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 dreams
夢的工作就是應付我們麵臨的難題,並提供解決之道。夢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的方式,並引起適合於生活方式的感覺。所以,夢的目的是支持生活方式抵製常識的要求。
夢是想在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他當前的問題之間建立起聯係,而又不願意對生活方式作新要求的一種企圖。生活的方式是夢的主宰。它必定會引起個人所需要的感覺。
我們在夢中發現的每一件東西,都可以在這個人的其他特征和病症中發現。無論我們做夢與否,我們都會以同樣的方式來應付問題,但是夢卻對我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種支持和維護。
人們對夢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很熟悉,可是談到對夢的解析,恐怕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實際上,人類從誕生以來,就對夢充滿了好奇,那些能為人解夢的巫師更是受到人們的格外禮遇。
盡管我們對夢的研究時間很長,但坦白地說,我們對夢的理解仍然有很多不足。據我所知,人類在對夢的解析中,隻有兩種談得上以科學為依據,一種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另一種是個體心理學。兩者相比,個體心理學更加注重常識的運用,為我們了解夢提供了更為切實可行的辦法。
舊式夢的解析
我們在用科學解析夢以前,有很多舊式的對夢解析的方法。盡管這些解析方法存在很多謬誤,但我們仍需予以重視。因為這畢竟是人類在了解夢時所做的一係列積極嚐試。毫不誇張地說,我們今天能夠科學地解析夢,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舊式解析方法的繼承和發展。
我們已經知道,夢是人們心靈創造性的產物。如果我們參考一下過去解夢的方法,就可以知道,人們總是通過這些夢來預測將來的目標。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在很早就開始認為,夢與未來有密切關係。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在夢裏,會有個超能力的神或祖先操縱自己的心靈,並在夢中給予自己一定指導。
對此,一些解夢的古書裏做出了一些解釋,說明了人們是如何根據夢來預知未來的。比如,早在人類文明的初期,人們就開始在夢裏尋找各種征兆和預示。在希臘和羅馬時代,人們寄希望於做一個神聖的夢,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以後的生活。他們甚至認為,有些夢可以達到治病的效果,包括可以消除一些生理或心理疾病。
這種對夢的神奇解釋與利用幾乎遍及世界。在美洲,印第安人通過懺悔、齋戒、沐浴的方法讓自己做出一些夢,並根據對這些夢的解析,來采取相應的行動。在《聖經》的《舊約全書》裏,夢也常被解析為可以預測未來發生的事情。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做的夢日後可以成為現實。他們堅信自己的夢具有遠見,而且認為這些夢可以指引自己前進。
我們若站在科學的角度上來看,這些觀點好像都缺乏邏輯證明,有些像無稽之談。實際上,當我剛開始研究夢的時候,也在想,人在做夢的時候,思維的隨意性很大,比起那些清醒著,而且身體與智慧都正常的人而言,做夢的人應該難以預測未來。當然,這隻是一種分析,既然人們這麽多年來一直堅信夢有著神奇的預測效果,那麽,裏麵或許隱藏著一些真理。
如果我們把夢放到特定的環境裏,對它進行認真的研究,也許真能找到我們期待的、有價值的信息。
不管怎麽樣,我們的一個觀點,正如千百年來人類的一個共同觀點那樣,就是:夢可以為某種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由此,我們可以斷定,一個人做夢了,必然是為某個問題找到解決的答案。當然,我們既然是要以科學的態度來解析夢,那就不能僅僅了解到這一步,我們還要知道,這個做夢的人要找的是哪種答案,他希望在哪兒找到答案。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夢境裏獲得的答案通常是朦朧的、模糊的,要次於一個人在清醒狀態下所得出的答案。無論如何,我們在研究舊式解夢方法時,能夠認清一個觀點還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個體睡覺時做夢,潛在意識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
弗洛伊德的觀點
在僅有的兩種科學解夢的方法裏,弗洛伊德認為夢可以被科學地了解。從定性的角度上來說,弗洛伊德的觀點是正確的。確實,夢並非雜亂無章,而是有其科學要素的。然而,在具體研究夢的時候,弗洛伊德的幾個做法顯然超出了科學的範疇,科學性從而變得有些薄弱。
比如說,弗洛伊德假定,人的心靈在白天活動,與在夜間活動有差異,即白天是“有意識”的活動,夜間則是“無意識”的活動。這樣的話,就把心靈在晝夜的活動對立起來,而且顯然,夢這種心理活動與日常思維有著截然相反的法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夢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就容易割裂,也使得夢更加虛無縹緲,難以捉摸。一般情況下,凡是這種截然對立,其結果便易導致錯誤。
在一些古代哲學家的思維中,就經常看到這些割裂開來的對立,這顯然在辯證法中難以成立。因為事物之間除了對立,還有統一,而且對立僅是相對的,有一定條件限製的。同樣,在一個人的思維裏,如果把兩種概念截然對立起來,就會產生神經症,這在我們遇到很多神經症患者時,已經可以從中得到驗證。很多神經症患者正因為在自己的意識體係內,造成了這種絕對的割裂,結果,造成他們精神與思維分裂,從而喪失了思維能力。
盡管如此,在很多時候,人們還是希望把這個世界簡單化,比如對與錯對立,還有男與女、冷與熱、輕與重、強與弱等都對立起來,這種固化思維曾長期盤踞在人們的頭腦中。然而在科學裏,它們並非是對立的事物,而是均為變量。或者形象地說,它們隻是按照人們某種假定理想的程度,在一個刻度尺上所處的位置,而且,這些位置並非靜止不變的,隻要一定條件成熟,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由此可見,所有理論,一旦把兩種事物截然對立起來,便不可避免地有了謬誤。所以,認為夢中的思想與白天的思想截然對立,顯然是不科學的。
除此以外,弗洛伊德還認為,性是夢的背景,夢都圍繞性展開,並用性來對夢進行解析。這種解釋的結果,隻能將夢與人們平時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分離開來,因為,性並非人們生活內容的全部。如果真如弗洛伊德所解釋的那樣的話,夢也就無法展現一個人的全部個性,甚至相當一部分個性,我們對夢研究的價值也就會大打折扣。
事實上,弗洛伊德自己後來也認為僅用性來解釋夢的確差強人意,甚至可以說存在很多漏洞,於是,他又補充說在夢裏可以看到一種想死的潛意識欲望,因為人的死亡是一睡不醒,而做夢的人則是介於活人和死人之間。如果這樣理解的話,的確有合理之處。
然而,弗洛伊德僅僅是點到為止,並沒有深刻地揭示出,人做夢,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必像清醒時那樣嚴謹地論證,而是采取一種輕鬆的解決辦法。而且,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遇到困難時,選擇了做夢,可以折射出這個人或許缺乏一些勇氣,從而需要在夢中獲得安慰。
不管怎麽說,僅就弗洛伊德對夢的觀點來說,無法使我們全麵了解夢所反映出的一個人的全部個性。而且,在弗洛伊德的觀點裏,夢與現實截然分開,而人的個性恰是現實中的表現,所以,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不足以讓我們借由夢來了解一個人的個性。
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弗洛伊德在對夢的研究中給我們的啟發。那就是:夢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夢代表著什麽含義。於是,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對弗洛伊德這些不足的方麵進行了深入研究,並補充心理學這門課程最基本的條件,那就是:人的個性具有一貫性和因果性,個體的所有思想、語言與心理都具有統一性,是一個完整的體係。這樣一來,對夢的解析才真正得以像其他科學一樣,成為一門科學,從而告別了它散亂無章的時代。
其實,從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問題。一個是“夢的目的是什麽?我們為什麽要做夢”。對此,弗洛伊德的回答是“為了滿足一個人未實現的願望”。顯然,這句話很難經得起推敲。比如說,一個人做夢醒來後,這個夢想不起來了,忘了自己的夢,或者是無法理解自己的夢,那麽又何談滿足所謂的“願望”呢?真的難以想象,一個人連自己的夢是什麽意思都不知道,又怎麽說得清楚夢背後的“願望”!
事實上,所有人,包括小孩子,都會做夢,但沒有幾個人真正懂得自己夢的含義。同時,夢又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麽快樂?假如夢已經與現實割裂開來,滿足感又從何談起呢?從這裏,我們再次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中,存在諸多前後矛盾之處。或者說,人一做夢,就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夢境裏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與自己無關,那麽顯然,這樣的夢對我們已經沒有什麽意義,從而使我們研究夢也變得失去合理性。這一點顯然不是弗洛伊德希望看到的。
所以,這又再次證明了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存在致命的邏輯矛盾。
那麽,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上來看,人在做夢時和醒著仍是同一個人。承認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夢與一個人的個性存在密切關係,或者說與一個人的個性是連貫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的個性怎樣,幾乎決定了他夢的性質。而且,這種觀點我們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了驗證。
比如說,有一種人,他們在夢中希望實現所有的願望,並在夢中進行一切努力與掙紮,那麽我們將這個夢與他的個性聯係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判斷,那就是這種人很可能是被寵壞的兒童。因為這樣的人經常會問自己:“我怎麽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生活能給我些什麽?”
或許這些人在現實中難以滿足私欲,便在夢中尋求滿足,從而寬慰自己。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弗洛伊德的理論,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論實則是被寵壞的小孩的心理學,因為這樣的小孩認為自己的本能不能受到任何拒絕,並且認為任何比自己強的人存在,就是一種不公平。通常情況下,這種人會老是在內心裏問自己:“我為什麽要愛我的鄰居?我的鄰居愛我嗎?”
