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自己先做好,才有資格說別人。率先垂範,身體力行,才能給別人做示範。
天下有做不完的學問,讀不完的書,所以學要有法,習作要有道才能學有所得。
曾國藩深刻地認識到無論自己獲得的地位、財富有多麽地耀眼,也隻是一代。如果子女不成器,他們的境遇並不被看好。越是富人、官家的孩子,越應該謙虛慎行,加強自身的修養。一個人的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在於自己。曆觀往代,他總結出居家中的四敗:奢淫、驕怠、不和、侮師慢客。因此不管他多麽繁忙都不忘教育子女成敗興衰的道理。他是典型的主張言傳與身教兼而並重的人物,他寫了上千封家書,主要是針對子弟們的教育。同時,他又言行必一,以身作則,是率先垂範的典型。他明白隻有自己先做好,才有資格說別人,說的話也才更有說服力。他的示範主要涉及生活、工作、讀書、修養、教友、清廉六個方麵。
在生活上,曾國藩告誡家人以勤儉自持。他常常痛自懲責,他對曾家寄予了厚望,希望家人力行節儉。
他教導兒子,要成大器必須謹守儉樸。他認為凡世家子弟,若能在衣食起居上與一般人家相同,就能有出息。若沾染上富人的奢侈習氣就難有作為了。自己身為將相,但所有衣服加起來還不足三百金。孩子們若也能堅持這種簡樸作風就是一種福氣了。
他告誡弟弟力戒驕奢,以勤儉為本。在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二十四日《致澄弟》中,他提及了對“儉”的理解,大意是說:對於節儉弟弟也狠下功夫,我為此感到欣慰。隻是這個“儉”字做到並不容易,由奢入儉比登天還難。就好比家裏雇轎夫去縣城,往年隻有轎夫二名,挑夫一人,而今已經是十名有餘。別說減到三四名,就是七八名也很難做到了。曾國藩用形象的比喻、生動的事實,簡明扼要地說明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曾國藩統率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時,他幾乎隔幾天就要給弟弟曾國潢寫一封信,反複告誡他,持家要以儉為本。
在工作上,曾國藩一直非常投入,他每日從早到晚,很少休息。對於一些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晚年時,雖然他的右目失明,但是仍然堅持閱讀公文,寫作詩文日記。在任直隸總督時,他一意清理積壓起來的獄訟。對於一些重大案件,他均親自鞠訊,半年之間,竟然了結了四萬一千餘件,多年的陳牘均清理完畢,由此可見他工作時的勤奮與執著。
在讀書上,曾國藩重視讀書做人的教育,可他卻不高高在上、誇誇其談。他以商量的口吻,中肯的態度,教育子女認識自己在學習與進步中的不足。他指出,學習貴在恒心,讀書貴在有常。他嚴於律己,自訂十二種功課,並且力行不懈。為了使自己每天都可以遵守十二“常課”,他專門找人刻印了一些簿子,在上麵列出了詳細的表格,他每天都要在表格中填寫“常課’的相應內容。這十二種功課分別為:1.主敬:整齊嚴肅。做事專心不二,日求精進。
2.靜坐:每日靜坐半時,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此為一天內“勤”的開始。
4.讀書:一書未看完,斷不看他書,且每日以十頁為率。
5.讀史:細研圈點,每日十頁,從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不講廢話。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欲節食,善待於己。
9.日記:每日一則,體味生活。
10.陶冶情操:每月作詩文數首,培靈感養盛氣不喪心誌。
11.習字:早飯後,習字半小時,以此為課不做拖延。
12.夜休:勞心疲神之事,切戒切戒。
這十二條的實用性自然不用多言,按照此規條管理,必有成效。
在修養上,曾國藩有極大的成功,因此被稱之為“聖相”。他時刻檢點自己,力求心安理得,努力上進。他所作的五箴,不僅可以律身,亦兼可教誡子弟,垂範後世。
在孝親上,曾國藩對於父母祖父母非常孝敬,他告誡兄弟以及子女對於父母祖父母的一言一行,要謹守毋違,且為文紀之,以示子弟,傳為家訓。曾國藩把兄弟和睦、貴體孝道、實行勤儉作為家運之興的根本。
他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四月十六日做澄弟溫弟沅弟季剃中教育弟弟,大概意思說:我細細思考,發現天下官宦人家,多隻福澤一代,子孫多奢驕毫無作為,到第二代還優秀的都很少。商人的家庭,勤儉的能延長到三四代,耕讀為生的人家,能延長到五六代,其中孝敬老人,親友互相愛護的就可以福澤十代八代。現今我們乘祖上的福澤,少年得誌,就擔心一輩子就用完,所以希望各位弟弟和孩子們,努力做耕讀孝友似的人家,不做官宦的人家。曾國藩反複強調家勢興衰與個人的修養、立誌有很大的關係,孝友會使家庭興旺發達,長久延綿而不致衰敗。
在清廉上,曾國藩做了幾十年的官,從來不取一文來曆不明的錢,而且立誓不靠做官來發財。他認為收取不明之財是一種最可恥的事情。他告誡家人應當自謀生計。在京做官十年,他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後來勉強湊足了一千兩銀子寄回家中,還一再吩咐需以四百兩分贈予戚族的貧窮者。以後帶兵多年,擔任總督時,也從來沒有占有公家一絲一毫錢財。
由此不難看出,人一生的學習有很多的內容,想做一個優秀出眾的人才,不完善自己,不努力管束自己是不行的。不管是思想品德還是外在條件,都應該有所長進才是。成功就藏在每天的努力過程之中。
