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靖康之恥中,表現最糟糕從而讓整個中國寒心的就是趙宋朝廷,他們的表現印證了“肉食者鄙”這個千古公論,盧俊義想了想明末、清末、民國時期那些上位者的表現,都是如此,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誠哉斯言!
在整個靖康之變中,表現最出色從而讓整個中國為他們喝彩的就是汴京城內的貧民百姓。汴京的貧民百姓逆境中求生存、勇於自救、憤於抗金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中國其他地方的人民。盧俊義不禁感歎到,那些朝廷上的達官貴人也住在汴梁城內,同在汴梁城同飲汴河水,為什麽差距那麽大呢。盧俊義又不禁想起明末的北京城在滿清鐵騎下的表現,想起清末的北京城在八國聯軍槍炮下的表現,想起了民國時期的北平在日寇槍炮下的表現,相比起來,同樣是老百姓,同樣是天子腳下,為什麽差距這麽大。
靖康元年十一月底,金兵東、西路軍會師汴京城下,金兵再次包圍了宋朝京城。這時京城危在旦夕,趙桓還在幻想與金求和。汴京雖然還有七萬宋兵,但趙桓根本不組織這支軍隊進行有效地抵抗。汴京城中的百姓堅決要求抵抗金兵,自發起來殺死抵抗不力、有奸細嫌疑的東壁統製官辛康宗(此人正是辛興宗的弟弟,出賣他兄長的人除了李邦彥之外還有他一個)。趙桓一夥害怕京城百姓造反,在辛康宗被殺後,忙把參加守城的汴京百姓趕下了城頭。
趙桓不讓汴京百姓抗金,卻想依靠汴京的市井無賴,組織所謂“六甲正兵”、“六丁力士”、“北鬥神兵”來保衛汴京。十一月二十五日,自稱懂得“六甲法”的郭京命令由一幫無賴組成的七千七百七十七個“六甲正兵”,大開宣化門出戰。這幫“神兵”一出城就被金兵擊潰。郭京見勢不妙,推說下城“作法”,帶領殘兵南逃。洞開的城門還未來得及關閉,金兵就蜂擁而入,汴京失守了。
雖然汴京城破,朝廷依然決意投降,但汴京軍民不願作亡國奴,抗敵情緒極具高漲,要求參戰的人達三十萬之眾。他們宣誓:人在城在,誓與京城共存亡!趙桓嚇得麵無人色,哪裏敢抵抗。他狠狠地對百姓說:“巷戰巷戰,無異於加速死亡。君不見精通‘六甲法’的郭京也被打敗了?金勝宋敗,這是天意!”金軍見汴京軍民已做好展開巷戰的準備,不敢貿然進占全城。於是故伎重施,提出議和要求,向宋王朝索銀要物。趙桓派宰相何栗去金營乞和,何栗嚇得連馬背都爬不上去,手中的馬鞭一連落下來三次。
完顏宗翰和宗望卻要趙桓親自到金營商議割地賠款之事,趙桓不得已親自進了金營求降,獻上降表,並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對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眾進行鎮壓。
金軍大肆搜括宋宮廷內外的府庫,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趙桓還派出二十四名官員幫金兵在皇親國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裏前後查抄了二十多天,金兵除了搜去搶去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絹一千萬匹之外,還把珍貴的古玩文物、全國州府地圖檔案也一搶而空。
當時正是嚴冬季節,大雪紛飛,被擄掠一空的汴京軍民遭受饑寒無情的襲擊,凍死、餓死的人不計其數。趙桓的投降政策,使汴京軍民遭受無以複加的災難。
汴京貧民百姓們忍無可忍,便不顧趙恒的投降政策,毅然決然地,自發自覺地聚集起來展開了對金兵的抵抗,一場大規模的巷戰眼看就要爆發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這場汴京百姓們自發的抵抗侵略的正義行動最終慘敗收場,因為在正麵對抗上,手無寸鐵的貧民百姓們如何能跟裝備精良、驍勇善戰的金兵抗衡,雖然能夠投入巷戰的汴京壯年男子將近有三十萬;而且還有以趙桓為首這樣的投降派的作祟,這些肉食者腦殼壞掉了,他們害怕百姓造反勝於金兵入侵,派殘留的六萬多宋軍協助金人鎮壓自發抵抗的民眾。外有強敵內有家賊,汴京民眾想將金人趕走,那比登天還難。
如果一直沒有人出手幫助汴京百姓,那麽就會不可幸免地發生跟曆史上一樣嚴重的靖康之恥。四月一日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貴戚等六千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搜羅一空滿載而歸。北宋從此滅亡,這就是所謂的“靖康之難”,也稱“靖康之恥”。