而在個體心理學中,被寵壞的孩子不過是研究的眾多類型裏的一個。如果心理學僅以這一個類型為前提,並基於此預測所有的人性,顯然是片麵的。
正是由於弗洛伊德在解析夢中存在這些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才越發感覺到,運用個體心理學對夢進行解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個體心理學解夢的方法
實際上,早在我25年前決定研究夢時,就發現必須走出弗洛伊德的思想體係。因為我看到,夢境與生活並不對立,實際上與現實的動作和表現是一致的。比如說,一個人在白天期望實現某種優越目標,那麽他在夢中要解決的仍是這一個問題。所以,做夢的人其實與白天要追求的目標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解決一定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做夢的人都有隱藏的目標。
在認識到這一點時,我們就會發現,夢肯定是生活風格的產物,並且與一定生活風格相一致。
1.增強生活方式。
通常來說,我們晚上做夢,第二天早晨醒來後,總會忘記自己的夢,似乎不留一絲痕跡。難道果真如此嗎?實際上並非如此,至少,我們還留有一些夢中的感覺。或許,夢裏的圖像不存在了,對夢的了解也無從談起,但那種夢的感覺還是縈繞於心。實際上,夢對我們最大的意義就是留給我們一定感覺。
應該說,夢留給人的這種感覺,必然與其生活方式保持一致。或許夢中的想法和白天想法有差異,但不是絕對的,兩者更無嚴格區分。而且這種差異的原因,通常在於我們在夢中與醒時相比,接觸的現實要少些,所以才會有些區別,但夢中內容並沒有真正脫離現實。
假如我們白天掛念某個問題,那麽在睡眠中仍會牽掛這個問題。可見,即使在熟睡中,我們與現實仍然聯係著。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個人在入睡時,如果有人對他施加一些影響,比如有外在聲音,或是在他身上掐一下等,他就會醒來。可見,一個人在熟睡時,仍與現實緊密相連,其中,一個人的身體便是最基本的現實。
當然,在做夢時,我們不必在意很多人的看法。因為在夢境裏,我們幾乎孤身一人,我們幾乎不必考慮社會的壓力。正因為這樣,我們夢裏的想法不必那麽忠實地應付周圍的環境。實際上,如果我們在睡眠時沒有緊張感,或者是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睡眠才不會受到幹擾。
所以,做夢實則是對睡眠的一種幹擾。從這裏可以看出,隻有在我們睡眠時,仍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尋求方法的壓力在我們睡眠時依然存在,於是,我們在睡眠時才會做夢。
那麽,接下來,我們研究睡眠中,心靈是如何麵對這些問題的。在夢中,我們要麵對的不是全部環境,而且原先認為棘手的問題,在夢裏看起來,也會覺得容易些。所以通常來講,白天感覺棘手的問題,在夜晚的夢裏可能會變得容易處理。
基於此,我們做夢的一個意圖,便是為了解決問題,並增強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麽,夢為什麽要增強我們的生活方式?難道現實中有什麽事物威脅到我們的生活方式嗎?的確如此。生活在這個多變的世界裏,我們的生活方式很多時候需要修正與改變,因而變得不堪一擊。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希望自己每天早晨外出跑步,可是每天早晨總是下雨,你的這種生活方式是否要做出調整?那麽做出怎樣的調整,才能達到你鍛煉身體的目標?
類似於這些問題,會讓我們不同程度地在夢中尋找答案,以維持自己確定的生活方式。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夠獲得一定回報,這是常規方法。但若有些人想獲得大筆的金錢,但又不想按照常規方法去做,那麽他可能會想到在賭博中贏錢。或許他也會想到可能輸錢,但他的確太想暴富,那該怎麽樣呢?
他可能會為自己構想一幅圖畫,包括自己通過投機賺了很多錢,然後過上奢侈的生活,讓每個人都豔羨自己。這種情景可能會經常在他的夢裏出現。於是,這種夢境一次次強化了他的決心,並讓他自以為找到了一條很好的致富方法,從而最終選擇賭博。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我們工作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們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那麽,很快,我們可能會覺得放下了手裏的工作,一下子跑到戲劇裏了。還有些人在戀愛中,他可能會勾畫美好的未來,甚至進入一種類似夢境的感覺。還有些時候,一個人感覺悲觀,那麽在他的夢境裏,可能會出現渾渾噩噩的景象。這些例子都可以說明,夢可以增強一個人自認為的生活方式。
我們也可以看到,夢境裏總會出現對常識的顛覆,比如說,現實裏本來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夢裏卻出現了,甚至讓人覺得有些荒誕。從這個意義上說,夢與常識可謂一對冤家。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會發現,一個喜歡以科學方式做事的人很少做夢,甚至不做夢。那些不想運用常識來解決問題的人,則會常常做夢。
於是我們發現,夢是試圖在生活方式和現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避免對生活方式做出調整。生活方式既是夢的創作者,又是它的製片人和導演。它總會激發一個人所需要的感覺。在夢中發現的東西,我們都可在其他特征和行為中找到。無論做夢與否,我們都會用同一辦法來處理問題,但夢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支持和理由。
那麽現在,在對夢的認識上,我們前進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夢中,我們是在自我愚弄。在每一次夢裏,我們其實都是在自我陶醉、自我催眠,為自己創造一種自認為愜意的情景。同時,通過做夢,我們也為應付現實中的各種情況做好了準備。
於是,在夢境中,我們會發現對各種圖像、插圖與事件,夢都會做出一定選擇。這就好比在回顧過去時,我們將所有的記憶整編為一部選集,然後根據我們要達到的目的,予以抽選。同樣,在做夢時,我們也會選出一些能夠加強我們生活方式的事件,從而幫助自己在超越常識的基礎上,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
2.符號與暗喻。
那麽此外,還有哪些因素可以催生夢呢?接下來要論述的,其實在古代就已經發現了,後來又經弗洛伊德予以強調,那就是:夢主要由暗喻和符號構成。這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在夢中,我們都是詩人。”
或許我們要問,夢為什麽要用新的語言和符號來表達,為什麽和現實不一樣?這個答案很簡單,假如夢像現實一樣,那麽一些常識問題就無法避開,我們在夢裏就無法變得輕鬆。實際上,在夢裏,這些暗喻和符號可以隨心所欲地濫用。暗喻可以表達豐富的意思,甚至可以同時說兩件事,其中一件是假的。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在運用它們。比如,我們評論某人時說:“不要這麽小孩氣!”便形象地指出了對方應該避免的方麵。如果一個大個子對一個小個子生氣,他可能說:“他是條毛毛蟲草,隻配讓人踩。”這句暗喻則表達出了他的憤怒。
當荷馬描述希臘軍隊如雄獅般馳騁疆場時,也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這顯然更好地實現了想要的表達效果。假如荷馬隻是說士兵們怎樣氣喘籲籲、汗流浹背,怎樣鼓起勇氣或避開危境,他們的甲胄如何破舊等細枝末節,想必我們對希臘士兵當時如何勇敢就不會有很深的印象。可見,運用暗喻是為了美,為了想象,為了幻想。
當然,我們還要強調的是,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錯了,即生活價值觀錯了,這時運用暗喻和符號就會十分危險。
比如說,一個學生麵臨考試。如果這道題他會做,那麽他就應該運用常識來處理它。如果他的生活方式是遇到問題就逃避,那麽他在用暗喻後,可能會越發覺得這個問題難以解決。舉例說,他夢見自己站在懸崖邊,隻有向後退才不會掉下去。那麽,回到現實中來,他或許會把考試當成懸崖,然後自我欺騙與躲避。
例如,還有一個學生,充滿勇氣,有長遠的生活觀,希望能完成功課,通過考試。當然,他還是需要支持,希望安慰自己——他的生活方式就這樣要求。考試前夜,他夢見自己站在一座高山頂上。這幅表現其處境的圖像已被大大簡化了。他的全部生活環境隻有最小的那部分表達出來了。考試問題對他來說非常重大。但通過排除這個問題的許多方麵,隻集中在成功的前景上,他激發了感覺來幫助自己。
次日早晨起床時,他覺得心情比以前更愉快,精力更充沛,而且也更有勇氣了。他已經成功地化小了自己所必須麵對的困難。但盡管他是安慰了自己,但實際上也愚弄了自己。因為他沒有運用常識來麵對全部問題,隻是激發了一種自信的心態。
這種故意激發某種感覺的事極為普通。一個人要想跳過一條小溪,在跳之前,他可能會數到三。數一二三難道真的這麽重要?跑過去與數一二三有什麽必然聯係嗎?其實沒有。他數一二三隻是激起自己的感覺,集中所有力量。我們具備一切必要的心理資源來精心構成一種生活方式,並加以固定、加強。其中最重要的一種資源就是激發感覺的能力。我們不分晝夜地進行這個工作,但可能在夢中更清晰。
我接下來舉個自己的例子,以說明我曾經如何愚弄自己。在世界大戰中,我是一家治療患了彈震症士兵的醫院院長。看到那些再也無法麵對戰爭的士兵,我竭盡全力讓他們做一些輕鬆的事來幫他們,並希望減輕他們的緊張程度。一天,有個士兵跑來找我。他是我看到的體格最健壯的一個人。
但他卻垂頭喪氣,在給他檢查時,我就想怎樣可以幫助他。當然,我也可以把這些有病的士兵打發回家,但我的每一份診斷書都必須得到上級的通過,因此,我的慈悲之心也必須克製在一定限度之內。這個士兵的情況很棘手,最後我終於說:“你有彈震症,但身體卻很健康、很強壯。我會讓你做一些輕鬆的事,這樣你就不必上戰場了。”
看到自己不能回家,這個士兵很沮喪,說:“我是個窮學生。要靠教書養活年邁的父母。不教書的話,他們會餓死。如果我不養他們,他們就隻會死了。”
我希望能送他回家,找一份辦公室的工作,但又害怕診斷書這樣寫的話,長官會勃然大怒,反而更加要求他上前線。最後,我決定實話實說。我要證明他的身體隻適於做哨兵的工作。當晚回家睡覺時,我做了一個噩夢。我夢見自己成了殺人犯,在黑暗狹窄的街上四處亂跑,使勁想自己殺了誰。我記不得誰是被害者,隻是覺得:“我殺了人,我完了。我的生命結束了,一切都完了。”
一醒來,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殺了誰?”然後我想起:“如果我不給這個士兵一份辦公室的工作,也許他就會被派到前線,然後犧牲了。這樣我就成了凶手。”可以看到我是怎樣激起自己的感覺來欺騙自己。實際上,我沒有謀殺任何人,即使我預見的不幸真的發生了,我也不會有罪。但我的生活方式不允許我冒這樣的險。
因為我是名醫生,我是來拯救生命的,而不能送這些生命到危險中。可是在我穩定下心情後,最終還是明白,如果我要幫他,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遵從常識的規律,而不要管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我證明了他宜於做哨兵。
後來的事證明遵從常識總是上策。長官看過診斷書後,畫了一條橫線。我想:“他要把他派到前線去了。”長官批道:“幹半年機關工作。”原來這位長官已經受了賄,是要對這名士兵高抬貴手。這個年輕人從來就沒有教過書,他對我講的沒有一個字是真的。他講這個故事隻是想要我給他一份輕鬆的工作,然後讓這位受了賄的長官來批署我的診斷書。自那以後,我就想最好還是不要做夢,很多時候,靠得住的還是常識。
由此可見,夢經常是用來欺騙和愚弄自己的,就像人類本來不能像鳥兒一樣飛行在天空上,可在夢中,我們卻可以在天空中飄來飄去。從這個意義上說,夢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但在指導我們行為時,最好還是依靠常識。
我們承認,夢是當前現實問題與一個人生活方式之間的橋梁,但生活方式不應因為夢的作用而增強,必須和現實直接接觸。而且,每一個夢隻能揭示出個體所處的特定情境,所以,夢的解析隻能為個體所獨有,基於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絕不存在什麽公式來解析每個人的夢的符號和暗喻。
同時,我們還要知道的是,夢是一個人生活方式的產物,這就好比,一個慈善的人在夢裏必然常懷濟世之心;而一個冷血的人則可能在夢裏經常見到險惡的情景。總之,夢是個人對自己特定環境的解析。這個世界上,絕不存在一種死板的公式,我們對夢了解的意義其實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們如何實現目標。
一些常見的夢
許多人會在夢中夢到自己會飛。其實這樣的夢正如其他的夢一樣,關鍵也是激發出一種感覺,可以有助於人們改變自己的心情,比如說讓心情由低沉到高漲。在這樣的夢裏,人們會發現現實不難突破,達到一種優越感並非難事。於是,我們在這個夢裏,發現自己成了一個勇敢的人,從而高瞻遠矚、富有進取心。事實上,每個人在潛意識裏都希望自己能夠這樣力爭上進,即使在夢裏也不會放棄這一點。通常來說,這樣的夢裏包含一個問題:“我是繼續向前還是就此打住?”我們在夢裏的答案一般是:“我的路上沒有阻礙,繼續前進!”
