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以詩詞歌賦來表達自己的誌向。從世代耕讀之家走出來的曾國藩,也以詩文表達了他的誌向。
在京城時的曾國藩,雖然主要立誌於學問品行,但從他的詩文中可以看出,他並不甘心做一個文臣,而是寄望於馳騁疆場,報效國家。在感春詩中,他寫道:“征兵七千赴羌隴,威棱肅厲不可當。”又說:“橫斬蛟鱷血流川,天子之寶無倫比。”還說:“一朝荷戈西出塞,辜負白鐵悔因循。”他還經常以李廣、衛青、馬援等名將自況,感歎時不我用。
當然,他的誌向又不僅限於領兵治軍,他要的是文武兼通,出將入相。“殺賊自是書生事”,要以書生從軍,征戰殺敵,不學窮兵黷武的武夫,而要做平定大亂,再造中興的勳臣。他要達到的境界是:既能作詩解文又能經理亂世的治國平天下的“聖賢豪傑”。
當時,清朝天下還算安定,曾國藩卻已有如此大誌。當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發生之後,他振臂一呼,挺身赴戰,最終完成了鳳願。倘若沒有原來所定的這番大誌宏願作心理準備,他是很難有這股衝勁兒、狠勁兒的。
所以說,“丈夫自謀要深遠”!男兒立世,沒有大誌,沒有遠見,是無法立得住的。
曾國藩於道光十五年入京參加會試前,在家中無非是讀書習字,讀“子曰詩雲”,習帖括製藝之類,既沒有寬廣的眼界,又沒有廣博的學識。道光十五年會試報罷,他暫時居住在京師,開始涉獵詩和古文,他尤其喜歡韓愈的文章。
道光十八年,曾國藩入翰苑後,大部分時間都很清閑,他便更加發奮學習、廣泛閱覽、勤作筆記,並將筆記分為五類,分別是“茶餘偶談、過隙影、饋貧糧、詩文鈔、詩文草”,親自作手錄和摘記。加上他在京都有不少良師益友,相互間切磋扶持。這樣日複一日地學習,使他的學識大有長進。可以說,在京為官十二年,為曾國藩成為一代大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京都這段時間,曾國藩因為日課是讀書,月課是作文吟詩,因此寫了許多的詩文。現在看來,曾國藩集中的作品,幾乎一半以上的詩作和一大批文章都寫於這段時間。
這段時期,曾國藩也有幾篇文章表達了他的文學觀點,道光二十三年正月的《讀李義山詩集》、二十四年十二月的《書歸震川文集後》、二十五年九月的《送周荇農南歸序》這幾篇文章正是闡述了這樣的觀點。《送周荇農南歸序》對自漢以來的文學家進行了評述,其中對清初文壇的評述是:“康熙、雍正之間,魏禧、汪琬、薑宸英、方苞之屬,號為古文專家,而方氏最為無類。”大概這就成為他後來推崇桐城文學的開端。
在詩這方麵,曾國藩在京都期間寫了不少。他常常檢查自己寫詩是否是因為想出人頭地、求取功名。如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八日,他檢討自己“作詩之時,隻要壓倒他人,要取名譽,此豈複有為己之誌?”十二月,又對自己檢討道“汩溺於詩句之小技”,“多半是要人說好。為人好名,可恥!而好名之意,又自謂比他人高一層。此名心之症結於隱微者深也。”十月二十五日經過深刻反省之後他說:“好作詩,名心也。”十月初十日又寫道:“今早,名心大動,忽思構一巨篇以震炫舉世之耳目,盜賊心術,可醜!”十一月十六日所作的文章是這樣寫的:“走何子敬處,欲與之談詩。凡有所作,輒自適意,由於讀書少,見理淺,故器小易盈如是,可恥之至!”可是在同一年的十月二十六日那天,他很得意地在家書中說:“子貞深喜吾詩,故吾自十月來已作詩十八首。”十一月十七日的家書中他的得意之情更是暴露無遺:“近日京城詩家頗少,故餘亦欲多作幾首。”
