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世事複雜多變,在不觸犯自己做人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策略、靈活應對才是成功之道。
生存,競爭……什麽都需要有正確的方法作指導。在不觸犯自己做人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策略、靈活應對才是成功之道。古往今來,世事複雜多變。即使在封建社會的宦海官場中,也是難有寧日,任何時候,都有善於鑽營、巴結奉承而受到重用的奸邪之人。這種人不把心思用到濟國濟民建功立業上,而是挖空心思謀求個人私利,打擊壓製忠良賢士以求保全自己。
曾國藩早早就涉足官場,對那些結黨營私、貪圖享樂的昏庸之輩了如指掌,他想做點利國利民之事,但也不想得罪他人以免節外生枝。加上清王室是清旗人的王室,對漢人有著強烈的排斥與擠壓,作為漢官裏職位最高的人,他不得不更加小心,不得不比別人想得多想得遠。在他數十年的官場生涯中,他都恪守此法,終有善終。
曾國藩說自己近乎“拙懇”,實際上城府很深,頗有心機。他無論是在位高權重時,還是在最可憐、最不得誌的時候,都不與朝中權貴交往過密。但這不等於他與高層尤其是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生殺大權的人沒有密切的聯係。
事實上,曾國藩在道光朝倚重穆彰阿,在鹹豐朝倚重肅順,在同治朝倚重恭親王,是顯而易見的事,所以他的態度對當時朝廷決策有一定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穆彰阿、肅順都不得善終,奕也幾經挫折,而曾國藩的官職是一路高升,有驚無險。這全都是因為曾國藩運用了“心有靈犀、不露痕跡”的辦法處理敵視自己的人和自己的關係。就以曾國藩與肅順關係為例。
清貴族中主張重用湘軍集團的文慶,雖在鹹豐六年病死,但後繼有人,且權勢更大。鹹豐後期,皇族出身的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及其異母弟肅順為首的集團已經形成,並且愈來愈得到鹹豐帝的信任,得到愈來愈大的權力。i人聯手幹預政事,軍機處的大臣們都俯首聽命了。肅順尤為突出,遇事敢做敢為,又與軍機大臣杜翰、兵部尚書陳孚恩、兩廣總督黃宗漢等人結為死黨。同時,又廣泛招納有名望的官吏和名士。
肅順這樣打擊大臣和政敵,大肆結納黨羽,顯然是在為他長期把持朝政鋪平道路;後來他與那拉氏、奕訴爭奪最高權力,正是這一圖謀的體現,所以他當然會把手握重兵的曾國藩看在眼裏。不論是打擊還是籠絡湘軍集團,都遠比上述種種活動更為微妙,更需精心處理。
軍隊是國家機構的支柱,大臣與帶兵將帥密切往來,最易招致政敵的攻擊,甚至引來不測之大禍。所以曾國藩和肅順都分外注意,巧妙地回避嫌疑。
事實上,肅順與湘軍集團確有著微妙的聯係。在其招納的眾多人員中,不少人與湘軍集團有密切關係。李鴻裔,正如他兒子所說:“在京師出文正(曾國藩)門下,深悉先君品學。”後來肅順又“素與先君善”。其他如郭嵩燾、王荸運、李壽榕等人均與曾、胡同為長沙府人,且有交往,郭更與曾為“金石至交”。而肅順與他們均有密切關係。郭不僅為肅賞識,且與肅黨陳孚恩交往甚密,陳向鹹豐帝推薦郭“堪充謀士之選”,被“即日召見,在南書房行走”。
肅順籠絡這些名士,除了培植自己將來的政治爪牙外,還與他們共議政事。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夷患初興,朝議和戰,尹杏農(耕雲)主戰,郭筠仙(嵩燾)主和,而俱為清流,肅豫亭(順)依違和戰之間,兼善尹、郭,而號為權臣”。肅順在和戰問題上,聽取他們的蠢見,甚至參與他們的討論,但沒有表示明確的主張。
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湘軍集團的興起及其顯赫戰功,是當時最大的政事,肅順自然也會與他們商議。他們也會趁機出謀劃策。而他們同時與曾、胡等人在書信中議論政事。這樣曾國藩既避免了與肅順的直接往來,但同時也參與了一些重要的決策。
