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項浩大的工程,起步時候的積累是很重要的。如果蓋的是高樓,地基能否打好就更加重要。人生的成功與修身的關係也是這樣,誌願越高,就越要打好基礎,越要改掉自己的缺點毛病,造就完善的人格。缺點毛病就好比是“豆腐渣”工程,完善的人格就好比真材實料的地基。人生是高聳入雲還是毀於一旦差別就在於此。
曾國藩對這一點有十分清醒的認識,他說:“古之君子參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強,而後有振興之家;必使人心悅神爽,而後有駢集之祥。”那麽怎樣才能為人生的成功打好基礎呢?曾國藩提出了“悔缺”之道,即通過反省自己的缺點過錯,堅決徹底地加以改正。隻要想改過就一定有方法。
曾國藩改過遷善的事,大致有三戒:一是戒多言。每個人都有由青澀到成熟的過程,曾國藩也不例外。早年的曾國藩多言健談,愛出風頭,喜於交往。但耿直的性格使他“言多尖刻,惹人厭煩”,也為此下定決心,減少往來,但就是難以改過。他認為自己雖然言辭犀利但多為好意,因此想改卻深感迷惑,不知從何下手。
一次,竇蘭泉來切磋,曾國藩並未理解好友的意思,便“詞氣虛驕,與人談理”,本來是一件增益學業的事卻適得其反,搞得二人不歡而散。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初九這一天,曾國藩到岱雲家為其母拜壽,本是喜慶之事,曾國藩出言不慎,弄得別人十分尷尬,宴席一散“宜速歸”。
由於曾國藩好多言;自以為是,有時傷害了朋友間的感情。他誠心待友,交人交心,但偶有不合,就大發脾氣,他認為這完全是自己平日修養不夠。
對此,好朋友看在眼裏,但知道曾國藩的性格,都不願相勸。隻有岱雲敢於揭破。點出曾國藩的三個毛病。其後,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岱雲言餘第一要戒‘慢’字,謂我無處不著怠慢之氣、真切中膏肓也。又言予於朋友,每個恃過深,不知量而後人,隨處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齟齬,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處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藥石也。”幾天後,曾國藩在家為父親祝壽,客人走後,父親與曾國藩談起做人的道理,尤其講了一大堆給人留分寸的話。曾國藩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天的日記他總結自己有三大過錯,認為自己平日都以忠言對人,但卻常常惹人不快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平日裏不夠敬友。二是一生氣就任性無禮。三是別人給台階下,自己還不給人情。今後惡言不可從嘴裏輕易說出,氣別人也氣自己,謹記切戒。
曾國藩的父親看到曾國藩身上確有不少毛病,回到湖南後又立即給兒子去信一封,曾國藩的日記談到了來信內容,即保身三要:節欲、節勞、節飲食。還說兒子與人交友,眼裏隻看見別人的不對卻看不見自己的不足,所以常會和朋友有矛盾,別扭的地方。應該立即改正並向友人致歉。況且從養生之道講,一喜一怒,情緒不穩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
岱雲的話和父親的信對曾國藩觸動很大,但以後曾國藩仍重蹈舊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十九日,湖廣籍的舉人同學在文昌館舉行團拜,曾國藩當時主持會館事宜,無論於公於私都應盡力招待好昔日的同學,但他還是怠慢同學,事後又後悔了很久。
每個人在檢查自身毛病的時候常會物極必反。凡事有度,對待自身的缺點不能坐視不管也不可緊張過度,找到方法,一一更正就是了。當曾國藩也意識到這個道理後,在處事待人方麵日漸成熟,自以為是的毛病也大有改觀。二是戒怒。曆來性格開朗之人多有脾氣。曾國藩早期的個人修養也並非像後來那樣寵辱不驚,也屬於一遇火就著的個性。在他早年的《日記》中,這方麵的事例頗多。
比如,有客人在家時,自己的下人犯錯,曾國藩大發脾氣,忿不可遏,完全忘記自己的身份。雖經友人勸阻,仍然肆口謾罵,絕無忌憚。事後曾國藩檢討自己,又很後悔。過幾天,曾國藩出門拜客,又因為下人不得力,屢屢動氣。說自己每日間總是“忿”字、“欲”宇往複,想按捺住,但一到關鍵時刻就像火山噴發一樣難擋。
曾國藩認識到自己性格中的缺欠,開始有意識地調整。同時,他堅持寫作《治心經》以懲戒不好的東西。曾國藩性格的完善,為人處事之圓通,還是經過很多事,用了很長時間的。尤其是鹹豐八年(1858年)再次出山後,性格大變,幾乎是換了一個人。這期間,曾國藩經曆了成敗勝負的多次考驗。
可見,經世事,受磨煉才能慢慢塑造良好的性格。光有心是不夠的。
三是戒貪妒之心。曾國藩認為,人生固然需要有理想,有追求。但追求過分,就犯了通病,就會滋生貪欲和妒忌之心。將欲造福,就得先去嫉妒之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就得先去求心。不嫉妒別人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不貪求才能獲得真正有益的東西。
曾國藩認為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他說:“人必中虛,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見,不敢告人,而後造偽言以欺人,若心中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人心中的私物就是發展的羈絆,隻有放下物欲和嫉妒才能更正自己的缺點,彌補不足,獲得長遠的發展。
曾國藩認為人之所以修己不利,做事無恒,無非是自欺二字作怪,自欺所以欺人。隻要能做到不自欺,就任何事情都能夠堅持到底並取得實效。
為了發現和改正缺點毛病而不自欺,曾國藩采取了多種辦法,把自我反省與找人監督相結合,對待自己的缺點他沒有手軟。
