或荷爾蒙製劑,一般都會無濟於事,實際上,他隻對觀察感興趣。而且,我們還發現他患有近視,正因為這一缺陷,他對可以看見的事物就更為注意了。他兒時養成的這個習慣深深地影響了他,以至於在他長大後應當工作時,他仍想繼續觀望,而拒絕工作。
當我們逐漸深入他的早期記憶發現問題時,他的這種心理障礙便有了治愈的希望和可能。後來,他精神痊愈了,還有了一份自己的事業,並與他自己的主要興趣一致:他開了一家精品店,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承擔著社會分工,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還有一個32歲的男子前來看病。他患有歇斯底裏失語症,隻能囁嚅低語,這種情況已有兩年了。起因是這樣的:一天,他踩了一塊香蕉皮,滑倒在一輛出租車的窗上,吐了兩天之後,從此就得了偏頭痛。從他的症狀分析來看,他應該是得了腦震蕩。然而,他的喉部器官沒有發生什麽變化,看來他現在不能正常說話,應該是別有原因。
事實上,他有8周完全是啞口無語。為此,他把出租車公司告上了法庭,可這個官司卻很難打。他把這個意外完全歸咎於出租車司機,並要求出租車公司賠償。我們可以理解,如果他能把某種傷殘露出來給人看,他在這個官司中的地位會更有利。當然,我們也不是說他不誠實,但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他不能說話,還缺乏有力的佐證。然而不管怎樣,他真的發現自己此後說話有困難。
為此,他特意看了一位喉科專家,可專家也找不出是什麽原因。於是,他來到我們這裏後,當被問及最初記憶時,他告訴我們:“我躺在搖籃裏,搖籃是掛著的。我記得看見掛鉤脫落了,搖籃摔下來,我受了重傷。”應該說,沒有人喜歡摔倒,但他過分強調掉下來,而且把注意力集中在掉下的危險上。這就是他的主要興趣。
“我一掉下來,門就打開了。媽媽衝進來,她都嚇壞了。”可見,在摔下來後,他獲得了媽媽的注意;但同時,這個記憶裏還隱含著一種譴責,那就是“她沒有照顧好我”。根據同樣的道理,如今他把出租車公司告上法庭,顯然在潛意識裏也是認為出租車司機和出租車公司犯了這種錯——他們沒有照顧好他。看來,這個被寵壞的小孩在日後的生活風格是:總想讓人對自己負責。
他還有一個記憶說的是同樣的事:“5歲時,我從20英尺高的地方掉下來,頭上壓著一塊重板。整整5分鍾,我說不出話來。”於是,我們發現,這個人擅長裝作失去語言能力,而且對此訓練有素,並常以摔倒為由,拒絕講話。
坦率地講,這不能成為一個靠得住的理由,因為摔倒在地,不一定導致不能說話,二者沒有必然的聯係。但是在他的潛意識裏,隻要一摔倒,自然就不能說話,仿佛成為一個正當的理由。所以,要想徹底治愈他的失語症,我們必須幫他糾正早期記憶形成的慣性認識才可以。
然而,他接著說:“媽媽跑出來,看上去很激動。”他兩次摔下來都驚壞了他母親,並吸引了她的注意力。我們到此可以依稀判斷出,他是個要得到過分注意,並成為關注焦點的小孩。我們可以理解,他希望彌補自己的不幸,事實上,很多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都希望這麽做。為了讓自己再度成為被關注的焦點,除了產生語言障礙,可能還會有別的辦法。實際上,這都是由他們基於早期記憶而產生的生活風格的一部分。
在所有記憶中,早期記憶特別重要,因為它顯示了一個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為直接的表現方式。
記憶的重要性在於可對現實和未來生活的影響。所以,經驗本身沒有比留於記憶的生活意義來得更重要。
各種記憶裏最富有啟發性的,是他開始述說其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夠記起的最早事件,第一件記憶總能表現出個人的基本人生觀。
性格塑造的關鍵
假如一個人有了某方麵的自卑感,就會進行一係列奮鬥,並讓自己在某方麵變得更加優秀。其實,我們的生活裏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通過人們在這方麵的反映,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風格。
所以,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可謂隨時隨地,而且材料豐富,包括從對方說的話裏、做的事情裏、每個觀點裏、每個手勢等,都可以洞察其隱含的意義。
所以,在對一個人的個性進行研究時,我們就像考古學家一樣,搜尋陶器和工具的碎片、建築物的殘埂斷壁、破損的紀念物,以及書的殘頁。在有了這些材料後,我們就可以推斷這座城堡的毀滅以及其之前的各個方麵。那麽,在對人的個性進行研究時,也是類似的,通過了解這個人身上的不同方麵,從而抽繹出共性,然後得出他對生命詮釋的意義。
