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曾國藩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怎樣才算會學習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同時又有自己的優點。在自己交結的朋友中,有的品德高尚,有的擅長處世做人,有的學問知識豐富,有的熱心助人。與人交往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學以致用。把別人的長處變為自己的長處,不妒忌別人,以寬廣的心胸接納別人,接納別人就是肯定自己。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結交了好朋友,就可以相互促進,誌同道合者必有助於事業的成功。1864年7月20日,曾國藩在給兒子曾紀鴻的信中教導他:選擇朋友是人生第一要事,必須選擇誌向遠大的人。
古語有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曾國藩非常重視朋友的作用,他的立功、立言、立德二不朽可以說是在朋友的影響下取得的。所以,無論是在生活、為學,還是在事業上、曾國藩都注重良師益友的作用。曾國藩在京城十幾年中交結了許多朋友,有講求心得的,有研究禮儀的,有文字大成者,也有英氣逼人的才子,類型之多難以一一贅述。可以說,名人雅士多如繁星。這些朋友對曾國藩的個人修為和事業發展都產生了積極作用。
例如專攻古文經學的劉傳瑩,他是考據方麵的專家。在與劉傳瑩的交往中,曾國藩大大提高了自己古文字方麵的造詣。劉傳瑩也向曾國藩請教理學方麵的問題。於是,二人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成為終生的好友。曾國藩在給同鄉好友劉蓉的信中表達自己在學術上的見解,說:於漢、宋二家“欲兼取二者之長,見道既深且博,為文複臻於無累”。在學業上取長補短,相互切磋是做學問的關鍵。
曾國藩認為:“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甚至可以這樣說,要了解一個人的綜合情況,隻要看看他所結交的朋友就完全可以了。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心誌相似的人會:自然而然地互相吸引對方。
古時候楚國有這樣一個人。他給人看相十分靈驗,在當地很有名聲,楚莊王知道後把他傳召到了宮廷中。莊王問他,“你是如何給人看相的?怎樣能預知他人的吉凶呢?”
他回答說:“我其實不會給人看相,但我能從他所交的朋友來判斷他的情況。一個普通百姓的朋友如果孝敬父母,尊兄愛弟而不違法亂紀,那麽他也是這樣的人,他的家就會一天天興旺富裕。一般的官員所交的朋友如果講信用,重德行,那麽他也就是忠於君主、愛護百姓的,他就會受到君主的器重和依賴。”因此,即使你是好人,如果交結了壞朋友,也要防備別人把你當成壞人,進而影響了自己的事業,敗壞了自己名譽。
曾國藩認為什麽樣的人就會交什麽樣的朋友。雖然原則上交友在四海天下,但實際上各方麵差距太大的兩個人還是很難成為知己好友的。他認為沒有朋友有很大的危害,是不利於自己成長的。沒有朋友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為人處事的失敗,說明這個人不但不相信別人也沒有自信。所以曾國藩認為,慎重交友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孟母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三次搬家。苟於也說過“居必擇鄉,遊必近士”。可見古人對結交朋友的重視。
曾國藩對自己的兒子有更大的期望,他曾對紀澤說:“擇交是第一要事,須擇誌趣遠大者。”
在曾國藩多年的仕宦生涯裏,除了廣交友以增益自己的才智見識外,還有,一個容易交到好友的辦法,就是廣薦人才。這等同於肯定與讚賞。世上沒有人會排斥別人對自己的肯定。所以,這是親近別人的好辦法。
曾國藩從軍之初,“不妄保舉,不亂用錢,是以人心不附。”如1854年曾國藩帶兵攻下武漢,“僅保三百人”,受獎者僅占百分之三。而胡林翼攻占武漢一次即保奏“三千多人”,受獎人數達到百分之二三十。消息傳開,不少人認為欲求官職投曾不如投胡,往往曾國藩挽留不住的人員主動投奔胡林翼門下。開始,曾國藩還以為自己德不足以服眾,後來漸漸發覺是保舉太少,使人感到升發無望所致。回想起來,他覺得很對不住自己的老部下,一起出生入死但卻仍舊官居下位。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像項羽那樣不懂得與人分享,最終使得人心相背。
後采趙烈文又上書懇切進言,曾國藩隨即改弦更張。趙烈文說:“閣下愛賢獎士;天下所並知。遠者可無論,僅近相繼離開者,是他們負閣下呢?還是閣下以為無益而棄之也?我以為知之不難,而忘之實難。泰山之高以其不棄糞壤,滄海之大,以其不拒濁流,天下分崩時,人誌日囂,凡屬那些器識才能略有稱數的人,成忠奮自樹立,四顧以求固依,真偽雖不一端,未嚐無也。假如不是賢傑以天下為己任,流俗之情大抵利而呆耳。假如誠實得不到發展的場所,將銷聲匿跡於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又肯來為吾用乎?是以明君給人之欲,不失其意,責人之力,不求其情,故人人自以為得君,頂踵思效,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所以能收效也。與人共患難之際,必須對薦舉別人的事情十分縝密,因為這無異自削羽翼、自孤之道也。謂宜多儲廣納,收其偶然之用,其有誤濫,剮亦為損甚微,而以獲好賢之稱,利甚厚也……”
趙烈文的話講得符合情理,尤其是“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令曾國藩為之動容,於是,他深思己過,改變態度。從1856年起開始效法胡林翼,大保幕僚,不再拘於舊例。有功有過,各得其所。
