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猴子也許成不了大事,但一個外號“猴子”的人就很難說了。被人叫作“猴子”,不光是因為其麵容萎縮,酷似猿猴,還因為他靈活機變的心思。據說就是因為這一點,織田信長才開始關注起身邊這個小侍童來。他根本就沒有想到,多年後,這個小侍童會成為統一日本的“太陽神之子”。就連“猴子”本人也覺得自己神速的“進化”之路有些不可思議,或許這才是他編造自己是太陽神鑽進母親肚子而誕生的這一神話的動機。不管怎麽說,這個被稱為“猴子”的男人的確與眾不同。這個男人就是原名羽柴秀吉,後因天皇賜姓而改名的豐臣秀吉。


    1551年,15歲的羽柴秀吉在被繼父毒打一頓後,離開了他熟悉的村子和玩伴,離家出走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過起流浪生活的羽柴秀吉先是以做小買賣為生,後來又當了幾年的雇傭兵,直到1554年,羽柴秀吉才迎來了人生第一縷曙光。


    這一年,羽柴秀吉遇到了在織田信長家做侍童的兒時玩伴,這個玩伴勸說他投靠織田信長。厭煩雇傭兵生活的羽柴秀吉聽從了玩伴的勸說,來到織田家,做了織田信長的侍童。在織田信長身邊,羽柴秀吉身上的才能慢慢顯現出來,在別人對倒塌的城牆一籌莫展之際,他卻在一天之內就將城牆修好了;他還將織田家的後勤事務管理得井井有條,節省了很多人力物力,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這讓織田信長對其很是讚賞,於是提拔他成為了正式的武士。


    1560年,羽柴秀吉參加了被稱為戰國三大夜戰之一的“桶狹間合戰”,並立下戰功。為了獎賞他的功績,織田信長命家臣淺野長勝將養女寧寧嫁與羽柴秀吉。這個寧寧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北政所。


    1573年,織田信長攻入小穀城,打敗了淺井長政,近江淺井氏由此滅亡,同年,這個戰國梟雄猛烈如火的攻勢又迫使朝倉義景自焚而死,其主要家臣也被織田信長收服。在這兩次掃平的戰爭中,羽柴秀吉又立下了赫赫戰功,被織田信長封為今濱城城主。從這一年起,羽柴秀吉開始躋身於戰國群雄之列。


    1581年3月,羽柴秀吉奉命進攻鳥取城。為了盡快攻陷這座城池,羽柴秀吉製定了“軍糧攻”的作戰計劃。他派商人以市價數倍的價錢收購鳥取城以及附近若狹、丹後、但馬等地農民手中的存糧,致使鳥取城內無軍糧可收。於是悲慘的一幕發生了,在羽柴秀吉尚未發起進攻前,鳥取城內已經亂作了一團,沒有食物的士兵互相殘殺,以死者人肉充饑。眼見大勢已去,鳥取城主吉川經家投降了羽柴秀吉,並以切腹的方式換取了手下士兵的生命。這一戰被後人稱為“鳥取斷糧”。這時的羽柴秀吉已經成了獨當一麵,受到織田信長無比信任的重臣。


    第二年,織田信長因家臣明智光秀的反叛而自焚於京都的本能寺。織田的死給他的敵人和他的家臣都帶來了機會,羽柴秀吉當然也不例外。1583年,在擊敗了死對頭,同為織田信長家臣的柴田勝家後,羽柴秀吉與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因為繼承人的問題發生激烈衝突。為了贏得主動,織田信雄向德川家康求助,一起進攻羽柴秀吉。雙方勢均力敵,難分勝負,然而就在雙方處於膠著狀態時,織田信雄卻私下接受了羽柴秀吉對他單獨開出的和談條件,在沒有告之德川家康的情況下,私自率軍歸於羽柴秀吉帳下。此後,德川家康為了保全實力,也與羽柴秀吉講和,並臣服於他。


    在結束了內部因繼承織田家權力而發生的戰事後,羽柴秀吉正式拉開了統一日本的序幕。


    1585年,羽柴秀吉打敗了剛剛統一四國沒多久的長宗我部氏,同年,羽柴秀吉希望正親町天皇封其為“征夷大將軍”,但是後來卻讓正親町天皇封自己為“關白”。1586年,正親町天皇傳位給他的孫子後陽成天皇。後陽成天皇在即位的當天,就封羽柴秀吉為太政大臣,同時賜姓豐臣,從此以後,羽柴秀吉改叫豐臣秀吉。在獲得天皇的封賞後,躊躇滿誌的豐臣秀吉加快了掃平群雄的步伐。1567年至1590年這3年間,豐臣秀吉先後平定了島津氏、北條氏、伊達氏,基本完成了日本的統一。