當然,這件事說起來簡單,但若真正了解一個人時,並非易事。正因為此,我們可能不得不承認,在所有的心理學種類裏,個體心理學或許最難以學會和應用。我們在診療患者時,不能像有些心理學派那樣,做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判斷,而是需要聆聽患者說的一切來龍去脈,還要抱著懷疑態度。
比如說,我們在接觸患者時,必須從大量細小信號,諸如他如何走進房裏,如何打招呼、握手,如何微笑,如何走路等,一一得到提示。或許我們會對其中的某一點產生誤會,但其他方麵的整合會對此進行糾正,從而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印象。
其實,醫生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這本身就是一種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醫生隻有真正關心患者,走進患者的內心世界,打開患者的心扉,才能實現治療的成功。基於此,我們必須設身處地,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用自己的耳朵聆聽,來找到對我們有益的信息。
我們在診療中發現,放縱一個慣於受寵的病人,可能會更容易得到他的好感,但他潛伏的控製欲會更加明顯;反之,如果輕視他、忽略他,則可能容易招致他的敵意。這樣的結果,患者可能會終止治療,或者在治療中不予以配合。可見,無論是放縱還是輕視,都不能從根源幫助患者。
實際上,在對一個人生活風格的影響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早期記憶。這些記憶絕不是偶然的;一些事情之所以深印在一個人的腦海裏,是因為他覺得這些事情對自己而言,曾經非常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記憶意味著他的“生活故事”。
此外,記憶甚至可以起到同夢相似的作用。這就好比人們在做出重大決定時,可能會在夢中出現相關的情景,這種夢境正是個體在做出這個決定時的種種考量。如果一個人在夢中成功地通過了一場考試,那麽在接下來的考試中,他很有可能充滿信心。在夢對一個人情感的影響方麵,過去的記憶也可以起到類似的影響。
這就好比,當一個人想到早期不開心的經曆時,他的情緒狀態就會明顯低落,如果這個人經常回憶過去不開心的經曆時,那麽這個人的生活風格明顯會變得憂鬱,他可能會告訴自己“我一生都不幸”;如果他能想到過去一些開心的經曆,並且經常想到早期記憶中一些積極而樂觀的事情,他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應該充滿陽光。
如此可見,早期記憶對一個人日後的生活風格以及個性發展,都有重要影響。同時,選擇哪些早期記憶,無疑也會對人們的生活有重要作用。
早期記憶與生活風格
人的生命旅程中會經曆很多事情,選擇記住哪些事情,與他的生活風格密切相關。假如一個人的優越感僅停留於自身,那麽他會時常感到“別人老和我作對,在羞辱我”。如此一來,他在應對外界刺激時,總是懷著消極的態度。當然,人的這種慣性記憶並非一成不變,這也意味著他的生活風格並非一成不變。
盡管如此,我們仍要看到,早期記憶對一個人今後生活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為什麽這樣說呢?首先,它展現了我們生活風格的起源以及最初表現。而且,我們在分析一個人當下的生活風格時,也可以知道他在兒童期間是被寵壞了,還是被忽視了,以及他的合作程度如何,喜歡同哪些人進行合作,他在遇到問題時,會通過什麽樣的方法來處理。
假如一個小孩視力不好,他可能從小就會可以訓練自己細心地觀察事物,以減弱自己視力不佳的缺陷。那麽,我們在同這個孩子交流時,就會發現他的記憶裏,一開始就是“我環顧四周……”。
倘若一個孩子身體有缺陷,他希望自己也能夠走動、跑起來、跳起來,那麽他的這種興趣也會使得他的記憶盡可能出現這樣的特點。我們由此可以判斷出來,兒童期的記憶與他時下的主要興趣息息相關。一旦我們知道了一個人在述說往日記憶的時候,我們通過他的興趣,就可以判斷出他的目標和生活方式。
當然,一個人的早期記憶或許會有很多。那麽,最能說明問題的,通常是他怎樣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以及回憶起的第一件事是什麽。可以說,一個人能夠一開始就回憶起什麽樣的事情,基本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人生觀。因為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表露,也可以讓我們看出,他以什麽作為自己的起點。所以,我在了解一個人的個性時,總會問他最初的記憶是什麽。