這種交流雖然間接,但卻能夠對應時局,各自也能心知肚明,一目了然。
生存,競爭……什麽都需要有正確的方法作指導。在不觸犯自己做人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策略、靈活應對才是成功之道。古往今來,世事複雜多變。即使在封建社會的宦海官場中,也是難有寧日,任何時候,都有善於鑽營、巴結奉承而受到重用的奸邪之人。這種人不把心思用到濟國濟民建功立業上,而是挖空心思謀求個人私利,打擊壓製忠良賢士以求保全自己。
曾國藩早早就涉足官場,對那些結黨營私、貪圖享樂的昏庸之輩了如指掌,他想做點利國利民之事,但也不想得罪他人以免節外生枝。加上清王室是清旗人的王室,對漢人有著強烈的排斥與擠壓,作為漢官裏職位最高的人,他不得不更加小心,不得不比別人想得多想得遠。在他數十年的官場生涯中,他都恪守此法,終有善終。
曾國藩說自己近乎“拙懇”,實際上城府很深,頗有心機。他無論是在位高權重時,還是在最可憐、最不得誌的時候,都不與朝中權貴交往過密。但這不等於他與高層尤其是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生殺大權的人沒有密切的聯係。
事實上,曾國藩在道光朝倚重穆彰阿,在鹹豐朝倚重肅順,在同治朝倚重恭親王,是顯而易見的事,所以他的態度對當時朝廷決策有一定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穆彰阿、肅順都不得善終,奕也幾經挫折,而曾國藩的官職是一路高升,有驚無險。這全都是因為曾國藩運用了“心有靈犀、不露痕跡”的辦法處理敵視自己的人和自己的關係。就以曾國藩與肅順關係為例。
清貴族中主張重用湘軍集團的文慶,雖在鹹豐六年病死,但後繼有人,且權勢更大。鹹豐後期,皇族出身的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及其異母弟肅順為首的集團已經形成,並且愈來愈得到鹹豐帝的信任,得到愈來愈大的權力。i人聯手幹預政事,軍機處的大臣們都俯首聽命了。肅順尤為突出,遇事敢做敢為,又與軍機大臣杜翰、兵部尚書陳孚恩、兩廣總督黃宗漢等人結為死黨。同時,又廣泛招納有名望的官吏和名士。
肅順這樣打擊大臣和政敵,大肆結納黨羽,顯然是在為他長期把持朝政鋪平道路;後來他與那拉氏、奕訴爭奪最高權力,正是這一圖謀的體現,所以他當然會把手握重兵的曾國藩看在眼裏。不論是打擊還是籠絡湘軍集團,都遠比上述種種活動更為微妙,更需精心處理。
軍隊是國家機構的支柱,大臣與帶兵將帥密切往來,最易招致政敵的攻擊,甚至引來不測之大禍。所以曾國藩和肅順都分外注意,巧妙地回避嫌疑。
事實上,肅順與湘軍集團確有著微妙的聯係。在其招納的眾多人員中,不少人與湘軍集團有密切關係。李鴻裔,正如他兒子所說:“在京師出文正(曾國藩)門下,深悉先君品學。”後來肅順又“素與先君善”。其他如郭嵩燾、王荸運、李壽榕等人均與曾、胡同為長沙府人,且有交往,郭更與曾為“金石至交”。而肅順與他們均有密切關係。郭不僅為肅賞識,且與肅黨陳孚恩交往甚密,陳向鹹豐帝推薦郭“堪充謀士之選”,被“即日召見,在南書房行走”。
肅順籠絡這些名士,除了培植自己將來的政治爪牙外,還與他們共議政事。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夷患初興,朝議和戰,尹杏農(耕雲)主戰,郭筠仙(嵩燾)主和,而俱為清流,肅豫亭(順)依違和戰之間,兼善尹、郭,而號為權臣”。肅順在和戰問題上,聽取他們的蠢見,甚至參與他們的討論,但沒有表示明確的主張。
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湘軍集團的興起及其顯赫戰功,是當時最大的政事,肅順自然也會與他們商議。他們也會趁機出謀劃策。而他們同時與曾、胡等人在書信中議論政事。這樣曾國藩既避免了與肅順的直接往來,但同時也參與了一些重要的決策。
這種交流雖然間接,但卻能夠對應時局,各自也能心知肚明,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