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 作者:李嘉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李嘉誠案例
如果將市場比作一輛疾馳的火車,將商人比作乘客,想在準點趕上火車,乘客就需要在上車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所以,對於商人來說,交易之前的準備往往比達成一項交易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李嘉誠曾說:“在未下決策之前,我們會多方麵搜集材料,認真仔細地分析,重要的決策還要召集高層人士一起商談。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但隻要定下決心就一往無前、全力以赴。”
1977年,隨著香港經濟的好轉,當時的香港開始大規模修建公共工程。其中最大的工程當屬地鐵工程,整個工程計劃用八年時間完成,總投資高達200多億港元。當時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擔保獲得銀行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利潤充股。
在建的地鐵線路中,中環站和金鍾站是最讓眾多地產商眼饞的,因為這兩個站點是地鐵先期建設的線路中最重要也是客流量最大的停靠站。誰承建了這兩站,誰就可以在上麵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這樣一個賺錢的機會,頗具經商頭腦的李嘉誠自然不會放過。
由於很多大地產商、建築商都紛紛爭奪這兩站的建設,“狼多肉少”,所以大家紛紛施展各種手段進行較量。當時才是一家中型企業的長實,如何才能在這場角逐中脫穎而出呢?這是李嘉誠時刻思考的問題。
經過大量的調查,李嘉誠列出了置地、太古、金門等幾個英資大地產商、建築商,認為這些企業將會對自己造成威脅。而在當時的香港商業界,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叫作:“撼山易,撼置地難!”所以自己的企業參與投標,就必須把置地作為頭號對手,而以當時長實的實力,無疑是“以卵擊石”。
但是李嘉誠並沒有畏懼,他認為正因為置地財大氣粗,自然會認為自己勢在必得而不去研究合作方,也不會去迎合合作方,這正是它的薄弱環節,那麽自己為什麽不在這方麵做一做文章呢?
經過調查後,李嘉誠得知當時的香港地鐵公司是一家直屬港府的公辦公司,而在香港,公辦公司的一切消費並不是全部由政府包攬。除了少許政府允許的專利和優惠外,地鐵公司的資金籌集、設計施工、營運經營,都得進行市場化運作。
用作修建中環、金鍾兩站的地皮香港政府估價2.5億港元,然後以估價的原價賣給地鐵公司,但是在購地支付問題上,地鐵公司與香港政府產生分歧,地鐵公司希望用部分現金、部分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但是香港政府堅持要地鐵公司全部用現金支付。
李嘉誠認為,地鐵公司之所以希望按他們的方式支付購地款,說明地鐵公司目前現金嚴重匱乏,而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說明現在急需現金回流以償還貸款,並指望獲得更大的盈利。
因此,在投標書上,李嘉誠列出了兩個吸引人的條件,一是由長實一方提供現金做建築費,這樣就滿足了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二是在兩站上建設綜合性商業大廈,建成後全部出售,所獲利潤由地鐵公司與長實分享,並打破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占49%。
競標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長實最終打敗置地,上演了一出“以小搏大”的好戲,而李嘉誠經過這次投標的成功,也帶領著公司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 李嘉誠案例
《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是說,在軍事戰爭中,不僅要了解自己,還要了解敵人,這樣才能戰無不勝。這一智慧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家所推崇,其實,這一決策製勝方略同樣適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經濟領域。事實上, 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是極為善於運用這一謀略的。
