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後,二十三歲的張居正,再次打點行裝,準備上京。
離京前的那個夜裏。張文明叮囑自己的兒子:“兒啊,這次上京應試,你不要想著中什麽狀元、榜眼、探花。人啊,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能中個三甲榜末,謀個同進士出身的功名就成!”
張居正點點頭,踏上了去京城的路。
第一次參加會試。張居正敗在缺乏經驗。
第二次參加會試,有了經驗的張居正,仔細揣度閱卷官的心思,做出了幾篇中規中矩的應試文章。
會試放榜,張居正榜上有名。雖然名次不怎麽靠前,卻也得到了參加殿試的機會。
殿試上,張居正耗盡二十年所學,寫就了一篇才華橫溢的錦繡文章。
放榜那天,張居正從榜尾開始看自己的名字。
三甲,一百三十人。沒有張居正的大名。
張居正慌了。
二甲,他從倒數第八十名,看到了正數第十名。還是沒有張居正的名字。
張居正徹底傻眼了!三年的等待,近二十年的苦讀,難道換來的還是名落孫山?
張居正鼓起勇氣,看向二甲前十的名單。
“張居正!張居正!張居正!”
他的名字,出現在了二甲第九位上!明代殿試榜單分為三甲。一甲隻有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九,就等於是整個殿試的第十二名!
張居正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欣喜若狂,他如癡似癲,他喜不自勝:“噫!中了!喵了個咪的!老子中了!二甲第九!進士出身!”
接下來,張居正平複了下自己喜悅、癲狂的心情。參加了承天殿內的群英宴,成為了天子門生。
中舉之後,接下來就是分派官職。張居正的運氣不錯。他被選派到翰林院做庶吉士。
翰林院庶吉士,隻是個七品小官。
明代文官,寧願到外省做地方官,也不願進翰林院。因為外任官兒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翰林官兒,則沒什麽進項。屬於窮官兒一類。
庶吉士除外!如果讓官員們在四品知府和七品庶吉士之間,二選其一。隻要官員的腦袋沒進水,一定會選擇七品的庶吉士!
因為大明官場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想要進內閣,必須在初入官場時,有過做庶吉士的履曆!
庶吉士別看隻有七品,卻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首先,你要在殿試中,入圍一甲或二甲前十名;其次,你要才思敏捷。在禦前問話時,得體的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最後,你要品貌端莊,儀表堂堂,合乎“官體”。
說白了,想當庶吉士,必須肚子裏有貨,顏值要高,口才了得。也隻有這樣的人,假以時日才配進入內閣,進入大明王朝的權力中樞。
二十三歲的張居正成為了庶吉士,他前途無量,他前程似錦!
在翰林院,張居正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三個伯樂:翰林院掌院學士,徐階。
新庶吉士們履任,照例,徐學士自然要跟他們談經論道,談古論今。
張居正在徐學士麵前,顯露出了無比的才華。
論道結束,庶吉士們散盡,徐學士唯獨將張居正拉到了一邊。他一臉嚴肅的問:“張太嶽,你願意做我的學生麽?”
在大明的官場裏,老師即靠山!頂頭上司要張居正做他的學生,張居正怎麽會不給麵子?
於是乎,二十三歲的張居正,除了擁有庶吉士這個前途無量的官職,還擁有了一位官位顯赫的老師:徐階。
朝堂上,夏言跟嚴嵩鬥的不可開交。張居正在翰林院中,卻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不出意外,幾年之後,張居正會調到外省,做個府同知或者知府。三年外任的履曆過後,他會被調回京城,到六部做個郎中或者員外郎。然後苦巴巴的熬資格,等到頭發白了的時候,至少也能混個六部堂官兒幹幹。運氣好一點,還能入閣,做一任閣員。
如果是那樣,大明將多一個庸庸碌碌的官僚。華夏將少一個千古名相。
曆史沒有如果!曆史不容假設!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發生了!俺答汗輕輕鬆鬆打到了京郊。內閣首輔嚴嵩竟然說出了:“韃靼人搶完就會走的。城外的百姓死一些無所謂。”這樣的話!
張居正憤怒了!他以旁觀者的目光,審視著大明的官場!吏治腐敗,官員無能,百姓民不聊生。而高高再上的嚴首輔,竟然根本沒把百姓的命當一回事兒!