實際上,這種問法並不是每次都可以獲得想要的結果。有時候,對方不會回答,或者告訴我們,記憶的事情這麽多,也不知道哪件事情應該在先。我們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即使一個人做出這樣的回答,也可以給予我們一定啟發,我們還可以據此推斷:他不想與別人來探討自己的人生哲學,也不希望與別人合作來探討這些問題。相對來說,這樣的人還是很少,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是樂於和別人聊起自己的早期記憶。
所以,我們隻要用心的話,就會發現,了解身邊很多人的生活風格,包括他們對人生的態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隻要在他們提起自己早期記憶的時候,我們注意聆聽,總能夠發現一些期待的信息。
此外,在對早期記憶進行研究時,我們發現早期記憶絕不冗繁,而是高度濃縮與精練。基於此,我們還可以利用早期記憶來做些群體調查。比如說,在一個班級裏,我們隻要讓每個小孩都寫下自己的早期記憶,那麽,我們就可以對這些孩子有個基本的認識。這樣的話,今後應該怎樣教育這些孩子,我們也就有了一個基本的方向。
曾經有一個26歲的男子來找我,他抱怨自己一直找不到一份稱心的工作。事實上,在8年前,他的父親把他安置到一家經紀行工作,可他從來不喜歡這一行。所以,在違心地幹了8年後,他終於辭職了。他想找份自己真心喜歡的工作,卻一直沒有如願。為此,他經常憂慮,一直總是失眠,他甚至想到了自殺。
為了擺脫這種令自己焦慮的處境,他離開了家,去了另外一個城市,並在那個城市裏找了份工作養活自己。後來,他收到一封信,得知母親生病了。於是,他不得不又回到家裏,同家人住在一起。
從他的這些敘述中,我們覺得或許他的母親很寵愛他,而他的父親則對他比較嚴厲些。在這種情況下他生活的目的,可能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為了反抗父親,並從中找到生活的價值。當問及他是家裏第幾個孩子時,我們得知,他是家裏最小的孩子,還是唯一的男孩。他有兩個姐姐,其中大姐姐常對他頤指氣使,二姐姐基本上也是這樣對待他。他的父親更是對他吹毛求疵,總認為他做得不夠優秀。於是,很多年來,他感覺自己在受著家裏所有人的控製,隻有他的母親對他比較友好,在他眼裏,是自己唯一的朋友。
他上學的年齡也很晚,一直到14歲才去上學。後來,在他父親的要求下,他又上了農校,原因是他的父親打算購買一個農場,正好讓兒子農校畢業後來幫自己。進入農校後,他學習很努力,成績也很好。畢業後,他並沒有被送到農場工作,因為他的父親覺得讓兒子去經濟行工作,對自己的農場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於是,他到了一家父親給自己找的經紀行工作。雖然他並不喜歡經紀行裏的工作,可他仍然在那兒堅持幹了8年。因為他覺得,起碼不應該讓自己的母親擔心,讓母親獲得一些寬慰。
他在小時候,不喜歡幹淨,害怕黑暗,尤其害怕一個人待著。實際上,當我們一聽到某個孩子不喜歡幹淨時,便知道總會在他背後有人替他收拾東西;當一聽到有小孩害怕黑暗與孤獨時,就會發現有人撫慰他。這個人就是他的母親。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覺得很難與別人交朋友,因為在與陌生人相處時,他總是覺得不自在。由於這樣的原因,他幾乎從未談過戀愛,對愛情也不感興趣,更不想結婚。在他看來,父母的婚姻並不幸福,所以選擇結婚無疑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以及對自己生活的破壞。
他在經紀行幹了8年後,他的父親仍然要求他繼續在經紀行工作,可他發現自己的興趣已不在於此,而是比較喜歡廣告行業。但他也清楚,家裏不會再給他錢,讓他去學習廣告知識,所以,他才會要求到另一個城市謀發展。於是,從他的每一個經曆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在極力地反抗著父親,同時又不想傷害母親。他長期在這種兩難的境地裏生活。
在他的最初記憶裏,清晰地記得自己是如何反抗這位嚴父的。在他小的時候,父親曾開過一個飯館,而他則常去父親的飯館幹活。那時,他特別喜歡洗碟子,並把這些碟子從一個桌子滑到另一個桌子。他的這些舉動讓父親覺得很惱火,並認為這個兒子太不像話,有些不務正業,便當著很多人的麵打了他一耳光。雖然過去了20餘年,但他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時,他的臉上火辣辣的,並第一次深刻地認識到:父親是自己的敵人。
從那以後,他覺得自己的一生似乎都在同父親作戰。他認為,隻有讓父親感到受了傷害,自己的內心才會滿足,才會有些快感。
於是,他後來有過自殺的念頭也就隨之變得不難解釋。我們通過對自殺的長期研究發現,自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包含了一種對他人的譴責。比如說,他通過自殺,用這種舉動向父親、向家人、向社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全是爸爸的錯。因為我走到這一步,都是他逼的!”