這倒沒什麽,關鍵是金人還俘獲了大量百姓和工匠,與此同時他們幾乎等同於零損失。女真人擅長野戰,巷戰是他們所有強項上最弱的一環,如果能在汴京城內消耗掉他們一部分戰鬥力,對日後全殲女真人大有裨益,而且如果能通過巷戰打痛金兵,也能逼迫他們盡快撤退減少對汴京的荼毒。
本來群龍無首的汴京百姓們是無望的,但是有了盧俊義的介入,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五年前盧俊義就派人潛入東京開始挖地道。挖地道的目的除了為了日後好進攻汴京外,另外的目的就是為了支持靖康之恥後汴京百姓的自發抵抗運動。
本來挖地道這個工程甚是艱辛,盧俊義派到汴京裏充作各種身份的人員不過一千多人,根本不可能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可是趙佶的祖先趙匡胤幫了盧俊義一個大忙,也使得盧俊義用地道戰進行巷戰消耗金兵的計劃得以實施。
原來,趙匡胤建立北宋以後,考慮到京都汴梁四麵平川、無險可守,曾秘密開挖了工程浩大的轉兵洞。此洞城內的洞口就在龍亭大殿內的皇帝寶座下麵,城外東到招討營,西到瓦子坡,南到朱仙鎮,北到陳橋驛,長各四十五裏,洞內能藏千軍萬馬。一旦京城遭受圍困,大宋禁軍可從洞中悄悄出城,突襲敵後。
轉兵洞修成以後,由於京城無險,被封了一百多年,一直未能派上用場。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南犯,將京城汴梁城團團圍困。趙佶慌忙退位,倉促繼位的趙桓還沒有來得及從趙佶那裏得到這個轉兵洞的秘密,隨後趙佶和趙桓都怯弱地隻想跟金人議和,根本沒有將他們祖先苦心孤詣挖潛的轉兵洞利用起來。
盧俊義在現代時候曾經去開封旅遊過,曾經在龍亭大殿看到過殿下有九個洞,分別通向不同的方向。而潛伏在汴京的特工人員在考察挖掘地道的合適地點時發現棚板街下麵有青石切成的地道,在汴京東郊和南郊的農民在打井時都曾挖出過地洞,洞長數裏,幽暗曲折。
盧俊義聽到這個消息後,跟自己的記憶交相輝映,他便十分肯定地認為趙匡胤的轉兵洞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看來地道戰這個大戰役的成敗就落實在這個轉兵洞。
對轉兵洞知曉的除了盧俊義外,還有趙佶,這是他們一代代由先皇親口告訴下一代皇帝的,另外還有那幾個挖井的農民。在趙佶即將被金人掠走之前,盧俊義派人將趙佶毒成聾啞人,省得這個腦袋秀逗到極點的昏君會將這個秘密告訴金兵。那些挖井的農民和他們的親屬全部被強接到山東,務必保證金人到來後除了齊國特工外無人知曉轉兵洞的秘密。
在沒有發現轉兵洞之前,齊國特工們在汴京城內齊國特設的一些店鋪的院內,挖掘能容納一、二人的小地洞。雖然這種地道能在日後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不靈活,一旦被金人發覺,沒法躲避。為了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就逐漸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兩層,或修兩個洞口,或把兩個洞連接挖通。這樣,雖有了一定的靈活性,但它隻能作為臨時藏身躲險的處所。
當知曉了轉兵洞的秘密後,盧俊義策劃的地道戰便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盧俊義陸續又派去了一千工兵,將轉兵洞上麵的房屋都買下,然後向下挖掘,慢慢地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陣地。
由於汴京百姓對趙佶和趙桓極端失望,齊國特工們便偽裝成趙構的下屬,言說趙構前去金軍大營議和時被金人毒殺,趙構死之前將轉兵洞的秘密告訴了下屬,讓他們在城破時帶著汴京百姓潛入轉兵洞,再利用轉兵洞巧妙地阻擊金兵。
汴京百姓們乃是自發組織起來抵抗金兵的,雖然豪情,但沒有人帶領也是烏合之眾,鳥無頭不飛,自從趙桓和趙佶不能成為汴京百姓們的主心骨甚至還出賣汴京百姓們後,汴京百姓們便尋找新的主心骨,現在這些號稱趙構下屬的特工們便成了他們的主心骨。
