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廣西邊軍抵達哲達山下。南疆多密林,故而俞大猷手下,多是鑽山穿林如履平地的步軍。
四萬人馬中,兩萬是廣西當地的衛所軍。一萬是俞大猷從東南抗倭的戰火中帶出來的俞家軍。另有一萬廣西當地的土著狼兵。
要說山林野戰,廣西狼兵絕對是天下無敵的。
俞大猷先派五百狼兵斥候,摸清了對麵兩萬安南軍的布防。
兩萬安南軍,幾乎全都龜縮駐紮在哲達山上。
殷正茂道:“此事著實蹊蹺。哲達山在我大明的疆域內。可安南人傾巢出動,難道隻是為了占據哲達山這座荒山?”
賀六聞言,亦道:“殷總督這麽一說,的確奇怪的很。”
俞大猷說了一句話,振聾發聵:“大明疆域雖廣,卻無一寸是多餘的!哲達山雖是荒山,卻是我大明的疆土!每一寸土地,都值得我等用鮮血去捍衛!”
俞大猷升帳,開始排兵布陣。
明軍之中,有一句流傳頗廣的話:“俞善攻,戚善守。”
俞大猷其人像漢武侯周勃,笨人打硬仗。他向來遵循著以攻為守上上策也的古訓。
四萬兵馬,被他分成了五路。其中兩路作為預備兵力。剩下三路,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直撲哲達山。
詭異的一幕發生了。哲達山上盤踞著的安南兵,見到氣勢洶洶南進的明軍,竟然全軍後撤。一直撤回了安南境內。
斥候將安南人退兵的事報給俞大猷後,俞大猷倒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他對殷正茂說道:“殷總督,太蹊蹺了!安南人把全國之兵齊聚於哲達山。未鳴一銃,未發一箭便全都撤走了?難道是他們吃飽了撐的?兩萬人一起來哲達山遛彎消食兒?”
殷正茂亦道:“是啊。兩萬兵馬,急行數百裏。他們這彎,溜的夠大的。”
一省總督和一省總兵商議兵略大事,賀六不好插嘴。隻是在一旁聽著。
殷正茂問:“安南人已經退兵了。咱們要不要退兵?”
俞大猷堅定的說道:“不成!我早就派細作到安南境內散出話去:安南人若敢殺我一個明軍將士,我定要他們十顆人頭奉還!我老俞不能食言啊。他們殺了我們哨所裏的四十多個袍澤弟兄。我定要斬下四百顆安南人的首級方可罷兵!狼兵副將阿勤惹何在?”
一名廣西瑤人將領拱手道:“末將在!”
俞大猷道:“命你率一千狼兵,深入安南境,追擊安南軍後衛。不斬他四百顆人頭,不準收兵!”
瑤人將領道:“末將領命!”
轉頭,俞大猷又對殷正茂道:“咱們先在此地駐紮五天,靜觀其變。要是五天後,安南人不卷土重來,咱們再收兵回南寧。”
殷正茂是個天生的算盤精。他掐算著手指,手中念念有詞:“五天,每人一斤米。需二十萬斤米。折銀一萬三千兩。。。”
轉頭,他道:“成!別說駐紮五天,就是駐紮一個月,廣西藩庫也拿得出銀子來。不需向兵部遞手本要軍餉。”
入夜,哲達山下刮起了秋風。賀六閑來無事,走到帳外乘涼。
恰巧,他遇到了俞大猷。俞大猷正在看星象。
賀六道:“俞大帥,這麽晚了還沒睡?”
俞大猷一臉憨厚的笑容:“行軍打仗,我可以連著三天三夜不睡覺的。我在看星象。”
軍中之人都知道,俞大帥不通《四書》,不通《五經》,卻通曉《易經》。且能從《易經》當中,琢磨出帶兵打仗的道理來。
夜觀星象,是俞大猷每晚必做的事。
賀六問道:“俞大帥,安南人這麽大張旗鼓的犯邊,以前多見麽?”
俞大猷搖頭:“不多見。故而白日我說有蹊蹺。打仗不是請客吃飯,安南舉國之兵北侵,連照麵都不打就全軍撤退。這裏麵肯定有什麽陰謀陽謀的。”
賀六道:“敢問俞將軍。如果安南真的傾國之力北侵,我們是否有必勝的把握?”
俞大猷自信滿滿的說道:“別的不敢說,隻要廣西總兵還是我俞大猷,安南人來多少,我能殺多少!”