再看自己的老師徐階,一味逢迎首輔嚴嵩,沒事兒跟嚴首輔一起寫寫青詞,聽聽小曲兒,喝喝酒。隔三差五,還要寫點歌功頌德的文章,給嚴權奸大唱讚歌!
張居正徹底憤怒了!四年後,二十九歲的張居正辭官而去。他給老師徐階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話:“老師曲意逢迎一奸相,實乃匹夫爾!”
徐階微笑著收起張居正痛罵他的那封信。他在心中暗笑:“張居正啊張居正。你的毛兒,還嫩的很呢!”
張居正無官一身輕,在江南遊曆了三年。
在民間,他看到了在翰林院中永遠看不到的景象:萬裏江山萬裏餓殍;百姓飽受饑寒交迫之苦;賣兒鬻女之事有之,易子而食之事亦有之;嘉靖嘉靖,家家幹淨!
張居正用了三年的時間去思考,這個幅員遼闊的王朝,為何會變成這樣一番景象?
他最終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可惜,找到了問題不等於能解答問題。一個卸任小官兒的憤怒,改變不了任何事。
張居正做出了自己的決定:拿到朝廷至高的權柄,改變這一切!讓大明的老百姓,過上衣食無憂的好日子!
他給自己的老師,時任內閣次輔徐階寫了一封信:“老師,我想回京了。”
徐階給他的回信很有趣:“匹夫在京,靜待太嶽來歸。”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在徐階的幫助下,回到了京城複職。
接下來的三年,在徐老師、徐匹夫的提拔下,張居正的官職一升再升。同時,裕王對他十分欣賞,將他召入府中,視為親信。
嘉靖三十九年,張居正先掌國子監,又掌兵部。
接下來的事,就是眾人皆知的了。他跟徐階、高拱聯手,扳倒了嚴嵩。隆慶元年,他入閣成為閣員。因與高拱政見不和,二人相爭。萬曆元年,張居正又與馮保聯手,扳倒了高拱。
天下權柄盡歸張居正之手後,他開始頂著朝野內外的一片反對聲,推行利國利民的新政大計。
十年後的今天,大明國富民強。他兌現了當年對老師徐階許下的諾言:讓大明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離京前的那個夜裏。張文明叮囑自己的兒子:“兒啊,這次上京應試,你不要想著中什麽狀元、榜眼、探花。人啊,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能中個三甲榜末,謀個同進士出身的功名就成!”
張居正點點頭,踏上了去京城的路。
第一次參加會試。張居正敗在缺乏經驗。
第二次參加會試,有了經驗的張居正,仔細揣度閱卷官的心思,做出了幾篇中規中矩的應試文章。
會試放榜,張居正榜上有名。雖然名次不怎麽靠前,卻也得到了參加殿試的機會。
殿試上,張居正耗盡二十年所學,寫就了一篇才華橫溢的錦繡文章。
放榜那天,張居正從榜尾開始看自己的名字。
三甲,一百三十人。沒有張居正的大名。
張居正慌了。
二甲,他從倒數第八十名,看到了正數第十名。還是沒有張居正的名字。
張居正徹底傻眼了!三年的等待,近二十年的苦讀,難道換來的還是名落孫山?
張居正鼓起勇氣,看向二甲前十的名單。
“張居正!張居正!張居正!”
他的名字,出現在了二甲第九位上!明代殿試榜單分為三甲。一甲隻有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九,就等於是整個殿試的第十二名!
張居正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欣喜若狂,他如癡似癲,他喜不自勝:“噫!中了!喵了個咪的!老子中了!二甲第九!進士出身!”
接下來,張居正平複了下自己喜悅、癲狂的心情。參加了承天殿內的群英宴,成為了天子門生。
中舉之後,接下來就是分派官職。張居正的運氣不錯。他被選派到翰林院做庶吉士。
翰林院庶吉士,隻是個七品小官。
明代文官,寧願到外省做地方官,也不願進翰林院。因為外任官兒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翰林官兒,則沒什麽進項。屬於窮官兒一類。
庶吉士除外!如果讓官員們在四品知府和七品庶吉士之間,二選其一。隻要官員的腦袋沒進水,一定會選擇七品的庶吉士!
因為大明官場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想要進內閣,必須在初入官場時,有過做庶吉士的履曆!