相比於被金兵毀壞的四處透風的房屋,地道更可禦寒。當一千工兵撤出汴京後,又來了一千名特工人員,二千名特工人員在石秀的帶領下,分散到每個地道口,招呼那些相處一二年較為知道底細的汴京民眾先藏進地道。(未完待續)
在整個靖康之變中,表現最出色從而讓整個中國為他們喝彩的就是汴京城內的貧民百姓。汴京的貧民百姓逆境中求生存、勇於自救、憤於抗金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中國其他地方的人民。盧俊義不禁感歎到,那些朝廷上的達官貴人也住在汴梁城內,同在汴梁城同飲汴河水,為什麽差距那麽大呢。盧俊義又不禁想起明末的北京城在滿清鐵騎下的表現,想起清末的北京城在八國聯軍槍炮下的表現,想起了民國時期的北平在日寇槍炮下的表現,相比起來,同樣是老百姓,同樣是天子腳下,為什麽差距這麽大。
靖康元年十一月底,金兵東、西路軍會師汴京城下,金兵再次包圍了宋朝京城。這時京城危在旦夕,趙桓還在幻想與金求和。汴京雖然還有七萬宋兵,但趙桓根本不組織這支軍隊進行有效地抵抗。汴京城中的百姓堅決要求抵抗金兵,自發起來殺死抵抗不力、有奸細嫌疑的東壁統製官辛康宗(此人正是辛興宗的弟弟,出賣他兄長的人除了李邦彥之外還有他一個)。趙桓一夥害怕京城百姓造反,在辛康宗被殺後,忙把參加守城的汴京百姓趕下了城頭。
趙桓不讓汴京百姓抗金,卻想依靠汴京的市井無賴,組織所謂“六甲正兵”、“六丁力士”、“北鬥神兵”來保衛汴京。十一月二十五日,自稱懂得“六甲法”的郭京命令由一幫無賴組成的七千七百七十七個“六甲正兵”,大開宣化門出戰。這幫“神兵”一出城就被金兵擊潰。郭京見勢不妙,推說下城“作法”,帶領殘兵南逃。洞開的城門還未來得及關閉,金兵就蜂擁而入,汴京失守了。
雖然汴京城破,朝廷依然決意投降,但汴京軍民不願作亡國奴,抗敵情緒極具高漲,要求參戰的人達三十萬之眾。他們宣誓:人在城在,誓與京城共存亡!趙桓嚇得麵無人色,哪裏敢抵抗。他狠狠地對百姓說:“巷戰巷戰,無異於加速死亡。君不見精通‘六甲法’的郭京也被打敗了?金勝宋敗,這是天意!”金軍見汴京軍民已做好展開巷戰的準備,不敢貿然進占全城。於是故伎重施,提出議和要求,向宋王朝索銀要物。趙桓派宰相何栗去金營乞和,何栗嚇得連馬背都爬不上去,手中的馬鞭一連落下來三次。
完顏宗翰和宗望卻要趙桓親自到金營商議割地賠款之事,趙桓不得已親自進了金營求降,獻上降表,並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對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眾進行鎮壓。
金軍大肆搜括宋宮廷內外的府庫,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趙桓還派出二十四名官員幫金兵在皇親國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裏前後查抄了二十多天,金兵除了搜去搶去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絹一千萬匹之外,還把珍貴的古玩文物、全國州府地圖檔案也一搶而空。
當時正是嚴冬季節,大雪紛飛,被擄掠一空的汴京軍民遭受饑寒無情的襲擊,凍死、餓死的人不計其數。趙桓的投降政策,使汴京軍民遭受無以複加的災難。
汴京貧民百姓們忍無可忍,便不顧趙恒的投降政策,毅然決然地,自發自覺地聚集起來展開了對金兵的抵抗,一場大規模的巷戰眼看就要爆發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這場汴京百姓們自發的抵抗侵略的正義行動最終慘敗收場,因為在正麵對抗上,手無寸鐵的貧民百姓們如何能跟裝備精良、驍勇善戰的金兵抗衡,雖然能夠投入巷戰的汴京壯年男子將近有三十萬;而且還有以趙桓為首這樣的投降派的作祟,這些肉食者腦殼壞掉了,他們害怕百姓造反勝於金兵入侵,派殘留的六萬多宋軍協助金人鎮壓自發抵抗的民眾。外有強敵內有家賊,汴京民眾想將金人趕走,那比登天還難。
如果一直沒有人出手幫助汴京百姓,那麽就會不可幸免地發生跟曆史上一樣嚴重的靖康之恥。四月一日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貴戚等六千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搜羅一空滿載而歸。北宋從此滅亡,這就是所謂的“靖康之難”,也稱“靖康之恥”。
