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之間的關係與人際關係頗為類似,倘若身邊所立是個強勢的人,恐怕會給心理帶來難以言說的壓力,不管那個強勢的人事實上是如何的麵慈心善。於是被影響的這個人要麽遠離對方,要麽打倒對方。當19世紀末的日本遠眺大清王朝的背影時,心中所想大概也是如此。當然,那時的情況恰好相反,日本正在崛起,而大清朝正在衰敗。盡管如此,作為鄰國,清朝的背影還是不可避免地遮住了日本往更遠處“眺望”的視線,這令日本“寢食難安”。正如當時鼓吹對外侵略的日本首相山縣有朋說的那樣:“日本不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皇帝,日本所希望的是受日本控製的無能皇帝統治下的無能國家。”


    在出兵台灣、侵占琉球獲得巨大利益之後,日本的擴張野心越發膨脹。很快,它又將目光投向了鄰國朝鮮。雖然在1875年,日本通過《江華條約》已經在朝鮮擁有了勘察海口、自由貿易及領事裁判等權利,然而,日本野心家欲壑難填,一心想將朝鮮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1882年7月23日,由於一年多時間沒有領到餉米,駐守京城的朝鮮士兵發起暴動,殺死眾多的外戚權貴,並且還攻打了日本公使館,處死了日本籍的軍事教官。史稱“壬午兵變”。躲過一劫的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朝鮮國王李熙王妃的閔妃(即後來的明成皇後)請求宗主國清朝出兵,而僥幸逃脫的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回國後也要求日本即刻向朝鮮出兵。


    清朝出兵朝鮮,很快抓捕了參加“壬午兵變”的士兵,以閔妃為首的外戚集團重新控製了朝政。而日本方麵則派出了1500名士兵和四艘軍艦,要求朝鮮賠償在兵變中的所有損失,並且還獲得了在朝鮮駐軍的權利。由此,日本加快了控製朝鮮的步伐。1884年12月4日,在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的策動下,由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等貴族青年組成的親日派組織“開化黨”,以“打倒清國”為口號,發動政變,推翻了親中政府,成立了由親日派主導的新政府。親中派請求清朝出兵平亂,於是,清廷派袁世凱以保護藩屬國為名,於6日率兵進入朝鮮王宮,殺死開化黨領袖及大臣幾十餘人,而策動政變的竹添進一郎則焚毀使館後,潛逃回國。


    明治天皇在聽取了竹添進一郎的匯報後,立即增兵朝鮮,與此同時,為了穩定朝鮮的局勢,清政府也向朝鮮派出了軍隊,形成兩國對峙的態勢。在不少人提出與清朝決一雌雄之際,以伊藤博文為首的一派人,看到了日本與清朝的國力差距。他們隨即采用外交手段,聯合西方列強向清政府施加壓力,迫使清政府於1885年3月與日本簽訂了《天津會議專條》,由此確立了日本在朝鮮與清朝的同等地位。為了將清朝兵力徹底趕出朝鮮,實現侵占朝鮮的險惡目的,從這一年起,日本大力開展了針對清朝的擴軍備戰計劃。


    19世紀80年代中期的清朝,經過20幾年的洋務運動,建立起了近代化的軍事工業,軍隊裝備了先進的火槍鐵炮,1888年,更是建立了全亞洲最強的海軍——北洋水師。然而,北洋水師在成軍之後,就再沒添置過新的艦船,1892年之後,連基本的彈藥都停止購買。大量的海軍軍費被慈禧太後挪用,致使艦船得不到及時維護而漸趨老化。而日本方麵,則每年以整個國家60%的財政收入來發展陸軍、海軍,其海軍方麵,采購的都是當時最新式的軍艦,至1894年,日本海軍在總排水量、艦船火力上都已超過了北洋水師。


    這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出兵協助鎮壓。清政府先後派葉誌超、聶士成率兵赴朝,日本也不甘人後,向朝鮮派出軍隊。而此時,東學黨農民起義已告結束,日本已無出兵朝鮮的借口,然而,日本並沒有停止向朝鮮出兵,反而增派了軍隊。7月12日,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電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目前有采取斷然處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開始實際行動”。23日,大鳥圭介帶領駐朝日軍攻占朝鮮王宮,拘禁了李熙,成立了傀儡政府。


    在大鳥圭介的指示下,25日,傀儡政府廢除了與清朝的一切條約,並對清朝軍隊實施驅逐。這一驅逐行為的實施者是被傀儡政府“授權”的日本軍隊。這一天,日本陸軍開始向駐守朝鮮牙山的清軍發起攻擊,海軍則在朝鮮的豐島海麵突襲清朝軍艦,擊沉運兵船“高升”號。8月1日,清政府與日本同時宣戰。“甲午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9月15日,1.6萬日軍向駐守在平壤的1.7萬清軍發起進攻。在太原鎮總兵馬玉崐、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的指揮下,清軍屢挫日軍攻勢,戰至中午,日軍毫無所獲,不得不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的形勢於清軍有利,然而就在這時,清軍統帥葉誌超卻貪生怕死,竟然舉起白旗,停止了抵抗,並且率軍向後撤退,15晚,日軍占領平壤。


    17日,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發生激戰。此次海戰,北洋水師共出動了10艘軍艦,日本則投入了12艘軍艦。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首先向敵艦開炮,緊接著,北洋各艦一齊發炮轟擊。經過5個多小時的激戰,北洋水師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其中“廣甲”號臨陣脫逃,觸礁自毀,官兵死傷千餘人;日本聯合艦隊的“鬆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軍艦受到重創,其中“赤城”、“西京丸”兩艦在被拖行後不久即告沉沒。


    10月24日,由日本陸軍大將山縣有朋率領的第一軍3萬人向鴨綠江一側的清朝守軍發起了進攻。由於清軍士氣低落,加上各路人馬不能統一調度,難以形成合力,被日軍一一擊破,至26日,日軍便輕鬆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


    就在山縣有朋向鴨綠江一側的清軍發起攻擊的同一天,日本的另一陸軍大將大山岩統帥第二軍在花園口登陸。11月6日,日軍占領大連,於次日攻占大連灣,在這裏休整數天後,兵鋒隨即指向了旅順。當時的旅順約有1.3萬清軍,但因守將潛逃,士兵群龍無首,無心應戰,於21日被日軍攻陷。占領旅順後,日軍對全城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旅順成了人間地獄。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率領他的第二軍在榮成灣龍須島登陸,於30日配合海軍對威海衛及停泊於港內的北洋水師發起連續性攻擊。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鎮遠”艦管帶楊用霖先後自殺殉國。2月17日,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對於清政府來說,北洋水師的覆沒不過是清軍在遼東戰場連遭敗績的開始,自3月起,日軍先後攻牛莊,取營口,占田莊台。遼東半島盡歸日本之手。隨著戰爭的失利,清廷決定與日本議和。4月17日,清廷特命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在春帆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故《馬關條約》又被稱為《春帆樓條約》。


    《馬關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其主要內容為清政府承認朝鮮是“獨立”國家,不再與清朝有藩屬關係;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有權在這四地派駐領事官;將遼東半島、台灣及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賠付日本2億兩軍費。


    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獲得了巨大的戰爭利益,尤其是清政府2億兩的賠款,讓日本國庫頓時充盈起來。日本將這筆巨額賠款的大多數用在發展軍事上,使軍事實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也使其一躍成為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亞洲“強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本書讀懂日本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光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光波並收藏一本書讀懂日本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