在這種出發點下,隻要是他父親安排的差使,他就會從內心裏反抗。實際上,為了證明自己是好樣的,他也想過創業,但他從小的時候起,常被嬌慣著,創業的話又吃不了那麽大的苦;他也想過遊手好閑,可又考慮到母親的感受,所以,他隻好不是很情願地工作。這也是他在經紀行連續工作8年之久的原因。
那麽,他為什麽又經常失眠呢?這是因為,他若晚上無法入睡,必然影響第二天的工作,那麽父親希望他去上班,他則可以說“我晚上沒有休息好,白天沒有精神”。
剛開始的時候,他說自己不做夢。但後來,他終於想起了一個夢。在夢裏,有個人朝牆扔球,但這個球總是會彈開。那麽,他的這個夢與他後來形成的生活風格有什麽關係嗎?
為了進一步弄明白裏麵的關係,我又問他:“接著又發生了什麽?”他告訴我:“球一彈開,我就醒來了。”現在,我們終於知道了他失眠的原因。其實,這個夢的含義是,他認為自己總被別人強迫性地往前推,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於是,他隻要一夢到有人朝牆扔球,他就會醒來,並難以入睡。經常如此,他在第二天也就會感到疲憊不堪,難以安心工作了。
這樣的話,雖然父親老是催促他白天好好上班,可他卻以這種父親無奈的理由——自己失眠,來達到反抗父親的目的。當我們明白了他的這個潛意識時,我們就會發現他的這種反抗策略其實也是一種智慧,可以於無形之中反擊自己的“對手”。隻是,他的這種行為,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未必盡如人意,所以,我們一定要幫助他改變。
當我把他這個夢的含義解釋給他後,他就不再做這個夢了。盡管這樣,他說,有的時候,他仍會在夜深時醒來。每當這個夢又要向他襲來時,他因為已經知道了這個夢的含義,便可以要求自己不再做這個夢。這樣的話,幾天下來,他仍會覺得疲憊不堪。那麽,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和父親和好,消除敵對。實際上,隻要他的內心裏還保存著擊敗父親的念頭,任何問題就會難以解決。
“你父親似乎大錯特錯,”我說,“他真是太不明智了,老想在你身上施展自己的權威。也許他有病,需要治療。但你能做什麽呢?你又不能改變他。譬如天下雨了,你能做什麽?你隻能撐把傘,或叫一輛出租車,若老想反抗它、製伏它,那是毫無用處的。現在你就是浪費時間同他反抗。你以為這樣能表現自己的力量,能占上風,但實際上你比其他人受的傷都重。”
接下來,我指出了他這些問題的潛在一致性,即對事業不確定,逃避家庭,失眠,拒絕愛情和婚姻。同時,我還告訴他,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通過傷害自己來傷害父親。為此,我給他提了一個建議:“今晚上床的時候。你想象一下你要不停地讓自己醒來,這樣明天便會疲憊。想象你明天太疲憊了,不能去上班,父親便雷霆大作,這樣,傷害父親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當我把他潛在的想法說出來時,他不由得笑了。是的,人在小孩子的時候,還可以覺得這種遊戲好玩,可是成人後,再玩這樣的遊戲,顯然有些不合時宜。
剖析早期記憶
接下來,為了說明我們應該怎樣具體通過早期記憶來分析一個人的生活風格,我會舉幾個例子予以說明。我要聲明的是,在這些例子中,除了他們的早期記憶,我對他們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他們是大人還是小孩。盡管如此,單從他們的早期記憶裏,我便可以分析出這個人是期待合作,還是遠離合作;是勇敢,還是怯懦;是想獲得支持,還是想獨立;是樂於付出,還是熱衷於索取。
例一:“因為我妹妹……”早期記憶裏出現了哪個人,這是必須要加以重視的。這裏出現了一個妹妹,我們便可以確定,這個人深受其妹妹影響。假如這個小孩能與自己的妹妹很配合地玩耍,那麽在這個人的生活中,也必然能將自己的社會興趣擴展到別人身上。倘若這個人從小就與妹妹競爭激烈,而且影響彼此的發展,那麽他在與別人的合作方麵,必然有所減弱。當然,我們此時獲取的信息還很有限,不便輕易下結論,還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
“因為我和妹妹是家裏最小的孩子,她太小不能上學的時候,我也不許去。”到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之間存在的競爭意味明顯了。“妹妹拖了我的後腿。她比我小,但我卻被迫要等她。她限製了我的機會!”假如這個人早期記憶的含義意味著是這樣,那麽,這個女孩或男孩可能會覺得“我生活中的最大危險就是有人限製我,妨礙我自由發展”。