經過我們的研究,幾乎很少有人在做夢的時候發現自己會從空中掉下來。顯然,這就可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的心靈總是關注自己的生存,以及對失敗的擔憂。當然,也會有些人因為特殊原因,在夢中發現自己從空中掉下來。通常來說,這樣的夢,會讓人醒後有一種心悸感,而且總是在人的心情很糟糕情況下才會做的夢。
還有些人在夢裏經常發現自己變得癱瘓,或者錯過了某趟火車,對於這樣的情景,一般意味著:“如果我不要做什麽,這個問題就會過去,那我真是太高興了。我要走一條彎路,並且晚點到,這樣就能免於遇到這個問題了。我一定要讓火車開走。”
還有些人夢到了考試。一些年齡很大的人在夢裏發現自己這麽大年齡,竟然還要參加考試,不禁會感覺詫異。其實,這樣的夢境對於一個正在苦苦思索某一個問題的人而言,意味著:“你還沒有準備好麵對眼前的這個問題。”當然,對於一個曾經接受過這種考驗的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你以前通過了這種考試,那現在也會通過眼前的這個考驗。”
可見,如果我們把夢裏的很多事物看作一些符號的話,就會發現對於不同的人,這些符號也會不一樣。所以,對於夢來說,我們要重點關注它給人留下的心境,以及這個夢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麽樣的關係。
幾個案例研究
有一個神經症患者,32歲了,來找我給她治病。她在家裏排行老二。正如我們對別的老二分析的那樣,她也是雄心勃勃,凡事希望當第一,並要求自己做事講究完美。這麽多年來,她一直這樣要求自己,以至於她來到我這裏時,精神幾乎已經崩潰了。
她曾經愛上了一個比自己大很多的有婦之夫,後來,這個男人生意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她仍願意嫁給這個男人,可他卻離不了婚。不久,她便發現自己經常做夢。在夢裏,她夢見自己在鄉下時,把自己的公寓租給了一個男子。這個男子在搬進公寓後不久就結婚了,但卻沒有付給她房租。慢慢地,她發現這個男子為人很不誠實,而且工作不努力,最後實在忍無可忍,她便把這個男子趕走了。
在聽了她的這個夢後,我們立即發現,這個夢境其實與她的現實問題很有聯係。其實,這個夢反映出的問題是,她在內心深處一直糾結於是否應該嫁給那個生意失敗的男人。的確,在生活中,她雖然喜歡這個男人,可是這個男人卻窮困潦倒,養不起她。尤其是這個男人帶她去外麵吃飯時,她吃完飯後,卻發現這個男人付不起錢,還需要自己來付,於是讓她在內心裏更加糾結。
然而實際上,這個女人雄心勃勃,總希望自己能夠風光十足,可現實的遭遇卻讓她屢受打擊。所以,一想到把自己和這個貧窮的男人聯係在一起,便不由想起了夢境裏的想法:“如果他租了我的房又付不起租金,我拿這樣的房客怎麽辦?”答案是:“他隻能搬出去了。”久而久之,她便加重了對婚姻的反感。
可現實中,一個有婦之夫畢竟不同於房客,也難以等同起來;何況這個有婦之夫還無法養家。於是,為了繼續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仍然維持自己的雄心,她便有了這種感覺:“我不應該嫁給他。”
這樣的感覺引申到夢裏,她會有這樣的意識:“一個男人租了我的房,如果他交不起租金,就必須滾蛋。”
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對患者的治療,一個重要目標便是增強其解決生活中問題的勇氣。所以,在治療中,患者通常會發現自己的夢發生改變,或者對夢的解釋改變,對生活更多地體現出一種自信的態度。
我還遇到一個患了抑鬱症的病人,她說在出院時做了一個這樣的夢:“我一個人坐在一條凳子上。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雪,幸好我避開了,因為我趕緊跑到屋裏,與丈夫在一起。後來,我幫他在一家報紙的廣告欄裏找合適的工作。”在做完這個夢後,她長久地不能解析這個夢。
實際上,這個夢境可以反映出她想與丈夫重歸於好。為什麽這樣說呢?原來,剛開始的時候,她恨自己的丈夫,而且總是語言刻薄地抱怨他的弱點,還挖苦他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並譏諷他沒有上進心。終於,他們無法在一起相處,隻好分居。可在分居後,她慢慢地感到:“與其獨自麵對危險,還不如與丈夫待在一起好。”
在研究了這個病人的情況後,我們做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盡管她希望與丈夫和好,但還是考慮到一些親戚對此的建議。當然,她已經懂得獨處對自己的折磨,可她又沒有做好與丈夫合作的心理準備。
還有一個10歲的男孩被帶到診所。這是一個什麽樣的男孩呢?在學校,老師認為他對同學過於惡毒。他在學校裏經常偷東西,並把偷來的東西放到別人的桌子裏,然後誣陷是別人幹的。實際上,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去羞辱他人,然後認為是別人惡毒,而不是自己時,這種行為才有可能發生。
如果他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那麽我們可以判斷出,他應該是從家裏學到的,而且想在家裏陷害某個人。除此以外,這個男孩還在街上朝一個孕婦的肚子擲石塊兒,並為此惹上了麻煩。在這個男孩的內心裏,他或許已經知道了懷孕是怎麽回事,至於他為什麽要這樣做,或許是因為他不喜歡懷孕,比如說,他可能在家裏看到某個降生的弟弟或妹妹不高興。
總之,在老師的評語中,他被稱為“這一帶的害蟲”;而且,這個男孩很煩那些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還經常辱罵他們,說他們的壞話。不僅如此,他見到小女孩,還喜歡追著打。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家裏喜歡與妹妹競爭。
在了解他的家庭情況時,我們得知,他是家裏兩個孩子中的老大,下麵還有一個4歲的妹妹。然而令我們奇怪的是,他的母親說這個男孩很喜歡妹妹,常帶著妹妹去玩,對妹妹很好。而且,這個母親還說自己與丈夫的關係融洽,至於這個男孩所做的一些難以理喻的事情,確實讓我們難懂。或許,這是來自他邪惡的本性,也可能是命運的安排,抑或是某個遠祖的影響。
的確如此,我們在個案研究中,常會聽到這樣不錯的婚姻,比如父母關係和諧,然而孩子卻很可怕。實際上,很多老師、心理學家、律師以及法官都會不同程度地見證這種婚姻。那麽,為什麽看起來幸福的婚姻,卻讓孩子有了一係列嚴重的問題呢?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孩子看到媽媽很愛爸爸,會感到很惱怒。因為這個孩子的潛意識希望獨自獲取母親的注意力。基於這個出發點,如果看到媽媽對其他人示愛,這個孩子就會情緒波動。
假如說幸福的婚姻還會出現這樣的不幸狀況,那麽不幸的婚姻顯然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因為假若孩子經常看到父母的吵鬧,顯然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裏失去對人性的尊重。那麽,我們具體應該怎麽辦呢?毫無疑問的是,我們必須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懂得與人合作,而且防止孩子從小依賴某個家長。比如說,一個孩子想留住母親的注意,若發現自己沒有得到母親的注意,就會通過去招惹麻煩來吸引母親的注意。
我們再回過來了解那個10歲男孩的狀況。他的母親從未懲罰過孩子,可她總是等孩子的父親回來後懲罰孩子。或許,這位媽媽覺得自己心軟,認為隻有男人才應該發號施令,才有威力去懲罰孩子。也可能,在媽媽的內心裏,希望保留住孩子的依戀,擔心孩子對自己留下不好的印象。
無論怎樣,她的這些做法都在無形中引導孩子怨恨父親,並且拒絕與父親的合作。於是,家裏的這個矛盾就發生了。我們還聽到,孩子的父親很愛妻子和家庭,但由於這個男孩老是與自己作對,所以下班後常不願意回家。實際上,父親對自己的兒子很嚴厲,並且痛打過這個男孩。於是,為了盡量避免再次挨打,男孩在家裏掩飾了自己內心的怨恨,並學會了偽裝自己。
在很多人看來,他經常帶著妹妹出去玩,他似乎很愛妹妹。但在沒有人看到時,他則經常扇她耳光、踢她。這個男孩為什麽會這樣呢?原來,在家裏,他總是睡在餐廳的一個睡椅上,而妹妹卻睡在父母房中的小床裏。假如我們設身處地為這個男孩設想一下,就會發現,對於父母的這個安排,他內心還是惱火的。
因為他一直希望獲得母親的注意,可是每到晚上休息時,妹妹與母親那麽接近,卻留下自己孤零零地躺在睡椅上。其實,這個男孩的身體很健康,而且出生也很順利,在喂了7個月的母乳後,他開始第一次用奶瓶,可結果卻吐了。
直到3歲時,他才停止嘔吐。現在,他飲食正常,營養也比較充分,但總是擔心自己的胃口會有問題。在潛意識裏,他總覺得自己的胃是一個薄弱點。所以,他在吃飯的時候,很挑剔;而且母親確實有些嬌慣他,假如他覺得麵前的食物不好吃,母親就會給他錢,讓他出去買好吃的食物。可他出去後,總會向別人抱怨說父母沒有讓他吃飽。久而久之,他在這方麵已經磨煉得爐火純青,並且逐漸養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通過詆毀別人,讓自己獲得一種優越感。
那麽現在,我們即可以了解他來診所時描述的那個夢了。“我是一個西部牛仔,”他說,“他們送我到墨西哥去了,我必須一路殺回美國。有個墨西哥人來攔我,我就踢了他的肚子一腳。”這個夢的感受是:“我處於敵人的包圍之中,必須掙紮,必須奮戰。”在美國,牛仔都被視為英雄,他認為追小女孩、踢別人的肚子就是英雄事跡。
我們可以知道,在這個男孩的意識裏,肚子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在男孩看來,肚子是一個人最為薄弱的地方。因為這個男孩覺得自己的胃不好,他的父親也自認為有神經性胃病,可見,在他的家庭裏,胃和肚子已經上升為最重要的位置。這個男孩追求的目標也正是打擊別人最薄弱的地方。
這樣看來的話,他的夢和行為便與他的生活方式變得吻合。實際上,他一直生活於夢裏,並長久地沒有從中清醒過來。如果這個男孩一直如此生活下去,他就會繼續反抗父親,打妹妹、打小孩子,特別是女孩,甚至會去反抗想給自己治病的醫生。所以,夢裏的衝動會鼓舞他去當英雄、征服別人。如果他沒有能夠意識到這是在愚弄自己,那麽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白費。
於是,我給這個男孩解釋了他的夢。他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國度,仿佛任何人都想懲罰自己,任何人都是敵人。當這個男孩第二次來到診所時,我又問他:“我們上次見到後到現在,你有什麽新的發現嗎?”
