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織田信長、明智光秀、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石田三成,當熟悉他們的人看到這些充滿英雄氣息的名字時,總是會不自覺地想起亂世紛擾、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曆史可與中國戰國相比擬,各地大名林立,為爭奪霸權攻伐不休。他們用智謀和膽略演繹出了一幕幕動人心魄的精彩故事,也為後人留下了印象深刻的談資。
曆史的車輪,總是沿著由盛而衰的道路一次次地重複輾過。統一的幕府時代經曆了鐮倉幕府與室町幕府的興盛時期之後,始終還是不可避免地開始落入了走下坡路的定律之中,而且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架勢,原本明確的統一局勢也逐漸變得模糊了。
1464年,由於膝下無子,早已萌生退隱之意的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決定將將軍之位讓給正在淨土寺出家的胞弟足利義視。但是令足利義政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年,妻子日野富子竟然給他生了個兒子,取名為義尚。
母以子貴,為了讓兒子當上幕府將軍,出身於貴族之家的日野富子拉攏“四職”之一,兼五國守護的山名宗全為義尚的監護人,並暗中阻止足利義視繼承將軍之位。與此相對,跟日野富子並無多少感情的足利義政為了能讓自己的親弟弟當上將軍,安排了“三管領”之首,身兼八國守護的細川勝元為監護人。由此,圍繞幕府將軍的繼承問題,出現了山名氏、細川氏兩大派係,此兩大派係相互鬥爭,爆發了曆時11年的“應仁之亂”。
此次動亂的範圍遍及除九州等部分地方以外的日本全土,有接近一半的地方大名卷入其中。政局混亂,城市毀壞,民不聊生。各守護大名為了能在這場動亂中獲得更大的利益,紛紛吸納農民和無業民,由他們組成雇傭部隊。雇傭部隊配備最簡單的武器,沒有糧草供應,沒有賞賜,但允許他們在戰爭中獲得的所有戰利品收歸己有。
這些雇傭部隊沒有紀律,沒有約束,各自為陣,死傷最多。由於生死無著,他們肆意縱搶,濫殺無辜,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加之戰爭帶來的傷害,各地百姓忍無可忍,終於起來反抗。各守護大名忙於相互爭鬥,無暇顧及百姓的反抗,便將鎮壓的任務交給了各自的守護代或家臣。這些守護代或家臣原本就有很強的實力,在鎮壓農民的反抗過程中,他們的實力更加壯大,逐漸產生了取而代之的念頭。他們憑借自己強有力的私人武裝,放逐甚至謀害主家,自己成了領主。除了守護代或家臣,一些地方豪強乃至富甲一方的商人也趁機組織私人軍隊,侵奪原守護的權力,將地方守護的領國變成自己的領地。他們的權力不受幕府約束,更不用聽幕府號令,權勢和領地都是靠自己一刀一槍奪來的。這些新崛起的割據勢力為獲得更大的領地和權力,相互征伐、彼此對抗120餘年,這段亂世被後代稱為“戰國時代”,而這些地方軍閥則被稱為“戰國大名”。
這些戰國大名包括篡奪出雲守護京極氏實權的尼子經久,驅逐美濃守護土岐氏成為大名的齋藤道三,此人後來成為了戰國一代梟雄織田信長的嶽父。“三管領”之一、尾張守護斯波氏也因大權旁落而被守護代織田氏獨攬大權,後織田信長繼承家業,統一織田氏族,並徹底取代斯波氏成為尾張領主,躋身於戰國大名之列。其後,他更以尾張為基礎,積極擴充織田氏勢力,鼎盛時期成為統領二十餘國的強權大名。
家臣謀反,守護作亂,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紛亂局麵在戰國這個亂世不斷上演,這種情形被後人稱為“以下克上”。在逐步取代舊守護大名之後,以全新姿態登上曆史舞台的戰國大名為了加強各自的實力,贏取更大的勝利,不約而同地加強了對領地各方麵的管理,並進行了創新。
戰國大名毫不留情地沒收領地內各豪族的土地,予以重新分配。並課以較重的稅收來抑製豪族勢力的壯大,以此鞏固自身權力。這些豪族有些雖成了大名的家臣,但沒有協助大名處理政務的權力。在這一係列的限製下,以往勢力甚大的豪族實際上已經成了無土無權,隻憑土地收入維係的小地主。