俞大猷的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近百場的大小戰役中,磨礪出來的。
賀六感慨道:“怪不得張居正說,如今大明有兩柱。北疆之柱戚元敬、南疆之柱俞誌輔!俞大帥果真是我南疆的定海神針!”
俞大猷歎了聲:“唉。這些虛名又有什麽用呢?一個小娘們隨便說幾句話,我的兵權還不是說丟就丟了?若不是我運氣好,回鄉途中偶遇海匪作亂,打了一仗。說不定我現在正在福建老家的水田裏割稻子呢!”
當初俞大猷罷職,正是因為妖妃奴兒花花向隆慶帝進了讒言。
賀六猛然想起蘇州文會上,何心隱的狂人狂語來:“天子,亦需有人去管!”
俞大猷又道:“六爺,我一輩子不會做官。在官場上吃的悶虧,數都數不過來。官場上,隻有我吃虧的份兒,可一到了戰場上啊,就有我俞大猷讓別人吃虧的份兒!”
正說著,旗牌官報來:“報!阿勤惹將軍大破安南軍後衛。斬敵首八百餘。現正趕回大營。”
俞大猷聞言,滿意的說道:“阿勤惹幹的不錯!”
這時候,殷正茂走了過來:“阿勤惹凱旋了?”
俞大猷點點頭:“斬了八百顆安南人頭。你得給他手下的瑤人弟兄,準備八千兩的賞銀。”
殷正茂笑道:“那是自然!狼兵打仗是厲害。打贏了,要賞錢更厲害。”
俞大猷半嘲不諷的說:“老殷,你就是小家子氣!凡事就愛扒拉你的算盤子。要照著我的意思,直接從鎮南關揮兵南下,吞了那安南國,將它重新變成大明的交趾布政使司不就得了嘛?”
殷正茂對賀六說:“六爺,你瞧老俞這人,天生愛打仗!我的老俞啊。你有沒有算過這麽一筆帳。咱們吞並安南國容易。可吞並之後呢?你得派兵長期駐守吧?軍餉、糧草、補給,樣樣都要銀子。安南人又是全民皆兵,會四處襲擾我們的駐軍。駐軍有傷亡,又要銀子撫恤。算來算去,占了他那蠻荒之地反而得倒貼!宣宗爺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撤銷交趾布政使司,準許安南複國。”
四萬人馬中,兩萬是廣西當地的衛所軍。一萬是俞大猷從東南抗倭的戰火中帶出來的俞家軍。另有一萬廣西當地的土著狼兵。
要說山林野戰,廣西狼兵絕對是天下無敵的。
俞大猷先派五百狼兵斥候,摸清了對麵兩萬安南軍的布防。
兩萬安南軍,幾乎全都龜縮駐紮在哲達山上。
殷正茂道:“此事著實蹊蹺。哲達山在我大明的疆域內。可安南人傾巢出動,難道隻是為了占據哲達山這座荒山?”
賀六聞言,亦道:“殷總督這麽一說,的確奇怪的很。”
俞大猷說了一句話,振聾發聵:“大明疆域雖廣,卻無一寸是多餘的!哲達山雖是荒山,卻是我大明的疆土!每一寸土地,都值得我等用鮮血去捍衛!”
俞大猷升帳,開始排兵布陣。
明軍之中,有一句流傳頗廣的話:“俞善攻,戚善守。”
俞大猷其人像漢武侯周勃,笨人打硬仗。他向來遵循著以攻為守上上策也的古訓。
四萬兵馬,被他分成了五路。其中兩路作為預備兵力。剩下三路,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直撲哲達山。
詭異的一幕發生了。哲達山上盤踞著的安南兵,見到氣勢洶洶南進的明軍,竟然全軍後撤。一直撤回了安南境內。
斥候將安南人退兵的事報給俞大猷後,俞大猷倒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他對殷正茂說道:“殷總督,太蹊蹺了!安南人把全國之兵齊聚於哲達山。未鳴一銃,未發一箭便全都撤走了?難道是他們吃飽了撐的?兩萬人一起來哲達山遛彎消食兒?”
殷正茂亦道:“是啊。兩萬兵馬,急行數百裏。他們這彎,溜的夠大的。”
一省總督和一省總兵商議兵略大事,賀六不好插嘴。隻是在一旁聽著。
殷正茂問:“安南人已經退兵了。咱們要不要退兵?”