當然,這個感覺受到限製的人很可能是女孩。因為通常情況下,男孩似乎很少因為要照顧妹妹而受到上學的限製。
“因此,我們在同一天開始上學。”若處在她的位置來看,我們認為,這不是培養女孩子的一個好辦法。因為這樣做的結果,隻會給她留下一個這樣的印象:因為自己年長些,所以就必須站在別人的後麵。如果她是這樣認為的話,那麽久而久之,她會覺得大家喜歡妹妹,對自己反倒是忽視了。於是,在她的記憶裏,可能會因此而忽視某一個人。
實際上,這個人很有可能是她的母親。為了尋求這種情感的平衡,她可能會更加依戀自己的父親,並盡可能使自己成為父親的寶貝和掌上明珠。如果我們知曉了這一點,那麽,對於一些有幾個孩子的家庭裏,總會有一個或若幹女孩子有戀父情結,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我記得很清楚,媽媽對每個人說我們第一天上學時她有多寂寞。她說:‘那天下午我好幾次跑到大門口去看女兒回來。我覺得她們再也不會回家了’。”這是她對母親的描述。顯然,母親的這種舉動並不是很聰明。“她覺得我們再也不會回家”——顯然,母親應該是很慈愛,女兒也能夠感受到,但同時,女兒又對這種慈愛產生了焦慮感。
如果我們和她進一步溝通的話,就可以聽到很多關於母親偏愛妹妹的事情。通常來說,我們不會對這種偏愛感到吃驚,因為在家裏麵,最小的孩子一般都會受到格外的寵愛。從這個女孩子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她在與妹妹爭得母親的寵愛中,顯然受到了妨礙。那麽,她的這些早期記憶在她以後的發展中,潛伏了各種忌妒與害怕競爭的信號。
由此,我們也不必對她不喜歡比自己年輕的女人而感到吃驚。這也是為什麽,有些人總覺得自己的心態仿佛很老,總覺得自己事事不如比自己年輕的女人。
例二:“我的早期記憶是祖父的葬禮。當時我3歲。”一個女孩是這樣寫的。從這個女孩的早期記憶裏,我們可以知道,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了這樣一件事情:“祖父會死”。或許,她的祖父曾經非常喜愛她,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祖父母總會喜愛自己的孫子、孫女。然而,非常喜愛自己的親人卻死了。從這件事情裏,這個年幼的孩子,身體還比較脆弱的孩子,會感覺死亡是生活中最大的不安全,並可能長期生活於懼怕死亡的陰影裏。
或許死亡這種肉體上的感覺,孩子還不知道,但從情感世界上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死亡意味著自己很親很近的人再也不能逗自己玩了。可見,祖父的死是對這個女孩的沉重打擊。從此以後,她失去了一個玩伴,失去了一個慈祥的爺爺,也失去了生活裏的一個盟友。
“我清楚地記得他躺在棺材裏,身體僵硬,臉色蒼白。”當我看到這個小女孩寫下的這些文字時,我不由內心一縮。理性地講,我認為,讓一個3歲的小孩子看到死人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還沒有什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看到自己的親人死去。這對孩子來說,一生的陰影都將難以抹去。
其實,在此以前,曾有不少孩子告訴我,他們在看到死人的那一刻,給自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永遠無法釋懷。現在,這個女孩子就是這樣。事實上,那些最早接觸死亡的孩子,在其今後的職業走向中,會有相當一部分選擇醫生的職業。因為他們在小的時候,曾經認為隻有做個醫術高明的醫生,才可以讓自己的親人起死回生。其實,這一點在我接觸很多醫生的時候,都不同程度地獲得了驗證,因為在很多醫生的早期記憶裏,總會包含一些關於死亡的記憶。當然,這並非絕對的,還有相當數量的孩子由於早期記憶裏的刺激,讓自己終生都生活在一種陰影裏。
“躺在棺材裏,全身僵硬,臉色蒼白”,這是她對所看到場景的記憶。通過她的這些描述,我們可以判斷出,她應該是屬於視覺型的,喜歡觀察世界。
“然後到了墓地,棺材放下去的時候,我記得繩子被從這個箱子下抽出來。”當看到她的這些描述時,進一步肯定了我們關於她屬視覺型的判斷。