“我做了一個壞孩子。”他回答道。
“你幹了什麽?”
“我追趕過一個小女孩。”
看來,這隻是一種誇耀,或者是一種進攻。要知道,我和他是在診所裏說話,是希望他變好,可他仍然強調自己是個壞孩子。可見,他還生活在夢境中,希望扮演一個英雄。我必須幫助他消除這種虛無縹緲的情結。
於是,我又問他:“你相信一個英雄會追趕、欺負一個小女孩嗎?這種英雄行為是不是太蹩腳了?如果你想成為英雄,就應該去追那些強壯的大個子女孩,或者就不應該去追女孩,而應該挑戰那些比你身強體壯的大男孩。”當然,這還隻是治療的一個方麵。
我必須要讓這個男孩清楚,繼續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太大意義,從而讓他摒棄不好的生活方式。這就如一句法國諺語所說“對他的美湯吐痰”,這樣的話,他就不會喜歡自以為好的生活方式了。
治療的另一個方麵,便是鼓勵他與別人合作,以一種對社會有益的方式來獲得重要性。通常來說,除非一個人擔心生活的社會性給自己帶來失敗,否則的話,他不會拒絕社會性,也不會拒絕與別人合作。
還有一個24歲的女孩子,單身,做文秘工作。她抱怨自己的老板恃強淩弱,令自己難以接受;此外,她也覺得自己難以找到朋友。我們通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交不上朋友,是因為他想控製別人,而且這樣的人還隻關心自己,他唯一要追求的目標便是自己的優越感。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她抱怨的老板應該也是這種人。
假如兩個都想控製別人的人碰到一起,肯定要出問題。這個女孩的家裏有7個孩子,她在家裏排行最小,是家裏的寵兒。由於從小一直被寵著,她像一個男孩一樣調皮,並常覺得自己就是個男孩子。由於家裏很多人都是圍著她轉,所以她從小就有種優越感目標,即控製別人。
事實上,她長得很漂亮。所以,她總覺得別人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有一張漂亮的麵孔,所以常害怕臉部變形受到傷害。實際上,在生活中,漂亮女孩常會給別人留下一種印象,那就是以自己的美麗控製別人。然而她卻幻想自己成為一個男孩,以男性化的方式控製別人。從這點上來說,她不是很在意自己外貌的漂亮。
在她最初的記憶裏,曾經被一個男人嚇壞了。所以,她承認,一直到現在,她還最怕被搶劫。這裏便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特點,那就是,一個想成為男性的女孩,竟然害怕強盜和打劫者,這看上去似乎有些奇怪。
看來,她隻想生活在自己能夠控製的環境中。盡管如此,那些強盜和打劫者是並不是單憑主觀願望就可以控製住的,所以,她期望把敵人通通消滅,這樣的話,她的潛意識裏就會有些男性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男性抗議”。這在一些女孩子身上表現為“我是一個與身為女人的種種不利抗爭的人”。
我們接下來分析一下她的夢境,並根據這種分析,來看她在夢境中是否有這樣的感受。比如說,她在夢裏經常感到被一個人留下來,這說明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她的這個夢意味著:“我必須受到照看。把我單獨留下來很不安全,別人會攻擊我、操縱我。”
她還有一個情景經常在夢境裏出現,那就是夢見丟了錢包。其實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她在提醒自己:“小心,你有失去東西的危險。”實際上,她什麽東西都不想失去,尤其是不想失去操控別人的權力。因此,她在夢境中選擇生活裏的一件事,如丟失錢包,來代表自己的全部生活。實際上,她並沒有丟掉錢包,但在夢中卻丟了,這種感受留在了她的腦海裏。
除此以外,她還有一個情節比較長的夢,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看出她的生活態度:“我到了一個遊泳池,那兒有許多人。有人注意到我站在別人頭上,看到有人站在自己的頭上,他們好像大叫起來,而我就處在掉下來的危險之中。”
實際上,如果我是個雕刻師,我會給她雕塑出這樣的形象:她站在別人的頭上,把別人當成自己的坐墊。那麽,這就是她的生活方式。她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同時也意識到自己這樣做很危險,並認為別人應該看到她的危險,更應該照顧她。與此同時,她的內心裏又一遍遍地告訴自己:“要做男人,不做女孩。”
像很多家裏的老幺一樣,她也不甘平庸,期望別人關注自己,最起碼要“看上去”比別人優越。在這種心理壓力下,她經常生活在恐懼中。那麽,我們應該怎麽辦呢?最好的辦法是,我們讓她回歸女性的角色,進而讓她消除對異性的高估,並幫助她在人們之中感到友善與平等。
還有個女孩在13歲時,她的弟弟因為一次事故而喪生。後來,她的最初回憶是:“弟弟小時候學走路的時候,一次他抓住一把椅子想站起來,但椅子卻掉在他身上。”她的記憶中還有一次經曆,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她所說的:“我有個做得非常多的夢,非常奇怪,一條街上有一個我沒看到的洞,我老是走在那條街上,走著走著,就掉到洞裏了。洞裏都是水,我一觸到水,馬上便驚醒了,心跳得好厲害。”
對於這個夢,我們認為,假如她持續地用這個夢來驚嚇自己,那麽久而久之,她會覺得這個夢愈加神秘莫測。因為這個夢一次次地提醒她:“小心點,有許多你不知道的危險。”實際上,如果她已經在下麵了,就不必擔心掉下去;她之所以擔心掉下去,是因為她想比別人更高。正因為這樣,她的這個夢其實在說:“我高人一等,但要小心不掉下去。”
我還見到幾個例子,可以從中看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最初記憶和夢裏會發生什麽樣的作用。比如,一個小女孩告訴我:“我記得曾喜歡看別人修樓房。”從這個小女孩的話裏,我們可以知道,她具有合作精神。實際上,一個小女孩不可能參與建房,但通過她的興趣,我們可以知道她喜歡與人合作。
“我當時是個小娃娃,站在一扇很高的窗子旁,那些玻璃格子至今還曆曆在目。”在這個情景裏,她注意到了窗子很高,可見她的腦海裏已經對高矮有了對比。在這個情景裏,她可能會想:“窗戶很大,而我很小。”正因為這樣,她才喜歡比較大小。
我們接下來再回到她的夢裏:“當時還有幾個人同我坐在一輛車上。”看來,她的確是個喜歡合作的人,比如說,從她喜歡和別人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來。“我們一直開,到一片樹林前才停車。大家都下了車,跑進林子裏。大部分人個頭都比我大。”如果我們留意一下的話,就可以發現,在這裏,她仍然注意到了大小的差異。
“但我還是盡量及時趕到,搭上了電梯。電梯下到一個大約有10英尺深的礦坑裏。我們想不走出去的話,一定會被毒氣毒死。”現在,她描述的是一個危險處境,大部分人都害怕某些危險,所以人們在危險麵前普遍不是十分勇敢。但她繼續說:“我們最後全部安然無恙地出來了。”從這個情景裏,我們可以看出,她很樂觀。
實際上,如果一個人喜歡與別人合作,那麽這個人往往就會很樂觀。“我們在那兒待了一分鍾,然後又集合起來,飛快地跑到汽車上了。”至此,我相信,這個女孩一直樂於合作;正因為這樣,她才覺得,自己應該更高大一點。
同時,這個小女孩還有些緊張感,就好像用腳跟站著那樣。由於她很喜歡人,尤其樂於同別人在一起獲得成就,所以,她的這種緊張感也就得以抵消。
夢的工作就是應付我們麵臨的難題,並提供解決之道。夢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的方式,並引起適合於生活方式的感覺。所以,夢的目的是支持生活方式抵製常識的要求。
夢是想在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他當前的問題之間建立起聯係,而又不願意對生活方式作新要求的一種企圖。生活的方式是夢的主宰。它必定會引起個人所需要的感覺。
我們在夢中發現的每一件東西,都可以在這個人的其他特征和病症中發現。無論我們做夢與否,我們都會以同樣的方式來應付問題,但是夢卻對我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種支持和維護。
人們對夢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很熟悉,可是談到對夢的解析,恐怕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實際上,人類從誕生以來,就對夢充滿了好奇,那些能為人解夢的巫師更是受到人們的格外禮遇。
盡管我們對夢的研究時間很長,但坦白地說,我們對夢的理解仍然有很多不足。據我所知,人類在對夢的解析中,隻有兩種談得上以科學為依據,一種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另一種是個體心理學。兩者相比,個體心理學更加注重常識的運用,為我們了解夢提供了更為切實可行的辦法。
舊式夢的解析
我們在用科學解析夢以前,有很多舊式的對夢解析的方法。盡管這些解析方法存在很多謬誤,但我們仍需予以重視。因為這畢竟是人類在了解夢時所做的一係列積極嚐試。毫不誇張地說,我們今天能夠科學地解析夢,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舊式解析方法的繼承和發展。
我們已經知道,夢是人們心靈創造性的產物。如果我們參考一下過去解夢的方法,就可以知道,人們總是通過這些夢來預測將來的目標。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在很早就開始認為,夢與未來有密切關係。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在夢裏,會有個超能力的神或祖先操縱自己的心靈,並在夢中給予自己一定指導。
