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不識武士道,不懂日本人。作為日本人道德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道及其表現出來的精神意誌都深刻地影響著這一民族的性格。正如新渡戶稻造指出的那樣:“武士道正是日本造成國民性、維係日本傳統道德精神的關鍵,在這一點上,它或正相當於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教育。”


    1566年的一個夜晚,在江戶城郊外,兩個年輕的武士正在進行一場決鬥。隻一個回合,其中一人便悶聲倒下。勝利的一方在拭淨自己的武士刀後,叫來兒子木曾昌義,對他說:“樹林裏有個死人,旁邊有塊石頭,你要用他的血在石頭上印上你的手印,做不到,我就殺了你。”


    當時隻有6歲的木曾昌義聽從父命,成功地在石頭上印上了自己的血手印,並在屍體旁接受了3天嚴格而殘酷的武士道訓練。日後,木曾昌義成為了日本赫赫有名的武士。


    木曾昌義兒時的武士道訓練並不是其父親殘忍,更非其特殊的經曆,在當時,幾乎所有的武士都得接受類似的“慘無人道”的魔鬼訓練。這被稱為武士之準則。


    除了看別人殺人,或是親手殺人外,武士的訓練還包括劍術、射擊、騎術、槍術、道德等武士技能和文化的修煉。並在這種修煉中逐漸培養一個真正的武士所要具備的優秀品質,即武士之道的基本要求:仁義、重禮、內誠,對自己愛惜名譽,對主家秉持忠義。這些基本要求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係以一種較為簡單和直接的形式體現出來,成為武士最重要的信仰。


    武士道的興起主要依托於武士階層的形成和興盛,從被稱為“郎黨”的保護莊園主的零星地方武裝逐漸發展到超越莊園範圍的地區性武裝集團。無數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組成了武士團。武士團用嚴格的製度和極強的宗族觀念約束著每一個武士的言行舉止,使他們形成忍耐的性格以及獻身精神,這是維係武士團內部團結、組織穩定的重要思想支柱。


    對於遵循武士道精神的武士來說,僅僅擁有出類拔萃的技藝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還必須要有“克己”的信念。“克己”的主要表現為禁欲和沉默。


    禁欲並非通常人們理解的禁止人的普遍欲望,如性欲等,而是要做到喜怒哀樂不行於色,它的目的是避免因自身情緒的波動而影響他人。對武士來說,情感內藏而非外露才是武士作風。由於這種情感的主觀抑製和內藏,使得人們很難窺探到武士真正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活動。這也往往導致了一些意外的發生,譬如有人看到一個武士麵帶笑容,認為他遇到了開心事,便毫無顧慮地向前攀談,說些笑話,但事實上,也許這個武士剛剛遭受到主家的訓斥,正處於鬱悶之中。這時有人在自己麵前談笑風生,這對武士來說是一種羞辱,於是,在一些文學作品和影視劇裏,我們常能看到微笑中的武士突然拔刀殺人的情景。


    沉默也體現著武士的道德素養。對武士來說,直露的言語和思想都是纖薄的表現,隻有奮勇作戰、英勇獻身才是武士的真義。正因如此,在家中,除了最簡單的問候和交談,武士一般不多言語,在街上行走,也是肅穆威嚴,目不斜視。在武士心中,真正的語言是殺敵。


    刀是武士的主要武器,也是其身份的象征,而在武士道的規範裏,刀還有著另外的含義,它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出生於武士家的子弟,自幼習武練刀,這時期所用的刀是木製的,至5歲時,才可以穿上武士特有的服裝,使用真正的武士刀。在這一年,還要舉行“武士入門”儀式,完成這一儀式,他們才能具備武士的身份。


    武士輕易不用刀,這也是武士道所信奉的準則。因為刀是武士的靈魂,為保持它的聖潔和神聖,要經常加以擦拭,時刻保持刀身的光潔。任意地揮刀,在武士眼裏是膽怯的表現,真正的武士不逞匹夫之勇,不能因為卑怯者而玷汙了自己的刀。隻有為了主家而戰鬥,武士刀出鞘才有意義,因為這代表著武士的威猛、勇敢和勇氣。這種勇氣就是武士道最為崇尚的精神,為了主家,為了武士的榮譽——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對手的尊重,也才是一個武士真正的歸宿。


    武士之道發展到江戶時代初期,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禮儀規範和道德準則,這一時期,“武士道”作為一個專有名詞開始出現在人們的麵前。


    1716年,由江戶時代佐賀藩的藩士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陳基書寫整理的《葉隱聞書》完成,此書共11卷,將有關武士的基本準則以及其修習武士道的心得記述在內,將武士道精神更為具體化,被後人稱為武士道的修養書。


    所謂“葉隱”,是指武士要像樹木的葉蔭一樣,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為主家“舍身奉公”。“舍身奉公”標榜的是武士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它所強調的是戰勝自己,而後戰勝別人。戰勝自己就要不斷磨煉自己的意誌,使自己成為一個不為外界所動的強者。


    據《葉隱聞書》記載,佐賀藩的先祖鍋島直茂對其子鍋島勝茂說:“要使斬首習以為常,得先對處刑者斬首。”鍋島直茂安排了10個罪犯讓其子嚐試斬首,鍋島勝茂一口氣斬首了9人,當鍋島勝茂準備揮刀斬第10個人的首級時,鍋島直茂看到那人年輕力壯,這才讓兒子免其斬首。


    這樣的情境不免讓人想起抗日戰爭中日本侵略者“百人斬”的惡行。事實上,武士道在培養武士成為內外兼修之人的同時,也讓他們日漸變得冷酷、嗜血、盲從,逐漸成了殺人的機器,而不是一個具有思想的個體。這便是武士道殘忍的一麵。“明治維新”以後,武士殘忍的一麵發展成為軍國主義思想,使這個國家走上了一條充滿殺戮的變態發展之路。“二戰”期間,武士道同神道一起,充當了日本侵略戰爭的精神武器。所謂“誓死效忠天皇”、“為天皇而戰”、“切腹以謝天皇”等等都是武士道的典型糟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本書讀懂日本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光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光波並收藏一本書讀懂日本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