“這次經曆使我害怕。隻要一提到哪位親戚、朋友或熟人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我就會感到害怕。”由此,我們可以更加確切地知道死亡留給她的深刻印象。如果我有機會見到這個女孩的話,我會問她:“你長大後想幹什麽?”她很可能會回答:“醫生。”假如她做出的回答不是這個,我會接著補充提問:“你不想當一名醫生或一名護士嗎?”經過這次點撥,我想她的職業選擇會更加傾向於醫護人員。同時,我相信,她選擇醫護人員這樣的職業,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基於對死亡恐懼的補償。
總之,我們看了這個女孩的回憶後,可以對她做出這樣的了解:她的祖父曾經非常喜愛她;她是一個視覺型的人;她從生活裏得出的意義是,人都會死去。是的,人都會死去,這是一個事實,關鍵是我們在什麽時候才接受與知道了這樣的事實。在這裏,我認為,在孩子年幼的時候,那種過於沉重的事情,對孩子適當回避還是好些。
例三:“我3歲時,爸爸……”在她的記憶裏,剛一開始,她爸爸就出現了。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在這個女孩的記憶裏,她對爸爸的興趣要勝於對媽媽的興趣,這種興趣的轉移應是在一個人的第二階段。因為在人一兩歲的時候,同自己的媽媽最親密,小孩也需要母親、依戀母親,尤其是她的食物還來源於母親的乳汁,需要母親體溫的嗬護。因此,可以說,一個人的任何心理活動,與自己的母親都會有密切的聯係。
當小孩的興趣逐漸偏離母親,靠近父親時,一個重要的原因通常是,家裏又一個更小的孩子降生了。所以,在我們聽到當事人說出自己還有更小的弟弟或妹妹時,我們的這個猜測就獲得了證實。
“爸爸給我們買了一對小馬。”既然買了兩匹小馬,看來孩子絕不僅一個,那麽另外一個孩子是什麽情況呢?“他牽著馬繩,把馬帶到了屋外。比我大3歲的姐姐……”看來,我們要修正自己的解析,我們原以為這個小女孩是姐姐,現在知道了她是妹妹。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接下來的解析。
“姐姐牽過一條韁繩,得意揚揚地牽著馬走在街上”。看來,姐姐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滿足。“我的小馬緊跟著那匹馬。它走得太快了,我都趕不上”——這是姐姐首先出發的結果——“我摔倒了,小馬卻拖著我在地上跑”。本以為這次經曆會皆大歡喜,玩得都很開心,沒想到對自己而言,是如此不光彩!結果,姐姐玩得很開心,而這個小女孩卻沒有從中體味到開心。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小女孩的意思是:“我如果不謹慎,姐姐就會贏。我總是被擊敗,總是趴在地上。得到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一馬當先。”從這個記憶裏,我們也可以知道,優雅的姐姐贏得了母親的歡心,這個小女孩便隻有轉向父親,並期望從父親那裏贏得認可。
“盡管後來我比姐姐騎得更好,這絲毫未能減輕這次失意。”現在,我們已經很清楚地看到姐妹倆之間的競爭。妹妹覺得:“我老是落後,我必須盡力衝到前麵去,超過其他人。”對於這種類型的人,通常見於家裏的第二個孩子或者老幺。這種兒童往往有哥哥或姐姐做帶領人,但是他們一旦有所發展,就會想辦法超越這些帶領人。這個女孩的記憶便強化了她的態度,她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在我前麵,我便受到威脅。我要一直當第一。”
例四:“我的早期記憶都是姐姐帶我去各種聚會和社交場合。我出生時,姐姐快18歲了。”看來,這個孩子記得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從這個記憶裏,我們發現這個孩子的合作能力可能比較強。同時,姐姐快18歲了,這個年齡差不多就要像這個孩子的媽媽了。那麽,這個孩子在家裏肯定是年齡很小的孩子了,應該受到很多人的寵愛。
“因為在我出生時,我是家裏5個孩子中的唯一男孩,她自然喜歡拿我到處炫耀。”看起來,接下來的事情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好。如果一個小孩經常被“炫耀”,那麽令他感興趣的恐怕隻有被社會欣賞了,而不是為社會做貢獻。
