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的張居正得中秀才。一年後,迎接他的將是湖廣鄉試。
第二年,十三歲的張居正打點好行裝,來到了湖廣首府武昌城,參加鄉試。
在武昌城,張居正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個伯樂:湖廣巡撫顧璘。
十三歲的少年郎跟一群三四十歲的老學究一起考舉人,這自然在武昌城引起了轟動。
顧璘顧巡撫得知此事,決定在鄉試開考之前,親自見一見這個春風得意的少年郎。
二人在巡撫衙門後衙的假山旁談古論今,顧巡撫不時發出一陣陣驚歎聲:“國士!國士也!”
談的興起,顧巡撫忽然做了一個讓張居正麵紅耳赤的舉動。堂堂的湖廣巡撫,從二品大員,竟然當著張居正的麵,解下了自己的腰帶!
顧巡撫不好男風,沒有斷袖之癖。他為人正直,更不會像後世那些磚家叫獸一樣,對英俊的少年郎張居正做什麽不雅之事。
他解下自己的腰帶,是為了送給張居正!這可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舉動。因為大明有製,腰帶代表著官員的品級。
顧巡撫是從二品大員,腰帶乃是犀帶。
他雙手將腰帶遞給張居正。
張居正連忙推脫:“大人,官袍腰帶,乃權柄也!學生隻是一個秀才,怎麽敢受您如此大禮?”
顧巡撫朝著張居正笑了笑:“你今後是要著玉帶的。這條犀帶,其實配不上你。請你委屈一下,收下吧。”
《大明律》:玉帶,非正一品內閣大學士或五軍都督不得擅著!
張居正收下了顧巡撫這份珍貴的禮物。他才名冠絕江南,又得到了一省巡撫的賞識。鄉試中舉,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
什麽事,就怕似乎二字。
顧巡撫送走了張居正,轉頭就叫來了主管本次鄉試的湖廣學政徐康永。
顧巡撫一字一頓的叮囑徐學政:“你聽好了。本次鄉試,會有一個名叫張居正的十三歲青年才俊參加。你千萬不要讓他中舉!”
於是乎,張居正才華橫溢的應考文章,變成了一張廢紙。他打點行裝,落魄的回到了荊州老家。
事後,坊間紛傳顧巡撫沒有容人之量,嫉賢妒能,故意讓少年才子張居正落第。
顧巡撫聽到這些話,笑著跟自己的家人解釋:“他們懂什麽?我是怕張居正重蹈宋人方仲永的覆轍。隻有經曆過挫折的人,才能有遠大的前程。十三歲遭受一次挫折,總比三十一歲再遭遇挫折要好!”
回到荊州的張居正,繼續埋頭苦讀。三年之後,他再次來到了武昌,參加鄉試。
鄉試前,徐學政先找到了顧巡撫。他問:“撫台大人,那個少年郎張居正又來了。這一回,要繼續讓他落地麽?”
顧巡撫搖搖頭:“不。一次挫折,會讓他奮發圖強。兩次挫折,三次挫折,恐怕會消磨掉他的誌向。”
一個月後,湖廣鄉試放榜,十六歲的張居正,得中舉人!
十六歲的少年中了舉人,轟動江南。一時間,江南名士紛紛來到荊州,隻求見這位少年一麵。酒宴、詩會、賞花、賞月。這些安逸享樂,讓張居正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他甚至想:橫豎我才十六。先玩幾年,再備考會試吧。
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張居正可能真的會成為第二個方仲永:年少成名,在碌碌無為中度過自己的一生。
就在此時,張居正的祖父張鎮死了!被遼王殿下活活玩死了!
遼王跟張居正年歲差不多。從小就不愛讀書。他的母親毛妃動不動就對他說:“你瞧人家張居正,再瞧瞧你。。。”
在遼王的耳朵眼裏,張居正一直就是個別人家的孩子。遼王可沒有多廣闊的胸襟。他的心眼比針眼還小。
毛妃死後,沒人管遼王了。遼王決定對張居正複仇。
你張居正不是牛的不要不要的麽?我玩死你的祖父,看你這個牛人能奈我何!
寒冬臘月,遼王讓自己的王府老護衛張鎮,跳進湖中去抓一條魚。張鎮本就上了年歲,受了這場凍,回了家就一命嗚呼了。
張居正站在祖父的墳前,咬牙切齒的對父親張文明說:“爹,我要為祖父報仇。”
張文明搖搖頭:“孩子。你鬥不過遼王的!人家是藩王,你呢?隻是一個舉人而已!好好讀書吧,等到你金榜題名,出將入相的那一天,或許可以為你祖父伸冤。”
張居正記住了父親的話。接下裏的歲月裏,他不再參加什麽酒宴、詩會,將自己關在書房裏,頭懸梁,錐刺股,刻苦讀書。
四年之後,二十歲的張居正,踏上了去京城的路。他信心滿滿,自己一定能夠通過會試,進入殿試,金榜題名,光耀門楣,踏入仕途,出將入相。。。為天下蒼生謀福的同時,順道替自己的祖父伸下冤。
然而事與願違。要知道,有資格參加會試的,都是天下英傑!你張居正在荊襄之地算是個才子,放到才子紮堆兒的會試之中,不一定就能出頭。
那一年,雄心萬丈的張居正會試落第,落魄離京。
二十歲的那個夏夜。張居正回到了荊州。他在書房中對自己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第二年,十三歲的張居正打點好行裝,來到了湖廣首府武昌城,參加鄉試。
在武昌城,張居正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個伯樂:湖廣巡撫顧璘。
十三歲的少年郎跟一群三四十歲的老學究一起考舉人,這自然在武昌城引起了轟動。
顧璘顧巡撫得知此事,決定在鄉試開考之前,親自見一見這個春風得意的少年郎。
二人在巡撫衙門後衙的假山旁談古論今,顧巡撫不時發出一陣陣驚歎聲:“國士!國士也!”
