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隻要理性、善變、多謀還是可以挽救一時的危難的。
是非恩怨常是人生的羈絆,處理不慎就會損失慘重。成功者應該在動靜之間保持清醒的認識,在變化中懂得堅守的意義。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正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交匯、選擇的曆史巨變時期,曾氏正是處於這個轉型時期的精英人物。作為儒家學者,他的身上灌注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麵,作為政治實權人物,他處於政治—軍事—文化舞台的中心,身係朝局安危的重任。雙重身份使得他在西洋文明麵前不能不仔細考慮,審時度勢地處理問題。在適應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對個性不斷加以調整,實現自我,是曾國藩實現其文化人格的途徑。
在現實方麵,曾國藩的整個仕宦生涯都充滿了冷靜的理性和靈活的機智。致仕之後,如何運用理性應對世事的原則方法,則因人而異。封建官場如戰場,禍福難測。曾國藩一方麵清醒地認識到官場的險惡,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另一方麵為了在保護自己的基礎上發展自己,就必須理性地設計和機智地應對。為此,曾國藩規定了自己從政的原則: 一、對朝廷盡心竭力。
二、處理好同僚關係,做到不使不求。
三、尊重權臣,但絕不攀附。
四、修身齊家。
在湘軍的組建、人事安排、湘軍的裁撤方麵,曾國藩就是按照上述原則來施行的。清政府迫於旗兵的腐敗無能,任命曾國藩組建湘軍,在心理上又忌疑漢人帶兵。曾國藩深知此點,既要組建一支強大的軍隊,又不能犯滿人的大忌,這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在組建湘軍之初,他主動安排滿人塔齊布為副將,以換取統治者的信任;湘軍壯大為國家軍隊主力時,直接推薦擔當軍政大臣的是皖籍的李鴻章而不是湘籍將領,以此來消除朝廷對他結黨營私的懷疑。攻陷天京以後,主動撤裁湘軍,消除朝廷對他擁兵自重、圖謀不軌的嫌疑。
他凡事小心謹慎。想在是非之地做個閑人是很困難的事情,但他還是做到了。正如他自己所言:“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俗話說,好習慣成就一個人,壞習慣毀滅一個人。壞習慣的革除和好習慣的養成最能證明一個人的恒心和意誌,而曾氏在這兩方麵都有值得後人效仿的例證。其一是戒煙,曾氏自少抽水煙,煙齡長達二十多年。後來,自覺有害。進入而立之年後立誌戒煙,將水煙袋搗碎,發誓說:“若再食言,神明近之。”但長期養成的煙癮,並非那麽容易戒掉。最初幾日痛苦難熬,憑著堅強的忍耐力,終於斷然戒煙。其二是堅持日課、月課,規定自己每天、每月要堅持完成任務,內容包括:“讀熟書十頁,應看書十頁,習字一日,記日記一則。”這些課程一兩天容易做到,若要長期堅持,則需非凡的意誌和毅力。
另外,在情感方麵,曾國藩充滿了對皇帝的忠和對本階級的愛。作為理學大師,曾國藩繼承了儒家“仁民愛物”的品德,並能言行一致。他了解民情,體恤百姓所受的疾苦。他說:“設官為民,官不愛民,餘所痛恨。”在他的家書、詩詞中,無不透露出親愛家人、和睦鄰裏、匡時救民的心情和願望。
曾國藩在修身應世方麵也是明清兩朝儒家學者中的佼佼者。曾國藩儒臣、大臣的雙重身份是其內聖外王文化人格的寫照。他以儒學治政、治軍,並在從政帶兵的實踐中普及儒學,在“立身”與“輔世”,“守道”與“救時”,即內聖外王的結合方麵成效卓著。