“因此,在我還很小的時候,她就帶我到處跑。對於這些聚會,我隻記得一件事:姐姐不斷強迫我說諸如‘告訴這位女士你的名字’之類的話。”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法,同時,我們也對眼前這個男孩患有口吃的症狀不感到奇怪了。一般情況下,一個小孩口吃,若無生理原因,通常是因為別人太注意他的講話,從而妨礙了他與別人自然的交流。
“我還記得,如果我啞口不語,回家後肯定會挨訓,這樣我就變得討厭外出,討厭與人交往。”至此,我們發現,我們對這個孩子原先的解析應該徹底修改了。因為他的早期記憶給他的解釋是:“別人帶我去與人接觸,但我發現這很不令人愉快。由於有這些經曆,我從此就討厭與這類人合作和交往。”
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料定,即便是現在,他仍然討厭與別人交往。而且,我們還能發現,隻要他與別人在一起,就會局促不安,尤其是注意自己的形象,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他的內心裏,一直認為自己應該表現出眾,又時常覺得這種要求過於沉重。久而久之,他與人相處時,就逐漸失去了一種輕鬆感和平等感,會經常有種壓抑感。
例五:“我小時候,有件大事記得非常清晰。在我4歲左右,曾祖母來看我們。”我們通過前麵的論述已經知道,祖父母通常愛自己的孫子、孫女,那麽,曾祖母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她來看我們時,我們拍了一張四世同堂的照片。”能看得出,這個女孩對自己的家很感興趣。因為她對曾祖母的來訪和拍的照片記得如此清楚。我們幾乎還可以推斷出,她對家庭非常依戀。而且,她的社交圈子,仿佛也主要在自己的家庭圈子裏。
“我記得很清楚,我們驅車到了另一個鎮上,到照相館後,我換了一件白色繡花的衣服。”這個女孩可能也是視覺型。“在照四世同堂相之前,我和弟弟拍了一張合影。”由此,我們再次可以看出她對家庭成員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她的弟弟顯然和她關係比較要好。我們相信,接下來,應該可以聽到更多關於她和弟弟間的故事。
“他坐在我身邊椅子的後扶手上,手裏拿著一個明亮的紅球。”我們現在看到了這個女孩要表達的主要意思了。在她的記憶裏,弟弟比自己更受寵愛,我們依稀可以判斷出來,弟弟出生後,搶去了她曾經最受寵愛的地位;對此,她應該是很不高興。“大人要我們笑。”從她的這句話裏,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女孩的真實含義:“他們想使我笑,但我有什麽好笑的?他們讓他坐在正位上,給了他一個明亮的紅球,但他們給了我什麽?”
“接下來就要拍四世同堂的相片了。除了我,每個人都想照出最好的樣子。我卻一點也不笑。”看來,這個女孩覺得家庭對自己不夠好,所以她在反抗家庭。而且,在這個最初記憶裏,她沒有忘記告訴我們家裏人是怎樣對待她的。“要弟弟笑時,他笑得那麽好。他真逗人喜愛。直至今日,我還憎惡照相。”
從這個記憶裏,我們可以知道大多數人麵對生活的方式。在這個女孩的記憶裏,很明顯,在照這張相片時,她很不高興,而且至今仍憎惡照相。我們還可以發現,當一個人特別厭惡某種事物時,就會從以往經曆中挑選出某種事物來予以解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通過這個記憶,這個小女孩當下的狀況是:其一,她是視覺型;其二,盡管她對家庭裏的偏愛有意見,但她仍很依戀家庭。而且,她最初記憶的唯一行為幾乎都發生在家庭圈子裏,所以她可能不太適於社會生活。
例六:“我的一個早期記憶,可能不是最早的,是我3歲半左右發生的一件事。一個給父母工作的女孩把我和表弟帶到了地窖,讓我們嚐了蘋果酒。我們很喜歡它的味道。”發現地窖裏的蘋果酒是一次有趣的經曆,這是一次探險的旅行。當然,僅依靠這些話還不足以對這個人做出比較全麵的評價,我們還需要其他記憶的幫助。
“不久以後,我們想要再嚐一點酒,便自己動手了。”看來,這是個勇敢的女孩,她想獨立。“一會兒,我的腳發軟了。我們把酒倒得滿地都是,地窖因此特別潮濕。”在此,我們看到一個禁酒主義者的形成。
“我不知道這件事是否與我討厭蘋果酒和其他含酒精飲料有關。”一件小事又成為整個生活態度的成因。如果客觀地看待,這件事的輕重似乎不足以導致這個深遠的結論。然而,這個女孩卻私下認為這足以解釋自己為什麽討厭酒精飲料。也許她很獨立,勇於改錯。這個性格可能顯示出她一生的特征。她似乎在說:“我是犯了錯,但我一發現錯了便會糾正。”假若果真如此,她也會具有極好的性格:主動、勇於奮鬥,迫切地想要提高自己、改善自己的處境,過一種美好而有益的生活。