對此,一些解夢的古書裏做出了一些解釋,說明了人們是如何根據夢來預知未來的。比如,早在人類文明的初期,人們就開始在夢裏尋找各種征兆和預示。在希臘和羅馬時代,人們寄希望於做一個神聖的夢,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以後的生活。他們甚至認為,有些夢可以達到治病的效果,包括可以消除一些生理或心理疾病。
這種對夢的神奇解釋與利用幾乎遍及世界。在美洲,印第安人通過懺悔、齋戒、沐浴的方法讓自己做出一些夢,並根據對這些夢的解析,來采取相應的行動。在《聖經》的《舊約全書》裏,夢也常被解析為可以預測未來發生的事情。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做的夢日後可以成為現實。他們堅信自己的夢具有遠見,而且認為這些夢可以指引自己前進。
我們若站在科學的角度上來看,這些觀點好像都缺乏邏輯證明,有些像無稽之談。實際上,當我剛開始研究夢的時候,也在想,人在做夢的時候,思維的隨意性很大,比起那些清醒著,而且身體與智慧都正常的人而言,做夢的人應該難以預測未來。當然,這隻是一種分析,既然人們這麽多年來一直堅信夢有著神奇的預測效果,那麽,裏麵或許隱藏著一些真理。
如果我們把夢放到特定的環境裏,對它進行認真的研究,也許真能找到我們期待的、有價值的信息。
不管怎麽樣,我們的一個觀點,正如千百年來人類的一個共同觀點那樣,就是:夢可以為某種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由此,我們可以斷定,一個人做夢了,必然是為某個問題找到解決的答案。當然,我們既然是要以科學的態度來解析夢,那就不能僅僅了解到這一步,我們還要知道,這個做夢的人要找的是哪種答案,他希望在哪兒找到答案。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夢境裏獲得的答案通常是朦朧的、模糊的,要次於一個人在清醒狀態下所得出的答案。無論如何,我們在研究舊式解夢方法時,能夠認清一個觀點還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個體睡覺時做夢,潛在意識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
弗洛伊德的觀點
在僅有的兩種科學解夢的方法裏,弗洛伊德認為夢可以被科學地了解。從定性的角度上來說,弗洛伊德的觀點是正確的。確實,夢並非雜亂無章,而是有其科學要素的。然而,在具體研究夢的時候,弗洛伊德的幾個做法顯然超出了科學的範疇,科學性從而變得有些薄弱。
比如說,弗洛伊德假定,人的心靈在白天活動,與在夜間活動有差異,即白天是“有意識”的活動,夜間則是“無意識”的活動。這樣的話,就把心靈在晝夜的活動對立起來,而且顯然,夢這種心理活動與日常思維有著截然相反的法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夢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就容易割裂,也使得夢更加虛無縹緲,難以捉摸。一般情況下,凡是這種截然對立,其結果便易導致錯誤。
在一些古代哲學家的思維中,就經常看到這些割裂開來的對立,這顯然在辯證法中難以成立。因為事物之間除了對立,還有統一,而且對立僅是相對的,有一定條件限製的。同樣,在一個人的思維裏,如果把兩種概念截然對立起來,就會產生神經症,這在我們遇到很多神經症患者時,已經可以從中得到驗證。很多神經症患者正因為在自己的意識體係內,造成了這種絕對的割裂,結果,造成他們精神與思維分裂,從而喪失了思維能力。
盡管如此,在很多時候,人們還是希望把這個世界簡單化,比如對與錯對立,還有男與女、冷與熱、輕與重、強與弱等都對立起來,這種固化思維曾長期盤踞在人們的頭腦中。然而在科學裏,它們並非是對立的事物,而是均為變量。或者形象地說,它們隻是按照人們某種假定理想的程度,在一個刻度尺上所處的位置,而且,這些位置並非靜止不變的,隻要一定條件成熟,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由此可見,所有理論,一旦把兩種事物截然對立起來,便不可避免地有了謬誤。所以,認為夢中的思想與白天的思想截然對立,顯然是不科學的。
除此以外,弗洛伊德還認為,性是夢的背景,夢都圍繞性展開,並用性來對夢進行解析。這種解釋的結果,隻能將夢與人們平時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分離開來,因為,性並非人們生活內容的全部。如果真如弗洛伊德所解釋的那樣的話,夢也就無法展現一個人的全部個性,甚至相當一部分個性,我們對夢研究的價值也就會大打折扣。
事實上,弗洛伊德自己後來也認為僅用性來解釋夢的確差強人意,甚至可以說存在很多漏洞,於是,他又補充說在夢裏可以看到一種想死的潛意識欲望,因為人的死亡是一睡不醒,而做夢的人則是介於活人和死人之間。如果這樣理解的話,的確有合理之處。
然而,弗洛伊德僅僅是點到為止,並沒有深刻地揭示出,人做夢,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必像清醒時那樣嚴謹地論證,而是采取一種輕鬆的解決辦法。而且,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遇到困難時,選擇了做夢,可以折射出這個人或許缺乏一些勇氣,從而需要在夢中獲得安慰。
不管怎麽說,僅就弗洛伊德對夢的觀點來說,無法使我們全麵了解夢所反映出的一個人的全部個性。而且,在弗洛伊德的觀點裏,夢與現實截然分開,而人的個性恰是現實中的表現,所以,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不足以讓我們借由夢來了解一個人的個性。
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弗洛伊德在對夢的研究中給我們的啟發。那就是:夢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夢代表著什麽含義。於是,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對弗洛伊德這些不足的方麵進行了深入研究,並補充心理學這門課程最基本的條件,那就是:人的個性具有一貫性和因果性,個體的所有思想、語言與心理都具有統一性,是一個完整的體係。這樣一來,對夢的解析才真正得以像其他科學一樣,成為一門科學,從而告別了它散亂無章的時代。
其實,從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問題。一個是“夢的目的是什麽?我們為什麽要做夢”。對此,弗洛伊德的回答是“為了滿足一個人未實現的願望”。顯然,這句話很難經得起推敲。比如說,一個人做夢醒來後,這個夢想不起來了,忘了自己的夢,或者是無法理解自己的夢,那麽又何談滿足所謂的“願望”呢?真的難以想象,一個人連自己的夢是什麽意思都不知道,又怎麽說得清楚夢背後的“願望”!
事實上,所有人,包括小孩子,都會做夢,但沒有幾個人真正懂得自己夢的含義。同時,夢又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麽快樂?假如夢已經與現實割裂開來,滿足感又從何談起呢?從這裏,我們再次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中,存在諸多前後矛盾之處。或者說,人一做夢,就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夢境裏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與自己無關,那麽顯然,這樣的夢對我們已經沒有什麽意義,從而使我們研究夢也變得失去合理性。這一點顯然不是弗洛伊德希望看到的。
所以,這又再次證明了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存在致命的邏輯矛盾。
那麽,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上來看,人在做夢時和醒著仍是同一個人。承認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夢與一個人的個性存在密切關係,或者說與一個人的個性是連貫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的個性怎樣,幾乎決定了他夢的性質。而且,這種觀點我們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了驗證。
比如說,有一種人,他們在夢中希望實現所有的願望,並在夢中進行一切努力與掙紮,那麽我們將這個夢與他的個性聯係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判斷,那就是這種人很可能是被寵壞的兒童。因為這樣的人經常會問自己:“我怎麽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生活能給我些什麽?”
或許這些人在現實中難以滿足私欲,便在夢中尋求滿足,從而寬慰自己。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弗洛伊德的理論,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論實則是被寵壞的小孩的心理學,因為這樣的小孩認為自己的本能不能受到任何拒絕,並且認為任何比自己強的人存在,就是一種不公平。通常情況下,這種人會老是在內心裏問自己:“我為什麽要愛我的鄰居?我的鄰居愛我嗎?”
