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談舉止中總有不可一世的感覺,時時處處都顯出高人一等的氣派,久而久之,就會有意或者無意地養成一種傲氣。人生的衰敗也由此開始。


    曾國藩為人謙虛謹慎,為官多年,無論是對上級還是對幕僚,都謙虛待人,沒有半點傲慢的樣子。正是這種謙虛謹慎的美德,使曾國藩在官場上左右逢源,應對自如,從而始終處於不敗之地。曾國藩認為,傲氣太盛.說話太多,是曆代士大夫和近世官場導致災禍的兩個原因。


    官宦之家,一是有權,二是有勢,有權有勢就少有顧忌,多有優越感。有了優越感,往往不大注意他人的感受,不把別人當回事。言談舉止中總有不可一世的感覺,時時處處都顯出高人一等的氣派,久而久之,就會有意或者無意地養成一種傲氣。人生的衰敗也由此開始。


    當曾國藩身居高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曾國荃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了很多奉勸的話,曾國藩當即寫信表示讚賞。他覺得古代的君主有直言進諫的良臣,今天兄長有積極相助的賢弟。自己的官位太高,聽到的規勸聲音越來越少,正在為此憂慮。如果弟弟能對自己多加規勸,再加上一二好友,這樣也許能幫自己避禍免災。凡是身居高位的人,都是敗在自以為是、不聽忠言上的。


    曾國藩勸誡曾國荃身居高位,不可驕傲,但曾國荃總是置若罔聞。曾國藩在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中再次規勸道:“你對我的勸誡,總是不肯虛心接受,動輒辯論一番,這不可取,我們身居高位,萬眾矚目,不可不慎。大凡總督巡撫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自滿自足。君子過人之處,隻在虛心而已。不但我的話你要細心尋思,而且外邊所有的逆耳之言,你也應該仔細回味思考。”曾國荃對於其兄的勸說不以為然,他認為天下是勢利者的天下,是恃強淩弱者的天下。這種現象並非一時的氣象,自古就是如此。


    曾國藩反駁了曾國荃的觀點,他認為特立獨行、不畏強權也有不妥之處。柔不是怯弱的意思,而是謙虛退讓。一個人求享受又求名利,處處都想贏得美滿,沒有一件事有謙虛退讓的意思,斷然不會有好的發展。


    曾國藩為了使兒子不滋長驕傲的情緒,不至於蛻化墮落,主張家中不積錢,也不為兒子置辦田產,認為金錢和田產最容易滋生奢驕之氣。他所以持如此堅決態度,一則是因為他一貫有不以買田置屋留給後人的思想;二則曾國藩對清正廉明的官吏比較敬佩。正是如此良好的家教,使曾氏後人中出現了不少英才。


    “滿招損,謙受益”,曾國藩處處自謙自抑,揚人抑己,虛懷若穀,終身自視不足。無論是治軍作戰還是文吏公事,他都以謙字為先,從不爭功搶勞,貪戀權勢,相反地,敏感時期他還主動請求減權。


    曾國藩一方麵執著於實現自己的抱負,一方麵又善於從“名利兩淡”上下功夫,講求謙讓退卻,所以能保身有道,安享晚年。可見,一個人若想每天都有進步,就要常保一顆謙虛之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仲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仲超並收藏曾國藩修身十二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