談的興起,顧巡撫忽然做了一個讓張居正麵紅耳赤的舉動。堂堂的湖廣巡撫,從二品大員,竟然當著張居正的麵,解下了自己的腰帶!
顧巡撫不好男風,沒有斷袖之癖。他為人正直,更不會像後世那些磚家叫獸一樣,對英俊的少年郎張居正做什麽不雅之事。
他解下自己的腰帶,是為了送給張居正!這可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舉動。因為大明有製,腰帶代表著官員的品級。
顧巡撫是從二品大員,腰帶乃是犀帶。
他雙手將腰帶遞給張居正。
張居正連忙推脫:“大人,官袍腰帶,乃權柄也!學生隻是一個秀才,怎麽敢受您如此大禮?”
顧巡撫朝著張居正笑了笑:“你今後是要著玉帶的。這條犀帶,其實配不上你。請你委屈一下,收下吧。”
《大明律》:玉帶,非正一品內閣大學士或五軍都督不得擅著!
張居正收下了顧巡撫這份珍貴的禮物。他才名冠絕江南,又得到了一省巡撫的賞識。鄉試中舉,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
什麽事,就怕似乎二字。
顧巡撫送走了張居正,轉頭就叫來了主管本次鄉試的湖廣學政徐康永。
顧巡撫一字一頓的叮囑徐學政:“你聽好了。本次鄉試,會有一個名叫張居正的十三歲青年才俊參加。你千萬不要讓他中舉!”
於是乎,張居正才華橫溢的應考文章,變成了一張廢紙。他打點行裝,落魄的回到了荊州老家。
事後,坊間紛傳顧巡撫沒有容人之量,嫉賢妒能,故意讓少年才子張居正落第。
顧巡撫聽到這些話,笑著跟自己的家人解釋:“他們懂什麽?我是怕張居正重蹈宋人方仲永的覆轍。隻有經曆過挫折的人,才能有遠大的前程。十三歲遭受一次挫折,總比三十一歲再遭遇挫折要好!”
回到荊州的張居正,繼續埋頭苦讀。三年之後,他再次來到了武昌,參加鄉試。
鄉試前,徐學政先找到了顧巡撫。他問:“撫台大人,那個少年郎張居正又來了。這一回,要繼續讓他落地麽?”
顧巡撫搖搖頭:“不。一次挫折,會讓他奮發圖強。兩次挫折,三次挫折,恐怕會消磨掉他的誌向。”
一個月後,湖廣鄉試放榜,十六歲的張居正,得中舉人!
十六歲的少年中了舉人,轟動江南。一時間,江南名士紛紛來到荊州,隻求見這位少年一麵。酒宴、詩會、賞花、賞月。這些安逸享樂,讓張居正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他甚至想:橫豎我才十六。先玩幾年,再備考會試吧。
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張居正可能真的會成為第二個方仲永:年少成名,在碌碌無為中度過自己的一生。
就在此時,張居正的祖父張鎮死了!被遼王殿下活活玩死了!
遼王跟張居正年歲差不多。從小就不愛讀書。他的母親毛妃動不動就對他說:“你瞧人家張居正,再瞧瞧你。。。”
在遼王的耳朵眼裏,張居正一直就是個別人家的孩子。遼王可沒有多廣闊的胸襟。他的心眼比針眼還小。
毛妃死後,沒人管遼王了。遼王決定對張居正複仇。
你張居正不是牛的不要不要的麽?我玩死你的祖父,看你這個牛人能奈我何!
寒冬臘月,遼王讓自己的王府老護衛張鎮,跳進湖中去抓一條魚。張鎮本就上了年歲,受了這場凍,回了家就一命嗚呼了。
張居正站在祖父的墳前,咬牙切齒的對父親張文明說:“爹,我要為祖父報仇。”
張文明搖搖頭:“孩子。你鬥不過遼王的!人家是藩王,你呢?隻是一個舉人而已!好好讀書吧,等到你金榜題名,出將入相的那一天,或許可以為你祖父伸冤。”
張居正記住了父親的話。接下裏的歲月裏,他不再參加什麽酒宴、詩會,將自己關在書房裏,頭懸梁,錐刺股,刻苦讀書。
四年之後,二十歲的張居正,踏上了去京城的路。他信心滿滿,自己一定能夠通過會試,進入殿試,金榜題名,光耀門楣,踏入仕途,出將入相。。。為天下蒼生謀福的同時,順道替自己的祖父伸下冤。
然而事與願違。要知道,有資格參加會試的,都是天下英傑!你張居正在荊襄之地算是個才子,放到才子紮堆兒的會試之中,不一定就能出頭。
那一年,雄心萬丈的張居正會試落第,落魄離京。
二十歲的那個夏夜。張居正回到了荊州。他在書房中對自己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