俞大猷堅定的說道:“不成!我早就派細作到安南境內散出話去:安南人若敢殺我一個明軍將士,我定要他們十顆人頭奉還!我老俞不能食言啊。他們殺了我們哨所裏的四十多個袍澤弟兄。我定要斬下四百顆安南人的首級方可罷兵!狼兵副將阿勤惹何在?”
一名廣西瑤人將領拱手道:“末將在!”
俞大猷道:“命你率一千狼兵,深入安南境,追擊安南軍後衛。不斬他四百顆人頭,不準收兵!”
瑤人將領道:“末將領命!”
轉頭,俞大猷又對殷正茂道:“咱們先在此地駐紮五天,靜觀其變。要是五天後,安南人不卷土重來,咱們再收兵回南寧。”
殷正茂是個天生的算盤精。他掐算著手指,手中念念有詞:“五天,每人一斤米。需二十萬斤米。折銀一萬三千兩。。。”
轉頭,他道:“成!別說駐紮五天,就是駐紮一個月,廣西藩庫也拿得出銀子來。不需向兵部遞手本要軍餉。”
入夜,哲達山下刮起了秋風。賀六閑來無事,走到帳外乘涼。
恰巧,他遇到了俞大猷。俞大猷正在看星象。
賀六道:“俞大帥,這麽晚了還沒睡?”
俞大猷一臉憨厚的笑容:“行軍打仗,我可以連著三天三夜不睡覺的。我在看星象。”
軍中之人都知道,俞大帥不通《四書》,不通《五經》,卻通曉《易經》。且能從《易經》當中,琢磨出帶兵打仗的道理來。
夜觀星象,是俞大猷每晚必做的事。
賀六問道:“俞大帥,安南人這麽大張旗鼓的犯邊,以前多見麽?”
俞大猷搖頭:“不多見。故而白日我說有蹊蹺。打仗不是請客吃飯,安南舉國之兵北侵,連照麵都不打就全軍撤退。這裏麵肯定有什麽陰謀陽謀的。”
賀六道:“敢問俞將軍。如果安南真的傾國之力北侵,我們是否有必勝的把握?”
俞大猷自信滿滿的說道:“別的不敢說,隻要廣西總兵還是我俞大猷,安南人來多少,我能殺多少!”
俞大猷的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近百場的大小戰役中,磨礪出來的。
賀六感慨道:“怪不得張居正說,如今大明有兩柱。北疆之柱戚元敬、南疆之柱俞誌輔!俞大帥果真是我南疆的定海神針!”
俞大猷歎了聲:“唉。這些虛名又有什麽用呢?一個小娘們隨便說幾句話,我的兵權還不是說丟就丟了?若不是我運氣好,回鄉途中偶遇海匪作亂,打了一仗。說不定我現在正在福建老家的水田裏割稻子呢!”
當初俞大猷罷職,正是因為妖妃奴兒花花向隆慶帝進了讒言。
賀六猛然想起蘇州文會上,何心隱的狂人狂語來:“天子,亦需有人去管!”
俞大猷又道:“六爺,我一輩子不會做官。在官場上吃的悶虧,數都數不過來。官場上,隻有我吃虧的份兒,可一到了戰場上啊,就有我俞大猷讓別人吃虧的份兒!”
正說著,旗牌官報來:“報!阿勤惹將軍大破安南軍後衛。斬敵首八百餘。現正趕回大營。”
俞大猷聞言,滿意的說道:“阿勤惹幹的不錯!”
這時候,殷正茂走了過來:“阿勤惹凱旋了?”
俞大猷點點頭:“斬了八百顆安南人頭。你得給他手下的瑤人弟兄,準備八千兩的賞銀。”
殷正茂笑道:“那是自然!狼兵打仗是厲害。打贏了,要賞錢更厲害。”
俞大猷半嘲不諷的說:“老殷,你就是小家子氣!凡事就愛扒拉你的算盤子。要照著我的意思,直接從鎮南關揮兵南下,吞了那安南國,將它重新變成大明的交趾布政使司不就得了嘛?”
殷正茂對賀六說:“六爺,你瞧老俞這人,天生愛打仗!我的老俞啊。你有沒有算過這麽一筆帳。咱們吞並安南國容易。可吞並之後呢?你得派兵長期駐守吧?軍餉、糧草、補給,樣樣都要銀子。安南人又是全民皆兵,會四處襲擾我們的駐軍。駐軍有傷亡,又要銀子撫恤。算來算去,占了他那蠻荒之地反而得倒貼!宣宗爺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撤銷交趾布政使司,準許安南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