而在個體心理學中,被寵壞的孩子不過是研究的眾多類型裏的一個。如果心理學僅以這一個類型為前提,並基於此預測所有的人性,顯然是片麵的。
正是由於弗洛伊德在解析夢中存在這些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才越發感覺到,運用個體心理學對夢進行解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個體心理學解夢的方法
實際上,早在我25年前決定研究夢時,就發現必須走出弗洛伊德的思想體係。因為我看到,夢境與生活並不對立,實際上與現實的動作和表現是一致的。比如說,一個人在白天期望實現某種優越目標,那麽他在夢中要解決的仍是這一個問題。所以,做夢的人其實與白天要追求的目標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解決一定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做夢的人都有隱藏的目標。
在認識到這一點時,我們就會發現,夢肯定是生活風格的產物,並且與一定生活風格相一致。
1.增強生活方式。
通常來說,我們晚上做夢,第二天早晨醒來後,總會忘記自己的夢,似乎不留一絲痕跡。難道果真如此嗎?實際上並非如此,至少,我們還留有一些夢中的感覺。或許,夢裏的圖像不存在了,對夢的了解也無從談起,但那種夢的感覺還是縈繞於心。實際上,夢對我們最大的意義就是留給我們一定感覺。
應該說,夢留給人的這種感覺,必然與其生活方式保持一致。或許夢中的想法和白天想法有差異,但不是絕對的,兩者更無嚴格區分。而且這種差異的原因,通常在於我們在夢中與醒時相比,接觸的現實要少些,所以才會有些區別,但夢中內容並沒有真正脫離現實。
假如我們白天掛念某個問題,那麽在睡眠中仍會牽掛這個問題。可見,即使在熟睡中,我們與現實仍然聯係著。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個人在入睡時,如果有人對他施加一些影響,比如有外在聲音,或是在他身上掐一下等,他就會醒來。可見,一個人在熟睡時,仍與現實緊密相連,其中,一個人的身體便是最基本的現實。
當然,在做夢時,我們不必在意很多人的看法。因為在夢境裏,我們幾乎孤身一人,我們幾乎不必考慮社會的壓力。正因為這樣,我們夢裏的想法不必那麽忠實地應付周圍的環境。實際上,如果我們在睡眠時沒有緊張感,或者是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睡眠才不會受到幹擾。
所以,做夢實則是對睡眠的一種幹擾。從這裏可以看出,隻有在我們睡眠時,仍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尋求方法的壓力在我們睡眠時依然存在,於是,我們在睡眠時才會做夢。
那麽,接下來,我們研究睡眠中,心靈是如何麵對這些問題的。在夢中,我們要麵對的不是全部環境,而且原先認為棘手的問題,在夢裏看起來,也會覺得容易些。所以通常來講,白天感覺棘手的問題,在夜晚的夢裏可能會變得容易處理。
基於此,我們做夢的一個意圖,便是為了解決問題,並增強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麽,夢為什麽要增強我們的生活方式?難道現實中有什麽事物威脅到我們的生活方式嗎?的確如此。生活在這個多變的世界裏,我們的生活方式很多時候需要修正與改變,因而變得不堪一擊。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希望自己每天早晨外出跑步,可是每天早晨總是下雨,你的這種生活方式是否要做出調整?那麽做出怎樣的調整,才能達到你鍛煉身體的目標?
類似於這些問題,會讓我們不同程度地在夢中尋找答案,以維持自己確定的生活方式。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夠獲得一定回報,這是常規方法。但若有些人想獲得大筆的金錢,但又不想按照常規方法去做,那麽他可能會想到在賭博中贏錢。或許他也會想到可能輸錢,但他的確太想暴富,那該怎麽樣呢?
他可能會為自己構想一幅圖畫,包括自己通過投機賺了很多錢,然後過上奢侈的生活,讓每個人都豔羨自己。這種情景可能會經常在他的夢裏出現。於是,這種夢境一次次強化了他的決心,並讓他自以為找到了一條很好的致富方法,從而最終選擇賭博。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我們工作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們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那麽,很快,我們可能會覺得放下了手裏的工作,一下子跑到戲劇裏了。還有些人在戀愛中,他可能會勾畫美好的未來,甚至進入一種類似夢境的感覺。還有些時候,一個人感覺悲觀,那麽在他的夢境裏,可能會出現渾渾噩噩的景象。這些例子都可以說明,夢可以增強一個人自認為的生活方式。
我們也可以看到,夢境裏總會出現對常識的顛覆,比如說,現實裏本來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夢裏卻出現了,甚至讓人覺得有些荒誕。從這個意義上說,夢與常識可謂一對冤家。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會發現,一個喜歡以科學方式做事的人很少做夢,甚至不做夢。那些不想運用常識來解決問題的人,則會常常做夢。
於是我們發現,夢是試圖在生活方式和現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避免對生活方式做出調整。生活方式既是夢的創作者,又是它的製片人和導演。它總會激發一個人所需要的感覺。在夢中發現的東西,我們都可在其他特征和行為中找到。無論做夢與否,我們都會用同一辦法來處理問題,但夢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支持和理由。
那麽現在,在對夢的認識上,我們前進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夢中,我們是在自我愚弄。在每一次夢裏,我們其實都是在自我陶醉、自我催眠,為自己創造一種自認為愜意的情景。同時,通過做夢,我們也為應付現實中的各種情況做好了準備。
於是,在夢境中,我們會發現對各種圖像、插圖與事件,夢都會做出一定選擇。這就好比在回顧過去時,我們將所有的記憶整編為一部選集,然後根據我們要達到的目的,予以抽選。同樣,在做夢時,我們也會選出一些能夠加強我們生活方式的事件,從而幫助自己在超越常識的基礎上,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
2.符號與暗喻。
那麽此外,還有哪些因素可以催生夢呢?接下來要論述的,其實在古代就已經發現了,後來又經弗洛伊德予以強調,那就是:夢主要由暗喻和符號構成。這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在夢中,我們都是詩人。”
或許我們要問,夢為什麽要用新的語言和符號來表達,為什麽和現實不一樣?這個答案很簡單,假如夢像現實一樣,那麽一些常識問題就無法避開,我們在夢裏就無法變得輕鬆。實際上,在夢裏,這些暗喻和符號可以隨心所欲地濫用。暗喻可以表達豐富的意思,甚至可以同時說兩件事,其中一件是假的。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在運用它們。比如,我們評論某人時說:“不要這麽小孩氣!”便形象地指出了對方應該避免的方麵。如果一個大個子對一個小個子生氣,他可能說:“他是條毛毛蟲草,隻配讓人踩。”這句暗喻則表達出了他的憤怒。
當荷馬描述希臘軍隊如雄獅般馳騁疆場時,也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這顯然更好地實現了想要的表達效果。假如荷馬隻是說士兵們怎樣氣喘籲籲、汗流浹背,怎樣鼓起勇氣或避開危境,他們的甲胄如何破舊等細枝末節,想必我們對希臘士兵當時如何勇敢就不會有很深的印象。可見,運用暗喻是為了美,為了想象,為了幻想。
當然,我們還要強調的是,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錯了,即生活價值觀錯了,這時運用暗喻和符號就會十分危險。
比如說,一個學生麵臨考試。如果這道題他會做,那麽他就應該運用常識來處理它。如果他的生活方式是遇到問題就逃避,那麽他在用暗喻後,可能會越發覺得這個問題難以解決。舉例說,他夢見自己站在懸崖邊,隻有向後退才不會掉下去。那麽,回到現實中來,他或許會把考試當成懸崖,然後自我欺騙與躲避。
例如,還有一個學生,充滿勇氣,有長遠的生活觀,希望能完成功課,通過考試。當然,他還是需要支持,希望安慰自己——他的生活方式就這樣要求。考試前夜,他夢見自己站在一座高山頂上。這幅表現其處境的圖像已被大大簡化了。他的全部生活環境隻有最小的那部分表達出來了。考試問題對他來說非常重大。但通過排除這個問題的許多方麵,隻集中在成功的前景上,他激發了感覺來幫助自己。
次日早晨起床時,他覺得心情比以前更愉快,精力更充沛,而且也更有勇氣了。他已經成功地化小了自己所必須麵對的困難。但盡管他是安慰了自己,但實際上也愚弄了自己。因為他沒有運用常識來麵對全部問題,隻是激發了一種自信的心態。
這種故意激發某種感覺的事極為普通。一個人要想跳過一條小溪,在跳之前,他可能會數到三。數一二三難道真的這麽重要?跑過去與數一二三有什麽必然聯係嗎?其實沒有。他數一二三隻是激起自己的感覺,集中所有力量。我們具備一切必要的心理資源來精心構成一種生活方式,並加以固定、加強。其中最重要的一種資源就是激發感覺的能力。我們不分晝夜地進行這個工作,但可能在夢中更清晰。
我接下來舉個自己的例子,以說明我曾經如何愚弄自己。在世界大戰中,我是一家治療患了彈震症士兵的醫院院長。看到那些再也無法麵對戰爭的士兵,我竭盡全力讓他們做一些輕鬆的事來幫他們,並希望減輕他們的緊張程度。一天,有個士兵跑來找我。他是我看到的體格最健壯的一個人。
但他卻垂頭喪氣,在給他檢查時,我就想怎樣可以幫助他。當然,我也可以把這些有病的士兵打發回家,但我的每一份診斷書都必須得到上級的通過,因此,我的慈悲之心也必須克製在一定限度之內。這個士兵的情況很棘手,最後我終於說:“你有彈震症,但身體卻很健康、很強壯。我會讓你做一些輕鬆的事,這樣你就不必上戰場了。”
看到自己不能回家,這個士兵很沮喪,說:“我是個窮學生。要靠教書養活年邁的父母。不教書的話,他們會餓死。如果我不養他們,他們就隻會死了。”
我希望能送他回家,找一份辦公室的工作,但又害怕診斷書這樣寫的話,長官會勃然大怒,反而更加要求他上前線。最後,我決定實話實說。我要證明他的身體隻適於做哨兵的工作。當晚回家睡覺時,我做了一個噩夢。我夢見自己成了殺人犯,在黑暗狹窄的街上四處亂跑,使勁想自己殺了誰。我記不得誰是被害者,隻是覺得:“我殺了人,我完了。我的生命結束了,一切都完了。”
一醒來,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殺了誰?”然後我想起:“如果我不給這個士兵一份辦公室的工作,也許他就會被派到前線,然後犧牲了。這樣我就成了凶手。”可以看到我是怎樣激起自己的感覺來欺騙自己。實際上,我沒有謀殺任何人,即使我預見的不幸真的發生了,我也不會有罪。但我的生活方式不允許我冒這樣的險。
因為我是名醫生,我是來拯救生命的,而不能送這些生命到危險中。可是在我穩定下心情後,最終還是明白,如果我要幫他,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遵從常識的規律,而不要管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我證明了他宜於做哨兵。
後來的事證明遵從常識總是上策。長官看過診斷書後,畫了一條橫線。我想:“他要把他派到前線去了。”長官批道:“幹半年機關工作。”原來這位長官已經受了賄,是要對這名士兵高抬貴手。這個年輕人從來就沒有教過書,他對我講的沒有一個字是真的。他講這個故事隻是想要我給他一份輕鬆的工作,然後讓這位受了賄的長官來批署我的診斷書。自那以後,我就想最好還是不要做夢,很多時候,靠得住的還是常識。
由此可見,夢經常是用來欺騙和愚弄自己的,就像人類本來不能像鳥兒一樣飛行在天空上,可在夢中,我們卻可以在天空中飄來飄去。從這個意義上說,夢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但在指導我們行為時,最好還是依靠常識。
我們承認,夢是當前現實問題與一個人生活方式之間的橋梁,但生活方式不應因為夢的作用而增強,必須和現實直接接觸。而且,每一個夢隻能揭示出個體所處的特定情境,所以,夢的解析隻能為個體所獨有,基於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絕不存在什麽公式來解析每個人的夢的符號和暗喻。
同時,我們還要知道的是,夢是一個人生活方式的產物,這就好比,一個慈善的人在夢裏必然常懷濟世之心;而一個冷血的人則可能在夢裏經常見到險惡的情景。總之,夢是個人對自己特定環境的解析。這個世界上,絕不存在一種死板的公式,我們對夢了解的意義其實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們如何實現目標。
一些常見的夢
許多人會在夢中夢到自己會飛。其實這樣的夢正如其他的夢一樣,關鍵也是激發出一種感覺,可以有助於人們改變自己的心情,比如說讓心情由低沉到高漲。在這樣的夢裏,人們會發現現實不難突破,達到一種優越感並非難事。於是,我們在這個夢裏,發現自己成了一個勇敢的人,從而高瞻遠矚、富有進取心。事實上,每個人在潛意識裏都希望自己能夠這樣力爭上進,即使在夢裏也不會放棄這一點。通常來說,這樣的夢裏包含一個問題:“我是繼續向前還是就此打住?”我們在夢裏的答案一般是:“我的路上沒有阻礙,繼續前進!”