    在平定各地大名以及統一日本之後,豐臣秀吉實行了一係列的統治措施。


    1588年,豐臣秀吉向全國下達了一道命令,禁止百姓擁有長短刀、長槍、火槍等武器,這就是有名的《刀狩令》。當時百姓擁有武器的數量是驚人的,從加賀國的一個郡裏就沒收了1703支武士刀、1540支腰刀、160支長槍;從出羽國的一個郡裏也沒收了250支武士刀、2739支腰刀、336支長槍、26支火槍、12具盔甲。實施《刀狩令》後,民間再也沒有對豐臣秀吉鞏固統治構成威脅的力量。1591年後,豐臣秀吉又發布了規範身份等級的法令《身份統製令》,禁止武士務農和從事工商業,也禁止農民從商,不準農民脫離土地,建立起一套士、農、工、商身份有別、職業永固的等級製度。


    在發布這一法令的同一年,豐臣秀吉辭去“關白”一職,由其養子豐臣秀次繼承“關白”,自己則成為“太閣”。“太閣”即隱退後的“關白”之稱。豐臣秀吉雖然從“關白”變成了“太閣”,但其依舊牢牢把持著掌控國家的權力。這一年,豐臣秀吉開始對全日本的土地進行丈量,登記造冊,重新劃分土地歸屬,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在日本史上被稱為“太閣檢地”。


    就在實行“太閣檢地”的前4年,豐臣秀吉下了一道命令,對在日本國內快速傳播,並受到廣泛歡迎的基督教下達了驅逐令。基督教是1549年傳到日本的,到發生本能寺之變的1582年,日本的基督徒已經達到15萬人。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過程中,一些地方領主相繼成了基督教徒,為了表示信教的虔誠,他們還將自己的領地無償地贈送給基督教會。這讓豐臣秀吉感到非常不安,他害怕照這樣發展下去,外國的宗教勢力會危害自己的統治,於是決定對基督教“重拳出擊”。但是這次驅逐基督教的行動並不徹底,在一些沿海港口,由於對外貿易的發展,基督教仍在持續發展,信教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在對身份等級和土地製度進行重新規範後,豐臣秀吉也不忘建立自己的政權統治體係,但他的統治體係無疑是粗糙簡陋的。出於穩定政局的考慮,他從歸附的大名中挑出最有實力的5人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這5人被稱為“五大老”,其中以德川家康勢力最為強大;豐臣秀吉還任命自己5個親信家臣負責具體事務,被稱為“五奉行”。“五大老”也好,“五奉行”也罷,都是因人設位,沒有長遠打算,這為日後豐臣氏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日本重歸統一之後,飽經戰亂之苦的百姓熱切期盼著安定生活的到來,但是豐臣秀吉的擴張野心打破了他們的夢想。1592年4月,豐臣秀吉發兵15萬入侵朝鮮半島,開始了被稱為“永祿之役”的侵朝戰爭。


    侵朝戰爭最初階段,由於國內戰爭的長期磨煉,豐臣秀吉的軍隊進展非常順利,在先進的火槍的配合下,先後攻陷了京城、開城、平壤三大城市。雖然在陸地上日本軍隊占盡優勢,但是其水軍卻被朝鮮名將李舜臣打得一敗塗地,幾乎全軍覆沒。同時,應朝鮮國王之請而來的援朝明軍此時已經與日軍作戰,在中朝聯軍的共同打擊下,日軍漸漸招架不住,從攻勢變成了守勢,同時,開始派遣使者與明朝進行和談。和談於1596年9月徹底破裂,豐臣秀吉準備發動第二次侵朝戰爭。1597年初,14萬日軍再次入侵朝鮮,史稱“慶長之役”。


    為了報複上次戰爭的失利,第二次侵朝戰爭中,日本軍隊對普通百姓也大開殺戒。他們砍殺百姓的頭領,以此冒充戰功。還割下老弱婦孺的鼻子與耳朵裝入罐子寄給豐臣秀吉。這些裝滿鼻子和耳朵的罐子埋在京都方廣寺大佛的西側,被稱為“鼻塚”。雖然日軍殘忍凶暴,但是朝鮮各地發起的義軍和援朝明軍使其很快陷入了絕境。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病死,侵朝軍隊陸續撤回日本,第二次侵朝戰爭依舊以失敗告終。


    前後兩次侵略戰爭不僅給朝鮮人民,同時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日本國內矛盾空前尖銳,同時,戰爭的失敗也使豐臣氏的威望急速下降,整個日本似乎又籠罩在了一片黑風穢雲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本書讀懂日本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光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光波並收藏一本書讀懂日本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