曾國藩的修身原則、恕道精神都是其內在修為的理論總結,也是在對先儒學習、體驗、取法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在當時乃至以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曾國藩還疾恨貪暴,多次犯顏直諫,盡忠竭力,為整頓吏治、緩解階級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作為武官,功績更是顯赫。最初在湖南創辦團練,在整飭湖南吏治民風方麵頗有立竿見影之效。人送他綽號“曾剃頭”,一方麵反映他殺人之多,另一方麵,反映了他懲處貪暴肅正風氣之功。他以儒學訓練湘軍,使之成為富有戰鬥力和號召力的軍隊,並最終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晚年,他出任外交大臣,對外交涉的首要原則就是堅守儒家的“忠信誠敬”,推誠相與,采取謙讓的原則。他說,“為封疆將帥者,雖內懷勾踐棲會稽、田單守即墨之誌,而外卻十分和讓”,要求“謙懷抑抑以待洋人”。在妥協退讓的同時,也表現了據理力爭、“堅持不允”的尊嚴。曾國藩的外交原則不是消極的,而是弱國涉外事務的積極有效的原則,背後隱藏著儒家忍辱負重、徐圖自強的苦誌。另外,曾國藩有別於一般士大夫的方麵還在於:他不僅能恪守古訓還有創新精神,對新生事物能納為己用,也正因此才能在洋務運動中獲得成績。
自古以來,朝代更替,爭鬥不休。每一次新政權的建立,都要隨之產生一批維護國家機器運轉的官吏。
在東西方文化產生碰撞時期,曾國藩不僅是封建倫理的捍衛者也是中國現代科技文明的先驅,他的忠誠與睿智非常人所能及。他手握重權,軍事實力足可以與清廷鼎力抗衡;他絞殺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於清王朝戰功無數;他關心民生疾苦,采取措施,減少稅費。他的一生可以用精彩紛呈來形容。
在官場上混跡多年,位高權重,沒有經受過大的波折;對皇帝,他盡忠盡孝,但並不盲目服從,他會采取一套委婉的辦法來應付;對同僚,他尊重有加,並不曲意奉承;對下屬,他以誠相待,不會傲慢無禮;對洋人,堅持國家主權的原則,大事苦爭,小事放鬆。後代許多名人都對曾國藩推崇有加。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曾國藩曾經手握重兵,左右了晚清政局,由於他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謀略,延續了清王朝的“曆史壽命”。由此可見,紛亂的外世影響不了明智的內心。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隻要理性、善變、多謀還是可以挽救一時的危難的。
是非恩怨常是人生的羈絆,處理不慎就會損失慘重。成功者應該在動靜之間保持清醒的認識,在變化中懂得堅守的意義。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正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交匯、選擇的曆史巨變時期,曾氏正是處於這個轉型時期的精英人物。作為儒家學者,他的身上灌注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麵,作為政治實權人物,他處於政治—軍事—文化舞台的中心,身係朝局安危的重任。雙重身份使得他在西洋文明麵前不能不仔細考慮,審時度勢地處理問題。在適應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對個性不斷加以調整,實現自我,是曾國藩實現其文化人格的途徑。
在現實方麵,曾國藩的整個仕宦生涯都充滿了冷靜的理性和靈活的機智。致仕之後,如何運用理性應對世事的原則方法,則因人而異。封建官場如戰場,禍福難測。曾國藩一方麵清醒地認識到官場的險惡,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另一方麵為了在保護自己的基礎上發展自己,就必須理性地設計和機智地應對。為此,曾國藩規定了自己從政的原則: 一、對朝廷盡心竭力。
二、處理好同僚關係,做到不使不求。
三、尊重權臣,但絕不攀附。
四、修身齊家。
在湘軍的組建、人事安排、湘軍的裁撤方麵,曾國藩就是按照上述原則來施行的。清政府迫於旗兵的腐敗無能,任命曾國藩組建湘軍,在心理上又忌疑漢人帶兵。曾國藩深知此點,既要組建一支強大的軍隊,又不能犯滿人的大忌,這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在組建湘軍之初,他主動安排滿人塔齊布為副將,以換取統治者的信任;湘軍壯大為國家軍隊主力時,直接推薦擔當軍政大臣的是皖籍的李鴻章而不是湘籍將領,以此來消除朝廷對他結黨營私的懷疑。攻陷天京以後,主動撤裁湘軍,消除朝廷對他擁兵自重、圖謀不軌的嫌疑。