天下有做不完的學問,讀不完的書,所以學要有法,習作要有道才能學有所得。
曾國藩深刻地認識到無論自己獲得的地位、財富有多麽地耀眼,也隻是一代。如果子女不成器,他們的境遇並不被看好。越是富人、官家的孩子,越應該謙虛慎行,加強自身的修養。一個人的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在於自己。曆觀往代,他總結出居家中的四敗:奢淫、驕怠、不和、侮師慢客。因此不管他多麽繁忙都不忘教育子女成敗興衰的道理。他是典型的主張言傳與身教兼而並重的人物,他寫了上千封家書,主要是針對子弟們的教育。同時,他又言行必一,以身作則,是率先垂範的典型。他明白隻有自己先做好,才有資格說別人,說的話也才更有說服力。他的示範主要涉及生活、工作、讀書、修養、教友、清廉六個方麵。
在生活上,曾國藩告誡家人以勤儉自持。他常常痛自懲責,他對曾家寄予了厚望,希望家人力行節儉。
他教導兒子,要成大器必須謹守儉樸。他認為凡世家子弟,若能在衣食起居上與一般人家相同,就能有出息。若沾染上富人的奢侈習氣就難有作為了。自己身為將相,但所有衣服加起來還不足三百金。孩子們若也能堅持這種簡樸作風就是一種福氣了。
他告誡弟弟力戒驕奢,以勤儉為本。在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二十四日《致澄弟》中,他提及了對“儉”的理解,大意是說:對於節儉弟弟也狠下功夫,我為此感到欣慰。隻是這個“儉”字做到並不容易,由奢入儉比登天還難。就好比家裏雇轎夫去縣城,往年隻有轎夫二名,挑夫一人,而今已經是十名有餘。別說減到三四名,就是七八名也很難做到了。曾國藩用形象的比喻、生動的事實,簡明扼要地說明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曾國藩統率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時,他幾乎隔幾天就要給弟弟曾國潢寫一封信,反複告誡他,持家要以儉為本。
在工作上,曾國藩一直非常投入,他每日從早到晚,很少休息。對於一些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晚年時,雖然他的右目失明,但是仍然堅持閱讀公文,寫作詩文日記。在任直隸總督時,他一意清理積壓起來的獄訟。對於一些重大案件,他均親自鞠訊,半年之間,竟然了結了四萬一千餘件,多年的陳牘均清理完畢,由此可見他工作時的勤奮與執著。
在讀書上,曾國藩重視讀書做人的教育,可他卻不高高在上、誇誇其談。他以商量的口吻,中肯的態度,教育子女認識自己在學習與進步中的不足。他指出,學習貴在恒心,讀書貴在有常。他嚴於律己,自訂十二種功課,並且力行不懈。為了使自己每天都可以遵守十二“常課”,他專門找人刻印了一些簿子,在上麵列出了詳細的表格,他每天都要在表格中填寫“常課’的相應內容。這十二種功課分別為:1.主敬:整齊嚴肅。做事專心不二,日求精進。
2.靜坐:每日靜坐半時,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此為一天內“勤”的開始。
4.讀書:一書未看完,斷不看他書,且每日以十頁為率。
5.讀史:細研圈點,每日十頁,從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不講廢話。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欲節食,善待於己。
9.日記:每日一則,體味生活。
10.陶冶情操:每月作詩文數首,培靈感養盛氣不喪心誌。
11.習字:早飯後,習字半小時,以此為課不做拖延。
12.夜休:勞心疲神之事,切戒切戒。
這十二條的實用性自然不用多言,按照此規條管理,必有成效。
在修養上,曾國藩有極大的成功,因此被稱之為“聖相”。他時刻檢點自己,力求心安理得,努力上進。他所作的五箴,不僅可以律身,亦兼可教誡子弟,垂範後世。
在孝親上,曾國藩對於父母祖父母非常孝敬,他告誡兄弟以及子女對於父母祖父母的一言一行,要謹守毋違,且為文紀之,以示子弟,傳為家訓。曾國藩把兄弟和睦、貴體孝道、實行勤儉作為家運之興的根本。
他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四月十六日做澄弟溫弟沅弟季剃中教育弟弟,大概意思說:我細細思考,發現天下官宦人家,多隻福澤一代,子孫多奢驕毫無作為,到第二代還優秀的都很少。商人的家庭,勤儉的能延長到三四代,耕讀為生的人家,能延長到五六代,其中孝敬老人,親友互相愛護的就可以福澤十代八代。現今我們乘祖上的福澤,少年得誌,就擔心一輩子就用完,所以希望各位弟弟和孩子們,努力做耕讀孝友似的人家,不做官宦的人家。曾國藩反複強調家勢興衰與個人的修養、立誌有很大的關係,孝友會使家庭興旺發達,長久延綿而不致衰敗。
在清廉上,曾國藩做了幾十年的官,從來不取一文來曆不明的錢,而且立誓不靠做官來發財。他認為收取不明之財是一種最可恥的事情。他告誡家人應當自謀生計。在京做官十年,他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後來勉強湊足了一千兩銀子寄回家中,還一再吩咐需以四百兩分贈予戚族的貧窮者。以後帶兵多年,擔任總督時,也從來沒有占有公家一絲一毫錢財。
由此不難看出,人一生的學習有很多的內容,想做一個優秀出眾的人才,不完善自己,不努力管束自己是不行的。不管是思想品德還是外在條件,都應該有所長進才是。成功就藏在每天的努力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