經過我們的研究,幾乎很少有人在做夢的時候發現自己會從空中掉下來。顯然,這就可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的心靈總是關注自己的生存,以及對失敗的擔憂。當然,也會有些人因為特殊原因,在夢中發現自己從空中掉下來。通常來說,這樣的夢,會讓人醒後有一種心悸感,而且總是在人的心情很糟糕情況下才會做的夢。
還有些人在夢裏經常發現自己變得癱瘓,或者錯過了某趟火車,對於這樣的情景,一般意味著:“如果我不要做什麽,這個問題就會過去,那我真是太高興了。我要走一條彎路,並且晚點到,這樣就能免於遇到這個問題了。我一定要讓火車開走。”
還有些人夢到了考試。一些年齡很大的人在夢裏發現自己這麽大年齡,竟然還要參加考試,不禁會感覺詫異。其實,這樣的夢境對於一個正在苦苦思索某一個問題的人而言,意味著:“你還沒有準備好麵對眼前的這個問題。”當然,對於一個曾經接受過這種考驗的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你以前通過了這種考試,那現在也會通過眼前的這個考驗。”
可見,如果我們把夢裏的很多事物看作一些符號的話,就會發現對於不同的人,這些符號也會不一樣。所以,對於夢來說,我們要重點關注它給人留下的心境,以及這個夢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麽樣的關係。
幾個案例研究
有一個神經症患者,32歲了,來找我給她治病。她在家裏排行老二。正如我們對別的老二分析的那樣,她也是雄心勃勃,凡事希望當第一,並要求自己做事講究完美。這麽多年來,她一直這樣要求自己,以至於她來到我這裏時,精神幾乎已經崩潰了。
她曾經愛上了一個比自己大很多的有婦之夫,後來,這個男人生意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她仍願意嫁給這個男人,可他卻離不了婚。不久,她便發現自己經常做夢。在夢裏,她夢見自己在鄉下時,把自己的公寓租給了一個男子。這個男子在搬進公寓後不久就結婚了,但卻沒有付給她房租。慢慢地,她發現這個男子為人很不誠實,而且工作不努力,最後實在忍無可忍,她便把這個男子趕走了。
在聽了她的這個夢後,我們立即發現,這個夢境其實與她的現實問題很有聯係。其實,這個夢反映出的問題是,她在內心深處一直糾結於是否應該嫁給那個生意失敗的男人。的確,在生活中,她雖然喜歡這個男人,可是這個男人卻窮困潦倒,養不起她。尤其是這個男人帶她去外麵吃飯時,她吃完飯後,卻發現這個男人付不起錢,還需要自己來付,於是讓她在內心裏更加糾結。
然而實際上,這個女人雄心勃勃,總希望自己能夠風光十足,可現實的遭遇卻讓她屢受打擊。所以,一想到把自己和這個貧窮的男人聯係在一起,便不由想起了夢境裏的想法:“如果他租了我的房又付不起租金,我拿這樣的房客怎麽辦?”答案是:“他隻能搬出去了。”久而久之,她便加重了對婚姻的反感。
可現實中,一個有婦之夫畢竟不同於房客,也難以等同起來;何況這個有婦之夫還無法養家。於是,為了繼續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仍然維持自己的雄心,她便有了這種感覺:“我不應該嫁給他。”
這樣的感覺引申到夢裏,她會有這樣的意識:“一個男人租了我的房,如果他交不起租金,就必須滾蛋。”
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對患者的治療,一個重要目標便是增強其解決生活中問題的勇氣。所以,在治療中,患者通常會發現自己的夢發生改變,或者對夢的解釋改變,對生活更多地體現出一種自信的態度。
我還遇到一個患了抑鬱症的病人,她說在出院時做了一個這樣的夢:“我一個人坐在一條凳子上。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雪,幸好我避開了,因為我趕緊跑到屋裏,與丈夫在一起。後來,我幫他在一家報紙的廣告欄裏找合適的工作。”在做完這個夢後,她長久地不能解析這個夢。
實際上,這個夢境可以反映出她想與丈夫重歸於好。為什麽這樣說呢?原來,剛開始的時候,她恨自己的丈夫,而且總是語言刻薄地抱怨他的弱點,還挖苦他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並譏諷他沒有上進心。終於,他們無法在一起相處,隻好分居。可在分居後,她慢慢地感到:“與其獨自麵對危險,還不如與丈夫待在一起好。”
在研究了這個病人的情況後,我們做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盡管她希望與丈夫和好,但還是考慮到一些親戚對此的建議。當然,她已經懂得獨處對自己的折磨,可她又沒有做好與丈夫合作的心理準備。
還有一個10歲的男孩被帶到診所。這是一個什麽樣的男孩呢?在學校,老師認為他對同學過於惡毒。他在學校裏經常偷東西,並把偷來的東西放到別人的桌子裏,然後誣陷是別人幹的。實際上,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去羞辱他人,然後認為是別人惡毒,而不是自己時,這種行為才有可能發生。
如果他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那麽我們可以判斷出,他應該是從家裏學到的,而且想在家裏陷害某個人。除此以外,這個男孩還在街上朝一個孕婦的肚子擲石塊兒,並為此惹上了麻煩。在這個男孩的內心裏,他或許已經知道了懷孕是怎麽回事,至於他為什麽要這樣做,或許是因為他不喜歡懷孕,比如說,他可能在家裏看到某個降生的弟弟或妹妹不高興。
總之,在老師的評語中,他被稱為“這一帶的害蟲”;而且,這個男孩很煩那些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還經常辱罵他們,說他們的壞話。不僅如此,他見到小女孩,還喜歡追著打。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家裏喜歡與妹妹競爭。
在了解他的家庭情況時,我們得知,他是家裏兩個孩子中的老大,下麵還有一個4歲的妹妹。然而令我們奇怪的是,他的母親說這個男孩很喜歡妹妹,常帶著妹妹去玩,對妹妹很好。而且,這個母親還說自己與丈夫的關係融洽,至於這個男孩所做的一些難以理喻的事情,確實讓我們難懂。或許,這是來自他邪惡的本性,也可能是命運的安排,抑或是某個遠祖的影響。
的確如此,我們在個案研究中,常會聽到這樣不錯的婚姻,比如父母關係和諧,然而孩子卻很可怕。實際上,很多老師、心理學家、律師以及法官都會不同程度地見證這種婚姻。那麽,為什麽看起來幸福的婚姻,卻讓孩子有了一係列嚴重的問題呢?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孩子看到媽媽很愛爸爸,會感到很惱怒。因為這個孩子的潛意識希望獨自獲取母親的注意力。基於這個出發點,如果看到媽媽對其他人示愛,這個孩子就會情緒波動。
假如說幸福的婚姻還會出現這樣的不幸狀況,那麽不幸的婚姻顯然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因為假若孩子經常看到父母的吵鬧,顯然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裏失去對人性的尊重。那麽,我們具體應該怎麽辦呢?毫無疑問的是,我們必須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懂得與人合作,而且防止孩子從小依賴某個家長。比如說,一個孩子想留住母親的注意,若發現自己沒有得到母親的注意,就會通過去招惹麻煩來吸引母親的注意。
我們再回過來了解那個10歲男孩的狀況。他的母親從未懲罰過孩子,可她總是等孩子的父親回來後懲罰孩子。或許,這位媽媽覺得自己心軟,認為隻有男人才應該發號施令,才有威力去懲罰孩子。也可能,在媽媽的內心裏,希望保留住孩子的依戀,擔心孩子對自己留下不好的印象。
無論怎樣,她的這些做法都在無形中引導孩子怨恨父親,並且拒絕與父親的合作。於是,家裏的這個矛盾就發生了。我們還聽到,孩子的父親很愛妻子和家庭,但由於這個男孩老是與自己作對,所以下班後常不願意回家。實際上,父親對自己的兒子很嚴厲,並且痛打過這個男孩。於是,為了盡量避免再次挨打,男孩在家裏掩飾了自己內心的怨恨,並學會了偽裝自己。
在很多人看來,他經常帶著妹妹出去玩,他似乎很愛妹妹。但在沒有人看到時,他則經常扇她耳光、踢她。這個男孩為什麽會這樣呢?原來,在家裏,他總是睡在餐廳的一個睡椅上,而妹妹卻睡在父母房中的小床裏。假如我們設身處地為這個男孩設想一下,就會發現,對於父母的這個安排,他內心還是惱火的。
因為他一直希望獲得母親的注意,可是每到晚上休息時,妹妹與母親那麽接近,卻留下自己孤零零地躺在睡椅上。其實,這個男孩的身體很健康,而且出生也很順利,在喂了7個月的母乳後,他開始第一次用奶瓶,可結果卻吐了。
直到3歲時,他才停止嘔吐。現在,他飲食正常,營養也比較充分,但總是擔心自己的胃口會有問題。在潛意識裏,他總覺得自己的胃是一個薄弱點。所以,他在吃飯的時候,很挑剔;而且母親確實有些嬌慣他,假如他覺得麵前的食物不好吃,母親就會給他錢,讓他出去買好吃的食物。可他出去後,總會向別人抱怨說父母沒有讓他吃飽。久而久之,他在這方麵已經磨煉得爐火純青,並且逐漸養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通過詆毀別人,讓自己獲得一種優越感。
那麽現在,我們即可以了解他來診所時描述的那個夢了。“我是一個西部牛仔,”他說,“他們送我到墨西哥去了,我必須一路殺回美國。有個墨西哥人來攔我,我就踢了他的肚子一腳。”這個夢的感受是:“我處於敵人的包圍之中,必須掙紮,必須奮戰。”在美國,牛仔都被視為英雄,他認為追小女孩、踢別人的肚子就是英雄事跡。
我們可以知道,在這個男孩的意識裏,肚子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在男孩看來,肚子是一個人最為薄弱的地方。因為這個男孩覺得自己的胃不好,他的父親也自認為有神經性胃病,可見,在他的家庭裏,胃和肚子已經上升為最重要的位置。這個男孩追求的目標也正是打擊別人最薄弱的地方。
這樣看來的話,他的夢和行為便與他的生活方式變得吻合。實際上,他一直生活於夢裏,並長久地沒有從中清醒過來。如果這個男孩一直如此生活下去,他就會繼續反抗父親,打妹妹、打小孩子,特別是女孩,甚至會去反抗想給自己治病的醫生。所以,夢裏的衝動會鼓舞他去當英雄、征服別人。如果他沒有能夠意識到這是在愚弄自己,那麽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白費。
於是,我給這個男孩解釋了他的夢。他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國度,仿佛任何人都想懲罰自己,任何人都是敵人。當這個男孩第二次來到診所時,我又問他:“我們上次見到後到現在,你有什麽新的發現嗎?”