與李嘉誠一樣,股神巴菲特在投資時也非常注重研究投資對象。他曾說過:“我會讓自己沉浸於想象之中:如果我剛剛繼承了這家公司,而且它將是我們家庭永遠持有的唯一財產,那麽,我將如何管理這家公司?我應該考慮哪些因素的影響?我需要擔心什麽?誰是我的競爭對手?誰是我的客戶?我將走出辦公室與客戶談話。我會從這些談話中發現,我這家企業與其他企業相比,具有什麽樣的優勢與劣勢?如果你進行了這樣的分析,你可能會比管理層更深刻了解這家公司。”
有一次,股神巴菲特要收購一家公司。當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和巴菲特談判時,這位負責人驚奇地發現,巴菲特竟然比自己還了解公司。
還有一次,巴菲特與一位保險行業的專家閑聊。當這位專家對巴菲特發表了一些他對保險行業的看法後,巴菲特竟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這位專家一聽,說:“我再也不在巴菲特先生麵前高談闊論了,他比我對保險行業的了解深刻得多。”直到後來,這位專家才知道,巴菲特管理著好幾家保險公司,有著比他更多的實際經驗。
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業社會,無論你是街頭小販,還是行業巨頭,要想在生意場上遊刃有餘,要想在事業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就要在衡量自己的同時審視對手,對對手的情況了如指掌,隻有這樣才能運籌帷幄、百戰百勝。
美國斯圖?倫納德奶製品商店的經理斯圖?倫納德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他經常挑選一個與自己商店的經營有相似之處的競爭對手作為拜訪對象,每次拜訪,他都會帶上15名下屬一同前往。
在整個拜訪過程中,斯圖?倫納德禁止下屬提及任何自己比被訪問者幹得更好之類的話題,隻為了能夠讓下屬們都能至少找到一處競爭者比斯圖?倫納德商店幹得好的地方。
對於自己的這種做法,斯圖?倫納德解釋說:“給別人挑一點兒毛病是很容易的。例如發這樣的議論:‘這些家夥根本不知道該做這個或那個。’可這種做法對我們來說無異於陷阱,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去。因此,我們定了一條規矩,不允許說這種話,你應當盡量找出一件競爭對手比我們幹得好的事。很可能那隻是一些小事,但是隻有這樣你才能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
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在做生意時不會打無準備的仗。他們會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認真分析生意成功的各個要素,了解競爭對手,了解其經營戰略,從而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取得最後的成功。
如果將市場比作一輛疾馳的火車,將商人比作乘客,想在準點趕上火車,乘客就需要在上車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所以,對於商人來說,交易之前的準備往往比達成一項交易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李嘉誠曾說:“在未下決策之前,我們會多方麵搜集材料,認真仔細地分析,重要的決策還要召集高層人士一起商談。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但隻要定下決心就一往無前、全力以赴。”
1977年,隨著香港經濟的好轉,當時的香港開始大規模修建公共工程。其中最大的工程當屬地鐵工程,整個工程計劃用八年時間完成,總投資高達200多億港元。當時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擔保獲得銀行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利潤充股。
在建的地鐵線路中,中環站和金鍾站是最讓眾多地產商眼饞的,因為這兩個站點是地鐵先期建設的線路中最重要也是客流量最大的停靠站。誰承建了這兩站,誰就可以在上麵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這樣一個賺錢的機會,頗具經商頭腦的李嘉誠自然不會放過。
由於很多大地產商、建築商都紛紛爭奪這兩站的建設,“狼多肉少”,所以大家紛紛施展各種手段進行較量。當時才是一家中型企業的長實,如何才能在這場角逐中脫穎而出呢?這是李嘉誠時刻思考的問題。
經過大量的調查,李嘉誠列出了置地、太古、金門等幾個英資大地產商、建築商,認為這些企業將會對自己造成威脅。而在當時的香港商業界,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叫作:“撼山易,撼置地難!”所以自己的企業參與投標,就必須把置地作為頭號對手,而以當時長實的實力,無疑是“以卵擊石”。
但是李嘉誠並沒有畏懼,他認為正因為置地財大氣粗,自然會認為自己勢在必得而不去研究合作方,也不會去迎合合作方,這正是它的薄弱環節,那麽自己為什麽不在這方麵做一做文章呢?