相比之下,農民的處境得到了改善。為了防止農民反抗,也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獲取更多的軍糧,戰國大名們免除了農民的債務,減少了稅收,使其能安心農活。
為了能更好地支配自己的領地,約束家臣的行為,防止發生權力被篡奪的事件,戰國大名相繼製定了適用於自己領地內的法律,稱為“分國法”,也稱家法。“分國法”對家臣的各種行為作出了具體規定,比如如何居住,如何購買兵器,錢財怎樣使用才算正當,子女如何婚配才算合法。小到吃飯睡覺,大到出征作戰,如此種種,類別繁多。
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參加的合戰日漸頻繁。大名們的軍陣體係由此也逐漸完備起來。戰國大名的軍陣一般由大名本陣和若幹獨立作戰軍團組成。本陣成員包括總大將、副將、軍師、佑筆、軍奉行、軍目付、使番、物見番頭等。除此之外,還有馬回、小姓、藥師、祈禱僧等後勤保障人員。在本陣之外,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獨立軍團的組成人員由侍大將、槍大將、鐵炮大將、足輕大將、弓大將以及其下的兵吏、兵丁組成。
1543年,一艘開往中國的葡萄牙商船途中因台風迷失方向,漂到了日本種子島。船上的葡萄牙人帶有當時歐洲流行的火繩槍。種子島年僅16歲的領主時堯花重金從葡萄牙人手中購得了兩支火繩槍,並命自己的專用工匠八板清定進行仿製。
起初的仿製以失敗告終,一年後,不甘心失敗的八板清定從再次來到這裏的葡萄牙人那裏學到了先進的火槍技術,成功地製造出了被日本人稱為“種子島槍”的火繩槍。隨著火槍的仿製成功,火槍很快傳遍日本各地,對戰國時代中期以後的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戰國大名很快拋棄了古老的戰法,迅速組建各自的火槍隊。日本曆史上火槍第一次在一場戰役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長筱合戰。在這次戰鬥中,織田信長以3000人的火槍隊通過三段射擊法擊敗了武田家稱雄於世的騎兵,此戰後,武田家開始走向沒落。
由於認識到了火槍的巨大威力,這一時期各大名本城的建築方式逐漸發生了改變。擁有高大城牆、窄小射擊孔的巨大城堡開始出現,城堡四周挖有護城河,城堡上建有觀察敵情的瞭望台。火槍的出現推動了戰國大名在軍事上的革新。隨著新式戰法的湧現,各個大名的實力也在此消彼長。隨著戰國幾個能征善戰的大名的出現,日本社會出現了再次統一的征兆。
曆史的車輪,總是沿著由盛而衰的道路一次次地重複輾過。統一的幕府時代經曆了鐮倉幕府與室町幕府的興盛時期之後,始終還是不可避免地開始落入了走下坡路的定律之中,而且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架勢,原本明確的統一局勢也逐漸變得模糊了。
1464年,由於膝下無子,早已萌生退隱之意的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決定將將軍之位讓給正在淨土寺出家的胞弟足利義視。但是令足利義政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年,妻子日野富子竟然給他生了個兒子,取名為義尚。
母以子貴,為了讓兒子當上幕府將軍,出身於貴族之家的日野富子拉攏“四職”之一,兼五國守護的山名宗全為義尚的監護人,並暗中阻止足利義視繼承將軍之位。與此相對,跟日野富子並無多少感情的足利義政為了能讓自己的親弟弟當上將軍,安排了“三管領”之首,身兼八國守護的細川勝元為監護人。由此,圍繞幕府將軍的繼承問題,出現了山名氏、細川氏兩大派係,此兩大派係相互鬥爭,爆發了曆時11年的“應仁之亂”。
此次動亂的範圍遍及除九州等部分地方以外的日本全土,有接近一半的地方大名卷入其中。政局混亂,城市毀壞,民不聊生。各守護大名為了能在這場動亂中獲得更大的利益,紛紛吸納農民和無業民,由他們組成雇傭部隊。雇傭部隊配備最簡單的武器,沒有糧草供應,沒有賞賜,但允許他們在戰爭中獲得的所有戰利品收歸己有。