在所有這些例子中,我們所做的是訓練自己進行推測的能力。我們必須看看一個人性格方麵的其他特征,才能確定我們的結論準確無疑。我們再來看幾個例子,從中可以看到:個性在其所有表現中,都是前後一貫的。
一個35歲的男子一直有焦慮性神經症,便來找我看病。通過他的傾訴,我們知道了,他一離開家門,便會感到焦慮。他也曾數次被迫找工作,但一坐到辦公室裏,他會整日呻吟不已,心裏叫苦不已,這種情況隻有當他晚上回到家中與母親待在一起時才會終止。
當我們問起他的最初回憶時,他說:“記得4歲時,我坐在家裏的窗戶邊,觀看窗外人們興致勃勃地幹活。”哦,原來,他想看別人幹活,而自己卻隻想坐在窗邊來看。從這個記憶裏可以看出,他一直認為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被別人養著。
假若我們不能深入他的早期記憶,僅是單純地斥責他、要他吃藥或荷爾蒙製劑,一般都會無濟於事,實際上,他隻對觀察感興趣。而且,我們還發現他患有近視,正因為這一缺陷,他對可以看見的事物就更為注意了。他兒時養成的這個習慣深深地影響了他,以至於在他長大後應當工作時,他仍想繼續觀望,而拒絕工作。
當我們逐漸深入他的早期記憶發現問題時,他的這種心理障礙便有了治愈的希望和可能。後來,他精神痊愈了,還有了一份自己的事業,並與他自己的主要興趣一致:他開了一家精品店,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承擔著社會分工,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還有一個32歲的男子前來看病。他患有歇斯底裏失語症,隻能囁嚅低語,這種情況已有兩年了。起因是這樣的:一天,他踩了一塊香蕉皮,滑倒在一輛出租車的窗上,吐了兩天之後,從此就得了偏頭痛。從他的症狀分析來看,他應該是得了腦震蕩。然而,他的喉部器官沒有發生什麽變化,看來他現在不能正常說話,應該是別有原因。
事實上,他有8周完全是啞口無語。為此,他把出租車公司告上了法庭,可這個官司卻很難打。他把這個意外完全歸咎於出租車司機,並要求出租車公司賠償。我們可以理解,如果他能把某種傷殘露出來給人看,他在這個官司中的地位會更有利。當然,我們也不是說他不誠實,但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他不能說話,還缺乏有力的佐證。然而不管怎樣,他真的發現自己此後說話有困難。
為此,他特意看了一位喉科專家,可專家也找不出是什麽原因。於是,他來到我們這裏後,當被問及最初記憶時,他告訴我們:“我躺在搖籃裏,搖籃是掛著的。我記得看見掛鉤脫落了,搖籃摔下來,我受了重傷。”應該說,沒有人喜歡摔倒,但他過分強調掉下來,而且把注意力集中在掉下的危險上。這就是他的主要興趣。
“我一掉下來,門就打開了。媽媽衝進來,她都嚇壞了。”可見,在摔下來後,他獲得了媽媽的注意;但同時,這個記憶裏還隱含著一種譴責,那就是“她沒有照顧好我”。根據同樣的道理,如今他把出租車公司告上法庭,顯然在潛意識裏也是認為出租車司機和出租車公司犯了這種錯——他們沒有照顧好他。看來,這個被寵壞的小孩在日後的生活風格是:總想讓人對自己負責。
他還有一個記憶說的是同樣的事:“5歲時,我從20英尺高的地方掉下來,頭上壓著一塊重板。整整5分鍾,我說不出話來。”於是,我們發現,這個人擅長裝作失去語言能力,而且對此訓練有素,並常以摔倒為由,拒絕講話。
坦率地講,這不能成為一個靠得住的理由,因為摔倒在地,不一定導致不能說話,二者沒有必然的聯係。但是在他的潛意識裏,隻要一摔倒,自然就不能說話,仿佛成為一個正當的理由。所以,要想徹底治愈他的失語症,我們必須幫他糾正早期記憶形成的慣性認識才可以。
然而,他接著說:“媽媽跑出來,看上去很激動。”他兩次摔下來都驚壞了他母親,並吸引了她的注意力。我們到此可以依稀判斷出,他是個要得到過分注意,並成為關注焦點的小孩。我們可以理解,他希望彌補自己的不幸,事實上,很多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都希望這麽做。為了讓自己再度成為被關注的焦點,除了產生語言障礙,可能還會有別的辦法。實際上,這都是由他們基於早期記憶而產生的生活風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