他凡事小心謹慎。想在是非之地做個閑人是很困難的事情,但他還是做到了。正如他自己所言:“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俗話說,好習慣成就一個人,壞習慣毀滅一個人。壞習慣的革除和好習慣的養成最能證明一個人的恒心和意誌,而曾氏在這兩方麵都有值得後人效仿的例證。其一是戒煙,曾氏自少抽水煙,煙齡長達二十多年。後來,自覺有害。進入而立之年後立誌戒煙,將水煙袋搗碎,發誓說:“若再食言,神明近之。”但長期養成的煙癮,並非那麽容易戒掉。最初幾日痛苦難熬,憑著堅強的忍耐力,終於斷然戒煙。其二是堅持日課、月課,規定自己每天、每月要堅持完成任務,內容包括:“讀熟書十頁,應看書十頁,習字一日,記日記一則。”這些課程一兩天容易做到,若要長期堅持,則需非凡的意誌和毅力。
另外,在情感方麵,曾國藩充滿了對皇帝的忠和對本階級的愛。作為理學大師,曾國藩繼承了儒家“仁民愛物”的品德,並能言行一致。他了解民情,體恤百姓所受的疾苦。他說:“設官為民,官不愛民,餘所痛恨。”在他的家書、詩詞中,無不透露出親愛家人、和睦鄰裏、匡時救民的心情和願望。
曾國藩在修身應世方麵也是明清兩朝儒家學者中的佼佼者。曾國藩儒臣、大臣的雙重身份是其內聖外王文化人格的寫照。他以儒學治政、治軍,並在從政帶兵的實踐中普及儒學,在“立身”與“輔世”,“守道”與“救時”,即內聖外王的結合方麵成效卓著。
曾國藩的修身原則、恕道精神都是其內在修為的理論總結,也是在對先儒學習、體驗、取法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在當時乃至以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曾國藩還疾恨貪暴,多次犯顏直諫,盡忠竭力,為整頓吏治、緩解階級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作為武官,功績更是顯赫。最初在湖南創辦團練,在整飭湖南吏治民風方麵頗有立竿見影之效。人送他綽號“曾剃頭”,一方麵反映他殺人之多,另一方麵,反映了他懲處貪暴肅正風氣之功。他以儒學訓練湘軍,使之成為富有戰鬥力和號召力的軍隊,並最終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晚年,他出任外交大臣,對外交涉的首要原則就是堅守儒家的“忠信誠敬”,推誠相與,采取謙讓的原則。他說,“為封疆將帥者,雖內懷勾踐棲會稽、田單守即墨之誌,而外卻十分和讓”,要求“謙懷抑抑以待洋人”。在妥協退讓的同時,也表現了據理力爭、“堅持不允”的尊嚴。曾國藩的外交原則不是消極的,而是弱國涉外事務的積極有效的原則,背後隱藏著儒家忍辱負重、徐圖自強的苦誌。另外,曾國藩有別於一般士大夫的方麵還在於:他不僅能恪守古訓還有創新精神,對新生事物能納為己用,也正因此才能在洋務運動中獲得成績。
自古以來,朝代更替,爭鬥不休。每一次新政權的建立,都要隨之產生一批維護國家機器運轉的官吏。
在東西方文化產生碰撞時期,曾國藩不僅是封建倫理的捍衛者也是中國現代科技文明的先驅,他的忠誠與睿智非常人所能及。他手握重權,軍事實力足可以與清廷鼎力抗衡;他絞殺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於清王朝戰功無數;他關心民生疾苦,采取措施,減少稅費。他的一生可以用精彩紛呈來形容。
在官場上混跡多年,位高權重,沒有經受過大的波折;對皇帝,他盡忠盡孝,但並不盲目服從,他會采取一套委婉的辦法來應付;對同僚,他尊重有加,並不曲意奉承;對下屬,他以誠相待,不會傲慢無禮;對洋人,堅持國家主權的原則,大事苦爭,小事放鬆。後代許多名人都對曾國藩推崇有加。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曾國藩曾經手握重兵,左右了晚清政局,由於他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謀略,延續了清王朝的“曆史壽命”。由此可見,紛亂的外世影響不了明智的內心。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隻要理性、善變、多謀還是可以挽救一時的危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