“戒多言,戒怒,戒貪欲”,曾國藩用這三點改正了自己的缺點,邁出了完善人生的第一步。缺點人人都有,但剔除卻並非人人都能做得到。曾國藩的這些思想,實可用來救治當世之病,也可作為修身的必備條件。
曾國藩對這一點有十分清醒的認識,他說:“古之君子參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強,而後有振興之家;必使人心悅神爽,而後有駢集之祥。”那麽怎樣才能為人生的成功打好基礎呢?曾國藩提出了“悔缺”之道,即通過反省自己的缺點過錯,堅決徹底地加以改正。隻要想改過就一定有方法。
曾國藩改過遷善的事,大致有三戒:一是戒多言。每個人都有由青澀到成熟的過程,曾國藩也不例外。早年的曾國藩多言健談,愛出風頭,喜於交往。但耿直的性格使他“言多尖刻,惹人厭煩”,也為此下定決心,減少往來,但就是難以改過。他認為自己雖然言辭犀利但多為好意,因此想改卻深感迷惑,不知從何下手。
一次,竇蘭泉來切磋,曾國藩並未理解好友的意思,便“詞氣虛驕,與人談理”,本來是一件增益學業的事卻適得其反,搞得二人不歡而散。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初九這一天,曾國藩到岱雲家為其母拜壽,本是喜慶之事,曾國藩出言不慎,弄得別人十分尷尬,宴席一散“宜速歸”。
由於曾國藩好多言;自以為是,有時傷害了朋友間的感情。他誠心待友,交人交心,但偶有不合,就大發脾氣,他認為這完全是自己平日修養不夠。
對此,好朋友看在眼裏,但知道曾國藩的性格,都不願相勸。隻有岱雲敢於揭破。點出曾國藩的三個毛病。其後,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岱雲言餘第一要戒‘慢’字,謂我無處不著怠慢之氣、真切中膏肓也。又言予於朋友,每個恃過深,不知量而後人,隨處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齟齬,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處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藥石也。”幾天後,曾國藩在家為父親祝壽,客人走後,父親與曾國藩談起做人的道理,尤其講了一大堆給人留分寸的話。曾國藩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天的日記他總結自己有三大過錯,認為自己平日都以忠言對人,但卻常常惹人不快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平日裏不夠敬友。二是一生氣就任性無禮。三是別人給台階下,自己還不給人情。今後惡言不可從嘴裏輕易說出,氣別人也氣自己,謹記切戒。
曾國藩的父親看到曾國藩身上確有不少毛病,回到湖南後又立即給兒子去信一封,曾國藩的日記談到了來信內容,即保身三要:節欲、節勞、節飲食。還說兒子與人交友,眼裏隻看見別人的不對卻看不見自己的不足,所以常會和朋友有矛盾,別扭的地方。應該立即改正並向友人致歉。況且從養生之道講,一喜一怒,情緒不穩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
岱雲的話和父親的信對曾國藩觸動很大,但以後曾國藩仍重蹈舊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十九日,湖廣籍的舉人同學在文昌館舉行團拜,曾國藩當時主持會館事宜,無論於公於私都應盡力招待好昔日的同學,但他還是怠慢同學,事後又後悔了很久。
每個人在檢查自身毛病的時候常會物極必反。凡事有度,對待自身的缺點不能坐視不管也不可緊張過度,找到方法,一一更正就是了。當曾國藩也意識到這個道理後,在處事待人方麵日漸成熟,自以為是的毛病也大有改觀。二是戒怒。曆來性格開朗之人多有脾氣。曾國藩早期的個人修養也並非像後來那樣寵辱不驚,也屬於一遇火就著的個性。在他早年的《日記》中,這方麵的事例頗多。
比如,有客人在家時,自己的下人犯錯,曾國藩大發脾氣,忿不可遏,完全忘記自己的身份。雖經友人勸阻,仍然肆口謾罵,絕無忌憚。事後曾國藩檢討自己,又很後悔。過幾天,曾國藩出門拜客,又因為下人不得力,屢屢動氣。說自己每日間總是“忿”字、“欲”宇往複,想按捺住,但一到關鍵時刻就像火山噴發一樣難擋。
曾國藩認識到自己性格中的缺欠,開始有意識地調整。同時,他堅持寫作《治心經》以懲戒不好的東西。曾國藩性格的完善,為人處事之圓通,還是經過很多事,用了很長時間的。尤其是鹹豐八年(1858年)再次出山後,性格大變,幾乎是換了一個人。這期間,曾國藩經曆了成敗勝負的多次考驗。
可見,經世事,受磨煉才能慢慢塑造良好的性格。光有心是不夠的。
三是戒貪妒之心。曾國藩認為,人生固然需要有理想,有追求。但追求過分,就犯了通病,就會滋生貪欲和妒忌之心。將欲造福,就得先去嫉妒之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就得先去求心。不嫉妒別人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不貪求才能獲得真正有益的東西。
曾國藩認為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他說:“人必中虛,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見,不敢告人,而後造偽言以欺人,若心中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人心中的私物就是發展的羈絆,隻有放下物欲和嫉妒才能更正自己的缺點,彌補不足,獲得長遠的發展。
曾國藩認為人之所以修己不利,做事無恒,無非是自欺二字作怪,自欺所以欺人。隻要能做到不自欺,就任何事情都能夠堅持到底並取得實效。
為了發現和改正缺點毛病而不自欺,曾國藩采取了多種辦法,把自我反省與找人監督相結合,對待自己的缺點他沒有手軟。
“戒多言,戒怒,戒貪欲”,曾國藩用這三點改正了自己的缺點,邁出了完善人生的第一步。缺點人人都有,但剔除卻並非人人都能做得到。曾國藩的這些思想,實可用來救治當世之病,也可作為修身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