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誠案例


    “最近我看到一段故事《三等車票》:在印度,一位善心的富孀,臨終遺願要將她的金錢留給同村的貧困小孩兒分批搭乘三等火車,讓他們有機會見識自己的國家,增長知識之餘,更能體會世界的轉變和希望。‘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這不知道是誰說的話,但我覺得適用於個人和國家。”


    在《奉獻的藝術》演講中,李嘉誠道出了自己做慈善、做公益的初衷與想法。被慈善與公益事業改變的不僅僅是那些接受捐助的人群,還有捐獻者。通過慈善事業的連接,通過將愛心付出給需要接納的人,會令整個世界充滿愛與和諧。這不僅僅是個人思想的提升與進步,也能令整個社會更加和諧地發展。


    李嘉誠做了幾十年生意,他明白取於社會,奉獻於社會的道理。有人說,李嘉誠的事業有兩個:一個是賺錢的事業,一個是花錢的事業。在接受香港《亞洲周刊》雜誌的采訪時,李嘉誠將他創立的李嘉誠基金會稱作自己的第三個兒子,他對公益事業的這種上心程度甚至超過了他掙錢的念頭。李嘉誠對待財富的態度就是這樣豁達。他的大兒子李澤钜曾這樣評價李嘉誠:“爸爸很懂得用錢,懂得用錢是指他知道生命中,哪些事情對他重要。他覺得如果能在一生中,幫助那些較不幸的人,不論在醫療或教育都好,他覺得這樣做可使他感覺更富有。”


    李嘉誠在數十年的商海沉浮間,始終堅持一條人生信念,那就是:富貴如浮雲。在李嘉誠的心目中,財富不單單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內心的充盈才是真正的財富。李嘉誠樂於助人,喜歡幫助別人。在李嘉誠看來,自己無論得到多少財富,也不如將利益分享給別人,感到快樂。


    “當你賺到錢,等有機會時,就要用錢,這樣賺錢才有意義。成功之後,利用多餘的資金做我內心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間自有天地。”李嘉誠之所以對公益事業如此支持,也可以說與他童年時的一個經曆分不開。


    據李嘉誠回憶:“童年我是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戰爭期間,我們一家人來到香港,當時日本人已經占領了香港,於是我媽媽帶著我弟弟妹妹回到家鄉,香港隻有我跟爸爸。那時每天晚上爸爸都會咳嗽。因為爸爸的咳嗽,每天晚上我心裏都很難過,但他也根本沒有看過醫生。等到他自己知道嚴重了,才聯係公立醫院。


    “半年後,在醫藥不夠、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他去世了。所以這一段經曆給我非常深刻的影響。如果有一天,我的事業可以達到某種程度,我就要為醫療事業做一點兒事。要牢牢記住,教育、醫療都是最重要的。從教育來講,我認為自己也幸運,怎麽樣幸運呢?因為在那一段最困難的時期,我一路都是盡量求進步、盡量搶到多一點兒學問,到今天這麽多年來,沒有一天停過。甚至旅行,我還是帶著要看的書。”


    正是親身體會到了貧苦的不易,所以李嘉誠在富有之後,更願意拿出錢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財富,好讓自己童年時的遺憾不在別人身上重複。


    ● 李嘉誠智慧


    有一個關於李嘉誠的故事:一次在從口袋裏取汽車鑰匙時,李嘉誠不慎丟落一枚2元硬幣。硬幣滾到了汽車底下,李嘉誠當時想要彎腰去撿硬幣。這時,在一旁站著值班的印度籍男子走了過來,為李嘉誠撿起了那枚2元的硬幣,李嘉誠將硬幣裝回口袋後,給了那個印度男子100元錢作為酬謝。這件事情讓很多人不解,認為李嘉誠吃了大虧,對此,李嘉誠的解釋是:“若我不拾該2元,讓它滾到坑渠,該2元便會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給了值班,值班便可將之用去。我覺得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李嘉誠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為社會增加總淨值的,自己損失一點兒並不算什麽,能夠讓社會總淨值增加,就是為社會的進步做出了一點點貢獻。相反,如果因為吝惜自己的財產,而令社會總淨值減少了,對自己來說也未必就是獲利了。李嘉誠這種思維方式是站在國家富強的角度來思考的。


    在一次采訪中,李嘉誠這樣說道:“我希望,財富的能力可以係統地發揮。我們要同心協力,積極、真心、決心,在這個世上撒播最好的種子,並肩建立一個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會,亦為經濟、教育及醫療做出貢獻;希望大家抱著慷慨寬容的胸懷,打造奉獻的文化,實現我們人生最有意義的目標,為我們心愛的民族和人類創造繁榮和幸福。”


    在英國有一個74歲的老人,他一無所有,窮困潦倒,但他卻被媒體稱為“當代英雄,”甚至被稱為“聖人布洛克”。這個老人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一直住在用1美元租來的一所廢棄校舍裏,睡在一塊破舊的墊子上,唯一陪伴他的是十幾年前被他收養的一隻流浪狗。他和流浪狗吃的用的都是人們送來的。


    這樣一個老人卻創辦了“偏遠地區醫療誌願團”(縮寫為ram),已經在全球十多個國家為數十萬窮人提供了免費醫療服務。老人名叫布洛克,之所以要創立這樣一個誌願團,是因為在他16歲隨在政府任職的父親去到南美北部巴西與圭亞那的交界處時,一次意外使他從馬上摔了下來,需要馬上就醫的布洛克被同伴告知,離他們最近的一個醫生,走路過去要26天時間。


    幸運的布洛克挺過了那次意外事故。康複之後,他有了一個想法:要讓偏遠地區的窮人也可以免費看病。1985年,布洛克終於創辦了ram,ram在全球多處地方救治了無數的病患。為了能夠令ram繼續運作下去,布洛克一直努力。他自己過著最簡樸的生活,為的就是讓更多窮困地區的人接受好的治療。這就是布洛克的故事,一個兩手空空的人,憑著一腔的熱情締造了一個慈善的傳奇。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有這樣一個重要論點:“人以自利為出發點對社會的貢獻,要比意圖改善社會的人的貢獻大。”這裏提到的自利並不是自私自利的意思,而是指自己得到利益的同時,也要讓別人得到利益,這樣社會總淨值必然會增加,國家自然富強。


    將得到的利益共享,使社會均衡發展,這是李嘉誠投身公益事業的初衷。李嘉誠的境界是富國的境界,做公益事業已經不僅僅是一項義務,而是被李嘉誠當作了一種社會責任。就像給印度男子100元酬謝費一樣,在生活中,李嘉誠也將慈善的精髓精神貫徹了下去,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帶動社會的進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嘉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嘉誠並收藏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