庶吉士別看隻有七品,卻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首先,你要在殿試中,入圍一甲或二甲前十名;其次,你要才思敏捷。在禦前問話時,得體的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最後,你要品貌端莊,儀表堂堂,合乎“官體”。
說白了,想當庶吉士,必須肚子裏有貨,顏值要高,口才了得。也隻有這樣的人,假以時日才配進入內閣,進入大明王朝的權力中樞。
二十三歲的張居正成為了庶吉士,他前途無量,他前程似錦!
在翰林院,張居正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三個伯樂:翰林院掌院學士,徐階。
新庶吉士們履任,照例,徐學士自然要跟他們談經論道,談古論今。
張居正在徐學士麵前,顯露出了無比的才華。
論道結束,庶吉士們散盡,徐學士唯獨將張居正拉到了一邊。他一臉嚴肅的問:“張太嶽,你願意做我的學生麽?”
在大明的官場裏,老師即靠山!頂頭上司要張居正做他的學生,張居正怎麽會不給麵子?
於是乎,二十三歲的張居正,除了擁有庶吉士這個前途無量的官職,還擁有了一位官位顯赫的老師:徐階。
朝堂上,夏言跟嚴嵩鬥的不可開交。張居正在翰林院中,卻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不出意外,幾年之後,張居正會調到外省,做個府同知或者知府。三年外任的履曆過後,他會被調回京城,到六部做個郎中或者員外郎。然後苦巴巴的熬資格,等到頭發白了的時候,至少也能混個六部堂官兒幹幹。運氣好一點,還能入閣,做一任閣員。
如果是那樣,大明將多一個庸庸碌碌的官僚。華夏將少一個千古名相。
曆史沒有如果!曆史不容假設!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發生了!俺答汗輕輕鬆鬆打到了京郊。內閣首輔嚴嵩竟然說出了:“韃靼人搶完就會走的。城外的百姓死一些無所謂。”這樣的話!
張居正憤怒了!他以旁觀者的目光,審視著大明的官場!吏治腐敗,官員無能,百姓民不聊生。而高高再上的嚴首輔,竟然根本沒把百姓的命當一回事兒!
再看自己的老師徐階,一味逢迎首輔嚴嵩,沒事兒跟嚴首輔一起寫寫青詞,聽聽小曲兒,喝喝酒。隔三差五,還要寫點歌功頌德的文章,給嚴權奸大唱讚歌!
張居正徹底憤怒了!四年後,二十九歲的張居正辭官而去。他給老師徐階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話:“老師曲意逢迎一奸相,實乃匹夫爾!”
徐階微笑著收起張居正痛罵他的那封信。他在心中暗笑:“張居正啊張居正。你的毛兒,還嫩的很呢!”
張居正無官一身輕,在江南遊曆了三年。
在民間,他看到了在翰林院中永遠看不到的景象:萬裏江山萬裏餓殍;百姓飽受饑寒交迫之苦;賣兒鬻女之事有之,易子而食之事亦有之;嘉靖嘉靖,家家幹淨!
張居正用了三年的時間去思考,這個幅員遼闊的王朝,為何會變成這樣一番景象?
他最終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可惜,找到了問題不等於能解答問題。一個卸任小官兒的憤怒,改變不了任何事。
張居正做出了自己的決定:拿到朝廷至高的權柄,改變這一切!讓大明的老百姓,過上衣食無憂的好日子!
他給自己的老師,時任內閣次輔徐階寫了一封信:“老師,我想回京了。”
徐階給他的回信很有趣:“匹夫在京,靜待太嶽來歸。”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在徐階的幫助下,回到了京城複職。
接下來的三年,在徐老師、徐匹夫的提拔下,張居正的官職一升再升。同時,裕王對他十分欣賞,將他召入府中,視為親信。
嘉靖三十九年,張居正先掌國子監,又掌兵部。
接下來的事,就是眾人皆知的了。他跟徐階、高拱聯手,扳倒了嚴嵩。隆慶元年,他入閣成為閣員。因與高拱政見不和,二人相爭。萬曆元年,張居正又與馮保聯手,扳倒了高拱。
天下權柄盡歸張居正之手後,他開始頂著朝野內外的一片反對聲,推行利國利民的新政大計。
十年後的今天,大明國富民強。他兌現了當年對老師徐階許下的諾言:讓大明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