所以說,古人交友講求一個“慎”字,在交友變得更為容易的今天,酒友、網友、玩家無奇不有,似乎情誼與信任變得很簡單了,而事實上想得到益友還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得一知己難矣”。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結交了好朋友,就可以相互促進,誌同道合者必有助於事業的成功。1864年7月20日,曾國藩在給兒子曾紀鴻的信中教導他:選擇朋友是人生第一要事,必須選擇誌向遠大的人。
古語有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曾國藩非常重視朋友的作用,他的立功、立言、立德二不朽可以說是在朋友的影響下取得的。所以,無論是在生活、為學,還是在事業上、曾國藩都注重良師益友的作用。曾國藩在京城十幾年中交結了許多朋友,有講求心得的,有研究禮儀的,有文字大成者,也有英氣逼人的才子,類型之多難以一一贅述。可以說,名人雅士多如繁星。這些朋友對曾國藩的個人修為和事業發展都產生了積極作用。
例如專攻古文經學的劉傳瑩,他是考據方麵的專家。在與劉傳瑩的交往中,曾國藩大大提高了自己古文字方麵的造詣。劉傳瑩也向曾國藩請教理學方麵的問題。於是,二人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成為終生的好友。曾國藩在給同鄉好友劉蓉的信中表達自己在學術上的見解,說:於漢、宋二家“欲兼取二者之長,見道既深且博,為文複臻於無累”。在學業上取長補短,相互切磋是做學問的關鍵。
曾國藩認為:“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甚至可以這樣說,要了解一個人的綜合情況,隻要看看他所結交的朋友就完全可以了。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心誌相似的人會:自然而然地互相吸引對方。
古時候楚國有這樣一個人。他給人看相十分靈驗,在當地很有名聲,楚莊王知道後把他傳召到了宮廷中。莊王問他,“你是如何給人看相的?怎樣能預知他人的吉凶呢?”
他回答說:“我其實不會給人看相,但我能從他所交的朋友來判斷他的情況。一個普通百姓的朋友如果孝敬父母,尊兄愛弟而不違法亂紀,那麽他也是這樣的人,他的家就會一天天興旺富裕。一般的官員所交的朋友如果講信用,重德行,那麽他也就是忠於君主、愛護百姓的,他就會受到君主的器重和依賴。”因此,即使你是好人,如果交結了壞朋友,也要防備別人把你當成壞人,進而影響了自己的事業,敗壞了自己名譽。
曾國藩認為什麽樣的人就會交什麽樣的朋友。雖然原則上交友在四海天下,但實際上各方麵差距太大的兩個人還是很難成為知己好友的。他認為沒有朋友有很大的危害,是不利於自己成長的。沒有朋友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為人處事的失敗,說明這個人不但不相信別人也沒有自信。所以曾國藩認為,慎重交友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孟母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三次搬家。苟於也說過“居必擇鄉,遊必近士”。可見古人對結交朋友的重視。
曾國藩對自己的兒子有更大的期望,他曾對紀澤說:“擇交是第一要事,須擇誌趣遠大者。”
在曾國藩多年的仕宦生涯裏,除了廣交友以增益自己的才智見識外,還有,一個容易交到好友的辦法,就是廣薦人才。這等同於肯定與讚賞。世上沒有人會排斥別人對自己的肯定。所以,這是親近別人的好辦法。
曾國藩從軍之初,“不妄保舉,不亂用錢,是以人心不附。”如1854年曾國藩帶兵攻下武漢,“僅保三百人”,受獎者僅占百分之三。而胡林翼攻占武漢一次即保奏“三千多人”,受獎人數達到百分之二三十。消息傳開,不少人認為欲求官職投曾不如投胡,往往曾國藩挽留不住的人員主動投奔胡林翼門下。開始,曾國藩還以為自己德不足以服眾,後來漸漸發覺是保舉太少,使人感到升發無望所致。回想起來,他覺得很對不住自己的老部下,一起出生入死但卻仍舊官居下位。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像項羽那樣不懂得與人分享,最終使得人心相背。
後采趙烈文又上書懇切進言,曾國藩隨即改弦更張。趙烈文說:“閣下愛賢獎士;天下所並知。遠者可無論,僅近相繼離開者,是他們負閣下呢?還是閣下以為無益而棄之也?我以為知之不難,而忘之實難。泰山之高以其不棄糞壤,滄海之大,以其不拒濁流,天下分崩時,人誌日囂,凡屬那些器識才能略有稱數的人,成忠奮自樹立,四顧以求固依,真偽雖不一端,未嚐無也。假如不是賢傑以天下為己任,流俗之情大抵利而呆耳。假如誠實得不到發展的場所,將銷聲匿跡於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又肯來為吾用乎?是以明君給人之欲,不失其意,責人之力,不求其情,故人人自以為得君,頂踵思效,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所以能收效也。與人共患難之際,必須對薦舉別人的事情十分縝密,因為這無異自削羽翼、自孤之道也。謂宜多儲廣納,收其偶然之用,其有誤濫,剮亦為損甚微,而以獲好賢之稱,利甚厚也……”
趙烈文的話講得符合情理,尤其是“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令曾國藩為之動容,於是,他深思己過,改變態度。從1856年起開始效法胡林翼,大保幕僚,不再拘於舊例。有功有過,各得其所。
所以說,古人交友講求一個“慎”字,在交友變得更為容易的今天,酒友、網友、玩家無奇不有,似乎情誼與信任變得很簡單了,而事實上想得到益友還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得一知己難矣”。