“我做了一個壞孩子。”他回答道。
“你幹了什麽?”
“我追趕過一個小女孩。”
看來,這隻是一種誇耀,或者是一種進攻。要知道,我和他是在診所裏說話,是希望他變好,可他仍然強調自己是個壞孩子。可見,他還生活在夢境中,希望扮演一個英雄。我必須幫助他消除這種虛無縹緲的情結。
於是,我又問他:“你相信一個英雄會追趕、欺負一個小女孩嗎?這種英雄行為是不是太蹩腳了?如果你想成為英雄,就應該去追那些強壯的大個子女孩,或者就不應該去追女孩,而應該挑戰那些比你身強體壯的大男孩。”當然,這還隻是治療的一個方麵。
我必須要讓這個男孩清楚,繼續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太大意義,從而讓他摒棄不好的生活方式。這就如一句法國諺語所說“對他的美湯吐痰”,這樣的話,他就不會喜歡自以為好的生活方式了。
治療的另一個方麵,便是鼓勵他與別人合作,以一種對社會有益的方式來獲得重要性。通常來說,除非一個人擔心生活的社會性給自己帶來失敗,否則的話,他不會拒絕社會性,也不會拒絕與別人合作。
還有一個24歲的女孩子,單身,做文秘工作。她抱怨自己的老板恃強淩弱,令自己難以接受;此外,她也覺得自己難以找到朋友。我們通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交不上朋友,是因為他想控製別人,而且這樣的人還隻關心自己,他唯一要追求的目標便是自己的優越感。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她抱怨的老板應該也是這種人。
假如兩個都想控製別人的人碰到一起,肯定要出問題。這個女孩的家裏有7個孩子,她在家裏排行最小,是家裏的寵兒。由於從小一直被寵著,她像一個男孩一樣調皮,並常覺得自己就是個男孩子。由於家裏很多人都是圍著她轉,所以她從小就有種優越感目標,即控製別人。
事實上,她長得很漂亮。所以,她總覺得別人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有一張漂亮的麵孔,所以常害怕臉部變形受到傷害。實際上,在生活中,漂亮女孩常會給別人留下一種印象,那就是以自己的美麗控製別人。然而她卻幻想自己成為一個男孩,以男性化的方式控製別人。從這點上來說,她不是很在意自己外貌的漂亮。
在她最初的記憶裏,曾經被一個男人嚇壞了。所以,她承認,一直到現在,她還最怕被搶劫。這裏便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特點,那就是,一個想成為男性的女孩,竟然害怕強盜和打劫者,這看上去似乎有些奇怪。
看來,她隻想生活在自己能夠控製的環境中。盡管如此,那些強盜和打劫者是並不是單憑主觀願望就可以控製住的,所以,她期望把敵人通通消滅,這樣的話,她的潛意識裏就會有些男性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男性抗議”。這在一些女孩子身上表現為“我是一個與身為女人的種種不利抗爭的人”。
我們接下來分析一下她的夢境,並根據這種分析,來看她在夢境中是否有這樣的感受。比如說,她在夢裏經常感到被一個人留下來,這說明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她的這個夢意味著:“我必須受到照看。把我單獨留下來很不安全,別人會攻擊我、操縱我。”
她還有一個情景經常在夢境裏出現,那就是夢見丟了錢包。其實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她在提醒自己:“小心,你有失去東西的危險。”實際上,她什麽東西都不想失去,尤其是不想失去操控別人的權力。因此,她在夢境中選擇生活裏的一件事,如丟失錢包,來代表自己的全部生活。實際上,她並沒有丟掉錢包,但在夢中卻丟了,這種感受留在了她的腦海裏。
除此以外,她還有一個情節比較長的夢,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看出她的生活態度:“我到了一個遊泳池,那兒有許多人。有人注意到我站在別人頭上,看到有人站在自己的頭上,他們好像大叫起來,而我就處在掉下來的危險之中。”
實際上,如果我是個雕刻師,我會給她雕塑出這樣的形象:她站在別人的頭上,把別人當成自己的坐墊。那麽,這就是她的生活方式。她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同時也意識到自己這樣做很危險,並認為別人應該看到她的危險,更應該照顧她。與此同時,她的內心裏又一遍遍地告訴自己:“要做男人,不做女孩。”
像很多家裏的老幺一樣,她也不甘平庸,期望別人關注自己,最起碼要“看上去”比別人優越。在這種心理壓力下,她經常生活在恐懼中。那麽,我們應該怎麽辦呢?最好的辦法是,我們讓她回歸女性的角色,進而讓她消除對異性的高估,並幫助她在人們之中感到友善與平等。
還有個女孩在13歲時,她的弟弟因為一次事故而喪生。後來,她的最初回憶是:“弟弟小時候學走路的時候,一次他抓住一把椅子想站起來,但椅子卻掉在他身上。”她的記憶中還有一次經曆,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她所說的:“我有個做得非常多的夢,非常奇怪,一條街上有一個我沒看到的洞,我老是走在那條街上,走著走著,就掉到洞裏了。洞裏都是水,我一觸到水,馬上便驚醒了,心跳得好厲害。”
對於這個夢,我們認為,假如她持續地用這個夢來驚嚇自己,那麽久而久之,她會覺得這個夢愈加神秘莫測。因為這個夢一次次地提醒她:“小心點,有許多你不知道的危險。”實際上,如果她已經在下麵了,就不必擔心掉下去;她之所以擔心掉下去,是因為她想比別人更高。正因為這樣,她的這個夢其實在說:“我高人一等,但要小心不掉下去。”
我還見到幾個例子,可以從中看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最初記憶和夢裏會發生什麽樣的作用。比如,一個小女孩告訴我:“我記得曾喜歡看別人修樓房。”從這個小女孩的話裏,我們可以知道,她具有合作精神。實際上,一個小女孩不可能參與建房,但通過她的興趣,我們可以知道她喜歡與人合作。
“我當時是個小娃娃,站在一扇很高的窗子旁,那些玻璃格子至今還曆曆在目。”在這個情景裏,她注意到了窗子很高,可見她的腦海裏已經對高矮有了對比。在這個情景裏,她可能會想:“窗戶很大,而我很小。”正因為這樣,她才喜歡比較大小。
我們接下來再回到她的夢裏:“當時還有幾個人同我坐在一輛車上。”看來,她的確是個喜歡合作的人,比如說,從她喜歡和別人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來。“我們一直開,到一片樹林前才停車。大家都下了車,跑進林子裏。大部分人個頭都比我大。”如果我們留意一下的話,就可以發現,在這裏,她仍然注意到了大小的差異。
“但我還是盡量及時趕到,搭上了電梯。電梯下到一個大約有10英尺深的礦坑裏。我們想不走出去的話,一定會被毒氣毒死。”現在,她描述的是一個危險處境,大部分人都害怕某些危險,所以人們在危險麵前普遍不是十分勇敢。但她繼續說:“我們最後全部安然無恙地出來了。”從這個情景裏,我們可以看出,她很樂觀。
實際上,如果一個人喜歡與別人合作,那麽這個人往往就會很樂觀。“我們在那兒待了一分鍾,然後又集合起來,飛快地跑到汽車上了。”至此,我相信,這個女孩一直樂於合作;正因為這樣,她才覺得,自己應該更高大一點。
同時,這個小女孩還有些緊張感,就好像用腳跟站著那樣。由於她很喜歡人,尤其樂於同別人在一起獲得成就,所以,她的這種緊張感也就得以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