這倒沒什麽,關鍵是金人還俘獲了大量百姓和工匠,與此同時他們幾乎等同於零損失。女真人擅長野戰,巷戰是他們所有強項上最弱的一環,如果能在汴京城內消耗掉他們一部分戰鬥力,對日後全殲女真人大有裨益,而且如果能通過巷戰打痛金兵,也能逼迫他們盡快撤退減少對汴京的荼毒。
本來群龍無首的汴京百姓們是無望的,但是有了盧俊義的介入,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五年前盧俊義就派人潛入東京開始挖地道。挖地道的目的除了為了日後好進攻汴京外,另外的目的就是為了支持靖康之恥後汴京百姓的自發抵抗運動。
本來挖地道這個工程甚是艱辛,盧俊義派到汴京裏充作各種身份的人員不過一千多人,根本不可能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可是趙佶的祖先趙匡胤幫了盧俊義一個大忙,也使得盧俊義用地道戰進行巷戰消耗金兵的計劃得以實施。
原來,趙匡胤建立北宋以後,考慮到京都汴梁四麵平川、無險可守,曾秘密開挖了工程浩大的轉兵洞。此洞城內的洞口就在龍亭大殿內的皇帝寶座下麵,城外東到招討營,西到瓦子坡,南到朱仙鎮,北到陳橋驛,長各四十五裏,洞內能藏千軍萬馬。一旦京城遭受圍困,大宋禁軍可從洞中悄悄出城,突襲敵後。
轉兵洞修成以後,由於京城無險,被封了一百多年,一直未能派上用場。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南犯,將京城汴梁城團團圍困。趙佶慌忙退位,倉促繼位的趙桓還沒有來得及從趙佶那裏得到這個轉兵洞的秘密,隨後趙佶和趙桓都怯弱地隻想跟金人議和,根本沒有將他們祖先苦心孤詣挖潛的轉兵洞利用起來。
盧俊義在現代時候曾經去開封旅遊過,曾經在龍亭大殿看到過殿下有九個洞,分別通向不同的方向。而潛伏在汴京的特工人員在考察挖掘地道的合適地點時發現棚板街下麵有青石切成的地道,在汴京東郊和南郊的農民在打井時都曾挖出過地洞,洞長數裏,幽暗曲折。
盧俊義聽到這個消息後,跟自己的記憶交相輝映,他便十分肯定地認為趙匡胤的轉兵洞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看來地道戰這個大戰役的成敗就落實在這個轉兵洞。
對轉兵洞知曉的除了盧俊義外,還有趙佶,這是他們一代代由先皇親口告訴下一代皇帝的,另外還有那幾個挖井的農民。在趙佶即將被金人掠走之前,盧俊義派人將趙佶毒成聾啞人,省得這個腦袋秀逗到極點的昏君會將這個秘密告訴金兵。那些挖井的農民和他們的親屬全部被強接到山東,務必保證金人到來後除了齊國特工外無人知曉轉兵洞的秘密。
在沒有發現轉兵洞之前,齊國特工們在汴京城內齊國特設的一些店鋪的院內,挖掘能容納一、二人的小地洞。雖然這種地道能在日後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不靈活,一旦被金人發覺,沒法躲避。為了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就逐漸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兩層,或修兩個洞口,或把兩個洞連接挖通。這樣,雖有了一定的靈活性,但它隻能作為臨時藏身躲險的處所。
當知曉了轉兵洞的秘密後,盧俊義策劃的地道戰便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盧俊義陸續又派去了一千工兵,將轉兵洞上麵的房屋都買下,然後向下挖掘,慢慢地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陣地。
由於汴京百姓對趙佶和趙桓極端失望,齊國特工們便偽裝成趙構的下屬,言說趙構前去金軍大營議和時被金人毒殺,趙構死之前將轉兵洞的秘密告訴了下屬,讓他們在城破時帶著汴京百姓潛入轉兵洞,再利用轉兵洞巧妙地阻擊金兵。
汴京百姓們乃是自發組織起來抵抗金兵的,雖然豪情,但沒有人帶領也是烏合之眾,鳥無頭不飛,自從趙桓和趙佶不能成為汴京百姓們的主心骨甚至還出賣汴京百姓們後,汴京百姓們便尋找新的主心骨,現在這些號稱趙構下屬的特工們便成了他們的主心骨。
相比於被金兵毀壞的四處透風的房屋,地道更可禦寒。當一千工兵撤出汴京後,又來了一千名特工人員,二千名特工人員在石秀的帶領下,分散到每個地道口,招呼那些相處一二年較為知道底細的汴京民眾先藏進地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