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誠案例


    在一次采訪中,李嘉誠這樣說道:“大家常稱讚我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對於這些支持、鼓勵,我內心是感激的。很多時候傳媒訪問我,都會問及如何可以做一個成功的商人,其實我很害怕被人這樣定位。我首先是一個人,再而是一個商人。每個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也許,最關鍵的成功方法就是尋找到導航人生的坐標。沒有原則的人,會漂流不定,有正確的坐標,我們做什麽角色都可以保持真我,揮灑自如,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活得更快樂更精彩。”


    李嘉誠表示自己不僅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更是要用之有道,這樣才是社會更全麵的動力。他說:“有許多生意,法律上允許而且可以賺錢,但如果我覺得不好我都不做。我勤力賺錢,著重股東利益,但同樣勤力花錢,基金會許多項目都由同事很努力地想出來。” 他認為,自己有福才會做善事,不可以說是施恩惠。“慈善”的稱謂,不如“公益”更加平和,“慈善”總是帶有一些施舍的意味,有時會讓接受者心裏不舒服,但“公益”這個詞更加平等一些,使得幫助者與被幫助者之間的關係比較對等。


    從1980年開始,李嘉誠就不斷為公益事業投入大量財力和精力,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主要在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幾方麵進行有係統的資助。他陸續斥資18億元,在中央政府和廣東省政府的支持合作下,創建了汕頭大學;後來在1994年又捐資1100萬元,幫助家鄉潮州貧困地區,建了50所基礎教育學校;1997年,捐資1000萬美元,為北京大學建新圖書館;2000年,捐資2400萬美元,參與國家互聯網inteii發展計劃,在清華大學建設國家未來互聯網技術研究中心等。


    根據基金會網站公布的數字,這麽多年下來,李嘉誠的基金會陸續捐出的款項和已經承諾要捐出的款項已經達到約76億港元。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李嘉誠曾在1993年就明確表示過:“我現在的事業,是有比較大的發展,但對我來說,我最看重的,是國家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隻要我的事業不破產,隻要我的身體還好,腦子還清楚(他指了指自己的頭),我就不會停止對國家教育衛生的支持。”


    李嘉誠在他所做的慈善事業中,有一個項目是讓大家非常感動的寧養服務,是對那些患了腫瘤疾病的病人做臨終關懷的一項服務。李嘉誠坦言:“我在香港有不少朋友因為腫瘤病過世了,過世之前受過不少痛苦。照我看,如果一個女人分娩的痛苦是50%的話,最痛苦的時候是60%,但是這個腫瘤的病症是可以達到100%的。我去醫院看望這個朋友之後就想,在內地也應該有這樣的病症。假如家庭環境不好的話,用什麽去關懷他呢?我去跟大學的醫學院說,我希望在汕頭建試點,如果好的話,兩三年之內,在全國推廣這件事。他們提議用‘臨終關懷’,我說這個名字用得不好,你跟病人醫療的時候,說是臨終關懷,是不行的。


    “現在的寧養服務全國共有20家。坦白來講,這是完全不夠的,就是加100倍,也是不夠的。但是,我不能夠將所有的精力放在這個問題上,最要緊就是希望大家一道努力,那麽這力量就大了。單憑我這個人,是做不大的。


    “所以,現在我還是鼓勵我基金會的同事。他們也真的是盡心盡力,每天工作非常重。我都是告訴他們一句話,用最好的醫藥、最好的辦法,能夠送到病者的手裏,給他醫。我說,假如一個藥減輕病痛是90%,價格是50塊錢,但是一個可以減輕99%,要100塊,我情願買100塊的,就是盡量令病人的痛苦可以減得越少越好,這是我自己心底的想法。”


    李嘉誠經營的慈善事業幫助了很多人,這些人可能99%都與李嘉誠素未謀麵,永不可能相識,但這並不妨礙李嘉誠為他們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在李嘉誠看來,自己所經營的慈善事業、公益事業也是生意,不過這樣的生意與他平時做的生意不同,一般的生意是付出精力與智慧,賺取物質上的財富;而慈善事業所能帶來的卻是滿滿的精神財富,是可以讓人享用一輩子的。


    ● 李嘉誠智慧


    老子《道德經》裏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李嘉誠認為自己賺得的財富是社會給予他的,他當然也要將財富回饋給社會,用自己的財富幫助社會上更多的人。他說:“當然,在商人的行列裏,也有滿腦袋隻知道賺錢、不惜在道德上有所虧欠、幹出惡劣行為的人。他們傷害到企業本身及整個行業的形象。也有一些企業鑽營於道德標準和法律尺度中的灰色地帶。今天商業社會的進步,不僅要靠個人勇氣、勤奮和堅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誠實、慷慨,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公平、更公正的社會。”


    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必須要講良心,要具備一定的社會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否則他辦不了企業。李嘉誠很明白自己首先是一個社會公民,其次才是一個企業家,所以,他時時刻刻都不忘記要回饋社會,用自己的能力幫助社會解決一些問題,諸如資助教育事業、投資醫療建設,等等。


    在一次演講中,李嘉誠講述了自己看待慈善的態度:“我一生中有兩個關鍵時刻。一個是我11歲的時候,一個天真、充滿幻想的小孩子跑到香港,見到一個不是我所希望的世界,我轉眼之間就變得成熟了,非常努力,不怕辛苦,充滿責任感。第二個應該是我二十七八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可以說‘貧窮,我永遠不會再見你了’,也就是說以後都不需要做事了,可以退休了。但是驟然間你發現,財富在一路增加,可你有什麽特別快樂的地方?沒有。


    “有的人,他雖然非常長壽,但是,人家也沒有得他的益處,所以他這一生是有一點兒浪費了嘛。如果有的人雖然年紀非常輕就去世了,但是他對我們這個社會有非常好的貢獻,所以,他雖死猶生。我覺得最要緊的是內心的富貴。一個人有了衣食住行這個條件之後,應該對社會多一點兒關懷,或者說義務,或者說責任。


    “所以人家說,李嘉誠這麽有錢,根本花不完,所以拿出一點兒去關懷關懷社會。拿錢出來可以說簡單,但付出時間去做,可不簡單。幾十年來,我都是夜以繼日地做,一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馬不停蹄地在做,晚上到淩晨兩三點都在做。


    “希望我們的世界有越來越多的李嘉誠,越來越多的李嘉誠基金。最要緊的是有一個好的前途。去年我們給7萬個沒有下肢的殘疾人做了一個‘長江萬裏行活動’。幫他們之後,他們不僅可以站起來,還可以工作,也可以提高他們個人的信心。


    “很多事隻是你想不想去做,想做就可以有辦法去做。其次,做這類的事,我對時間什麽的都無所謂,自己就是喜歡這樣做。最困難的是,有的時候看到他們家人為這些病者勞累的時候,我會吃不消。一般我演講需要一個稿子,但如果講到教育、醫療、殘疾工程的話,我什麽稿子都不需要,就可以分析得非常清楚,這個可以說是由衷的。”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意識到了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他們紛紛幫助社會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就像李嘉誠說的那樣:“從商的人,應更積極、更努力、更自律,建立公平公正、有道德感、自重和守法精神的社會,才可以為穩定、自由的原則賦予真正的意義。雖然沒有人要求我們,我們自己要願意發揮我們的智慧和勇氣,為自己、企業和社會創造財富和機會,大家可以各適其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嘉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嘉誠並收藏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