這些雇傭部隊沒有紀律,沒有約束,各自為陣,死傷最多。由於生死無著,他們肆意縱搶,濫殺無辜,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加之戰爭帶來的傷害,各地百姓忍無可忍,終於起來反抗。各守護大名忙於相互爭鬥,無暇顧及百姓的反抗,便將鎮壓的任務交給了各自的守護代或家臣。這些守護代或家臣原本就有很強的實力,在鎮壓農民的反抗過程中,他們的實力更加壯大,逐漸產生了取而代之的念頭。他們憑借自己強有力的私人武裝,放逐甚至謀害主家,自己成了領主。除了守護代或家臣,一些地方豪強乃至富甲一方的商人也趁機組織私人軍隊,侵奪原守護的權力,將地方守護的領國變成自己的領地。他們的權力不受幕府約束,更不用聽幕府號令,權勢和領地都是靠自己一刀一槍奪來的。這些新崛起的割據勢力為獲得更大的領地和權力,相互征伐、彼此對抗120餘年,這段亂世被後代稱為“戰國時代”,而這些地方軍閥則被稱為“戰國大名”。
這些戰國大名包括篡奪出雲守護京極氏實權的尼子經久,驅逐美濃守護土岐氏成為大名的齋藤道三,此人後來成為了戰國一代梟雄織田信長的嶽父。“三管領”之一、尾張守護斯波氏也因大權旁落而被守護代織田氏獨攬大權,後織田信長繼承家業,統一織田氏族,並徹底取代斯波氏成為尾張領主,躋身於戰國大名之列。其後,他更以尾張為基礎,積極擴充織田氏勢力,鼎盛時期成為統領二十餘國的強權大名。
家臣謀反,守護作亂,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紛亂局麵在戰國這個亂世不斷上演,這種情形被後人稱為“以下克上”。在逐步取代舊守護大名之後,以全新姿態登上曆史舞台的戰國大名為了加強各自的實力,贏取更大的勝利,不約而同地加強了對領地各方麵的管理,並進行了創新。
戰國大名毫不留情地沒收領地內各豪族的土地,予以重新分配。並課以較重的稅收來抑製豪族勢力的壯大,以此鞏固自身權力。這些豪族有些雖成了大名的家臣,但沒有協助大名處理政務的權力。在這一係列的限製下,以往勢力甚大的豪族實際上已經成了無土無權,隻憑土地收入維係的小地主。
相比之下,農民的處境得到了改善。為了防止農民反抗,也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獲取更多的軍糧,戰國大名們免除了農民的債務,減少了稅收,使其能安心農活。
為了能更好地支配自己的領地,約束家臣的行為,防止發生權力被篡奪的事件,戰國大名相繼製定了適用於自己領地內的法律,稱為“分國法”,也稱家法。“分國法”對家臣的各種行為作出了具體規定,比如如何居住,如何購買兵器,錢財怎樣使用才算正當,子女如何婚配才算合法。小到吃飯睡覺,大到出征作戰,如此種種,類別繁多。
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參加的合戰日漸頻繁。大名們的軍陣體係由此也逐漸完備起來。戰國大名的軍陣一般由大名本陣和若幹獨立作戰軍團組成。本陣成員包括總大將、副將、軍師、佑筆、軍奉行、軍目付、使番、物見番頭等。除此之外,還有馬回、小姓、藥師、祈禱僧等後勤保障人員。在本陣之外,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獨立軍團的組成人員由侍大將、槍大將、鐵炮大將、足輕大將、弓大將以及其下的兵吏、兵丁組成。
1543年,一艘開往中國的葡萄牙商船途中因台風迷失方向,漂到了日本種子島。船上的葡萄牙人帶有當時歐洲流行的火繩槍。種子島年僅16歲的領主時堯花重金從葡萄牙人手中購得了兩支火繩槍,並命自己的專用工匠八板清定進行仿製。
起初的仿製以失敗告終,一年後,不甘心失敗的八板清定從再次來到這裏的葡萄牙人那裏學到了先進的火槍技術,成功地製造出了被日本人稱為“種子島槍”的火繩槍。隨著火槍的仿製成功,火槍很快傳遍日本各地,對戰國時代中期以後的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戰國大名很快拋棄了古老的戰法,迅速組建各自的火槍隊。日本曆史上火槍第一次在一場戰役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長筱合戰。在這次戰鬥中,織田信長以3000人的火槍隊通過三段射擊法擊敗了武田家稱雄於世的騎兵,此戰後,武田家開始走向沒落。
由於認識到了火槍的巨大威力,這一時期各大名本城的建築方式逐漸發生了改變。擁有高大城牆、窄小射擊孔的巨大城堡開始出現,城堡四周挖有護城河,城堡上建有觀察敵情的瞭望台。火槍的出現推動了戰國大名在軍事上的革新。隨著新式戰法的湧現,各個大名的實力也在此消彼長。隨著戰國幾個能征善戰的大名的出現,日本社會出現了再次統一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