在弟弟們麵前,他的求名思想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
在京城時的曾國藩,雖然主要立誌於學問品行,但從他的詩文中可以看出,他並不甘心做一個文臣,而是寄望於馳騁疆場,報效國家。在感春詩中,他寫道:“征兵七千赴羌隴,威棱肅厲不可當。”又說:“橫斬蛟鱷血流川,天子之寶無倫比。”還說:“一朝荷戈西出塞,辜負白鐵悔因循。”他還經常以李廣、衛青、馬援等名將自況,感歎時不我用。
當然,他的誌向又不僅限於領兵治軍,他要的是文武兼通,出將入相。“殺賊自是書生事”,要以書生從軍,征戰殺敵,不學窮兵黷武的武夫,而要做平定大亂,再造中興的勳臣。他要達到的境界是:既能作詩解文又能經理亂世的治國平天下的“聖賢豪傑”。
當時,清朝天下還算安定,曾國藩卻已有如此大誌。當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發生之後,他振臂一呼,挺身赴戰,最終完成了鳳願。倘若沒有原來所定的這番大誌宏願作心理準備,他是很難有這股衝勁兒、狠勁兒的。
所以說,“丈夫自謀要深遠”!男兒立世,沒有大誌,沒有遠見,是無法立得住的。
曾國藩於道光十五年入京參加會試前,在家中無非是讀書習字,讀“子曰詩雲”,習帖括製藝之類,既沒有寬廣的眼界,又沒有廣博的學識。道光十五年會試報罷,他暫時居住在京師,開始涉獵詩和古文,他尤其喜歡韓愈的文章。
道光十八年,曾國藩入翰苑後,大部分時間都很清閑,他便更加發奮學習、廣泛閱覽、勤作筆記,並將筆記分為五類,分別是“茶餘偶談、過隙影、饋貧糧、詩文鈔、詩文草”,親自作手錄和摘記。加上他在京都有不少良師益友,相互間切磋扶持。這樣日複一日地學習,使他的學識大有長進。可以說,在京為官十二年,為曾國藩成為一代大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京都這段時間,曾國藩因為日課是讀書,月課是作文吟詩,因此寫了許多的詩文。現在看來,曾國藩集中的作品,幾乎一半以上的詩作和一大批文章都寫於這段時間。
這段時期,曾國藩也有幾篇文章表達了他的文學觀點,道光二十三年正月的《讀李義山詩集》、二十四年十二月的《書歸震川文集後》、二十五年九月的《送周荇農南歸序》這幾篇文章正是闡述了這樣的觀點。《送周荇農南歸序》對自漢以來的文學家進行了評述,其中對清初文壇的評述是:“康熙、雍正之間,魏禧、汪琬、薑宸英、方苞之屬,號為古文專家,而方氏最為無類。”大概這就成為他後來推崇桐城文學的開端。
在詩這方麵,曾國藩在京都期間寫了不少。他常常檢查自己寫詩是否是因為想出人頭地、求取功名。如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八日,他檢討自己“作詩之時,隻要壓倒他人,要取名譽,此豈複有為己之誌?”十二月,又對自己檢討道“汩溺於詩句之小技”,“多半是要人說好。為人好名,可恥!而好名之意,又自謂比他人高一層。此名心之症結於隱微者深也。”十月二十五日經過深刻反省之後他說:“好作詩,名心也。”十月初十日又寫道:“今早,名心大動,忽思構一巨篇以震炫舉世之耳目,盜賊心術,可醜!”十一月十六日所作的文章是這樣寫的:“走何子敬處,欲與之談詩。凡有所作,輒自適意,由於讀書少,見理淺,故器小易盈如是,可恥之至!”可是在同一年的十月二十六日那天,他很得意地在家書中說:“子貞深喜吾詩,故吾自十月來已作詩十八首。”十一月十七日的家書中他的得意之情更是暴露無遺:“近日京城詩家頗少,故餘亦欲多作幾首。”
在弟弟們麵前,他的求名思想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