經過調查後,李嘉誠得知當時的香港地鐵公司是一家直屬港府的公辦公司,而在香港,公辦公司的一切消費並不是全部由政府包攬。除了少許政府允許的專利和優惠外,地鐵公司的資金籌集、設計施工、營運經營,都得進行市場化運作。
用作修建中環、金鍾兩站的地皮香港政府估價2.5億港元,然後以估價的原價賣給地鐵公司,但是在購地支付問題上,地鐵公司與香港政府產生分歧,地鐵公司希望用部分現金、部分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但是香港政府堅持要地鐵公司全部用現金支付。
李嘉誠認為,地鐵公司之所以希望按他們的方式支付購地款,說明地鐵公司目前現金嚴重匱乏,而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說明現在急需現金回流以償還貸款,並指望獲得更大的盈利。
因此,在投標書上,李嘉誠列出了兩個吸引人的條件,一是由長實一方提供現金做建築費,這樣就滿足了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二是在兩站上建設綜合性商業大廈,建成後全部出售,所獲利潤由地鐵公司與長實分享,並打破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占49%。
競標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長實最終打敗置地,上演了一出“以小搏大”的好戲,而李嘉誠經過這次投標的成功,也帶領著公司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 李嘉誠案例
《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是說,在軍事戰爭中,不僅要了解自己,還要了解敵人,這樣才能戰無不勝。這一智慧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家所推崇,其實,這一決策製勝方略同樣適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經濟領域。事實上, 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是極為善於運用這一謀略的。
與李嘉誠一樣,股神巴菲特在投資時也非常注重研究投資對象。他曾說過:“我會讓自己沉浸於想象之中:如果我剛剛繼承了這家公司,而且它將是我們家庭永遠持有的唯一財產,那麽,我將如何管理這家公司?我應該考慮哪些因素的影響?我需要擔心什麽?誰是我的競爭對手?誰是我的客戶?我將走出辦公室與客戶談話。我會從這些談話中發現,我這家企業與其他企業相比,具有什麽樣的優勢與劣勢?如果你進行了這樣的分析,你可能會比管理層更深刻了解這家公司。”
有一次,股神巴菲特要收購一家公司。當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和巴菲特談判時,這位負責人驚奇地發現,巴菲特竟然比自己還了解公司。
還有一次,巴菲特與一位保險行業的專家閑聊。當這位專家對巴菲特發表了一些他對保險行業的看法後,巴菲特竟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這位專家一聽,說:“我再也不在巴菲特先生麵前高談闊論了,他比我對保險行業的了解深刻得多。”直到後來,這位專家才知道,巴菲特管理著好幾家保險公司,有著比他更多的實際經驗。
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業社會,無論你是街頭小販,還是行業巨頭,要想在生意場上遊刃有餘,要想在事業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就要在衡量自己的同時審視對手,對對手的情況了如指掌,隻有這樣才能運籌帷幄、百戰百勝。
美國斯圖?倫納德奶製品商店的經理斯圖?倫納德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他經常挑選一個與自己商店的經營有相似之處的競爭對手作為拜訪對象,每次拜訪,他都會帶上15名下屬一同前往。
在整個拜訪過程中,斯圖?倫納德禁止下屬提及任何自己比被訪問者幹得更好之類的話題,隻為了能夠讓下屬們都能至少找到一處競爭者比斯圖?倫納德商店幹得好的地方。
對於自己的這種做法,斯圖?倫納德解釋說:“給別人挑一點兒毛病是很容易的。例如發這樣的議論:‘這些家夥根本不知道該做這個或那個。’可這種做法對我們來說無異於陷阱,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去。因此,我們定了一條規矩,不允許說這種話,你應當盡量找出一件競爭對手比我們幹得好的事。很可能那隻是一些小事,但是隻有這樣你才能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
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在做生意時不會打無準備的仗。他們會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認真分析生意成功的各個要素,了解競爭對手,了解其經營戰略,從而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取得最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